持枪法:持枪法和持棍法相同。

握枪法:单手握住枪的把端为单手握;双手虎口顺向握枪为顺 把握;双手虎口相对握枪为对把握。

(3)枪法

拿枪:枪尖向右下方画弧,高不过头,低不过胯。拿枪时腰部 配合发力,力达枪尖并使之颤动。

拦枪:枪尖向左下方画弧,高不过头,低不过胯。拦枪时腰部 配合发力,力达枪尖并使之颤动。

扎枪:两手顺向握枪,后手发力作用于枪的纵轴,使枪沿直线 刺出,前手随之松握并控制枪的高度,后手必须触及前手,两臂伸 直,力达枪尖。

四、神鬼莫测的奇门兵器

冷兵器时代,武器虽然远没有今天这般威力,但条件的限制却 给武林大师们增添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于是很多现代人难以想象 的奇兵怪刃先后登场,一较高低;来去无踪的软鞭,张下于命中的 暗器,神鬼莫测的武术,秘不示人的兵刃,都在各显其能中让人大 开眼界。


  1. 九龙飞天


——急速无形的软鞭

鞭有七、九、十三节之分。一般称“九节鞭”,是一种“软硬 兼施”、“可长可短”的兵器,平时携带方便,或收握手中,或围于 腰际,用时用力一抖,便可舞动起来。鞭之长短轻重,各有利弊, 长重则运用不灵活;轻短则不能击坚与达远。练鞭者,多以自己所 用顺手来决定尺寸、重量,多以手握鞭把,鞭尖点地,鞭体立起来 高至肩平为佳。

鞭分软、硬两种。

软鞭由镖头、握把、铁节和圆环相连而成。软鞭出现在晋朝时 期,被武术界视为猛烈暗兵器,不易抵御。鞭法有击、笞、勾、 缚等,高手对敌,软鞭可以勾缚刀剑等短兵器,使刀剑等失去其 优越之势。软鞭在古战场上“系猛烈之暗器,中人轻也重伤,且

探秘武术源流

不易抵御”,“同时握柄将鞭打出,可击,可笞,可勾,可缚,善 用者常用可胜刀剑,一击可拖拉敌颈使倒”。使用软鞭的口诀有: 七节鞭、鞭九节,收回一团,放出一片。形如车轮,飞转风声起, 善变借力牵,击、笞、勾、缚法自圆。旋子地趟,缠、抡、扫、 挂、抛、舞花,借力变力,顺打顺牵,随敌势如蛇扑物,急速无 形,猛烈无比。

软鞭有两种说法:龙行鞭,九节称九龙天和十三节称飞天龙; 蛇行鞭,为七节称七节蛇。其实,鞭之节数,握把不算在节内,因 此是双数,七即八节,九即十节,十三即十四节。

此外,著名的软鞭法还有:龙尾双鞭、吊鱼鞭、响龙鞭、刀里 加鞭(龙虎斗)等。

硬鞭属短兵器械,一种是“竹节钢鞭”,形如竹节;另一种是十 三节“水磨钢鞭”,这种鞭不算柄有13节,长约3尺,柄粗约1寸3 分,鞭身有十三四个方形疙瘩,鞭头鞭尾皆可握,能两头使用。击 发有捋、砸、挂、挑、截、封、闭、架、挡、摔、掉、点、盘、 扫等。

武术中的九节鞭以“圆”运动为主,它借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 位的转带,拨打鞭的某部位而增加动势和改变圆心及方向。鞭旋转 越快,产生向外牵引的离心力越大,因此对增强握力、臂力有显著 效果。鞭的单式动作有“里、外拐”、“斜坡红”、“抛接鞭”等动 作。套路有“刀里加鞭”,对练套路有“九节鞭进枪”等。“九节 鞭”主要运动方法有缠、抡、扫、挂、抛等,此外还有舞花地趟鞭 等动作。“缠”是沿身体各部位作各种形式的缠绕动作,如手、肘 肩、颈、腰、腿等。“抡”是使鞭呈立圆快速转运。“扫”是鞭呈平 圆运转。“挂”是把旋转鞭的某部位当成支点,来改变鞭的运转方 向。“抛”是把旋转的鞭顺势抛于空中。“舞花”,有单手、双手之 分,单手多使鞭沿身体前后做立圆运动,双手则多沿身体左右两侧 呈立圆运转。


  1. ——软中见硬的流星锤
    猛烈刚爆


流星锤又名“飞锤”或“走线锤”,是软兵器的一种。早在远

古时代,分布在汾河沿岸的丁村人,以藤索系上石球制成“飞石

索”,在狩猎时抛出,以缠住大型兽的四肢。这种“飞石索”就是

“流星锤”的雏形。

流星锤分为单流星和双流星。

单流星绳索长约1丈5尺, 末端套在手上,另一端系一个鸭 卵大小的铜锤。

双流星绳长5尺,两端各系 一个小铜锤,其中,前者为正 锤,后面手中为救命锤。演练 时,把绳索巧妙地缠绕在自己的

脖子、胸、背、肩、肘、手腕及下肢的大腿、小腿、脚部和腰上,

放锤抖身,使其窜击如飞,快如流星,开始动作有“浪子踢球”等。

在武侠小说家的演绎下,暗器的杀伤力非常大。中国从古至今的文 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暗器的记述。

暗器的特点是短小灵活,出手隐蔽。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 经会使用暗器,用一些短小的武器来暗中猎杀野兽。专诸刺杀吴王 用的鱼肠剑和荆轲刺秦王用的匕首也应该算是暗器中的异类。三国 时期有一种著名的暗器叫手戟,非常短小,在直刃一侧有一个横出 的斜枝,手柄缠绕细绳,单手掷击,“严锋劲枝,擒错耀芒”,非常 厉害。《三国演义》中曾描绘董卓“拔手戟掷布”,幸亏吕布躲闪迅 速,才没被击中。此外,东吴名将孙策也精于手戟击敌。

宋元时,暗器得到了广泛发展,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 对宋战争中,骑兵相逐,长兵器使用不便,因此发明了很多马上使 用的暗器,如飞抓、背弩等。蒙古人更将暗器进行了充分发挥,如 短标枪、套索、飞刀及乾坤圈等兵器。

暗器在战争中得以广泛运用,也影响到了民间武术。民间发明 的很多种暗器都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 高峰期,也是暗器由军队作战进入民间的开始。特别是清代,暗器 盛行一时。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武德的影 响,多数的武术家都讲究靠真武术取胜,反对暗箭伤人,因此暗器 流传不广。但是作为武器的一种类型,暗器种类繁多,变幻莫测, 在中国武术史上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1. 飘忽不定


——飞不离手的金钱镖

在众多暗器中,比较常见的是金钱镖。金钱镖一般用打磨出刃 的铜钱或银元做成,在与敌人作战时用非常隐蔽的手法发出,由于 距离近,会使人防不胜防。使用金钱镖时,手法既要隐蔽,又要有 力量,也就是说要有内功。没有深厚的内功作基础,打出去的金钱 镖没有力道,起不到攻敌的作用。掌握金钱镖有相当的难度,会者, 其手法一般不轻易示人、传人,一般人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根本 不可能掌握其手法。

有人曾见识过峨眉派的一位老武术家的绝技。这位老先生盘旋 转走,拳法舒展,进退灵活,俨然逼真与人交手。就在这交手中, 他时不时地从衣襟下隐蔽地摸出边缘打磨出利刃的银元——金钱镖, 不是扔,而是以根本难以看清的连送、连弹、连抛的动作,把金钱 镖发出去。攻击目标并不远,至多数米,近则就在眼前。金钱镖在 空中发出“铮铮”的声音,击中目标,银元有一半嵌入木中。看来, 金钱镖还真的不是一般人就能扔出去的。

民国年间,号称“中原大侠”的王效荣的叔父,擅长使用金钱 镖,并且有“口中吐镖”的绝技。此技平常绝不轻易显露,但却是 致人死命的绝招。在实际战斗时,双方拳来脚去、打斗激烈时,如 果一方口中发镖,在近距离时对方是绝难防范的。正因为此技无比 凶险,王效荣的叔父临终前才把此技传给了王效荣。

  1. 来去无踪


——秘不示人的梅花针

梅花针在暗器中是比较厉害的。

梅花针主要技法有多种,有的用手发打射击,有的用指发打射 击,有的用气摧动发射(大号针用手发,中号针用指发,小号针用 气发),目标为敌人面部、腕部、颈部、手部和全身主要穴位,对敌

探秘武术源流

时可以前后左右上下随意应用。

最绝的是气发针法,将针放在口唇当中,针尖向外,可用一根 或三五根,也可多用数根或十几根,含在口唇之间,用丹田气喷出, 射击敌人面门、胸腹、咽喉之处。

使用梅花针最著名的是少林,少林的梅花针全称为少林梅花截 木针,相传出于唐代聂隐娘,后宋初时少林女弟子穆春侠(伏虎大 禅师的弟子)把曾传入少林,以后又经过历代高僧经常研练,相传 至今。它由十三根针组成,由铜铁制成,以后也有用钢或金制成的, 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大者长四指,中者二指半至三指,小者长一指 半至二指。大针粗如线,小者细如丝,是少林寺秘传的防身暗器。

  1. 变幻莫测


惊神泣鬼的其他暗器

标枪

这个与我们现在的体育竞技的标枪不一样。暗器中的标枪来源 于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梭枪,也称梭镖,用竹子制成。还有一种是 蒙古人在马上使用的一种短标枪,一米多长,多插在马侧囊袋中, 在距离较近的搏斗中较弓箭更加灵活。一般侠客用的标枪大多重不 过一斤半,长不过一米。枪杆用木制成,尖端用铁打制。也有通身 都用纯铁打制的,但也不会重过三斤,普通练武者可携带四支,技 艺高超者能在五十步内击中目标,十分厉害。

飞刀

飞刀的样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单刃、双刃两种。其中以柳叶飞 刀最常见,柳叶飞刀是双刃刀,形似柳叶,刀身长约二十厘米,柄 长四厘米。刀中脊稍厚,双刃很锋利。飞刀多系于使用者后背,用时低腰以手拔掷之。

飞石

飞石是以石块制作而成,能就地取材,使用方便。飞石取材广 泛,以坚青石为上品,麻石、黄石次之。其选石,或小如黄豆,或 大如鸡卵均可。飞石掷法有阴手、摔手之分,目标近的用阴手掷出, 目标远的用摔手抖出。

飞叉

飞叉以铁铸成,其前端多分三股,正中一股稍长。三股前端都 制成锐利的枪头状,左右两小股的外缘也开刃。飞叉全长约27厘 米,重约0. 25-0.5公斤,叉柄从后到前渐细,尾部最粗。

袖箭

袖箭有单筒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 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箭筒内有弹簧,筒上装有机关。单筒箭 每次只能装入一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 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 约20厘米,前端装铁质箭头。单筒袖箭的箭筒长约24厘米,直径 约2. 4厘米,用铜铁铸成,筒顶有孔,为装箭处。筒前开孔,为箭 射出处。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径约3.5厘米,长度大约也是24 厘米。

弹弓

弹弓最初是竹制的,外附牛筋牛角;也有铁制者,名曰铁胎弓, 但稍短。弹丸的制造,远古时用石块,后来又用铁制成弹丸,但是 铁丸过重,影响射程,所以又采用黏胶土,即用豆浆汁熬煮高丽纸, 煮烂成浆,以此和泥,最后再掺少许铁砂,’团制成丸,风干后既轻 又结实。发射弹丸要快准有力,方能伤敌。

匕首

匕首长约八寸,是一种短剑。据《汉书•邵阳传》和《通俗 文》中说:“匕首,剑属。其头类匕,故曰匕首,短而使用。”另 外,匕首是单刃,近距离比较实用。用做暗器的匕首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带衣刀,一类是光杆刀,一类是毒刀。匕首出手后近似直线飞出,猛烈而快速,令人生畏。

飞爪

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钢爪, 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钢 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

绵绳套索

绵绳套索是以绵绳制成的网状物。使用时类似抛掷渔网,手系 一端,另一面铺开自上而下套住对手,使之无法挣脱,束手就擒。

飞刺

飞刺也有多种。一种是三棱刺,两端尖锐,中端略粗,中间有 环,可贯于指上。一对三棱刺重约1.5公斤,每根三棱刺长约40厘 米。另一种是峨眉刺,其外形大小类似三棱刺,但浑圆而无棱,中 间也有环,便于水战。用于投掷的飞刺是另一种,其粗细如毛笔管, 两头锋锐,中间略略隆起,全长约20厘米,重约0.2公斤。



梅花针:状如五刃形或多刃形,比现今的针略大,藏于口袋内, 近战时抛出,但威力不大,也有逃脱时撒于地上,伤对方的脚部。

指针:藏于手指间,用于刺伤对方面部。

点穴针:有三个尖,也有带钩的,专击对方穴道要害。

排针:也叫鞋针,置于鞋尖,专用踢打对方要害,多用于女子。

五、震惊世人的神功绝技

江湖传奇中,令人最感兴趣也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武术到底有多 神奇:气功真的可以刀枪不入吗?一点就睡、一指就亡的武功真的 存在吗?掌上功夫真的会击石为粉吗?阴损的毒功是子虚乌有,还 是早已失传等等。这些武林绝技,只有通过对武侠奇闻轶事的解密, 才能真相大白。

  1. 挑战生理极限


以意念开发功力的气功

在中国武术里,气功被称作“内功”,又叫“炼气”。“气功” 这一名词是在清末才出现的,古代称为“行气”或“导引”。它是 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以调息运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健身方法, 被视为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

气功应当成为一门科学。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不可避免 地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和巫文化积淀。在中国,养生之道与气功有 着不解之缘,而武术中的内功又与气功相通。

渺小的人与威力无比、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永远是一对实力悬殊 的矛盾。面对这强大的对手,人几乎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人试图向 自己的生理极限挑战。在东方,中国人借助道家的养生术,印度人 借助佛教的瑜伽术,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对人体自身能量的认识

和开发,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气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交兵,天下大乱,但在文化学术领域却出 现了 “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作为一门养生之学,气功已经崭露 头角,为其以后的发展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老子从哲学高度总结了当时的气功理论, 提出了 “致虚守静” “营魄抱一” “专气致柔”等基本原则,使气功 修炼趋于理论化。

稍后一些,庄子提出了 “吐故纳新”的行气理论。他的《刻意 篇》是专门研究养神的,文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 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这里说的“吐故纳新”,就是行气,即吐出秽气而吸进新气,后 来的道家养生家们又把这个过程称为“食生吐死”。庄子还描绘了行 气时的动作,类似后来的五禽戏。由此可以推测,至少在庄子生活 的战国中期,就已经出现了成套的行气动作,导引之士模仿飞禽走 兽的某些动作来配合行气,可视为气功与武术结合的雏形。

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 这部书提出了相当完整的经络理论,揭示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指明了它们的循行路线,揭示了气息循行的基本路径,为以后的周 天功奠定了基础,也为武术内功奠定了基础。

东晋的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一书,为道家养生 功的一代名师。《抱朴子》对行气之道有详细的描述:

(行气),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 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 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 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 转增其心数,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抱朴 子•内篇》卷二《释滞第八》)

孙思邈是唐初的著名医学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 方》等医学典籍。他在葛洪的“胎息”论的基础上,于行气导引之 术有了新的发展。他在《枕中方》中说道:

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 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自止于胸膈……学之初起,三息,五息,七 息,九息而一舒气,口更翕之。能十二息是小通也……常以夜半之 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令耳不闻。

他强调要以“守一之道”来达到“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 所思”的境界。

到了宋代,北宋人张君房集道家服食、炼气、内外丹、方术著 作之大成,辑成《云笈七签》122卷,其中仅炼气功法就有70余 种,可谓中国古代道家气功养生术的总汇。至此,中国古代气功已 臻成熟。

与此同时,武术与气功互相渗透,养生家吸收武术的一些动作 以加强导引效果,武术家则自觉地将气功引进武学领域,重视通过 气功训练来挖掘人体内部的潜在能量,使气与力合而为一。这不仅 促进了少林拳等外家拳的发展,而且为内家拳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宋元之后,武术与气功的自觉结合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个新 的发展趋势,中国武术从此更趋于成熟和完美。

民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宣传气功的书籍,其中也有些夹 杂着不少方术迷信的荒诞成分。与此同时,社会混乱,秘密会社遍 布大江南北,民间兴起了一股“武术热”,后来官方也提倡“国 术”,形成气功与武术并举的局面。

当时有一个叫因是子的人,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提倡静 坐健身之道,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静坐热”,并曾引起 一场争论。这位因是子就是著名的佛学家蒋维乔教授( 1872一 1958)。他自幼多病,28岁时患有严重肺结核,遂下决心隔绝妻孥, 在一间静室专心练功,以静坐为主,200多天先后打通尾闾、夹脊、 玉枕三关,其后又打通了奇经八脉,至84岁仍十分健康,终年 无病。

在对人体自身能量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的前辈发现,通过练气 功,竟然可以使平凡的人获得某种不可思议的功力。例如,气功可 使躯体极其柔软,屈伸自如,这是武术中的“童子功”;可使人全身

肌肉坚实如铁,不怕外力击打,这是武术中的“金钟罩”,又称 “铁布衫”;还可使人的气力增大许多,掌断砖石,脚断石碑,这是 武术中的硬功;又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这是养生功。

人最珍贵的无过于生命,中国人对此领会得尤为深刻,所以比西 方人更醉心于养生之道。根据中国传统的气功理论,要想练好气功, 必须首先做到心地清净,摒弃名利,守虚尚静,戒绝妄心,必须具有 大忍耐力、大坚行志、大寂寞心,并有相当悟性,才可能有所成就。

气功的健身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如果将它片面夸大,那 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1. 先练眼,后练“点”


——点脉抓经的点穴奇功

点穴术是中国武术中实战性很强、同时又传承工其具有隐秘性 的一种武术。

少林点打名师汝静法师有一首《点穴歌》:

点打奇功门,秘传在少林。 立志练真功,该有苦恒心。 一练硬功底,气功乃根本。 气壮推山河,四两拨千斤。 二练手指功,平日须专心。 先练指点土,再练点桐椿。 更练指点石,苦习五冬春。 后练点铁板,莫惧受苦深。 先练视点处,次练开穴门。

眼力练成准,暗室辨假真。 夜间能点打,白日千百准。 气指眼之法,点打武艺真。 三十春秋苦,可得真功夫。

可见,要想练好点穴功,与平时的苦练是分不开的。

点穴术由于传承上的隐秘性,一般人很难全面了解。这也就造 成了历史上的点穴术有不同的流派,各有各的传承,各派有各派的 要穴和死穴。如果在实战中点击了这些穴位,对手立马致命或致晕, 丧失战斗力。当然,点穴术除了实战以外,还有疗伤和治病的功能。

点穴术根植于中国的经络理论之上。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身 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些经脉上又有几百个穴位,经脉和穴位 都是人体气血的流通之处,如果点击这些穴道,就能造成人体气血 的阻塞,轻则瘫痪,重则致命,这就是点穴术的基本原理。

从上述这首《点穴歌》可以看出,要练成点穴术,必须要有深 厚的内功基础,一定要通过站桩练成浑厚的内气。在此基础上,还 要经年累月地练指力和眼力。

点穴术更难练的是眼功。眼功在武术中极为重要,在点穴法中 也是如此。练习点穴法要深知“眼力为点穴法之魁”。眼力者,重在 转动灵活,能够迅速地看清物体的移动,并且在暗夜中也能瞬间看 清,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就能够看清楚对方的位置。

相对于其他流派来说,少林拳械中暗藏点穴法很多,但是与小 说家百步点穴者不同,点穴时,必须抵隙贴实,用全身气力一吐。 则沉重如山,必透肤里。“气之着筋骨皆折。”如点于胸者,则中气 打断,不过七七之日必亡。点于背者,则腹脏震动难逃四九之期, 因透击要害,其人必伤,伤重必死。然必功夫纯熟,内气充足,方 能有效。若常人虽点于要害之处,亦不关痛痒。点穴功夫好,若点 于醉穴(气闭昏迷)使之哭;点于麻穴(痛而且痒)使之笑;点于 痛穴(当下倒地),轻者疼痛不知所措,重者昏迷至死。或按十二地 支,以点人身之血球,又为吾人所不可不研究者。

人身有365穴(好比人生中的一年,365天),针灸中可用360 穴,少五穴失传。打界中,少林36打穴,闭穴法中,24点穴。又有 拿穴者,所拿穴位和打穴、点穴略同。

抓脉功类似点穴功,但不是用点的手法,而是用抓的手法,抓 脉抓经,顿时能够置人于死命。

抓脉功中常见的有琵琶手,此功属于软功外壮,练阴柔之劲, 是专练指头拈劲的一种功夫。此功需历久不渝,费时多,成功较难, 但此功练成后,手指触人即致重伤。

  1. 以气运力


击石如粉的铁掌神功

掌功最常见的是铁砂掌。据说,许世友将军早年在少林寺出家 时就练过铁砂掌。他曾经对他的警卫谈起少林铁砂掌,掌功要击石 如粉,指功一抓一把肉,一插五个血洞,只有具有这样的武功才能 在实战中取胜。

练习铁砂掌的人,首先要有内功基础,所以要练好硬气功,要 先练马步站桩。首先,制作一个长约30厘米、宽25厘米的细帆布 袋,内将铁砂一公斤,红花、野葡萄根、健肿消、叶上花、桂枝、 白芍、甘草、狗脊、五灵脂、元胡各等份,绿豆半公斤装入袋内, 再缝制一个比帆布袋略大些的袋子套在外面即可。练功者每日早晚 站好桩,以摔、拍、切、印掌法在布袋上拍击。掌法练毕后,必须 将双手浸入已经熬热、温度适中的洗药液中浸泡二十分钟。浸药毕, 两手再相互摩擦至药液自然干燥。至此,铁砂掌练功结束。练习铁 砂掌的一百天内,严禁行房自慰,否则可能丧失以往的功力。

武林中还有一门绝技 红砂手。红砂手是一门精深的内功,

红砂手功法与铁砂掌不同的地 方,就是不用药物,也不击打 砂袋,而是以不同的桩架,运 内气于手掌。红砂手功成后能 使双手力大无穷,有强筋健骨、 流畅气血、提高内脏的功能, 还有祛病延年的功效。据说, 如果在搏击时被红砂手击中后, 掌击部位有灼烧的痛感,几天 后,伤处就出现朱红色的手掌 印,所以称为红砂手。

红砂手的练功方法主要是 贯内气于掌,通过长期的锻炼, 逐渐打通全身的经脉,一旦功

成,能够随时运气于掌,击人时内力浑厚,并且不伤表皮而直接伤

人内脏.造成内伤,以致吐血而亡,很难救治。

另外还有一种掌功,名叫棉砂掌。其掌棉软柔巧,观之如女人 纤纤细手,柔弱无骨,而在击人时却坚硬如铁,使人筋断骨折,棉图片4砂掌是为武当绝技之一。

  1. 御毒施毒


——险恶阴损的毒功

很多武侠小说中都经常写到毒功,如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就记 述了一个五毒教,其毒功就非同小可。小说中的五毒教地处苗疆蛮荒 之地,所以江湖上知道五毒教的人很少。五毒教的武术以毒功著称。

如他们的独门武术千蛛万毒手,专靠吸取毒虫身上的毒气来练成,此术 练成后,两掌奇毒无比,与人搏斗,以毒掌击人,被击者必死无疑。千 蛛万毒手虽然厉害,但毒气也会损坏自己的容貌,使自己变得丑陋无比。

五毒教最邪的一招是碧血箭,五毒弟子临死的最后一击,将毕 生功力汇聚成一股奇毒血箭,喷向对手,对手沾身即死,但不论成 功与否使用者都会死亡。

毒功虽然在小说中最为常见,实际上,在旧社会的武林中也确 有其功。毒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下毒,也就是通过各种隐秘的 手段,让对手中毒,如毒烟熏人、毒酒害人、毒粉喷人。毒功还包 括麻醉药物,如蒙汗药等。这种下毒的手段也就是不通过搏斗而致 人死命,或使人丧失战斗力。这种毒功因门派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毒 药,并且一般还有解毒药。第二种毒功,就是练毒上手掌,然后在 搏击中抓伤对手,使之中毒而亡。

第二种方法常见的有五毒手。五毒手是取五毒(即赤蛇、壁虎、 蜘蛛、癞蛤蟆、螟蚣)各用于练功。五毒手又名阴手,亦名五雷掌, 属阳刚之力,兼阴柔之劲。这是一种专门锻炼抓力的功法,对手若被 击中脉门,当即毒发而身亡,所以习者宜用左手,且不可轻易伤人。

  1. "内功''传奇


武林大侠的奇闻逸事

如果说,中国古代社会前期的武林大侠主要是以一诺千金、慷 慨赴死的精神力量名垂青史,那么后期的武林大侠给人们留下深刻 的印象则更多的是他们杰出的武技。这与武术和气功本身的发展有 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的武术和气功经过长期发展,在明清时期已趋 于成熟,武术和气功开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武林大侠提供了更加犀利的行侠手段。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江南大侠” ——江宁人甘凤池 以其深厚的武功闻名天下。他客居京城时,山东济南的力士张大义 慕名来访,一定要与甘凤池比试武功。张大义身高八尺,腿力过人, 并且在脚趾上裹有铁片。当他气势汹汹地扑将过来时,甘凤池倚柱 而立,以逸待劳,两人刚一交手,就听见张大义大叫一声,跌倒在 地,血流了一靴子,解下靴子一看,铁片已经深深地嵌入脚趾中。

还有更神的故事。据说甘凤池在客居太仓县张家时,一日在酒 宴上闹着玩,于百步之外以棉团做成小球遥击梅花树花朵,上下左 右,棉球到处,梅花随之坠地,满座皆惊。这种野史的记载可能有 夸张之处,但也多少反映了甘凤池的内功十分了得。

中国武术发展到明清,由于内家拳的发明,武林侠士们一般都 达到了超常能力,特别是中国武术中的点穴术更是神奇无比。《墨余 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明末清初时,上海武林侠士褚复生的家乡有 一个外号叫“独骨”的地痞流氓,会些武术,膀阔腰圆,力举千斤, 仗着这些本事,在市场上横行霸道,商人不堪其扰。于是大家请褚复 生为民除此一害。在一次酒宴上,两人见面。酒过两巡,“独骨”就 跳起来,手舞足蹈,捋拳作势,夸耀自己的勇力。褚复生缓缓用筷子 在他胸前轻点一下,轻声说道:“你不能坐下来说吗?”“独骨”重 新坐下,直到终席,一言不发。散席后,商人们问褚复生,为什么 不与“独骨”交手,他们哪里知道,褚复生用筷子轻点“独骨” 时,用了内功。第二天,“独骨”浑身变色,青如蓝靛,不治而亡。

《清史稿》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明末清初的武术家浙江人王来咸, 以静制动,以点穴击人的内家功法非常高明。他与人搏击时总是按照 铜人经络图中标志的经络穴位,精确地点击对手的死穴、晕穴、哑穴 等部位。有一次他与著名学者黄宗羲同游天童山,遇到一个不讲道理 的和尚少焰。少焰臂力过人,对付四五个人不在话下,以为王来咸可欺。 不料刚要接近王来咸,还未来得及施展他一身的蛮力,就被点中穴位, 疼痛难禁,使不出半点力气。王来咸以自己高超的武技,行侠仗义,曾 替人报仇,但是他为侠有很强的正义感,绝不充当无原则的职业杀手。

六、秘不示人的习武真经

练成神奇的武功,一要有良好的资质;二要有扎实的基础;三 要有名师的指点;四要有修习的秘诀,四样条件缺一不可。千百年 间,武林中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大师,他们正是依靠从小的勤 学苦练,数十年如一日,才练成了技法纯熟、功底深厚、才艺精湛 的绝顶武功。

  1. 关节肌肉,伸缩自如


提高柔韧性的柔功

武术基本技术主要包括武术的技法、功法和基本动作。掌握武 术技法是提高运动水平的基本方法。

武术技法是对武术各种项目的技术特征和共性规律的概括。诸 如长拳的“四击八法十二型”,太极拳的“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刀术的“刀手配合、势猛法诈”,剑术的“轻快敏捷、把活腕灵”, 枪术的“枪扎一线、工于一圈”,棍术的“梢把兼用、横打一片” 等,都是武术技法的内容。不同拳械的技法决定了它们各自的风格 特点。

武术功法是指为了适应武技的需要,对人体潜能的发掘和对某 项专门素质的练习。武术功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划分为四类, 如下表

浏览1,9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