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基本动作是指武术各项目中最基础、最具有代表性的动 作,通常包括动作路线、顺序、攻防目的和规格要求等要素。如拳 术的基本动作包括上肢动作中的冲拳、推掌等基本手型、手法,下 肢的弓步、马步等基本步型,进、退等基本步法和弹、踹、蹬等腿 法以及通过躯干表现的吞吐、折叠、俯仰、扭拧等基本身法。器械 项目包括器械的运用方法,如刀法有劈刀、砍刀、缠头裹脑等,剑 法有刺剑、撩剑、挂剑、点剑等,枪法有拦枪、拿枪、扎枪等,棍 法有劈棍、扫棍、舞花棍等。

在武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柔韧性练习占较大比例。柔韧性 好,可保证习武者快速、准确、协调、连贯地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 表现出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并有利于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 和延长运动寿命。柔韧性差,就会使运动技术动作的幅度受限,影 响动作的协调用力,出现动作僵硬、劲力不顺和动作不协调等弊病, 也是造成动作技术错误、肌肉韧带拉伤的原因之一。

在进行武术基础训练阶段要特别注意对柔韧性全面发展。柔韧 性的练习,按其解剖部位可以分为腿、腰、肩、膝、散的大关节和 腕、踝小关节,在促进大关节柔韧性、灵活性发展的同时,也要注 意发展小关节的柔韧性,使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伸展弹性得到提 高,练习时要采用动静结合、上下结合、柔韧性练习与速度力量练 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面的柔韧性练习,使习武者的柔韧性达到 柔而不软、韧而不僵的要求。

做柔韧性练习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做有外力帮助的 压、扳、撕等柔韧性练习时,要逐渐加大用力和增加动作幅度,不 可猛然用力和急骤地使用拉力,以免发生运动损伤。

柔韧性是指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二是跨过关节的韧 带、肌腱和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性。构成关节的骨节结构是基本固 定的,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大,因此,柔韧素质的好坏,主要 取决于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这里需 要强调指出的是,柔韧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柔,二是韧。 柔是指肌肉、韧带拉长的范围,韧是指肌肉、韧带保持一定长度的 力量,控制关节不受损伤的最大活动幅度,柔和韧的结合便是柔韧, 发挥的能力则是柔韧体能。在各项运动中,对韧的要求往往大于对 柔的要求。但最初在训练中一般是先柔后韧。就武术中的柔韧性而 言,柔韧包括四肢和躯干各关节的柔韧。其主要关节有肩、肘、腕、 髓、膝、踝、脊柱等关节.柔韧性的锻炼就是针对上述各关节灵活 性的练习。武术运动中有许多动作对柔韧性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 长拳运动要求“一寸长,一寸强”,就是要求在武术演练或实战中, 如果有一方能多争取到一寸之长,则可能先于对方得手,而取得胜 利。所以练武时应尽量放大动作幅度以加强攻击力。另外,长拳运 动还要求动作舒展大方,动作舒展也就是要求动作幅度要大。动作 幅度加大了,柔韧性自然会得到提高;同时柔韧性提高了,动作幅 度也自然会加大。所以,练习武术和提高柔韧性是相辅相成,互相 促进的。


  1. 发力如铁,外力难侵


——增加抗击打力的硬功

肌肉力量的大小决定于以下五个因素: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 肌肉中纤维的数量;肌肉收缩前后的初长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 状态;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在运动训练影响下肌纤维类型数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则 是肌纤维的质量。长拳套路对提高肌力、加强肌肉工作能力的机理 与其他运动基本相似,而气功及太极拳之类拳种对提高肌肉工作能 力更有其独特的功效。气功及太极拳运动保证了对肌肉的营养和氧 气供给,使肌肉始终处于有氧代谢之中,神经的适度兴奋状态,能 促进肌纤维兴奋性增高,参加运动的肌纤维数量也相应增多,因而 肌力也必然增大。武术运动在提高骨骼肌的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对 骨骼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对老年人骨骼研究中发现,太极 拳对延缓骨质疏松及脊椎压缩性变形均有较好的效果。

在武术中,要求习武者矫健敏捷,闪展腾挪,缓急轻重,机智 灵活。无论是进攻时快速的拳法、腿法,还是防守动作的闪展腾挪 等,均需要良好的力量素质。不仅要求肌肉的收缩力量大,而且要 求肌肉收缩的速度快。必然要求经常进行有关爆发力的练习,长期 练习可迅速提高肌内和肌间协调以及肌纤维的快速收缩能力,肌肉 才能表现出良好的速度、力量、能力。实践中要提高动作的击打效 果,实际上就要尽量提高动作的速度和打击力量,即提高肌肉的瞬 时功率。武术的各种拳法、腿法、摔法动作就要求这种形式的肌肉 功率。武术练习时,不管是行进间的拳法、腿法练习,还是为提高 动作质量而采取的分解练习时的静力性练习(如控腿、耗腿练习) 以及腿法练习,都充分运用全身能够调动的主动肌、协同肌参与做 功。长期的武术专项练习,使肌纤维增粗。肌肉的结缔组织弹性改

善,肌腱弹性、韧性加强,使肌肉发达,力量增大,体格健壮,有 益于身体健康。

  1. 气沉丹田,站桩行气


内外兼修的武术内功

练武术可以强健筋骨,但是强健筋骨只是外在的表现,武术的 健身作用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锻炼 方面。中国古代养生术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也是生 命的存在方式。“精”指元精,发于肾,为生命的根本所系,故又称 “命门”(不是命门穴)。“气”指元气,来自先天,伏于肾阴。“神” 即人的本性、真意,系精、气的外部显现。

精、气、神都是先天就具有的,与生俱来。人之后天,七情六 欲纷至沓来,元精散遗,元气损耗,神不守舍,致使人百病丛生, 精力劳损,神思疲虑,精神消沮,未老先衰,难尽天年。古代的道 家养生术就重在以后天之气培先天之气,进而使精、气、神都能逐 渐恢复到先天的状态,以达到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和谐。

《易筋经》中说:“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 也。”所以,“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练武 术,首先是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到培精、调气、 正神的目的。一接触武术,首先是“手、眼、身、法、步”,而后才 可能谈到“精、神、气、力、功”。

中国现存关于行气的最早记载是《行气玉佩铭》,铭文共45字, 其译文是: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 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机本在上,地机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这段话的大意是:行气时吸气要深,蓄存要多,使气向身体下部 延伸。气下伸到一定部位(当指丹田),就要停下来,使气沉固。然 后顺反方向将气呼出,犹如草木之萌芽,向上生长,与吸气时的方向 相反,一直呼到尽头。天机在上,地机在下,上下运动,互相鼓荡。 如果顺此方向行气,即可长寿;如果逆此方向行气,就会夭折。

一个真正内外双修、武技与武德均达到很高水平的武术家,总 是能保持虚静的心理状态,不为富贵所动,不为荣辱所激,不奔走 于权贵之门,不汲汲于人生得失,更不会轻易炫耀技艺,恃技傲人。 在这样的武术家身上,武术的健身作用会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所以, 武术健身首先是对精神的陶冶和净化。筋骨壮健只是外在的形式上 的强壮,心理虚静,“自胜者强”,才是内在的、最重要的强壮,这 是武术健身的真谛。

  1. 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


——以速度制胜的基础功力

武术运动要求“快如风”、“拳如流星”,强调“步不快则拳慢”…… 这些要求都在锻炼和影响着练习者的速度素质。武术演练中攻防转换 迅速,动作变化快而准确,且攻中有防,防中蕴攻,其技术、战术 的充分发挥均以不同的速度形式表现出来,速度的表现具有多变性 和复杂性,速度能力决定着武术运动技术战术运用和发挥的成效。

拳谚云:“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强调的是武术运动中速 度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比武时,不管是出拳还是出掌,动作都要 快如闪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击对方。

武术运动练习中的速度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频 率和位移速度。反应速度包括简单反应速度和复杂反应速度。在平时

的练习中,通过信号练习、特定动作练习等专门性练习可提高练习者 的简单反应速度。而长期的有意识的防守反击配对练习和移动靶练习 则能有效地锻炼瞬间选择性反应能力。武术基本功动作不像武术套路 那样复杂,但正因为简单的动作才对每一个动作练习提出较高的要求。 每一次出拳或出腿的速度、力度、距离、力点的把握都是经过千百次 反复练习的结果。单个基本功动作的快速运动以及动作组合练习都要 求动作之间的连贯、协调、快速完成,发挥最大的动作速率。而怎样 占据有利位置,或突然进攻,或迅速躲闪,或快速防守反击等都需要 身体多方位的快速移动,长期练习可有效地提高位移速度。

  1. 起承转合,组合训练


武术修炼中的套路技法

组合训练,是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将基本动作与某种典型动 作连贯起来进行训练,它是现代武术套路技术训练中较常用的手段。 主要用以掌握和提高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及攻防转换的技能,提 高动作的连贯性。

组合动作可以按套路的顺序,将几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训练, 也可选取套路中难度组合和重点组合进行训练。因为这些组合动作 复杂,对体能和技能要求较高,在整个套路中将起到画龙点睛和形 成高潮的作用。又因其稍有失误便会对整个套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因而在套路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增强完成难度组合和重点组合的能 力,训练中可采用一组几次和练习数组的方法。主要以重复训练法 为主。这样可以提高难度组合和重点组合的成功率。组合训练还可 以按运动技法特点集中归类训练,根据训练需要,专门创编供训练 用的组合动作,如拳术的腾空跳跃、抡臂转体、翻腾、扫转和平衡 等。器械中刀、枪、剑、棍的各种方法也可进行归类编成组合进行 训练,来提高和发展习武者的体能与技能。

组合动作训练,一般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进行,此时注意力集 中,大脑处于积极状态,对纠正错误的动作技术较为有利。当习武 者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时,教导员应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有时可 以降低组合动作的速度,让习武者细心体会肌肉的协调能力,掌握 动作细节,克服动作僵硬、粗糙的毛病。在训练中一定要一丝不苟, 严格要求,保质保量。习武者在同一组合练习中,根据一定的训练 要求,可以进行不同的处理,以寻求和发展个人的技术风格。

组合动作训练不但要求招式清楚、动作规范、方法明确,而且 还要突出动作的节奏感与意识表现力,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合而为一,让动作外形与神态形成一种无声的语言,来传神达意, 练出动作的韵味来。

  1. 洗脑易髓,炼神还虚


——习练武术的三个境界

根据中国武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把练武过程分作三个阶段,也 探秘武术源流

可称作三种境界,即炼精化气(明劲)、炼气化神(暗劲)、炼神还 虚(化劲)。

炼精化气是初级阶段,重在训练基础,消去拙力,练出刚猛 之劲。

基本功是武术的入门功夫,大体包括桩功、腿功、臂功、腰功、 指功、眼功等。练入门功夫仅是为炼精化气这一阶段做准备而已。

炼精化气的目的,就是“换力”。凡是未练过武术的人,与人较 量时所凭都是本力,即身形僵硬之力,又称蛮力或拙力。这种蛮拙 之力随着生理机能的衰老会很快消退,并不是武术中所要求的劲力。 劲力是依靠周身协调,以腰为轴,以心为帅,在刹那之间爆发出来 的那种弹抖崩爆之力。

崩弹之力主要是靠身体诸大关节,如肩、肘、腕、胯、膝的猛 烈抖甩而发出的。无论以什么部位击出,它都是全身的合力,要靠 全身关节的同步配合,劲力顺畅,一发而出。明劲练到一定程度, 可以不必预先大幅度蓄势而能发劲,即在极小的空间内单靠关节的 抖动就能爆发出力道不小的弹劲,俗称“寸劲”。

在炼精化气阶段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会拆拳。所谓拆 拳,就是把武术套路中的攻防动作逐一分解出来,参研其实战意义。 学会拆拳,是武术中技法训练的关键。

学会了基本功,又学会了若干套路,进而学会拆拳,练熟若干 招式,手、眼、身、法、步都有了一定功底,即基本达到了炼精化 气的境界。

完成了炼精化气的人,一般身体壮实,矫健有力,目光威猛, 时有凶暴之相,而且性格比较刚烈,遇事不太冷静,多有恃艺骄人 之气。他们如果继续深造,向更高的境界努力,那么这种性格将会 有所变化。

炼气化神是中级阶段,重在消去刚劲,渐长柔劲,以意行拳, 充实内力。

武学中的“柔”并不是柔弱无力,而是指那种形断意不断、绵 绵不绝的具有极强柔韧性的特殊的力道。炼气化神的过程,是武学中的第二次“换力”。

炼气化神的关键是炼气。其实,早在炼精化气的阶段,习武者 就应当学会把身体各部的散乱之气收聚于丹田,只是那时还达不到 使真气周身游走、收发自如的地步。

经过多年静心养气的内功磨炼,随着刚劲渐消,血气渐去,而 柔劲渐长,元气渐盛,练出暗劲的人大多神志清爽,精力充沛,刚 烈之气渐渐沉消,柔和之气渐渐充实。一旦遇事,态度比较冷静, 轻易不会同人动手。

内力深厚的人,经过了多年的刻苦磨炼,对武学的博大精深、 不可穷究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所以,他们大多待人谦和, 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子,也不会动辄炫耀武功,恃技欺人。在完成易 筋武术的同时,习武者的体形和神态也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一是 体形渐趋于瘦健,少横蛮肥重之态;二是步履轻捷而稳实,少拖沓 滞重之病;三是目光渐趋清朗慈和,临敌时则威神自出,目光如冷 电,少凶暴浮露之相。练到了这种地步,就基本上达到了炼气化神 的境界。

炼神还虚是高级阶段,重在炼出至柔至顺之劲,周身内外全凭 真意运用,达到拳道合一的至上境界。

根据中国传统的气功理论,炼神还虚最终应在上丹田(泥丸宫 附近的球形区域)完成,炼气化神在中丹田(中脂、鸠尾诸穴之后 的球形区域)完成,炼精化气在下丹田(脐下深处的球形区域)完 成,由下而上,逐次升高。炼神还虚的要诀是“虚静”二字。“虚” 指心内虚空若谷,“静”指心境淡泊守一。老子曰:“致虚极,守静 笃。”要求心境达到极度空明宁静的状态,这样才能归根复命。道家 养生术认为:“不认不知,无声无臭,名曰希微,只这个便是全真妙 本,人能透得,即刻知机。”(《中和集》卷六,载《正统道藏》四 十五册)也就是说,必须对外界的任何干扰全不理会,心中不存任 何芥蒂,一无阻滞,听不到任何声音,闻不到任何气味,凝神守一, 不懈不僵,久而久之,才能悟透个中的玄妙之机。

七、龙虎少林:武林至尊

中华武学之冠,非少林莫属。少林武功,早已扬威天下,屡建 奇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少林武术融入佛家济世救人的理念,达 到拳禅合一的高深境界,不论是武德还是武艺,均已为天下群英所 景仰。这种于扶危济弱,于习武中修身,于救人中度己的练功理念, 成为了武术精神的旗帜与代表。

  1. 千古风流


少林寺武林至尊的发展史

少林武术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武 术的一块瑰宝,许多拳术的产生都与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天 下武术出少林”的说法。少林寺也被人们奉为武林圣地。

少林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位于今河南 登封五乳峰下的少室山北麓,这里四面山岭环抱,丛林茂密,地势 雄绝。创始人传为西域高僧跋陀。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达摩来到 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重整旗鼓,大量招收教徒,寺院 日渐兴隆。至唐宋年间,寺内竟拥有田地一万四千多亩,和尚达一 千余人,成了闻名中外的最大佛寺,确立了禅宗祖庭的地位。

随着少林寺禅宗地位的确立,前来皈依者中不乏武师武士。为 了适应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达到修禅的最佳效果,以及保护寺内

经济财产的安全,这些身怀绝技的武僧之间相互观摩切磋,取长补 短,研习传授,这就是少林武术的由来。

少林武术的渊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据考古发现,至迟在 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武功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之术(气 功)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 有些人入寺之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 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够 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

随着少林武术名声的日益显赫,天下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 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以武会友,交流武技,这样,少林武术便汇 集了四面八方的武术精粹。从宋代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太 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拳、马籍的短打等十八家拳法的精华, 编成拳谱,流传后世。可见,少林武术的发展,是汲取百家之长、兼 收并蓄的结果。少林寺弘扬武学精神的行为,不仅使少林武术的内容 更加丰富,同时也为各地武林高手提供了相互交流和提高的机会,为 进一步完善少林武术体系、推动中华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中国古代武术的圣地,少林寺也为培养武术人才做出了很 大的贡献。古今不少著名武术家都曾在少林寺学习武术,深得少林 武术的精髓后,或自创门派,或著书立说,或以武会友,或成就一 番惊人的事业。

少林武术之所以扬名天下,除了武技高超这一原因之外,还与少 林武僧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为民族的兴亡赴沙场、洒热血有直接 关系。尤其在近代史上,几乎每一次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侵犯、保家 卫国的战争中,都有少林武僧的身影,并在抗敌中立下了不少战功。

进入清代之后,由于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少林武术的 发展由昌盛走向衰落,但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并未中断。这个时期,由 于寺僧的流散,致使少林武术向民间广泛传播,并促进了少林武术与 民间武术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及其在民间的社会影响。

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少林武术的内容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 由拳术套路、散打、器械和功法组成的武术体系,内容十分丰富。

探秘武术源流

在技击散打方面,少林武术也有独特的一百多种击法。

另外,少林武术中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练功方法,有“少林七十 二艺”的说法,如:一指金刚法、一指禅功、铁头功、铁布衫功、 拍打功、铁扫帚功、朱砂掌、千斤闸、金钟罩、梅花桩、铁臂功等 等。这些功法的内功用来练精、气、神;而外功、硬功用来练习搏 击中置敌于死命的绝招。如点石功、铁膝盖等,功成后可以用一指、 一膝的力量在格斗中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至于轻功则可以使人身 手轻捷矫健,腾跃如飞。

显然,这样一个庞大的武术体系,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 创造出来的。这里既有少林僧人们的智慧,又有民间武术家们的贡 献。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林武术受到国家和社会 的高度重视。为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国家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 入到少林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中,使一些濒于失传的优秀的少林武 术得以保护和传承;通过成立少林武术专门学校、设立“武术传统体 育项目重点学校”、聘请少林武术专家亲自传授绝技,为培养少林武术 的后备人才提供保障;成立少林武僧团,举办国际少林武术节,以加 强对外宣传、交流和传播的力度,尽量扩大少林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 这些都是对少林武术的继承、发展和传播所做的非常有益的工作。

今天的少林寺,不仅是四海游客到访的旅游胜地,也是全世界 习武之人共同景仰的武学圣殿。

c十三人大加赏赐,其中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并特许少林寺扩充庙宇, 自立僧兵,少林武术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这次战斗,给了少林武僧习武成名的机会,少林寺发展很快,名声 日隆。贞观以后,少林寺僧“昼习经曲,夜练武略,修文不忘武备” (西来堂志善碑),揭开了少林武术光辉灿烂的一页,修佛习武也成 了少林寺世代相传的独特宗风。

在历史上,外国搏击界对中国武术的大规模挑战至少发生过两 次,一次是明朝中期,另一次是在20世纪初叶。

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3年),日本海盗经常入 侵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被人们称为倭寇。沿海一 带的人民深受倭寇的祸害。抗倭成了明朝一件大事。倭寇多是一些 亡命徒,很有一些武功,使用的倭刀也锋利坚韧,很难对付,再加 上有火器的配合,战斗力很强。明朝的军队屡战屡败,直到抗倭名 将戚继光组织了精锐的戚家军,才改变了这一状况。在这场保家卫 国的抗倭战争中,少林武僧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明嘉靖年间, 少林派武僧月空带领三十多名和尚组成了僧兵队伍,奔赴松江一带 与倭寇作战。这些武僧,都有高超的武技,他们手持7尺长、30斤 重的铁棍,所向披靡,当时,一群倭寇凶猛扑来,为首一人状若巨 人:身着红衣,舞双刀而进,势不可挡。领兵僧月空令智囊出战。 只见智囊神色从容,忽然提铁棍跃到红衣倭身左,击落其左手刀, 又转身跃至红衣倭身右,击落其右手刀,顺势一棍,将红衣倭当场 击毙。倭寇气焰顿挫,“群贼皆跪乞命,或溃败走”(《吴淞甲乙倭 变志》),明军乘势掩杀、大败倭寇,斩首百余级。这批少林派武僧 来自山东。其后,僧兵又多次参战,抡棍如风,当者即仆,多有斩 获,但僧兵不谙兵法,鼓勇冒进,也曾数次遭到倭寇暗算,了心、 彻堂、一峰、真元等三十余人先后为国捐躯。

自愿参加这场平倭战争的少林派僧兵先后有一百多人,尽管他们 不是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主力,可少林派武僧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 少林派的铁棍毕竟制服了日本武士的长刀,使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们 领略了中国武功的厉害,为中国武术史写下了辉煌壮烈的一页。

事隔三百多年之后,中外搏击界之间的第二次大较量就几乎全 是徒手之搏了。

清末民初,中国内忧外患,国势颓废,中国人也被烈强贬讥为 “东亚病夫”。欧美和日本的一些拳师、大力士相继来华耀武扬威。 中国武术界同仇敌忤,各地高手义士奋起应战,为中国武林谱写了 一曲正气歌。

外国搏击界的这次挑战,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才 告结束,前后延续达半个世纪之久。双方的交战地点,从中国的北 京、天津、上海,一直打到日本的东京。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高手 对高手的较量。而结果多为中国武林高手取胜。

从此,世界各路豪杰都真正认识了中华武术的威力,“功夫”也 因此传承五湖四海。

  1. 神功秘练


——天下武术出少林

少林武术不是一个人所创,而是凝聚了千百万人的心血,是集 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是少林寺僧从民间引进不少拳术,另一方面 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术流传民间。中华武术中,许 多门派的源头,都与少林武术有直接关系,就连武术大派武当和峨 眉的起始,也同样源于少林。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分别是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广 东少林、峨眉少林和武当少林,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有 “三大家”“四大门”之说。“三大家”是:红家少林、孔家少林、 俞家少林;“四大门”是:大圣门、罗汉门、二郎门、韦驮门。另 外,六合、八极、劈挂、通臂、太祖、燕青、华拳、查拳、弥宗、

动力、明堂、沙脚、戳脚、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 咏春等拳种,也大都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的。

从地域上,少林又可分为北少林和南少林两大流派。在近代武 术史上,少林寺的流派中以南少林的影响力最大。南少林又是南拳 之祖,以五拳为主要拳法,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 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

据《少林拳谱》记载,少林寺原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 又称三十六外功、三十六内功,均在少林门中秘传,但无详细文字 记载。现在所说的“少林七十二艺”通常被认为是少林武术的总称, 与“擂台”、"机关木人”等常在传说和近代的武侠小说中被称作神 功,使其在神秘的面纱背后难现“庐山真面目”。

少林寺自元代后,常住院(和尚居住的地方)分成了东、西、 南、北四个院,并且各院宗师自掌门户。特别在武功方面,各自收 徒,秘传单传,彼此保密,造成了即使同是少林寺和尚,师傅不同, 所学到的武术也有差别的局面,这种现象一直流传至今。“少林七十 二艺”,就是在上面所谈的背景下出现的。

少林寺所传武术极多,五花八门,有“七十二艺”之说,分 别是:

探秘武术源流

一指金刚法、双锁功、足射功、拔钉功、抱树功、四段功; 一指禅功、铁头功、铁布衫功、排打功、铁扫帚功、竹叶手; 螟蚣跳、提斤斤、仙人掌、刚柔法、朱砂掌、卧虎功; 泅水术、千斤闸、金钟罩、锁指功、罗汉功、壁虎游墙术; 鞭劲法、琵琶功、流星桩、梅花桩、石锁功、铁臂功; 弹子拳、柔骨功、蛤蟆功、穿帘功、鹰爪功、铁牛功; 鹰翼功、阳光手、门裆功、铁袋功、揭谛功、龟背功; 蹿纵术、轻身术、铁膝功、跳跃法、摩插术、石柱功; 铁砂拳、一线穿、吸阴功、枪刀不入法、飞行功、五毒手; 分水功、飞檐走壁法、翻腾术、柏木桩、霸王肘、拈花功、 推山掌、刀鞍功、玉带功、阴掌功、沙包功、点石功; 拔山功、螳螂爪、布袋功、观音掌、上罐功、合盘掌。

少林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 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 体某一局部的刚猛之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越,气功包括练气和养 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 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

少林拳术

据说少林拳法有一百七十二种之多,有小洪拳、大洪拳、朝阳 拳、观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 形意拳、罗汉拳、六合拳等。少林派拳术的特点是刚健有力、刚中 有柔,朴实无华,不讲求外形的美观,没有花架子,利于实战。

棍术、枪术、刀术

棍术、枪术、刀术都是少林武术的大宗,各有数十种套路。少 林棍术,天下闻名。所谓“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少林 棍练起来虎虎有生气,节奏明快,棍法密集,快速勇猛。

少林枪术,神出鬼没。有一条歌诀如是说:“身法秀如猫,扎枪 如斗虎;枪扎一条线,枪出如射箭,收枪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压 枪如按虎,挑枪如挑龙;两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拦、拿、亢、 点,崩、挑、拨,各种用法奥妙齐全。”图片7

少林刀术,刚猛威烈。“刀如猛虎、枪似蛟龙”,少林刀术的演 练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凛冽的气概。

少林剑术

少林剑术虽不为人们所了解,但却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少林剑术有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刘玄 德双剑、达摩剑、绑袍剑等。少林剑术剑诀是:“剑是青龙剑,走剑 要平善,气要随剑行,两眼顾剑尖,气沉两足稳,身法须自然,剑 行如飞燕,剑落如停风,剑收如花絮,剑刺如钢钉。”

其他兵器器械

少林武术器械有长的、短的、硬的、软的、带尖、带刺、带钩、 带刃的,多种多样,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近则不易胜数。除上述 刀、枪、剑、棍以外,又有方天戟、三股叉、钢鞭、月牙斧、梅花 拐等数十种兵器。

技击散打

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 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 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等。

少林软硬功夫

少林软硬功夫练法种类很多,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 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少林气功。

拳禅合一

——渗透武德的佛禅思想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属于佛 门武功。少林武功的要旨是拳禅合一,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护

寺护法。少林寺僧人平时也要练习参禅。禅法本是修习佛学的一种 心法,但经少林武僧的演绎,也可变通成为内功。少林寺僧历代多 出高手,与他们长年修佛参禅有重要关系。

历史上最早的少林寺,并不是以武术扬名于世。少林寺的历代 方丈和长老都认为,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继承禅宗的禅法才是少 林寺的根本和特色,而少林武术只是副产品,其作用,一是锻炼僧 众的身体,二是借武术光大少林寺的宗门禅风。但实际上,随着中 国佛教禅宗的没落衰微,近代以至当代,佛教的净土宗始终是斗法, 禅宗已经融入净土宗的教法之中。因此,少林武术的发展超过了少 林禅宗的名声,特别是在当代,少林武术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 中国佛教文化。

但是,少林武术尽管是集成和归纳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同时, 少林的禅宗文化也将少林武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少林武 术虽然来自民间,但是它已经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它以佛 教文化提高少林武术的品质,使单纯的用于搏斗的武术具有了禅的 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林寺武术之所以在当代具有世界影响, 绝不仅仅是武艺的精深,而是武艺和禅风并举,是由于高擎了 “拳 禅合一”的大旗。

中国佛教的禅宗缘起于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据说释 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当时大众皆默默不得 其要领,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 叶。”这就是禅宗所传的“拈花微笑”的历史传说。在这拈花微笑、 心心交映之间,迦叶尊者就成为禅宗传灯的第一祖。

禅宗经过二十八代传至菩提达摩,形成了单传。为传承禅宗烟 火,菩提达摩只身来到中国,并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达摩以后传法于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 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弘忍传六祖慧能,是为 东土六祖。六祖后,禅宗的传承制度,有两大变革:一因衣钵争夺 剧烈,遂传法而不传衣钵,称师不称祖。二因单传的限制过于狭窄, 致使法雨不能遍施,由是乃打破单传的传统,改为广传。

禅宗的宗旨在于达摩大师的一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育 指人心,见性成佛。”

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思是禅宗讲究言语道断,远 离语言文字,直传佛祖心印,因此它是教外的别传。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简 单地说,禅宗抛弃了一切形式,即包括各种戒律、经纶和忏拜形式, 而直截了当从心地法门入手,这就是“直指人心”;而“见性成 佛”,则是以明心见性作为修持的目标,所以禅宗认为,只要见性, 即为成佛。除此以外,一切都是多余的。

但客观地说,少林武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并不像武当武术与 道教文化的融合那样自然。武当武术与道教的丹道文化,它们是相 辅相成的,武当拳法后发制人、以静制动的技击原则与老子的道论 完全一致。少林武术尽管不定期也要求习武者坐禅练气,但坐禅只 是一种心理训练,练气也是硬气功的练气法,练的是后天的刚猛之 气,不可能练出先天的元气。由此看来,少林武术与少林禅法的融 合,绝不是按照禅法的要求来改造武术,也不是依武术的现象来改 造禅法,这才形成了今天少林武术的特色。

  1. 救死扶伤


普救大众的少林寺医学

“无禅不医,无武不医,无僧不医”。少林医学与少林武术、少 林禅宗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与少林寺僧的曰常生活紧密相关。少 林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同少林武术的形成发展一样,是随着少林 寺的建立,在佛教医学和中医学的基础上,为适应少林寺寺僧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创立佛教的宗旨。 古印度原始佛教在早期推行的过程中,目的是要解除生老病死之苦, 然而,单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因此,作为解除病痛手段的医药知识, 一开始就成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布教提供了方便。这在现 存的大量文献中都有记载。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汉化佛 教禅宗。佛教中的佛医也与中国传统中医学紧密结合、相互影响, 在中土寺院传播交流。

少林寺也不例外。尤其是少林寺建寺以来,众僧终日参禅,身 体难免不生疾病。由于少林寺地处深山丛林,人烟稀少,寺僧只能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解除自身的疾病痛苦,以提高修禅效 果,这无形中促进了少林寺内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防止因 长期坐禅而产生疾病,影响修禅传道;为了抵御深山猛兽的侵袭和 寺院经济财产不被盗贼抢劫,寺僧不得不寻求健身,由于寺僧沿袭 习武风俗,开始进行武术活动时,都不可能不受伤、流血,这也需 要少林寺僧具备医学知识,以便在危难中自救,这是少林武医结合 的直接原因所在。另外,随着少林武术在少林寺中地位的不断提高, 少林武术已从单纯的健身、防身、护寺的手段,逐渐融入寺僧修禅 的方式之中,成为修禅的一个法门,同时,少林寺僧为提高武术技 艺,练习较为高深的技术时,就必须懂得医学。如少林七十二艺中 记载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法、内外用药方等等。在练习这些 技艺时,中医学、中药和伤科则是这些学问的基础。点穴术需知穴 位、经脉、气血等,卸骨法要懂人体骨骼结构等,擒法拿法也要能 认筋辨骨,所有这些都必须深谙救治之法和救治之方。

于是少林医学渐渐演变成少林武术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以骨 伤科防治技术为主,并附有中医的优秀传统治疗方法而形成。因其 骨伤科尤为著名,所以,也称为少林骨伤科。

经过历代僧人的努力,少林武术不仅形成了禅、武、医结合的 独特风格,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配合武术功法练习的方药。禅、

武、医成为少林文化中的三大瑰宝,而此三者又紧密相连,融为一 体。由禅而武,由武而医,并延续至今。

在少林历代武僧中又不乏既精通禅学,又兼修文、医、诗书及 擅长武功者。屈指数来,有西魏时的“长命活佛”洪遵,有跟子升 大和尚修炼佛经、医药、伤科、拳术和器械,九十多岁仍武功过人 的空空禅师,有习医善武、精佛尚文的惟宽和尚,有佛、武、医、 文皆通的福居法师和觉远所尊之师洪温,以及著有《少林骨科旨 要》、《少林丸散谱》的僧医总教惠定禅师等人物。这些少林前辈都 为少林禅、武、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促进和提高少林武 术技艺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佛教提倡慈悲之心,慈悲之举,入世舍身、普度众生。为民众 施药治病,使其摆脱疾病之苦是重要的慈悲之举。因此,作为佛教 徒少林寺僧,通过学习医学知识,既可凭医自保,又可扩大宗教 影响。

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前就宣布公开少林武学七十二绝技和少 林药局的处方宝典,以供天下世人学习应用。此举虽有不少争议, 但无疑这也是少林武术造福于大众的又一证明和重要贡献。

浏览6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