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的美学价值长期来便客观存在着,只是随经济、文化、 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渐见其显,日趋完善,逐步达到一个比较 完美的境地。

对于美的标准和含义,尽管美学家们还争论不休,但是比较通俗 的理解,正如高尔基所说:是人所创造的一种形式,“对感官和理智 发生影响,如同一种力量,使人在他的创造能力面前发生惊奇、自豪 和高兴"。

显然,武术套路是人们精心创造的,演练时呈现的功夫和技术, 确能使人惊奇、自豪和高兴。不但具有形式美、意境美、本色美等美 学因素,而且独具特色。

首先,从形式美的角度出发,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 化中的统一现在武术套路中则为定势美、动态美、结构美。

定势美。长拳讲究“五体称”,要求四肢、躯干和各部位相互间 要均衡匀称,处处撑拔,充满骨力。不仅规格严谨,在力度和身法上 亦有独到之美;定势大致可分上盘、中盘和下盘三种动作,在套路运 动中三者错落交替、相互衬托,在变化中达到和谐统一。

动态美。套路中丰富的技击方法和劲力变化,使动势呈现千姿 百态,诸如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刚里含柔、柔中寓刚,与其他形体运 动的变化不同。在变化中又讲求协调和对比,如“八法"要求手眼身 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协调统一,做到“眼随手动、步随身转”;对比 中有开与合、挺与收、放与含、转与折、起与伏等,在变化中求协和 统一。

结构美。武术套路的结构之美主要表现在完整性和动作连接的 有机性、布扃的均衡性。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曾引用了希尔德的 话:“美就是完善”,“完善就是符合目的,符合自然式艺术……所悬的 目的”。武术套路有起势、收势、间歇、高潮,整套几十个动作势势相 承,势断意连,完整一气。动作之间也不是任意地连结,既讲究攻守 进退、刚柔虚实的技击原则,又追求高低起伏、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 艺术性。在布局中则往返穿插、迂回转折,纵横阡陌,尤以近年发展 中的自选套路,在布局上更富有变化和均衡的统一,避免了单调往返 或偏颇一隅等艺术上的缺陷。

其次,从意境美的角度来看,优秀的套路表演常常呈现出韵律 美、神采美和文学性格美。所谓意境美,通俗来讲是创造出一种“出 神入化”的境象,使审美者“忘情”,从“物我两忘”到“物我统一气 通常在套路演练中表现为韵律美、神采美。

韵律美。武术套路中显明多变的节奏韵律,常令人心往神驰,动 则快若疾风,静则纹丝芥动,讲求“动迅静定”,干净脆快,而且动中有 静,静中蕴动,快收相间,长短有致。尤其是发展中的自选套路,节奏 明快,连续性强,短则顿挫抑扬气势雄壮,长则起伏跌宕一气呵成。 武术套路节奏中充满着意蕴,这种韵律的美常常使欣赏者情不自禁, 产生“内模仿",从而获得快感和美的享受。

神采美、性格美。无论单练还是对练,均要求演练者把自己置于 一个假设战斗的场合,通过动作的演练,做到“心动形随、意发神 传",表现出无坚不摧的气势和坚忍不拔的斗志。那矫捷的身手、机 敏的目光,那间不容发、果敢机智的对打,所创造的神采和性格,都 会使观众意气飞扬,与演练者在心理上Y勾通,产生“移情作用”和“筋 肉感”,看得入神,甚至会伴同肌肉紧张而透不过气来。一场结束,方 觉难以言状之快感,颇有回味。

最后,关于武术套路的本色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这样一个唯物的美学观。他 认为人们的艺术创造应当再现生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认识与 理解,从而感到事物的美。

武术套路来源于军事格斗生活,它的本色美若用一个字来概括, 则是“击”。武术以踢、打、摔、拿为“四击”法则,由此繁衍出千变万化 的技击方法,可谓武术套路的真髓。作为武术的套路运动,要体现本 色美,万变不离其宗,不应脱离技击法,否则,片面地追求形式美,动 作再美观,也是非驴非马,不是武术的美;片面地追随意境美,尽得 “神韵”,却使人觉得矫揉造作,适得其反。这样的武术套路,没有不 遭到社会非议的,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若不是之异,则妄 而已。”所创造的套路之美脱离了本色,失去了真面目,只能是徒劳妄 为o舞蹈中有一些动作与武术相近,但是各自的宗旨不同,如果从技 击的尺度来分析辨别,是不难区分的。

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套路中的“击”毕竟与军事实用技术、散 手技术不甚相同。军事技术中以最快速而强有力的杀伤或制胜敌之 要害为本,散手技术则在一定的规则下,不伤其要害而能决定胜负, 动作大都是无定型的应变动作,不仅规格与套路不同,方法也不像套 路技击那么丰富多变。套路动作通过增加幅度、丰富技巧、严谨规 格、连结贯串等,不仅提高了健身价值,也提高了美学价值。通过掌 握攻防自卫的技巧,更增加了人们的练习兴趣和观赏情趣。我们曾 分析了当今几位武术教授精心编制或拿手的套路技术,从步型到手 型相当规范严谨,与实用技术都有一定距离,在结构上也是很有艺术 性的。还是刘熙载所说:“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没有与实用产生

距离,很难有其美可言的。

有的学者引用戚继光的《练兵纪实》中的“既得艺,必试敌”一句 话来证明武术套路应讲究实战,恐怕这里所指的“艺”是军事武艺,而 不是拳法,因戚氏的《纪效新书》中指出:“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 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可见,拳法与实战有密 切联系,却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简而言之,武术套路的本色美,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 可执著于击打运动的“实技击学与美学两者在套路中应当是辩 证的统一,用古典美学中的一句话,就是“离形得似”。

武术与书法管窥

武术与书法,都属华夏的传统民族文化,均以其独具的光彩闪耀 于世人面前。然一文一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两者有不 少息息相通处,尤其在技法上和理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通过 类比,可以触类旁通,迁想而妙得。图片9

我国古代有不少书法家十分重视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唐代书法 家张旭观武艺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旻练剑r助壮气,早已在武 术界、书法界传为美谈。

当代的老书法家杨萱庭先生,精通武术,尤以剑术见长。《人民 日报》曾在一篇关于他的报道中写道:“诸凡剑术中的云、撩、劈、刺、 闪让腾跃,他经过再创造,注入书法艺术”,“形成了那种气势豪放,刚 柔相济的风格”。武术家中擅长书法者更不乏其人。远的不说,近代 太极拳家孙禄堂的书法,运转自如,拳法包藏其中。当今的何福生老 师、海灯法师以及诸多名家,其书法亦有相当功力和造诣,富于特色, 可以说见其书方观其拳,观其拳更悟其书。

以上所举,不难看出武术与书法相互渗透、相互参详之处。对 此。笔者冒昧说一说个人管见。

技理丰富的中国书法包孕了精深的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武术 在技理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对两者的比较和通连,不啻为武术智能训 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迁想而妙得,触类可以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 o书法和武术虽一文一武,只要我们辩证地而不是机械地去进行 比较,开拓对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将是十分有益的。两者可以类 比和迁想的基本点有二:

一是同形同构。中国汉文字,虽历尽沧桑,其基本形态是以象形 为本根,完全不同于用字母组成的西方文字;而武术中的许多拳种、 拳法都具有一定的象形特点,动作名称就更为普遍。就汉字的结构 上来说,由笔画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方形整体,甚 至有的书法家认为与人体具有同构的特点。汉朝书法家蔡邕在《笔 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 若起……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而武术正是以攻防为基本 内容,显现了人体自身各种运动形态,讲究“动圆定方”,应该说在构 架上大有通连之处。

二是会意传神。文字原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交流思想的一种重 要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用,而书法则是一种艺术升华,除了表达 思想的功用之外,更具备了美学价值,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中 国武术源于人类的攻防格斗技能,具有防卫实用价值。当它发展为 套路,已不再是单纯地表现一些攻防的技巧,它的贯通的气势,飞扬 的神采,生动的韵律,也在创造一种气势不断的战斗意境,具有了美 学的价值,正如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提出的:“把自己置身于一个 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

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展开武术与书法两者之间的类比和联想, 启示我们对武术技法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套路演练的艺术修养。


  1. 象形说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中国的汉字起源于象形字,几经演化, 仍有不灭痕迹。这是造成中国独具的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蔡 邕在《笔论》中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 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长弓硬矢…… 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武术源于攻战搏杀,以技击为原则, 在动作变幻和形态上常象形取意,不仅象形拳的动作象形于某种动 物或人物,即其他诸多拳种也莫不如是。如少林拳中有“古树盘根”、 “鹘子钻天",太极拳中有“白鹤亮翅"、“玉女穿梭”,形意拳中有“青龙 出洞”、“狸猫上树”,八卦掌中有“蝴蝶穿花”、“遮云蔽日”等等,大都 不仅取其名,其动作形象也包孕其中,所采冶极其广泛,或像人物,或 像动物,或似山川草木,或若云月星辰。武术动作的象形性与书法中 的象形性,常会相互启发,融会贯通,不谋而合。苏焕看了零陵僧的 书法,却又联想到裴旻将军的剑法“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 龙",可谓妙哉!

  1. 骨筋说


武术与书法均要求有力度z通劲而豁达,或刚中含柔,或柔中蕴 刚。人们常形容好的书法讲究劲健有力为“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具体说来,书法讲究骨、筋、血、肉。“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要求 “骨体坚定而不弱”。武术亦然,十分注重“骨法”。有人将四肢与躯 干并称为“五骨”,即要求“五体”的五根线条要有骨力,骨梗强壮,紧 劲峻整,方法上常表现为撑、拔、张、展、勾、扣、翘、绷等。华拳谱中 说:“形而无骨,有其形而无质”,使人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书观:“无 骨则无势”。字如此,武术的每一架式也如此。“点画灵活者谓之有 筋",筋之融结在扭转,“筋贵灵活",为书法中的“含忍之力武术中 在“八法”里言及“力要顺达”,要求运动中的劲力要活顺自然,不能使 僵拙之力。这恐怕与书法中笔的运转灵活而有力,也略有相通会意 之处,有筋有骨,才会“刚如坚石,媚若银钩”。晋代卫夫人说得好: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 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太极拳中将五体称为“五 弓",谓之“一备身五弓,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确有一种内在 的“含忍之力”,太极拳被誉为“绵里藏针”。无独有偶,书法家们用中 锋写字,藏骨抱筋,背光一照,正中是一道黑线,竟也有“绵中裹铁” 之妙。

  1. 均衡说


武术与书法中常常有一个对应平衡原则。书法中对结构间架要 求十分规矩,即平正整齐,轻重平衡,左右匀称,上下平稳否则体势 不工,规矩有亏,难云书法矣。犹同在说一个拳势四肢不协调,难免 失势的道理一样。

武术中讲究身正步稳,式正招圆,即要求每个架式动作都要准 确、协调、齐正。拳理中说,“五体正,乃可谓之形备”,如一个“提膝亮 掌”动作,不仅要保持直立平稳,而且上肢一架一勾也要前后呼应,上 下平稳。华拳技法中强调“自中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顾右盼,八面 供心”。形意拳中的一个“三体式”,三尖对照,不偏不倚,动作尤为严 谨沉稳。歌诀中道:“前俯后仰,其式不劲,左侧右倚,皆身是病”,若 然要求似一个工整严谨的书法字形。南拳则更讲究“步稳身守、子午 端正”,太极拳则要求“尾闾中正”、“虚领顶劲”的端正安舒姿势。拳 法中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气势团聚,对称协调”,“上下 左右,相吸相系",从百会至会阴穴上下一直线垂地,不仅使人想到书 法中称之为“撑柱”、“悬针”、“重心”等笔势。

从学习顺序来说,书法须先求工正,尔后险绝,又归复平正,使之 “看似歪斜,实则能立”,呈险绝奇姿,生动美观武术也有类似要求, 李连杰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在架式工端的基本动作上,增多了身法上 的变化,求得协调统一。这同书法的每一势,要求“险不至崩,危不至 失"是多么相似!

  1. 阴阳说


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即对比说)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影 响到武术和书法,表现为既相照应,又相对比衬托的对立统一规律o

武术套路在攻防变化中,充满了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快与 慢、伸与缩、张与弛、抑与扬、顿与挫、轻与重、起与伏、内与外、上与 下、正与偏等的相互对应变化,相辅相成,使阴阳二气相协调。长拳 技法的“一卜二型”中,“重如铁”、“轻如叶”、“快如风”、“缓如鹰”,动 静起伏,若脱兔,若处女,若燕子抄水,若风卷上九重,令人为之眉飞 色舞。太极拳中虚实变化运转自如,通臂拳中吞吐灵活,翻子拳里上 下翻飞,南拳中刚里见柔,绵拳中绵里间刚……这简直可化为各呈风 采的壮美诗篇。

书法技巧中阴阳对应的因素,讲究“彼此顾盼”、“潜相瞩视”、“相 管领"、“相朝揖”。其中轻与重、刚与柔、藏与露、虚与实、正与偏、长 与短、抑与扬等颇与武术套路技法有相通之趣。如果我们有心,在那 笔走龙蛇的书法中,从字形的开合蹙展,运笔的轻重疾徐,笔势的刚 柔曲直,墨色的浓淡枯润,结构的疏密偃仰,虚实相生,章法布白的起 伏连顿,不是可以联想到武林健儿在比赛场上的生动武姿吗?

  1. 神韵说


《文心雕龙》中说:“神用象通,情度所孕” o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十 分重视对神采气韵的意境追求。“神乃形之君”,“书之妙道,神采为 上"(《笔意赞》)。武术套路的演练中也十分讲究“精气神”功力的表 现,著名武术家蔡龙云教授、张文广教授、何福生先生所演练的五路 华拳、四路查拳、形意拳都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界;著名武术运 动员徐学义、李福妹、陈道云等的自选套路也都淋漓尽致,别具风格。

书法中认为“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 练武术也是如此,必须形神兼备,心力坚强,充满战斗意识和神采, “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做到志勇而神传。太极拳虽轻柔绵绵,却 要求“外示安逸,内宜鼓荡”。

书法的整篇中讲究章法,字的连顿中要求气脉贯通,隔行不断, 一气呵成,可谓“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笔记法》)。武术套路 的整套由起势到收势,动静变化之间,也要求形断意连、势断气连、气 势贯通、完整如一。

就方法而言,“字者,心画也”,写前要凝神静思,写时则“神居胸 臆,志气统其关键”,做到意在笔先,胸中有书。武术中的动作也十分 注重意识,做到心动形随,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太极拳尤其要求以 意导动、意到劲到、内外合一。

“阴阳二气而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气论是中国传统 哲学、养生学的基本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思想,“气”被视 为鼓动万物的原动力和生命节奏,书法中追求的内在气质,武术中追 求的内外合一、会意传神,无不表现了民族文化心态的一种理想追 求。这种抽象意识,在武术智能训练中恰恰需要运动员自身的悟性 (对武术技理的领悟)和借鉴于书画等传统艺术。

长期以来书法在理论上总结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经典。有人说 中国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中国艺术的基 本因素,可以说极富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 技艺精深广博,在技法理论上虽有总结,但相对于实践却显得薄弱。 武术工作者在总结探索武术技法理论方面,大有借鉴书法的必要,结 合武术自身的运动规律,予以阐发建树,将有益于对武术理论上的开 拓和武术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需要。武术界对书法的研究早已有先 例,远的不说,就笔者所见,已故著名武术前辈王子平先生,生前对书 法颇有研究,在他晚年时期表演的一套富于写意、潇洒超脱的青龙 剑,与他酷爱泼墨抒情、笔走龙蛇不无关系;著名武术家万籁声老先 生、何福生老先生、蔡龙云教授、李文彬先生的书法都是颇具神韵的。

当然,武术毕竟是武术,任何一种形式都无可替代。与书法理论 的相通性,旨在启发和开拓思维,得以迁思。建议在武术训练的同 时,尤其是从事武术高级训练者,应加强对武术运动员书法鉴赏的兴 趣和能力的培养,耳濡目染,提高艺术修养,将有益于武术套路演练 水平的提高。“专”到一定的火候,“博”才有用,对于高水平的武术运 动员,加强体能、技术、心理的训练与智力的训练密切结合,才能发挥 更大的效应,对培养武术运动员的演练风格和意识尤为有益

套路中的定势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武术的套路运动在世界独具风采,不 仅具有军事价值、健身价值,还具有美学价值。使人们从中得到艺术 享受和美的教育。然而,在套路运动中能引起美的有哪些因素呢? 武术套路的美学因素又有什么特征呢?

武术套路总的来说是一种运动的技术美。在起伏转折、闪展腾 挪中,时空变化兼有,造型与动态交替,刚柔相参,神形具备。可以说 既有形式美,也有意境美;既讲究本色美,也讲究艺术美。

先从武术定势中的形式美谈起。

形式美,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直观的均衡对称和变化统一。

武术的定势之美。首先体现在肢体的匀称、平衡上,如长拳中基 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健、 四肢和躯干的部位要相宜。华拳拳谚上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 备”。如一个“提膝亮掌”动作,右掌上撑略前,左手下勾于身后。使 其上下对称、前后呼应。左腿屈膝上提向右扣裆,而头和躯干则向左 扭转,使其左右均衡,于是在您面前就会呈现一个仪态潇洒、坚实稳 定的优美形象。如向右转头就会大相径庭,既不协调,又不平衡。形 意拳中要求“不偏不倚”,就三体势来说,顶平项直,“三尖相照”,做到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一手在前略高,一手在后于腰侧,两 脚四六分力、前后左右相当,使您感到沉实而稳健,犹同山岳一般,有 无坚不摧之气概。八卦掌中的“孤雁出群"势,两手同摆向一侧,似失 之平衡,然而两脚前后相错步,躯干向两手一侧扭转,形成了上下、左 右的对应,又体现了变化中的统一。

武术定式的形不仅求“称”,而且求“劲”,通过五体的五个线条的 撑、拔、张、展、勾、扣、翘、绷,形成一种内含骨力的遒劲,给人一种雄 健奔放的阳刚之美,与舞蹈中“纤腰舞尽春杨柳”的婀娜形姿迥然不 同,若春兰秋菊各领风骚。武术定式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塑形美,可以 说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骨法"相类同,它犹如一手工端俊秀的楷 书。既工正匀称,又有入木三分的骨力含蕴其中。

其次,武术中的定式,绝不是一味追求均衡和对称,它从技击原 则出发,常常是斜中寓直、奇中求正,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多姿的变 幻中见统一。如太极拳中讲究“尾闾中正"、“虚领顶劲”,海底针一势 则形为前俯,却讲求以斜中求直的意念。长拳中的进退闪展,身形的 变化更为多彩,如电影《少林寺》有一幅李连杰动作的电影海报:李连 杰左腿提起,右手虎掌向前拿抓。左掌居后,上体向右倾斜做仰,既 不失均衡,又表现了攻防技击的特色,使造型生动,气势贯通,也就是 人们常说的“静中寓动”。舞蹈中有两种反胴法则,其实在武术的定 势中也时有所求,当作身法的一种表现形态。所谓反胴法则,是指从 肩到胯在脊柱的联系上取相对或相反而进行运动。武术不必像舞蹈 中那样地扭腰摆膀,在肩、腰、胯的运动中却也时常需要相对或相反 运动,在对立中求得和谐统一,比如一个“拗弓步右冲拳”,右拳尽力 前伸,左拳却向后紧收腰际,左拧腰却右顺肩,相反相成,大大增强了 力度和幅度的美感;又如北京工人体育场前矗立的武术雕塑,取材于 行步持剑的瞬间,肩与左腰膀形成了反胴运动,两脚前后交叉,两臂 左右呼应,颇具身法,无不表达出对立中的和谐统一,假如您选好角 度细细品尝,那妙不可言的美感定会在您心中升腾。

飞动之美

谁不爱看八月的钱塘潮?那磅礴飞动的气势,那瞬息万变的姿 态,蔚为壮观,美不胜收。

可以说,运动充满着生机,蕴含着美。动态美简直是美中的 骄子。

前面我们曾粗浅地探索了武术套路中的定势美,窥探一下它的

美则更加显示了武术的美学风采。

武术套路运动,不同于以技击决胜负的散打运动,是以动作质量 的优劣、功夫的深浅来判高低的。它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占据和开辟 空间的视觉形象。

就空间来说,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造成了生生不息的空间层 次和方向位移,使人看不厌,看不尽。《醉拳•拳经》中形容得好:“翻 猛虎豹,身坚如铁;转疾如鹰,法密如龙。”武术中的动作通常是上、 中、下三盘错落,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鱼翔浅底的雅趣。仅以 “大跃步前穿”来说,忽地叱咤凌跃而起,又忽地伏身轻捷而下,似长 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

庄子曰:“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武术理论中也有“动中有静”之 说,动态中的每一瞬间,无时不体现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 法的高度协调。且不说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就是一个简单的行步,每 一时刻躯干与四肢、手与眼、周身与器械的高度和谐,令人叹为观止。 这正是武术中通常所说的“练拳容易,练身法难”、“拳打千遍,身法自 现”。身法中的吞吐、开合、俯仰、拧转、折叠,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 正是运动员是否入达化之境的表现,也是武术动态美的主要衡量标 志之一。

当然,就运动中的空间变化来说,动态的美决不止于每一瞬间的 雕塑美,更在于整个动作所占据时间而表现出的活跃的力的形象。 武术中讲“式正招圆”,这“招圆”正是整个过程中的和谐圆;而圆的、 曲线的运动轨迹,亦是极重要的一条美感因素。如长穗剑中连续的 翻转穿挂剑,转如车轮,剑舞穗飞,恰如古人唐顺之的诗句所云:“来 去星女如穿梭”、“夭矫天魔翻翠袖”,这种流畅的飞动之美,有如在旁 观一位书法家笔走龙蛇,升腾起一种快感,令人神志飞扬。

其次,从时间的变化中所体现出的动静疾徐,使这种飞动之美更 加独具特色。

武术套路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迅敏、神速,“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 电”,充溢着运动中矫捷的美,令人赞叹不已。如自选长拳中的连环 三腿,变化神奇,防不胜防;翻子拳中双拳密集如雨,上下翻飞,连发 七下,这种速率的变化有一种让人酣畅的感觉。尤其在对练中所表 现的那种间不容发的灵敏反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既协调又快 变,既准确,又惊险,常常使人们屏息观战,从审美心理上来说,甚至 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筋肉感,一场结束,才会发出难以言状的美感 情绪。

当然,武术的动作并非一味的求快,而是且行且留,,快中有缓,以 静相衬,以缓相托。谚语中有“动如涛、静如岳”,“动如脱兔,静若处 子”,“动如奔獭、静若潜鱼”等说法,也有“疾如风”,“缓如鹰”的形容, 这种动与静、急与缓的对比并存,常常表现了运动员的功力所在,内 养所至,使动作充满韵律,在艺术上也是上乘。图片17

由此联想到,有人说古代人类中,各民族均从狩猎和战争中产生 了实用的技击术,为何中华武术会独树一帜,风格别具呢?似乎可以 说,中国的武术作为一宗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受古典哲学、美学、宗 教、民俗、历史等民族文化的影响。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古代 舞蹈中的飞动与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具有一致性,确为精辟之见。

当然,作为武术决离不开“技击”,技击也在套路中具有一种本色 的自然美,同时,套路也追求艺术性,尤其它在韵律、神采、意境中,还 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

武术“眼神"琐谈

我国的绘画、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历来十分重视眼神的表现 和运用。东晋人顾恺之,最早提出“传神论”,是艺术的至高要求,他 说:“四体辨蚩,本亡(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 乃指眼睛,中国画的人物画就有点睛传神的特色。

古代舞蹈也讲究用眼,楚舞《招魂》中“美人既醉,朱颜酩些,嫉光 眇视,目层波些”,描绘出舞者明澈而深沉的眼波似层层秋水。唐朝 西域舞蹈中的“扬眉动目踏花坛"、“启皓齿以吟风,腾星目而吐月”, 则另有一种雄浑粗犷之气。

我国的戏曲表演格外注意“神在眉宇之间",行家们说:“一身之 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总结出看、见、瞧、观、瞥、瞟、渺、睨、盼、 眺、瞪、瞅等眼法,用以表现不同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O

形神兼备的武术套路运动,对眼神的强调,并不亚于上述所列, 长期以来在套路演练中是很注重眼法的。“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力、功”这八法中,眼法便为其中之一。“拳似流星眼似电”就是说 在流星般敏捷快速的击拳飞腿之中要伴以风驰电掣般的眼神。就是 “精神”一法,也离不开眼神的表达,拳家们说:“心一动则眸子传之, 莫之或爽”。

然而,武术毕竟是体育运动,在眼法上有自己的法则和要求:

其一,眼随手动。拳谚中说:眼睛“当随主要之后运行,不可旁 观,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练武要求手疾眼快,变招走势于陡然 间,“手、眼、身法、步”须紧密酝酿,两目虽左盼右顾却须臾不离身手O 它与舞蹈中的“凝停善睐",戏曲表演的“瞟渺”、“端睨”,是迥然不 同的。

其二,目随势注。在迅疾善变的演练中,每略停一势,眼便与身 形定,“动迅静定",亮相干脆利落,恐怕与戏曲中待到锣鼓点“啪 哒——锵! ”再转头亮相的风格亦然不同。定势中要求“目前平视,光 兼四射”,一则表现出轩昂的气宇,旺盛的斗志,和慑人神魄的气概; 二则显示出“静中含动”,势虽停而气不断,如箭在弦上的强弩之态。 诸如艺术表演中,“眼珠骨碌一转,又生一计”的灵态,和“暗送秋波” 的媚态,在武术中是绝然不可的。

其三,意发神传。武术演练中用眼睛传神,靠嘛牙瞪眼、怒目横 眉是不行的,唐朝西域舞蹈中“扬眉”、“腾目”虽然符合人物性格塑造 需要,但武术表演不存在像舞蹈、戏曲那样随着情节的演进来表现人 物性格。将武术置于美学的范畴来说,眼神只能泛泛地体现一种坚 韧、顽强、勇敢、机敏的文学性格美,而不能肆意规定具体的个性情

态。“传其神,必用其心”,要把武术眼神运用好,心中要有战斗意念 和搏击气势,犹同蔡龙云先生说的:“心中怒气似奔腾的嘉陵江水,含 而不露。"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摆进一个战斗的场合中,一攻一防,一招 一式都要心动形随。

“曲尽回身去,层波犹注入",武术眼法虽与舞蹈眼法不同,但这 种令人心荡神怡的效果,则是武术表演中应该刻意追求的。武术表 演可以从各种表演艺术中吸取营养,但不可与其他门类混淆,切忌 "东施效颦"。

浅谈距离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与实用技击应有所不同。-

中华武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尽沧桑。它曾经为军事战场上的攻战 搏杀效力,也曾经为绿林豪杰“杀富济贫"生威;它曾经为统治者“庭 前相击"一娱耳目,颠沛流离的江湖艺人也曾用它糊口谋生。然而新 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被正式确定为体育项目,一驱历史尘埃的弥漫, 步入了体育科学的殿堂。

武术中离不开踢打摔拿、闪展进退,技击性是它的一个主要特 点。然而一招一式讲规格、讲方法、讲劲力、讲功夫、讲节奏、讲神采、 讲用气、讲用意等等,并不完全从实用出发,也要讲科学性和艺术性。

武术就其概念而言,从来也不应是实用价值。在古战场上,武术 从形式到内容都须围绕着实用这一点。今天人民更多需要的是用武 术来强健身体、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从体育的角度来说,允许 武术与实用技术存在一定的“距离”是正常的。射击运动与战争中的 射击有“距离”,竞走运动与行人走路有“距离”,自行车运动与大街上 骑自行车也有“距离”,不消说与实用活动更远些的球类运动了。总 之,生活中的实用活动是无法替代体育运动的,唯体育才会使人得到 全面的活动和强有力的锻炼。武术运动从健身和竞技的要求出发, 就要提高动作的幅度、动作的速度、动作的难度、动作的技巧……这 些势必要与实用攻防术拉开一定的“距离”。

从演练和观赏的美学角度看,“距离”也是必要的。美从最广义 的审美价值来说如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19世纪法国一 位画家有一次在野外写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你在干什么?”画家答 道:“你没看见我在画橡树吗? ”那人却说:“橡树不是已经长在那儿 吗?你还画它干什么?”这位过路人把艺术与生活混为一谈,却也提 醒了画家:艺术不是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需要升华,与真实没有“距 离”,只能形同嗜血的厮斗了。

从审美感觉来说,当你从武术实用的观念走出来,会发现武术运 动中丰富的美学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武术中挺拔的身姿、优美的 身法、铿锵的节奏等也是有别于实战动作的。我国古代艺术家很早 就提出了“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美学理论。白石老人说:“妙在 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o中国的传统艺术历来主 张既不杜撰荒诞不经、非目所知的抽象,但也不追求毫发毕现、一览 无余的“具象

武术属于体育运动,毕竟需要拳脚的实地功夫,不可生搬硬套, 但是在提高套路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点上,可引为借鉴。 武术套路技术只有保留传统的技击特点、技术的本质特征,才不失为 武术。武术只有随着时代前进,才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

黄筌改画和套路编排

“紧密联系,触类旁通”,被称为艺术的誓言。黄筌(? 一965)改 画的故事颇引人沉思。黄筌是五代时期的著名大画家。西蜀后主王 衍十分欣赏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钟尴力",但却不满意画中钟尴用 食指去抉小鬼的眼睛,认为这样抉无力,于是便诏黄入殿,要他仿照 吴道子的钟尴图改画一幅,只要求改为用拇指去抉小鬼的眼睛。数

 

日之后,黄筌将画给王看,发现画虽改为用拇指,但同时全身的姿势 也变了样,王极为不满,责问为何违抗命令?黄筌却从容地答道:“吴 道子所画的钟尴,眼神、意向全在食指上,现在我所画的,眼神和意向 全在拇指上。”这就是说,一个指头的动作和全身各部位都有着密切 的关系。

这段故事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性和各部分联系的有机性。如若将 一幅画比作一个武术套路的话,动作与动作之间、一个动作与整体之 间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常说的“引一发而动全局”的道理。 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技术风格来练就套路,如 果不加消化地撷取他人动作,缺乏创造精神,是不会有上乘之作的。

近年来套路运动技术发展较快,令人欣慰,但是也出现了 一些美 中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运动员在编创自选套路和发展传统套路中, 不太讲究套路的整体性,忽略了动作结构的有机性:自选长拳中掺杂 了一些其他传统拳种的动作技法;匆匆撷取他人套路中的几个精彩 动作强加其中;或在传统套路的改编中塞进一些翻腾跌扑等技巧性 动作,以增加“气氛”。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处理不当,势必有损于 整个套路的技术风格和技术结构。

也就是说,在传统拳术中加技巧性动作,在自选长拳中加传统拳 种中的三拳两脚,犹如作画仅改动了一个布局,整幅画就会失去协 调,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被硬塞进几个不协调的动作,与之连接的 部分又不作相应的调整,那么,拳术套路的整体风格就难免显得不统 一,生硬涩滞了。

通常说,武术套路是由十几个式和几十个带有踢、打、摔、拿特点 的动作组成的。再进一步说,有起势、收势,往返几段,可谓之套路。 套路的技术风格要和谐统一,动作之间要攻防有序,段与段之间要衔 接合理,还要环环相扣,递连映带,相互衬托。通俗地说,套路要 “顺”,动作衔接不别扭,自然流畅,气脉不断。此外,从整体的全局着 眼,安排动作结构的进退闪展、起伏转折,使套路充满生气,独具一 格,不仅表现了完成这样一个套路所需要的功力,而且也表现了技击 的哲理性和结构的艺术性,寓美于其中,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有味”、 “有神”、“有韵”。生吞活剥,东拉西凑的套路是难以令人心荡神 怡的。

从黄筌改画,联想到武术套路的改编,说的都是整体和个别的关 系。由此看来,生搬硬套确实是行不通的。而技术风格鲜明统一,各 个动作的有机联系,才真正是武术套路改编和创编中值得下功夫的 地方。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称得上是套路演练中的一大境界,恰如 大诗人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浏览6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