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检查:

脉搏。脉搏的测定和记录,要以晨脉(起床前的基础脉搏)为准,测脉搏的部位为^ 动脉或颈总动脉。测定时,除注意频率外,还应注意强弱和节律的变化,一般以30秒钟为 计数单位(以记下三个连续的10秒数值为好)。晨脉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其频率会有所 减少。

运动员的安静时脉搏频率常较缓慢,优秀武术运动员可每分钟仅有40-50次或更 少。在正常情况下,每日晨起前的脉搏数大致相同。如晨脉每分钟增加12次以上,常表明 身体机能状况不佳,可能与疲劳未消除或患有疾病有关。有研究表明,晨脉与自我感觉有

一定关系,当晨脉每分钟增加6次时,20%的人自我感觉不良;每分钟增加12次时,40% 的人自我感觉不良;每分钟增加18次时,则有60%以上的人自我感觉不良。

此外,机能正常时,晨脉应节律整齐、快慢一致、强弱均匀。如果发现节律不规则,一时 性心动过速、强弱不匀、早搏、间歇、停跳等,很可能心脏机能有问题,应及时作进一步的医学检查。

(2) 体重。在运动训练中,尤其是对刚参加正规训练的运动员来说,体重改变显示出一 定的阶段变化:在训练的开始3~4周或更长的时间,体重有一定的下降(这是由于代谢加 强、机体失去多余的水分和脂肪的缘故),一般可下降2~5公斤,以后即应回升,然后稳定 在某一水平上。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应随着生长发育,体重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如成年运 动员的体重持续下降,儿童少年运动员体重的长期不增长,甚至下降,则多反映为有过度 训练或身体患有某种消耗性疾病。

一次大运动量训练后,体重可发生暂时性的、较明显的下降,但通常在24~48小时后 即应恢复到原有水平,否则就表明该运动员对训练的不适应。当然,体重的猛增也可能有 问题,如果身体感觉和机能状况良好,而体重持续地明显增加,很可能是由于训练量太小造成的

体重的测量应在同一时间(最好是早晨排完大小便后)、同样条件(尤其是穿着应一 致)下进行,每周至少测1~2次。

(3) 运动成绩。运动成绩长期不增长或下降,可能是身体机能状况不良的反映,也可能 是早期过度训练的表现。

(4) 其他。可选用肌力(如握力与背力),呼吸频率,肺活量,运动中负担较重或易伤组织、部位的伤情检查(如肌肉的酸痛和紧张、僵硬程度、半蹲痛检查、足尖蹬地检查等),女运动员的月经情况登记等。

附:自我监督表(表2-3-1)

自我监督表中填写的内容,如食欲、睡眠,都是前一天和当日清晨的情况。自我监督表 中的某些内容,如晨脉、自我感觉、食欲等,必须每天填写。有的指标如体重,可以一周或半月测一次。QQ浏览器截图20211215141713

运动训练中的医务监督

大运动量训练的医务监督;运动员为了取得训练的理想效果,训练中安排适宜的 运动量是很重要的,运动量太大或太小都不能达到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和提高运动成绩的 目的。因此,如何科学地掌握大运动量成为训练期医务监督的重要内容。通常从定期观察 脉搏、血压等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作为评定适宜大运动量的客观依据。

观察脉搏变化:运动中对脉搏的监测较为简便,目前仍被广泛采用。

训练期间观察晨脉:方法和内容与自我监督的相同。

测量训练课前和课后的脉搏:该脉搏差值可用来表示课的运动量,课后5~10分 钟,脉搏已恢复到课前水平的属小运动量;较课前脉搏快2~5次/10秒,属中等运动量;快 6~9次/10秒,属大运动量。

结合成绩定期检查在定量强度跑后的脉搏:如果跑后即刻的脉搏比前次测得的减 少,而跑的成绩提高了,说明训练中运动量安排是适宜的;如果脉搏比前次增加,成绩下 降,则可能是训练安排不当、运动量过大,或者是身体健康情况不佳。

观察血压变化:正常情况下,运动员清晨的血压应比较稳定,如果发现清晨血压较 平时增高20%,或经常在140/70毫米汞柱以上,则除健康原因外,可能是运动量过大。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据研究,在 正常情况下,当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良好、运动成绩提高时,血红蛋白亦增加;反之,血红蛋 白下降。

在大运动量训练期间,由于肌肉活动增强,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大量出汗增加了铁的 丢失,两者均可引起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这时如果食物中铁质供应不足,缺乏优质蛋白质 的支持,则血红蛋白可能暂时下降,如果持续下降至正常范围以下(男子不足12克、女子不 足10. 5克),称为运动性贫血。

在训练中,如果血红蛋白下降10%以上,同时运动成绩下降,表示身体机能状况不好, 应当注意调整运动量。在一次紧张的比赛后,血红蛋白普遍下降,但经过赛后调整,大都能 恢复至赛前水平。

尿蛋白:运动后出现尿蛋白(病理原因除外),称为运动性尿蛋白。运动性尿蛋白的 出现率和持续时间往往和运动后尿蛋白的量与运动项目(蹬地、奔跑等武术动作最明显)、 运动量、身体机能状况以及性别、年龄、训练水平等有密切关系。此外,情绪紧张也会增加尿 蛋白的发生率。因此,在用尿蛋白作为评定运动量的指标时,应当考虑上述因素。

运动性尿蛋白一般可持续24小时(几小时到48小时),如果蛋白含量增多且长时间 不恢复,说明运动量太大,需要调整。

血乳酸:目前较广泛地采用通过对运动员的血乳酸测定的方法来了解运动强度, 具体内容可参考运动生化及有关资料。

心血管机能检查:适宜的大运动量训练后,心血管机能水平应当提高。如果发现机 能水平下降,并伴有其他不良征象,应考虑运动量过大或健康原因。如果经过训练,机能水 平无变化,则应考虑运动量太小或其他原因。具体方法有一次性运动负荷试验、联合机能 试验、台阶试验.PWC170等,详细内容可参考有关资料。

(7)心电图:心电图是记录心肌发生电激动的图形。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后,心电图往 往表现出某些特征,譬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这是由于迷走神经作用加强,心 脏产生适应的结果。但是,在运动量过大、训练过度、心脏功能不良时也会出现上述相类似 心电图改变。所以,应当结合其他征象进行仔细的分析判断。

除以上介绍的各项生理指标,还可以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和具体需要,选择其他指 标,如尿胆元、肌SF、最大吸氧量等。

定期体格检查:参加系统训练的武术运动员,应定期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以了解身体发育水平、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变化。定期体格检查的时间,通常分为初查、复 查和补充检查三种。

初查:将入队参加系统训练的新队员,在开始训练前都应进行体格检查。通过检查,对被查者过去的和现在的健康状况、身体发育、机能水平进行全面的了解初查结果,对制定训练计划和选择训练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复查:运动员经一定时期训练后,须进行复查。检查时间可依训练期而定,一般可安排在每一训练期结束时。复查体格的时间应与身体素质和专项成绩测验安排在同一时期,这 样便于将运动员生理指标检查结果与技术测验结果作对比。

补充检查: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以及伤病痊愈重新参加训练前,都应作补充检查。

(一)疲劳及目前对疲劳的认识

疲劳系指由于活动而使工作能力和身体机能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它是机体的一种 保护机能,是一种生理现象,经休息后,这种现象可逐渐消退。

运动员在训练中产生疲劳是提高运动成绩必然的过程,如何加快训练后疲劳的消除, 保证运动员继续承担大强度的训练,是运动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百年来,人们始 终都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索疲劳的本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研究清楚。综观国内外学 者对疲劳研究的结果来看,有以下几种观点影响较大。

“能源物质衰竭”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如糖元、三磷酸腺昔、 磷酸肌酸等)的含量明显下降或耗尽所致。其最有力的证据是,在长时间运动或有氧条件 下工作,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伴随着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工作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 提高。

“疲劳物质蓄积”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主要是乳酸)在肌组 织中堆积所致。其主要依据是,肌肉收缩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堆积会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 而肌肉疲劳的同时会出现高乳酸浓度,因而认为乳酸大量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的pH 值下降会导致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传递能力下降;限制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抑制了糖酵 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使肌浆中钙离子浓度下降,妨碍了肌凝蛋白与肌纤蛋白的相 互作用而降低了肌肉的收缩与放松能力。

“内环境失衡”学说: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渗透压等 总是相对稳定的,并且依靠细胞与器官的自身调节、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实现动态 平衡。当运动中产生过多的酸性代谢产物,使血液pH值下降,细胞内外的水分和离子的 浓度发生变化及血浆渗透压的改变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兴奋性下降而致疲劳。

“保护性抑制”学说:此学说认为,无论是脑力活动还是体力活动所引起的疲劳,都 是大脑皮层相应细胞保护性作用的结果。当人体活动时,大量的冲动传至皮层相应细胞, 神经细胞长期兴奋导致“消耗”过多,为了避免进一步“消耗”,当神经细胞兴奋到一定程 度时,便会产生保护性抑制。有人通过脑电图发现,随着疲劳的发展,大脑会出现非常慢 的电波,随着疲劳的消除,慢波也随之消失。慢波的出现反映了大脑皮层内抑制的发展。

“突变”理论:这种理论把疲劳的发生与能量的消耗、肌肉收缩力下降和细胞兴奋 性或活动性丧失三者联系在一起,认为通常的疲劳途径,是发生在运动导致能量物质消 耗和细胞兴奋性或活动性衰减的过程中,当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体的生理机能 或输出功率突然下降,以避免能量贮备进一步耗竭,保护机体免于衰竭。这一理论把疲劳 看成是多因素综合变化的结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阻碍,都可引起疲劳。

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活动时产生的疲劳应是一种综合性的生理过程,它 既有中枢的作用,也有周围组织的影响,它既与神经细胞的变化有关,又与周围组织的反 射性和体液性、生化变化等有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人的疲劳与主观感觉、心理因素之 间也有密切关系。

疲劳程度的判断

由于疲劳是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它的征象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因而在对疲劳进行判断时,应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观察或检查,并应结合对象的年龄、性别、训练程度和 水平、身体机能状况、思想情绪、心理状态、运动条件等方面的特征来进行,才比较可靠。 判断疲劳程度的方法很多,现介绍几种常用的简易方法。

疲劳程度的观察:即观察运动员的反应。可通过询问观察对象的自我感觉和观察其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疲劳的程度。前者可询问疲乏感、运动情绪,有无头痛、腿痛、恶 心、心悸;后者可观察面色、神态、出汗、呼吸、动作、注意力、运动成绩等,如自感较疲乏、 运动情绪下降,有主观不适感、面色苍白、眼神无光、连打呵欠、出汗较多、气喘、动作不协 调、精神不集中、运动成绩下降等现象时,就可初步说明有疲劳产生。疲劳程度的观察如表 2-3-2 所 ZKo

常用指标的测定与评定:运动训练后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疲劳,可引起疲劳的积累,导致过度疲劳,并且容易致伤。如何客观地测定疲劳的程度,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切的 方法,但可参考前面述及的“自我监督”和“大运动量训练的医务监督”中的有关内容进行 综合性的分析。

脉搏和血压的测定:参见“医务监督”的有关内容。如运动员在安静时脉搏和血压升高,运动后脉搏和血压的恢复时间延长,均表明机体有疲劳现象,其程度常与增加的幅 度成正比。

体重:参见“医务监督”的有关内容。由于运动时泌汗量增加,使体重下降,其降低程度与运动量大小密切相关。可测定运动前后的体重变化、晨起体重恢复程度来观察运动对 机体所造成的影响程度。

肌力:可测定握力、背力与腿力,可早晚各测一次,或运动前后测定,观察其差数与恢复情况,以判断肌肉的疲劳程度。

肺活量:主要做5次肺活量试验,测定呼吸系统机能和呼吸肌的耐力。让受试者连 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5秒(吹气时间包括在内),记录各次结果。疲劳 时,肺活量值逐渐下降。

尿蛋白:参见“医务监督”的有关内容。测定尿蛋白时要特别注意尿蛋白具有明显 的个体差异,而个体尿蛋白的出现和含量多少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却比较恒定,波动性也 较小。当运动量增大,身体尚未能适应时,尿蛋白含量增加,但是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在 相同运动量条件下,尿蛋白含量就会逐渐减少。在武术运动训练中,最好是每日在清晨和 运动后测定尿蛋白,以了解身体对运动量的适应情况和疲劳程度。

血红蛋白测定:参见“医务监督”的有关内容。在大运动量训练初期或剧烈运动、紧张的比赛之后,其值可出现暂时性下降,经适当调整后或在一定时间内,即应恢复。如果发 生持续性下降,或低于正常值(贫血症),往往与身体机能水平降低、疲劳消除不良或过度训练、营养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可每1 ~2周测定一次,以便动态观察。

定量运动负荷试验:定量运动负荷试验的方法很多,如一次性运动负荷试验、联合机能试验和台阶试验等,可参阅有关资料。

消除疲劳的常用方法

消除疲劳的途径:根据疲劳产生的学说,下列几条途径有利于疲劳的消除及运动能力的恢复。

采用能使肌肉放松、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 各种措施。如用整理活动、活动性休息、按摩、理疗、各种水浴等来加快疲劳的消除。

通过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调节。如用睡眠、气功、放松训练、文娱活动、 心理调节与恢复等来帮助疲劳的消除。

合理、及时地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消耗的物质。如用营养物质的补给、合理的膳食、吸氧等来促进疲劳的消除。

消除疲劳的常用方法介绍: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但尚缺少单一的方法能快速而 有效地消除疲劳。因此,实际上常综合地采用多种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促进体力恢复和消除疲劳的最易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实施的 一种良好方法。在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保持在一定高度的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可防止因突然静止下来而妨碍剧烈呼吸动作和血液回流的影响。整理活动还有利于使肌肉 放松和肌肉的代谢过程。

整理活动应包含一些呼吸运动和较缓和的全身运动,量不要太大,要逐步由大变小, 尽量使肌肉主动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时的状态。内容可包括慢跑、呼吸体操和各 肌群的伸展练习等。一些有经验的武术教练员认为整理活动在身体微微有汗的情况下结 束为好。

睡眠:应按照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制度,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营养:运动时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都有增加,要靠运动后及时补充才能恢复,安排 好饮食和合理的营养,才有助于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运动后的膳食中应有足够、全 面的营养物质,特别是糖、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氯化钠、铁、水的补充要充分。资料 表明,体内糖元贮备量与耐力活动能力有密切关系,在长时间的耐力性运动后,体内糖元 大量消耗°因此,饮食中应供给充分的糖,并相应地增加维生素Bi、维生素C和磷。速度性 运动后,体内的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较明显,应多吃些蔬菜、水果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这有利于体内酸碱平衡和增进体内碱储备。

温水浴:盆浴或淋浴,水温以42。±2无为宜,时间为10-15分钟(不超过20分 钟)。如用冷热水交替浴,则应在训练结束半小时以后采用,冷水温为15T,热水温为 40Y ,前者洗浴1分钟,后者洗浴2分钟,共交替进行3次。

按摩:可用人工按摩、机械按摩、水按摩、气压按摩等方法进行。人工按摩方法和作 用见后面介绍。

理疗:理疗不但有促进机能恢复和消除疲劳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治运动损伤的作用。常用的有水疗、光疗、电兴奋等。

吸氧:运动后吸纯氧或高压氧,可使血氧含量增加,血液二氧化碳浓度下降,pH值 上升,提高组织的氧储备,促使心率和血压的下降。对训练引起的肌肉酸痛、僵硬、酸碱平 衡失调和疲劳的消除有一定的效果,它对运动后出现的头痛、头晕、睡眠不佳等也有较好 的疗效。吸氧疗法是利用高压氧舱,以在O-2.5个标准大气压下吸入高压氧为最佳。此 外,有人用负氧离子吸入来消除疲劳,初步研究表明,它对提高背肌肌力、改善心肺功能、 提高血红蛋白浓度等有一定的作用。

文娱疗法:如听轻松柔和的音乐、观看愉快放松的电影、下棋、绘画、练书法、跳舞等。

概述

运动按摩的生理作用: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按摩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对神经系统可起兴奋和抑制作用,并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各器官的功能。不同的按摩手法,对神经系统起着不同的作 用。如叩打、重推摩起兴奋作用,而轻推摩、轻揉则起抑制作用。同一按摩手法,由于运用的 方式不同,对神经系统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手法缓急、用力轻重、时间长短等,其作用各 不相同。一般地说,缓慢而轻、时间较长的手法,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时间较短的手法则 起兴奋作用。

对皮肤的作用。按摩首先作用于皮肤,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使皮肤的毛细 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从而改善皮肤的营养,使皮肤润泽而富于弹性。同时皮肤温度得到 相应提高。

对运动系统的作用。按摩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后备毛细血管开放,使局部 的血液供应加强,营养改善,并可加速疲劳肌肉中乳酸的排除,因而可以消除疲劳、提高肌 肉的工作能力和防止肌肉萎缩。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按摩可以引起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大循环中的阻力,同时又可加速静脉血的回流。因此,按摩能减轻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心脏的工作。

按摩能直接挤压淋巴管,促使淋巴回流加快,有助于渗出液的吸收,对消除局部水肿 具有良好作用。

运动按摩的注意事项:

按摩者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以免擦伤被按摩者的皮肤,造成感染。

(2) 为使按摩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和被按摩者所取的体位和姿势必须 使被按摩者肌肉充分放松,使按摩者用得上劲,便于操作。

(3) 运动按摩的方向(图2-3-13),-般说来应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进行,淋巴结所 在部位,不宜按摩。图片21

(4)按摩时,要注意顺序,用力应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要随时观察被按摩者 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以便及时调整按摩强度。

按摩的禁忌症:发烧时不能进行全身按摩;急性炎症及任何部位的脓肿、各种皮肤 病、开放性损伤、骨折和急性软组织损伤时,不能按摩患部;妇女月经期不能按摩腹部。

(二)运动按摩的基本手法

滚法:

操作方法 手指轻度屈曲,略微分开,腕部稍屈,以手掌的尺侧接触被按摩的部位,用 手背掌指关节的突出部着力,连续不断做旋后、旋前滚动(图2-3-14)。用力要均匀,要有 节律地逐渐向前移动,不能跳动和摩擦等。操作时要注意肩、臂尽可能放松,肘关节微屈 (约 120°) o

作用与应用 滚动有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 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常用于腰背、大腿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揉法:

操作方法用掌根或大鱼际贴于皮肤上,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揉动时掌根和大鱼

际不移开接触的皮肤,揉动皮下组织(图2-3-15)。轻揉时力达皮下和浅层肌肉,重揉时 力达深层肌肉和深部组织。

作用与应用轻揉有缓和强手法刺激和镇静止痛的作用,重揉有活血祛淤和消肿止 痛的作用。适用于人体各部位。

擦法:

操作方法 用大鱼际、小鱼际和掌根紧贴于皮肤上,做来回直线摩擦(图2-3 - 16)0 操作时腕关节伸直,手指自然伸开,动作柔和,力量均匀,速度稍快。掌下压力不宜太大,但 推动的幅度要大。使用时在治疗部位涂适量的润滑油,既可防止擦破皮肤,又可通过药物 的渗透以加强疗效。

推法:作用与应用 本法具有提高局部温度、活血祛淤、消肿止痛的作用。多用于肩背部、腰 臀部及四肢。

操作方法 用手掌在局部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操作时拇指分开,四指并拢,全手 贴于皮肤上,速度要缓慢而均匀,用力要稳(图2-3-17)。

作用与应用 用力较轻时,只达皮肤,对神经系统起镇静、止痛作用;用力较重时,有 消肿散淤和提高局部温度的作用。

轻推多用在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按摩中间变换手法时。重推常用于运动前按摩,以 迅速提高运动员局部的体表温度。多与其他手法交替使用。

搓法:

操作方法 两手掌相对,挟住被按摩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来回搓动,同时做上 下往返移动。动作要轻快协调,双手力量要均匀,频率一般较快。但在搓动中,速度要由慢 而快,又由快而慢地结束。要求力达皮组织和肌肉(图2-3- 18)o

作用与应用 消除肌肉疲劳,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适用于四肢的肌肉及肩、膝关节 等处,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阶段使用。

抖动:

操作方法 被按摩者肌肉要放松,按摩者用掌、指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快速 振动(称肌肉抖动,图2-3-19);或者双手拉住被按摩者肢体末端进行左右或上下快速 抖动(称肢体抖动)。操作时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整套动作的速度由慢而快,再由快而慢, 最后结束。图片22 图片23

作用与应用 能加强关节的活动幅度,保持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常用在四肢及各关节 按摩结束时,以活动肢体和关节。

背法:

操作方法按摩者与被按摩者背对背站立。按摩者双肘屈曲,挽住被按摩者双臂将其 背起,以臀部着力顶住被按摩者腰戢部,先做左右方向的摆动,使腰肌放松,再做上下方向 的抖动,使腰部有牵引感(图2-3-29)。

作用与应用 可使腰脊柱及其两侧伸肌过伸及放松腰肌。有助于消除运动后腰背肌 肉酸痛,亦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扳法: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的方法。

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按摩者用一手抵住被按摩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或一 手抵住患者肩后部,另一手抵住骼前上棘部。将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 做相反方向扳动(图2-3-30)o操作时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 协调,扳动幅度不能超过生理活动范围,避免强拉硬扳。

作用与应用治疗脊椎小关错位。常用于腰部扭伤。

弹筋:

操作方法 用拇指与食、中二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图2 - 3-31),像木工弹墨线一样。每处每次可弹1~3次。弹筋后,应配用揉法,以缓解肌肉的 酸胀。

运动后按摩

运动后按摩,主要目的是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一般在课的结束部分或课 后进行,也可在洗澡后或晚上睡前进行。当运动员十分疲劳时,需让运动员休息2~3小时 后再进行按摩。按摩部位一般是负荷量最大的部位,当运动员极度疲乏时,也可进行全身 按摩。

在进行局部按摩时,关节和躯干部以揉为主,四肢肌肉以揉捏为主,先按摩大肌肉,后 按摩小肌肉,一侧按摩后,再按摩另一侧。

在进行全身按摩时,一般在晚上睡前进行。按摩时间需0.5-1小时,肌肉酸痛部位按 摩时间可长些。一般先按摩大腿,后按摩小腿,再依次按摩臀、腰背、上肢,必要时还可按摩 头部。也可先按摩腰背,后按摩臀部,再依次按摩大腿、小腿、上肢。

小结:

大腿部肌肉拉伤局部症状明显,后群肌肉拉伤在坐骨结节、内侧肌群拉伤在耻骨. 处有压痛,抗阻力试验阳性,完全断裂者局部可触到凹陷或膨大。治疗可按急性闭合性软 组织损伤处理原则处理,应注意损伤后24〜48小时内不能进行热敷及按摩。对肌纤维完 全断裂者,作适当处理后应送医院治疗。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和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在武术运动中非常多见,这与两关节 的解剖特点及运动项目的特点有关。伤后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活动受限,能引起受 伤韧带过度紧张的因素可使疼痛加重,韧带完全断裂者有关节不稳征象。一般处理是冷 敷、加压包扎、外敷新伤药,并将关节置于松弛位°较重的一般固定约三周,完全断裂者宜 送医院治疗。

半月板撕裂常因膝关节屈曲时突然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所致,伤后关节肿胀、疼 痛明显,并可出现关节交锁及响声,麦氏试验可用来判别内外侧半月板的损伤,也可用研 磨试验区别半月板与韧带的损伤。急性期治疗以制动、消肿、止痛为主,慢性期以功能锻炼 为主,关节交锁、肿痛严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慢性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常因膝关节的慢性损伤所致,以关节肿胀、疼痛为主。治 疗时均应适当控制关节运动,同时可用理疗、局部注射、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训练中的医务监督,除运动员的主观感觉外,常用的观察指标有脉搏、血压、体重、 血乳酸、血红蛋白、尿蛋白及运动成绩等。对这些客观指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有助于了解 运动员的机能情况及当前运动量的大小,对提高训练的科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疲劳是身体机能状况下降的一种暂时现象。疲劳的产生可能因能源物质的耗竭、 某些代谢产物的堆积、内环境稳定性失调、神经系统的保护性抑制或能源和兴奋传导障碍 等因素而引起。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但目前尚缺乏单一而快速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使用 时可采用多种方法,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提出的是,多种情况下营养的补充是消除 疲劳、恢复体力的物质基础。

运动按摩可加快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的机能,常用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劳以及 治疗运动损伤。运动按摩时,推法常用于四肢及躯干,揉法和擦法可用于大小不同部位,搓 和抖动有助于四肢肌肉的放松,滚法、揉捏、按压主要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运拉适用于四 肢及颈部关节。在做擦法时,可加适当的介质,避免擦伤皮肤;在做按压和运拉时,不宜使 用暴力,以免造成损伤。按摩作为治疗手段应避免用于急性损伤的早期(伤后24-48小时 内),以免加重病情。

参考题:

武术运动中哪些动作容易引起大腿部的肌肉拉伤?如何预防?

为什么武术运动员很容易发生膝关节或踝关节韧带的损伤?

半月板损伤有何征象特点?

进入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的体重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

如何观察脉搏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尿蛋白的量常受哪些因素影响?

目前对疲劳的认识有哪些观点?

 

浏览5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