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的技术训练

长拳的技术训练分为功架训练、腿法训练、平衡训练、翻腾跳跃训练和套路技术训练 五个部分。

功架训练:功架训练是长拳基本技术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手法练习、步型步 法练习、身法练习等。

手法练习:长拳的手法内容庞杂。最基本的手法练习有冲拳、亮掌和抡臂。

冲拳是手法练习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冲拳练习,获得正确的技术方法和爆发力, 并为掌握长拳和其他器械的基本技术方法打下基础。技术要点是:甲、拳从腰出,拳面始终 向前,肘贴肋运行,离开身体一侧时,前臂内旋。乙、快速转腰顺肩,另一臂肘向后牵拉。 丙、松肩,沉肘,拳握紧,肩催肘,肘催手,瞬时发力,力达拳面。练习中,要重点解决出拳无 力、力点不准以及拳向前撩等问题。

亮掌是长拳套路中静止造型时常用的掌法。亮掌练习的内容有单手亮掌、分手左挑 掌右亮掌、左勾手右亮掌。亮掌练习通常和摆头练习结合进行。提高亮掌动作质量,一是要 增加腕关节的灵活性,二是要掌握好抖腕的时机。通过压腕和活腕以增加腕关节的灵活 性,重点是提高^侧和尺侧肌腱的伸展度。抖腕要在臂部上摆至规定位置后发力,要克服 边摆臂边抖腕的错误做法。

抡臂练习:这是臂功中以提高肩关节灵活性为目的的练习。肩关节灵活对于提高各 种拳法、掌法的质量有重要意义。练习内容有单抡臂、双臂前后绕环、双臂交叉绕环、侧向 抡臂和仆步抡拍等。要领是转腰顺肩,两手对拔拉长,两臂上贴耳、下贴胯,立抡成圆。

手法练习一般采用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法,速度由慢到快,次数由少到多。用喊口令 或击拍手掌的方法掌握练习的节奏,提高速度和劲力。

步型步法练习:

步型练习。步型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稳健。提高步型的准确和稳定性,要增强腿部力 量和掌握动作规格。练习内容以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为主。练习方法分为单个步型的 静功练习和动静结合的步型练习。静功练习以掌握正确的动作规格、增加腿部肌肉力量为 目的,如马步站桩。动静结合练习,以掌握步型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的方法和腰腿协调用力 的能力,如原地的弓步、马步互换,结合手法的上步弓步冲拳等。以上两种练习,可以作为 运动员打基础阶段步型练习的主要方法。另外,练习单腿旋转一周接弓步,空中旋体一周 接马步等动作,能够提高练习稳定性的难度。

步法练习。步法敏捷主要取决于正确的方法和腿部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练习内容 以前后叉步、击步、纵步、弧形步(S形步)为主,配合一定的上肢动作,如击步分手挑掌、纵 步架推掌、推掌勾手弧形步、左右撩掌S形步等。练习方法有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和多趟 次的反复练习两种。弧形步练习,要适当降低重心,提高两腿交换的频率和随时改变方向、 变换步法的灵巧性,还要强调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切忌忽高忽低,上下闪动。

身法练习:包括静止状态的身型和活动性的躯干运动方法。

身型练习身型练习在完整动作的定势练习中进行。如仆步亮掌、分手弓步架推掌、 虚步勾手亮掌。以挺胸、塌腰、收腹等要求为基础,处理好头、胸、腹三个部分不同角度、方 向的合理搭配,以及与四肢动作的配合,构成稳健、刚毅、挺拔、虽静犹动的态势。

身法练习。躯干的运动方法练习是以腰部的柔韧性、灵活性为基础的。腰部柔韧性 练习有腰前俯、侧屈、后仰(包括吊腰、下腰、揉腰等),属于静压的方法。活动性练习的方法 有甩腰、涮腰、翻腰等,还有一些结合手法、步法的练习,如仆步抡拍、燕子抄水、劈挂拳中的 左右劈掌、鸥子穿林等。练习中要求腰胯松开而有弹性,尽量加大腰胯拧转和左右侧倾的 幅度。还要配合胸部的吞吐伸缩,以展现前俯后仰、左右倾斜、扭拧折叠的身法特点。

劲力协调练习:劲力充沛是长拳的特点,协调是动作工整、严谨、发力刚猛的基 础。通过劲力协调练习,达到动作整体合一的目的。练习内容以带有手法、步法、腿法、身法 的完整动作和组合动作为主,如弹腿冲拳、虚步亮掌、五步拳、十路弹腿等D练习中采取慢 练与快练、分解动作与完整动作相结合,一动一停的慢节奏与连续进行的快节奏练习相结 合的方法。如上步搂手弓步冲拳,把整个动作先分解为上左步左搂手和右弓步右冲拳两个 动作练习,待掌握了动作路线、方法、位置后再合起来连贯练习。另外,如五步拳,可以先按 一动一停的方法,分成八个动作练习,使每一个动作路线清楚、姿势正确、形合力顺后,再 按正常节奏连续练习。也可以把五步拳从头至尾放慢速度练习,以提高动作规格和领悟内 在含义,体会动作的运行路线和用力感觉,再以快速度完成,以检验动作的掌握程度。在练习中要强调从动作的外形到内在意识的整体合一,手到脚到,意到力到,“三尖相对”“三节 要明”,神形兼备。

腿法训练:长拳运动的腿法内容,可分为直摆、屈伸、扫转、击响四大类。

直摆腿练习:直摆腿法在长拳套路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内容有正踢腿、侧踢 腿、里合腿、外摆腿和后撩腿。练习方法有:

定步练习。即支撑腿不动的踢腿练习。要求身体正直,两臂侧平举立掌。在无预摆 的情况下快起高踢,以提高腿部的力量。

活步练习。即行进间的踢腿练习。要求起动迅速,过中加速,摆踢速度符合规格要 求,着重提高踢腿的质量。

组合练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几种腿法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以加大练习难度,提 高不同腿法的连踢能力;另一种是结合套路中前后动作的腿法练习,提高腿法与前后动作 连贯衔接的能力。

屈伸腿练习:屈伸腿法有着较强的实用性。练好屈伸腿法,有助于丰富套路的击法内容,表现长拳刚劲有力的特点。屈伸腿法的主要内容有弹腿、蹬腿、点腿、踹腿。练习方法 与直摆腿法相同。练习中要特别强调屈膝上提、固定膝关节、小腿迅速伸展的动作要领,使 弹力贯注脚尖(跟、掌),显出寸劲。

扫转性腿法练习:扫转腿法是支撑腿全蹲,另一腿贴地扫摆一周以上的旋转腿 法。技术较为复杂,要求全身配合用力,身体保持平衡。扫转腿法的主要内容有前扫腿和后 扫腿。练习方法有:

分步骤循序练习。即由易到难,逐步完成。前扫腿分为直身扣步向左旋转、半蹲扫 转、扶地前扫、完整动作练习四步,后扫腿分为直身收右腿右转体、拧身仆步双手扶地、扶 地后扫一周不起手、完整动作练习四步。这样练习,可以较容易地掌握扫转技术。

结合前后动作的组合练习。目的在于增加练习的难度,提高在套路中的运用能力。 如侧踹腿接前扫腿接旋转坐盘、左弓步贯拳接后扫腿接抡臂仆步穿掌等。练习中要着重强 调摆头、拧腰、合胯的整体劲及扫转腿要伸直、脚掌擦地,前扫腿还须强调顶头、直腰和左 手领劲的要求。

击响性腿法练习:主要内容有单拍脚、外摆拍脚和里合拍脚。练习方法同直摆腿 法。练习中要强调:①击响腿法以直摆腿法为基础,提高直摆腿法的质量,能使击响腿法直 接受益。②击拍的主要要求是响亮。手脚相互迎击,触及时爆发寸劲。击拍时手型、脚型正 确,位置准确,是击响腿法的要点。

平衡性动作练习:平衡动作的内容主要有提膝平衡、半蹲平衡和举腿平衡三大类。 练习方法有:

扳控练习。即扳腿和控腿结合的练习。有双手抱膝——分手提膝练习,正、侧扳腿 ——控腿练习,后扳腿——控腿练习。扳腿以增加腿部肌肉韧带的伸展性,控腿以提高肌 肉的控制力。

依托练习。即手扶支撑物进行各种平衡练习。通过依托练习,改进技术动作,培养 正确的肌感。

原地静控练习。即先稳定重心,再完成平衡动作,逐渐增加静止控制的时间,以提 高神经支配、控制肌肉的能力,增强肌力。

动静结合练习。即连接前后动作的练习。一般说,前边连接的动作要达到甚至超过 正常的速度要求,以增加练习难度,提高快速运动中的平衡稳定性。根据套路节奏需要,也 可连接平衡后的动作进行练习。

翻腾跳跃性动作练习:翻腾跳跃动作在长拳套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质量如 何,直接影响着整套动作的质量。影响翻腾跳跃动作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动作的技术方法和 弹跳力,因此,翻腾跳跃练习,要把增强弹跳力放在首位,同时要始终重视不断改进技术, 掌握正确的方法。

弹跳力练习:

负重练习。负重蹲起,负重半蹲跳,单、双腿提踵等。负重练习一般一组不超过10 次。强调快速发力,以发展腿部肌肉的爆发力。

弹跳练习。跳深、双摇跳绳、直体跳、触胸跳、空中转体跳、弓步跨跳、蛙跳、跳台阶 等。练习中要求胯、膝、踝关节充分伸展,顶头、立腰、提气,动作连续、快速,发展一般弹跳 力。

腹背力量练习。悬垂举腿、悬空抱头起、元宝收腹、仰卧抱头侧转起坐等增强腹背、 骼腰肌力量练习。练习中要强调快速收缩和加大动作幅度。练习次数一般在10-20次,以 保持肌肉较高的兴奋程度。

技术动作练习:

分解动作练习。是将完整动作进行分解,抽出局部动作进行重复练习。有腾空飞脚 的左腿上摆屈收练习,腾空摆莲的右转体左里合腿、右腿外摆击响,旋风脚的左外摆腿接 右里合腿,旋子的俯身、右腿平旋练习,旋子转体的原地蹬起直身旋转练习(铺垫子保护) 等。练习中要求动作质量与完整技术相符合。

单个动作练习。这是练习翻腾跳跃动作的主要方法,练习时要求技术方法正确,助 跑、踏跳、腾空和落地整个动作快速连贯、一气呵成,击拍要准确响亮,造型要舒展优美。一 次练习可安排20次左右。以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为目的。

连续动作练习。分为无助跑连续和有助跑连续两种练法。无助跑连续的强度、密度 均大于有助跑连续练习◎一次练习6 ~ 10次,做3 ~5组。以提高动作熟练性和弹跳耐力。

组合动作练习。分为两种以上跳跃动作组合和一种跳跃动作前后衔接其他动作的 组合两种练习方法。前一种组合主要提高跳跃动作的连贯衔接能力,如腾空飞脚接腾空摆 莲、旋子接旋子转体。后一种组合,主要提高跳跃动作与其他动作的连贯衔接能力,如腾空 摆莲接弓步盘肘、旋子转体360。接劈叉等。组合动作练习一般可安排8 ~ 10次,或一组5 次,做两组°

套路技术训练:套路技术训练,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抓好套路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长拳套路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各种手法、步法、身 法、腿法、平衡、翻腾跳跃等。自选长拳的内容,要以竞赛规则的有关规定为基础,既充分体 现内容丰富这一技术特点,又要考虑身体形态、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等方面的个人特点, 尽量选择那些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技能、体能特长的动作充实套路,使个人特长能够在套 路中充分发挥。

套路编排要依据结构合理、布局开展、衔接顺遂、连贯圆活、层次清晰、高潮突出、起势 新颖、收势圆满的原则,还要处理好难度组合与一般组合、布局开展与功架扎实、快速连贯 与节奏鲜明的关系。

抓好动作规格和协调劲力:动作规格是技术的基础,协调劲力是技术的核心°抓好 动作规格,就是要使每一个动作动有法,定有势,动要路线清晰、合理,定要姿势严谨、准 确。协调劲力是以动作规格为基础,以上、中、下三节协调用力,内、外三合为途径,整体合 一、发力迅猛刚劲为目的。练习方法以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为主,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是 主要的方法,对于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改进技术、提高重点动作 质量时亦十分必要。

抓好套路节奏和武术意识:节奏明快,是长拳运动的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动作的 轻重刚柔、快慢缓急和起伏开合三个方面。处理好套路节奏,首先要恰当安排、细心揣摩单 个动作和组合动作。每段及整套的节奏,在掌握节奏的一般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根据 自己的体能、技能特长,按自己的理解安排得别具特色。其次要在反复练习中通过全身肌 肉舒松和紧缩的交替运用,以快与慢、刚与柔、起与伏的瞬间转换,表现出明快的节奏。

武术意识就是动作的攻防意识。长拳运动要求“拳如流星眼似箭”,要求动如波涛,静 如山岳,这就需要在理解动作攻防含义的基础上,通过以眼传神,表达动作强烈的武术意 识,以促进和配合动作节奏的处理和身法的表现。练习方法以组合动作和分段练习为主, 通过重复练习,使套路节奏的处理达到高度自动化,武术意识的表现与技术动作融会贯 通,达到神形合一。

抓好难度组合练习:难度组合,因其动作复杂,对体能和技能要求较高,在长拳套 路中起着画龙点晴、形成高潮的作用。又因其稍有失误便会对整个套路的质量产生重大影 响,因而在套路中占有重要位置。难度组合,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翻腾跳跃动作接其他动作 组成。练习方法以重复练习为主,一次练习10次左右。着重要求动作连贯紧凑,空中动作 造型、击拍效果和定势动作稳健、准确,特别要强调结束动作的稳定性,做到纹丝不动。为 增强完成难度组合的能力,采用一组数次、练习数组的方法,可以提高难度组合的成功率, 使其在体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能高质量地完成。

抓好专项耐力训练:专项耐力的好坏,是决定整套动作完成质量的高低和能否取 得好成绩的关键。长拳套路活动量大,对专项耐力要求很高,因而必须十分重视。练习方法 主要有:一是整套训练,二是运用间歇法的分段训练。整套训练,是把在单个动作、组合动 作、分段练习中获得的动作规格质量、速度动力、节奏意识的表现等技能在整套训练中加 以运用,以增强高质量完成整套动作的能力。但是因为长拳套路动作难度大、数量多、耗能 高,整套训练过多,会使已掌握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影响整套动作质量,故一般在一堂训 练中仅安排一两个整套练习。提高专项耐力较好的方法是分段的间歇训练法。一次练习 1/2或3/4套(相当于两段或三段),间歇1分20秒至2分钟后,再做第二次练习,练习 3 ~4次为一组,一堂训练课可安排2 ~3组。这种方法,由于能在较高程度上保证动作质 量,又可有效地增加血乳酸含量,发展无氧糖酵解能力,因此,可作为提高专项耐力的主要 手段。

剑术是武术套路运动中短器械项目的一种,在竞赛中常与刀术并列为运动员选练项 目。刀术和剑术在技法特点和演练风格方面却各自有着鲜明不同的特点。

(一)剑术的技法特点

剑术的技法特点是由于剑的形制特征所决定的,它在技击格斗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 的使用特征,影响着剑术基本技术内容的发展,是形成剑术套路演练风格的重要基础。

握把松活,轻捷活变,腕劲干脆:剑属于轻短利器,两边有刃,前端尖利,便于操纵, 变招灵活。常言说“短见长不用忙”,随时可收后发而先至的功效,攻击时刺、劈、撩、抹、点、 崩、截、击,逢虚即实、遇实即虚,变把换招转腕即是,具有轻捷活变之利。这是剑的形制特 征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故而练习剑术需握把松活,善于变化,强调手腕灵活有力,腕劲干握把运腕是操纵控制剑器运动的重要环节。准确地表现各种剑法及其变化,必须通过 握把和手腕的变化来实现。

握把变化的方式表现为食指侧握实、小指侧握实、满把握实及由食指侧变化为小指侧 握实和小指侧握实变化为食指侧握实等几种主要的运动形式。

在手腕的运动方式上可表现为沉腕、提腕、甩腕、旋腕、翻腕、直腕等几种主要形式。

例如,点剑是通过挥臂使剑身成立剑由上向下运动时,握把由食指握实突变成小指侧 握实,同时猛向上提腕,造成向尺骨侧屈腕,使劲力达于剑尖来完成的。劈剑是通过挥臂使 剑身成立剑向下运动时顺势甩腕,握把由食指侧握实突变为小指侧握实,使劲力达于剑身 前段而完成的。

剑术练习是以一手持剑,各种剑法握把运腕的变化全靠在一手内完成,要求腕指用力 精确,变化自如;在变化握把过程中既要松活,又要不失稳牢,拇指始终要与四指中的一指 扣成环状,其余三指均要辅助扣拨;控制剑柄使剑身按剑法所需的运动方式完成运动和发 力。

由此可见,握把松活是掌握剑术技法的重要技术环节。

运柔为刚,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由于剑轻,要避免在格斗中与对方重型兵器的碰 击,不能大劈大砍、以力取胜。用剑时必须先保持松柔,手臂、手腕均需放松;先留住手腕, 以身带动手臂,以手臂带动剑身的运动(即走臂不走腕)。保持手腕关节的夹角,预留好最 后手腕加速发力的余地。在剑接近攻击目标时才以手腕和握把的动作来加速发力,使整个 运动用力过程先柔后刚,运柔以为刚,达到在格斗中遇实即虚、逢虚即实、避实击虚的目 的。

例如前面举例的点剑与劈剑动作,由上向下挥剑时并无区别,同样都是手臂放松、留 腕,保持手腕向栈骨侧屈曲。到接近目标时,只需手腕和握把任意动作,即可发力成点剑或 者劈剑,以至变化为其他不同的剑法,如腕花之类。

又如做右云剑时,右手持剑向左先保持手心向上,手腕向尺骨侧屈曲留腕,以身体向 右转动带动手臂和剑,随身体向右运动。当获得运动惯性、身体转到一半时,即以手腕旋翻 动作加速云转剑身,使云剑做得快速有力、先柔后刚、柔中有刚,而后可任意接做斩剑、截 剑、扫剑、撩剑等不同剑法,只需变化手腕的最后发力方式和握把的方式即可。

再者,由于剑器轻薄,在防守招架时必须顺引柔化,避其锋芒,改变对方器械攻击用力 的方向,使剑的运动紧随身动,处处圆滑带有弧形,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这是剑术防守招 架技法的鲜明特点。

 

图片4

例如做架剑时,必须先以剑身后段较厚重部位向上迎架对方器械,再顺身体的转动带 动剑身横移或者后撤,借以改变对方用力的方向,化减冲击力。在做格剑时,剑身竖直,随 身体左或右转动而掩护身体,使剑成弧形沿圆运动,圆滑而柔和地缓解和改变对方器械的 用力方向。可见剑术无论攻击或防守的技法,均呈现出柔和、协调、圆滑的运动形象,不但 动态优美,在劲力的运用上运柔为刚、刚柔相济,力求以小力化大力,以巧制胜,这是剑术 技法的又一特征。

闪展吞吐,步疾眼快,以身辅剑:剑术技法在进攻和防守中,都要依靠身灵步活来辅 助剑器轻薄之不足,在防守时应尽可能通过闪展腾挪,以身法和步法移动避开对方的攻 势,避免轻薄的剑身与硬重兵器的遭遇,同时还要在灵活的闪让开对方的过程中,以点、 崩、截、撩等剑法攻击对方持械之手腕,让对方失去攻击能力。在与长兵作战时,进攻中为 增加攻击距离,避其锋芒而逼近对手,则必须步快身灵。

因此剑术技法中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以闪展吞吐、步疾眼快来辅助剑器发挥威力,达 到扬长补短的效果。这也是由于剑的形制特征所形成的技法特点之一。

例如行步撩剑、穿剑、带剑等大多带有轻快流畅的步法,或闪展逼进的身法、迂回曲折 的路线。在刺剑、点剑、截剑等剑法中多要配合吞吐的身法和垫步、进步、撤步等急骤的步法。

(二)剑术的演练风格

剑术的演练风格是指在剑术演练过程中,表现剑术技法时所呈现的运动形象特征。

传统的说法“剑如飞凤”,就是人们习惯的对剑术演练风格的描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剑的制造技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剑的制作越来越精巧,重量相对轻型化,历代武 术家和近代武术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不断发展,文化知识、艺术审美水平逐渐提 高,对剑术的技术及演练风格不断地进行创造,使得剑术的演练风格也处在不停的发展变 化中。

古有“文剑”“武剑”之说,近有“行剑”“势剑”之分。由于武术的目的和社会功能的变化, 武术套路运动中剑术的演练技巧和风格,由技击实用性向着健身性、观赏娱乐性方向转 化,促使剑术的演练更加具有艺术性。加之练习者个体特征的差异,有的演练快速敏捷、灵 活多变,有的气势恢弘、造型端庄,有的动静有致、剑法清晰,有的潇洒流畅、姿态大方,有的 起伏吞吐、身法自如。总之,精彩纷呈,风格多样。

不管剑术演练风格如何,总归有其所应有的发展规律,剑的基本形制特征所决定的技 法特点是不可改变的。

明剑理,法由理出:法由理出、势由法生,剑法的发展变化不能违背形制特征之理。 比如剑两边有刃,不能做缠头裹脑;剑器轻薄,不宜做大劈大砍、死格硬架等,这些是制约 剑法产生的根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必由理出。

因此,练习剑术首先要反复揣摩剑法、剑理,对演练的每一个招势要有理解,法出自 然,避免胡乱生造动作及在动作结构、节奏、用力方式上处理不合剑理的现象。

形尽其能,扬长补短:在充分认识、理解剑理的基础上,不但可以依理练好剑术,还 可以发展创新剑法与不同身体动作的配合,本着形尽其能、扬长补短的原则设计出不同的 精彩动作组合及整套动作结构,使剑术的演练能尽情地表现剑的轻捷活变之长,以身法、 步法闪展灵活多变补剑之短,突出持短入长之妙,这样就给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了无限的 创作空间,从而使剑术套路演练的运动形象更加生动,风格更加突出。

刚柔得体,韵度自如:运柔为刚、刚柔相济,这是由剑的形制特征所决定的剑术技法 中劲力规律的重要原则,在演练和训练中必须刻意追求,加以表现。

而劲力的刚柔与肌肉的张弛,发力的轻重、快慢,动作的伸缩起落、进退转换等密切相 关,造成了剑术演练运动节奏、气氛的生动变化。古剑谚称“似凤翱翔谐宫商”,形容并说明 了剑术运动应似飞凤翱翔天空并富有音乐的旋律。

因此,刚柔得体、韵度自如的原则,又给剑术演练风格的创造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空间, 教练员、运动员可以利用自己对剑理、剑法特点的理解程度,以及获得的运动能力等,在训 练和演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套路动作的劲力、结构、节奏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使剑术套路的演练风格更加新颖,更加突出。

以上三个方面是创造剑术套路演练风格的重要因素和重要依据。剑术的演练不但要 技法合理、姿势合法、形尽其能、扬长补短,还需要刚柔得体、韵度自如,方为质善、风格突 出。一套完整的剑术演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完美的运动艺术形象。

剑术的技术训练

剑术技术的学习掌握与完善过程,是剑术的技术训练过程。剑术技术训练可分为基本 技术训练、组合技术训练、套路演练技术训练三个部分。

剑术基本技术训练:剑术基本技术训练是指掌握使用剑器的技能和完成攻防技击 动作的方法,通过训练使之达到熟练、精确和完善,为在套路演练中表现运用这些技击动 作打好基础,这就好比写文章先练好遣词造句的基本功,掌握大量的单字单词一样。

持握掂玩练习:准确的剑法是依靠对剑的精确控制来实现的,持握掂玩练习是指 提高持握剑的能力和控制剑器的技巧的训练,通过训练熟知剑性、增强剑感、心手相应。

持握剑柄任意掂玩约3~5分钟。要求运动员松握剑柄,注意感知剑的重量、重心、长 度、尖锋、刃、柄的功能,体会握把时指腕动作对剑身运动产生的效果。反复发力练习,以增 强腕的力量。

基本剑法单势发力练习:此练习可以一法多势,如练一个劈剑可结合弓步劈、并步 劈、叉步劈,以练好劈剑为中心。亦可一势多法练习,如一个弓步可结合劈、点、崩、刺等练 习,以区别各法的用力规律。再者可将发力规律类同的不同剑法集中组合起来练习,可以 计时、计量,亦可以定时、定量、成组反复练习、间歇练习等方式进行训练。要求运动员做到 剑法分明,在用力顺序、发力部位、时间等方面力求精确,细心体会、区别各种剑法用劲发 力的不同点和规律性。

同时在配合各种身型、身法、步型、步法练习过程中,体会因法取势、以势取法,加强剑 法的表现力、以势助力的作用,进而深究剑理,依理成法,法中见理,理法势通,以取得心应 手之效。

下面对剑术主要基本剑法按劲力规律进行分类分析。

劈、点、截、斩,此四种剑法发力短促有力,主刚,是最能体现剑器轻捷活变的进攻性 剑法。

要求以腰带臂、挥臂松活,最后以腕发力,运柔为刚,力点清晰,部位准确。

劈剑、点剑均属由上向下留腕挥臂,立挥剑身,在接近目标时以腕发力,加速使剑身向 下运动的剑法。甩腕、直臂制动剑身运动,使力达于剑身前段即为劈剑;猛抬手提腕制动剑 身,使剑身与手臂成一夹角,力达剑尖即为点剑。

截剑、斩剑均属留腕挥臂、横挥剑身的剑法。剑身在上下斜方向横挥制动与手臂成一 直线,最后以腕发力在剑身前段为截剑;剑身在水平方向横挥制动,与手臂成一直线,最后 以腕发力达剑身即为斩剑。

劈、点、截、斩四种剑法在发力方式上极为近似,都具有挥臂松活、留腕、运柔为刚的特 点,区别只在于目标方位的不同,最后发力的手腕动作及握把调节稍有不同。在训练中要 掌握共性,区别个性。

撩、抹、云、扫,此四种剑法均属力量由柄端沉剑身向剑尖一端顺序传递式用力的剑 法,其力汇柔,柔中寓刚,整个剑身刃口均可以发挥攻击效力,攻击目标可近可远,速度可 急可缓。要求以身带臂,身领剑随。

撩剑,以立抡剑身、小指一侧剑刃领先由下向上划弧,动作幅度大、圆活柔顺为特征, 有左撩、右撩、前撩、后撩之分。

抹剑、云剑、扫剑,均以剑身横平划弧为特点。以剑柄带动剑身在肩上、头上做平圆运 动即为云剑;以小指一侧剑刃领先抽拉剑柄,剑在肩以下、膝以上做左右横平划弧即为抹 剑;剑低于膝以下,以小指一侧剑刃领先,横平挥动剑身划弧即为扫剑。

此四种剑法共有剑身横向运动和顺序传递、柔顺用力的特征,区别只在攻击部位的高 低和弧度的大小不同。

穿、刺、提、带,此四种剑法均属剑身纵轴向运动,或推送,或抽拉,力量顺剑身纵轴 顺序传递,是它们共性的特征。

穿剑:剑身平,剑尖经胸腹间弧形向前运动,力达剑尖,身推剑走,剑领身随为前穿;接 云剑、剑尖由前转向后穿出为后穿。

刺剑:立剑或平剑直出,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为刺,立剑为直刺,平剑为平剌,剑 高与头齐为上刺,剑尖高与膝齐为下刺,向后仰身剌出为后刺。

提剑:立剑,剑尖向下,手提剑柄由下向左或右上方顺剑身纵轴方向用力抽拉剑身为 提剑。

带剑:平剑或立剑由前向后或侧后上方抽拉剑身为带剑。

此四种剑法,刺剑为寻隙攻击、放长击远的剑法,穿剑为追踪目标防中攻击的剑法,此 两种剑法均为身推剑走,力量由柄端向剑尖顺遂传递。提剑、带剑为防守剑法,闪身顺引, 身领剑随,身械协调,用力柔顺。

架、压、格、挂,此四种剑法属于防上、防下、防左、防右,阻止对方攻击的防守性剑 法。由于剑器轻薄,忌死招硬架,防守时必须体现顺引柔化的特点,剑随身动须带弧形,劲 力柔和沉实,这属于它们共性的特征。

架剑:架剑时成立剑,举剑横平过头并带有横向后引的动作,随身而动掩护身体。 压剑:压剑时剑身横平向下,须借势乘力、随身体下沉逐渐压实,力达剑身。

格剑:格剑时剑身竖直随身体左或右转而动,动作圆滑带有弧形,用以化解和减小对 方攻击的力量。

挂剑:成立剑,剑尖由向上、向后或向下贴身成立圆划弧,力达剑身以阻击对方攻击。 挂剑时亦须身剑协调,动作圆滑。

崩、挑,此两种剑法均属剑身由下向上运动,以拇指侧的剑尖和剑刃发挥攻击作 用。

崩剑:成立剑,沉腕,剑身依横轴向由下向前上运动,猛向前上发力,力量由剑身达于剑尖,臂伸直,剑尖高不过头,此为崩剑。

挑剑:成立剑,直腕,举臂,剑身依横轴向由下向前上运动,力量由剑身向剑尖柔和传 送为挑剑。

腕花、绞剑,均属防中带攻、避实击虚的剑法,运用剑器轻灵之特长,转移对方视线, 或绕开对方攻击的器械,于动中寻隙而击,具有因势善变的特点。腕花和绞绕剑的弧圈可 大可小,腕花的圆心点和绞绕运动的中心点,均可随意调节,急缓刚柔也可因势而定。不同 者,腕花是向身体前后方向用剑划圆,绞剑是用剑尖向身体左右方向划圆做立圆运动。

浏览8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