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武当武术参与革命
_、孙中山与武当武术
孙中山曾于民国元年(1912年)春在其贴身卫士、卫队教官 朱振英等人的陪同下前往上海总商会,单独会见被行家称作 “武医双通”即江湖上人称“武当神剑”、“杏林一绝”的清代 庠生——钱立缙,向他请教武当派武艺精华。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前就对武艺颇感兴趣,因 为他深知此门技艺在乱世期间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清王朝的当权 者们,先后派出20多批刺客,图谋行刺孙中山都没有得逞。原因 是他受到了被称为“黑白双煞”的两名女保镖尹锐志、尹维俊的 保护。尹锐志、尹维俊深诸“内家”武当派特绝秘技——“五毒 殛手”。另外,总统卫队教官朱振英多次向孙中山先生讲述过武艺 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故而坚定了孙中山的信念。这就是孙中 山向钱立缙学练“武当太乙龙形剑”等武艺精华的原委。在其后 的多年中,钱立缙曾数次为孙中山先生讲述“武当太乙龙形剑” 的演练方式与临阵至要。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曾派人上武当山考察国术武当内 家拳,当时的道长徐本善热情接待了他们,除了给他们演练武当拳术,还吟唱了自己作的一首《太极拳歌》。
太极拳歌
太极真传出武当,功夫全在辨柔刚。
倘若悟得真妙诀,强国强民亦自强。
二、武当山道人助红军
作为民国时期武当山最出色的道长,徐本善在兵灾匪患横行, 道教宫观朝不保夕的艰难时刻,能力挽狂澜,使武当山呈复兴之 势,其功不可没。
徐本善(1851 —1932年)号伟樵,道号乾乙真人,河南杞县 人。少时曾随父朝拜武当山,对武当山神秘道术和剑术推崇备至, 遂起弃世出家之念。20岁由家经南阳,入武当,拜龙门派王复邀、 刘复宝为师,研经习武。数年后被明了真人纳为弟子,授以武当 内功、拳术。徐本善从师学艺数十载,深得武当拳术奥秘,但从 不轻易外露。
宣统元年(1909年),由于朝山香客与日俱增,徐本善拟将 “紫霄宫”扩建,与“紫霄大殿”两房峨连成环廊大院,孰料均州 香客会众200余人寻衅闹事,知客、监院规劝无效,徐本善不得已 展示武艺震慑众人。自此,武当道众及百姓始知徐本善武功高强。
民国初,徐本善深忧武当若被乱匪骚扰而无人护卫,在道人 中挑选一批忠厚灵便者,授以武功,精心培养出李合起、冷合斌、 梁合奇、水合一、李合林等弟子,成为武当山的后备力量。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五月,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 驻武当山,徐本善率徒众五十余人迎至紫霄宫东大门,并腾出西 道院,作为红三军后方医院,并派徒弟协助医院医治伤员。在得 知国民党五十一军范士贞部欲从老河口运送大批枪弹到郧阳时, 徐本善暗率弟子配合红三军截获敌人子弹50万发。贺龙对此十分 感激,并拜徐本善为师,习练武当拳法。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对武当山道人徐本善不忘感激之情。丨964 年再次托湖北省委前去探问武当道人,成为佳话。所以说武当派 武术亦强调习武爱国之精神®。
本章小结
近代革命运动,谭嗣同、孙武、黄兴等荆楚地域的武术仁人, 为了国家生存,民族振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报国热情为后 世景仰。
20世纪30年代,湖南、湖北两省城乡武术活动达到高潮。武 术在社会各阶层得到推广和普及,民间国术社团成员非常活跃, 机关、学校、军警、部队参与其间。武术活动的显著特点是以有 组织的、大规模的表演比赛为主要形式,并与抗日救国宣传运动 相配合,既丰富多彩又振奋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对敌斗争特点,建立 了许多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人民在对敌斗争的异常艰苦岁月里, 使用武术作为有效的战斗手段之一,发挥过较大的作用,也推动 了根据地武术活动的开展。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 武术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武汉等大中城市及大片乡村相继沦陷 于敌手,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原有的国术组织皆停止活动, 人民无不同仇敌忾,义愤填膺!为了保家卫国,强身自卫,许多 人更加奋力练功,以游动的小拳场教拳形式为主的民间武术活动 从未停止,许多擅武之士以武术为手段,直接抵抗日寇侵略军。 以武杀敌,日寇丧胆!随县、枝江“黄学会”会员、拳师以及一 般民众运用自身武技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抗战中部分湖南部队有配备一米以上长刀的习惯,被称为“青龙刀”,每排两口,专门用 于同日军肉搏。荆楚武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战斗的岁月里,孙中山先生曾习武当拳术,武当山道人救 助红军伤病员,配合红三军截获敌人子弹50万发。贺龙拜徐本善 为师,习练武当拳法。可见,武当武术具有一定的革命情结。
下篇当代荆楚武术文化巡礼
第七章荆楚武术拳种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武术运动得到了有组织、有领导的交流, 并不断创新发展,湖南武术进入一个新的灿烂历史阶段。1950年, 彭玉麟等在长沙市创办“长沙大众国术社”,利用每天早晚和星期 天举办武术训练班,并在节假日举行武术表演和比赛,培养了很 多武术人才。1952年成立了长沙市业余武术运动委员会,由向恺 然负责,易在勤负责传授内家拳,蔡炳煌负责传授外家拳。随着 湖南群众体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武术活动也得到普及,不断呈现 新的面貌®。
建国初期的湖北广大城乡,民间武术活动比较普遍,活动形 式多为民间拳师开办的小拳场,也有少数拳师开办武馆。如武昌 刘宪武开办“宪武武术馆”和汉口袁新安的拳场。“宪武武术馆” 以传授北派的六合长拳、太极拳、通臂拳为主要内容;袁新安以 教湖北地方拳洪门、鱼门、孔门为主要内容。1950年10月,湖北 省成立建国后最早的武术群众组织——武汉国术委员会。该委员 会在工人、农民、学生中广泛开展武术活动,进行武术表演,组 织武术界加强学习和技术交流,使武汉市的武术活动得到前所未 有的蓬勃发展。
第一节湖南武术拳种概况
湖南省拳术,据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组的调査统计,在湖南 境内流行的拳种有46个,拳术套路835个,拳术对练套路39个。 湖南有近40种武术器械,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按其形 态、质料、功能,有长短、软硬、明暗之分,其中使用最广的有 棍、刀、剑、鞭等。
湖南本地拳种有湖南南拳、梅山拳、万法归宗、败桩十八拔、 岳门拳等,其余大部自清朝传入湖南,属外来拳种。湖南具有特 色的武术器械为:长器械——虎头双尾棍,稀有器械——鹿角刺。
第二节湖北武术拳种概况
根据武术挖掘整理统计,湖北现有拳种56种,含拳、械套路 1 003种,强身壮力气功50余种。湖北主要地方传统武术套路有鱼 门拳、孔门拳、洪门拳等南派拳术、武当武术以及其他拳种若干。 湖北外来拳种见表3,湖北省本地拳种有洪门拳、孔门拳、鱼门 拳。总之,对湖南、湖北的拳种进行分析得出,在荆楚地域上流 传有95种不同的拳种,拳、械套路2 000余种,此外还有强身壮 力气功50余种。
第三节荆楚竞技武术概况
—、套路竞赛
湖南、湖北武术在建国初期的比赛中,均获得过较好的成绩。 1956年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上,湖北的刘玉华、崔华、祈 殿臣,湖南的成仪则获奖。1957年在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上, 湖北的刘玉华、崔华获得一等奖。1958年,全国武术运动会上, 湖北对练(李龙泉、刘玉华)获得一等奖。195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第一届运动会上,李龙泉获得表演项目三等奖。1960年,全 国武术运动会,湖南运动员黄彩霞获太极拳比赛第二名;张九九 获表演项目三等奖。
湖北省武术队1977年开始筹组集训,队员为男女各6名,组 建工作由杨永负责,并任领队,教练由江百龙、陈湘陵担任,参 加了 8月在内蒙古临河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大会。运动员在比赛中首开纪录,杨淑华获形意拳第三名,温庄获枪术第六名。^78年 正式组建湖北武术队。运动员经过一年集训已有起色,在10月的 全国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全队获乙组集体项目拳术第二名,袁 林林获乙组三个单项第二名,女队员张均玲获乙组刀术第二名, 另有四、五、六名各一个,表明初建的湖北队技术基础是较好的。 1979年开始进人全国甲级队比赛,获得集体项目九节鞭第四名。 1980年全队第一次获得全国比赛集体项目九节鞭冠军,实现了金 牌零的突破。此后直到1985年,集体九节鞭第五次夺冠,1987年 在六运会武术比赛中,男队夺得团体冠军,写下湖北竞技武术的 辉煌。
武术在湖南城乡普及发展,各地业余武术训练加强,使武术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湖南省武术队是湖南省武术技术水平的代表。 湖南省武术队经过不断充实,1979年有运动员’31人,其中新队员 占60 %以上,大部分是经过业余训练,有一定技术的年轻运动员。 1978年7月,经过全队刻苦训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吸取多 次全国比赛的经验教训,教练决定在女子对练项目上作重点突破, 创编了一套具有高难度摔跌动作的对练套路,结构新颖严谨。在 19*79年9月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运会上,郭艳春、姜瑛获女子二 人对练第四名,姜瑛获女子传统器械第六名,结束了湖南武术在 全运会榜上无名的历史。
湖南武术队开始引起全国武术界的重视。1983年6月在郑州 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湖南武术队获女子对练亚军,有5名男队员 获得参加第五届全运会资格。1983年9月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 行,郭艳春、姜琪获女子二人对练亚军,郭艳春、汤玉兰、胡黎 明获女子三人对拳第四名。1985年在银川举行全国武术比赛,郭 艳春、姜瑛获女子二人对练第一名,湖南武术队经过多年艰苦训 练,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武术史上的 新纪录。1983年6月,在湖南长沙举行“韶峰电视杯”全国武术 184锦标赛,湖南队获男子团体第四名,集体项目第二名。
湖南湖北两省在参加全国比赛的同时,在各自省内还举办了 多种层次的武术表演和竞赛。《茶陵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 武术作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流传下来。1958年5月,高陇乡纵江 农业社农民陈应德参加湖南省武术比赛,获拳术一等奖。同年9月 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优胜奖。1959年,秩堂公社农民刘件生在湖 南省农民运动会上获拳术第一名。湖北《沙市市志》记载:1956 年,沙市武师王精忠参加中南区武术比赛获“花枪第二名”。
对上表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荆楚地域武术运动员共获得套路
比赛金牌数为77枚,其中湖南10枚,湖北67枚。说明湖北武术 套路竞赛水平优于湖南,而同其他地区相比较还处于落后位置, 如吴越地区同时期共获得123枚金牌®。
荆楚地域的金牌分布主要在太极拳类比赛中,共获得26枚金 牌,说明湖南和湖北地域的太极拳水平较高,而在拳术和器械上 的水平相对较差。
湖南省业余体校武术班的训练水平、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1983年5月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中,东安县业余体校学生 获两块金牌,1986年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湖 南队获集体基本功第六名。
浏览1,6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