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散打对抗
散打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 搏、手搏、技击等。简单而言就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打斗。散打 也是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双方按照规则,利用踢、打、摔等 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散打比赛采用中国传统武术的擂 台形式,这是中国武协为了使武术能够与现代体育运动相适应所 整理而成的。
1979年,随着中国武术热的再度兴起,中国体委按照竞技体 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 了武木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并于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 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做了首次汇报表演。同年,又进行了几次 比赛。1980年5月,在太原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 进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较前增多,同时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进行了 内部技术交流和座谈,为武术散手技术的规范和提高起到了促进 作用。1982年制定了《全国武术散手比赛规则》。
散打从比赛形式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打擂台”的方式,一 方掉擂出局即为输方。在竞赛方法上采用三局两胜制,先赢两局 者即为贏家。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 行,湖南卫视对赛事作了全程报道,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上 的一块里程碑,标志中国武术散打进人了专业赛制的时期。
湖南武术散打队组建于1988年初,领队安忠,主教练李建平。 该队建队时间虽短,但进步较快。在第八届全运会上,曾获得中 级别金牌。冉献义、公为纲、曹红艳,吴福全等8人获九运会决赛 资格,并参加两个小团体项目的角逐。公为纲在2000年全国武术 散打冠军赛上成绩为52kg级第一名。
湖南省武术散打队运动员杨金强。1995—1997年,他连续三 年获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701^级冠军。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上, 获男子散手中级别团体冠军。同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 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获男子散手70kg级世界冠军。
湖北省散打队,领队温庄,主教练肖小邦,一级运动员有6 人,潘天顺、刘俊杰、王震豪、王刚、焦晓辉、袁本熙。2005年, 袁本熙代表西藏参加全运会50kg散打预赛和决赛,预赛和决赛均 进人前十六名。
散打运动员焦晓辉,1986年12月9日出生,湖北省散打队在 役运动员,获得2003年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株洲冶炼杯”武 术散打赛65kg级第二名、男子团体第八名;2005年全国武木散打 锦标赛男子70kg级第三名;2006年中国一越南散打对抗赛男子 70kg级第一名。湖北运动员田鑫,男,1988年5月生。主要成绩: 2007年湖北省武术散打70kg冠军。
武汉体院散打队,男队主教练李建平(国家级),助理教练张 树根,女队主教练任军。在十运会预赛中,男子散打有5人出线, 5〇kg冉献义和58kg周勇金进人前八名,67. 5kg杨志强、67. 5kg朱 洋志和77_5kg王涛进入前十六名;女子散打3人出线,70kg房雪190飞、60kg王占利和52kg 丁岩3人小团体并列第九名。决赛中王涛 获77. 5kg第八名。
武汉体院运动员张文胜,1990年1月生,绰号“霹雳圣手”。 获得的主要成绩为2006年全国武术馆校比赛65kg第二名,2007 年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比赛散打男子乙组65kg第一名。
历年湖南、湖北获得的金牌总数为25枚,其中湖南8枚,湖 北17枚,说明在散打竞技水平上湖北水平高于湖南。
武汉体育学院共获得11枚散打金牌,曾于久教授为散打运动 做出了贡献。曾于久教授,195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 1974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长期从事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 的教学和训练工作。现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武术硕士 生导师,兼任中国跆拳道协会执委、中国武术协会理事、中国体 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龙狮协会科研基地主任、湖 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主任、国际 级武术裁判员、《武汉体育学脘学报》编委、武汉体育学院学术、 教材、竞赛、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曾于久教授多次担任国家散 打集训队主教练,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散打运动员。
本章小结
湖南省拳术,据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组的调查统计,湖南省 有拳种46个,拳术套路835个,拳术对练套路39个。在湖南境内 流行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主要有16种。湖南本地拳种有湖南 南拳、梅山拳、万法归宗、败桩十八拔、岳门拳等,其余大部分 自清朝由外省传人湖南,属外来拳种。湖南具有特色的武术器械 为:长器械——虎头双尾棍,稀有器械——鹿角刺。湖南有近40 种武术器械,“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其中使用最广的有棍、 刀、剑、鞭等。
湖北现有拳种56种,含拳、械套路1003种,强身壮力气功 50余种。主要地方传统武术套路有鱼门拳、孔门拳、洪门拳等南 派拳术。武当武术以及其他内家拳和外家拳若干。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拳术种群。
湖北武术队在1980—1985年集体项目集体九节鞭中五次夺冠, 192
1987年在六运会武术比赛中,男队夺得团体冠军,写下湖北竞技 武术的辉煌。
1980年5月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进行了内部技术交流和座谈, 为武术散手技术的规范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2000年首届中国 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行,这在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 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 武汉体育学院和湖南长沙对中国散打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湖北武术套路竞赛水平优于湖南,而同其他地区相比较还处 于落后位置,荆楚地域的金牌分布主要在太极拳类比赛中,湖南 和湖北地域的太极拳水平较高,而在拳术和器械上的水平相对较差。
第八章当代荆楚武术教育
第一节学校武术教育
学校武术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 重要途径,在中国武术逐步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武术自身也 需要改革和调整,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加快与奥林匹克文化思想 的交流和融合,思索、弘扬和发展学校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奥 林匹克文化的结合点,以便更有效地积极开展融合奥林匹克精神 的学校武术教育,这是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和重要保证。
学校武术是指学校围绕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为增强学生 体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计划、有组织 开展的武术训练和教学过程®。武术历来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主要内 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 承和提高,进人了一个前所未有、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武术 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1983年9月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武术系。此后,上海、武汉、 北京、成都、西安、沈阳等几所体育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武术系,从而确定了武术在体育院校专业中的重要位置。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源于1953年建校之初的活动性游戏教 研室。那个时候的本科教育就开设了武术课程,1978年开始招收 武术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立了武术系,1998年获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在保留系级建制的基础上更名为武 术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术积淀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在教学、训练、科研、裁判、国 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国家体育总局将“全国武术散打 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全 国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培训基地”、“中国龙狮协会科研基地” 设在武汉体育学院。
1999年,武术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高等院校的重点学科, 2004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高校“精品课程”。武术学院专用的室 内教学训练馆近3000平方米,具有现代化的场地、设备、仪器, 条件为全国一流。武术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有武术套路、武术散 打、武术理论3个教研室,共有教师41名,其中教授5名、国家 级教练员1名、副教授17名。根据教育部对学科专业门类的划分, 武术隶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温敬铭,1905年生,河北蠡县人,他自幼热爱武术,十多岁 成了比较闻名的武术新秀。1933年,他考人了南京中央国术馆, 专修武术,在同年的全运会上,夺得了武术短兵第二名,又获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表演武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 迎。1936年8月I日,随中国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 温敬铭等9人组成的国术队于此届奥运会上表演中华武术,此乃中 国武术首次在奥运会上亮相,作为表演项目的中华武术第一次走 出国门。队员们表演的器械和拳术娴熟敏捷、刚健优美,在整个柏林引起轰动,一时间万人空巷观看中华武术。
温敬铭的妻子刘玉华副教授,也是一位誉满武坛的人,她幼 年因体弱多病,七岁就从师习武。由于功底坚实,年仅十六岁的 刘玉华,在参加1929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中,名列前茅。1933 年考入了南京中央国术馆,和温敬铭成为同窗好友。1936年,他 俩都参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一同来到柏林,在第十一届奥运会 上表演了中国武术,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接着,他俩又随中 国武术队到达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等大城市表演,受到了各地 观众的热烈欢迎。
1936年,温敬铭和刘玉华从南京中央国术馆毕业,一同走上 了武术讲台,在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为培养体育新生力量,为发展我国武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温敬铭一生专攻武术,造诣深厚,享誉中外。他幼年练翻子, 壮年攻绵掌,一生爱抡大枪。他练的大枪,枪法准确,身枪协调, 劲力突出,变化多端,具有独到之处。温敬铭着重实践,钻研理 论,是文武双全的武术家。新中国成立前,他撰写了《短兵述》 一书,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在报纸杂志上多次发表专论外,还 与张文广教授合著了《中国式摔跤》一书。他还受国家体委委托 主持制定了《中国武术竞赛规则》、《中国式摔政规则》;参与创编 了初级、乙级和甲级长拳套路及《女子拳》等书。另外,还多次 参与体育院校的武术教材编写工作。温敬铭教授还为《中国大百 科全书》的武术部分撰写了条目。在全国举办的武术、摔跤比赛 中,他曾多次担任总裁判长等职。温敬铭教授在带研究生的同时, 挖掘整理“枪术”,并整理各门派的“拳术击法”。温敬铭的一家 都从事武术事业,可谓“武术之家”。
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武汉 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设有武术专业,培养了众多武术专业人才。湖南省部分学校也在体育教学中将武术列为教学内容 196
的一部分。有的学校还组织武术队的训练,如湖南科技大学、国 防科技大学、湘潭大学等。此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武 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各高校招收武术专业运动员,培养 武术专门人才。湖南、湖北的一般本科院校大都设有体育系,有 武术专业课设置,培养武术专门人才,为武术在学校的开展和普 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课程特别重视学生“武德”、“武礼” 的培养,并注重发挥武术独特的育人功能,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蔡仲林教授在武术课堂教学 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将“武德”、“武礼” 的教育融人课堂,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体育课程的独特风景。
当前,湖南、湖北省的一些中小学体育课中也有武术教学内 容,其中武术之乡武当山地区和湖南东安县的中小学武术活动开 展得较好,而其他一些中小学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开展得不太 理想。
浏览2,6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