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社会武术馆校
湖南《汉寿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寿县出名的老拳 师有38人。20世纪70年代,鸭子港、酉港、坡头、沧港、新兴、 岩嘴、太子庙、东岳庙、三和、军山铺、崔家桥、龙潭桥、石板 滩、株木山等地农村地区,相继开办武术训练班。1981—1983年, 湖南对民间武术进行普查、挖掘、整理;1984年,湖南对民间拳 师进行考核发证;次年,成立县武术协会。1987年,军山铺乡农 民刘万友创办中国少林万友武术馆^ 1989年,全县有民间拳社5 个,学员968人,一级拳师1人,二级拳师37人,三级拳师142人,初级拳师19人。1980年起,大部分公社(乡、镇)、学校 成立业余武术队。1986年2月举行全县武术比赛,12个乡镇代表 队、240名运动员参赛,秩堂乡代表队获冠军。同年8月,民间自 制的武术器械竹盔甲送全国武术成果展览会参展,获“雄狮奖”。 1989年全县有业余武术队235个,2 600余人。1989、1992年,嵩 道精武馆、新民武馆先后开办,它们是县内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出 现的民办武术馆。嵩道精武馆1991年组织代表队,先后参加株洲 市“振兴杯”武术散打擂台赛、湖南省第六届“强民杯”武术散 打擂台赛。在株洲市“振兴杯”赛中,该队的拳击、散打、武术 团体得分依次为第二名、第三名、第六名,团体总分第五名。个 人单项获第一名的3人,第二名2人,第三名、第四名各1人。该 馆至1992年,共办7期;累计培训来自广东、广西、江西、浙江、 福建、安徽、湖北、湖南等省的学员460余人。新民武馆及湖南省 贺龙体育馆定为国家拳师定点培训基地。1992年,全县76人分别 获初级和二、三级拳师称号。
湖南《黔阳县志》记载1984年元旦,县体委在安江纺织印染 厂举办首届民间武术表演,献技者84人,挖掘出传统武术套路12 种,武术器械6种®。上述资料说明武术深受群众喜爱,在群众中 有广泛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浦现出一大批武术馆校,为了使这些经营性 武术组织能健康地发展,国家体委分别在1983年和1995年下发了 《关于对群众自办武术馆和私人教拳加强管理的意见》和《经营性 武术组织管理规定》,保障了民间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1983年1月20日,湖南在东安县召开了全省武术工作会议,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召开的第一次专门研究武术工 作的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精神,研究了全省武 术工作问题,总结交流了武术工作经验,确定了今后武术工作任 务和措施。会议期间东安县、平江县、新化县、株洲市等单位介 绍了工作经验。与会人员现场观看了东安县水领公社冷山大队、 山口铺公社以及城关镇小学、县业余体校武术班的表演和训练活 动,参加了东安县武术协会及东安县武术馆成立大会。会议期间 还召开了专职武术教练员座谈会,成立武术教研联组,研究如何 加强武术协会工作,并邀请参加会议的老拳师座谈,听取老拳师 对开展武术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次会议确定了武术今后较长时 期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是开创武术社会化发展新的历史时期的转 折点。全省武术工作会议后,各地业余体校武术班的建设有了新 的发展。1983年全省有业余体校丨33所,在校学生有9 233名,其 中武术训练班学生266人,与1973年相比,当时全省只有99所业 余体校,仅东安县业余体校有一个武术班。随着1982年社会上掀 起武术热之后,全省私人拳社如雨后春笋,湖南省武术工作进人 一个社会化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1985年,湖南省体委在东安县召开全省武术工作现场会,省 体委主任王天佑在会上作了题为《以武术为重点,开创农村体育 工作新局面》的讲话,并制定了《湖南省民间武术管理试行条 例随后,各地武馆武校如雨后春齊纷纷建立起来。1996年在评 选第二批武术之乡的同时,也评出了首批全国先进武术学校。湖 北的丹江口市武当武术学校、湖南的新化县东方武术院、新化南 北少林武术院、陈逵武术院、湘中武术院榜上有名。
湖南省社会武术馆校有.湘西武术馆、岳阳市武术馆、郴州地区武术馆、新化县武术馆、东安县武术馆、隆回县武术馆、浏 阳县武术馆、岳阳市洞庭精武馆、汉寿县少林万友武术馆、涟钢 中林武术馆及道东拳社、株洲市实华武术馆、株洲县精武武术馆、 冷水江市杨桥武术馆、新化县振兴武术馆、冷水江市三强武术馆、 新化县东方武术馆、怀化泸阳武术学校、怀化辰州武术学校、常 德鼎城武术馆、常德市精英武术馆、津市市武术气功学校、祁东 县洪桥武术学校、东安县中华龙溪武馆、宁乡县江南武术馆、长 沙市湘威武术馆、湖南祁东文武学校、凤凰少林武术学校、湘西 武术学校、永州少林武术馆、湖南省陈逵武术院、湖南麻阳久平 文武学校、益阳市仁山文武影视学校、湖南东安江东文武学校、 南方文武试验学校、怀化市文武职业学校、临湘市文武职业技术 学校等。
这些武校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武术人才,其中,被评为“全 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新化东方武术学院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晏西征为“中华武林百杰”之一,中国武术协会委员,湖南 省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先后任湖南省武术馆馆长,新化东方 武术学院的院长、岳麓诗社副社长、一级武术教练、高级经济师。 晏西征1947年5月出生于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湖南新化。他 自幼酷爱武术,课余跟本地拳师游本恒学习梅山武功,后拜武汉 丁鸿奎、四川赵子虬为师,又去少林寺学武深造。晏西征深知中 华武术渗透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他一边继续刻苦学 习文化科学知识,一边勤奋苦练武功和领悟技击精要,通过长期的 勤学苦练,他的名气和功力与日俱增,并荣获了一级拳师资格证书。
为弘扬中华武术,晏西征于1%2年率先在新化县城创办兴武 拳社,后发展成东方武术学院。提倡“学武先学德,练功必练 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教学效果显著。1992年该院代表队
在首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暨散打擂台赛上夺得5金4银及团体冠 200 军。新化东方武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在19%年韩国国际拳王争霸赛 上夺得75kg级金牌。晏西征于2000年获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传 统武术项目八卦掌金奖,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 其中《浅谈绝招》、《武林传统经验防身》及《梅山武功探讨》等 在全国获奖,参与编著《湖南省武术馆校武术教材》。他还曾作为 中国武术代表团副团长去欧美、东南亚进行武术考察和讲学。
晏西征和他的东方文武学院声名远播,引起海外武术界同仁 关注。他坚持“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在武术教育 方面,坚持馆规•.为国为民、防身健身;尊师爱友、敬老亲贤; 坚持正义、济危扶贫;忍辱负重、礼让谦恭;发展传统武术、振 奋民族精神。新化东方武术学院在传统梅山武功的基础上结合现 代竞技武术套路编排方式,编成独具特色的武术剧——《梅山 魂》,演绎古时梅山先民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勤习武术,抵御外 辱,获得好评。
晏西征创办的东方文武学院20多年来,培养了 3万余名武术健儿,上千名学生考上体育、军事院校或被特招人伍,还有日本 胜吕崇史、内藤真次等数十名外国籍留学生在这里得到了深造, 为中国武术向世界传播做出了贡献。
二、湖北省社会武术馆校
建国后,武汉市最先开始把民间拳师团结起来,开展有组织 的、较为正规的群众武术活动。武昌“宪武武术馆”是建国后武 汉唯一的民办挂牌武馆,始办于】948年,馆址在武汉市武昌区。 馆长刘宪武,湖北天门人。“宪武武术馆”开办至1966年,十八 年间未间断,学员累计近千人。刘宪武文武兼备,教学有方,教 拳育人,受到各方好评。“宪武武术馆”教学内容有四大体系:其 一,以六合门为主的长拳,六合单刀、双刀、大枪、剑、大小夜 叉棍,徒手和器械对练等;其二,以杨氏太极拳为主的内家拳系列,包括太极剑、刀、推手等;其三,岳氏散手,包括缠缆、抄 摔、靠挫各十二法;其四,通臂门系列,包括白猿通臂、七宝刀、 十二杆法、通臂散手十二炮等®。
1950年10月首先成立了武汉市武术群众组织一一武汉国术委 员会。国术委员会在工人、农民、学生中广泛开展武术活动,组 织武术表演和武术界人士进行学习和交流。湖北各地市大专院校 和大型厂矿企业系统,也都成立了武术协会,武术工作颇具成效, 这为武术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湖北《汉川县志》记载:1980年底本县民间拳师自发在汉阳、 应城、云梦、安陆、京山、天门等邻县乡村设场教徒。丨983年为 推动本县群众性武术活动进一步发展,县体委邀请湖北省武术队 来县作武术表演。一些武术好手和参加过《少林小子》、《武当剑》 等影片拍摄的部分武术演员在汉川进行了武术表演。1984年1月5 曰,汉川县武术协会成立并对拳师进行武术考核,给合格者颁发 了设场教徒的教练员证®。
湖北《荆门市志》记载:19T7—1979年,县、公社举办武术 教练培训班16次,培训武术骨干534人,有246个生产大队有武 术队。19T7年,县业余体育学校开设16人的武术班,实验小学、 红旗小学、荆门炼油厂小学先后建立武术业余训练点。1984年, 荆门市成立武术协会,负责组织武术爱好者交流经验,开展活动
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山分校是一所武术中专学校,于1989 年3月5日正式开学,校址在武汉市青山区体育场内。该校学制4年,科目设武术套路、散打、.摔跤、拳击等,为湖北培养了大批 武术专门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各地民间武馆纷纷办起,主要社会武术 馆校有:湖北省黄冈威龙文武学校、武当山精武学校、武当山道 家传统武术馆、武当山道家龙有武术馆、湖北木兰山文武学校、 湖北省恩施武术学校、李俊文武学校、荆州天河寺文化武术学校、 武汉市实验武术学校、武汉市青少年宫武术学校、武汉市精英文 武学校、武汉市江汉武术学校、赤壁市武术学校、天门市神州少 林武术学校、孝感市红日文武双修学校、利川文武学校、咸宁子 龙文武学校、仙桃江汉文武学校等等。
武当山精武学校创办于1993年秋,是经十堰市教委、体委批 准的一所文武兼修的新型学校。学校注重文化知识和武术指导训 练并进,位于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武当武术发源地——武当山 脚下。近年来,学校硕果累累,先后有许多学生在全国各类大型 武术比赛中获得金、银、铜牌共568枚,学校为各大体育院校输送 了许多的武术新秀。
校长肖品和,道号清慧,系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现任 湖北省襄阳市真武山道观主持,十堰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 武术协会副主席。肖品和出生于武术之乡湖南东安县,自幼习武, 深得东安地方拳真传,先后到湖南南岳、新化练习散打武术,艺 承百家。1992年组团参加武当第二届功理功法研讨会,他第一次 到武当,受武当博大道教武术文化的影响,决心皈依武当,于 1的3年在丹江口体委的邀请下到武当山创办精武学校,拜武当三 丰派第十三代掌门人王光德(原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为师,深 得武当功夫真传。在肖品和的领导下,武当山精武学校取得了许 多优异的成绩:1999年10月18日,在首届中国武当拳国际联谊 大会武术散打擂台赛中荣获二金、五银、四铜和团体第一名。1999 年11月9日,在江西省第三届武术演武大赛中荣获七金、五银、 一铜。2000年4月8日,在首届武当山武术擂台争霸赛中荣获四 金、二银、三铜和团体第一名。2001年,在第二届武当山武术擂 台争霸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2001年,在第二届中国武当拳国际 联谊大会中荣获武术套路团体第一名。
肖品和创办武当山精武学校,以继承武当道家功夫、传承三 丰绝世神功为己任,办学授徒,打破了内家功夫不外传的传统, 提出了“以道显武,以武弘道”的新思路。
本章小结
学校武术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 重要途径。辛亥革命后,学校“尚武”之风兴起,使武术成为学 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相继创办了一些与体育、武术有 关的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设堂教武,“立堂打拳”,组织学习武术, 进行武术教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 师范大学等各高校招收武术专业运动员,培养武术专门人才。湖 南、湖北的一般本科院校设有体育系,有武术专业课设置,为武 术在学校的开展和普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温敬铭、晏西征、肖 品和等为学校武术的开展和普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武术运动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涌现出一 大批武术馆校,湖南和湖北两地拥有较多的武馆或武校,这些武 校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武术人才。
以新化东方武术学院、武当精武学校为代表的武术馆校,培 养了众多的武术精英,它们为武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湖南、湖北省的一些中小学体育课中也有武术教学内容,武 术之乡武当山地区和湖南东安县的中小学武术活动开展得较好, 而其他一些中小学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开展得不太理想。
浏览4,3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