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武当拳法研究会和《武当》杂志
为弘扬武当武术,1982年,湖北省丹江口市成立了武当山武 当拳法研究会,随后全国各地武当拳法研究会先后成立。这些研 究会的宗旨是认真积极地开展对武当武术的挖掘、整理、普及、 提高、开发利用工作。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地区人民的 健康事业服务,为本地区经济和精神文明服务。
从上表可以看出武当拳法研究会分布在全国各地,国外的武 当拳法研究会有日本大阪武当派(拳)研究会、美国全美武当拳 功联盟总会。这说明武当武术不但在全国范围广泛流传,国外亦 有不少爱好者。
这些拳法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广泛联络和团结武当各派传人, 抢救性地挖掘武当武术;研究武当武术的历史源流,并组织武术 比赛及各种有益活动。研究会主要传授武当正宗形意拳、八卦掌、 太极拳、武当剑等多种传统技艺,以及鲜为人知的长寿大法、铁 砂掌、铁臂功等神功绝技,将武当武术发扬光大。有些武当拳法 研究会进行拳法交流,走武术与影视结合的道路,弘扬三丰文 化®,交天下朋友,让武当武术走向世界。
为弘扬武当武术,1982年,丹江口市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 研究会,该研究会于1983年10月创办《武当》杂志。《武当》杂 志拥有较多的读者,是现今武术刊物的畅销杂志之一。
《武当》杂志的宗旨是认真积极地开展对武当武术的挖掘、整 理、普及、推广、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披露道家玄机,奉献内家真谛”。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与和 平事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武当》杂志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爱好者, 主要版块栏目有挖掘整理、太极大观、八卦集锦、形意博览、仙 学之门、玄海窥真、道教知识、名拳荟萃、实战搏击、武当论坛、 气功园地、养生天地、医药验方、武当武话、武当风流、武当文 苑、武当纵横等。
第二节武术科研方兴未艾
武术运动在全国范围蓬勃开展的同时,对武术进行科学研究 的活动亦不断兴起。温敬铭教授一生从事武术事业,为中国武术 的教学和训练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曾参加 《中国武术竞赛规则》和《中国武术裁判法》的起草,为中国大百 科全书撰写条目。著有《短兵术》、《中国式摔跤》、'《太极拳的研三丰文化是指与武当拳创始人张三丰有关的传说、事迹、生平等。
究》、《长拳类动作技术规格》和《散手》等10余部著作,并主编 了《体育辞典》、《铐手翻子》等书籍,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的郑勤教授先后完成了《武术养生法精粹》、 《太极文化与功法》、《神奇的武术》等专著;主持的科研项目有: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科研课题《传统武术古籍整理的研究报 告》(WSH2004A3),已达到结题要求,通过验收;国家体育总局 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科研课题《气功文献的梳理及数据库填充》,批 准号:QG06A003。
武汉体育学院赵国庆近年共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专著3 部,其代表专著有《中华武术文化解读》。他从1986年开始多次 主持课题的研究,多次获得武术科研论文奖,2004年其论文《传 统武术理论科学研究初探》获由国际武术联合会颁发的二等奖。
杨群力,1953年出生,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武术七 段,国家级武术裁判,高级武术教练。《武当拳源流拳系和内容研 究》(合著)荣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的《简化武当 拳》获湖北省重大科技奖。
谭大江(道号“孔德”),1947年生,汉族。现任《武当》杂 志社副总编,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秘书长。他致力于武当 武术及武当文化和道家仙学养生的研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内丹 养生家和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学者,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具有 相当影响。出版的专著有《武当气功》、《武当山千古之谜》、《武 当拳之研究》(合著)、《武当武术概论》、《易筋洗髓大全注解》、 《武当内家派述秘》、《乐育堂语录注解》、《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 (合著)、《张三丰太极丹经注释》等,并有一百多万字的文章在全 国各有关刊物发表。
游明生,武当松溪派传人,自幼跟随伍兴贵、李良皓、陈季 康、袁志明等内家名师习练松溪内家拳,曾多次荣获全国武术大 208
赛金奖。出版著作有《跌法入门》、《擒摔秘技》、《秘传内家拳精 选》、《武当秘传松溪内家拳》、《武当秘传短兵绝技》、'《武当秘传 短打绝技》、《武当秘传剑术精华》等十多种武术专著和VCD专 辑,并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因其在武术方面的突出贡献,1998年 他被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授予“武当武术功臣”称号,2000年被 武当拳国际联谊大会授予“武当百杰”称号。
汪兆辉著述丰富,所著《武当纯阳秘功》、《经脉气功》先后 由海南人民出版社及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第二届 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亚武 术爱好者的喜爱。2005年出版纯阳养生功《通经活脉十三部》光 盘一套,面向国内外发行。
黄冈师范学院余利斌的《中国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 发展方略》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重点项目。
1987年吴荣臻的《苗族武功》和1992年秦可国、傅冠群的 《中国土家族武术》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和国际展望出版社相继出版。
以武汉体育学院江百龙教授为课题组组长的《武当武术现状 考察与继承发展对策研究》课题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列为 皖管课题,由十堰市文体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武汉生物工 程学院、十堰市武术协会暨武当武术协会,组织专家学者历时近 一年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该课题以武当武术的发展情况作为 典型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网络媒体 检索和综合分析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翔实的资料,用科学发展观, 全面动态地评价了武当武术发展现状、趋势和前景,探讨了武当 武术发展的依据、规划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 建议与对策。
湖北大学的蔡仲林教授先后主编了《武术跆拳道自由搏击》、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和《武术教材》。参编了《中国 武术教程简编》、《武术》、《高职高专体育》。蔡仲林和易钦仁等在 《体育科学》上发表的《武术段位制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主 要采用访问法、调查法等,分析《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两年多 来各段位人员特征及实施现状,探讨今后的实施对策。研究结果 为武术段位制主要依靠行政(各级体委)方式运作,实施武术段 位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习武者技术、理论水平提高,同时也存 在高段位人员职业分布不平衡、中段位评审标准各地差异较大等 问题。并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武术段位制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习武者的需求实施段位制”的建议。蔡仲林 教授先后在各大学报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为了进一步弘扬武当内家拳法,探索中华传统武术发展之路, 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华武术作为特殊项目进人奥运会,2007年10月 30日下午2时30分,主办方在武当山举行了武当武术发展战略研 讨会,会上展示了武当武术的一些研究成果。
本章小结
武当拳法研究会有29家分布在全国各地,为研究和普及武当 武术起到主要的作用。武当武术不但在全国范围广泛流传,国外 亦有不少爱好者。国人在美国和日本也分别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 会,为武当武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而努力工作。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杂志。《武当》杂志 栏目较多,内容丰富,拥有较多的读者,是现今武术刊物的畅销 杂志之一。
近年来,荆楚地域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武术进行了科学研 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种专著的相继出版、学术文章的发表 以及多项科研课题的完成,对中国武术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具有相 当大的意义。这些研究成果解决了遗留的一些历史问题,对武术 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为振兴中华武术献计献策。
第十章当代荆楚武术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武当武术走向世界
我国武术最早是传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据记载,明代拳师 陈元赞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 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遢逻拳,菲 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近年来,武当山组织武当功夫团到美国、德国、法国、俄罗 斯、意大利、日本、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 行武当武术表演交流,许多海外弟子也前来武当山拜师学艺。先 后成功举办了 “中国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武术擂台赛”、“武 当拳国际交流大会”、“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等武术赛事和研 讨活动。目前,武当武术研究机构几十家,海内外习练武当武术 者上百万人。
为弘扬武当武术,促进武当武术的发展,从1999年起,武当 山特区每年9月或10月都要举行中国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会期 四天。其宗旨为广泛团结国内外武术同仁,以武会友,发扬武当 武术,让武当武术为全民健身服务,为全世界人民服务。大会吸 引国内外武当武术名家和武术爱好者上千人。大会期间,主办方 举行武当传统拳术、武当太极拳推手、散打等竞赛和武术套路表 演、武当武术论文交流、“武当百杰”的评选、朝拜张三丰祖师, 以及游览武当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主 办,2008年10月29日在湖北十堰开幕。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 2 000余名武术运动员齐聚武当山,一决高下。武术节期间,在3 天的赛事里,6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支代表队的2 000余名武术健 儿,共决出金牌307枚。最后金牌榜显示,俄罗斯、中国香港、中 国武协队分列国际组金牌榜前3位。这些活动的组织和举办,促进 了武当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增强了武当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

浏览6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