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荆楚武术文化的
精神价值及其信息概要
第一节荆楚武术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
从荆楚地域武术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楚国自从立国之时, 就尚武自强,具有丰富的武术文化精神。荆楚武术文化精神主要 为培养习武者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达目的、决不 罢休的坚定信念;义薄云天、信守诺言的忠义精神;追新逐异、 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开放融和、兼容并包的和谐精神和敢于在 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探寻楚人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神农氏“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而毫不畏惧。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 祖辗转迁徙到楚地,到西周末年,楚人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熊 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楚国通过几代人的 努力,从熊绎到熊渠,艰苦创业,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 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到泱泱大国。不畏艰险、自强不 息的进取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立国之本。史书记载:“楚,强国也,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楚庄王饮 马黄河,问鼎中原,楚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千秋万代发扬光大。
荆楚武术文化充分现了这种刻苦奋进的精神。楚人向来就 具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在习武人群中表现 得尤为明显。秦灭六国后,楚人在反对秦暴政中表现出“秦必 亡”、“大楚兴”的坚定信念,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发挥了积极作 用。此后,楚人的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 表现出来,并汇聚到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如西汉末年,湖北京 山人王匡、王凤两兄弟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建立根据地, 打出了 “绿林军”的旗帜,给封建统治者极大的震动;在元末农 民大起义中,湖北沔阳人陈友谅是南方红巾军的重要领导人,并 建立了大汉农民政权。在近代,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在湖北武昌 打响,封建帝制从此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在湖北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就有3个,分别是:彭德怀、滕代远建立 的湘鄂赣根据地,潘忠汝、戴克敏等建立的鄂豫皖根据地,贺龙、 周逸群等建立的洪湖湘鄂西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领 导的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创建了鄂中、鄂东等根据地,在艰辛 和恶劣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楚人及其后裔运用防身制敌技能对付 敌对者的武力侵犯,在遭遇强敌时,能借助攻防技巧,保护自己, 打败对手。这类战胜恶劣环境和对手的胜利体验,能逐步使尚武 者养成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和竞争对手以及见恶不畏、见强不惧、 勇于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 现。这些由“武人”书写的历史事实是筚路蓝缕、不畏艰险、自 强不息的荆楚武术文化进取精神的明证。
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坚定信念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人定胜天,靠的就是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楚人做事一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 的品质。伍子胥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史书称他“少好于文,长习于武”,又有专诸、要离等义士侠客朋友,有“文治邦国,武定 天下”之才。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被楚平 王杀害,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策划刺死吴王僚, 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阖闾任命他为“行人”,使他成为吴国重要 谋臣。伍子胥为了实现自己的报仇愿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实 现夙愿,反映了楚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楚被秦灭时,楚人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不仅 是预言,也是誓言。果然不过十六七年,秦国就被以楚国后裔为 主要力量的农民起义所推翻。“三户亡秦”反映了当时楚人反秦的 坚定信念,楚人的这种坚定信念,超越了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 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楚霸王项羽为了战胜秦军,破釜沉舟以 激励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胜利的 关键在于有着必胜的决心和信念。
在革命战争年代,湖南湖北众多民众参加革命。革命之初, 虽缺乏枪炮,但众多革命家抱着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坚定 信念,手持镰刀、铁锤,运用中华民族原始的格斗技能,充分发 挥了武术在战场上的杀敌功能,为革命成功贡献了一份力量。
老一辈革命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仍保持乐观精神,他们具 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抱着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这是 革命取得成功的唯一保证。
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 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苜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激励人们做事要有坚决、彻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三、义薄云天、信守诺言的忠义精神
义薄云天、信守诺言的忠义精神首先体现在楚人季布身上。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说:“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 于楚。”季布出身社会下层,讲义气,重信用,爱打抱不平,具有 侠客的特点。季布平时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竭尽全 力去做,从不使人失望。这种美好的品质使他贏得了许多朋友,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并不是所 有的人都能做到一诺千金,而对于季布来说,这是他最基本的道 德准则。遵守诺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习武之人更应 如此。
三国时的关羽“千里走单骑”的忠义精神为后世传扬。他一 生横刀立马征战沙场,刚烈精忠,匡扶汉室,志存一统,威震华 夏。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忠贯日月、义薄云天、名垂青史的英雄 人物,更是一位义节千秋、忠贞不贰的武林好汉。千百年来,人 们都以他“忠勇仁义”的精神作为道德楷模,影响和教育着一代 又一代人,并渐渐凝聚成华夏民族爱国爱民的传统精神和亘古不 灭的传统文化。
历代王朝为其统治需要,大事宣扬关羽忠勇仁义的精神和赫 赫显声,以此来教化臣民,化解社会各种矛盾,并祈求关羽神灵 护国安民。于是历代对关羽加封不断,一步步把关羽推崇到至高 无上的神圣地位,就这样关羽由人而神而帝,成为上至帝王下至 黎民百姓最为信奉的财神。人们视关帝为“正又、忠信”的象征,实质上体现了民间从敬仰关帝到延伸为对忠义思想的尊奉,而忠 义思想正是人与人之间值得推崇的一种道德典范,近千年来它在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一直发挥着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 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从明代武 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为东山关帝庙撰写的这副对联中,我们更深刻 体会到关帝文化的精髓和深刻内涵。黄道周精辟地概括了关羽的 一生业绩,同时勉励世人弘扬关帝的民族气节和忠义精神。每年 农历五月十三,湖北等地举行的武林人士盛会——单刀会,这种 形式就是对关羽“义薄云天、信守诺言”的忠义精神的继承和 弘扬。
四、追新逐异、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追新逐异、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在荆楚武术文化中有深刻的 体现。楚人有尚武之风,同时还不断进行武器研究,发明创造新 式武器。早在楚国初期,楚人就发明了“楚式鬲”,造出了许多先 进的兵器,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荆州博物馆有 一种叫“连发弩”的文物,李白五言绝句《秦王扫六合》中有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的诗句,就是对这种连弩的描写。连 弩可以连发十箭,可见楚人很早就在研究发明先进武器了。
楚人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兵器的使 用技法上楚人率先提出“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的理论。从 近年考古发掘发现,春秋战国楚墓出土的楚国古兵器实物具有特 殊的结构。常规的戈、戟、殳,原是车战用的长兵,柄较长,约3 米左右。春秋战国时候,车战逐渐向步战转变,在步战中,戈、 戟、殳由于其“长”而隐伏弊端。严酷的战斗技术问题迫使楚人 研究对策。楚人运用超常的聪明才智,对兵器进行改进,戈的形 制有很大的改善,戈头的上端由短变长,增强戈头的击杀功能; 250
他们在长兵器本身结构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发明制造了具有双头 或三头的戈、双戈或三戈的戟,更好地发挥戈在步战中的使用和 应变能力。在殳头上装上铜刺,又在铜刺之后和殳干的前端装上 球形的铜刺箍。这样既可发挥长兵的远击效用,又可以利用长兵 的第二节或第三节截杀身前的敌人。这是根据三头戈和三头戟的 特点并融合武术技法原理所作出的改进®。楚国的戈兵器改进走在 各国的前列。
名闻天下的武当武术也是楚人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它将武 术和中国古代哲学以及道家思想等融合一起,注重练养结合,从 而创立独树一帆的武当拳法种群。
鱼门拳为颇具湖北地方特色的拳种,它的产生与湖北的地理 环境特点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是楚人创新精神和丰富想 象力的体现。湖北号称“千湖之省”,相传明末清初有武林六义士 戈定、韩通、董奎、赵玄、薛礼、钟师,隐于咸宁泉山金凤峡, 常观水中游鱼静动腾跃,追逐变化之妙,以及渔夫撒网用力之巧, 受到感悟,共创此拳术。故人称此拳为“儒门六艺”。这种追新逐 异,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亦体现在荆楚武术文化之中。

浏览6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