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开放融和、兼容并包的和谐精神
楚人具有“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 江两条大河流域的交叉地带,其地域文化带有明显的混合特征。 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荆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例 如,古代楚国在民族政策上奉行“抚有蛮夷”、“以属诸夏”②的 方针,在统一江淮广大地区众多诸侯小国和少数民族部落的过程 中实行团结安抚政策,因此“甚得江汉间民和”③。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楚人乐于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并积极引进。如楚国的青 铜铸造和冶炼技术等,都是在充分吸收其他地区文化长处的基础 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和风格。
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在先秦的诸民族中, 楚人的民族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能够融合 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 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学以致用。为了追求独立强盛目标,楚文化表现出极 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这些特征多基于楚人的善于学习、 包容众长的博大胸襟。青铜冶炼正是楚人学习吴越地区人民的技 术发展起来的。
楚国先君给后人留下了“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追求和谐 融合,注重以德服人,是荆楚文化创新特质的重要内涵。楚国先 祖鬻熊曾被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尊为资政问谋的国师,其治国 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和为贵”,强调执政兴邦“唯由和而可 也”®。楚庄王一生征战,所追求的也是“以德服人”,提倡“止 戈为武”,认为进行战争的目的是“禁暴戢兵”、“保大安民”、 “和众丰财”® (《左传•宣公十二年》),直到他临终之时,仍嘱咐 太子及大臣们要为政以德:“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 用之”(《左传•成公二年》)。这种和谐统一、合作融合的“和 合”思想是对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内容。
荆楚地域之中流传多种武术拳种,可谓琳琅满目。既有自己 本地独创,亦有外来拳种被广泛习练,对其他的优秀武术,能够 互相学习,共同繁荣,亦为构建和谐武林做出贡献。这些都说明了荆楚武术具有开放融和、兼容并包的和谐精神。
六、奋勇争先、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中国向来就不缺少为民 请命、舍身成仁的豪杰志士,荆楚之地的勇武之人尤为明显的“带长铗之陆离兮”的屈原,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是数千年 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是爱国主 义诗人,其精神为世人景仰,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屈原的爱国 和忧国忧民,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楚将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楚将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国将帅 以身殉职的先河。
岳飞在黄梅留下岳家拳,同时也将精忠报国思想留在荆楚大 地上。酷爱武术的谭嗣同为了变法大业,“拔刀以救上自任”。临 刑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 同以死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自强,充分反映了他的爱国精神。
近百年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许多荆 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尤其 在那些兵器不发达的朝代,练就一身好武艺,便可以精忠报国。 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 著名诗句,一直回响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发展创新的历史长河 之中,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改造社会、投身实践的巨大 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这种“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 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
第二节荆楚武术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
在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集中研究荆楚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仅对荆楚地域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 且对荆楚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弘扬荆楚武术文化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
当前文化竞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明的结合,特别是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经济、政治、 文化建设的有益和有效的资源。对于资源的利用要努力创造传统 文化的品牌,更要重视大力铸造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精神 的发扬又要博采众长。因此,立足荆楚文化,融合中华民族文化, 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就成为当代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点,从这个 意义上说,荆楚武术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价值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 的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现有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已 经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同 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公益性的文化产业来满足群众的多 种消费需求。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它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武术健身修身效果的本身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功能。武术能增 进人身心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促进社会生存。二是利用武 术特有的竞技、表演观赏特性,在组织宣传的同时开展相关的经 贸活动“武术搭台,经贸唱戏”,2008年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 节在湖北十堰开幕,签订了众多投资项目和旅游协议,这就是最 好的证明。武当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武当山丰富的文 化内涵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武当武术既具有前景广阔的产业开发 价值,又是武当旅游经济最生动的形象,是最炫人眼目的卖点, 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发展武当武术,以满足人们身心健康 需求,促迸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武当山地区经济的全面 发展大力宣传武当武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到武当山旅游,对武 当山地区的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将武 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武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梅山武功为例,随着梅山文化研究热及梅山文化旅游的升 温,梅山武功因其神秘的源流和独具特色而作为一种节目开始走 向舞台,向外来游客展示。这种形态的梅山武功注重表演性,满 足外来游客猎奇探秘心理,从地域经济学角度来说,梅山武功是 梅山地区一种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人文资源,对于梅山地区的经 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弘扬荆楚武术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是人类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走向与自然真正和谐、 统一之不懈努力过程。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 派所提倡的武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公 就对武德作了规定,它提出“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定 功、安民、和众、丰财”。习武者视不讲武德者为恶者,各门派均 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 教”的格言。荆楚武术对收徒传艺的规定以及对习武者的行为要 求,对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与道教教义相呼应,两者的中 心理念就是中国最传统的环保生态学及宇宙物理学,主张自然无 为、顺应天理生生不息,强调天人合一、相应圆融。武当武术文 化中所蕴含的这些思想,正好应对当前社会生活形态的某种需求。
武当武术中,养生是一大特色,其理念就是“养生第一,防身第 二”,应该运用这个特色,向全世界推广。
道家《老子》就曾对武者提出过“不武”、“不怒”、“不与”、 “勿矜”、“勿骄”的禁戒要求,主张“不以兵强天下”,尚“不争 之德”,倡导“守柔”主义。实际上,这种思想观点就是要求人们 不要以武力欺人,以礼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
建设和谐社会,尤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武当武术 的生态和谐观主张“道法自然”、“仙道贵生”,强调人与自然同生 共运,浑然一体,应友好协调,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要充 分借鉴武当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和智慧,对于建设“以 人为本”、“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浏览4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