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荆楚武术文化信息概要
自有史以来,荆楚地域的武术文化内容众多,上自盘古开天 辟地,下至当代社会。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荆楚武术文化,笔 者将荆楚武术文化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归纳,按历史时间的顺序, 把荆楚武术文化的信息汇总在一起,组成荆楚武术文化信息概要。
先秦时代的荆楚武术文化信息有楚族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 传说是荆楚武术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有皇帝与炎帝大战、“神农 之世,削石为兵”、“蚩尤造五兵”、禹伐三苗、后羿射日、楚族祖 先与其他部落的杀伐征战等。
春秋战国时期,楚君以武兴国,尚武好勇。楚君熊渠射技高 超,有“没金饮羽”之功。楚国青铜兵器的制作精良锋利,出现 铁剑、长剑,并对武器进行了改良。武术英才有发明弩的楚琴氏、 百步穿杨的养由基、一箭伏犀牛的楚宣王,勇谋兼备的屈荡、相
剑专家风胡子、辅楚变法并留下《吴子兵法》的吴起。荆楚武术 256
理论方面有弓弩射术理论(逢蒙射法二篇、楚人陈音的“正射之 道”)、楚将临武君的“后发先至”理论,并且将武术与导引养生
结合。
秦汉时期的荆楚武术文化信息有荆楚地域盛行的手搏、角抵, 军队进驻武当,绿林好汉称谓的由来。楚汉争霸中的英雄项羽具 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三国时期有张飞横矛当阳长坂坡、赵云单骑 救主、关羽“单刀会”和“过五关斩六将”的传说以及赤壁之战 中的武术文化等。
唐朝时期荆楚地域有武举名将,此后有岳家军与岳家拳,武 当拳内家拳法的出现等。
兵法武艺中的武术文化有吴起与吴子兵法、刘封与“武艺”、 俞大猷与“荆楚长剑”。文学作品中的荆楚武术文化有屈原“带长 铗之陆离兮”、李白《与韩荆州书》、岳飞《满江红》、李贺《走 马引》等。一诺千金、兵不血刃、刻舟求剑、金石为开、百步穿 杨、止戈为武等成语故事中也蕴有荆楚武术文化。
近代荆楚武术文化有荆楚地域民间演武概况,如单刀会、地 方戏曲、杂技、祭祀斋醮中的武术文化以及傩文化中的武术;还 有如旧事轶闻、掌故文化,精武武术精神在荆楚的弘扬以及国术 会馆的纷纷建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文武之道,贵在 兼修”的体育思想。当然还包括国术竞赛和群众演武,武术名家 的人物小传,荆楚武术与现代革命文化等。
当代荆楚武术文化有拳种文化,武术套路和散打竞赛的赛事 文化,荆楚武术教育、科研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文化,荆楚武 术影视文化,荆楚武术文化精神及其社会价值等。
本章小结
荆楚武术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了习武者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 进取精神。楚人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根本原因也 在于其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楚人向来就具有不畏艰险、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在习武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习 武者养成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和竞争对手及见恶不畏、见强不惧、 勇于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是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荆楚武术 文化进取精神的明证。
荆楚武术文化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古代如破 釜沉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近代革命之初,缺乏枪炮, 众多革命家抱着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坚定信念,手持镰刀、 铁捶,运用中华民族原始的格斗技能,充分发挥了武术杀敌功能, 激励人们做事要有坚决彻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荆楚武术文化强调义薄云天、信守诺言的忠义精神。楚人季 布的“一诺千金”、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激励人们以“忠 勇仁义”作为道德楷模,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并渐渐凝 聚成华夏民族的道德规范。
荆楚武术文化还具有追新逐异、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楚人 提出的“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的理论以及楚人对兵器的改 进;武当武术将武术和中国古代哲学以及道家思想等融合在一起, 注重练养结合;鱼门拳的产生等都是楚人创新精神和丰富想象力 的体现。
开放融和、兼容并包的和谐精神是荆楚武术文化的独特之处。 楚国先君给后人留下了“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楚人具有善于 学习、包容众长的博大胸襟。青铜冶炼正是楚人学习吴越地区人 民的技术发展起来的。荆楚地域流传多种武术拳种,既有自己本 260
地独创,亦有外来拳种,对其他的优秀武术,荆楚人士能够互相 学习,共同繁荣,为构建和谐武林做出了贡献。
“带长铗之陆离兮”的屈原,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是数千年 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岳飞精忠报国 思想在荆楚大地上世代相传。酷爱武术的谭嗣同以死来唤醒民众 进行变法自强,充分反映了他的爱国精神。荆楚武术文化精神包 括敢于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荆楚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仅对荆楚地域的文化发展具有 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荆楚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弘扬荆楚武术文化,开发武术文化景点,吸引更多的人到 此旅游,可以推动本地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弘扬荆楚武术文化 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结论
荆楚武术文化概念的形成。
楚天楚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荆楚武术文化是其中的 一部分,也是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荆楚武术 文化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荆楚地域的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武 术活动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及其创造过程的总和。荆楚地区独 特的地理环境和战争、动乱等历史条件是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 造就了楚人骠疾的性格。荆楚武术文化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 历史的长河中,军事征战、社会生活、移民等因素是荆楚武术文 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荆楚武术文化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多 个方面。
二、荆楚武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楚人的聪明才智为后世 提出的"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武术技法理论打下基础;受 道家思想影响,武艺习练与养生结合是武当武术的_大特点。
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使得楚人继承并运用源于远古的荆楚 武术,在实战考验中突飞猛进,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荆楚武术文化。 历代王朝视荆楚为用兵重地,在此设兵讲武。荆楚之地藏龙卧虎, 习武练功,风气自古使然。民间练武与官方武艺教习不断,是荆 楚地域出现“奇材剑客”的原因。总之“楚人剽疾,愿上勿与争 锋是也”。楚人尚武之风,自古至今。
地方戏曲湘剧、楚剧、汉剧中均有武打戏和专业武打武生演 员。武戏对武术的传承和艺术化起到巨大的作用。民闾杂技表演 中有很多与武术结合的内容,大武术、小武术、绳鞭技、硬气功 表演是杂技武术表演节目。
武当武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练养相结合,在练习的时候不但重 视身体外部的强壮,更加注重身体内部功能的提高,重m人体各 机能器官之间、人的精气神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和谐与协调。
武当武术、梅山武功、鱼门拳、岳家拳是具有代表性的荆楚 地域拳种。荆楚地域生活有众多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和土家族武 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韵。
三、近代荆楚地域武风炽热,人们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紧急 关头,充分传承和发扬精武精神,响应“强国强种”号召;文学 戏曲对荆楚武术文化的反映,使荆楚武术有了艺术之美;荆楚人 们兼容并包,习练各种拳术并利用自身武技,保家卫国,从而形 成沙场杀敌和敢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李贺描写襄阳剑客的《走马引》、岳飞《满江红》等许多诗词 歌赋及成语中蕴含有丰富的荆楚武术文化,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 魅力,广为传诵,激发仁人志士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民国时期,荆楚大地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 在一些人士的推动下,各层次武术馆在以武汉和长沙为中心的荆 楚大地上纷纷建立起来。众多名家在两湖地区传授拳术,丰富了 荆楚地域的武术拳种,精武精神遍及荆楚,国术会馆星罗棋布。
近代革命运动中,革命人民在对敌斗争的异常艰苦岁月里, 使用民间武术作为有效的振奋民族精神和战斗杀敌手段^这也推 动了荆楚地域武术活动的开展。 —
四、荆楚地域处在中国南北相接、“九省通衢”之地理位置, 因此汇聚众多拳种。当代荆楚地域学校武术普遍开展;竞赛场上, 荆楚健儿勇于夺冠,竞技武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武术馆校,造就 众多武术英才;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不断。
根据统计,在荆楚地域上现有拳种95种,拳械套路2 000余 套,“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而且具有风格独特的武术长器械和 稀有器械:鹿角刺、棒棒烟袋等。
在当代竞技武术赛场上,湖南和湖北都有过辉煌的历史。湖 北武汉和湖南长沙对武术散打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贡献。
湖南、湖北的一般院校设有体育系,有武术专修课设置,为 武术在学校的开展和普及做出了贡献。武术运动在群众中有广泛 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武术馆校,湖南和湖北两 地拥有较多的武馆或武校,这些武馆武校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武 术人才。
人们对荆楚武术进行科学研究,成立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创办了《武当》杂志。武当山成功举办了 “中国武当文化武术 节”、“武当山武术擂台赛”、“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武当拳功 理功法研讨会”等武术赛事、研讨活动,使武当武术发扬光大。 这些活动的组织和举办,扩大了武当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 了武当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
湖南和湖北的武术组织和武术人员不断出访国外,弘扬了中 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武当影视剧是宣传武当 武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众多的影视作品从侧面反映出荆楚 地域武术的风貌,同时也有助于荆楚武术被世人了解及其对外 传播。
五、荆楚武术文化精神主要有进取精神、坚定信念、忠义精 神、创新精神、和谐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弘扬荆楚武术文化具 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对构建当今中国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荆楚武术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培养习武者不畏艰险、自强不 息的进取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义薄云天、信 守诺言的忠义精神;追新逐异、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开放融和、 兼容并包的和谐精神;敢于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爱 国主义精神。
荆楚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仅对荆楚地域的文化发展具有 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荆楚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弘扬荆楚武术文化,可以激励华夏儿女的爱国精神;激励 后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弘扬荆楚武术文化具有高度的经济价 值,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武林人士的光辉事迹,可 以激励后人自强不息;同时,弘扬荆楚武术文化有利于构建当代 和谐社会。
浏览5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