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对自己近2()年来所致力的中国传统射箭复兴事业作了全面回顾,对 当代中国传统射箭复兴中所发生的重要比赛、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都进 行了相应的叙述与总结。

关键词:传统弓射箭射艺射准

作者简介:徐开才,194。年生,男,汉族。山东莱芜人。中国当代射箭泰斗,中国 传统射箭复兴的主要推动者。

我是1958年10月应征入伍到 济南军区体工队学习射箭的。当 时我在山东淄博七中上学,我是 个体育爱好者,那时我们国家刚 解放,学校并未开展多少体育项 目,就是田径和篮球。到济南军 区体工队后,我被分配去学习射 箭,说是准备参加1959年3月在 武汉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 届运动大会的射箭比赛。①那时 候谁也不会射箭,谁也没见过射 箭,也没有弓箭,是名副其实的 ―穷二白O领导一看那怎么练, 北京有一个天桥,济南有一个大 观园,那里有打把式卖艺的民间 艺人。领导就从那里请了一位会 射箭的老师,那位老先生年龄很 大,胡子很长很白,是位满族 人。他给我们讲了些射箭的一般 知识,就教了我们一个动作:站立!他说站立很重要,这个功夫练不好就射不好 箭,所谓站立就是“骑马蹲裆式”,有两条标准:一是按动作要领每次站立一炷香 时间,二是两肩要沉下去,在两个肩窝部各放一枚鸡蛋,保持不能掉下。老先生要 求我们这样练三个月,待他检查合格后再学下一个动作,练不好,继续练。说完老 爷子就走了。

从此,我就走上射箭之路,弹指一挥间,已近60年,回忆起来就像昨天的事一 样。我很想念那位老爷子,某种意义上是他领我走上了射箭之路,那时年轻,也不 懂事,不久我就离开了济南,再也没有见到他老人家。

我们并未按照老先生的方法练下去,那时距第二届全军运动会的时间只有4个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运动大会(射箭部分)于1959年3月23日至3()日在武汉举行。中国体育 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697页。图片10图1徐开才,1963年摄于广州,全国七单位射箭通讯比赛

    根本来不及。当时我们听说山东已组建射箭队,在青岛训练,于是前往青岛去 学习。到青岛后,听说山东队在山东大学训练,就又追到山大,当晚学校没有地方 住,晚上就在教室里打地铺睡觉。第二天,我们就去看山东队训练,也是第一次见 到他们使用的弓,真漂亮!据说是波兰生产的,握把正上方有一个放箭的小台,是 “箭台”,弓弓巴上方还有一个瞄准用的点。当时,我们很想仔细看看那张弓,可是 人家不让动,也就只能站在一旁观望。

    那一次,我们没能在山大训练,吃住也解决不了,于是就去部队的招待所住。

    部队则给我们配备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每天拉我们去汇泉寺后的山沟里训练, 冬天青岛的气候比济南好一些,我们在荒山沟里练了两个月就回济南,然后去了 武汉,在武汉住江岸公安干校。那时各军区射箭队陆续都到了,每个军区报 男、女运动员各6名,人很多,很热闹,怎么比赛我是不知道。后来听领队讲这次 比赛男子最远的距离是70米,大家都说70米太远射不到。第二天我们领队不知从何 处弄来了几张硬一些的弓,拉起来感觉很重。我们就到了射箭场去试,正式场地不 让进,就在旁边找了个刺杀靶,大约估算70米距离,就开始试射,那天雾气特大,

    射出去的箭根本看不到,须找不行,你找别人吧,领队说跟我 走,就去比赛场了。比赛一个射只有20米、30米和40米。我说我

    个人去看靶,我在这边射,他在射10支箭,刚开始就下大雨,本来有三支箭,10支射完就剩下一支,其余两支箭 的羽毛下雨都掉了,成了光杆。当时雨越下越大,大会决定进食堂去射。我给领队 说我不参加了,没箭了。领队说你不是还有一支吗?用一支射,有战士来回给你拔 箭。我就开始了30米破纪录赛,糊里糊涂第一箭正中红心。那时靶心是红的,全场 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其实搞不清楚是怎么射中的。余下的9支箭也射得都挺好,没跑 远。最后公布成绩,我10支箭中82环,是新的全国纪录。其实我也不知旧纪录是多 少,但济南军区体工队给我记了三等功,说我放了颗“卫星”。

    我和射箭有缘。图片12

    图3李淑兰在雅加达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

    仿佛冥冥中,我就是 为射箭运动而出生 的。习射不足一年, 我在1959年5月,北京 举行的全国射箭锦标 赛上获得了亚军。① 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 一届全运会射箭比赛 中,又获得男子全能 冠军。②全运后,总 参组建解放军射箭 队,并安排我们去总 参体育干部训练大队 参训,那时军体院还 没成立,后来不久才 成立军体院筹备处。③

    • 国射箭锦标赛于1959年5月24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总裁判林启武,共20个单位、222名运 动员参加。徐开才获得双轮全能亚军,单轮全能第四。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


    (1949—1962)》,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698页。

    • 第一届全运会射箭部分于1959年9月14—21日在北京举行,总裁判徐良骥,全国14个单位135名 选手参加。徐开才获得双轮全能冠军、单轮全能亚军。见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


    (1949—1962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702页。图片13

    • 总参体育干部训练大会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体育学校。1957年8月,军体 校因整编而撤销,留下轮训队一套干部组成总参体育干部轮训队1958年7月扩编为总参体育干部训练大 队°先后办了 5期,训练学员220()多人,还代训越南留学生两期共87人。详见雷凤石:《军体人才的 摇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院校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第828页,当时有一位宣传干事叫马庸①,是位老同志,文章写得好,他赠予我一部不齐的 《清代射艺丛书》。可惜那时我阅读古文的能力有限,为此经常找老马给我讲解。

      就算如此,我对这些古代射箭文献的理解仍然似是而非,不甚明白。现在回想起 来,文史基础不扎实应该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是我那个时候其实还不懂射箭。 尽管当时我已是全国冠军,全国的十项个人纪录大部分也由我保持,但对于射箭, 我自认只学会了皮毛,对于射箭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并不理解。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 它。”②那时的我就是如此。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结束后,我当了近八年的专业射箭运动员,在射箭运动上 取得了一些成绩。1960年至1963年连续4年获得全国锦标赛全能冠军,先后几十次 打破全国纪录o 1963年4月,在国家体委主办的七单位射箭通讯比赛上,我以585环 打破了美国选手弗赖斯保持的571环的70米双轮世界纪录,又以302环打破了比利时 选手布絮保持的295环的50米单轮世界纪录。1963年11月参加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 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又获90米单项第一名,与另两名队友合作获男子团体第 二名。③

      我1965年开始从事教练 工作,从解放军射箭队教练 一直干到国家射箭队总教 练,长期在一线从事教练工 作。国家的奥运战略,压 得我们这些一线教练不堪重 负,终于在1993年11月,在 运动一司召开的准备1996年 奥运会的教练员会议上,我 突发脑梗塞,被送进医院。 当我缓过劲来躺在病床上, 反省我的执教之路时,我就 想,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国家 队总教练,还是在全国教

      • 马庸,生卒年不详,曾公开发表过有关射箭运动的报道、文学作品若干。如马庸编:《银箭红 心攀高峰谈谈新中国的射箭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年版。

      •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6页-

      • 两名队友为韩有录与赵连璧,均已故。


      练委员会主任这么重要的岗位上,其实我这个教练不够格,我的执教之路成功的 少,失败的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这个教练是真干,不 是假干!

      1996年香港射箭协会邀请我和李淑兰教练赴港主持射箭教练培训班,那时我已 离开总教练岗位,身体恢复得也挺好,就在香港多待了几日。就在这期间,结识了 时任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的谢肃方①先生。初次见面我们就聊得很好,在交谈中, 他谈了很多中国历朝历代的射箭典故,各朝各代的射艺名人,与众多的古代射书等等, 我听后大吃一惊,一个香港人如此了解中国的传统射箭,我这个搞专业的人实在不该。

      回到北京后,我就下决心开始寻觅各种有关古代射箭的书籍文献,寻找遗存的 传统弓和箭。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一找就是十余年。

      那些年我跑得最多的地方是琉璃厂,去转书店找有射箭内容的书,逛古玩市场 买传统弓箭。书没买多少,因为当时的射书很难找,谢肃方先生从他的收藏中给我 复印一些。我就开始看射书,这些书全是文言文的,看起来太费劲,我到书店买回 来各种字典,不懂就查字典,我就反复看,反复查,有了一些进步。那些年我还有 幸结识了马明达、彭林、杨弘等研究中国传统射箭的专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 中国传统射艺的知识,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射箭的决心。

      那时在北京找不到一张传统弓,一支传统的竹、木箭,更找不到一位会传统射 箭的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要先解决传统的弓和箭的问题,我会射箭,有了弓箭 就好开展了。20世纪我们在北京官园体育场训练时,常有几位老先生看我们训练, 听这几位老人讲,以前北京有东四弓箭大院,是大清专制弓箭的地方。

      我就到处打听他们,找了两年找不到o 1998年春的一天,刚吃过早饭,李教练 急急忙忙从外边回来说,她看到一位老先生拿着一把牛角弓去办公楼了,可能就是 我这几年要找的人。我随即跑到办公楼,最终在行政处看见这个拿角弓的老先生。 我问他会做牛角弓吗?来做什么?他说他会做牛角弓,但做出来没人买,他来这里 想请他们帮找买家。

      我说这件事你找我吧,我能给你解决。

      这位老先生就是东四弓箭大院弓箭坊“聚元号”的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先生。我

      ① 谢肃方,Stephen Selby,英籍港人,曾任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当代中国传统射箭研究的主要 人物,著名中国射箭文物收藏家,著有Chinese Archery (《中国射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年版) 和《百步穿杨一亚洲传统射艺》(香港海防博物馆2003年版)等。图片14

      请他去家中详聊。到我家 后,我问他这些年去了哪 里,原来1954年公私合营时 他被分配到北郊木材厂,因 为做弓箭的人都会干一手好 的木匠活。我向他了解了不 少情况,我说你放心,我帮 你搞,我明天就到你家去看 看。他家住在朝阳公园附 近,我俩的家正好是北京市 东西两端。他家住水利部 宿舍,一间十余平方米的 平房就是工作室,做弓的家具非常齐全,大都是我第一次见到。我问他有徒弟和传 人吗?他说没有。我知道他们这些人的手艺是不传外人的。我问他孩子的情况,他 说有三个孩子,最小的也已30岁,当时是出租车司机。我就说叫老三要不开出租车 了,跟你学徒,将来你会有很多活,你一个人肯定做不过来,咱们年纪也大了,要 有接班人,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丢了。老杨有顾虑,他说30不学艺,况且孩 子也结婚了,还有孩子,生活怎么办?我说你放心,你只要把弓做出来,我准让你 过好日子。你现在一张弓在国内卖800元,卖出国外则可翻一翻,以后随行就市。

      小杨接班后,我给他买了一张韩国木弓,配了一打箭,我教给他射箭,讲射箭 的知识和道理。我告诉他你要想做好一张弓,不会射箭你是做不好的。

      以后我就联系体育界和媒体界的朋友到他那里参观,造舆论,介绍传统弓箭。 我把香港射箭协会主席林志波、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请来参观“聚元号”, 后来他们又请香港电视台和香港海防博物馆来做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节目,对外宣 传在海外起到了很大作用。从那时开始国内外订单多起来,价格也上去了。

      接着,又开始帮助“聚元号”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朝阳区到北京市,最 终拿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杨文通先生病逝,杨福喜接班继续经营着 “聚元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貌似有一些朋友对杨福喜有些微词,说他生产的角 弓质量不如意等等。这个事情我是这么看待的,我曾在不同场合告诉大家,“聚元 号”在恢复和弘扬中国传统射箭文化方面的贡献是最大的,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和 意义,谁都与之无法比拟,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尊重“聚元号”,诋毁“聚元号”有 什么好处?只会影响中国传统射箭的发展。

      世纪交替的那几年我还和谢先生到全国各地去考察传统射箭,忙忙碌碌,先后 考察了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

      青海去得最多。因为早几年我就听说在青海的藏区仍保存有传统射箭.他们那 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和谢先生的最初计划是先找到会做传统弓箭的师傅。一开 始,我请内蒙古射箭界的朋友帮我寻

      当代中国传统射箭的竞赛化发展始于青海。

      得力于延续不断的射箭传统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09年起,青海每年都 举办国际性传统射箭比赛,这不但促进了当地射箭团体的发展,更为传统射箭的普 及和中国传统射箭在国外的推广作出很大贡献。到2014年时,青海已有超过834个民 间射箭团队!仅乐都地区,其辖属的各个乡镇都有射箭团队,大部分都有专门的训 练和比赛场地,各队经常切磋交流,共同提高。青海的射箭比赛也吸引了众多的国 内射箭爱好者前来参加,其中不乏慕名前来学习考察传统弓箭制作和使用技法的爱 好者。

      2010年,尖扎县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五彩神箭”国际民间射箭 邀请赛,这使得青海传统射箭的竞赛化发展成为中国首个具有官方色彩的国际性传 统射箭赛事,从保育发展传统射箭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青海地区射箭蓬勃发展与其当地民俗息息相关,这说明了无论什么样的运动,

    • 图片15

      图6 20()7看广州传统射箭研讨会合影

      想要实现普及,必须首先尊重所处地区人民大众的习俗和具体需求。只有根据大众 的实际需求来制订相应的推广方案,才能获取预期的收效。“五彩神箭”比赛在尖 扎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一直都是当地民众的传统竞技活动。特别是尖扎“五 彩神箭”靶可以说是作为当地特有的一种文化并延续到了今天。由于时代的需求和 历史使命,当地政府和有关人士在尊重民俗的基础上,根据其实际需求对赛制进行 了改良。比如把传统的土堆改为五色三角靶,并划分相应分数区域,使射到靶上的 箭支有准确的量化标准,提高了比赛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把比赛距离进行多段划 分,可以让不同层次的选手都可以体验比赛的乐趣;扩大参赛选手范围,从之前的 县辖区到全国范围甚至国际,让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都可以体验这种具有民族特 色的射箭运动。

      我觉得,“五彩神箭”比赛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传统射箭的复兴提供了建设性 启发,中国是一个地域性文化差异很大的国家,每个地区的射箭传统不尽相同。因 此,发展地方性特色射箭,完全可以利用现存的或未完全消亡的民俗文化为基础, 充分结合区域文化情感来进行传统射箭的宣传和推广,这样才可以接地气,使传统 射箭更贴合民众的需求。

      总之,从传统射箭这些年的发展来看,青海传统射箭的复兴某种意义上推动了 全国传统射箭的发展,也扩大了中国传统射箭在国际上的影响。

      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地区传统射箭的发展也取得很大进步,可以说初具规模。 至2000年前后,就有人建议大家该开一个会了,把各地传统射箭爱好者集中起来,图片16

      图7 2()09年怀柔雁栖湖举办的中国传统射箭研讨会

      座谈研讨下传统射箭的发展。我也想借此机会让大家相互认识下,集思广益,为传 统射箭的发展作些规划。2007年,马明达教授在广州组织召开了一次有关传统射箭 的研讨会,当时也邀请我参加,但是很可惜未能成行,包括谢肃方、马伟焕、程大 力、马廉祯等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而同时期,民间组织研讨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传统射箭当时处于纯民间状态,开会则意味着花钱,这并非所有弓友所能承 担。庆幸的是,从事弓箭器材生意的李寅先生非常热心于此,主动拿出5万元,承担 了第一次会议的基本费用。

      我们在北京怀柔一个山庄内举办了中国传统射箭当代复兴的第一次研讨会,除 内地弓友外,香港谢肃方和台湾张育华也应邀到会,可谓两岸三地齐聚一堂。这个 会规模很小,交谊务虚为主,但它是中国传统射箭复兴路上的重要一站,它为传统 射箭后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0年由杭州的弓友们筹备,在杭州孔庙举行第二届传统弓研讨会°相较于 第一次,这次研讨会的内容更为具体,不仅对当时传统射箭发展遭遇到的一些问 题进行了研讨,还举行了步射与骑射的表演与竞赛°时任中国射箭协会副主席、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落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官方的关注使大家倍受鼓舞。 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以陈兴龙厅长为首的青海弓友、谢肃方以及全国各地的传统 射箭爱好者。

    • 图片17

      图8 201()年杭州第二届中国传统射箭研讨会

    • 图片18

      图9 2()11年哈尔滨中国传统射艺研讨会

      2011年是中国传统射箭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在之前杭州会议的基础 上,发生了许多对后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

      2011年的秋天我们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三届传统射箭研讨会。这次会议非常成 功。与往届不同,这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会议没有经费,与会人员均自行承担参会费用。

      其次,官方关注度进一步加大,时任中国射箭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 体育总局射运中心主管射箭项目的郎维主任,以及中国射箭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体 育局副局长郭落均受邀自费前来参加了会议。这使大家很感动,会议气氛热烈,与 会者畅所欲言,会上会下其乐融融,广泛交换意见。特别是两位领导全面了解了传 统射箭在全国的发展状况,对中国传统射箭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会议通过充分讨论,形成了许多共识,包括对传 统弓射箭相关概念的界定,举办传统弓射箭竞赛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办法等,尽管还 不完善,但这为以后传统射箭的发展奠定了技术性基础。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这些内 容,我将这次会议的纪要附在文后,供大家参考。①

      ① 见附录一《2011年哈尔滨传统弓射箭研讨会会议纪要》,

       

      紧接着,同年11月,“体彩”杯复合弓射箭比赛在南京方山举行。郎维主任找 到我说比赛结余少量经费,问我是否有意组织一次全国传统射箭比赛。我说太好 了!这是我这些年一直盼望着的事情。郎主任说经费不多可否?我说钱多少无所 谓,重点在于这是国家的经费,意义就不同凡响,说明国家承认传统射箭的存在, 支持传统射箭的发展。

      消息传出后,全国传统射箭弓友都非常兴奋,报名踊跃。这是近60年来国家第 一次出经费举办传统射箭比赛,其象征性意义是划时代的。当时我就想要充分利用 这个机会,将传统射箭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体育竞赛,组织规范性是第一位的。而且,作为扶持期的项目,不仅要组 织好竞赛,还要邀请几个重点地区的相关负责人前来,利用比赛期间再开一次会, 进一步讨论有关传统射箭的发展问题。这次会议,青海海东地区的陈兴龙专员,乐 都县的政协主席,青海尖扎与新疆察布查尔主管文教体育的副县长都来了,朗维主 任与郭落主席也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方山基地的杨主任更是亲力亲为,给我们提 供了热情接待。

      比赛于2011年11月12、13日举行,由于是第一次,规则不完善,运动员和裁判 员也不熟悉规则与裁判法,闹了不少笑话。在技术方面,对技术动作没有限制;在射具方面,虽然都用传统弓,但规格也不统一,不少弓还装有各制箭台和瞄准装 置,箭的规格差异更是千差万别。严格来说,这次比赛并不具备现代竞赛“条件 对等、公平竞争”的大前提。尽管如此,大家的热情却空前高涨,场上场下毫无拘 泥,感觉规则不合适就现场修改,出现错误也相互理解。因此,比赛进行得很顺 利,赛后我们还颁发了 “传统弓制作优秀奖” “传统箭制作优秀奖” “最佳服饰 奖”等大会特设奖项,以此鼓励表彰许多年来自力更生进行传统弓器材与文化产品 开发的弓友们。

      比赛期间,我们于12日召开了座谈会。会议由郎维主任亲自主持,参会人员 包括郭藩、陈兴龙、徐开才、李淑兰、杨伊明、罗尖措、杨中卡、王瑞成、都达古 拉、张国权、李寅等。座谈重点集中在研究讨论如何推动中国传统与民族射箭的发 展,并就2012年中国传统弓的活动制订相应计划。这是当代中国传统射箭史上的 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在哈尔滨会议的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共识,其中最主要的内 容包括:

      1-中国传统民族射箭项目名称正式确定为“中国传统射箭”。

      1. 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成立“中国传统射箭发展委员会”。


      在委员会获批成立之前,先期成立“中国传统射箭发展筹备工作小组”,负责 委员会前期筹备期间的全国传统射箭活动开展、协调工作。成立工作小组,由徐开

      〃才任组长,郎维、郭番、陈兴龙任副组长等。

      1. 制订2012年传统射箭活动计划。


      会上决定2012端午节期间,在青海省乐都县举办“青海河Y皇国际民间射箭邀请 赛” ;5月在新疆察布查尔县举办“2012年中国箭乡察布查尔射箭文化节”相关比 赛;9月上旬在青海尖扎县举办“五彩神箭国际射箭赛”等。

      除此以外,会议还讨论了在大学举办传统射箭比赛,以及举办青少年传统射箭 夏(冬)令营的可能性,也就传统射箭的器材、教材,以及传统射箭的比赛规则等 进行了讨论。当时,大家最为集中的一个认识就是中国传统射箭要发展,就必须尽 快搞出一套与之适应的竞赛规则。



      一个运动项目,需要不断的修正与扶持,才可使之逐步走上正轨,获得长久稳 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其发展之初,总需要制定相对严苛的规定与执行方式,从而保 证这个文化内核的完整与牢固。尽管2011年南京方山基地的那次传统射箭比赛在社 会影响与范围上很成功,但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它是不规范的,许多体育竞赛的基 本条件还不具备。

      许多弓友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提议须尽快规范传统射箭比赛。这也就成为此后 几年我所最关注的议题。那几年我做了调查研究,翻查相关资料,尝试在文献中找 到旧时代射箭竞赛的组织形式,中国传统射箭是文化多元结构,随地域与民族变化 而形式各异,这本是我们多元文化的优势,但当组织全国性比赛的时候,则会因规 则认同的差异而遇到困难。如何在保证“和而不同,包容进取”的大前提下,建立 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赛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尽管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射法有一定差 异,但都是在用弓射箭。从弓箭的文化历史属性来看,它是以“射准”为使用目的 的生产和战争工具,弓箭技术的好坏、弓箭制作的良莠都是以其准确性与力道为基 本出发点,中国古代有关射箭的各种传说绝大多数也都是在形容射箭的精准与劲 道。除此以外的其他射箭活动,大都与政治、宗教,乃至意识形态控制的关联度很 深,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射箭文化的周边文化产物,因此往往偏离射箭“射准”的 核心目的。从弓箭的现代竞技属性来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弓都符合射箭“借助弓 的弹力将箭射出,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准确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项目特征, 以准确击中目标为本质属性,全世界射箭的目的实质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 “射 准”!我们复兴中国传统射箭,首先要找回中国传统弓箭的形制和它的使用方法, 然后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合理取舍,发展出符合当下与未来、国内与国外的,具

      有真正中国特色的传统射箭文化。

      因此,射准是射箭运动最本质的衡量标准,这是射箭文化的基本形态。作为 一种力图准确击中目标的能动实践活动,离开这一点,射箭文化就失去了其源流和 根本,最终流变为四不像的东西。对准确度的追求,使射箭运动自身具有了非常客 观的衡量标准,从而孕育出许许多多形而上的哲学思维,这其实是对完美的一种追 求,是对竭尽全力的一种追求,而“条件对等、公平竞争”更是放之海内外而皆准 的普世价值,说小了,它是对竞赛公平的保证,说大了,它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 内容,它代表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认同,是公正与追求卓越的非常贴切的 结合,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射以观德”。所以,传统射箭在当代的复兴仍然属于竞 技体育范畴,既然是竞技类,就必须具备严谨和详细的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要 搞全国性的比赛必须有统一的规则,不然怎么组织这类比赛都无法长久。

      经过几年酝酿,以及多次会议的反复探讨,我们提出继承和恢复中国传统射箭 的三个基本条件:传统弓型;竹木箭;拇指勾弦。

      基于这个共识,我们在2012年11月于湖南常德举行的全国传统射箭比赛中,推 出了中国当代第一个传统射箭竞赛规则,其中对比赛器材的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1 .传统弓是指裸弓,也就是不具有任何延伸器材、瞄准标记、可以作为瞄准的 记号、刮痕或被压过的痕迹,不能有瞄准窗、箭台、张弓指示器、稳定器材等辅助 设备的弓。

      1. 箭杆须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制作;箭尾须使用竹、木、角、骨等天然材 料;箭羽必须使用天然材料或天然羽毛。不允许使用碳素箭、铝合金箭等。

      2. 箭包括一支带箭头的箭杆、箭尾、箭羽和箭标识。每名运动员须在其使用 的每支箭的箭杆上标明自己的姓名或首字母。在同一场比赛中应使用完全相同的箭 支,箭羽的样式和颜色、箭尾和箭标识都须相同。

      3. 弓弦可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可安装护弦线保护拉弓的手指,还可加装箭口 与箭尾端相配,为确定此点的位置,弓弦的两端各有一个圆环。不允许安装唇珠或 鼻珠。弦上缠线部分在拉满弓时,不得超过运动员本人的鼻尖。不得通过在弓弦上 安装窥视孔、做记号或其他方式辅助瞄准。

      4. 可使用普通眼镜、射箭眼镜和太阳镜。但不得使用装有微孔棱镜、微孔眼镜 或类似装置,也不能使用标示有助瞄准的记号。

      5. 作为中国传统射箭比赛,应明确规定用中国传统主流射法,即后手用拇指勾 弦,前手拇指侧搭箭。可以使用板指、手套、护手皮片或胶布带等保护拇指勾弦, 用于拉弓和撒放,前提是其不能具有辅助拉弓和撒放的作用。





浏览7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