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筋角复合弓标准
(1 )材料要求:以动物角(牛角、羊角等)、动物筋丝(牛筋、鹿筋、马筋 等)、缥胶(鱼蝶胶、皮胶、筋胶)、竹木等天然传统材料为弓体合成制作主材, 以桦树皮、动物皮革、骨片、生漆、桐油、动物筋等天然传统材料为弓体外部保护 装饰和局部加固材料,采用传统古法手工制作而成。弓弦可以采用天然材料和现代 合成材料制作。
(2)形制要求:以中华民族文物筋角弓形制、典籍记载筋角弓形制、古绘画描 绘筋角弓形制和当今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筋角弓形制为主,以世界上其他民族、国 家和地区的筋角弓形制为辅,重点挖掘、复原、使用和推广中华民族传统筋角弓形 制。暂定长梢系、小梢、清弓系为基准形制。
- 传统单体弓标准
- 材料要求:以木、竹等单一天然传统材料为弓体制作材料,以动物角、骨 等天然传统材料为局部加固、保护和装饰材料,采用手工方法制作而成。弓弦可以 采用天然材料和现代合成材料制作。
- 形制要求:以中华民族文物单体弓形制、典籍记载单体弓形制、古绘画描 绘单体弓形制和当今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单体弓形制为主,以世界上其他民族、国 家和地区的单体弓形制为辅,重点挖掘、复原、使用和推广中华民族传统单体弓形 制。暂定春秋战国木(竹)弓为基准形制。
- 传统强化弓标准
- 材料要求:以竹木等单一天然传统材料为合成片材,以动物胶为胶合材 料,以动物筋、丝、麻、角片、骨片、生漆、桐油等天然传统材料为缠绕加固、局 部装饰和外部保护材料,采用手工方法制作而成。弓弦可以采用天然材料和现代合 成材料制作。
- 形制要求:以中华民族文物强化弓形制、典籍记载强化弓形制、古绘画描 绘强化弓形制和当今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强化弓形制为主,以世界上其他民族、国 家和地区的强化弓形制为辅,重点挖掘、复原、使用和推广中华民族传统强化弓形 制。暂定春秋战国木(竹)弓为基准形制。
- 现代层压传统弓标准
外形参照和依据传统筋角弓、传统强化弓、传统单体弓的形制,以玻璃纤维 片、碳纤维片、竹木片、预制把木和梢木、环氧树脂胶等材料为主材,采用现代压 合工艺制作而成。弓弦采用现代合成材料制作:暂时设定长梢系、小梢、清弓系为 基准形制。
- 玻璃钢传统弓标准
(1 )外形依据和参照传统筋角弓形制,以环氧树脂玻璃钢片、木把手、木梢、 现代胶等材料为主材,采用局部加压黏合、局部缠绕加固、外部包皮保护等工艺手 工制作而成°弓弦使用现代合成材料制作。
(2)外形依据和参照传统筋角弓形制,以玻璃纤维、环氧树脂、木梢(把) 为材料,采用现代工艺一体成型、外部喷漆或包皮装饰制作而成。弓弦采用现代合 成材料制作。暂时设定长梢系、小梢、清弓系为基准形制。
- 现代筋角弓标准(含生物层压)
外形依据和参照传统筋角弓形制,以预制筋片、动物角片、竹木片、玻璃纤维 片、环氧树脂胶等天然和现代材料为合成材料,采用现代压合工艺流水线制作而成 (生物层压),弓弦采用现代合成材料;或外形完全依据和参照传统筋角弓形制, 以现代胶压合动物角片、木竹片、梢材和把材,再辅以手工铺制筋层和传统装饰工 艺制作而成(现代筋角弓),弓弦可以采用天然材料和现代合成材料制作。暂时设 定长梢系、小梢、清弓系为基准形制。
漫谈中国古代的弓箭文明与中国射学的建构
——2014年青海河)皇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讲话稿
马明达
摘 要:这是笔者于2014年青海河涅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闭幕式上的讲话稿。全 文从中国古代弓箭文明的发展入手,对中国古代射箭文化的结构与特点 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提出重新建构中国射学的基本主张。
关键词:传统射箭射学民族体育传统弓
作者简介:马明达,1943年生,回族。河北沧州人口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委员会副主席、香港中华国术总会荣誉会 长、少林寺武学指导、甘肃省马氏通备武学学会传承总监。

马明达与蒙古族知名射手宝力嘎
“天佑德杯”河涅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已圆满结束,这是一次绚丽多彩而令人 鼓舞的传统射箭盛会,我有幸观摩了整个赛程,可谓大饱眼福,深受启发。作为一 个长期从事中国民族体育运动研究与实践的文史学者,我感受良多,信心倍增,几 天来一直处在兴奋之中。在此,我对海东市领导和各族群众多年来为推动我国传统 射箭运动所做的不懈努力,表示真诚的感佩之情。中国射箭协会决定成立传统弓分 会,我被举为副主席之一,谢谢协会对我的爱重,我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民族体育 的复兴事业尽心尽力,在射史研究、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和运动实践上,努力做一 点我所能做到的事情,以不辜负大家的期许。
下面谈几点想法。即兴而发,思虑不周,聊供大家参考而已。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中国梦”的引领之下,民族复兴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共同 奋斗的宏图大愿,而民族复兴不仅以“民富国强”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以民族文化 的复兴为目标,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大幅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现实条件下,进 一步提升全民族全社会的文明水平,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正在成为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诠释,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正由于此,当前全 社会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国学热”,在积极推动经济和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同时, 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深度思考和创新建构,开启了对包括教育、文艺、 体育、公共道德、人文精神等一系列国家“软实力”问题上的热烈研讨和新一轮的 改革高潮。
“射”是我国传统文 化的标志性内容,是“礼乐 文明”的制高点,也是中华 “尚武精神”的象征。它流 传千载,生生不息,终于在 近代发展成为我国民族传统 体育体系最重要的项目之 一,成为最富有民族人文精 神的身体文化。经过先贤们 长时间的推动,在旧中国 于1936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 上,射箭被国民政府正式确 定为比赛项目,直至20世纪 50年代末才让位给国际射箭,自此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慢慢沦落为历史的陈迹。多 年前,我在题目为“试论我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新建构”的论文中,曾将我国的传 统射箭放置在民族体育四大项目之首,提出“射箭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领军项 目,几千年来,它一直走在前面,并不断延展自己的文化领域,逐步成为一门独立 的'射学’。”今天,传统射箭在沉寂多年之后,终于再度崛起于河涅大地,我以 为这是时代的必然,有其地缘的与民族的深厚渊源,同时也与河涅地区多位高见卓 识的领导者的不懈努力和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分不开。古人云:“事必有因,机须 待触。”河涅大地汇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促成射箭文化的复兴,我以为是值 得热烈庆贺的大事。从根本上讲,这是民族体育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 “继往圣之绝学”的伟业!我相信,它必定会被载入史册,功德永存,传颂久远。
我以最真诚的心意,再一次向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的海东政府和人 民,表达我作为一个老体育工作者的钦佩和感谢!
在中国古代,弓箭的使用及其制作、装备和发射技艺的训练等,曾经是直接 关系到民族、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也经常被视为一个时代军备水平和科技水平的 重要标志。此外,射箭活动中又衍生出教育、体育、游艺、交流等社会功能,其文 化涵盖面不断扩大。总之,射箭悠远的历史和它丰富的技术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 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仪礼、制作、装饰、佩服、馈赠、竞技、考试、传授,还有大 量的著述、诗文、图画、工艺、歌舞等,构成了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体 系。所以,我们将它称为“古代射箭文化”,也称之为“射艺”或是“射学”,借 以彰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先贤古训。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弓箭作为武器和生产工具的功能逐渐消失,但它在漫 长岁月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却一直被人们所珍惜,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都努 力地加以保存,世代相传,成为传统的礼俗和民族体育活动,甚至成为民族的精神 符号。众所周知,射箭的体育价值今天依然存在,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在继续 发展。射箭不仅是奥运会最早的项目之一,而且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还保 留着各式各样民族特色的射箭活动,保存着形形色色的“射文化”,形成与奥运射 箭并存的传统射箭或传统弓,其内容之宏富,更在奥运射箭项目之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弓箭的国家之一,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发现的石箭镰, 证明中国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在使用弓箭。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总是把弓箭 的创始视为中华文明起始的标志之一。《易•系辞传下》云:“神农氏没,黄帝、 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削木为矢,孤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这是把
漫谈中国古代的弓箭文明与中国射学的建构 ——2()14年青海河涅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讲话稿 弓箭的出现视作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古人还总是把弓箭的发明同一些传说中的杰 出人物——黄帝、挥、后羿、牟夷、逢蒙等联结到一起,一些古代少数民族也是如 此。显然,这增加了弓箭的神圣性,折射出弓箭的产生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划时代 意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弓箭的发明是人类自火的发明之后第二个最伟大的发 明,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商、周时代,特别是西周,弓矢是勇健者的器具,是男子的标志,是贵族的 基本技能,是“我武维扬”的象征。因此,它是国家学校最主要的课目。西周的学 校,所谓庠、序、学、校等,其实都是习射的地方,也是通过学习射礼来传承人 文精神的地方。在周代,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射箭活动,逐步形成了大射、宾射、 燕射、乡射等一整套的礼射活动,成为礼乐体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礼射其 实是一个以射箭为中心的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既有军事训练、发扬蹈厉的意义,又 有通过演练射礼以强化个人品节和等级观念的作用,也是我国早期最主要的竞技体 育形式c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曾经说:“乡射礼实际上就是’国人’在所居的 '乡’中举行的一种以’射’为内容的运动会。”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结论。
春秋时代,在周礼体制濒临崩溃的历史背景下,古老的礼射传统被热衷于维护 周礼体制的孔子所积极传承,经过这位文化巨人的总结、改制与倡导,射被吸纳为 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以后,通过儒学价值的普世化进程,射在其强大的军事 价值之外,还始终担载着社会教化的功能,成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
如前所论,孔子的儒学是由文、武两个方面构成的,“武”的部分明显具有 身心教育的属性,即古人所谓“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射无疑是“武”的主要内 容,既被涵纳在“礼”的范畴中,又是所谓“六艺”之一,在孔子的教育系统中占 有突出位置。是故孔子不仅屡有论述,而且身体力行,借以宣示儒家的人文精神。 他说过一段产生深远影响的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孔子也颇以射艺自许。有人赞叹他的博学多能,孔子听后却认为自 己真正有把握的只是射、御两项技能。其实这是有深刻蕴涵的表达,因为射和御 是相辅相成的。《谷梁传-昭公八年》云:“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所 以孔子将二者相提并论。据《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 墙。”后世的注释家认为这是孔子在演示乡射礼,是一场生动的教学观摩活动。孑L 子更看重的还是射的教育功能,即“射以观德”。他把射看成是学习礼仪和培育个 人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有鉴于习射者个人有体能和资质上的差别——即所谓“力 不同科”,他倡导“射不主皮”的竞技理念,就是不以射穿革制(“贯革”)的箭 靶为要求,实际是更注重对射的参与,注重习射的礼仪程序,不必汲汲追求实力的 竞争。这体现了孔子的体育思想。“射不主皮”和“射以观德”八个字,对中国射
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以射为主的我国古代竞技体育和竞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后来的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重文轻武的倾向日趋严重。然而孔子的倡导毕竟影响深远,礼射活动终于绵延不 断,传承下来。孔子以后,射一直是中国古典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内容,或者说是中 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最高层级的项目。
后来中国的射箭活动基本上分成“礼射”和“武射”两大块,魏晋间又分别 称之为“博射”和“兵射” O前者主要是教育的、体育的和游艺的,后者则是实用 的、军事的。前者以宫廷和官学为主,后者则以军旅为主。由于我国自古就是多民 族国家,射法上便有了 “汉射” “胡射” “步射” “骑射”等技术性差别,早在唐 代王瑁的《射经》中,就提到了胡法与汉法的不同。又因为中国国土辽阔,区域性 差别(包括气候、材质、风俗、宗教等)很大,各地射法也往往自成特点而不尽相 同。这就使得我国的射箭成为一个结构非常庞杂的文化体系,也成为各种不同层次 和目的交流活动的重要方式,甚至于成为不同政权、国家和民族之间民间交往和国 家“交聘”的内容,我曾在《宋朝的玉津园宴射》一文中考述过宋朝与辽朝如何通 过“宴射”活动保持两国间的友好往来,而实际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只是我们的 研究还相当浮表,还有许多史实没有被发掘出来。
自古以来民间射箭活动就非常活跃,边疆多民族地区尤其突出,但始终不能蓬

左起:范海江、陈良、马明达、徐开才、陈兴龙、张召宇
勃发展,普及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重大的全国性的赛射活动。主要原因是封建国 家对个人拥有弓矢及习练射艺从来都多有禁约,虽然因为时代和地域环境的不同, 宽严难免有差异,但总体上还是以禁约为主,消极影响很大。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 时期里,“军射”始终居于射箭活动的主体地位,器具和技术的规范性都要高于民 间,对民间射箭产生引领性的影响。
礼射与武射确有区别,但并非此疆彼界,截然分开,在社会实践中它们有交 叉也有融合,根本原因是它们毕竟有着技术上的同一性,只是要求有所不同罢了。 总体而言,学校系统的礼射越往后越是衰落,宋元明清各代,许多地方只是虚应故 事、摆摆样子罢了,府学县学的“射圃”多是杂草丛生的荒蔓之地。出于国防、教 化和对武备人才的需要,统治者需要提倡尚武精神,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武勇人才涌 现出来,于是某些王朝,特别是历朝的开国君主们,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明太祖以及清前期诸帝,大多都能积极提倡礼射,有的还经常亲自参加宴射和射猎 式的“礼射”活动,这要以清前期诸帝的“木兰围场”最为典型,这使古老的“礼 射”具有浓郁的北方少数民族特色,一时生机勃勃,蔚为壮观。然则,清中期以后 还是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落。历史上,“礼射”的衰落与“重文轻武”的文化偏颇 是相向而行的,当然也与冷兵器的日益没落相关联,这是需要系统讨论的问题,我 们只能从简而论。
起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的武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经历 了一个逐步完善严整到消亡的过程。而自唐至清,射一直是考试科目之一,是所谓 武科“外场”的主项。显然,这一制度对民间习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唐的武举考 试科目偏重武技,所考内容中射占多数,计有长垛、步射、骑射、平射以及弩机、 筒箭等。宋朝的武科不稳定,时立时废。宋仁宗天圣八年( 1030)设武科取士,曾 经“经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一般是先步射,后骑射。但宋朝改 变了唐朝仅凭武艺取士的办法,技勇科目只保留骑射、步射两项,考试向韬略内容 倾斜,即“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 o后来因许多武勇秀出,而文章、策对 水平低下的武士被拒之门外,国家不得不增设“武艺绝伦”科加以补救。总的来说 宋的武举制度较之唐朝更趋完备,武科出身者的仕进之路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到了科举制度更趋规整的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作为外场考试项目的马、 步射箭在考试科目中最显重要。而清的武科试射明显具有把礼、武二射合而为一的 特点。由于制度稳定,各省和各级名额的分配相对合理,由此带动了一个人数众多 的多年龄层次的社会习射活动。清代的武举考试分成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四个级别进行,大致上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由于考试结果对个人的社会地 位有重大影响,所以考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极具竞争性。武举考试诱引大量习 武者进入习射圈子,并且形成社会上许多与之配套的行业,例如射书刊印、射法传 授、弓矢制作、体能训练等,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许多地方都有专门传授射艺的“弓 箭房”,有走城串乡专业的“弓箭把式” O我的父亲马凤图( 1888—1973 )赶上了 武童生考试,他幼时进过弓箭房,他的武术老师黄林彪先生就是远近闻名的弓箭 把式,那时,射箭仍然是武艺的核心内容,朝廷的武科考试也从来不考任何拳棒套 式,因为这类东西绝大多数是“只好看,上阵无用”的花法武艺。
我幼年的国画老师山东籍画家张启亨先生,长于小写意的花鸟画,他受过良好 的射艺训练,应先父之邀,他曾在1953年的甘肃省运会上表演射箭,弓力之劲.射 的之准,曾令观者叹服,时任省长邓宝珊先生曾亲自把弓询问。张先生后来就住在 我家的前院,每当周末,我的家里总是有许多人从先父练武,张先生会来观看,有 时还会给我们讲解拉弓的技巧和射法要领,他有两张很好的弓,时不时拿出来把玩 一番,那情景我至今犹历历在目。
总之,清代是中国射箭史上具有总结意义的朝代,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系 最终成形的朝代,武科考试制度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我们不仅要看到它是封建国 家选拔武备人才的制度,还应该看到它的体育意义,看到它对社会体育活动的促进 和对人文精神的弘扬。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数年前,我主动写信给由戴逸先生担任 主编的清史编纂委员会,建议在新修《清史》中增加民族体育的典志和为相关人物 立传,我的提议受到委员会的首肯,清代射家崔起潜、孙圻等被正式立传。
四
还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交流”是中国射箭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这是具 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历史上围绕着射箭所发生的交流是一个非常活跃又非常广阔 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民族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中外之间的交流,内容复杂, 盘根错节,有许多未解之谜。射箭是人类共生的文化,可能有孰先孰后之别,却 不存在此有彼无的问题。中华射箭同样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并不断使之成为一个庞 大的体系的,直到今天还保存着鲜明的多元特性,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元素和因时 而进的创新特点。清朝可能是历代王朝中在射的制器和技艺上力求统一而成效也 最为显著的王朝,即使如此,仍然不能真正做到举国整齐划一,不能消解多元结 构为大一统模式。
因此,弓矢与技艺的多元是射学最重要也最为引人入胜的特点。我们讲“传统 弓”,就一定要努力保持这一基本特性,不可以强求一致,但又不可以放任变异而 无所约束,盲目追求种类越多越好,一如当代武术那样。武术管理部门以门派拳种 的不断孳衍作为繁盛的标志,空喊所谓“博大精深”,结果门派拳种越来越多,许 多都是鱼目混珠的“新编传统拳”之类,泛滥恣漫,愈演愈烈,光是太极拳就出现 了十几个前所未闻的“流派”,名目之玄怪,义理之浅薄,无不让人哑然失笑,不 知其所云。多元并存但一定要有合理的竞赛规则,确保公正公平的比赛
对形式枝蔓 的某种制约,不然就会走向无序发展,像武术那样乱象丛生,最后金庸的小说竟成 了 “武学巅峰” O竞技是核心,以外的附属性内容可尽量保存其固有的多样性,这 样也有利于能摆脱单一追求竞赛水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子贡向孔子“问仁”时,孔子的回答之 一,以后广为传播,几乎成了金科玉律式的名言。一切“艺”都必然地与“器”相 联结,百工皆然,射箭尤其如此。“器”的制作直接与“艺”的水平相关联,所以 在古代的“射学”中,器具制作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只是出于 种种原因,这方面的文献资料非常稀缺,许多细节我们已经搞不大清楚。这是一个 复杂的问题,但与传统的中国式射箭运动的复兴关系密切,我想稍谈几点陋见。
第一,古代的弓矢制作主要由官方垄断,甚至于连基本材料也往往由官府控 制,不允许民间私自买卖收藏。这当然不难理解,兵戎是国之大事,古往今来国家 的重视和严管从来都是一样的。今天的射箭是古代射箭的遗存,是传统文化的延 续,二者有不容置疑的渊源关系,但不能将之混为一谈,要看到二者之间有同有 异,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经过了数十年之久的漠视乃至于摧残,古典弓箭制 作技艺基本上处于失传状态,个别传承者提供了某些参考元素,但很难保存下完整 的制作工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古代弓箭制作的资料,参照考古学成果和民间遗存资源,努 力追索它的原生形态,以求制作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古典工艺。但应该明白,一切失 去了的传统文化再找回来是有难度的,是故历史上的一切“继承”或“恢复”其实 都有创新性,有依托于古人的现实思维,甚至会有臆造因素渗入其中,古人如此, 今人依旧如此。关键不在形似,而在于神似,“不泥古,不执今”,把传统精神和 现代材质工艺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不主张传统射箭上可能出现的复古倾向, 射箭依然是充满了生命力的鲜活的体育文化,不是古董,研究归研究,永远都是必 要的,其成果可以作为参照使我们更加靠近传统,但不是为了照搬,为了一味地发 思古之幽情。许多年轻朋友正在弓箭制作上下工夫进行探索,甚至参考域外制弓箭 的经验,已经有所成就,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是正确的道路。循此以往, 持之以恒,必然会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弓”应时而生。
第二,器具制作及其礼仪规范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继续探索,以 求古今融会,形成一套完整的体制。概括而言,要进一步加强“艺”与“器”的协 调发展,从重艺轻器的浮泛模式中走出来,创建新时代的“射仪”理念,使之具有 更加浓郁的中华人文精神。毋庸讳言,这方面日本“弓道”有成功之处,有些地方 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要注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对应关系,要注意复古不是仿 古,不能陷入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伪传统文化怪圈。
艺与器的关系犹如刀剑与其锋刃的关系,二者其实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构成一门完整的“艺” 0遗憾的是,晚近以来武学衰微, 人们受了太多小说家言的影响,具有垄断地位的官方指导者又长时间重术轻学,导 致整个武学渐渐走上重技艺轻器具之路。新中国的“竞技武术”发展之路非常典 型,先父曾以“刀如纸片薄,枪似风摆柳”加以调侃,但掌权者或充耳不闻,或见 不及此,致使武术变成了华丽轻佻的“舞术”,要么就是假托高僧名道而故弄玄怪 的“巫术”,真正本源清晰的传统武术已脉若游丝。这个教训一定要深刻记取,引 以为戒。
关于射学的艺和器的关系,我不惮繁细,给大家举一个尽人皆知的例证。
岳飞善射,曾师从周同习射,“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 冢”。此见于《宋史》卷365《岳飞传》。《宋史》修于元朝,《岳飞传》的执笔者 在原始资料的剪裁上显然并不准确,未能道出岳飞与周同在射艺上的非凡关系c据 南宋岳珂《金陀粹编》卷4《岳鄂王行实编年》记载:
(岳飞)生而有神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尝学射于乡豪周同。 一日同集众射,自炫其能,连中的者三矢。指以示先臣曰:“如此,而后可以言射 矣。”先臣谢曰:“请试之。”引弓一发破其箸,再发又中。同大惊,遂以其所爱 弓二赠先臣。后先臣益自练习,能左右射,随发辄中。及为将,亦以教士卒,由是 军中皆善左右射,屡以是破敌锋。同与先臣别,未几而死,先臣往吊其墓,悲恸不 已,每朔望则鬻一衣,设卮酒鼎肉于同冢上,奠之而泣,引所遗弓发三矢,又泣。 然后酹酒瘗肉于冢之侧,徘徊凄怆,移时乃还。
显然,岳飞资质超异,早在学射于周同之前就已经精通射法,两发皆中使周同 “大惊”,周同“遂以其所爱弓二赠” o显然,“赠弓” 一举有其特殊含义,绝不 可以视为平常之举,这才是岳飞深深感恩于老师的关键所在。可惜一般读者读不出 其中的精蕴,理解不到“赠弓”的深刻内涵和期许。
“弓”为射本,“良弓”是精于射艺的根基,对岳飞这个非同寻常的弟子,周 同赠以二弓,显然是为了传达艺器之间珠联璧合的射学最高学理。岳飞与周同相处 的时间并不长,“不数日尽其道以归”,表明他学艺的起点已经相当高,是故周同
所传必定不是通常的诀窍之类,而是更为高深的学理,是超乎技艺以上的东西,是 艺器之间的微言深义。岳飞“益自练习,能左右射,随发辄中”,“是艺之所由精 也” o周同死后,岳飞朔望必奠,而且一定会“引所遗弓发三矢,又泣……徘徊凄 怆,移时乃还”。这也反映了岳飞对周同的指点感恩至深,每次上坟祭奠老师,一 定要用老师赠予的弓射三箭,才能稍抒胸中块垒之气,气以赠弓所表达的绝不是一 般的师生情谊,而是“道”的传承和相托。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的例子,它使我们对古代真正高明的射家有 了真切的了解,对“艺”与“器”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今天我们致力于传 统射箭的复兴,一定要把弓箭的制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摆在与射艺水平的提高完 全相应的位置上,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参互为一,然后才有可能回归真正的传统精 神,逐步重新建构起中华射学的巍然高峰。
我国已经是当今世界上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 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但圆了我国人民的百年奥运之梦,而且使我国理直气壮地成为 世界上最重要的体育强国之一。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深怀遗憾地指出,在神圣的奥 运殿堂里,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项属于中国的项目!特别是相比于20世纪60年代的东 京奥运和日本柔道的进奥;80年代汉城奥运和韩国跆拳道的进奥,就更加让人心生 纠结,难以平静。难道我们的祖先没有留给我们值得向世界展示的体育项目?坦诚 讲,奥运无中国项目,不但与我们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积淀不相称, 也与我们今天的国际地位和体育实力大不相称,这不仅是我们的缺憾,本质上也 是奥运大家庭的缺憾,是不断强调多元发展的世界体坛的美中不足。正因为如此,
我们就应该更加重视传统 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更要在传统体育文化的挖 掘和创新上有所作为,我 想,这就是我们大家热切 企盼传统射箭复兴的根本 原因,我们不能孤立地看 待传统射箭,应当将它置 之中华本土体育复兴的大 局之中,希望传统射箭成 为起到引领作用的“飞鸣 镐” O多年前我曾经说过,在“举国体制”之下,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卓著,举世 刮目相看,相比之下,民族体育的状况无法让人满意,处境令人忧虑。我觉得至今 中国民族体育不能呈现给世界一个完整明确的形象,显现不出古老的中国体育文化 上的特质。因此,在国际上,中国民族体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声誉,专门的研 究者很少。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体育项目,如中国式摔跤、射箭、龙舟、武术 等,迄今都未能成为奥运项目,在国内,有的连全运会项目也不是。自己都不当回 事,无怪乎人家视而不见。在神圣的奥运殿堂里,至今没有中国项目,这虽然不是 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但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为有同为东方国家的日本、韩国 的例子摆在那里。我是比较看重这件事的,在我的感情世界里,这比中国足球冲不 出亚洲更令人沮丧,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浏览1,4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