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意拳站桩,先生常常这样讲:“如能明白了站桩之内涵, 意拳就弄懂一半了。”可见站桩实为踏入意拳殿堂之不二法门。

根据练习目的和训练程序的不同,意拳站桩可分为养生与技击 两部分,二者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如下:

精神集中:即思想意识集中、凝神息虑、目光远放、默视 长空。

周身放松:精神和肢体,内脏都要尽可能保持松弛,既要 维持姿式又不要用力,即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呼吸通畅:气不可提,不可沉,更不可憋气,要匀静自 然,切莫人为造作,如感呼吸不适,可改为口鼻同时呼吸,缓缓长 出气,至舒适为止。

养生桩是意拳基础桩法,分站式、坐式、卧式三种,其练习的 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诱导下,培养周身的松静。松静如何培养 呢?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 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因此, 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所以周身松静的培养首先要从精神训练 开始。

练习时,要始终保持意力不断,虚灵挺拔,轻松均整的原则, 以舒适得力为目的,内清虚,外中和,寂静调息,内外温养。可假 借周身浸泡在温泉水中,水波荡漾,周身通泰,好似温水渗透到体 内一般;也可假借脚踏祥云,周身毛发及宽松的衣服随微风轻轻舞 动,此时,鸟瞰大地,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心胸开阔,仿佛与大自 然融为一体;还可假借漫步于春光明媚的大草原上,碧绿原野一望 无垠,空中飘散着悠扬的萨克斯,鲜嫩的草儿清香四溢,此情此景 令人陶醉,总之养生桩意念以轻松舒适为原则。

(一)养生桩的精神假借

在进行以上精神假借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关于精神集中


初习者往往感到精神集中很困难,有时愈想排除杂念,杂念愈 多,即“一念未去,万念俱来"反而思绪纷乱,造成精神紧张,遇 此问题,初学者可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不可执 著,偏执一处,要听其自然,任思想随意活动,把精神引向美好的 环境之中,也可"视自身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中",不强制 去排除杂念,而自然起到了排除杂念的作用,久之,自然而然的不 再产生杂念,而达致肢体与大气相呼相之“形不练而练,神不养而 养"的忘我境界。在达到忘我境界时,精神比较安静,有些练习 者,往往昏昏欲睡,这种现象虽正常,对身体亦无害处,但并不是 桩功所要求的忘我。真正的忘我,应是思想专一,神光内敛,杂念 不生,如明月清潭,尘埃不入,久习自可达此境界。

根据功法要求,练功初期固然要尽量选择清静环境,但也应闹 中求静,以适应外界的不同条件,对外界的干扰能顺其自然,怡然 自得,不生烦意,而达“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之境界。

  1. 关于放松的问题


站桩时“须觉察周身的细胞均在自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 如时刻想着自己是在炼功,并琢磨自己的姿势对不对,意念是否符 合功法要求,如此思想执着紧张,姿势必造作,肌肉必不能放松。 所以练功时应想像自己不是在炼功,而是在公园散步,观赏着美丽 的景色,关于姿势只不过按照要求摆个架子休息而已,思想放松了,神经肌肉亦能自然进入状态,达到放松要求即“松而不懈。"

有的练习者错误的认为:肢体下沉是放松,实则肢体放松是肌 肉的松弛,但整个肢体还要挺拔撑起,犹如云端宝树,耸立冲霄。

亦有部分练习者错误的认为:既然是练功,就得用力才能有效果, 对此萝老曾释曰:“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畅,气力增长愈快,如用力 则身心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血气阻塞之弊”,学者应谨慎之。

  1. 关于呼吸问题


站桩时应呼吸自然,不可矫揉造作,虽要求口微张,但应尽量 用鼻呼吸,随着功夫的增长,自然呼吸时小腹部位亦有一张一瘪的 感觉,这便是深细匀长的腹式呼吸。

呼吸的最高境界应是忘记呼吸,虽感觉已不在进行呼吸,实际 上呼吸仍在自然、缓慢、匀细地进行着,此时应想像周身毛孔均已 张开放大,与大气相呼应,此种境界不可强求,功深自可实现。总 之呼吸须自然,不可人为地追求与控制。

  1. 关于运动的问题


就养生桩训练的内容来看,运动量要做到“舒适得力,适可而 止,留有余力”要根据自身体质及情绪等状况,具体而又灵活的掌 握和控制运动量,既要在锻炼中开发潜能,又不可体力过分消耗。 有些习练者误认为:出汗越多,姿势越低,时间越长,意念越激 烈,效果就越好,进步就越快,然而这种欲速不达,恨病吃药的作 法往往会事与愿违。

所以,养生桩的运动量应控制在以心脏的搏动及呼吸的次数不 失常态为准,当日除练功外在没有其它过大的体力劳动的情况下, 次日清晨起床不感到疲劳为度。总之,练习时要留有余力,功后精 力充沛,是运动量恰到好处的标志。

  1. 关于体内机能变化问题


随着对养生桩体认的不断增长与深入,习练者自身会因人而异 的出现种种不同反应,如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变程度、生活习 惯、人生阅历、兴趣爱好、品质性格的不同,桩功体认也不尽相 同,大体分以下几种:

酸痛感:这是肌肉运动时,体内乳酸分泌所导致的自然生 理反应,一般3〜5日会自然消失,同时,身体局部受伤或开过刀 的部位,及胃肠病、肝病、风湿患者其病变部位会出现疼痛感觉, 这是正常的病灶反应。

麻热胀感:这是练功时毛细血管扩充,血液循环畅通,血 流加速的一种良性反应。

震颤感:这是由于初习时自身肌肉耐劳能力及神经系统控 制能力不能承受四肢肌肉的持续性收缩所致,随着体认深入,及其 控制能力增强,震颤感最后也就显于无形,这是神经肌肉受到刺激 后所产生的一种良性反应。

不同感:站桩时会出现两手位置高低不同或一手热,一手 凉的感觉,这是因为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肌肉松紧未能取得一致 或身体局部病灶的影响,这是站桩后机体发生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

舒畅感:这是因为站桩到一定时期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 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所致,这种感 觉随着功夫越深而愈显著。另外还有流眼泪、打哈欠、咆嗝、虚 恭、腹鸣、蚁走等现象,对此要顺其自然,不要有意抑制和扩大。

(二)养生桩的作用

养生桩通过良性意念诱导,培养周身的松静,其作用主要有两 点:

  1. 健身祛病


俗话说“清能早达”,故健身一道,首重方法,方法正确,直 捣黄龙,方法不当则南辕北辙。故罗老曾曰:“学之不当,能使品 德、神经、肢体、性情都致失常,且影响生命。因而误及终身,谓 余不信,请看过去拳术名家,多因筋肉失和而罹瘫痪下萎者,比比 皆是,习拳原为养生,反而戕生结果殊可怜也,世人多呼拳道为国 粹,如此国粹,岂非制造废人之工具乎?”所以养生桩在松静状态 下,利用良性意念诱导,注重身心内外同修,“改造生理、发挥良 能”切不讲大小周天、意守丹田、子午时辰等等,所以绝无任何副 作用。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松静能诱导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 神经兴奋性增强。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所 表现出心律增快,呼吸失常,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多,以及异常紧张 时皮肤苍白出现冷汗毛发竖起等现象,就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 强,大量肌体细胞参与活动,消耗能量所致。故紧张过后会感到不 同程度的疲劳,所以紧张是一种耗能状态,久之,就会使机体平衡 失调出现各种疾病。

而养生桩的松静能有效地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增强副交 感神经的兴奋性,此时机体表现为心律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平衡, 耗氧量减少,大脑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 性下降,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国外称为“慢钟效应”),增强了机体 对内外环境的感受性,并通过生物反馈对机体进行调整,促进血液 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在松静状态下,习练者表现为心情愉快,轻 松舒适,所以松静是一种节能、蓄能状态,久之自然会调整机体平 衡,抑制各种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养生桩健身祛病之原理所在。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养生桩医疗治病方面,由于其特定的 健身原理使其对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急性转 为慢性的病症等都有很好的辅助疗效。但我们首先还是要贯彻中医 学“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如果等有了病再去锻炼和 治疗,就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所以,在平时就 应该积极锻炼,注意饮食起居,劳逸结合,合理调节情绪,对外来 的各种良恶性刺激皆以平常心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维 持人体阴阳动态平衡,防病抗衰。

同时,养生桩的练习也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病症不同,人 体内部生理机制表现的问题也就不同,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情也各有 特点,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安排。如养生桩之搭扶式 练习,身体前趴,头与两手搭扶在物体上,使五脏六腑贴敷于肚 皮,这样可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又使腰部肌肉成拉伸状态,对肠 胃及腹部的疾病都有很好的辅助疗效。还有卧式、坐式桩适于半身 不遂患者练习,提插式对肩周炎有一定疗效等等。

用于养生桩进行锻炼的病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病情,结合 指导人员的要求,耐心、持久、积极乐观地去练习,切莫因身体有 病而情绪上悲观失望,一厥不振,练功上也一曝十寒,时作时辍。 同时要指出的是养生桩不是包治百病的神技,它只能作为治疗疾病 的辅助调理手段,所以我们不要过分夸大其作用,也不可无视它的 医疗价值,而最佳作法就是将养生桩与医疗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作 用能达到健身祛病之理想效果。

  1. 换劲


由于常年的体力劳动或经常的局部用力,形成了人体局部、僵 硬的用力方式,此力虽适于日常生活及劳作,但相对拳术中的“整 劲儿”而言却是一种严重影响技击的焕散、不协调之僵力。所以, 通过养生桩练习,运用良性意念诱导,以松静为原则,培养神经肌 肉的“整"的感觉,如周身浸泡在温泉水中,周身被大气所包裹等 等。在这种整体意识诱导下,会有效地辐射剌激局部神经系统的灵 敏性,从而带动局部未参与或很少参与运动的肌肉群参与运动,逐 渐将人体局部的神经肌肉进行调节统一,由局部力向整体力过渡。 在此阶段,很多人感觉原来很有力量,可通过养生桩练习,反而感 觉力不如前,原来与人相搏尚能应付,现在反而会挨打,这是因为 以前已定型的局部力在此阶段已被养生桩练习方法打破了其原来的 用力程序,重新进行调整组合,新的用力程序还未定型,正处于所 谓的“半生不熟"的换劲阶段,而导致以上情况。待此阶段一过, 则局部力除整体力生,由量变而达质变。萝老1928年所著《意拳 正轨》中所述:“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 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 证于心源而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然而现在许多意拳练习者,多以技击为目的,对养生桩心 猿意马敷衍了事。殊不知,养生桩不过关,周身松不下来,就会严 重影响技击桩松紧转换的摸劲,即浑圆力的培养。姚宗勋先生曾强 调:“没有浑圆力作为学习拳术的基础,就谈不到如何掌握技击的 功夫,而求得浑圆力的最好方法就是站技击桩。"所以,要想在技 击上有所建树,则必须给予养生桩以足够的重视。

总之,站桩换劲,即通过养生桩松静的练习,去掉人体局部, 僵紧注血之力,形成适合于拳术运动的均整,协调的整体力。当 然,养生桩的“换劲”并不是一放松即成实现,其“松”只是基 础,在“松”的基础上,则要向技击桩“松紧"的转换过渡,只有 通过技击桩“松紧”转换的摸劲形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拳术劲 力(浑圆力)的培养。

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 速度、协调性、耐力等运动素质无不受人体神经肌肉松紧的制约, 意拳全部的训练内容就是如何正确培养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 题,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精神心理的松紧,而首先 是精神的松紧。

技击桩

技击桩“松紧"转换的目的就是培养争力,即浑圆力,就是运 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意力在矛盾相争中达到 平衡、均整、协调、浑然一体的力量,姚宗勋先生曾生动的形容此 力为:“周身无处不弹簧;疾速旋转的陀螺;充足气的皮求等等。”

争力的培养首从自身开始,自身争力的培养是~个由局部到整 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待自身争力建立之后则要进一步培养自 身与外界之争力。罗老曾曰:“自身皆具备,反向身外求,不求己 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一无是处”这就充分揭示了争力的发展 过程,即将自身之间争力建立之后进一步延伸,把自身争力与外物 相争。在此要注意的问题是部分练习者在进入身外争力练习阶段 后,往往忽略了自身争力,而不在自身争力基础上去培养身外争 力,这就使身外争力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偏离了争力发展 之正轨,导致自身的僵滞。所以自身争力是身外争力之基础,其发 展的最高阶段是将二者融为一体,达到精神与肢体、肢体与外界的 高度协调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就是在技击桩“松紧"转换中由摸 劲的形式来完成的。

所谓摸劲,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以舒适,协调,意力饱满为原 则,运用不同程度的意念诱导,结合合理的姿势间架,放松,缓 慢,均匀的揣摩、体会站桩中松紧转换的力量,并随时注意松与紧 都不要过头,萝老曾说:“叫你放松,你真的放松就错了,你不放 松更不对”,说明松和紧都不能绝对,过松则力懈,影响力的形成; 过紧则力僵,造成反应迟钝,不灵活,发力不脆,人也容易疲劳。

不同阶段的摸劲应配以相应水平的意念活动,要突出意念诱导 的真实性。

(一)技击桩摸劲的三个阶段

技击桩摸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1. 前后、开合、上下摸劲


此为摸劲的初级阶段,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主要培养自身争 力,以小范围意念假借入手。

以浑圆桩(左式)为例:姿势站好后假借我们周身被一棵参天 巨树所包裹,要着意体会身体与树融为一体的整体感,而后设想头 与前脚,后颈与前手,两肘之间,两手腕部,双手五指,后胯与前 膝,两脚上部踝关节,肩与胯、手与脚、身体各部直线、斜线交错 相争,罗老描述其为:“争力是无所不争,四肢百骸,大小关节无 处不争。虚虚实实,松松紧紧,还是争力,不争就使不出力气来, 宇宙间无处不争,自己与自己的四肢百骸争,总之要全体浑圆一 争”即“周身无处不弹簧”。这是自身内部之争,是培养自身争力, 撑起桩架的必经之途。其摸劲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如怀抱大树向 后摸劲,右腿缓缓向后下坐靠,两腿之间内侧微微外分,意念左脚 五趾扒地,膝关节微微上指,头与前脚的弹簧微微上下相争,注意 体会两腿之间有向后、外分、上提三种力,需特别注意的是这三种 力要以以后拉之力为主,以外分、上提之力为辅,向后一拉即止, 随即再向前推动大树,要体会前推、挤合、下按三种力,依然是以 前推为主,以挤合,下按之力为辅。如此类推,开合、上下摸劲同 样有主次之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单一摸劲时以主次兼顾的形 式,突出意拳重视周身整体训练的特点,同时,在意拳争力培养的 初级阶段,设置一定的程序,便于初学者入门掌握。

  1. 打乱程序摸劲


此为摸劲的中级阶段,已打乱单一摸劲时固定的程序,在自身 争力建立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与外界相争,此时意念应逐步放大, 使自身与外物相连。

经过以上前后、开合、上下三种摸劲的练习,自身具备相当基 础之后,就可进行技击桩打乱程序摸劲练习。原来摸劲时要遵循一 定的规律,向前必须向后,有开必须有合,上提后一定要下按,而 打乱程序则要求上来可先将树拔起,随即就分开,一分开就回拉, 一回拉就挤合,一挤合就下按,一下按就前推,同时意念上也要逐 步放远放大,由原来意念巨树裹身之自身之争而逐步过渡到自身与 身外之物相争。如设想自身如巨人,耸立于天地之间,四面八方皆 以已身为中心,自身一动,就能带动山川河流随之而微动之感觉, 此目的就是打乱原来单一摸劲时的固定程序,突出意拳实战时随机 随势应感而发的特点,同时意念也要无限放大,以培养实战时“欲 与天公试比高"之大无畏精神气概。

  1. 六面力同时摸劲


此为摸劲之高级阶段,已没有任何程序,自身已与外界乃至整 个宇宙融为一体,周身鼓荡,松紧转换的频率极快,体内产生高速 极小的颤动,如疾速旋转的陀螺,以物击之,触之即溃。精神意识高度集中,假借周身毛发无限延伸,忽忽悠悠,飘飘荡荡,于宇宙 中飞舞,看似轻松自然,实则杀机无限,此时如有颗粒灰尘触及发 尖,周身各处的毛发瞬间则变成根根极柔韧的钢鞭,猛然一紧,如 炸弹一般,将全部力量抽向颗粒灰尘。同时,要时刻高度警惕来犯 的灰尘,即使灰尘触及毛发的速度再快,数量再多,我们内在的精 神意念总要超前的将其全部笼罩,精神状态高度激发,随时控制全 身各部神经肌肉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剌激皆应感而发,其势灵敏、迅 猛、连续,最后达到一种“不碰上就什么也没有,而在哪儿碰上哪 儿就有的奇妙感觉”,即前人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 真义” “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的拳学化境,用现代运动观点 解释就是通过不断地强化中枢神经系统,建立正确动作定型与条件 反射,从而使神经肌肉达到高度协调统一所体现出的一种运动自动 化状态,就是一切动作皆随心所欲,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完成。姚宗 勋先生曾精辟的比喻为:“善于游泳的人,往往忘记了水的存在, 正因为忘了水的存在,游的更悠然自得

关于技击桩的摸劲在意拳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个典故:当年琴 老教技击桩,一•上来就让学生体会摸索“整体浑圆力",这是非常 困难的。姚宗勋先生认为自己很笨,这样做根本体会不到,于是就 偷偷的将整体浑圆力拆开来一个劲一个劲去找,先前后,再上下, 再开合(左右),单劲找齐了,再将前后、上下、左右的程序打乱, 最后达到六面力同时摸劲儿,即萝老所要求的整体浑圆力。这种分 对组合的摸劲方法使姚先生的劲儿找的最快最整,大大提高了意拳 站桩摸劲的质量,也充分体现了姚先生“师古而不泥古”之开拓创 新的精神,可以说这是意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摸劲训练,可练就以下技击的基本条件:

(1) 培养凝重浑厚、清逸大勇、斗志昂扬、所向披靡、当之即 摧之大无畏临战精神气概。

(2) 培养平衡、均整、浑圆一体的力量,能在刹那间调动周身 各部位相应一致地发出最大的力量,并能随意控制和变换力的方向。能够使呼吸通畅,有效的调节周身之松紧,在实战中保持 体力。

(二)技击桩摸劲注意事项

在进行技击桩摸劲时要注意以下情况:

  1. 突出意念诱导之真实性是技击桩摸劲求取力之根源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体力量大小除与肌肉解剖横断面大小 有关外,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所谓生理横断 面是指神经支配肌纤维的能力。一束肌肉有成千上万的肌纤维,不 管人的体型如何,同一束肌肉的肌纤维数量都相差无几,但在一般 情况下许多肌纤维很少甚至不参与运动,神经系统对这部分肌纤维 形不成协调统一的支配,在这样情况下人体运动所表现出的力量则 是局部,分散的力,虽通过外在训练也能迅速提高此力之威力,但 这只是僵硬、呆板、不灵活之死力。所以要想在实战瞬间将全身力 量集中一点,疾速爆发,并随意控制和变换力的方向与大小,则必 须训练神经,因为一切运动都是神经指挥肌肉,肌肉作用于骨骼所 形成的。而神经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精神意识的控制,所以进行不 同程度的意念诱导训练,使自己的精神意识经常处于一种如临其境 的氛围中,突出意念诱导之真实性,意念诱导越真实,就越能有效 地剌激神经,增强其灵敏性与应激性,改善和提高其支配肌纤维的 能力,从而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而拳劲的本质就是由 神经支配肌纤维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故其支配能力越强、越完 善,肌纤维收缩的能力也就越强,爆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大、越饱满 浑厚。

  1. 合理的姿势间架是技击桩摸劲的里要外在结合形式


所谓合理的姿势间架必须是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的结构形 式,如站技击桩时头上领,如有小线上提,臀下似坐高凳,使头与 臀部上下相争,目的是将人体脊柱生理弯曲在一定状态下拉直,以 利于发力时力量的传导;站立的步型为丁八步,身体重心为前三后 七,这种姿势便于前脚引领和后脚的蹬踏起动,出击灵活且重心稳 固;肩要撑,肘要横,外撑里裹的力量分配为撑三抱七,两手高不 过眉,低不过脐,左手不过右,右手不超左,向前不愈尺,向内不 贴身,在这个范围内,手臂可变换出很多个姿势来,且能有效的保 护头部和胸肋部位;胸窝微收,背紧胸松,小腹松圆,腿的四周如 有木棍支撑,双膝撑拔,有拔地欲起之势,周身大小关节不处不 曲,曲折处都假想有力牵引,整体要有撑裹il还,内外牵连,旋拔 不已之意,这种姿势间架暴露面积小,有利于攻防动作的实施,同 时还能形成杠杆、斜面、三角、螺旋等多种形式的力。总之,摸劲 时配合合理的姿势间架有利于力量的培养与运用及各种攻防动作直 接有效地实施。

以上两点着重论述了意念与姿势间架在技击桩摸劲中的重要作 用,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俗话说:“善书者意在笔端,善画者成竹在胸”,说明了 “意” 在任何一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拳学中“意为力之帅"即是此意。 所以,意念是拳术的灵魂,意念活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 比。而合理的姿势间架则是“灵魂”的载体。但是现在很多意拳练 习者不注重姿势间架的正确搭配,虽强调意念,但在姿势间架上却 缺乏规范性和严密性。如果只重“意"而没有规范严密的姿势间架 相互搭配,拳术则成了水月境花,空中楼阁,在技击时并不能实 用;更有一部分意拳练习者,只重自身间架的调配,大讲什么整体 结构的连结放长,挑起自身筋骨等等而缺少正确的意念诱导,这样 虽能练出推拉不动的稳固桩架,却使神经系统得不到相应的刺激, 久之则必形成不灵活之僵紧力,而影响技击实战。

意拳认为“意”是精神假借之支配,“拳”是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式,拳术是精神的肢体的高度统一,没有肢体的运动形式,精神 就是空想,缺乏精神的作用,肢体则是盲目的运动,故意念和姿势 间架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正确的意念诱导结合严谨周 密的姿势间架才是桩法之正规,任何脱离或偏重某一方面的作法都 是极不科学的,萝老所谓“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是对桩法高 级阶段的要求,初学者切莫盲目效仿。

  1. 思想高度集中、动作细微、缓慢、均匀是技击桩摸劲求取 力量的主要原则


技击桩摸劲时,思想集中,动作细缓均匀能扫除万虑,更为专 一和针对性的去体察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万物的各种细微变化,如果 摸劲时思想浮燥,动作粗糙,速度变快,就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般 又能品出什么味儿呢?姚宗勋先生讲:意拳就是要学会在空气中游 泳,就是要培养身体各部的感觉,怎么培养呢?就如春蚕嚼叶,闲 时品茗一般揣摸意中力。此时,思想越集中,动作越细微、缓慢, 体认也就越深刻,大面上体会有了,细微处有没有,更细微处呢? 摸劲时能否体会到周身每一根毛发飞涨并与外物相争?能否体会到 皮肤与大气相摩擦的感觉?能否体会到你的眼捷毛如钢鞭一般随时 警惕来犯之敌?所以,摸索的感觉越细,其辐射身体的部位就越广 泛,周身神经肌肉也就越协调统一,力量也就越浑厚饱满

同时,思想集中,动作细缓均匀的原则,也有利于正确的动作 定型及条件反射的建立。因为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首先都要求 思想集中,慢慢去体会其运动轨迹、用力方式,熟练后方可加快速 度,最后运用自如。

  1. 进行合理的意念间架调整是提高站桩摸劲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摸劲过程中,意念活动(即精神激发)及姿势间架不可能始 终处于同一状态,因为任何持续性的运动形式都会导致神经肌体的 疲劳,所以我们要用相应的方法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保证训练的 顺利进行。

精神激发是技击桩摸劲的能量源,在整个摸劲过中占有极为其 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我们的技击意念过重或执于已身未能将意 念放远放大,就会导致疲劳或身心发紧而影响练习效果,如此我们 可暂停技击意念,换以轻松舒适的养生意念进行调整、放松,待身 心缓解后,可继续运用技击意念进行摸劲。

摸劲时精神激发调整过程的可具体分解为:

意念刺激——精神激发——神经疲劳——意念调整放松——意 念再次刺激一精神再度激发

神经与肌肉松紧转换的运动轨迹同样可具体分解为:

动(紧)——停(松)——再动(紧)——再停(松)

动即紧,即力量瞬间的整体体现,一动即停;停即松,松是整 体的松,是整体的蓄劲过程。在这松的瞬间,我们要体察自身各部 是否已连成一个整体,是否与外界相争,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即刻 再次一动(紧),将整体力量体现出来。这样整个摸劲过程松紧转 换的节奏,清晰明辨,便于浑圆力的培养。但这种节奏只是初级的 摸劲形式,等具备相当基础后,摸劲时则要打乱这种节奏,不知身 体是松还是紧,松紧应相互作用,形成松即是紧,紧即是松的状 态,即萝老:“松紧紧松勿过正"之论。所谓“正”是适当,恰到 好处的意思,姚宗勋先生曾生动地比喻为:"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 听到各就位时身体是什么感觉,准备起跑的姿势是紧还是松,是动 还是静?”所以站桩表面看一动不动,实际上身体却在高速运转待 命启动,高级阶段的桩法摸劲就是要始终保持已接未触的高度临战 状态。

在站姿上,如感精力充沛可稍站低一些,这相对高架来说更能 提高功力。反之则提高桩架或放下桩架甩甩胳膊,踢踢腿放松一 下,再接着站,这样可有效的控制僵力的产生。

总之,在摸劲过程中,对意念和间架进行合理的调整,能有效 地控制松紧,缓解疲劳,并防止意念与间架的错误定型,从而提高 站桩摸劲的质量,故姚承光老师一再强调:“在学习站桩的过程中, 切不可一味的自己去站,一定要经明师不断调整,才能入门与提 高”。

  1. 科学、唯物、辩证的态度是正确认识技击桩摸劲的关键


意拳站桩造诣高深者结合试力、发力等系列基本功训,虽然常 有奇妙的功力体现,如放人于丈外,打出无坚不摧的穿透力,很强 的抗击打能力,以及在实战时硬打硬要无遮拦和清逸大勇的精神气 概等等,但这些体现都超不出人体生理本能所能达到的境界。而现 代一些意拳练习者过分夸大桩功的功效,提出“特异功能”,“发放 外气”,追求“长生不老之大道”,更有甚者将小说家所言之“剑 仙”、“飞侠”之类立为“风里来雨里去”,武功造诣最高之典范。 孰不知此类迷信荒唐之说教早被王、姚(宗勋)二位先生嗤为无稽 之谈。罗老曾曰:“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也,便以为神秘视之, 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 起”;姚宗勋先生也曾谈起:“我国武术界出现了诸如神拳,刀枪不 入,隔墙打人等反科学的宣传,这是一股歪风邪气,用不了多久就 会寿终正寝,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边的科学训练。意拳 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的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拳 术的发展”。所以姚承先先生曾愤慨地说道:“现在很多人标新立 异,沽名钓誉,大搞什么创新,说白了有几个科学系统的学过意 拳,有几个真正下功夫刻苦练过,拉出来能否将站桩说明白了? 一 天七八个小时站养生桩,真正就能练出了王、姚二位先生的功夫 吗?所以,学习一门技艺'不要浮聪明,切莫笨用功,,巧练而不 要取巧,苦练而不要傻练。一定要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掌握科学系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细心体会,并随时总结,这样才 能'升堂渐入室,所学与日增',故学习者切不可一味追求违反科 学和人的生理本能根本达不到的东西,否则只能误入歧途。此外,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练功只能达到适当的延缓自然衰老的作 用,所谓'长生不老修大道'是一种违反科学的幻想,这是学习任 何功法都不可能实现的,学者应明慎之/

  1. 技击桩摸劲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站桩时间长短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因人而异,初学者每次 10-15分钟,有基础后可逐渐增加时间。

练习强度以每天练习后第二天身体不疲劳、精力充沛为适 度。

图片1站桩入门体现在能随意运用和控制意念,较好的调节放松 神经肌肉,时间能站30分钟以上。

摸劲时一定要先求质量,再逐步增加时间强度。站桩是精 神,肢体肌肉的同时练习,肌肉酸痛是正常现象,一般一周以后即 可恢复正常。

摸劲初期身体要大动,而后逐渐步入小动,最后成生生不 息之微动,意念也是由小范围入手,而后逐步扩大,最后与宇宙融 为一体,也就是说技击桩摸劲时是“意念由小到大,动作由大到 小”的一个矛盾过程。

总之,技击桩整个摸劲过程,从有程序到打乱程序,最后无程 序,在精神意识高度激发之下,就是要逐步适应实战时,随机随势 有感皆应的临站状态。根据实战时的各种情况,技击桩训练的形成 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浑圆桩是技击的基本预备姿势,即准备向 前发力的蓄力阶段,其掌心向内,形如抱物,力量撑三抱七,以训 练撑抱力为主;平抱桩手心向下,是浑圆桩向前发力,手与前臂拧 滚而出时所形成的姿势,以练习下按外旋之力为主;撑托桩五指朝 上,掌心朝前,突出掌根,是正面向前发力最后落成的姿势,其侧 重于推拉撑托之力的练习。这三种桩法,联系起来,正好是完整的 正面向前发力过程。勾挂桩两掌心相对,五指张开朝前,分别指向 斜前上方,前方和斜前下方三个方面,侧重于掌心向肘对手腕部上 勾下挂及五指前指之力的练习;伏虎、降龙两种大式桩,姿势低, 步子大,其目的一是为了强化腿部力量,二是为了应付技击中的特 殊情况,经过这种特殊的桩法练习,在技击中步子大,姿势低或拗 步不顺的情况下,同样能做到步法、身法轻盈灵活,发放自如, (大式桩除伏虎、降龙之外,以上几种高式桩法皆可放低姿势来强 化练习)。独立桩单腿支撑,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强化腿的发力,在 技击中以腿踢击对手时,能够保持身体平衡协调、均整,是腿法发 力练习的基本功。坐式技击桩训练,是在两腿悬空,周身不得力的 情况下,继续摸索、培养浑圆力,使整体灵活多变,劲力浑厚,意 拳名家卜恩富先生回忆第一次见萝老时萝老坐在沙发上把他摔出去 的情况,使这位旧中国全国摔跤冠军到老也说不清是怎么飞起来 的。鸟难飞桩是意拳的高级桩法,其侧重于松紧转换的频率反应练 习,像浑圆桩或其它桩法摸劲时的频率是向前一下,随即向后一 下,左右、上下都是一下即止,而鸟难飞桩的摸劲频率则是向前一 向前一再向前,向后一向后一再向后,左右、上下亦然,都是朝一 个方向连续性的松紧、松紧、再松紧,这样练习能有效地强化松紧 转换频率,提高技击时的反应。

技击桩之所以有这么多形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各种桩法训练 侧重点的不同,来强化周身不同部位的同一感觉,即浑圆、均整、 协调、饱满的力量,培养实战时在各种情况下周身的应激能力。

以上桩法,初习应以浑圆桩为基础,培养出浑圆力之后,可练 习平抱、撑托及勾挂、鸟难飞,独立桩等,待高式桩有了相当基础 后,可继续进行大式桩及坐式桩练习,每一种桩法都要适当练一 练,但应以一、二种桩法为主,兼习其它。

综上所述,整个意拳站桩体系就是以养生桩为基础(若仅为健 身,可不必练技击桩),在掌握了养生桩“松”的感觉之后再向技 击桩“松紧”转换的摸劲过渡,进而继续运用精神假借,意念诱 导,通过松紧转换的摸劲,来培养强化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平 衡、均整、协调的拳术力量一浑圆力(争力),求取浑圆力是练 习意拳站桩摸劲的最终目的,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是整个意拳训练 体系的核心。

浏览8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