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拳势论
岳武穆王心意六合拳论
适合于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之共用也。取助于身,则能使 全身四体百骼,内外合其道,诚者自成,道则自到也。言似虽奇, 实习则明。以拳之应用,则能独能使内中之气伸缩往来循环不 息。充周其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寻之不得,练时洁内华外,漾 漾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生,无所不有,至此,拳内真意真经诚 中行外而不可庶也。学者于此用心,至诚不息,可以至无声无嗅 之极端也。
无极论
无极者:空空静静,虚若无有一物也。故曰:太仪、太初、太 始、太素而太极。太仪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 质之实也。太素者:气之始之本民。五太者:胎、胞、气、质、形之本 也。气之混沌而相离,虚无漂渺而为之无极也。
无极者,有之极也。至无而生有,有必还无,有无相生,无有 尽始。虚无者:无形之象也。无极者:含一造化不分之气也。此气 乃先天真一之主气,隐蕴无形,其中有一点生机含藏,名为生命 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道,即道家之金丹也。性者,理也,金丹 也。形名虽殊,其理则一。
两仪论
两仪者,由一气而生,即天地也,亦即阴阳也。独阳则不生, 独阴而不长,阴阳酝酿,而万物化生,此天地自然之理也。人生亦 小天地也,凡四体百骸,一举一动,无一不可以阴阳之分,阴阳合 者体健,阴阳衰者体弱,而举动失措。盖阴阳,由先天真一气而 生,然欲养先天真一之气,而持不失,亦必先自阴阳调和始,此习 心意拳者,不可不知两仪者也。
如以人体而言:肩阳也,胯阴也,肩与胯合,即阴阳相合也。 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皆阴阳相合也。
以动作言之:伸阳也,缩阴也,起阳也,落阴也,伸缩自然,起 落合度,即阴阳相合之谓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生阳, 阳极则生阴,错综变化,其见端愧,学者须体会其意,而明辨之可 也。
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三节不明,浑身是空”、“三节不 明,非僵即空”、“三节不明,变换不灵”,这些都是在实践中总结 出来的经验。
任何物体都有三节之分。以人的整体而言,头为梢节,躯干 部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以头部而言:天庭以上为梢节,鼻部为中 节,地阁以下为根节。以躯干部而言:颈项部为梢节,胸部为中 节,脐下丹田为根节。以下肢而言: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 节。以上肢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若以手而论:指 为梢节,掌心为中节,掌根为根节。总之人之一身,无处不有三 节,三节中又各分三节。
在拳中,“若无三节之分,即无着意之处。盖梢节不明,无依 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根节不明,动辄跌倾'这就说明,如 果对三节不明,那么在意、气、力的练习时,究竟应该从哪里始 发,应该在哪里含藏,应该在哪里发放,必然茫然无知,练拳、练 功时都会分不清劲节的转换变化。
气自丹田生,劲由腰中发,所以丹田与腰部即是全身中节之 中,又是一身的根节之根。根节是劲气的发源地,中节又是劲气 的含藏之处,梢节则是劲气的发放之点。故言,发之于根节,变化 于中节,运达于梢节。只有明白了三节,才能逐步掌握和运用好 根节的催发劲气;只有明白了中节,才能掌握和运用好劲气的含 蓄及变化;只有明白了梢节,才能掌握和运用好气的发放之点, 达到贯通三节的目的。明确了三节,着意才能有的放矢;明劲、暗 劲、化劲三种劲节,才能正确地体现出来。练时三节必须分明,用 时三节又必须合一,因此说分而有三,合而为一。
在心意拳理论中,之所以要把一个人的整体区分为三节,其 意义和目的完全在气节、劲节上的运用。从三节的运动规律来 讲,终不外乎起、随、催。这就是说,梢节起时,中节一定要随,而 根节必须要催。这是因为梢节之劲来源于中节,中节之劲又来源 于根节。当手进攻时,肘一定要沉,肩一定要催,肩催则动力到 肘,肘催则动力到手,三劲合一才能有推山之力。手足之劲源于 肘膝,肘膝之劲源于肩跨,而肩胯之劲气总源于腰腹,所以说“一 身之劲在于腰,一身之气在于腹”。拳经云:“三才三身非无因,分 明配合天地人;三元灵根能妙用,武艺之中即超群”。
四梢论
梢指的是物体的末端,在心意六合拳中四梢指的是人体中 的肉、筋、血、骨的末梢,即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脚甲为筋之 梢,牙为骨之梢。
发为血梢,属心心努气生,气足血旺,血输发转,发能冲冠,毛发虽微,力能撼山。
毛发是人体中气血运行的末端,又是人体表皮的门户,惊起 血梢就是要紧闭门户,使全身的毛孔闭合,气血聚集,以增身体 中的内劲,达到毛发倒竖气冲冠,全神贯注在心间,紧闭门户气 不散,周身合一力撼山。
舌为肉梢,属脾脾醒舌顶,舌卷气降,舌欲催齿,
肌肉成强,脏腑充实,柔中有刚。
舌是接通任督二脉的桥梁,舌上卷则任督脉通,清气循任督 脉下行,溉养全身,周流四肢百骸。这就是舌卷气降的道理。
舌还有助于催发劲力。发力时舌要催齿,所发劲力越大,舌 的催顶之力越大。所以,人在运动时,舌也在一松一紧的随之运 动。由于舌的运动变化,促使津液的大量产生,生津则解渴,滋肺 润喉;口中所产生的津液还被称为“玉液琼浆”,咽下可以助消 化,强身健体,所以舌在心意六合拳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牙为肉梢,属肾
化精填骨,骨竖齿固,保齿之道,
最忌凉热,唇包齿藏,上下成行。
骨在五脏之中属肾,肾乃生骨髓之源,脑为髓海。肾脏健旺、 精髓充足的人不但大脑清醒,同时骨骼坚实。反之,肾脏衰弱的 人,大脑精髓会亏损,骨骼也会随之老化,身体自会虚弱。所以肾 不壮则骨不坚,骨不坚则齿不固。
人在恼怒时,总会咬牙切齿,咬牙切齿狠劲出。在爆发劲力 的一霎间,一定要舌顶齿叩,要有牙欲断筋之狠,才有助于劲力 的增大和发放。
甲为筋梢,属肝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握足踏,瞬间力发。
甲为筋梢,属肝。筋是主四梢之伸缩、手掌之开合、身体之动 转、两足之进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击中出掌必须是伸掌如瓦 愣,曲中求直,不可伸直展放。过曲不力,过直易折,故宜微屈。足 趾在足掌落地的同时要掌踏趾叩,五趾抓地。
总之,在爆发劲力的一霎间,要有发欲冲冠、舌欲催齿、牙欲 断筋、指欲透骨之意,才可在瞬间爆发出最狠毒、最凶猛的刚猛 之劲。
四梢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体中,营养在血,其华在 发,肉丰在脾,其灵在舌;筋强在肝,其锋在爪;骨坚在肾,其固在 齿。所以,人生无气则不能生存,无精则不能营养,无血则不能灌 溉,无骨则不能支持,无肌则不能聚力,无皮则不能包裹,无毛则 不能司汗,无筋则不能伸缩,故在平时应注意盈血、充髓、健脾、 强筋之锻炼。
“惊起四梢,火机一发物必落”。在爆发劲力的一霎间,四梢 一定要惊得起,要有发欲冲冠,舌欲催齿,牙欲断筋,甲欲透骨 之意,才能在瞬间发出火烧身的灵劲与爆发弹性力。“明乎四梢 增神力,明乎三心生灵气;四梢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四 梢三心归一体,运用灵活一混元”。
五行论
五行者:金、木冰、火、土。
在心意六合拳的练习中要求内对人体之五脏:心、肝、脾、 肺、肾;外应人体之五官:舌、目、耳、鼻、人中;拳合踩、扑、裹、束、 决之五劲。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
心动如火焰,肝动如飞箭,脾动气团聚,肺动震雷声,肾动快 如风。
五官者:舌、鼻、目、耳、人中。
舌通心,鼻通肺,目通肝,耳通肾,人中通脾。
五劲者:踩、扑、裹、束、决。
踩劲:如踩毒物。
裹劲:裹物而不露。
束劲:上下束而为一。
决劲:如河决口也。
扑劲:如饿虎之扑食。
五脏与五劲:
心动如火焰合于踩劲。踩者如踩毒物,烈毒如火焰。
肝动如飞箭合于扑劲。扑者,要快,要猛,要远,快猛如飞。
脾动气团聚合于裹劲。裹者含而不露,气力团聚,蓄而待 发。
肾动快如风合于束劲。束为了长,束长弹抖之力,疾快如 风。
肺动震雷声合于决劲。决者惊炸之势如震雷。
五脏肺属金,五官鼻通肺属金
肺动吼雷声。在运动中肺气的运用要求做到气随意行,声随 气至,力随声发。气要足,声要亮,才能劲力与意气相合为一。由 于鼻通肺,在肺气排出时,要从喉部和鼻孔排放,发力与排气都 要由小到大,由缓到急,动作与呼吸要配合,呼吸与发力也要配 合。所以,发力呼吸和动作要求协调一致,当动作完成时,呼吸和 发力也要同时终止,要做到声随气发,手随声落,发声如雷吼,发 劲如炮崩,此乃心意六合拳之雷声劲,又谓之决断劲。
五脏肝属木,五官目通肝属木
肝动如飞箭。属木,在体主筋,在情主怒。木能生火,因此 肝动能促使心火生,表现在五官上则目疾,目疾则心狠,心狠则 手毒,才能动如猛虎扑食,迅雷不及掩耳。如人发怒,两眼会发出 凶光;若人得了黄胆性肝炎,两眼就会出现黄色。所以,肝与目有 着很密切的关系。在与人交手时,一定要两眼神聚,目光逼人,首 先从精神气势上压倒对方,使人望而生畏,有触其光而丧胆之 意,这就是神意打人。可谓“肝动神聚气势攻,拳随身变鸡步行; 目疾心毒手似箭,出势虽猛内气平”。 -
五脏肾属水,五官耳通肾属水
肾动快如风,是说在练拳过程中,无论是进退、闪转、虚实变 化、蓄劲和发劲,都与腰有直接的关系,而腰主要指的是两肾,肾 气足则身体健壮,则全身的劲力灵,动作也就活,速度也就快。拳 经提到耳通肾,从中医理论说,耳通肾,故肾壮则耳聪,若肾脏虚 弱,则多出现耳鸣或听觉迟钝之病。
从另一方面讲,肾气足则精气旺,精气旺则清气升身体壮, 身体健壮则无论是左旋右转、上下束长,不但灵活自如,而且还 能产生很好的弹性。在心意六合拳中称中节的束长弹性力为拔 中节。拳经云:“束长二字一命亡”,所以,能否有很好的束长劲产 生与腰有直接关系,与肾也有直接的关系。
五脏心属火,五官舌通心属火
在心意六合拳中,心为君,意为相,周身为臣。内三合中首先 提到心与意合,一身之变化在心,心一动而闪,心动则意发,意动 则气随之,气动则力随之。如拳经所言:“意由心生,拳随意发,心 如火药拳如弹,心毒为上策,手狠才胜人”。也就是说,存心要毒, 不毒则不准,进不能取胜,必有寒势之心。所以在心意拳中,心为 君火,动为相火,不论是进退、虚实发力,胜负都与心有直接的关 系。心慌则意乱,意乱则气散,少气则无力。在练拳和技击中要想 达到好的效果,必须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除内三 合外,心还要与目、耳、身、舌相合。
心为君火,足起快时心火旺,心火旺则踩劲毒,心气一动,四 肢皆动,内劲出矣。所以,在练习心意六合拳时必须做到心狠、意 毒、踩要毒。踩毒则势猛,舌要催,舌催则力充,动则必胜。
五脏脾属土,五官人中通脾属土
脾胃属土,土旺则万物化生。脾胃摄取食物,承担着生产和 蓄藏身体所有器官所需的养分,脾有滋养润活诸脏的作用,脾为 诸脏之母。养分足体者自壮,体壮者气足,气足则力大。所以脾主后天之气,体壮气足,蓄发自如;劲力裹含,发则必有。如脾胃不 好,人将会因缺乏营养而体弱多病,因土不能滋养而万物枯死, 也就是无力气可提。
五官人中通脾,主要是通于脾的窍位,人中又是手阳明经、 足阳明经和督脉的交会穴,所以,人中在医学中有着起死回生之 功效。
五行有相生、相克之道理,按此关系,内五脏同样有相生相 克的道理。肺壮可以促使肾强,肾强可以促使肝健,肝健可促使 心康,心康又能促使脾健,脾健可促肺健。由于脾是滋润诸脏的 主宰者,故脾健则可使诸脏滋润而得以健旺,因此,脾为诸脏之 母。
五行、五脏、五官的关系如下表:
金 | 木 | 水 | 火 | 土 |
肺 | 肝 | 肾 | 心 | 脾 |
鼻 | 巨 | 耳 | 舌 | 人 |
决 | 扑 | 束 | 踩 | 裹 |
浏览8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