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中国传统射箭”真的成为一种普及的文化行为的话,其社会效应 如何?

徐:哎呦,我估计啊,那现在中央担心的问题就能减一半儿。和谐社会,人 的文明程度,人与人的和谐状态就能建立起来。实际上,韩国人、日本人不是都有 像“反求会”这样的一个东西嘛。你看忙活了一个礼拜了,几个人建立一个射箭小 组,等于去“斗私批修”去了(笑),我通过射箭,来反省我这一周对工作是不是 尽心尽力,对家庭是不是尽心尽力,对老婆孩子是不是尽心尽力,我有没有不对的 地方。就像“文化大革命” “斗私批修” 一样,人前人后别做坏事嘛。实际上他是 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果大家都这样,那还发啥愁了。当然咱们不能要求人人都这 样,要到那个时候,人的廉耻观也不一样了。那天我在南京比赛,那边是复合弓, 这边是传统弓,我说咱们传统弓比赛我给你们提几条要求,咱们是文化,别忘了 啊,要文明,你们这些“烟鬼”不准在训练场上抽烟,我后面设一个地方你们到那

① 高颖,生平不详,经考证,大致为晚明人物,其所撰三卷《武经射学正宗》传存至今,系一部 内容明晰而讲求实效的书,是明代众多射书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抽烟去,不能说抽完啪一下扔到地下,那不行,人家好不好咱不管,咱自己练这个 传统弓箭的,要做好这些东西。其实这个射箭啊,从世界锦标赛来讲,它就是一个 文明国家的产物,英国讲究绅士风度,它的高尔夫球也罢、台球也罢,包括射箭也 罢,这都是些“宫廷运动”啊,应该是上点档次的。你看我们那时候参加世界锦标 赛,官员教练必须西服革履才行啊。那时候一看,那就是“有派”,不一样,有层 次。这就不仅仅是文化,同时也是文明的一种体现了。

结语

徐老很忙碌,正像老人家自己所说,所有“山头”都集中在他这里,每天都 有很多电话打进来,要建队求支持的、联系培训课程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 笔者这次的拜访占用了前后一个星期的时间,一种“奢侈感”油然而生——徐老笑 谈,这是“特殊优待”。徐老夫妻年事已高,功成名就,根本无须如此劳碌,正是 出于对传统射箭的热爱,对中国射箭事业的牵挂,以及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体育人发 展体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至今仍然四处奔波,孜孜以求,夙夜忧心。徐老讲 述清晰,言语风趣,很符合山东人爱说故事、会说故事的传统。从不讳言自己的 文化程度,但每每言及自己文化不深,妨碍从丰富的古代典籍中汲取养分,不免怅 恨,其坦诚与真挚,令人心折。在当下普遍追求功利、沽名钓誉之徒横行的时代风 气之下,此等风骨,至为难能。

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形式,射箭承载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徐老在访 谈中多次提及,中国传统射箭,在其恢复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就 是“培养整个社会在这方面的意识”。人类文明曾给予弓箭很高的文化地位,比如 正统印度教中的“罗摩”就是一手持弓,身后背箭的神明形象①;古希腊神话中的 厄洛斯,通常被表现为拿着一张弓和一支箭或一盒箭②。无论学者对之如何阐释, 作为规定下来一种仪式中的重要道具,弓箭体现了先民面对生存需要,祈求人丁兴 旺、种族繁衍的美好愿望,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庞大而繁杂。而中国传统射箭背后 的文化,同样是“相当、相当地深”:甲骨文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弓矢为造字参照 物的证据,汉代《说文》中收录了28个“弓”部字③,堪见其与生存繁衍、生产生


  • “罗摩”为印度文明中重要的神话英雄形象之一,为“罗摩派”所信奉,对罗摩的崇拜在印度 民间非常流行,他们认为只要虔信罗摩,并默念其名,便可得以解脱。

  • 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丘比特”,有学者认为其象征了合法性行为关系下的男女生殖。

  • 《说文》中收录的“弓”部字,大致可以分为弓的部件如弭、推、弦等;弓的种类如弓、强、 萌、弧、弩等;动作字如接、替、引、肝、型、教、潭等;表状态者如羿、褒、硼、僵、弛等。


活的紧密联系;弓箭甚至成为具备超自然力量的某种“仪式性法器”①、图腾崇拜 的对象②、“接续香火”的象征。③

按照徐老所言,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的中国射箭运动“走到今天,如果不改,已 经走不下去了”。发展传统射箭与竞技体育并不矛盾,它会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尊重“传统”也不等于“保守”,而是交流沟通,更不是各立山头,钩心斗角,它 需要的是各方面专业人员的精诚合作,围绕这一主题同心协力。虽然我们无从想象 未来的射箭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但我们不能仅仅将“传统射箭”局限于“运动项 目”本身,而是要时刻以保障其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为原则。长此做去,便能抓住 “中国传统射箭”相关问题的核心和主流,便是接续了 “中国传统射箭”的根脉, 便可留住“中国传统射箭”的精髓。一句话,“文化定位”决定着后续发展的格局 与空间。

那么,在今天,在这“射箭”早已逐一卸下诸多文明职能的今天,在这科学技 术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在这卫星定位、纳米技术、3D打印如雨后 春笋般出现的今天,所谓的“传统射箭文化”又该魂归何处呢?

人类之所以应当时常清点祖先们留下的遗产,是因为那里隐藏着与自己生存和 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这里面,也包括“中国传统射箭”的未来。古人有云: “射者,男子之事也。”④用今天的“大白话”讲,射箭是个“纯爷们儿”的事, 是一个成熟的、有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人应该去做、必须去做、也理当做好的事 儿。在古人眼中,作为对家庭、宗族、社会的存续发展负有重要责任的成年男子, 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抵能在射箭中得以锻炼磨砺。故此,“古者天子以 射选诸侯、卿、大夫、士”。这与“不读《易》不可以成将相”之论相类,并不是 要求每个人都要有百步穿杨的神射之功,也当然不是勉强所有人都晓阴阳通八卦。 古人所重视的,是人在亲身参与这些活动——或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 中,在经过相应的身心锻炼之后,所获得的那些生而为人的、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繁 衍发展基本要求的,诸多方面素质的“提升”。⑤换句话说,是迈向“成人”的门 槛,是担当社会责任之前的必要修行。孔子主张“六艺”并举,将“射”作为重要

  •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郊裸C天子亲往,后妃帅 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镯,授以弓矢于高裸之前”;北方某些地区仍流行拜天地之前新郎射天 地四方的仪式C《礼记•内则》中记“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悦于门右”等等。

  • 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千手观音像即有执弓箭法相。

  • 2002年有学者曾记录黄平县枫香寨的“彳革”家为“头顶射日"的民族。弓箭在当地是“香 火”的象征,红白弓箭直接挂在堂屋正门对面的正壁上接受供奉。

  • 《礼记射艺》。

  • 当然这里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手持女性主义的解剖刀来苛求古人,这里所谓的“男子”, 应该理解为相应生产力背景下,对于身负社会责任的一般成员的一种称谓’


 

'的一支,并称“君子不争,其必也射乎”,同样是将“射”作为衡量社会成员基本 素质的一种标尺。社会要发展,就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肩负各自的社会职能,射可 强体,射可练心,射可修德①,古人的这种选择绝非偶然。“射以观德”的历史张 力,“反求诸己”的人性闪光,皆在于此,而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射箭”本身所固 有之文化吸引力及生命力的无限期待与无比信心,亦正在于此。②

在整个访谈的进行过程中,笔者能够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徐老的“专业痕 迹”:一位经历过大阵仗的功勋运动员、一位具有丰富教练经验的训练专家、一位 将毕生精力灌注到射箭运动当中的老体育人,其言谈举止、思维方式都被打上了 深深的烙印。这些也都体现在徐老对中国传统射箭恢复与发展的规划之中,细细品 来,与那首著名的《西江月》③颇多相合:任何事功,皆须稳扎稳打,正如徐老所 形容,“射一支箭,是一支箭”,而“射贵型端志正”,面对眼下及未知的若干困 境与难题,传统射箭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端正平和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不可蝇 营狗苟;“开要安详大雅”,若真能确认传统射箭文化格调,校准传统射学发展的 目标和着力点,则中国传统射箭在世界范围内再显峥峡,自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之事,可计日而待也。徐开才先生对中国传统射箭的恢复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 力,寄予了无穷的期盼。

这期盼,既恢弘又切近,虽茫远却可及!

浏览4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