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举行第三十二届会议,我国教育部 部长周济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

该次大会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尤其是1948年的《世界人 权宣言》以及1966年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 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个公约;考虑到1989年的《保护 民间创作建议书》、2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和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弥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 续发展的保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和0然遗产 之间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 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 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更威协,而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保 护这种遗产的资金;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 和共同关心的事项,承认各群体(尤其是土著群体)、各团体、有 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养和创新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注意 到教科文组织在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的准则性文件,尤其是1972年的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方面所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还注意到迄今尚无有约束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边文件;考 虑到国际上现有的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协定、建议书和决议 需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新规定有效地予以充实和补充;考虑

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 要意义的认识;考虑到国际社会应当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与本公约 缔约国一起为保护此类遗产做出贡献;考虑到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各项计划,尤其是“宣布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计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 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于 2()03年1()月17日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在该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各团体、有时为 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 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 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可关系和忻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 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 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 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 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

1我国非物质义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 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 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 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 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上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 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图2-1)主要用于研究、收藏、 展示、出版等领域。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图片7

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 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 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 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隐含 “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 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 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 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 意.标志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r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生存现状,另一方而影显K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 时代精神。

自从2()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 我国的非遗事业已经走过了 12年的时间。在这12年里,我国已建立 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四级作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审 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了 1 372项。目前,我国已 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但因为我国历 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非遗项目分布广泛,仍有很多非遗项 目已经或者濒临失传,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r《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止式施行。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广保护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 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 )传统体育和游艺“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阡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为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 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 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倡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作.按照国家原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 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建立了 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 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歧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 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T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木级财政预算。国家扶持民族 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此处的“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 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止规和非止规教育)和振兴。国家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帕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 等可根据逐级申报的原则,向单位或居住地所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提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

止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 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 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 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 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务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本行政区域内体 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 作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公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2()06年5月2()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共计518项。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中前者共计 51项-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中前者共计191项:

2014年11月11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中前者共 计153项

梁山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故事发源地,梁山好汉的大本 营,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西北。济宁自古以来就以“东文西武”蜚声 中外,如果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东文”, 那么以梁山好汉为代表的水浒文化则成为“西武”的典型代表。 20。6年,梁山武术成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14年, 梁山武术入选国家文化部公示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长期生活在梁山这片沃土上的人们崇尚武术,自古以来,民间 习武之风盛行,素有“喝梁山的水,都会伸伸胳膊踢踢腿”之说。 纵观占今,在中华大地上,水泊梁山被称为武术之乡当之无愧(图 2-2)更值得自豪的是,梁山为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宝贵贡 献,为祖国培养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武术人才,为国增光,并令世界 武林有识之士所称道

图片8

梁山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梁山武术源远流长,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武术就是梁山广大群 众喜闻乐见、易于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当地民间有句俗话“拳 打卧牛之地”,意思是开展武术活动在场所要求上伸缩性较大,有 块平坦的可容牛卧之平地,即可具备先决条件;再者,从设备、 器械方面要求也不复杂,用日常生活中的棍、棒之类,就可以练 武。武术不仅有强身健体作用,而且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因此,每当农闲季节,当地便形成群众性的练武热潮。天暖时凑场 院,天冷时找闲屋、挖地窖,切磋武艺,勤学苦练,几乎村村可以 见到

在项目一单元三“孔孟之乡武术概览”中,我们讲述了梁山武术 的起源,之后,梁山武术获得了斐足发展,明朝崇祯年间(约1636年) 梁山西北寿张集武林高手李青山,聚众数百,杀富济贫,连克寿张、 郛城、东平、张秋等县城,一度成为农民起义首领而声威大宸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爆发之后,梁山南嘉祥人胡四 在梁山一带结交了著名武林高手梁山东青烟堆的王君坷、梁山大寨 的马声彦、天齐庙道士刘何真、梁山西黑虎庙的高建成等,并联合 驻扎在曹县的捻军首领张洛型,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十月, 在寿张集西徐楼玉皇阁起义。这支义军曾在济宁与僧王军展开血 战,最终虽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却大大激发了梁山人民反压迫的斗 志和习武的热情,武术拳种、器械等也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在梁山 广为流传的梅花拳,就是在这一时期演练而成的精彩拳种。

清朝灭亡后,随着中华武术各级“国术馆”的相继建立,梁山 武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梁山的不少武术强将受聘到各级 国术馆任教,为武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梁山北2()余里 代庙村的常丙章、常丙义被青岛国术馆聘为教习,至今青岛还有常 教习的后传弟子匚梁山南8余里的姜庄续贞为被聘为汶上县国术馆 教习,并任该国术馆副馆长,至今姜庄现存的石碑上尚有记载.此

间,梁山一带民间习武之风空前活跃,并出现了一些武术之乡、武 术之村”如代庙乡,由著名拳师宋文林(1832—1915 )主持,其武 艺高强,弟子不卜• 3W人。宋文林曾在北京、天津的教场、镖局任 教多年,后在东平教场教学。其弟子常丙义、陆家灿、魏风银、胡 明海、陆传昌、王丙信、郭行兰、勒文贞、1甚珠梁等武林高手都曾 在青岛国术馆、山东国术馆任教”梁山大寨里的前集马振杨村,由 拳师王清月主持,波及梁山周围几卜个村庄,习武者2 ()()0余人。该 村设有“艺学”,本着农闲多练、农忙少练的原则.习武活动长年 不断杏花村附近的张垓村自明代以来喜欢玩枪弄棒,尤以狮子舞 技艺非凡,远近驰名,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梁山武林志上纷纷走向保家卫国的牌场, 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代武术拳师王传俭、王俊山、李象 山等,在打鬼『除汉奸战斗中充分发挥了武术的独特作用。特别是 杏花村附近马庙村的马达,自幼习武,有胆有谋,一提马达敌人就 胆战心惊,是人民群众赞不绝口的传奇式人物。

梁山武术协会的正式成立.,是推动现代梁山武术事业发展的一 个甫要里程碑“为推动和指导梁山武术的健康发展,协调各拳派之 间的关系,提高梁山武术的竟技和武德水平,1982年9月,由梁 山健在的老拳师、各拳派代表、政府体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梁山 武术界盛会,选举31名委员组成了梁山武术协会,并选出了武协 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1986年,梁山武术协会第三次会议又增 设了常务委员会,修订了会员章程,发展会员140()余人,并代山 东省武术协会发展会员11()。余人,颁发证书和证章 特别是1986 年,山东省省长李昌安,国家武协主席徐才,仝国政协委员、著名 武林高手海灯法师先后来梁山视察“水泊武馆”和群众性武术活动, 使梁山武术协会进一步明确协会的宗旨和任务,建立健全了例会和 定期组织大型武术比赛活动等制度;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武术 工作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协会章程及工作条例,广泛团结各位老 拳师、教练员和所有武术爱好者。梁山武术协会积极挖掘整理梁山
武术拳种、拳派的优秀传统项目,本着社会兴办武术事业的精神, 深入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提高梁山武术技术水 平,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 贡献。

“全国体育先进县”达标活动的开展和中华武术“四大门派” 会聚梁山,吹响了传统梁山武术向世界现代武术冲刺的进军号。为 使梁山尽快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在广泛深入开展群众体育、 武术活动的基础上,县教育、体育部门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入手, 联合发出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武术课的通知,使学生劳逸结合、 课内课外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大大激发了青少 年习武的热情。武术馆校和太极拳辅导站等应运而生,同时开设了 文化课,较好地解决了 “练武不能学文,学文不能习武”的问题, 为梁山武术的腾飞夯实了根基。特别是中国梁山第二届国际水浒文 化节中华武术“四大门派”邀请赛,少林、武当、峨眉、梁山四大 门派的武术精英会聚梁山,同场献艺,互相切磋,这在中华武术史 上还是第一次。如果说8()()多年前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因《水浒 传》而使水泊梁山驰名中外的话,那么2()世纪9()年代中叶的这次“四 大门派”精英聚会水泊,则为传统梁山武术向世界先进水平快速发 展,提供了 一个千载难逢的良好契机。

作为全国首批命名的“武术之乡”,梁山武术文化底蕴丰富, 梁山功夫种类繁多,技艺高超,博大精深,汲取当年梁山众好汉的 功夫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如武 松拳、林冲枪、李逵斧、杨志刀、燕青拳、梅花拳、子午门功夫等 拳功的规范套路。目前梁山县拥有子午门、少林拳、太极拳、洪拳 等百余种武术门类,武术馆校2。余所,近十万人经常参加习武健身 活动:梁山县多次承办“中日擂台赛”“中泰对抗赛” “’武林风’ 走进水泊梁山”“功夫王走进水泊梁山” “全国子午门少林民间武术 争霸赛”等一系列精彩赛事,为海内外的观众献上了一台台视觉盛 宴。历史悠久的传统尚武之风,造就了水泊梁山流派林立、风格独

 

具的武林特色,梁山武术已成为水浒文化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 梁山武术的文化内涵

梁山武术是指在八百里水泊梁山这一特定齐鲁文化和水浒文化 环境中历史形成的,以忠、义、礼、信、仁信仰为基础,体现个性 张扬的梁山好汉情怀与气派,并以好汉武功遗韵、梁山土著拳械与 外来拳种三位一体、相互融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 态。梁山武术的普及性,成为它有别于其他拳种门派的一大特色。 梁山武术崇尚忠义诚信、礼仪仁爱、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因而武 者在习武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倡树美德。梁山武术 具有完整的技术与理论体系,它以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而以 忠、义、礼、信、仁信仰,江湖情结和游侠智慧为文化内涵。

梁山水浒文化旅游区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为着力打造的四大旅游 区之一,梁山作为水浒故审真实的附着地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发 源地曲阜形成了济宁ll诿、市政府所规^的“东文西武’的旅游格局。

三、 梁山武术拳械内容

(一)梁山武术内容体系

百年来,历经数代拳师精心修炼,梁山已形成拥有十大拳种门 派、72梁山好汉拳械和36 土著拳术套路的武术体系。梁山拳功现在 较普遍流行的有燕青拳、子午门功夫、少林拳、梅花拳、佛汉拳、 洪拳、二郎拳、猴拳、醉拳、番子拳、水浒拳、天罡拳' 太极拳等。

梁山武术十大拳种门派有:梁山梅花拳、梁山子午门功夫、梁 山秘踪拳、梁山少林拳、梁山洪拳、黄氏二郎拳、二门洪拳、三晃 膀大洪拳、佛汉拳、掌洪拳。

梁山好汉拳械套路有林冲六合大枪、李逵板斧、武松醉拳、智 深禅杖、董平连环双枪、关胜大刀、解珍三齿钢义等。

Z

梁山土著武术套路有飞檐走壁功、硬气功、九节帆 双鞭、绳 镖等。器械有梅花桩、风火轮、五虎锚、流星锤、提戟、凤拐、丽 剑等兵器。

(二)梁山武术代表

1.子午门功夫

所谓子午门功夫,一是好汉们在每天的子、午两个时辰练功, 二是此功法练先天之身躯,补后天之精华,练后天之精华,补先天 之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先天为阴,后天为阳;阴为子,阳为牛, 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后,练功时身匕就会出现一股热流和一股冷流, 热流称为火候,冷流称为“精华之泉”,也就达到了人们通常所说 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武术界形容此功法厉害,也把子说 为生,午说为死,寓意出拳抬腿即可决定对方生死,故名“子午门 功夫”。

子牛门功夫包括内功、硬功、轻功、徒手、对练及各种兵器, 有了午拳、子午游身八卦桩、武松拳、戳脚连环腿等近百个拳种, 宋江追魂刀、公孙胜八卦剑、林冲六合大枪、阮小七拐子等七十多 个器械套路,断魂掌、子午洗髓经、子午易筋经、飞檐走壁功、大 力阴阳功等三十多套内功功法。

子午门功夫作为一种文化积淀,集健身性、观赏性、技击性、 养生性于一体,渗透了民族气质、融入了世界文化诸多因素,特刖 是受齐鲁文化和道家思想的熏陶、滋养,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和 文化特色,带有鲜明的梁山地方特点和民间武术流派的特征,是水 泊梁山众好汉及历代掌门传入%体智慧的结品’是齐停文化的再 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是世界武术之瑰宝。但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来讲.子牛门功夫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功夫一向为单传、秘 传,历史上留下的文字资料几近空白。挖掘整理子牛门功夫这一宝 贵的历史财富,不仅可填补中华武术发展史上的空白,对F富齐鲁 文化亦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受特殊历史原因的影响,这-古老拳种的传承、发展、推广都

 

  1. —— \


陷入了困境。子午门功夫发源地建福寺、梁山,只余遗址,目前系 统习练子午门功夫的人越来越少,使这一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武术 流派濒临灭绝。

为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子午门功夫第二十一世掌门人宋义 祥先生于1989年至今先后在梁山创办了武术学校、成立了 “子午 门功夫研究会”并任会长、创办了 “梁山功夫研究院”任院长兼总 教缺传播子午门功夫,并出版「大量子牛门功:夫的教学书籍|光 盘,发表武术功法及论文共百余篇。

2009年,子午门功夫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2.燕青拳

燕青拳是梁山好汉留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水泊梁山广 泛流传,其第十五代掌门人刘洪元是清末民初梁山有名的武林高 手,有一次他在丁堂村与人角斗,长枪扎在肚子上竟然安然无 恙,至今传为佳话。燕青拳又称秘踪拳,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 传至宋代时由梁山好汉玉麒麟卢俊义发展而成e卢俊义收燕青为 徒,并同上梁山泊。卢俊义隐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功,故名燕 为拳;另一说,燕青的门徒虽然敬佩老师的武艺,但因其投奔梁 山泊,故隐燕青之名,称为秘踪拳;又一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 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迷踪艺。燕青拳 传到清代的孙通,先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四方,晚年隐居 河北沧州教拳,在沧州以陈善为首的一派称为秘踪拳;由沧州遗 流到静海县霍家,称之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家霍元 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

燕青拳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 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 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 落。各种套路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 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卜肢有跳、截、挂、

 











缠等;配合以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击技较强的攻防技术。 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蹿蹦跳跃。

燕青拳内容极其丰富,有徒手(秘踪拳、三步架等)、器械(青 龙剑、明堂刀、五虎断门枪、春秋大刀等)、对练、硬功(铁裆、 铁沙拳、铁顶)、医疗保健功(主要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燕青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1. 梅花拳


梅花拳简称梅拳或花拳,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梅花拳是 我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迄今已有3 ()00多年的历史。梅花拳古称 梅花桩,因在百余根桩阵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 种之一。其拳套路、器械多在弛血练习,注重实战击畿,讲究胆、 力、技的训练。明未清初起,外地拳种相继传入梁山,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梅花拳与梁山地方武功遗韵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梁山梅 花拳。梅花拳第九代祖师王法胜,于乾隆年间(公元1738年)遵师 训至梁山马振扬村.传授梅花拳文理武功,并纳地方武韵遗风为己 用,潜心研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梁山梅花拳开始形成。其间, 他立坛场传授梅花拳文武大法,又授技于王秉虎、王秉金、上举 贤等王氏族人,从此声名远播.现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梁山武协副主 席老拳师冯大民,委员宋升祥、侯先存、姜德法,会员王清文、王 保德、王保柱等一习梅花拳者主要分布在梁山前集乡的马振扬、张 垓,梁山镇的后集、马庄、郝山头等,后孙庄乡的姜庄,寿张集的 孙庄、徐楼,馆里乡的大候、荣那里,小安山乡的西唐、宋庄以及 代庙乡的董那里、新华、杨岱等。

2009年,梅花拳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荥

  1. 洪拳


洪拳分为大洪拳(又名太祖拳)、中洪拳、小洪拳、掌洪拳。 据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该拳讲究刚、猛、紧、稳、小五个字. 主要流传于馆里乡的东李庄、刘先庄、胡台庙,杨营乡的王连坡, 马营乡的辛兴屯,后孙庄乡的「堂、孙庄、盛庄,前集乡的前集、

马庙、郑垓,梁山镇的任庄、张坊、凤山,开河乡的开河,还有徐 集、小安山、王府集、李官屯、韩垓等乡镇的一些村庄。现代主要 代表人物有:梁山武协副主席、老拳师王俊山、李象山、邓福存及 郑如科、任有领、孙克胜、肖文福、黄怀银、韩锋、曹务才等。

  1. 少林拳


少林拳主要流传在梁山大寨、开河、代庙等乡镇。现代代表人 物为老拳师段道坤、勒玉珍(县武协副主席)、宋广生、徐英第等。

  1. 二郎拳


二郎拳系梁山好汉武松所创,分三节、六段、一百零八式,是 比较稀少的拳种套路。二郎拳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动静结合,刚 健有力,手脚并用,利于实战,此拳技击风格可概括为六个字: 接.缠、进、拦、切、拿,适合于被困之中,展天打四面八方,小 则拳打卧牛之地' 演练起来,要手-如流星、眼如电、腰如蛇、腿如 诂,也就是行如风,站如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外猛内静,机 动兄活。此拳主要流行于郸陈、李官屯、梁山镇等乡镇的一些村庄。

  1. 佛汉拳


佛汉拳是两人对练套路。其二十四路对打捶,分上、中、下三 盘,演练起来不顶不丢,刚柔相济.随势而化,遇机而进,攻防合 理,结构严谨,美观大方匚此拳主要流行在杨营、小路口、黑侥 庙、梁山镇等乡镇的一些村庄。

一、文圣拳的起源与发展

汶上南旺镇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拳法一“文圣拳”。文 圣拳又称五步架、杜家拳、神拳、长寿拳,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拳
术。据相关史料记载,文圣拳起源于唐朝末年,是由宋太祖赵匡胤 所习的老洪拳发展而来的C赵匡胤后代将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和文 功静坐法相结合,经多代门人精钻细研后逐渐形成今天的“文圣拳气 “文”字取意于文功静坐之法,“圣”字显其拳理之高深。文圣拳源 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泛,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 化,堪称中华武林的一朵奇葩。

先师刘奉天(1617-1689)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 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后定居山东单县,著有《八 卦八书歌》。在他的徒弟中有八位比较著名.其中都云龙精通祖传 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刘与部师徒二人共同 研创了 “文圣功”,又称“五步架”,又传给乾隆年间河北冠县杨 四海。后经杜宏信(嘉祥县人)发展的文圣功(文圣拳前身),享 誉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

1982年国家武术挖掘中,文圣功被济宁汶上县宋庄村武术大师 宋传平与儿子宋如一取武中文功、武以文成之意更名为文圣拳。宋 传平全面继承『文圣拳的文」力和武功.被现在传人尊为“文圣拳宗 师” □ 1984年,宋传平祖孙三人参加了山东省武术挖掘整理表演大 会,其系统功法和精湛技艺得到各级专家的充分肯定< 同年,国家 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将文圣拳列为国家重点挖掘整理项目,宋传 平祖孙三人也被作为文圣拳主要传人载入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的《中 国武术人名辞典》。1986年,年届94岁高龄的宋传平和孙子宋连洪 参加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同获“雄师”奖。2009年,文圣拳 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浏览9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