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南旺镇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拳法一“文圣拳”。文 圣拳又称五步架、杜家拳、神拳、长寿拳,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拳
术。据相关史料记载,文圣拳起源于唐朝末年,是由宋太祖赵匡胤 所习的老洪拳发展而来的C赵匡胤后代将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和文 功静坐法相结合,经多代门人精钻细研后逐渐形成今天的“文圣拳气 “文”字取意于文功静坐之法,“圣”字显其拳理之高深。文圣拳源 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泛,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 化,堪称中华武林的一朵奇葩。
先师刘奉天(1617-1689)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 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后定居山东单县,著有《八 卦八书歌》。在他的徒弟中有八位比较著名.其中都云龙精通祖传 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刘与部师徒二人共同 研创了 “文圣功”,又称“五步架”,又传给乾隆年间河北冠县杨 四海。后经杜宏信(嘉祥县人)发展的文圣功(文圣拳前身),享 誉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
1982年国家武术挖掘中,文圣功被济宁汶上县宋庄村武术大师 宋传平与儿子宋如一取武中文功、武以文成之意更名为文圣拳。宋 传平全面继承『文圣拳的文」力和武功.被现在传人尊为“文圣拳宗 师” □ 1984年,宋传平祖孙三人参加了山东省武术挖掘整理表演大 会,其系统功法和精湛技艺得到各级专家的充分肯定< 同年,国家 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将文圣拳列为国家重点挖掘整理项目,宋传 平祖孙三人也被作为文圣拳主要传人载入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的《中 国武术人名辞典》。1986年,年届94岁高龄的宋传平和孙子宋连洪 参加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同获“雄师”奖。2009年,文圣拳 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文圣拳的内容体系与风格
文圣拳分武功、文功两部分,文武两功相辅相成。文功主要是 调息、入静、养气、练意,为功法拳法之根本。武功主要是一路 架、二路架、三路托打、六合大枪、绝命枪、文圣战剑、九路文圣
大刀。动作中讲究阴阳变化,刚柔并济,伸筋拔骨,以意引气,以 、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结合。一路架是文圣拳法基本功,其功 法按照人体阴阳五行相生理论,以练气为主训练四肢根节,内练五 行之气相互生化,外练皮肉筋肉之气以抵御外邪。它是由外到内、 由表及里,强化训练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泌尿系统、 经络运行系统,起到练气、增力、防病、去病、强健体魄作用,科 学的动作及锻炼价值是现代其他锻炼项目和套路难以与其相提并 论的。
文圣拳风格迥异、特点鲜明:方法上讲究粘、沾、连、挤、 推、托、靠、钻等;强调内外兼修,突出健身养生功用的同时又具 有极强的技击威力;拳式造型古朴,动作稳健,以气发力,刚柔并 济。文圣拳意理深奥、动作简单,却难学、难懂,学练规律为“一 年二年是行家,三年四年是篱笆,五年六年不会练”。
单元四县市级非物质文化
遗一一圣地查拳
查拳是在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 一,起源于山东省。圣地李氏查拳是全国查拳三大主流派之一,与 冠县“张氏”杳拳和“杨氏”查拳齐名。查拳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 和技术内容,有着独特的演练以I格,被武术界誉为“长拳之母”, 为我国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历史源远流长, 由明代始创,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演变,技艺不断得到充实 与提高,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完整体系。它以练习站桩、捣捶、弹 腿开始入门,以套路求法,散手求真,循序渐进,求艺求形的技艺 特色,吸引习武者逐渐进入求真的练功境界;以习艺尚德,学拳明 理,艺德并举,开拓思维,启发悟性的查拳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深
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研究和挖掘传统查拳文化,对于研究民 族文化和民间武术的发展与变迁,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学术价值。
圣地查拳,是由查拳名家、李氏查拳传承人宗锡元,在继承和 发展李氏查拳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而形成。因宗锡元和 李氏查拳起源于圣地,所以称之为圣地查拳。
一、 圣地查拳渊源
圣地查拳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与山东冠县张其维 为代表的“张氏”查拳、杨鸿修为代表的“杨氏”查拳,没有任何 的“血缘”和“师徒”关系。它是在“李家拳”基础上自成体系,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李式查拳圣地查拳是由回族李氏查拳代表人李 恩聚祖人李德威从长安随军迁居山东,定居任城白家洼,传至山东 任城这个圣贤辈出的地方。据《李氏族谱•郡望堂》记载,李德威 为明五军都督府右军都督。李家自定居任城后,所传播的武艺为“李 家拳”(现圣地李氏查拳雏形),此后“李家拳”在任城周边广为流传.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
二、 圣地查拳传承人
李天正(1522—1590 ),字锦天,号大维,回族,山东任城 人。李氏第四世祖人,生于明嘉靖年间,明洪武右军都督李德威之 重孙,幼年随爷爷李品斋、父亲李树嘉习武,秉承家传武艺“李家 拳”.精弹腿、腿套诸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武功大成, 因擅长腿法,在周边地区鲜有对手,人送绰号“李半天”。嘉靖 三|-二年(1553年)夏天,随戚继光充军,镇守山东登州一带,并 任戚军武艺教头。1590年秋,谢世归真于任城白家洼,享年68岁, 他创编「截手拳、鹅掌式、行手掌、截匚剑、截手刀等套路,丰富 了 “李家拳”的体系内容,为李家拳重要传承人匚
李汝峰( 1739—1810),字秋剑,回族,山东任城人,李氏第 十六世祖人,生于武术世家,幼年随父亲李寿山习武,秉承祖传查 拳,为李氏查拳第十五代传人。
李琪瑞(1761—1846),回族,李氏第十七世祖人,生于武术 世家。幼年随父辈习武,秉承家传,习练李氏查拳及刀、枪、棍、 棒。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为朝中护卫。他潜心研究《拳经》, 丰富了李氏查拳体系内容,为李氏查拳主要传承人。
李保太(1798—1873),幼年随父亲李琪瑞习武,秉承家传查 拳,精刀、枪、棍、剑及对打套路,创编了 “六路仙传母子捶”, 为李氏查拳第十八代传承人。
李振基(1834—1909 ),字树嘉,幼年随父亲李保太习武,精 通祖传查拳。1859年入朝为官,在抗击英法联军时被册封为粮草先 锋官。19()9年秋因病谢世归真,为李氏第十九代传人,授徒有马凤 山、金伍等人。
李恩聚(1857—1932),字会亭,回族,生于咸丰九年(1857年) 八月十二日,山东任城人,李氏第二十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幼 年随父李振基习武,继承祖传查拳技艺,精于技击,为李氏查拳代 表人(图3 )。
清光绪三年(1877年),2()岁的李恩聚以精湛的武功,被河标 营录为营官,管理军要事务,因不满清政府腐败辞官-后离家出外 寻师访友,增进武艺。光绪十五年( 1889年),在任城开设第一家“锦 源公永顺镖局”,随后与师弟马凤山在台儿庄设分局。后因时局动 荡不安关闭镖局。1891-1909年,闯荡江湖。18年中,以卖艺为生, 以武会友,广交武林豪杰。
19()9年,时年52岁的李恩聚,应霍元甲之聘前往上海精武体育 会任国术教员。卜20年,曾任广州佛山精武分会主教并管理该会事 务。曾在1924年、1928年、1929年的全国国术擂台赛和表演赛中 获奖。1932年四月初三,谢世归真于济宁白家洼,享年75岁。
受家风影响.李恩聚一生执教严谨,除在精武体育会传授武术 技艺外,收徒极少,任城沙荣民、蔡桂勤,其子女李龙彪、李凤 彪,侄儿李瑞彪为李氏查拳主要传人一
沙荣民,1884年生于任城,回族。沙荣民从小爱武好侠,8岁 师从任城李氏查拳李恩聚研习查拳。由于沙荣民天资聪颖,勤奋好 学,不怕吃苦,深得师父喜爱,事恩聚将祖传查拳及所有武功全部 传授给沙荣民。沙荣民为任城李氏查拳主要传人,后人称之为“武 圣人”“沙四爷”,卒年不详,
李瑞彪(1895—1946 ),字锦堂,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随伯 父李恩聚习武,后随伯父进上海精武体育会学习,为李氏查拳传 人。在伯父的精心调教下,武成后留精 武体育会任教。后总会将其派往新加坡 精武分会任教,使李氏查拳远传海外。
1946年,因病谢世于任城,终年51岁。
李龙彪(1903—1989 ),字凤池, 幼年随父亲李恩聚习练祖传武技,为李 氏查拳主要传承人(图2-4 )。
1913年随父进上海精武体育会,从 师吴鉴泉习吴式太极拳,兼学精武体育
会所授武术科目。16岁获精武体育会高级毕业证书。1921年任精武 会教习o 1931—1935年受总会委托赴广州精武分会任教。1937年,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他参加群众组织的义勇军,北上支持马 占山将军抗日,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五旅武术教官o 1947年,回上 海精武总会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武术联谊会执行 委员、全国第一届运动会武术裁判员。1962年回任城,1982年任济 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6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89年 2月,病逝于济宁,终年86岁。授徒有刘东海、闫成民、儿子李常 友等人。
李凤彪(1911—2011 ),李恩聚之女,自幼随父亲习李氏查拳。
8岁进上海精武体育会习武,武成后留精武总会,曾任上海精武体育 会女子班教员。为李氏查拳传人,下传儿子刘元。2()11年谢世,享 年百岁。
刘东海(1927—2003),回族, 出生于山东济宁。李氏查拳主要传承 人,著名武术家(图2-5 ) o
1936年,师从查拳名家沙荣民习 查拳,后又师承武术名家李龙彪先生 研究李氏查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曾多次参加全国及山东省武术比 赛并获奖o 1984年,参加在兰州举行 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比赛大会,获得 查拳金牌。1985年,参加山东省体委组织的全国武术挖掘工作和《查 拳》一书的编写工作。曾任济宁市武术协会委员、济宁市聋哑人协 会副主席。2003年病故,享年76岁。
宗锡元,汉族,1963年生于济宁微山。八岁师从著名拳师郑崇 亮习大洪拳。1975年,师从著名武术家、查拳一代宗师刘东海先生 习研李氏查拳。曾多次参加国际、全国及山东省武术比赛并获奖。 1988年至今从事武术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专业人才。1995
年至今,历任济宁市、山东省武术比赛裁判员、裁判长、总裁判 长,山东省武术中段位考评员等职。2009年任全国第六届武术功力 大赛裁判员,2012年任上海第十一届武术博览会武术比赛裁判员, 2015年任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大赛考评员。现为中国武术协 会会员、中国武术七段;山东省武术协会常委、山东省传统武术委 员会委员;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山东省传统武术一级裁判;国家 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指导员。
图2-6为2009年宗锡元与李恩聚之女李凤彪在上海精武体育会 交流查拳。
单元一 李氏查拳内容体系
圣地李氏查拳是在李家拳的基础上,吸收了别家技艺,充实本 门武艺,历经数百年的衍化、发展,形成的一套完整体系。它主要 分为五种演练形式: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对打套路(包括徒手对 器械)、功法、行手。
一、 徒手套路
捣捶(十路)、腿套(四路)、弹腿(十路)、花腿(二路)、 看家拳(二路)、截手拳、鹅掌式、靠子捶、黑虎架、天罡拳、八 卦拳、炮捶(八路)、滑拳(四路)、洪拳(四路)’仙传母子捶(六 路)、查拳(十路)。
二、 器械套路
器械有长兵、短兵、双兵、软兵之分。
长兵有:周仓大刀、三尖两刃刀、青龙偃月刀、双手带、四门 枪、穿林枪、寿泉枪、张飞枪、查枪、霸王戟、虎尾镇、四路耙 头、月牙铲、正天棍、群羊棍、齐眉棍、查棍“
短兵有:查刀、八卦单刀、剑侠刀、护身刀、绑袍剑、八仙 剑、梅花剑、查剑、保太剑、拦马撅。
双兵有:护手双钩、双铜、查拳双刀、双剑、双枪、双锤、双 拦马、双圈。
软兵有:霸王鞭、三节棍、四节学堂、磨盘梢、绳镖、流星锤。
三、对打套路
对打套路有徒手对打、器械对打、多人对打(三人以上)之分。
徒手对打有:十二腿、靠打拳、腿套对拆、查拳对拆、盘架对 打、靠捶、擒拿对拆C
器械对打有:白手刀、白手棍、白手枪、对刺剑、对劈刀、单 刀枪、双刀枪、大刀战枪、朴刀战枪、对打棍、对扎枪、耙破枪、 钩进枪、梢子战枪、对打三节棍、三节棍擒枪、镇破枪。
多人对打有:白手擒两杆、白手朴刀枪、二龙戏珠、三英战吕 布、五虎群羊。
四、 功法
功法有站桩功、卷棒功、抓坛罐功、石担功、踢桩功、石锁 功、点石功、打沙袋功、提纵功、铁砂掌、拍打靠、铁扫帚、铁板 桥等。
五、 行手
行手包括行手理念、行手礼仪、行手实战、行手事项。行手现 称散手,传统式术有“行拳走势”之说。行手是李氏查拳的上乘功 夫,是将套路中技击动作拆散成招,以应付对手之变化。见招拆 招,见势拆势,以付诸实战为最终目的。
以上为李氏查拳内容,涵盖了李氏祖人创编套路,如:“捣捶” 为李氏第三世李树雄创编;“腿套”“截手拳”“正天棍”为李氏 第四世李正天(绰号李半天)所创编;“寿泉枪”由李氏第十四世 李寿泉编造;李氏第十六世李汝峰创编“耙头四路” “耙破枪”; 李氏第十七世李琪瑞又在李氏拳中添加“爪型”,体现李氏查拳 中“五形”之说的“龙形”;李氏第十八世李保太创编“六路仙
传母子捶”和“保太剑” o这些套路的创立.丰富了李氏查拳的 内容,成为李家独有的套路、器械。我国“长拳”类的固有手型 为拳、掌、勾三种,而李氏查拳在此基础上,增添了 “爪型”, 为“长拳”类增添了新的内容,使长拳手型增至四种,“爪仅运用 于李氏查拳中” O
李氏查拳虽然内容丰富,但还是以十路查拳为主要教学内容, 分为初、中、高三种练功方法。初级练功法,以“捣捶”练习拳法, “腿套”和“弹腿”练习腿法,为李氏查拳的基础套路;中级练功法, 以“十趟拳”(十路查拳)为主要套路,兼学器械套路和对打套路; 高级练功法,以“功法”“行手”为主要教学内容。
李氏查拳整体动作,以“五击”“八法”“六合”为主线,贯穿 整体拳术之间。演练起来,眼明手快,步法灵活;动作朴实,刚劲 有力;拳势伸展清晰,拳法势势相承;舒展大方,功架整齐;矫健 敏捷,动静分明;长拳短用,拳脚齐发;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六 合兼备,气势奔放。一、李氏查拳演练风格
二、李氏查拳动作特点
李氏查拳动作特点:挺胸收腹,敛气纳神;拧腰顺肩,劲自腰 发;气势饱满,行于手足;意随拳行,力随意发;手动眼随,势转 头随;远纵落轻,速快灵巧;行拳有法,攻防有致;动作顺达,节 奏明快。
三、李氏查拳技法特点
李氏查拳技法特点:出手迅疾,寸劲触发;回手快速,守攻兼 顾;招式多变,虚实兼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明暗并用,足手 俱到。
一、查拳踢、打、摔、拿李恩聚曾说:“行拳走势步为先,进退自如看前面。上步健稳则 拳猛,手到步到妙无边。审势当先察破绽,切忌心浮意气乱。有攻 有防皆齐备,好手似虎败阵来。"
(一)李氏查拳踢、打、摔、拿的特点
“四击”,指武术套路中的踢、打・、摔、拿四种方法,李氏查 拳称之为“行手”。其要求是在相当熟练和准确掌握套路的运动中, 拆出各种技击动作的运动规律,熟练并掌握对方不同的力点、方位 和行动路线,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提高体现踢、打、摔、拿的 招法应用。
李氏查拳踢' 打、摔、拿的特点:利用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施 以后发制人的踢法、打法、摔法、擒拿法和反擒拿法等技术动作Q 它是在实用时人与人的互相接触中几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是抗击性 较强的技术、技能和技巧;在关键的时候,又是你死我活的格斗技 术。它的技术动作形式有击打、弹踢、蹬踹、顶撞、搂抱、推拉、 挤压、挤靠、戳砍、缠绕、挡抓、架挡、格压、插封、挫拨、锁 闭、进退、闪展、腾挪、抽缩、扫撩、扛扔、转送等。在实用中, 全身上下无一处不可施以技击之法。我国武术界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称,而山东查拳技击方法 的动作兼而有之。它不仅善用拳打脚踢头部撞,而且膝撞、碰磕及 臂架、格挡、劈靠、肘击、胯打、肩扛、腿别、挑撩等方法无所不 有。拳谚中有云:“远拳、近肘,靠身胯,不远不近弹腿把脚下。” 这就说明了根据对方不同的距离施用不同的方法。在实战中,根据 具体变化情况,交替使用踢、打、摔、拿等各种技法。瞬时多变, 以巧取胜,攻其一点,击其要害,反折关节,抓筋拿穴,挫颈断 骨,俯击抵就,左转右闪,先发制人,后发先至。总之,要求达到 自卫和制伏对方之目的。
(二)李氏查拳踢、打、摔' 拿实用原则
踢、打、摔、拿实用原则,就是和对方实际格斗时,所掌握和 遵循的规律。它不仅需要运用踢、打、摔、拿等技术方法及原理, 同时还要懂得战略战术等方面的问题。
浏览2,3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