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南旺镇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拳法一“文圣拳”。文 圣拳又称五步架、杜家拳、神拳、长寿拳,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拳
术。据相关史料记载,文圣拳起源于唐朝末年,是由宋太祖赵匡胤 所习的老洪拳发展而来的C赵匡胤后代将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和文 功静坐法相结合,经多代门人精钻细研后逐渐形成今天的“文圣拳气 “文”字取意于文功静坐之法,“圣”字显其拳理之高深。文圣拳源 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泛,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 化,堪称中华武林的一朵奇葩。

先师刘奉天(1617-1689)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 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后定居山东单县,著有《八 卦八书歌》。在他的徒弟中有八位比较著名.其中都云龙精通祖传 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刘与部师徒二人共同 研创了 “文圣功”,又称“五步架”,又传给乾隆年间河北冠县杨 四海。后经杜宏信(嘉祥县人)发展的文圣功(文圣拳前身),享 誉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

1982年国家武术挖掘中,文圣功被济宁汶上县宋庄村武术大师 宋传平与儿子宋如一取武中文功、武以文成之意更名为文圣拳。宋 传平全面继承『文圣拳的文」力和武功.被现在传人尊为“文圣拳宗 师” □ 1984年,宋传平祖孙三人参加了山东省武术挖掘整理表演大 会,其系统功法和精湛技艺得到各级专家的充分肯定< 同年,国家 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将文圣拳列为国家重点挖掘整理项目,宋传 平祖孙三人也被作为文圣拳主要传人载入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的《中 国武术人名辞典》。1986年,年届94岁高龄的宋传平和孙子宋连洪 参加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同获“雄师”奖。2009年,文圣拳 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文圣拳的内容体系与风格

文圣拳分武功、文功两部分,文武两功相辅相成。文功主要是 调息、入静、养气、练意,为功法拳法之根本。武功主要是一路 架、二路架、三路托打、六合大枪、绝命枪、文圣战剑、九路文圣

 

大刀。动作中讲究阴阳变化,刚柔并济,伸筋拔骨,以意引气,以 、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结合。一路架是文圣拳法基本功,其功 法按照人体阴阳五行相生理论,以练气为主训练四肢根节,内练五 行之气相互生化,外练皮肉筋肉之气以抵御外邪。它是由外到内、 由表及里,强化训练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泌尿系统、 经络运行系统,起到练气、增力、防病、去病、强健体魄作用,科 学的动作及锻炼价值是现代其他锻炼项目和套路难以与其相提并 论的。

文圣拳风格迥异、特点鲜明:方法上讲究粘、沾、连、挤、 推、托、靠、钻等;强调内外兼修,突出健身养生功用的同时又具 有极强的技击威力;拳式造型古朴,动作稳健,以气发力,刚柔并 济。文圣拳意理深奥、动作简单,却难学、难懂,学练规律为“一 年二年是行家,三年四年是篱笆,五年六年不会练”。

单元四县市级非物质文化
遗一一圣地查拳

查拳是在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 一,起源于山东省。圣地李氏查拳是全国查拳三大主流派之一,与 冠县“张氏”杳拳和“杨氏”查拳齐名。查拳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 和技术内容,有着独特的演练以I格,被武术界誉为“长拳之母”, 为我国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历史源远流长, 由明代始创,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演变,技艺不断得到充实 与提高,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完整体系。它以练习站桩、捣捶、弹 腿开始入门,以套路求法,散手求真,循序渐进,求艺求形的技艺 特色,吸引习武者逐渐进入求真的练功境界;以习艺尚德,学拳明 理,艺德并举,开拓思维,启发悟性的查拳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深

 

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研究和挖掘传统查拳文化,对于研究民 族文化和民间武术的发展与变迁,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学术价值。

圣地查拳,是由查拳名家、李氏查拳传承人宗锡元,在继承和 发展李氏查拳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而形成。因宗锡元和 李氏查拳起源于圣地,所以称之为圣地查拳。

一、 圣地查拳渊源

圣地查拳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与山东冠县张其维 为代表的“张氏”查拳、杨鸿修为代表的“杨氏”查拳,没有任何 的“血缘”和“师徒”关系。它是在“李家拳”基础上自成体系,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李式查拳圣地查拳是由回族李氏查拳代表人李 恩聚祖人李德威从长安随军迁居山东,定居任城白家洼,传至山东 任城这个圣贤辈出的地方。据《李氏族谱•郡望堂》记载,李德威 为明五军都督府右军都督。李家自定居任城后,所传播的武艺为“李 家拳”(现圣地李氏查拳雏形),此后“李家拳”在任城周边广为流传.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

二、 圣地查拳传承人

李天正(1522—1590 ),字锦天,号大维,回族,山东任城 人。李氏第四世祖人,生于明嘉靖年间,明洪武右军都督李德威之 重孙,幼年随爷爷李品斋、父亲李树嘉习武,秉承家传武艺“李家 拳”.精弹腿、腿套诸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武功大成, 因擅长腿法,在周边地区鲜有对手,人送绰号“李半天”。嘉靖 三|-二年(1553年)夏天,随戚继光充军,镇守山东登州一带,并 任戚军武艺教头。1590年秋,谢世归真于任城白家洼,享年68岁, 他创编「截手拳、鹅掌式、行手掌、截匚剑、截手刀等套路,丰富 了 “李家拳”的体系内容,为李家拳重要传承人匚

李汝峰( 1739—1810),字秋剑,回族,山东任城人,李氏第 十六世祖人,生于武术世家,幼年随父亲李寿山习武,秉承祖传查 拳,为李氏查拳第十五代传人。

李琪瑞(1761—1846),回族,李氏第十七世祖人,生于武术 世家。幼年随父辈习武,秉承家传,习练李氏查拳及刀、枪、棍、 棒。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为朝中护卫。他潜心研究《拳经》, 丰富了李氏查拳体系内容,为李氏查拳主要传承人。

李保太(1798—1873),幼年随父亲李琪瑞习武,秉承家传查 拳,精刀、枪、棍、剑及对打套路,创编了 “六路仙传母子捶”, 为李氏查拳第十八代传承人。

李振基(1834—1909 ),字树嘉,幼年随父亲李保太习武,精 通祖传查拳。1859年入朝为官,在抗击英法联军时被册封为粮草先 锋官。19()9年秋因病谢世归真,为李氏第十九代传人,授徒有马凤 山、金伍等人。

李恩聚(1857—1932),字会亭,回族,生于咸丰九年(1857年) 八月十二日,山东任城人,李氏第二十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幼 年随父李振基习武,继承祖传查拳技艺,精于技击,为李氏查拳代 表人(图3 )。图片9

清光绪三年(1877年),2()岁的李恩聚以精湛的武功,被河标 营录为营官,管理军要事务,因不满清政府腐败辞官-后离家出外 寻师访友,增进武艺。光绪十五年( 1889年),在任城开设第一家“锦 源公永顺镖局”,随后与师弟马凤山在台儿庄设分局。后因时局动 荡不安关闭镖局。1891-1909年,闯荡江湖。18年中,以卖艺为生, 以武会友,广交武林豪杰。

19()9年,时年52岁的李恩聚,应霍元甲之聘前往上海精武体育 会任国术教员。卜20年,曾任广州佛山精武分会主教并管理该会事 务。曾在1924年、1928年、1929年的全国国术擂台赛和表演赛中 获奖。1932年四月初三,谢世归真于济宁白家洼,享年75岁。

受家风影响.李恩聚一生执教严谨,除在精武体育会传授武术 技艺外,收徒极少,任城沙荣民、蔡桂勤,其子女李龙彪、李凤 彪,侄儿李瑞彪为李氏查拳主要传人一

沙荣民,1884年生于任城,回族。沙荣民从小爱武好侠,8岁 师从任城李氏查拳李恩聚研习查拳。由于沙荣民天资聪颖,勤奋好 学,不怕吃苦,深得师父喜爱,事恩聚将祖传查拳及所有武功全部 传授给沙荣民。沙荣民为任城李氏查拳主要传人,后人称之为“武 圣人”“沙四爷”,卒年不详,

李瑞彪(1895—1946 ),字锦堂,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随伯 父李恩聚习武,后随伯父进上海精武体育会学习,为李氏查拳传 人。在伯父的精心调教下,武成后留精 武体育会任教。后总会将其派往新加坡 精武分会任教,使李氏查拳远传海外。

1946年,因病谢世于任城,终年51岁。

李龙彪(1903—1989 ),字凤池, 幼年随父亲李恩聚习练祖传武技,为李 氏查拳主要传承人(图2-4 )。

1913年随父进上海精武体育会,从 师吴鉴泉习吴式太极拳,兼学精武体育

图片10

会所授武术科目。16岁获精武体育会高级毕业证书。1921年任精武 会教习o 1931—1935年受总会委托赴广州精武分会任教。1937年,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他参加群众组织的义勇军,北上支持马 占山将军抗日,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五旅武术教官o 1947年,回上 海精武总会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武术联谊会执行 委员、全国第一届运动会武术裁判员。1962年回任城,1982年任济 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6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89年 2月,病逝于济宁,终年86岁。授徒有刘东海、闫成民、儿子李常 友等人。

李凤彪(1911—2011 ),李恩聚之女,自幼随父亲习李氏查拳。

8岁进上海精武体育会习武,武成后留精武总会,曾任上海精武体育 会女子班教员。为李氏查拳传人,下传儿子刘元。2()11年谢世,享 年百岁。

刘东海(1927—2003),回族, 出生于山东济宁。李氏查拳主要传承 人,著名武术家(图2-5 ) o

1936年,师从查拳名家沙荣民习 查拳,后又师承武术名家李龙彪先生 研究李氏查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曾多次参加全国及山东省武术比 赛并获奖o 1984年,参加在兰州举行 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比赛大会,获得 查拳金牌。1985年,参加山东省体委组织的全国武术挖掘工作和《查 拳》一书的编写工作。曾任济宁市武术协会委员、济宁市聋哑人协 会副主席。2003年病故,享年76岁。

宗锡元,汉族,1963年生于济宁微山。八岁师从著名拳师郑崇 亮习大洪拳。1975年,师从著名武术家、查拳一代宗师刘东海先生 习研李氏查拳。曾多次参加国际、全国及山东省武术比赛并获奖。 1988年至今从事武术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专业人才。1995

图片11

年至今,历任济宁市、山东省武术比赛裁判员、裁判长、总裁判 长,山东省武术中段位考评员等职。2009年任全国第六届武术功力 大赛裁判员,2012年任上海第十一届武术博览会武术比赛裁判员, 2015年任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大赛考评员。现为中国武术协 会会员、中国武术七段;山东省武术协会常委、山东省传统武术委 员会委员;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山东省传统武术一级裁判;国家 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指导员。

图片12
图2-6为2009年宗锡元与李恩聚之女李凤彪在上海精武体育会 交流查拳。

单元一 李氏查拳内容体系

圣地李氏查拳是在李家拳的基础上,吸收了别家技艺,充实本 门武艺,历经数百年的衍化、发展,形成的一套完整体系。它主要 分为五种演练形式: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对打套路(包括徒手对 器械)、功法、行手。

一、 徒手套路

捣捶(十路)、腿套(四路)、弹腿(十路)、花腿(二路)、 看家拳(二路)、截手拳、鹅掌式、靠子捶、黑虎架、天罡拳、八 卦拳、炮捶(八路)、滑拳(四路)、洪拳(四路)’仙传母子捶(六 路)、查拳(十路)。

二、 器械套路

器械有长兵、短兵、双兵、软兵之分。

长兵有:周仓大刀、三尖两刃刀、青龙偃月刀、双手带、四门 枪、穿林枪、寿泉枪、张飞枪、查枪、霸王戟、虎尾镇、四路耙 头、月牙铲、正天棍、群羊棍、齐眉棍、查棍“

短兵有:查刀、八卦单刀、剑侠刀、护身刀、绑袍剑、八仙 剑、梅花剑、查剑、保太剑、拦马撅。

双兵有:护手双钩、双铜、查拳双刀、双剑、双枪、双锤、双 拦马、双圈。

软兵有:霸王鞭、三节棍、四节学堂、磨盘梢、绳镖、流星锤。

三、对打套路

对打套路有徒手对打、器械对打、多人对打(三人以上)之分。

徒手对打有:十二腿、靠打拳、腿套对拆、查拳对拆、盘架对 打、靠捶、擒拿对拆C

器械对打有:白手刀、白手棍、白手枪、对刺剑、对劈刀、单 刀枪、双刀枪、大刀战枪、朴刀战枪、对打棍、对扎枪、耙破枪、 钩进枪、梢子战枪、对打三节棍、三节棍擒枪、镇破枪。

多人对打有:白手擒两杆、白手朴刀枪、二龙戏珠、三英战吕 布、五虎群羊。

四、 功法

功法有站桩功、卷棒功、抓坛罐功、石担功、踢桩功、石锁 功、点石功、打沙袋功、提纵功、铁砂掌、拍打靠、铁扫帚、铁板 桥等。

五、 行手

行手包括行手理念、行手礼仪、行手实战、行手事项。行手现 称散手,传统式术有“行拳走势”之说。行手是李氏查拳的上乘功 夫,是将套路中技击动作拆散成招,以应付对手之变化。见招拆 招,见势拆势,以付诸实战为最终目的。

以上为李氏查拳内容,涵盖了李氏祖人创编套路,如:“捣捶” 为李氏第三世李树雄创编;“腿套”“截手拳”“正天棍”为李氏 第四世李正天(绰号李半天)所创编;“寿泉枪”由李氏第十四世 李寿泉编造;李氏第十六世李汝峰创编“耙头四路” “耙破枪”; 李氏第十七世李琪瑞又在李氏拳中添加“爪型”,体现李氏查拳 中“五形”之说的“龙形”;李氏第十八世李保太创编“六路仙

 

传母子捶”和“保太剑” o这些套路的创立.丰富了李氏查拳的 内容,成为李家独有的套路、器械。我国“长拳”类的固有手型 为拳、掌、勾三种,而李氏查拳在此基础上,增添了 “爪型”, 为“长拳”类增添了新的内容,使长拳手型增至四种,“爪仅运用 于李氏查拳中” O

李氏查拳虽然内容丰富,但还是以十路查拳为主要教学内容, 分为初、中、高三种练功方法。初级练功法,以“捣捶”练习拳法, “腿套”和“弹腿”练习腿法,为李氏查拳的基础套路;中级练功法, 以“十趟拳”(十路查拳)为主要套路,兼学器械套路和对打套路; 高级练功法,以“功法”“行手”为主要教学内容。

李氏查拳整体动作,以“五击”“八法”“六合”为主线,贯穿 整体拳术之间。演练起来,眼明手快,步法灵活;动作朴实,刚劲 有力;拳势伸展清晰,拳法势势相承;舒展大方,功架整齐;矫健 敏捷,动静分明;长拳短用,拳脚齐发;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六 合兼备,气势奔放。一、李氏查拳演练风格

二、李氏查拳动作特点

李氏查拳动作特点:挺胸收腹,敛气纳神;拧腰顺肩,劲自腰 发;气势饱满,行于手足;意随拳行,力随意发;手动眼随,势转 头随;远纵落轻,速快灵巧;行拳有法,攻防有致;动作顺达,节 奏明快。

三、李氏查拳技法特点

李氏查拳技法特点:出手迅疾,寸劲触发;回手快速,守攻兼 顾;招式多变,虚实兼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明暗并用,足手 俱到。

一、查拳踢、打、摔、拿李恩聚曾说:“行拳走势步为先,进退自如看前面。上步健稳则 拳猛,手到步到妙无边。审势当先察破绽,切忌心浮意气乱。有攻 有防皆齐备,好手似虎败阵来。"

(一)李氏查拳踢、打、摔、拿的特点

“四击”,指武术套路中的踢、打・、摔、拿四种方法,李氏查 拳称之为“行手”。其要求是在相当熟练和准确掌握套路的运动中, 拆出各种技击动作的运动规律,熟练并掌握对方不同的力点、方位 和行动路线,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提高体现踢、打、摔、拿的 招法应用。

李氏查拳踢' 打、摔、拿的特点:利用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施 以后发制人的踢法、打法、摔法、擒拿法和反擒拿法等技术动作Q 它是在实用时人与人的互相接触中几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是抗击性 较强的技术、技能和技巧;在关键的时候,又是你死我活的格斗技 术。它的技术动作形式有击打、弹踢、蹬踹、顶撞、搂抱、推拉、 挤压、挤靠、戳砍、缠绕、挡抓、架挡、格压、插封、挫拨、锁 闭、进退、闪展、腾挪、抽缩、扫撩、扛扔、转送等。在实用中, 全身上下无一处不可施以技击之法。我国武术界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称,而山东查拳技击方法 的动作兼而有之。它不仅善用拳打脚踢头部撞,而且膝撞、碰磕及 臂架、格挡、劈靠、肘击、胯打、肩扛、腿别、挑撩等方法无所不 有。拳谚中有云:“远拳、近肘,靠身胯,不远不近弹腿把脚下。” 这就说明了根据对方不同的距离施用不同的方法。在实战中,根据 具体变化情况,交替使用踢、打、摔、拿等各种技法。瞬时多变, 以巧取胜,攻其一点,击其要害,反折关节,抓筋拿穴,挫颈断 骨,俯击抵就,左转右闪,先发制人,后发先至。总之,要求达到 自卫和制伏对方之目的。

(二)李氏查拳踢、打、摔' 拿实用原则

踢、打、摔、拿实用原则,就是和对方实际格斗时,所掌握和 遵循的规律。它不仅需要运用踢、打、摔、拿等技术方法及原理, 同时还要懂得战略战术等方面的问题。


  1.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在和对方格斗时,根据其向我进攻的招式,确定防御、抗击 的技术方法。防御和抗击,不外乎有闪躲、阻挡、格挡、架挡等 技术动作。在向其还击时,应闪之藏力,躲之潜机。出拳则若:, 抬腿则中。在使对方尚未能辨别出意图的时候,突然出招,迫使 其没有躲闪、招架的时机和还手的机会,这就是“出其不意,攻 其不备”。

  1. 避实就虚,随机应变


在和对方格斗时,应避其锋芒,攻其空虚,随机应变,顺 乎招式。所谓避实,就是避开对方的锋芒。实者坚,力技固; 空者虚,弊之存。两人交手,互相接触,拳打脚踢,必有虚 实。如对方抬腿弹踢,则可攻其站立之腿,谓之避实就虚。在 互相活动的过程中使用动作,各自动作的变化是互不相同的, 这样就要随机应变,按对方的进招、身体的姿势,寻找防御、 抗击的机会。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战机,也要力求以防御抗 击的技术。

顺势化力是顺应对方的招法来势,而不是用力顶撞、鲁莽招 架,应运用技巧战胜对方的力打捉拿。对方向我袭击或拳或脚,其 身体必须做出一定的姿势。我身体必须根据其姿势,采用相应的姿 势对其防御,不然的话,其招必中,其势必成。力是人体发出之 劲,而力有动有静,动有疾速、缓滞.力有大小、沉浮。在实战 中,要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技巧。顺刎力,以巧取胜

  1. 上下相随,攻守兼顾


在实战时.要求身体上下相随,首尾呼应。攻守两者是相对 的,对于人的战略战术来说又是统一的。攻是为了取胜,守是以逸 待劳,以守为攻,所以守也是为了取胜。在实战中要攻守兼顾,不 可偏废一方,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1. 以静待动,动静结合


在实战中的通常情况下,在对方进攻时,所采用防御或抗击的 技术动作就存在一个以静待动的过程<、所谓静是相对的,也就是说 我没有向外界事先进招,我或行或站,或沉或静,都可能遭遇对手 的袭击。这样就需要头脑清醒,彼动我静,静中求动。彼不动我不 动,彼欲动我先动,后发先至,动静结合。

  1. 拿筋错骨,,击打要害


在拿法技术动作里,以“拿筋错骨,击打要害”为主要内容。 它的每个动作乃至一招一式无不体现这种技法。伤其十指不如断其 一指。人是一个有^^的整体,如一个部位致伤,会使身体局部或整 体受到阻碍。如肩关节脱位,那么其胳膊就会失去正常的活动能 力。人体中的要害部位受到击打后,会暂时或永久地失去战斗力, 所以说“拿筋错骨、击打要害”也是一个实用原则。

(三)踢、打、摔、拿基本要求

1.踢

踢即踢法、腿法。李氏查拳中腿法众多,有弹、踢、踹、跺、 蹬、勾、扫、挂、缠、撩、截、别、拨等,它有以下肢攻击、防守、进攻兼备三种方法。人的下肢比上肢要长,其力量也比上肢要 大,而且可攻可守,还可连防带击。距离对方远则用脚,距离近可 膝顶。正如拳谚中所说的“手似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例如,李 氏一•路查拳中,当对方出腿向我踹击,我快速提膝截住对方来势. 当对方落腿之际,我快速出腿侧身踹击其胸或腹部。当然,由于脚 踢是一腿支撑身体,用另一腿击踹对方,支撑面减少,身体的稳固 性受到影响,有“起腿半边空”之说。在实用腿法上,要利用踢法 特点,加大下肢力量和动作幅度,提高踢法的灵活性和技能,以收 到满意的效果。



打即打法,是李氏查拳中最常用的方法,有“抬手即打”之 说。打法有冲、盖、挑、贯、砸、栽、劈、撩等拳法;推、穿、 劈、挑、点、拍、分、盖、砍、戳、抱、摆、插、亮、拦等掌 法;顶、架、格、掩、压、挑、撞、盘等肘法;拨、插、挑、云 等爪法;撩、挂、搂、捞等勾法。在具体战术中,根据对方的体 能、技术和功力的表现特点及对方的薄弱环节等情况,实施多种 变化打法,让对方摸不清规律,找不出破绽。如采用指东打西、 指上打下、以静待动、以动制静、虚实相兼等打法,可达到制伏 对方的目的e



摔即摔法,指用力扔出或抛出,讲究一触即摔,将对方打翻 在地。摔是李氏查拳常用技法,它不同于“摔跤”的互相缠抱抢 把、较力争巧等技术方法。主要摔法有靠、挑、背、扛、另叭 撩、捆等。摔法中,脚的勾踢、锁绊与上肢的拿、打、推等方法 和躯体的靠、撞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配合。摔不翻就打、就拿; 摔倒还打、还踢,直到制伏对方。例如李氏四路查拳中,“引手弓 步推掌”就是巧妙的摔法之一。当对方用左或右直冲拳向我头部 打来,我用左或右前臂将对方来拳架住;我左或右脚上前一步, 同时,左或右拳变掌,顺原上架的弧线向左或右下绕半立圆,将

4.拿对方左或右臂拨开后,顺势抱住对方左或右膝窝;用左或右手向 后用力搂拉,同时,左或右手变掌向前拍击对方胸部,将对方推 翻在地。

拿即拿法、擒拿法。拿法是以人体关节结构、骨骼活动规律为 依据,以拿之一点,制伏其全身为目的的技击方法。擒拿法分为拿 骨、拿筋、拿穴三种方法。李氏查拳主要拿法有缠、拿、挫、锁、 绞、托、压、掰等。拿法掌握得好与坏是施展拿法的关键,也是能 否克敌制胜、制伏对方的要点。“拿”是通过控制对方关节和要害 部位,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之巧妙方法。例如,李氏七路查拳中的 “舞花手“,就是典型擒拿手法。

李氏查拳以“阴阳”而产生变化,有拿法,也就产生了解法。 解法是在对方拿的过程中,破坏拿法动作,借势反拿或滑脱踢打, 从而达到任拿一法都可解的效果。

擒拿动作损伤性很大,轻则可以控制对方,使其不敢妄动,重 则可使其关节损伤、脱臼、骨折,甚至休克或死亡。特别是在练习 过程中要把握分寸,无武德者,不可教也。

综上所述,在实用踢、打、摔、拿中,要根据不同对手和对方 所打击的不同部位,无论是踢打摔拿的效果,还是前后、上下等不 同的具体情况和姿势,要沉着、勇敢、机智灵活地确定技术动作, 对其进行防御。所谓沉着勇敢,就是面对对手不慌不乱,心神安 定,手脚有序,两强相遇勇者胜。以勇胜怯,出招快速,用气吞山 河之势,从精神上战胜对方。所谓机智灵活,就是和对方交手时, 不施大力,施以技术,智取巧胜。手法、步法、身法、技法灵活应 变,为此不能对某个动作生搬硬套,要见机而作,兵不厌诈,诱其 深入,从而战取对方。

总之,沉着勇敢、机智灵活地与对方格斗,不仅要掌握好技 术,而且要很好地运用技术。沉静自如、有勇有胆、多谋善断、方 法多变,这样与对方格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技击五法

  1. 顺势法


拳诀中说“借招发招,顺势发势,顺势化力”,是指顺应对方 的来势、招法,而不得用力顶抗,鲁莽招架。应以巧胜拙,运用技 巧战胜对手的力。运用顺势法时,多采用闪身移步或弧形上步的 步法。

势者,人之形也。对方以拳或脚向我袭击,其身体必然要做出 一定的姿势,须根据其姿势采用相应的动作对其进行防御或抗击。 力是人体发出之“劲”,而力有动有静,动有疾速、缓滞;力有大 小、沉浮。在实际的对抗中要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招法、姿势、 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实施相应的技法。顺势化力,以巧胜 拙,即将对手之力由大化小,乘势击打对方要害部位。如查拳三路 中“马步反背拳”,对方出拳向我胸部或面部打来,我用左掌划开 或抓住来拳,顺势上步下潜成马步,同时,出右拳反背迎击对方 肋部。

  1. 防反法


防反法是在防守中反击对方,而不是先防后攻。引手找空隙, 寸长打寸短。对方拳脚发出时,也是暴露自身缺陷、漏洞之际,应 避实就虚,随机应变,顺乎招式。实者,坚也,力技固有之所在; 空者,虚也,弊之所存。身体上下左右皆可施以技法,要求身体上 下相随,不可偏于一隅,拳谱曰:“习拳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尾应, 击尾首应,击其身而首尾呼应。"这就很生动地说明了上下相随的 道理。要求在实用时,防反击兼顾,随机应变,使用某个技法动作 要考虑周全,手法、身法、步法及眼法相互配合,拳打、脚踢、进 退、腾挪相互协调。防中有反,反中有防,攻注意防,守考虑攻, 相辅相成、

  1. 拦截法


“拦”即阻拦,阻止拦住;拦阻,拦截阻挡;拦截,中途阻拦, 不让通过。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拦截”在查拳中的实用性。在和对 方交手时,宜根据对方向我进攻的招式,确定防御、抗击的技击方 法。防御和抗击,不外乎闪躲、阻拦、格挡、架挡等技法动作,都 称为拦截法。在向对方还击进攻时.应闪之直力,躲之潜机。出拳 则着,抬脚则中,用“横劲破直劲”的方法拦截,对攻势要起横落 顺,这是使用拦截法的有效途径。其核心是横劲和顺势的合理配 合,起手或起脚时,横劲拦截防御;落手或落脚时,用顺劲进击对 方。如对方顺势左冲拳向我面部或胸部打来,我微左转身,右脚微 提起,右手向左平拦对方左腕或臂部,使其攻击偏离目标。我紧上 右脚前落,右掌前推,击打对方。右手平拦就是“起横”;右脚前落, 右手前推就.是“落顺”。

“横劲破直劲”的方法,是运用与对方劲力方向垂直的横力, 防守或反击对手。在运用中有“以横拦直”和“抢横击打”等方法。

“以横拦直”是对方直拳向我击来,其纵向力强,横向劲弱,我左 或右平拦截或上架、下压其手腕,很容易使拳偏离攻击目标,失去 杀伤力。“抢横击打”是对方直拳快速打来,我应及时向斜前方上步; 闪身、抢步站立于对方直进方向垂直的横向位,同时反击对方身体 侧面。此时对方纵向稳定,我横向进攻,很容易在其直冲拳落空的同时,击中对方身体,破坏其身体重心。

互为周济。

 

 

浏览2,3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