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黐手快速连贯
手对练时,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黐手的速度。即黐手对练动作要快速连贯, 一气呵成。要想如此,即要提高单个动作的速度,还要将前后两个动作衔接得恰当。
五、 配合默契练习
黐手对练这种两方配合的练习仅是假设的格斗,不是真实搏斗。其目的是锻炼攻守方法、
咏1灕乎对手锻炼触觉等能力。因此,在对练时不能全力硬拼斗狠,而应相互配合,保持一 致的时空节奏。
六、体悟黐手作用
黐手对练时,应在具体的对练中体悟攻守动作的规律、作用等,逐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
第二章黐手对练基本训练
咏春拳黐手对练由三套拳(小念头、标指、寻桥)中的各个攻守动作形成了形式多样、数 量繁多的内容。黐手对练内容仍应像其他拳法训练那样由最初的基本动作训练开始,为学习较 复杂、难度大的黐手对练动作创造技能基础。
第一节黐手对练的过程
黐手对练,是学习咏春拳术练习搏击课程的必经阶段,目的在于训练练习者运用招式技巧 及培养巧妙的反应,从而使练习者形成自然反应的惯性动作。要达到优越的惯性自然反应境 界,当然需要严格地打好基础。黐手对练可分为单黐手、双黐手(概手、攻防)及自由发挥几 个阶段,此为黐手对练次序的基本过程。
一、 黐手对练基本顺序
1.单黐手对练
2.双黐手(碌手,亦称盘手)对练
3.黐手对练的过程:放松而不需用力之运力技巧;培养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的自然反应; 感受和领略朝形、追形和对正子午线的奥妙及技巧。
二、 单黐手对练
单黐手对练,即单黐手。是学习咏春拳黐手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训练,练习摊、膀、伏 手法的攻防技术。初习者可能都觉得运用摊手、膀手时十分吃力,因要承受对方桥手压下之力, 用伏手才觉得在用力方面占有优势。这就需要练习摊手及膀手时能明白掌握运用圆形滚动的技 巧,一旦掌握其中技巧,不但不容易疲劳,更可以令用伏手者感到极大的威胁;相反,如用伏手 者能发挥应有技巧,又能令使用摊手、膀手者难以承受。这是矛盾问题,其实是善用者胜。
三、双黐手对练
双黐手对练,即双黐手。它包括碌手(又称为盘手)或过手(攻防练习)部分的内容。
双銕手对练的最初碌手训练,是双方以摊、膀、伏手法构成圆形旋转,达到卸力、逼力效 果,包括寻求化解对手压逼力的方法,感受令对手腰马浮动的技巧,培养肩膀关节在承受重力 压逼时仍能保持完全松弛状态。因为,肩关节越松弛,滑动力越强,才能达到快速旋转、产生雜手对卷
牵引力及冲击力的最佳效果„
碌手对练,即攻防练习。在碌手过程中,可随意运用小念头、标指、寻桥三个拳套中的攻 守招式进行练习。
(一) 小念头阶段
运用小念头阶段的双黐手对练,双方进行定位的攻防练习,互相运用摊手、膀手、伏手手 法,感应对方攻势,做出适当的防守和反击,如摊打、拍打、伏打、一伏二等手法。
(二) 标指阶段
运用标指阶段的双黐手对练,标指是一套有极大杀伤力的拳套,因为标指手法能将体重劲 力急速汇聚于攻击点上,就算是双方桥手接触也可能受伤。友谊性质的黐手对练,为免有受伤 机会,很少运用标指手法,应以口述示范作为练习。
(三) 寻桥阶段
运用寻桥阶段的双黐手对练,在应用寻桥手法时,首先应了解寻桥拳套的作用,练习寻桥 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体重的动力贯于手臂上。因此,所使用的手法虽然与小念头的手法大致相 同,但是运用每一招式,不论进攻与防守,均贯以体重的动力,如进退、旋转等,以加强手法
的力量。
四、黐手对练的过程
佛山咏春拳的黐手对练就是锻炼两手、两脚的触觉反应,可以按照根据咏春三套拳中的招 式设计的几种基本动作反复练习。当中枢神经系统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时,两手(或两脚)可 以达到反应灵敏和随机应变,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能够应付自如。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咏春拳 根据基本技术体系总结出“无招胜有招”思想的主要依据。
咏春拳发展了这个思想,强调“无招胜有招”是近体实战的理论核心,在任何形式的近战 中均可运用。因此,也可称为实战拳学等,用不用咏春名称并不重要。
用咏春拳的观点去认识双黐手,其特点有以下四方面:
(一) 双黐手锻炼是由双方的四条臂膀在内外门范围运用几种动作循环反复地相互粘贴翻 滚,如在一个无形的圆弧和直线之中,形成活的劲力流动和前推的力度。它锤炼双手左右兼顾, 可以快速而流畅地打圈卸除对方之力,也可以快速而流畅地转化为直线攻击对方之力。不但锻 炼与对方搭桥之手的感觉和反应,而且锻炼制造和寻找对手之空隙漏洞,达到“来留去送”和 “甩手直冲”等战术的应用目的。
(二) 双黐手可以成为双方近体实战时的攻防拉锯地带。它既是直线进攻的桥梁通道,也 是内门防御的缓冲区域
(三) 双黐手可以成为踢、打、摔、拿四击之间最快接轨和转换的编组地带。因此,它填 补了近战领域一向存在着的空白。
(四)双黐手是“无招胜有招”理论的主要依据。但在实战时,谁都不会主动采取黐手形 式,首要是简单直接攻击对手。当出手受阻,需要变化来达至目的时,才发挥平时练习双黐手 那种反应纯熟快捷的灵敏性,去应付千变万化的局势。不论对手会不会黐手都一样对付,全凭 自己的反应灵敏,伺敌先机去战胜他。
总之,咏春拳的实战理论核心是“无招胜有招”,而双黐手则是此辩证理论的主要依据和人 门锁匙。
五、黐手对练要点
黐手对练与“朝形、追形、子午线”概念密切相关,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进
_行黐手对练。
黐手是练习咏春拳搏击技巧的主要课程,并随咏春拳历代相传,练习黐手的要点为:朝形、 追形及对正子午线。其实,不论是人类或任何一种动物,在单对单搏斗时,均自然地面对面, 相当于采用朝形、追形及对正子午线的备战形态。这是本能架势。
咏春拳着重朝形、追形及对正子午线,并不是单从字面解释的面对面及对正对方中线 (子午线)那样简单,其实暗藏着意识技巧,以求发挥自动防守和有效的反击招式,加快反应的 速度,成为发挥搏击潜能的有效方法。朝形、追形及对正子午线,再配合意念的推动和念力的 灌输,就产生奥妙神奇的搏击技巧。
要了解这种搏击技巧,首先要理解咏春拳法的中线理论。首先分析小念头的基本站立姿 态——钳阳马:双足指向中线,已使足尖、膝关节朝向中线,这是双足朝形的基本形态;手法 中的摊、膀、伏,也是朝向中线。手、足形态相配合,将整个人整体形成立体三角形朝向中线, 而三角形之前角尖朝向对方中线,配合身体向前推进,便是整体重量的凝聚点。以此形状与对 手接触,便产生了打尖、逼破、排挤能力,也就是经常说及的占了内门,逼破了对手的防卫, 使对手中门大开,落于不利之形态。再看朝形、追形和对正子午线的关系,其实是同一道理。
1.朝形:以正面向着对方。
2.追形:遇到对方向左或向右方移动时,自己也随着对方移动的位置朝向对方中线,因此 而称追形。
3.子午线:指人体的中线。(子午线用意广泛,风水学上常用,地理上经线也有称为子午 线h子午就是中线的统称。
黐手对练中,如能掌握朝形、追形、对正子午线的技巧,大概可做到以下几种反应:
1.汇聚整体力量。
2.四肢具备如箭在弦的备战状态。
3.潜藏吸收外来压力的本能和反弹能力。
4.有自动反击和自动防守的能力。
咏春灕乎对蘇
上述四项反应,包含着奥妙的隐藏力量,也是很难以笔墨来形容和解释,因此必须在老师 的亲自示范中方能感受其中真意。
浏览1,0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