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杳拳是查拳三大流派之一,是回族的优秀拳种。李恩聚在 秉承家学之后,又将其发展成为完整体系,具有独具一格的演练风 格和技术特点,以套路剽悍、刚劲有力、拳法连贯、结构严谨、长 拳短用、出手含蓄而著称当今武林。李恩聚,字会亭.回族,生于1857年,李氏查拳第四代传承 人,也是李氏查拳代表人。幼年受家风熏陶,随爷爷李保太、父 亲李振基习祖传查拳和刀、枪、棍、棒。因家中世代都是朝中武 职官员,待岁时李恩聚便学成武艺并精于技击,随父亲李振基 入朝。清光绪三年(1877年),2()岁的李恩聚以精湛的武功被河树T 录为营官,管理军要嘻务。有一天,他和手下马善连巡查营盘,两 人边走边聊"李恩聚方知马善连比自己长12岁,家住河北沧州,精 通武功。马善连见李恩聚如此年轻,刚到军营便被录为营官,心底 不服。两人聊至河边,马善连对李恩聚说:“你我就在这河边试试手 如何?”李恩聚听后对马善连说:“我在军营不懂的事太多,望兄长 以后多多赐教,试手一事就免了吧!”两人谈话正浓之时,忽然远 处传来一阵嘈杂之声。原来是运皇粮的船只要在这里停靠。押粮的 镖头跳上岸来,转了一圈,发现没有打桩的地方,有些着急,忽然 见河边搭有一个席棚,席棚、7彳柱子,倒挺合适,,于是他抬起一脚 把柱子踢断,席棚倒塌。席棚上人赶紧跑山来与镖头辩理,镖头不 容分说,扯掉席棚.把桩尖朝下.以臂做锤,打起桩来,一下『惊 吓了不少人。席棚主人也敢怒不敢言了,镖头把缆绳拴好,想扬长而去。就花仗时,李恩聚和马善连赶到,只听李恩聚一声大喝:“站 住!”镖头转过身来,打量了一下李恩聚,见他二十多岁,自己 押的又是皇粮船,根本没有把李恩聚放在眼里。两人在评理中, 言语不和便动起手来。李恩聚见镖头身手不凡,便使出家传查拳中 的“迎面三不顾”的一招式,将镖头打出丈外。没等镖头从地上爬 起来,李恩聚纵身跃起,跳到镖头身边,伸手抓住镖头后衣领,将 他拎起,刚要施展招法,这时运粮官急忙叫停,慌忙下岸,问清楚 事由,才知道这个出手不凡的年轻人,原来是查拳名家李振基的儿 r-o此战虽免了镖头一场皮肉之苦,但震慑了马善连,为李恩聚在 河标营树立了威信。为官后,为人耿直的李恩聚,不满时局的腐败和积弱,一怒之 卜-辞官返乡。后在父亲李振基的支持下离家出走,寻师访友,增强 武技。李恩聚于1889年在任城开设锦源公镖局,期间,他都亲自押 镖,奔走在大江南北。有一次,镖局接了一批重要物资,要押往 登州。李恩聚为了这趟镖,抵押了大半个家产,并且还雇来卜余 位镖师和二十余口骡马驮送,所以他非常谨慎。临行前.家人再三 嘱咐,路途遥远,时局动乱,路上要多加小心。李恩聚深知责任重 大,顾忌家庭和他人的安危,一路上谨小慎微,不敢疏忽大意。渐 渐深入山间地带,山路崎岖。李恩聚提醒各位镖师要多加小心,至途中,路陡难行,准备稍事休息再行。他命一位镖师前去探路, 其余人员全部围成圆形休息,以防不测。就在这时,一声口哨惊动 了山林,从树林四面蹿出近二十名强盗,他们人人手持钢刀,蜂拥 而上,惊得李恩聚倒吸了一口凉气。领头的盗匪话也不说,手持利 刃便迎头向李恩聚劈来,李恩聚急忙闪身躲过钢刀,一个“鸥子翻 身”蹿到匪首的背后,使出看家本领,在其背上猛击一掌,只见匪 首朝前踉跄几步,口吐鲜血,一头栽倒在地。强盗们一看,吓得仓
皇逃窜。强盗们哪里知道,李恩聚用的是秘传绝技“铁砂掌”。此 后,沿途再也没有遇到强盗,顺利到达登州.后来,由于时局动荡,李恩聚便关闭镖局,闯荡江湖,以卖 艺为生。十八年中(1891—1909),他都是以武会友,广交武林 豪杰。1909年,上海来了个英国大力士,在张园设擂,并在报纸 上大登广告,自吹日擂,挑战中国武师,侮辱中国人民。时年 52岁的李恩聚正在苏州谋生,得知这一消息后,义愤填牌。 他从苏州赶到上海后,得知“津门大侠”霍元甲已和英国大力 士签订了赛约。此后,李恩聚与霍元甲两位武林高手相遇,一 见如故。当年,霍元甲在上海亲手创办的“精武体操会”正缺 人手,便亲聘李恩聚为精武体操会的武术教员。当年霍元甲遇 难,给霍家带来极大的悲痛,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霍元甲之子 霍东阁随叔父霍元卿前往上海,扶持创办不久的精武会。李恩 聚在精武会任教二十余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子李龙彪、 侄子李瑞彪和女儿李凤彪均为精武会教员。当年与李恩聚一同 执教的还有赵连和、陈子正、罗光玉、陈维贤等人.1920年, 上海精武会在广州佛山开设分会,总会派李恩聚前往佛山精武 分会任教并管理事务。1924年4月14日至16日,全国国术大 会在上海公共体育场举行。李恩聚代表上海精武会和全国四百 余位武术高手同台献艺。当时参加大会的有何玉山、吴鉴泉、 刘百川、于振声、王子平、许太和、高凤岭、王凤章等武术 名家。

1928年,时年71岁的李恩聚在南京国考擂台赛中,又代表 精武会出战,一举夺魁。精武会会员姚电侠在《我与精武》一文 中写道:“李会亭,山东济宁人,留白长胡子,是美髯公,以查 拳擅长,有’铁砂掌’之称,曾在1928年国考荣获’勇士’称 号。”1929年11月,李恩聚在浙江国术国考中,和刘鹤亭、陈福友三人的拳术受到好评,三人均在七十岁开外,白须飘飘,功 力俱到。1931年夏,74岁的李恩聚从上海精武会回老家济宁探亲期 间,为救黄河决口逃难灾民,在济宁四海春大剧院义演,除表演 拳术、器械外,他不顾年迈,还表演了 “铁板桥”硬功夫,以精 湛的功夫轰动济宁,义演一举成功。由于年迈和天气炎热,下场 后,徒弟轮流为其打扇降温,但他还是因寒气归内,一病不起, 治疗无效,于1932年农历四月初三,谢世归真于济宁白家胡同, 享年75岁。由于李恩聚一生执教严谨,授徒极少,沙荣民、李瑞彪、李 龙彪和李凤彪为主要传人。李恩聚留下的主要套路有:李氏十路 捣捶、十路弹腿、三路花腿、十路查拳、鹅掌式、八路炮捶、截 手拳、看家拳、醉八仙、剑侠刀、绅袍剑、梅花剑、张飞枪、群 羊棍、霸王戟、流星锤、护手钩、双手带、铐子锤、大刀枪、二 龙戏珠、对扎枪、双钩进枪、对刺剑、朴刀进枪、八卦刀、空手 棍等;主要功法有:硬气功、攻防功、铁板桥、提纵功、铁砂 掌等。单元三追忆刘东海先生著名武术家、李氏查拳继承人刘东海先生,是我国武术界可敬 可亲的前辈。他为李氏查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 贡献,他无愧「“李氏查拳一代宗师”这一称谓。说他可敬,一是 他是聋哑人,和正常人习武弄棒不同,他的一招一式都来之不易, 能系统地掌握一个武术门派的武术套路和器械,更是难上加难;二 是他积极投身于全国武术挖掘工作,以精湛的武艺、高尚的武德、
诲人不倦的传艺作风和对武术事业的忠诚,把“李氏查拳”整理 出来,流传于后世,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精神食粮。说他可亲,一是 他对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爱徒如子;二是他待人宽厚,善解人 意,有求必应。刘东海先生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慈祥的笑容,无 时不浮现在弟子的脑海中。

一、从武之路

刘东海先生,1927年出生于漕运重要码头、素有“武术之乡” 之称的济宁。刘东海先生天生聋哑,但是命运没有剥夺他生存的权 利,而旧世界的愚昧和无知却夺去了一个聋哑孩子的欢乐。因生理 缺陷,他小时候走出家门,经常遭到大孩子的侮辱和嘲笑,时常身 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他只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他不明白人们 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他不是懦弱者,心灵的创伤让他产生了习武 以抵御强暴的念头。可一个聋哑孩子,哪位拳师愿意收留呢?他一次次地给师傅们叩头作揖,虔诚地比画着心声,但是拳师们却 都摇头无应。

在1936年的一天,9岁的刘东海在拜师无望的时候,偶然相遇 了一位教门内的白发拳师。幼年的刘东海趴在地上咚咚叩头不起, 老先生急忙把他搀扶起来,刘东海眼中含泪,用手势说出了要学武 的心愿。老人沉吟了半晌,看了看站在自己身边的师弟李龙彪(李 恩聚之子),又看了看幼小而又单薄的刘东海,决定破例收他为徒。 师择徒,徒择师,这位老人就是李氏查拳代表人、清末著名武术家 李恩聚先生的高徒之一,人称“武圣人”“沙四爷”的沙荣民先生。 当年沙先生已52岁,李龙彪先生33岁。从此,刘东海进入李氏查 拳门,改变了一生的轨迹。

浏览1,4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