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米祖拳功法
米祖拳练习的全部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统称为基础 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基本功和各种套路的练习,它的主要任 务是提高身体的灵活性、速度、耐力、灵敏、力量、协调,提 高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配合。第二个阶段是散手阶段, 根据实战的要求,将套路中的实用招法拆解出来进行实战练 习。有的招法包括在套路当中,有的招法不包括在套路当中, 都必须进行实战练习。练习的过程是,先一个人进行一招一势 的散手练习,待动作熟练后再进行两个人的对练。对练时先以一人为主,另一个人予以配合,也就是递手或喂手。通过练 习,掌握与对方交手的时机和技法,提高反应能力。这是实战 前的基础训练,不进行这一步就无法进行下一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两个人的实战练习,两个人根据自己掌握的技击法则和攻防技巧进行实战操练。第三个阶段是实力练习阶段,两人交 手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纯熟的技巧,还需要有雄厚的实 力,也就是要有好的体力,耐力和力量。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 身体的力量、速度和爆发力,掌握动作的寸劲。主要的训练内容有打砂袋、木人桩、棒功、千斤坠、走砖、大杆子。打砂袋 主要是练习肩、肘、腕、胯、膝、头、脚各部位的撞击力量。 木人桩主要是练习动作发力,一些主要的动作都要经过桩功的操练。千斤坠主要是练习臂力和腕力,棒功主要是练习手腕的灵活性,两种方法都是练习擒拿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走砖主要是练习步法的稳定性。大杆子也叫大棍,和大枪的拦拿扎枪法一样,可以单人练也可以两个对扎枪,是练习枪法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增强背、臂力量的方法之一。
四、米祖拳技法
米祖拳技法精深,动作舒展大方,给人以飘洒优美的感 觉。全套共五十多个动作,结构严整,动动相连,式式紧扣, 招招实用。进攻技击性强,身法突出,含蓄后发,避实就虚, 转展灵活,刚健有力,发力充实,变化无穷,势势相连,上下 周全,首尾呼应,刚柔兼有,.可慢可快。一势多动,一动多 变。临敌时讲求心明、眼快、手捷、身活、步稳、乘虚而入, 见招发招。踢、打、拿、摔、击、攻防兼备,一招一势具有鲜 明的实战特点。充分体现“远击拳打脚踢,近击肘肩胯膝” 的技击要领。
身法表现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技击的要求,实战 需要。初学者练拳时,头要叫,身要正,腰要直,宜慢不宜 快,要一招一势的练,细心体毫每一个动作的内涵,待动作完 全规整后再接作下一个动作,同时还要注意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动力的发挥,这既有助于动作质量的提高,又可达到健身 的作用,整套拳需要有相当好的体力才能完成。因此,练习时还要配合以沉气,也就是气沉丹田。要求训练者有非常扎实的 桩功基础,才能使动作稳健而不气浮,保持充沛的体力完成整 个套路。
米祖拳步法有弓步、马步、仆步、丁步、虚步、半马步 等。拳法有:冲拳、劈拳、揽拳、挑拳等。掌法有:砍掌、削 掌、按掌、擦掌、挑掌、横推掌等。手形有:拳、掌、钩、虎 爪、鹰爪等。练习时要掌握好六劲即刚、柔、虚、实、直、 横。
米祖拳的内容除拳术外还有大枪、大刀、双铜、双钩、双 锤、双刀、花枪、刀剑等器械。米祖拳是实用性很强的拳种之它的技击原则是,不动则已,动如雷霆,欲进先退,.欲上 先下,欲左先右,在技击上一般主张后发制人的原则。当对方 用拳击来时,待其新力已过旧力末发之际,我随即发招,对方 必然回手不及被我所制。米祖拳不主张硬打硬进的方法,而是 采取化解的方法,避其锋而后贴身进招。在技法上讲究高腾矮 挂,不高不矮用带打。当对方用拳击来时,用身法将其化开, 也就是躲闪之法,然后顺其抽拳之势而出击之。米祖拳主张拳 不虚发,手不空回,出手如钢铿,回手似钩杆。米祖拳的进攻 方法,多采用外进的办法,因此对步法的要求很高,在步法上菱多采用连环步法。在做攒耳拳时采取直冲横打的办法。
第八节花拳
一、花拳简史
花拳相传为清代雍正年间江南大侠甘凤池在江浙一带传授 的属于少林派系的拳种。
甘凤池,江南江宁人。少以勇闻,为人和善,武功深造绝 伦,精拳术、剑法,又善引导术。他少学于张长公,以技击而 闻名,中年获交吕元,又得明室朝元和尚真传,后综合各家之 长建立花拳。时因有反清复明之疑,为清兵追捕,隐居江浙一 带,其技遂传。因收徒甚严,故近代人习者较少。・
清末时期,京西海淀住有“莱户宋家”,主人宋国荣,那 时产菜专供朝廷食用。宋家世代习武、家中因有人参加义和团 .事败,便从祖籍山东莱州迁往京西海淀倒座庙。置菜地数亩, 以种莱为营。一日,有一痛者至宋家,自言从九华山因灾荒避 难而来,闻宋家喜结好武者故投奔。问来者尊姓,只言贱姓 宋。宋家更喜同姓同宗,留住。此后便称“宋痛套”,简称他 “痍套”。时年荒旱,民不聊生,盗窃抢劫甚多。一日,有群 徒聚众宋家门前,强行索要钱物,如不拿出便洗劫宋家。痛套 出面劝阻,众徒不允,双方动起手来。癖套手持一杆花枪,守 在门前挡住众徒,无一人进入,众徒俯首求饶,并言以后绝不 再扰,宋家以钱粮相赠,离去。
宋家见痛套真功,欲拜求学艺,痛套久居打扰,应以恩相 报,允之。时有半年余,忽有人来宋家找一捕子,痛套听后避 开未见。数日后腐套赠宋家残缺花拳手抄谱本,并言次日讲 述。待次日未见痛套,至卧室已不辞而别,留信一封,言缘份已至此后会有期,下款属名宋痛套。又隔数日,有官方模样两 人来找痛子,宋家说不知此人,此事久久才平息。
宋家从师痛套习练花拳,以赠谱为本、功、理、法俱全, *从此花拳扎根于北京宋家。传至宋泉,又名宋德泉,号兰坡 :(1878 -1958),其人瘦俏美髯,性格怪僻,一生惟有爱武, ;喜结武林,好打不平,见义勇为,侠胆行事极多,以德为先可 t称德武双全,在京津一带有“燕京怪侠”之称。其人生活简 :朴,经常一段时间内不食烟火,以果为食。衣着更为简单,一 1年四季中同样打扮,外披草呢大衣,白单裤,黑市靴,腰束麻 绳,银髯结辫。出入房间不走房门,越窗出入,专在暗处或隐 蔽于高处,看徒练功。其人白天夜晚不分,终日练功不停。居 室简陋,屋内墙壁、柱子、门框均是绳索铁链,地下城砖石 块。年至八'十岁时,在屋内劈叉、倒立、全身操打、握绳索或 抠门框身体悬垂。练功成性,故人宋疯子,家住海淀时,天未 亮,便越颐和园(万寿山)高墙内或去西山红山口处专找悬 崖峭壁翻山越岭,手倒立爬山。在山顶最高临崖处单臂做左右 旱水(即卧鱼动作,一臂屈肘支撑腹部全身悬起成水平),从 高处手倒立,距地面有丈余,脱手直冲向下,临接近地面时挺 身而起,站立地上,此动作为练鹰爪功的指尖力量,手扒山石 攀登,指戳铁砂碎石,练得单指断石,爪抠树皮,指尖悬 垂。冬天以大卵石放在火炉上烤热以暖手,久之,在卵石上有 手指钻的孔和深洞,因此手指非常坚硬。两脚更为捷健,带功 行路,时至密林中练穿林功。在荒年中带子志平去河间府谋 生,行至一村内,志平口渴在井台上饮水。本村人不依,来二 十余人阻止,举手便打围攻父子。宋泉无奈单人在人群中盘旋 穿梭,挨即倒,碰即翻。有人解劝说和,赔礼离去。1953年, 年已73岁。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结束后,组织国家武术队, 氟全国巡回表演。一次在北京东城区园恩寺演出,邀请北京武术 界观看。宋泉与师弟王金山同去(王金山号称形意王,在同 仁堂乐家护院为职,后收志平为徒)。王金山因腿脚不便,乘 坐三轮车,宋泉随车往返跑步约20余里之遥(表演人员有蔡 龙云、程传锐、李天骥、张旭初等)宋家有长女宋坤英、跟 随吴式太极拳家郭松亭(姑父、宋泉随之姐嫁与郭家)习练 太极拳。次子志平从小随父苦练武功,常在夜间父子二人躲一 小屋内,点燃小蜡烛练私功,直至鸡晓天明。因此,志平从小 练得一身扎实基本功,得其花拳真传者惟有宋志平。
1945年宋德泉评选为当时北平国术界“十老武术家”之1952年经武友赫寿岩相劝,在东华门大街成立“健身武 术分社”这样即可传技于世,又可有助生活。于是父及子女3 人办起武术社。挂牌后,学员络绎不绝,青少年以花拳、长拳 基本功为主,老年以吴式太极拳为教材。不足8年时间收学员 数百人,工、商、学、兵老幼俱全。由于宋老名声久仰,教法 得当,学员进步很快。为满足当时各地邀请表演,成立了 “健身分社武术队”,谢志奎为队长。久之,社里培养出一批 精悍的骨干队伍,内部组织健全,边提高技术边抓紧思想教 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跟上了社会发展形势。在当时的 武术表演及后来的武术比赛,健身分社的队员都获好评名列前 茅。以后,区、市、国家体委健身分社为中心,经常组织全市 武术界学习开会,为发展当时社会武术,团结武术界,提高老 拳师的思想认识,破除迷信,改进传统套路技术奠定了基础。
宋德泉末办武术社以前曾收徒有米长祥、韩德俊、张仁 华、王金仲、谢志奎等。宋志平在武术社精心培养的有方世 绵、杨僧宝、经本愚、纪鸣谦、董文玉、郭双凤等。
五十年代在京武林老拳师经常来社的有李尧臣、吴图南、 徐致一、李剑华、高紫云、寿岩、陈月舫、陈子江、程有信、王达三、骆兴武、吴子珍、崔毅士、杨禹亭、陈发科、唐凤 亭、吴斌楼、高瑞周、张立堂、李经吾、孙风秋、徐元伦、马 玉青、胡老道、祖仲惠、冯金梁、常振芳、张文平、王金声、 刘佩伟、韩其昌等(顺序未按拳种、辈分、年纪记载)。
国家体委武术科常来的有毛伯浩、李天骥。地方体委有孔 凡敏、赵宝伶。工会系统有高君明。有关花拳师承及拳理拳法 等已无记载,原有资料在十年动乱中全部散失。那时武术社自 愿将有关武术书籍数百本及武术器械数十件全部上交东城区体 委,以后曾探问过,已沓然无存。
有关花拳的理论曾多方设法搜集健全整理,当前仅在大百 科全书及少量书籍中,载有极少论述,并知由甘凤池著有 《花拳总说》一书。曾请教过顾留馨、蔡龙云、毛伯浩等先生 的该书下落,均未如愿。蔡先生只说过其文很难释解。在其它 刊物虽刊有零散文章,但不足为据。
宋家花拳从师于宋痛套,言传心授,数代相传。由于每代 人各有特长,领悟各异,再在接触拳种派系繁多,各有所长, 他们均依附个人条件对掌握拳技会有所纳新发挥,这样就不断 充实和健全了花拳内容。尽管二代三代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 其宗,其根仍以花拳为基,这也是武术不断发展的规律。
二、花拳技法及其特点
在近四十年中,宋志平承上启下,桃李满天下。他有丰富 的教学与训练经验,接触社会拳师很多,适应事物发展很快, 在改革动作、套路中有独特见解。宋家花拳已在其基础上有了 很大变革。仅凭记忆中整理的花拳、功理、功法如下:
花拳,化也,非华而不实,虽花而不花。谱记:“花而不 足环中觅,巧打连环无形中”。又云:“花拳非舞一阴阳,快 愎相间虚实藏,指上打下防左右,前进后退护中堂。”拳理讲:“出手似百花顿开,使人眼花缭乱。”拳法精于内而神于 外,手法在进攻防守中运用争、长、滚、转、封打互用巧打连 环,硬打硬要至刚至柔,首尾相启左右逢源,你打你的我打我 的,水火风无孔而不入,开合得当动静相间,劲活力整紧凑贯 穿,势势相承灵活多变。
动作:沉着朴实,严紧完整。
出手:快速敏捷,迅速连珠。
劲力:充实劲整,刚柔相济。
定势:形神一致,手疾眼快。
内劲:意气相合,气沉丹田。
花拳有长拳的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的特点,还具有刚中蓄 柔形神兼备,硬如铁,软如棉,身似杨柳臂如鞭酌独特风格。
三、花拳内容
基本功:(详细内容从略)包括各种腰功、腿功、臂 功。
基础功法:(详细内容从略)
多种手型、步型的定型训练方法。
多种手法、步法的变幻训练方法。
眼法、身法灵巧多变的训练方法。
跌扑滚翻摔打应用的训练方法。
技击散手实功实力的训练方祛。
抖袋滑杆内劲应变的训练方法。
桩功。
包括养生功、实用桩两大类。
排打功。
排打分为小操打、大操打两种。
小操打:自我徒手与器械排打周身。
大操打:借助外力徒手与器械的全身排打。操桩功又分死 桩、活桩两种。
套路。
徒手:总计四十余套。
二十四式、三十六手、五行拳、连环拳、五路短打。
五大拳有:展手、虎奔、翻手、探掌、行拳。
器械:总计四十余套。
初、中、高级的刀、剑、棍、枪。短器械:匕首:判官 笔。长器械:大枪、方便铲、牛头铲、大拐。双器械:双刀、 双剑、双钩、双枪、双戟、双拐。软器械:九节鞭、三节棍, 对练:总计二十余套。
双人对拳、三人对拳;空手与器械对练、器械与器械对 练。 -
四、花拳功法要求“五要四求”
五要:
一要筋长,二要气足,三要劲活,四要根固,五要完整。
四求:
一求身法似游龙,二求步法快如风,
三求手法如穿梭,四求眼法如闪电。
第九节八卦掌
一、八卦掌简史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所创。董海川生于清嘉庆 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清光 绪九年春二月诸弟子于东直门外小牛坊村的坟前立碑纪念,先后建有碑文四座。经李子鸣先生等人倡议,八卦掌门人共同努 力于1980年迁至北京万安公墓,并立碑为记。
二、 董海川墓志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修样田猎,日骋于 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 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 武术,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意充宦官。先生 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气骸, 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 授一艺。尝游塞外,命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 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及至弥留 之际,从者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 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编素者百余人,因营葬于东直门外,距城 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向往之忱。
三、 八卦掌技法及功理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 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讲究。
八要。
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 鹰”。三势即“步如淖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 空。”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 圆。”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 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八卦掌技法主要特征。
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 掌、塌掌、撞各掖掌等。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 进。穿闪截拦,沾连粘随。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 片探切翻。
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马步等。
步法:起落摆扣,进退跟撤,开掰插闪等等。
腿型腿法。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趟泥。腿法:摆扣踢曲,兜崩翻踹, 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齐至,暗腿为 主。
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 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协调,周身一动 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上下翻动如娇龙。
八卦掌技击原则。
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溶踢打摔拿为一体,循循相生无有 p穷尽。避正就斜,顺势顺劲,虚实莫测,脱身化影。柔则绵里藏针,沾粘随化;刚则冷弹崩炸,迅如闪电惊雷。
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内功为基,正形、通气、懂劲、 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 套路。八卦掌的器械种类很多,尤以八卦刀最为著名a
八卦掌不但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内家拳之一,在国内各地广 为流传,而且更为国际友人所喜爱而广为传播。
四、光绪九年春二月立碑
此碑文为董海川亲传弟子五十六人所立,是有关董海川生 平最早的文字记述,具有权威性,为八卦掌的早期传播和董海 川的生平考证,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依据。众弟子中尤以尹 福、马维棋、史计栋、程廷华、宋长荣、樊志涌、梁振圃、刘 凤春等最为驰名。
尹福(1840 -1909)字德安,号寿鹏,因身长体瘦,人 称“瘦尹”。河北省冀县人,幼年来京,居朝阳门(齐化门) 吉市口,以卖烧饼油条为业。其掌法特点是屈腿淖泥,以自然 步走转,步子小,趋于急行,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 接,多穿点,动作刚猛,以冷、弹、脆、快、硬见长。重腿 法、步眼和腰身,出掌形似牛舌,故名“牛舌掌”。
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省深县程村人。自 幼入京学徒,艺成后在京崇文门(哈德门)外花市上四条, 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投师董公门下,深得八卦 掌之精奥。其掌法的特点是屈腿淌泥,横开直入,拧翻走转, 舒展稳健,劲力沉实,刚柔相济,善摆扣步,以推、托、带、 领、搬、扣、劈、进见长,螺旋力层出不穷,拧裹劲变化万 千。
八卦掌以“行桩”、“趟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 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 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故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 变幻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 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第十节形意拳
一、形意拳简史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 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 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 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 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 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 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 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 体魄、造福人类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 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在历史上,形意拳 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 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当前,形意拳术及其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 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起源和创始人各有所传,其说不一。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 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 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
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 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 业于师,名曰:意拳,神秘难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 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独姬公,名际可,字隆峰。生 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 谱。-后授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先生习武十年有二,技勇方 成。”此序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 料。因此,后人均以此为据。由于岳飞是我国历代为人所敬仰 的民族英雄,借岳飞之名有利于形意拳的广泛传播,亦合形意 拳强种强国之宗旨。因此这种说法极易被广大武术家所接受, 辗转流传至今。
另外一种为流传说法,即形意拳创自北魏时来我国传教的 印度僧人菩提云摩。在孙禄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学》及凌桂 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两书中均持有此观点。书中 说:“自达摩高僧来中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 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 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传着“心 意拳术”,亦称“心意把”。而形意创即为“心意六合拳”。据 黄新铭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证:“心意把”共有 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心意六合拳法” 前后各六势是一致的。故先辈以此著书立说,广为流传。
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据文献记载姬氏曾读书 古寺。见雄鸡相争,悟其理,于是变枪法为拳法,这与姬氏后 人所著《先祖际可传略》中“际可居少林寺十年,传艺多人” 是吻合的,《姬氏族谱》也有姬隆峰传艺河南的记载。《心意 六合拳谱》序文作者及以后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况此拳 最初流传于河南。“心意把”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 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订“心意六合拳谱”乾隆四十年有千佛
殿脚窝可做物证,由此推断“心意把”当始于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创始人为李洛 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到祁县戴家学拳,此时距戴龙 邦作序时约晚一百年。据祁县人讲,李氏从师戴文勋的表弟郭 维汉。从形意拳发展史上看,形意拳与心意六合拳有着极深的 渊源关系,由于创立时代不同,基本拳架有异,也可以说形意 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
二、形意拳术发展
心意六合拳发展特点。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际可初创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 意之所向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即以思维意识活动为诱导,使之 作用于形体。使意(大脑思维和意识活动)、气(通过意念使 经络系统发生变化)、力(形体配合之拳术运动)三者互为作 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协调统一,内外兼修之目的, 故称之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要求头、 肩、背、胯、后腿、后足斜成一线,头、前肩、前膝、前足要 上下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拳术动作表现为手打、肩 打、胯打、足打、膝打、头打的用法。其拳法分为前六式后六 式。.前六式气柔。每一式可变为十二式,最终十二式仍归于一 式。其静功以站桩为主。,
曹继武先生根据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后六式的拳法特 点,取其精华归纳为五行、十二形练法。其十大形为:龙、 虎、猴、马、鸡、熊、鸥、燕、鹰、蛇。以单式练法为主,每 式既是桩功,又可单习。动作强调六合。其要领为龙腰、熊 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戴龙邦先生根据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创 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依古代哲学 思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内含金、木、水、火、土生克变化 之理,将十大形扩展为十二形,并增加了套路练习法。其拳术 训练内容有: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 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练习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 ,致,内外相合。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协调配合。其动作无手 木圆、无势不圆,其练习程式由站而练,由慢而快,以松入 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形意拳发展和特点。
形意拳术原于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飞羽先生、字熊 然,尊称洛能,河北深县人,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 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 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因引将心 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 反复实践,对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 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 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 后腿,比例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 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 订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编套路和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 行生克及安身炮等。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 钻研和创新,使形意拳术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充实、提 高,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三、河北形意拳发展概况
形意拳术自李飞羽先生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将心意六合拳易名为形意拳,并带往河北一带广为传授。其较为著名的弟子有山西车毅斋、宋世英、河北刘青兰、郭云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刘奇兰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长子刘文华、 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王福元、李存义、张占魁、耿继 善、周明泰、刘凤春、田静杰等多人。李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 有:尚云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号称定兴 三李)、黄柏年、马玉堂等人。尚云祥传艺于其女尚艺蓉、弟 子陈子江、许笑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传艺于 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李文事传艺于唐风亭、唐凤台、李 敦东、李春博、李春防;马玉堂传艺于朱国福、朱国债等人。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刘彩臣、邓云峰、赵 德祥等人。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耿霞光传艺于其于耿德 福;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纲、 张文元等人。王福元先生传人主要有王继武、彭映玺、彭喜泰 等。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郭云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许 占螯、钱砚堂、王罗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 田慎泽、李汉章等人。孙禄堂传艺于其女孙剑云,其子孙存 周、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人。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师 颇有建树,事迹昭著,当为后人楷模。其中,李存义先生加入 了义和团单刀拒敌,.抗击八国联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人称 “单刀李”。孙禄堂先生扬威奉天击败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 享誉北京以半步崩拳战胜日本天皇钦命武士道高手坂坦一雄。 先辈事迹举不胜举。办社传艺光大中华武术,发展形意拳术, 为强国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1年,由国会议员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在天津三条石 成立“中华武士会”。后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会,扬 名海外。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骆兴武在宣武区延寿 寺街100号成立“兴武国术研究社”,传授八卦、形意、培养 众多弟子,较为著名的有其子骆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刘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伟忠、许世田等。
1928年,李存义先生之再传弟子唐凤亭、唐凤台二人在 崇文区珠营火神庙,后迁至花市火神庙成立“北平大兴县第 一国术馆”,培养众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陈庆友、马凤鸣、 艾玉山、田永福及再传人其孙唐振荣等。
1900年。耿继善先生在西城区地安门西火神庙成立“北 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荟萃各派武术各家,传授形意、八卦、 太极诸拳及各种器械、后由邓云峰先生及其弟子吴子珍先生先 后接办。前后七十余年,培养弟子众多,影响颇大。吴子珍先 生较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 勋、牛宝贵、臧玉和等。
在众多武术家及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弟子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不断扩大影响。形意拳 在理论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这一民族瑰宝更加弘扬光大。
浏览2,1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