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值得仔细玩味的诗。王寅自称儒而不腐,弱冠攻文好武,似乎并没 能坚持下来,读其诗作,毕竟还是文人气十足。虽然曾有过以韬略用世的抱 负和一段少林学武的经历,终究际遇不顺,中年习禅,晚景落寞,读他“七十 自寿”的一组词,除了自嘲以外,再也没有“英气勃勃”的感觉。这首诗的描 写对象是樊大,似乎是一位沉沦江湖的枪家,手运长矛,叱咤纵横,荷矛跨马 如履平地,显然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军旅武艺家,不同于“周旋左右,满片花 草”的表演型的民间把式。值得注意的是两点,即我所说的“存史价值”,一 是他的枪法属于明代六合枪主流的杨家枪,与戚继光采入《纪效新书》卷十 《长兵短用说》的枪法渊源相近。“杨家”的根脉历来说不清楚,但多有托之 于宋代杨令公的,聊备一谈,难以深究。二是他这个姓,“樊”姓,让人有所联 想。明唐顺之《武编》讲明代陆合枪各家,有老杨家、老樊家、孔凤家、济宁吏 家等,其中有“老樊以为滚手迟一着,只两手心向下拿定竿子救”的说法;又 有“樊封闭移后脚左右”等语。②唐顺之所说的“老樊”是否即王寅笔下的“樊 大”?或者樊大乃是“老樊”家族的一员?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可惜资料 阙如,只能期待找到破解的钥匙。

关于少林寺,王寅写有《五岳歌五首》,其中之一是写嵩山的,但并没有 提到少林寺和匾囤。诗云:

我怀在嵩岳,二室相低昂。

宜卧有石床,铜跳如存温玉浆。

吾祖游栖常此中,道人接上浮丘公。

王寅:《十岳山人诗集》,卷二,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 九册,181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

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枪》,影印本,792页、79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9 年。有孙今日愿相从,学弄凤笙彻碧空。

总体而言,王寅赴少林求艺于匾囤,可见匾囤当时武名之盛,但就王寅 本人而言,他似乎并没有专注于少林棍法,“什得五六”是文人的饰词,不必 视为确评。王寅从小就喜好武艺,以后也保持着与一代名将戚继光的交往, 同一些江湖武人也有联系,保持着对兵刃的浓厚兴趣,然如此而已,没有什 么更深刻的内容。②隆庆六年(1572),时任蓟镇总督的戚继光曾邀请王寅至 蓟州游玩,王寅接信后非常高兴,立即辞别杭州诗社诸友北上,并写下《戚都 护约游塞上留别社中诸友》诗:

都护渔阳一札传,址头醉酒兴翩翩。

未消弱冠谈兵气,先赋长城饮马篇。

白发谁知轻万里,黄云有待出三边。

风沙何用愁新暑,苗剑寒霜自荡然。

他由开封入燕④,抵蓟州(今河北省蓟县)后,曾受戚帅之邀一起登山观 景,纵览塞上秋色。戚继光写下《秋日邀山人歙王十岳、越叶一同、莆方浮 麓、文学郭海岳同登三屯之阴山》的五律诗以纪实。不久,王寅返乡,戚继光 又有《送王山人南还》的七律一首,情意真切,诗风高古,是戚氏《横槊稿》中 的佳作,诗曰:

王寅:《十岳山人诗集》,卷二,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 九册,175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

王寅诗集中有《寄倪石洲兼怀亡友王武师》、《匣中剑赠毕汝光》、《买刀篇》、《席 上谢徐太守子与解赠佩剑》等诗作,疑王武师、毕汝光都是民间武艺家。

王寅:《十岳山人诗集》,卷四,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 九册,26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

王寅的诗《梁燕二子歌》序云:“隆庆壬申予赴大将军之约,由大梁入燕。”(王寅: 《十岳山人诗集》,卷二,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九册,199页,济 南,齐鲁书社,1995)。

天风万里过仙槎,滦水光摇彩笔花。

慷慨已知凌大漠,艰虞何用问悲笳。

乍见白发乾坤短,忍听骊驹道路赊。

秋雁图南江国近,边臣愁绝久无家。

王寅返途经北京,见到在京为官的老友汪道昆,汪道昆也写了《仲房赴 戚将军约顷自塞上还新安取道都门赋此为赠》七律二首,有“少年侠气喜谈 兵,垂老犹堪塞上行。何处射雕夸羽猎,有时饮马出长城”建边关乘兴赴轻 车,兴尽归来意自如”等句。②三人友谊之深,是明史一段佳话。然而这时的 戚继光是手握重兵的总督,汪道昆是兵部侍郎,王寅则依旧是诗酒为友而浪 迹天涯的一介布衣,好友的关爱徒增他内心的凄楚,这是可想而知的。王寅 晚年可能隐居在黄山深处,与渔樵为友,啸吟度日。好友李言恭的赠诗有 “王生白发掩蒿莱,空负人间八斗才”之句。③几年后,得知王寅辞世的消息, 戚继光写下《祭王处士》一文,表达了他对王寅一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惋惜, 其中有言:

惟君生绍世业,长而聪明,过目成诵,举笔能文章,总角为诸生。天之所 以钟君者甚厚,而君不能善用其厚,卒致白首无成。晚过塞上,竟无能为。 笔之日,墨之月,砚之岁,相成于久远,遂赍以没。呜呼痛哉!④

“天之所以钟君者甚厚”几句,同情之外也含有某种遗憾,似乎戚继光邀 他到蓟镇是有请他入幕的深意,然而此时的王寅已是“白首无成”的垂垂老

戚继光著,王熹校释:《止止堂集-横槊稿上》,5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

汪道昆:《太函集》,卷——三,第四册,2492页,合肥,黄山书社,2004。

李言恭:《青莲阁集》,卷三,《得王仲房书却寄》,《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 二十三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戚继光著,王熹校释:《止止堂集-横槊稿下》,21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

者,这不能不让戚失望。尽管如此,戚仍然对这位老友深怀感情,写下这篇 哀思绵绵的祭文,结尾处“呜呼痛哉,我酒既陈,来鉴我心”,读之使人凄然。

戚继光与王寅相识于何时,暂难确言,笔者以为可能比较早,可能在他 练兵于浙江义乌的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后就有了交往,中介人恐怕就是 当时任义乌知县的汪道昆。原因是王寅此时在胡宗宪幕中,他博学高才,知 兵能文,而且懂得少林棍法,这正是戚继光所关注的,所以汪道昆把王寅引 荐给戚继光。很可能因为有了王寅的介入,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四《拳经 捷要篇》中有了“少林寺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 名者”①这几句寓意深刻的话语,让我们至今思之再三,沉诵不已。另外,王 寅不同于一般拳家,他毕竟是徽州士林的翘楚,同样文武兼长的程宗猷就很 可能受到过他的影响。王生于正德二年(1507),活到70岁以上,大致万历 初年还在世,与程宗猷在年龄上接得上,是故不排除二人有过见面之缘。后 来程宗猷积极投奔少林学习棍法,也可能受这位乡贤的影响。这些都是让 我们兴趣盎然的话题,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迷茫中只能等待新史料的发 现,有如在黑暗中期盼着一弯新月。对此笔者怀有信心,迄今的中国武术史 犹如一片荒原,发现什么都是可能的。

五、程宗猷与《少林棍法阐宗》

前已谈到,程宗猷是明代末年的武学大家,是明末少林武艺最重要的阐 释者之一。特别是他的精心之作《耕余剩技》,是戚继光《纪效新书》之后、吴 殳《手臂录》之前的又一部武学经典,可谓承前启后,鼎足而三,撑起了明清 武学之华盖。近年来,《耕余剩技》不再是难以寻觅的书了,多种影印本的行 世,使武术界关注程宗猷的人渐渐增多。②然而,我们不能不引为遗憾的是, 自唐豪于20世纪将程宗猷引入武术研究领域以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武 术界对程宗猷的认知并没有增加多少,无论史料挖掘还是理论研判,都还停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四,308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释永信主编:《中国武术大典》,第十六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 留在唐豪时代而无所移步。孔子曰:“龟玉毁于棱中,是谁之过与?”不能不 说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程宗猷,字冲斗,又字伯嘉。在他刻于天启元年(1621)的《蹶张心法》一 书的自序之末,除了铃有“程宗猷印”、“冲斗氏”两印夕卜,还铃有“一名轻”、 “字先之”两印,但后两印似乎并不常用。程氏是明徽州府休宁县汉口人,今 属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汉口乡。“一说四川新都人”,此言大谬,可以置而勿 论。②程宗猷的生卒年俱失载,据《射史》卷首程梦周(于行)小叙所言,天启 二年程宗猷已是62岁,则他的生年当在1561年,即嘉靖四十年。③卒年推 想约当崇祯初年,具体年月待考。

程氏是徽州最有影响的望族之一,与汪氏并列,历史悠久,支派众多,而 休宁汉口程氏则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唐宋以来人物繁盛,为号称“人文渊薮” 的徽州增添了许多重要人物。明代程敏政(1445—1499),字克勤,休宁篁墩 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掌院学士等职,著述赡富,以学 问博洽、淹贯群籍而名冠一时。④他曾撰有辨白祁门程氏世谱之误的长篇文 章,对徽州程氏各支派的分布和传系做了系统论列。近代徽人许承尧《歙事 闲谈》也有大量程氏的掌故轶闻,加上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少的徽州程氏各系 的谱牒,都可以供研究者参考。

杨伯峻:《论语译注》,1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

最早以程宗猷为四川新都人的,是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书商徐鹤龄的《少林 白眉棍法》序,该书由《少林棍法阐宗》改名而成,又称原本为四川锦江陈氏秘本.并且添 加了 “梅花落地"一势以增饰其“秘",唐豪称“可笑殊甚气参见唐豪《行健斋随笔》之“少 林白眉棍法''条(唐豪:《行健斋随笔》,26页,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释永信主编:《中国武术大典》,第十六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耕余 剩技》解题也取此说。

程敏政传见《明史》(《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二》,7343页,北京,中华书局, 1974)

程敏政:《篁墩文集》,卷一二,《辨祁谱世次自周秦迄五代了无一阙可疑》,《文渊 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程氏谱牒存世甚多,参见武新立《明清稀见 史籍叙录》之“十万程氏会谱”、“休宁率东程氏家谱”等条(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 录》,南京,金陵书画社,1983)。

休宁多山,地少人多,“耕不能给食,故多转贾四方",久之,酿成儒商并 重的文化传统,许多人都出门经商,赚了钱再供养子弟读书,努力求取功名, 以光耀门庭。这在程敏政、汪道昆等徽人文集中多有记述,也是当代“徽学” 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同时,休宁人“好刚喜斗,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节奇行, 而尤以不义为羞,故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①。这也是休宁多义烈武勇 之士的一个原因。程宗猷便出自休宁富商之家,只是他不仅追求商而能文, 而且更加追求商而能武,坚守“先世文武并重”的价值观。他为人性情豪迈, 慷慨有大节,武艺成名之后,并不乐意出仕,但民间“凡执弟子礼来者,无不 披肝沥胆,甚至贫者犹给其模也。凡谈起神妙处,则曰此为某师某公所 授”②,最终立名天下,成为明末少林棍法、六合枪法和日本双手刀法最卓越 的传承者。

以往我们对程宗猷的家世一无所知。早年,先父马凤图与叔父马英图, 还有唐豪先生等,都曾先后专程到休宁汉口 “访其遗绪”,但都是无功而返。 先父说当地程姓人甚多,但知道程宗猷的极少,更没有人说得上六合枪和少 林棍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像许多徽州人一样,他们的根脉在徽州,但许多 人都因经商而移居别地,久之便长留他乡,乐不思蜀了,程宗猷家族也是如此。 无怪这样一位休宁的传奇人物本地人知道的却不多,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程宗猷的确出身徽商之家。祖父叫程廷全,字有 功,是个地道商人,一辈子在淮北的六安(今安徽六安市)经商,颇有财富。 廷全有两个儿子,长子程晨,继承父业继续经商;次子程暹,是太学生,走上 读书仕进之路。程廷全是个颇有德望的商人,平生有许多善举,名闻遐迩。 殁后就葬在六安。程暹请徽州老乡汪道昆为亡父写了传,心中仍有不足,希 望得到文名更高的王世贞为之撰写墓志,便又请托到王世贞门下。王感其 诚,乃执笔写了《处士程有功暨配吴孺人合葬志铭》,此时距离程廷全去世已 经17年了。汪道昆写的传不见于汪氏《太函集》,只有王世贞《合葬志铭》保

《(康熙)休宁县志》卷一《风俗》引朱熹《新安道院记》。

程子颐:《少林棍法阐宗小序》,《中国武术大典》,第十六册,144页,北京,中 国书店,2012。

存下来。①据《志铭》,程晨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宗丽、宗猷、宗周、宗信;程暹 也有四个儿子,叫宗铎、宗镒、宗轸、宗钝。程廷全有八个孙子,无怪乎到程 宗猷时代,休宁程氏一门人丁兴旺,仅追随程宗猷、程子颐等热衷于从军报 国的就有80多人。

程宗猷是程晨的次子,程晨承接父业经商,宗猷也极有可能从小就走上 经商之道,或是像许多徽商一样,且商且读,没有放弃对读书的挚爱和对功 名的渴求,最终虽然仕途无功,但终究成为文武兼长的一代武学大家。关于 他是如何走上武艺之道的,清初休宁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驱睡寄•勇 侠》有云:

声颇佳,还担任过康熙《徽州府志》的“总修”。①他距离程宗猷在世并不很 远,而记述却虚实相掺,有些内容近于说部。可信的是,程是富有的商家子 弟,以三千金到少林寺学艺,似有夸大,但大致可信。前面讲过的王寅在少 林学艺也是“尽破其产”,这不奇怪,民间历来有“穷文富武”之说,是有道理 的。学艺成功后必“打散众木偶”才能出寺,是民间因少林寺神秘感而引发 的故事,听听罢了,不必当真。最后一句“恐其将入匪类,不令出游,遂以商 贾终焉”,更与事实不符,程宗猷不但出过门,而且声势很大,连天启皇帝都 知道了。赵吉士所谈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证明了程宗猷确实是富商子弟 出身,家道殷实,不惜以巨资学艺;二是早在明清革代之际,或是延续到顺、 康之间,他已经是一位充满武侠色彩的人物,这一点也可以从吴殳的《手臂 录》中得到印证。吴殳在世比赵吉士稍早,虽然出于武艺传授与理解上的差 异,也有个人性情上的偏颇,吴殳对程宗猷枪法刀法每多批评乃至于讥讽之 词,但从他的一些说法中仍可窥见当年程宗猷名声之高。

少林本不知枪法,妄以棍法为枪,程冲斗张大其说,技熟力鸯,家富名 高,江南翕然尊信,于是大封大闭之教遍于耳目。

“技熟力莺,家富名高,江南翕然尊信”是批评之词,其实也是表彰,吴殳 不经意间道出了当年程宗猷名震江南的实情。

程宗猷以一个富有的徽商子弟,选择走上“谈兵论剑”的武艺之道,成为 一代武学巨擘,也有一定的家学渊源,有其特殊的家族背景。

程宗猷生长在一个有尚武传统的家族里。休宁程廷策,字汝阳,嘉靖三 十二年(1553)进士。虽然是文人,但曾长时间在军中效命,卒于辰州知府任 上。我们不清楚他与程宗猷的关系,从名字看应该是宗猷祖父一辈的。③叔

赵吉士生平仕履,《(康熙)徽州府志》卷五四《选举》赵吉士传。

吴殳:《手臂录》附录上《峨眉枪法》,丛书集成本,10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汪道昆:《辰州守程廷策传》,《献征录》,卷八九,上海,上海书店,1987。 祖程廷甫就是一位高水平的武师,是程宗猷武艺上的交流者,并十分折服于 宗猷武艺的精深;同宗弟程宗周,字于行,也是一位“晓畅兵略”的奇男子,曾 协助宗猷编绘《耕余剩技》、《射史》两书①;侄子程子颐更是宗猷一生事业的 积极追随者,他曾带着程氏子弟十余人给休宁县令侯安国表演武艺,“各手 持其器,至刀戟犀利,鞭铜皆重数十斤,始命之独舞,再对舞,飘若风雪,回若 旋风”②。此外还有一大群跟着宗猷、子颐以“义勇”身份为国效力的程氏宗 亲子弟,其中也应有不少武艺高手。最值得注意的是程廷甫,字云水,武学 生出身,与程宗猷的祖父程廷全是仲昆辈,迁居淮阴,生平不详,可能也是一 位商人。程子颐在《少林棍法阐宗》的小序中曾讲到他们叔侄之间的交流 活动:

余自束发时,即谓文武两途如日月行天,圣帝明王岂敢偏废。治世右文 固矣,设一旦有变,三寸管百万师,得无轩轻乎?故于冲斗公窃向往之。嗣 游淮阴,讲艺于云水公之门,云水公与公同源而长者也,习攻杀击剌之法,疾 若鹫鹰,徐若游龙,一段摧坚靡锐之气,直令万夫辟易!技至此已谓极矣,然 犹不能忘情冲斗公也。及负笈谒公于正阳,始知批却导霰,出新意于矩度之 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霏霏乎若轻云之蔽月,飘飘乎若长风之卷旅……

后来,正是在程廷甫和程子颐的催促之下,程宗猷才将平生所学的少林 棍法等武艺著为图谱,终于有了《少林棍法阐宗》的传世。也正因为有这层 关系,《少林棍法阐宗》首页在列名“阅梓”的人物中,第一位便是“叔祖云水 廷甫”,而其家族的序言则出自程子颐之手,亦见程廷甫、程宗猷、程子颐是 志同道合的三代人。休宁程氏称得上中国武术史上罕见的武艺家族。

概括而言,程宗猷一生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学拳棍武艺于少林 寺,得到匾囤、广按系统的少林棍法真传;二是曾经统率宗族子弟80人自备

程宗猷《射史》卷首陈继儒《叙》称:“汉口之冲斗、榆川之于行,两君皆节侠,晓

粮模装备投奔天津镇总兵李邦华,主动为朝廷效力;三是晚年将一生心力所 粹的四门武艺和一批射箭资料编为图谱,精心绘刻,留给后世两种珍贵的武 学图籍。下面我们围绕这三点展开一些考述和论证:第一,投身少林学习武艺的经历。

程宗猷入少林学艺的经历,《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讲得最为翔实,是 最可相信的第一手资料。他说:

少林形胜,有文武二山夹峙,故棍法与禅宗并传不替,是以四方之士往 往慕其风声。余自少年即有志疆场,凡闻名师,不惮远访。乃挟资游少林者 前后阅十余载。始事洪纪师,混迹徒众,梗概粗闻,未律厥技。时洪转师年 逾八十,耄矣,棍法神异,寺众推尊,嗣复师之。日得闻所未闻。宗想、宗岱 二师又称同好,练习之力居多。后有广按师者,乃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 技而神之。耳提面命,开示神奇。后从出寺同游,积有年岁,变换之神机,操 纵之妙运,由生诣熟,缘渐得顿。自分此道或居一得,至于弓马刀枪等艺,颇 悉研求,然半生精力瘁矣。图片8

这是一段重要的自述,对其师承脉络讲得十分清楚。程宗猷的确是一 位酷好武艺而又具备了习武条件的人,是难得的武学人才。进士出身、曾任 福建建宁府推官的陈世竣在为《少林棍法阐宗》写的序言中谈到了他眼中的 程宗猷。

新都程氏甲于邑里,其族数千人,多业儒,取甲第,朱轮华毂相望。自古 而善贾,亦挟儒以行。有冲斗君者,族之奇士也。磊落魁伟,慷慨然诺,真大 侠丈夫风,且孝友淳笃,恂恂儒也。儒不授,转而试武,其广额修臂,雄力劲 节,望之凛然。……故于武事无不精,棍其最神者也。游梁楚间,还憩少室 数年,得尽交其魁杰,而穷向之所秘,复不以绝技自私……

①此序作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见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卷首。

“磊落魁伟”几句,可谓传神之笔,程宗猷的气质状貌跃然纸上,让我们 分明看到一位兼资文武而又富甲一方的“奇士”。

据程宗猷自述,他入少林时匾囤和尚已经去世了,他学习少林武艺的入 门老师是洪纪,接着又求教于年已八旬的洪转。洪纪、洪转都是明嘉靖、万 历之间少林武僧中的翘楚,都曾受教于三奇周友,洪转更是三奇的法侄,三 奇迁化后又转从匾囤。二僧都有一定资料存留下来,可供我们探求其生平, 但我们只能留在后面再谈。与程宗猷同时问学于洪转的还有僧人宗想、宗 岱,宗想的名号曾先后出现在少林寺藏万历六年的《幻休润禅师碑铭》和万 历二十七年的《无言道禅师碑铭》上,宗岱则尚未于少林碑刻中发现。①而最 后“耳提面命,开示神奇”,并与程宗猷一同出寺游历的则是广按,从程宗猷 的语气中不难体味到,广按是“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神之”的出类拔 萃的武僧,是真正使程宗猷得到少林棍法真谛的人。关于广按,我们所知不 多,幸而《少林棍法阐宗》后序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述。序云:

棍艺擅少林,四方尸祝久矣。弟教术多门,师传阕密,以致武人乏输攻之 巧,文人鲜墨守之能,令人深慨惜焉。余侄冲斗生负奇气,智勇性成,凡与闻 人秘艺,遇靡不习,习靡不精。嗣入少林,遇异僧号按墨堂,艺出诸家口表, 从游岳寺,未尽其奥,乃千里秣马,迎请至六安,敬事忱恳,无二所亲。僧高 冲斗谊,亦授无余隐。后即归禅麻埠之广福寺,未几寂化。冲斗为心丧,偕 同门弟子叔新明,为龛珑焉。于是冲斗得以尽其法而超悟之。素负雄力绝 技者远相访谒无虚日,一交臂间辄索然如小巫而去,故声走海内,闻者亦避 舍逊焉。

后序的作者是程宗猷的叔执辈程君锡,字继康,号真实居士。此人对程

① 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193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10。

宗猷的武艺深有所知,曾称:“余侪于暇日强试其奇,见坐作击刺之方,即山 崩潮激未足谕其勇也;烈风迅雷未足谕其捷也;积雪层冰未足谕其严且整 也。环相咋曰:技至此乎!”

后序所说的“异僧号按墨堂”,无疑就指广按,广按是法名,法号是墨堂, 去掉表示字辈的“广”字,只保存名号相连的“按墨堂”,这是古时丛林称谓的 一种习惯。

据后序所言,程宗猷在少林随广按学艺而“未尽其奥”,便将广按迎请到 他在安徽六安州(直隶州,辖英山、霍山两县)的家中,像孝敬父母那样尽心 供养,广按感其诚,便将自己平生所学都传给程宗猷。资质不凡的程宗猷已 经不是初学者了,又能潜心钻研,终于达到“超悟”境界,实际是对广按之教 已有了心得自在的造诣。广按后来没有回到少林,而是就以六安州麻埠镇 的广福寺为修持之地,不久就在广福寺圆寂了。

后序称,程宗猷与一起向广按学艺的叔叔程新明“为龛珑焉”,即为广按 营造了灵塔。广按的年龄必定在程宗猷以上,可以上接匾囤。但程宗猷在 《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说得明确,广按是“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 神之”,就是说广按是洪转的弟子,是匾囤的再传弟子。程宗猷以非常之礼 迎养在家中,并最终以“心丧”之情为之经营葬事,可以看出广按在程宗猷心 目中的崇高位置,也可以看出程宗猷是尊师重道的人。

就以少林棍法而言,程宗猷平生所学必定并不局限于少林,也不局限于 广按一师之教,但广按的传授肯定是最重要的,不然程宗猷不会使用“尽得 转师之技而神之”这样超乎寻常的评语。

令人不能不掩卷兴叹的是,若非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传世,不但匾 囤、洪转、广按的传系可能泯灭无闻,就连广按也会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之中,他的绝技也就成了“广陵绝响”。这正是程君锡在后序之末的叹息 之言:

①麻埠镇,在安徽六安州西南九十里(《清一统志》,卷九三,《安徽・六安直隶州》,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冲斗以深沉之资,负绝世之学,非炫一时名,其将有待也。越兹《棍法阐 宗》成,不致广陵散绝响之叹,修能奇抱,岂群侪所可浅窥哉!

洪转、广按和俗家弟子程宗猷称得起明代少林武艺的功臣、匾囤的功 臣;宗猷更是广按的功臣。我们终于看得清楚,程宗猷研习少林武艺经历了 一个锲而不舍的漫长过程,不是浅尝辄止者所能比拟的。当然,雄于货财的 徽商背景,以及“雄力劲节”、“智勇性成”的个人资质,也是他终于取得卓越 成就的重要条件,毕竟这样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具备的。

程宗猷是何时入少林寺求艺的?他的同宗弟程胤兆在《少林棍法阐宗》 的跋中说:“未弱冠受学于少室之少林寺,尽得其棍法,最称入神。”①古代男 子二十为弱冠,可知宗猷人少林在20岁以前,但具体时间呢?对此,他在 《少林棍法阐宗》中并没有说明,但少林碑刻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宗猷”二字出现在少林碑刻中,以目前所见一共有三次。图片179

第一次即出自前面提到的《匾囤画像碑》,碑上的一大批匾囤僧俗弟子 的名号中有“宗猷”二字,这个“宗猷”是否即程宗猷,尚难确定,原因是此碑 没有明确的纪年,如碑刻于隆庆年间,则此时宗猷年幼,不大可能在少林寺。 假如刻于万历之初,则有可能就是程宗猷,符合他弱冠前入寺求艺之说。第 二次出现在万历六年(1578)的《敕赐嵩山大少林寺传曹洞宗二十五代幻休 润禅师碑铭》里.此时宗猷年十七。与宗猷一起出现的还有他提到的宗想、 曾跟随俞大猷学习武艺的宗擎等。第三次出现在万历八年幻休大和尚镌立 的《曹洞宗正传》石碑上,在该碑“合山海众”的53名“宗”字辈僧徒中,,'宗 猷”赫然在目。据此,可以推断程宗猷在少林的时间大致在万历初的十几年 中,约万历八年时,年十九。17、19岁都与“未弱冠受学”之说相符。所以, 可以推想他本人所说的“乃挟资游少林者前后阅十余载”,大致发生在万历 朝的前期。

此据吴兴周氏《国术四书》本《少林棍法阐宗》。'•中华再造善本''本《少林棍法阐 宗》此跋有缺页,跋的作者不明。

前引王世贞《程有功合葬志铭》载,程宗猷是程有功长子程晨的次子, “宗猷”是他本名,巧的是少林字辈中“悟”字以下第五辈便是“宗”字辈,而 《匾囤画像碑》上就有不少“宗”字辈的弟子。“宗猷”正好与“宗”字辈相合, 所以我曾说这是“因缘巧合”,或许这也是他以“阐宗”二字为自己的著述命 名的原因之一。

需要说明一下,《敕赐嵩山大少林寺传曹洞宗二十五代幻休润禅师碑 铭》,刻于万历六年(1578),立碑者是幻休常润的入室弟子洪宝,碑文书丹出 自曾任礼部尚书的显宦陆树声之手。①据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一一嵩山少林 寺为中心》所载,此碑有宗猷署名,但笔者在碑阳没有见到,想来是在碑阴, 因手边没有碑阴拓本和过录本.故此条只能以叶书为据了。

程宗猷并不是独自一人进入少林学艺的,与之先后同行的还有几位程 氏宗亲,有叔叔,也有子侄辈。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说:

余叔祖武学生云水、侄君信、太学生涵初,昔曾同学少林者,尝以少林棍 法只凭师僧口授心识,谓余尝创图诀,公诸同志,余谢不敏。

“叔祖武学生云水”,即前面谈到的宗猷的叔祖程廷甫,字云水,他是武 学的生员;“侄君信”即“阅梓”之一的“侄君信儒家”——程儒家,字君信;“太 学生涵初”,即“阅梓”之一的“侄涵初子颐”——程子颐,字涵初,太学生。这 就是说,休宁程氏一门三代四个人一起投奔少林寺学艺,而程宗猷是其中学 得最专注并且能有所“超悟”者。其次是他的侄子程子颐,此人不但是少林 武艺的追求者,是程宗猷率宗亲80余人勇赴津门为国效力的主要助手,还 是《少林棍法阐宗》和《耕余剩技》得以刊行的积极推动者,并著有《武备要 略》一书,同样也是明代末年一部有价值的兵书,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古典武 学资料。

《明史》,卷二一六,《陆树声传》,56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192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10。第二,程宗猷率宗族子弟投军始末。

程宗猷曾经主动率领程氏子弟赴天津从军,为朝廷效力,此事为唐豪先 生所揭示。他在《中国武艺图籍考》“耕余剩技”条中说:

次岁(天启二年),受天津巡抚李辟,挈弟侄义男辈八十人,自裹粮赴军 门,授都司佥事,以所创弩兼刀枪诸法,夙夜训练津兵,略有成绪,而李内转, 旋还山。宗猷亦乞归。

 

浏览1,3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