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竞争的时代。面对东西 方文化的再次碰撞与交融,东方文化能否在21世纪得到更多的共识 和交融?在强势西方文化渗透与较量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传统 文化如何生存和应对?这都已成为关注民族文化存活和发展问题的 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科技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存发展正面临着一系 列前所未有的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信仰危机、物欲横流、身心 失调、人格分裂等。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写道:“中国至 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为全世 界采纳,地球肯定会比现在更欢乐祥和”。

如果说中国文化具有现代意义」那么作为有着传统文化内涵的 民族传统体育又体现了哪些理念和精神? 一位学者曾说:“要把优秀 的文化推向全球,其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都应当是崭新的,具有说 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我在想,文字、语言、音像、艺术是主要的 文化推介手段,那么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人体运动、身体语言是否也可 以作为一种文化的推介手段?诚能如此,很可能对西方人来说,更容 易认识和理解。

中国武术、摔跤、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从民间的底层到国 家推广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一种提升;在文化多元竞争的时代,可能 又需要一次文化层面上的提升。尽管我们说民族传统体育本身也是 一种文化形态,也在文化之中,但是目前更需要把它放在一个世界文 化的大背景下,诠释和审视它的文化内涵,诸如哲学的、伦理的、美学 的、养生的,这就需要开展更高层面的文化研究。

欣闻王岗先生和王铁新同志的新作《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 审视》面世,受其邀约,为此书作序。“十年磨一剑”,细细读罢,真有 爱不释手之感。通览此书,应当说两位作者是站在学者的立场和文 化的视角,探究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文化成因,对全球化背景下的 民族传统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同时提出了民族 传统体育未来发展的走向。毋庸置疑,该书的完成和出版无疑会对 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层面上的传播、推广颇有意义。

王岗先生好学不厌,思维开阔,具有时代气息,而且勤于笔耕。 愿意为他们赘言几句,发点议论,聊以为序言。

期盼更多的学人专著问世,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理论的发展。

给陆根秀《劲扇》的序

中华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母亲河里,流淌了几千年,延续了很多民 族的情怀和风韵,是一项十分珍贵而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遗产。好 像中国的烹饪,广阔的地域包容了多种流派,而且色、香、味、形俱全, 可吃、可品、可看。中国的武术流派更是难以数计,不仅风格多样,功

用也是多面,可攻防、可练身、可观赏.、可自娱,与烹饪文化可谓是异 曲同工。由此可以管窥民族文化的特点。

不仅如此,中国武术在使用器材上,也决不限于自古流传至今的 兵器,诸如刀、枪、剑、戟等所谓十八般兵器之外还有许多,就连生活 用具也时常用来做习武练功的器械,诸如扇子、笔、拐杖、筷子等,甚 至还曾有人用手帕编创的套路,健身自娱。

就扇子而言,人们在社会上多已见到太极扇、木兰扇、扇子功等。 陆根秀老师所编创的“劲扇"则又是别开生面的一种运动形式,她运 用传统扇子套路中的劈、撩、架、刺、扫、去、抱、点等各种攻防技法,以 长拳动作为基础,组成了一套攻防清晰、动作明快、劲健洒脱的套路, 其武术风采油然而生。

司马迁在《传记•自序》中说:“究天人之际,同气相应;通古今之 变,与时俱进。”伴随时代的进步,传统武术如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实现继承发展与创新,是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陆根 秀同志的“劲扇",可以说做了一个极为有益的实践。市场和人群是 最主要的评鉴,凡是受到群众的欢迎,有人气的,无疑证明了它顺应 了时代的潮流,才会为人们所喜爱。深信“劲扇”会有广阔的前景。

时光如流,31年之前陆根秀同志还是一名朝气勃发的大学生, 上海体育学院的一名运动员,而后留校当老师、做教练,如今却也桃 李满天下。她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认真踏实,对同志的诚挚 热情,从不阿谀奉承,随波逐流,形成了她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格。

应她的盛情相邀,匆匆命笔,写了以上的话,聊以为序。

给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的序

数千年来,武术在传播中生存,在传播中发展。可以说,一部武 术发展史同时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武术传播”贯穿了武术发展的 始终。“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就是武术国际传播的一部分。 毋庸置疑,武术需要传播,传播是武术的生命力所在。然而,真正开 始“武术传播”的系统研究是在传播学引入武术之后。

2000年,我与我的博士生郭玉成在进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 院关于“武术体系框架”课题研究时,提出了“武术传播学”可作为武 术学科的分支。此后,成为郭玉成的博士研究课题,开始把传播学理 论系统引入武术研究领域,并形成了初步成果——“武术传播的理论 与对策研究”。《武术传播引论》一书便是该成果的著述体现。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传统艺术项目、体育项目的 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并非尽如人意。 一方面,传统武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发 展呈衰微的趋势;竞技武术——“体育化的武术”,在经过几十年奥运 征程后,仍未能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学校武 术——“教育的武术”,尽管很早就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但时至今 日仍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武术的国内、国际传播都面临着巨 大的挑战。而且,“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已迫在眉睫,如何抓 住机遇,展现中国武术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2008年 之后的武术工作也任重而道远,如何传播需要科学的、专业的理论 指导。

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 把武术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这一方 面明确了武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把“学校武术传播”的研 究提上了重要日程。我的“在青少年中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研究”也 在此之后(2005年)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立项,说明国家 对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提高。

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双, 计划''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到 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传统武术”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保护与传播出现了新的机遇。武术项 目之一的“少林功夫”于2002年就独立申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目前尚未取得成功。

竞技武术的发展同样面临传播的问题。2008年的无缘奥运,使 竞技武术的国际传播受到了跆拳道、空手道、柔道项目的强烈竞争, 更肩负着国人的期待与关注,如果在传播内容、方式与策略上不进行 优化,很可能在未来的世界体育之林中失去应有的地位。

从文化的角度讲,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和中国 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 存在“文化赤字”。在体育文化方面,中国民族体育和西方体育的交 流也处于严重的逆差状态,从国内跆拳道、空手道的火热程度可见一 斑。这说明武术的“传播力”不够强大,武术的“文化力”——文化的 活力、生命力、时代性和先进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和显示出来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竞争 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 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 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有可能成为文化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 “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图片3

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武术,我们要继承祖先的光 荣,使武术文化跻身于世界艺术文化、体育文化之林就必须大力研究 和实施武术的传播。

值得欣喜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已经认识到了 “武术传播”研究的 重要性,把“武术竞技与传播”作为武术学科主干研究方向之一。中 国“传播学”最具权威的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也首次 招收了专门研究“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理论"的博士后,开启了 “传播 学”新的研究领域。

我院的青年教师郭玉成博士,近些年来一直勤勉于“武术传播” 方面的研究,多次在全国、国际武术学术会议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在 体育核心期刊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天道酬勤”,不断地积累终于 形成了初步成果,尽管不够丰硕,但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能够 为“武术传播”研究起到某种铺垫或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衷心地希望 该书的问世,能为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制定武术政策提供参考;为中国 武术竞技与传统体育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项 目(如古筝、古琴、戏剧、绘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借鉴。

是为序。

给陈雁飞《中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序

拜读了陈雁飞同志的新作,欣喜之余,引起我的掩卷沉思。

这是一本专著,一本论及武术教育的专著。在苍茫的武林书海 中,技术类、功法类、小说类层出不穷,而专论武术教育的却寥若 晨星。

然而,武术教育的确很重要,重要到可能不在武术进奥运会 之下。

2004年全国人大召开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读 到一群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中学生给他的一封信,问了许多问题, 其中便有“温总理你会武术吗”。这一问对我们来说可谓意味深长。 在外国孩子来看,可能武术在中国十分普及,凡中国人可能都会点 “功夫”。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武术在中国离普及相距甚远。尽管武术在 1916年即开始进入学校,武术教育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也就是 说武术并没有像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一样,成为学校一种必修 之课,一项国学教育。

长期以来,从教育部到体育总局,几代人都在努力,采取了不少 措施予以重视,但却收效甚微。除了为数不多的学校坚持不辍,不少 学校已是可有可无,甚至“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面对国内兴起的“跆拳道热”,走进市场,并开始进入学校,成为 一种时尚,武术教育更显得岌岌可危。

武术教育发展的症结何在?应是一个全民关心的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王筱麟主任最近十分关注此事。他 认为,武术教育要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如何让青少 年“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言简意赅,值得武术同道们认真思考 和探索。

此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应该站在民族兴衰、国家利益的高度, 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有益于青少年 成长的教育资源来认识,能否在体育课之外,单独开设一门武术课, 用于学习技能、强健体魄、培育人格、塑造精神、陶冶品德。

陈雁飞同志的书著恰恰表达了这一思想,乃至提出了具体的教 法、教材,作为开拓武术教育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凝聚着她的智慧和 心血。亦愿更多的人由此得到启迪,为武术教育的发展奋进不已

我们深信,中华武术一定会再现内蕴的光辉,超越任何一种时尚 运动,而“时尚”是不会坚久的。

借此书的出版,发一点感慨,聊以为序。

二曰:求功。

谚语中说:“拳无功,一场空。"蔡鸿祥的武术生涯就是孜孜求功之 路。自学武伊始,他便在严师指导下苦苦练功,从不懈怠。他回忆当 年,深有感触:“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时间,要有恒心,实质还在一个 '苦'字上,不能吃苦,只能是浪费时间。练功好比'黄连树下操琴,苦 中作乐苦中求功,才会化苦为甘,长了功力,炼了意志。”50年代蔡 鸿祥的表演,至今传为美谈,人们曾称他的“童子功”、“蛇形腰"、“燕飞 式”为三绝,闪展似游龙般灵活,腾起如悬在空中般停留,落地若喜鹊 踏梢般轻捷。更令人哎服的是他那最基本的步伐身手:马步扣足展 膝,稳健大方;虚步身正势低,虚实合度;仆步低铺直扣;弓步撑蹬粘 地。他的提膝齐户,令人叫绝,他的一伸掌,一出拳,规范严整,平凡中 见奇异。“一招一式,千练而得”,他回忆在严师指导下,需要多少不厌 枯燥地锤炼,才能“学而令其似本”!前年在日本大阪为运动员讲基本 功,他边讲边做,仍是当年的风骨,正是他从未间断过求功的结果。

他认为:练功要有恒心,要和惰性斗。严冬朔风,三夏骄阳,常使 人踌躇不前,“求舒服,丢功夫”,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惰性 搏斗。

三曰:求法。

行拳练艺,最忌不求甚解。俗话说:“各派自有各派法,体用不一 难得法。”蔡鸿祥十分注重练拳究法,对严师传授的每一招法他都苦 于钻研和体会,直至领悟真谛,不仅掌握了“形”,而且体味了“质”。 “习拳能得法,功效自不差”。正是如此,他化法为招,在套路中体现 了攻防技击的武术本色;化法为用,融于散手运动和实用格斗技术之 中。当散手运动应运而起时,他能率先在上海组织散手训练班,身体 力行,亲任教练,探索停息了几十年的散手训练,开创新局面。另外, 还为警卫队、公安战士传授实用格斗技术。常言道:“时于术而不拘 于术,安规矩而能脱规矩。”蔡鸿祥不仅拳势规正,而且用法灵活,是 师承、总结许多临场应变的实战方法,体用得兼的结果。

四曰:求艺。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独步于世界技击术的一种运动形式。它不 仅讲求拳脚功力和方法,而且“连绵相属”、“动转有对”,表现了独特 的技艺。他的华拳以舒展大方著称,起承转合,意发神传,其风采和 韵律令人一唱三叹。他练的飞凤剑,吞吐自如,动静有致;密集的剑 法与闪展的身姿,如飞凤银龙;戛然而止的停势,若静水荷花。可谓 法中见艺高,艺高显功厚。

蔡鸿祥回忆他技艺风格的形成,无不与严师的精深造诣相关。严 师除要求他一招一式的功力和规范,完整贯一,在动作连结的变化上 也匠心独具,经过千百次的砥砺揣摩,才练出了四座皆惊的不凡技艺。

蔡鸿祥的武术生涯能给人以什么启迪呢?

我想,对每一位习武者包括我在内,无论是为提高还是普及,为 竞技还是健身,为娱乐还是应用,都不应脱离对德、功、法、艺的追求。 坚持有恒地如此追寻,武术之路才会愈走愈宽广。

武术科普教育漫谈

(一)初学武术从何起步

《贵州体育》曾收到柳州钢铁厂王能善的来信,他向编辑部请教 的问题正是初学者遇到的典型问题,即“初学武术从何学起?先练拳 还是先练器械?什么拳容易学一些?初学时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就此方面的问题,谈谈感受。

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在报告中指出:“武术运动对增强体质、陶 冶品行、振奋民族精神以及丰富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把武术作为强壮种族、继承传统文化、光大民族精神的体育项 目摆到重要地位,积极开展。”

武术是我国的灿烂文化之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一个初 学者应当如何起步呢?

明确地说,应当先从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起,如同盖高楼 要打地基、学毛笔字要先练点画、用笔一样,必须从基本功入手。武 术传统的基本功分腰功、腿功、桩功、鼎功、裆功等五个部分,基本动 作则包括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平衡以及跌扑、翻 腾等动作。其中又应着重于先在腰、腿、裆这三种功上下功夫,俗话 说:“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腰腿练习 中,各种压腿(如正压、侧压)、踢腿(如正踢、侧踢、里合、外摆、弹踢、 蹬腿)以及各种腰部练习(如活腰、下腰、甩腰、涮腰)都是增强腰部 柔韧性和力量的最基本功法。至于裆步训练,用现代名词叫步型练 习,如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是武术中最基本的步型。通过 练习,不仅要求做到准确工整,而且要成型快、有劲力,若山岳般的稳 固。传统练法常采用12路弹腿或10路弹腿。在学习腰、腿、裆功夫 的基础上再学习各种较复杂的基本动作,由易而难,逐步提高。[以 上这些功法和基本动作在蔡龙云先生所著《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上 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中均有,图文并茂,可以自学疽

练基本功可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惟有“严”、“苦”、“勤”、“恒” 四个字,照此进行,即使您年龄大一些,也定会获得成功。

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功后,便可以开始学习初级套路。一般应 先学拳术,因为它是各种器械和对练套路的基础,俗话说“先看一步 走,再看一伸手”,只有把拳术练好了,才谈得上学器械和对练。开始 学拳术尤其注意姿势要准,路线、方法要清,其次是劲力要顺达,而后

再加强节奏、精神、意念等技巧的配合运用。

学套路和练基本功两者不应截然分开,既不必等到基本功练熟 了再学套路,也不必等所有基本功都掌握了再开始学套路。但是学 得套路后仍然要不间断练基本功,武术谚语说得好:“打拳不练功,到 老一场空。"即使是优秀运动员,也不可忽视基本功的训练。

(二)与青少年漫谈武术拳法

不少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种拳术 最厉害、最实用?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其实,真要说清 楚,倒也不那么容易。目前在祖国各地串联的拳术不下一两百种, 可谓洋洋大观。从一些较有影响的拳种来看,大都是体用兼备的, 可以说既有散招、也有套路;各家大抵都有练功力、练架式、练套 路、练散招这样一个技术系统。拳法是其技术核心,套路是拳法的 综合提炼,散招则是拳法的灵活运用,功力和架式则是练套和练招 的基础。

无论哪一种拳法,技击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早在春秋时代,著 名剑技家越女便提出了 “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 虎”的观点,道破了武术技击法的真谛;庄子在《说剑篇》中言及:“示 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乃是历代技击家们传用的 至理名言。明朝战将戚继光在总结十六家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若 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o横观诸家拳法,可 以说各有所长,各领风骚,且让我们在茫茫拳林中漫步浏览一番,从 中领略一些拳法机理。

动与静。被誉为外家主动的少林拳法,“以勇名天下,主博于 人",它主张“外猛内静,藏而不露",乘势飞击,出手无情,拳谚中说: “秀如猫,抖如虎”、“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其拳法朴实无华,踢 打摔拿兼施,其主张与越女的技击观点可谓一脉相承。被认为内家 主静的太极拳法,虽拥有陈、杨、吴、武、孙诸式,却均不离“以静制动” 之宗,技击拳法中主张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以逸待劳,擅长借力发 力,后发制人。其后发而先至的技击原理与庄子《说剑篇》所云同出 一理。

长与短。若以出手进击长与短而论,长拳短打又各呈春秋。长 拳类的拳术松长舒展、力点明确,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以通 背拳术为例,要求肩臂松顺、“手外加手”,强调双手并发,粘衣发力; 短拳类拳术拳法密集,短促多变,主张紧攻硬逼,珠炮连发,以翻子拳 为例,出招时常是连三并四、上下翻飞,脆快犹同一挂响鞭,令人猝不 及防。

上与下。素有南拳北腿之说,亦是相对而言,遍及江南诸省的 南拳以拳为主,“一步三变",多桥法,擅标法,步稳而势烈,出手多 居中,十分注意“门户",间以用腿,但多不高踢;北拳中以用腿见 长,尤以戳脚拳术称最,拐、踹、丁、点、蹶、错、蹬、碾,常是一步一 腿,非踹即踢,左右开弓,声东击西,腿法多变,讲求“急起快落、硬 啃地”,素以半步赢人。相对而言,以八极拳为例,动作刚猛暴烈, 崩撼突击,技击中上封下打、冲撞挤靠,猛攻硬打,常伴以震脚跺步 发劲,并醒号发声,手随声落,咄咄逼人;而流传不甚广的绵拳,多 用掌法,主张柔而化之,多防后发招,先吞而后发,绵中寓刚,伺机 突进,又是一番春秋。

近与远。形意拳主张近攻快打,谓之“进即闪、闪即图片19进,不必远 求”,头、肩、肘、手、膝、胯、脚乃称“七拳”并用,处处伺机而发,要求 工、顺、勇、疾、狠、真,誉为“六方之妙”;劈挂拳则是大刀阔斧,走势开 展,如长枪大戟,击长抽远,常是斜拦横打,加劈带挂,吐吞开合,以一 贯通,犹同翻扯辘辘,远击后以含胸滚臂化劲收回,以利再攻。

奇与正。华、查、迷宗拳法,架式工端,式正招圆,骨梗强壮,劲力 豁达,快收相间。起伏闪展以迷宗拳为例,上肢以甩、拍、滚、掳为法, 下肢以挑、截、挂、缠击人。醉拳的技击拳法却在身形飘忽,似东倒西 歪的醉态奇形之中,讲究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佯醉实不醉,指东打 西,在对方捉摸不定中,乘隙而击,防不胜防。

摔、跌、拿前面所述多以踢打为多,武术中亦有以摔、跌、拿法为 主的拳术。如螳螂拳的手法勾、搂、探、挂,鹰爪拳的刁、拿、锁、扣、 封、闭、错、截,谓之连拿带打,亦拿亦打,主张松紧结合、长短兼施;追 求抖弹脆快,变幻莫测的进击法,而流行福建一带的地术拳法则以 “落地剪腿,以势就势"独步于拳林,诸如“落地轧云脚"、“倒背镰”、 “老虎洞”、“狗咬粽”等,可谓亦摔亦拿;于今流传颇少的花拳,以跌法 为主,主张侧身而进,沾衣即跌,以腰为本,盘旋转侧,进击有喜怒哀 乐,“虚势则喜,着力则怒,过势则哀,逼门则乐”,别具风貌0

当然,还有许多拳法精良,技术高超的拳术,在此难以逐一表述 其宗。

从上述拳法面面观,不难看出各家拳法有所长,也难免有所短。 若兼而习之,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却也非轻而易举之事。曾有 人创上下、左右、前后兼顾的六合拳,集各家之大成的大成拳,恐怕也 难以周全。作为散打运动,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有些拳法也不便择 用;就拳法与军事实用技术的关系而言,也有一些距离。戚继光说得 好:“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 之门也。”可见拳法有益于掌握军事武艺,但却又不是一回事。因为 在双方对垒之中,尚有诸多因素决定胜负,诚如已故武术理论家唐豪 先生所分析的:“有力无胆者不尚"、“眼不明手不快不尚"、“不知虚实 变幻者不尚”、“技巧不足以付之不尚”、“不知劳逸之数,动静之机者 不尚”、“恃其能而轻敌,有力不能持久”等等。

因此,与其说哪一个拳术厉害,不如说谁的功夫扎实纯透,谁掌 握了拳法技击的真谛,在临阵中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此而已。

(三)青少年习武在于强身

有的青少年在学得了一两套拳术之后,总觉得手脚发痒,巴不得 能找几个人打斗一番,试试自己的身手如何。除了少数人寻衅滋事 属于武德问题之外,更多的则是认识问题。

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曾在他写的《练兵纪实》一书中提出 “既得艺,必试敌”,这是不错的。但是联系现代的武术运动,则应作 历史的分析。武术,古往今来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它的功能和概念也不尽相同。在冷兵器时代,古战场上以肉搏为 主。恩格斯说:“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 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那时练武,主要付诸战事,武艺的范围要比今天 的武术来得更广泛、更实用些,通常包括骑、射、击、刺等军事技术。 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逐渐使武术中的拳法与军中武艺有了很大区 别。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说:“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活 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戚公极力主张通过习拳练 棒来灵便手脚,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把拳法作为进而掌握军事武艺 的入门之学。近代以来,科学昌明,火器逐渐替代了冷兵器,武术的 功能也从军事战场移到体育和文化生活领域中来。现代的青年人, 再也不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去追逐一去不复返的古代骑士风度,而应 当把武术锻炼作为一种强健体魄的手段,一种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有益活动。

随着武术在社会职能上的变化,技术上也有所发展和变异。人 们根据健身和表演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砺和提炼,使动作规格更严 谨,攻防技术更丰富,还通过增加幅度、变化节奏、连结贯串等技巧, 形成了和军事的防卫技术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套路运动。如同马 路上行人骑自行车与体育比赛中的自行车竞技、杂技场上的车技表 演,既有共同点,又有迥异之处。

武术毕竟是勇武搏击之术。套路再变化也要保留其独特的技击 运动规律,不能脱离踢、打、摔、拿的“四击”法则,与实用的军事防卫 术也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公安、保卫、司法、侦察等特殊的工作 部门,仍然可以多注重一些与军事攻防技术相近的武术散手,对于有 价值的搏击技术要很好地挖掘继承,稳妥安全地开展。而对于广大 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从增强体质的角度出发,应以套路练习为主,把 技术练精,把素质练好。急于去交手“试敌”,缺乏必备的抗击力量和

反应能力,又没有护具,安全难以保障,常常免不了出伤害事故。

(四)闲话“少林热”

20世纪80年代,“武术热”可谓遍及全国、风靡世界。不少青少 年立志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习武练功,强健体魄,活跃身心,是很可赞 叹的。

在这股热浪中,还有一种“少林热”值得一议。

少林寺为我国武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由于电影《少林寺》的放 映,少林拳为很多青少年所崇仰,有的竟辍学离家,专程前往少林寺 寻师求艺。

其实,少林寺的拳法并非达摩与世隔绝、“面壁九年”而创,它来 自民间,后来又播散于世俗。中国武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很兴盛。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寺僧们从修心养性、强筋 壮骨出发,琢磨了一套少林功法,日渐发展和完善。隋唐以后,设护 守僧兵,少林寺便成了武林精英荟萃之地。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 太祖长拳、韩通通背、马籍短打、大小红拳、龙虎蛇豹鹤五拳、擒拿与 气功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在少林寺传授过棍法。可以说,少 林寺拳法的起因与发展始终没有离开社会影响和历史推进。

历史上,少林寺三遭火劫。尤其是1928年蒋冯战争和中原大 战,焚毁惨重,不少和尚当场被烧死,也有寥寥数人流散下山,将少林 拳术传于乡镇村舍。如今北至哈尔滨有少林拳社,南抵广东有南少 林拳派沿传。就连“还山”任少林寺方丈兼武术教习的海灯法师也不 是在少林寺学的武功。因此,青少年们要学习少林拳,大可不必舍近 求远。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一批优秀的武术工作者会集一起, 对少林拳术进行了整理研究,将流传广泛的查、华、炮、红、少林、六合 等拳术经过综合、提炼,创造性地编制了现代长拳,即保留了传统的 技击特点,又提高了锻炼价值。电影《少林寺》中扮演觉远、昙宗大 师,以及其他棍僧的演员,均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我国优秀武术运动 员,他们都擅长长拳,兼习其他。影片中的醉拳、地躺拳、螳螂拳、戳 脚、翻子、醉棍、醉剑、双手剑等无不以长拳为基础,融会创新。他们 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少林功夫”,然而他们谁也没有去过少林寺求师 学艺。因为,再好的拳法、功夫也可靠自己磨砺与锤炼。

如今也有的拳师为了赶浪头,迎合青少年的热望,不管什么拳 术,都冠以“少林”二字,犹同镀金一般,未免自欺欺人。任意杜撰更 改拳名,不仅不利于挖掘继承工作,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

浏览6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