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出于达摩这个传说,起源本来就不太早,而且恰好 就起于《易筋经》。《易筋经》,从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到 清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一直只有传抄本,道光三年起才印 抄兼有。此后版本纷纭,繁简不一,内容亦多有不同,但大抵都 有唐初名将李靖、宋代名将岳飞的部下牛皋的两篇序文。

据李靖序云:达摩面壁于嵩山少林寺,九年功毕示化,留下 一口铁箱,箱中藏经二部,一名《易筋》,一名《洗髓》。后者 被慧可取走,前者经寺僧发扬光大。但寺僧“各逞己意,演而习 之,竟成旁门,落于技艺,失修真之正旨。至今少林僧家,仅以 角技擅名,是得此经之一斑也”。这个说法推少林武术之源于达 摩,且谓后世少林武术皆源于《易筋经》。

但李靖这篇序文乃是伪造的。清朝凌廷堪《校礼堂文集》 卷二五《与程丽仲书》已考证:唐代除了天宝三年至乾元元 年改“年”为“载”以外,无称载者;此序题“唐贞观二载三 月”,显属伪造。其次,虬髯客、扶余国事,亦仅为小说语,非 史实。民国十七年,徐震《易筋经洗髓经考证》又举了几个理 由论证其伪:

一、 李靖序文,自署“李靖药师甫序”,据《旧唐书•李 靖传》,李靖原名药师,靖字是后来所改,故撰序时不可能自称 “李靖药师甫”。

二、 序中说该经乃天竺僧人般剌密谛译,“徐鸿客遇之海外, 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后授于余”。虬髯客的事迹也 不是史实,而是唐末道士杜光庭所造的。

三、 序文署明写于贞观二载三月,这时李靖正任关内道行军大 总管,以备薛延陀。身份与序文中自称功成身退时的口吻不符。

四、 序文说般剌密谛译这两部经典,时在隋代。可是这位般 剌密谛是确有其人的,他于唐武则天神龙元年曾译《大佛顶首楞 严经》。倘若此僧真在隋朝便已来华译《易筋》《洗髓》二经,则 译《楞严经》时至少已在一百二十岁以上了。

五、 此序之文词非唐人语。

这些证据,都很明晰,足辨其伪。序文既伪,序中云达摩传经云云,当然也就不足信案了。 此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 附?”

但事实上,辨伪也不须 如此费劲。因为佛典中凡称经 者,除少数例外如《维摩诘 经》《六祖坛经》之类,概皆 为佛说。其经名、经文均有定 式。而《易筋》《洗髓》两书 却完全不符佛教经典的惯例, 故不仅非达摩所传,亦必非般 剌密谛所译。般剌密谛所译 《楞严经》具在,稍一对勘, 便知经文纯属杜撰。所以说, 这是经伪、序伪、译伪、所述事迹亦伪之书。

再说,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之事,本身也是附会而成的。早 期文献,如《洛阳伽蓝记》《续高僧传》均无达摩长驻少林寺或 在少林面壁九年之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裴濯《嵩岳少林寺碑》 才曾说达摩与弟子慧可“尝托兹山”。到北宋辑《景德传灯录》, 始云达摩于后魏明帝太和十年居洛阳,后入少林寺,“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至太和十九年逝世。这是最早讲达摩在少林寺面壁 的资料,也是后人说达摩面壁九年之张本。因为由太和十年至 十九年,恰好九年。可是,大家忽略了:

一、 太和十年,嵩山根本尚未建少林寺;少林建寺,在太和 十九年。

二、 太和亦非孝明帝年号,而是孝文帝。

三、 所有唐代文献,如武德四年《秦王告少林寺主教》、贞 观六年《发还少林寺赐田敕牒》、永淳二年《重修少林寺碑记》、 开元十一年《嵩岳少林寺碑》、贞元十四年《少林寺厨库记》 等,也都不曾谈及达摩面壁和少林武术与达摩之关系。

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出于达摩、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曾 传寺僧武术或留下经典等说法,全部都出自附会依托。达摩既未 于少林寺面壁,又何来传经授艺之事?此为本文第一个要辨明的 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少林武术之内涵到底为何?

少林武技,见于史实,是因寺僧帮助李世民征王世充的缘 故。原先,在大业末年,天下纷乱时,“群盗攻剽,此寺为山 贼所劫,僧徒拒之”。后来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对峙,王世 充之侄王仁则据有少林寺附近,李世民致书寺僧,请其“擒破 凶孽,廓兹净土”。寺僧响应了,率众与王军作战,而得到唐 太宗的旌奖。

这时少林寺僧当然已颇有勇武,而这个光荣的历史当然也可 能使少林寺僧以练武为其传统。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 此后的唐宋金元时期,却都没有少林寺僧习武擅名的记 载。因此隋唐之际少林寺僧英勇的表现,也可能是鉴于大业末年 山贼曾经劫掠该寺,“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攸焉同灭”,所 以才奋勇起来护卫自保。也就是说,斯乃一时之激发、偶然之特 例,唐宋金元之间,则少林寺未必有习武之传统。

二、 “十三棍僧救唐王”之类故事,固然由此衍出,但此时 少林武技与佛教思想和僧家生活均无直接或间接之关系。

少林武术之盛,明确可稽者,实在于明代。具详林伯泉《中 国武术史》第八章第八节,此不赘。仅强调三点:

一、 当时少林武术以棍为主,少林拳之威望则不如棍,故程 宗猷《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说:“少林棍名夜叉,乃紧那罗王 之圣传,而今称为无上菩提矣,而拳犹未盛传于海内。”

二、 即使是少林棍,也仍在发展中,广泛汲取各界之长 处。如嘉靖四十年俞大猷路过少林,观看寺僧练棍,就说其 棍法“传久而讹,其诀皆失矣”;所以挑了两位僧人来教诲, 要他们“转授寺僧,以永其传”(《正气堂集-新建十方禅院 碑》)。足证此时还不是“天下武术出少林”,而是少林寺广泛 吸收天下武术之长以丰富其艺。棍法如此,拳法亦然。底下还 会谈到这一点。

三、 少林武术跟佛教扯上关系,也由此时才开始,如程宗猷 所谓少林棍法乃紧那罗王所传云云,即属此类。但此类说法,仅图片1推源于佛教传说;少林武术与佛学仍乏具体之内在关联。而且这 牵合武术与佛教的工作也仍很罕见。我们只能说这时确实是有不 少少林寺僧人在练武罢了。可是他们练的武术与非出家众并无太 大不同。

少林非天下武学之源,乃天下武学汇聚之海,其武术本来就 是吸收各界武术而成的,其拳棍同于方内之士,殊无足诧。据明 末王世性《嵩游记》称他在少林寺曾见“中有为猴击者,盘旋野 跃,宛然一猴也”。

这是象形拳,取拟物类,与佛教思想可说毫 无关系。明代已然如此,至今当然更为严重①。

以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所载少林各种 拳法来看,少林八卦拳,“按八卦相生之数,暗藏先天无极之 象”;少林十三抓,“由龙行、蛇变、凤展、猴灵、虎坐、豹头、 马蹄、鹤嘴、鹰抓、牛抵、兔轻、燕抄、鸡蹬等十三趟仿生动 作而成”;少林五行柔术,“模拟蛇、虎、龙、鹤、豹五种动 物形象。……演练此拳,以气功为上乘,而气功之说有:日养 气、月练气,气养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进 退得宜”;少林五形八法拳,“包括龙、虎、豹、鹤、蛇五种拳 法和内功,主张练功修心”;连拳,据传为岳飞所创,后为少林 艺。凡此等等,运用应物象形、五行、八卦、精气神诸观念构思 其拳路,明显非佛家之思致,而是吸收了社会上各色拳种才形成

① 象形拳,又称仿生拳,意谓模仿生物而成。其中猴拳起源甚早,《纪效 新书》已云:“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回拳,名 式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曹焕斗《拳经拳法备要》也有站步式,注云:“亦 名疯魔步,猴拳从此化”;铁拐李颠桩式,注云“醉步此中生出,猴拳亦从此生 出”。两者对勘,可知猴拳流传已久,而少林拳法中亦颇重视猴拳,其法则以颠 醉佯狂之步法为之。然而,后世所谓少林五拳,却是龙、虎、豹、蛇、鹤,见尊 我斋主人编《少林拳术秘诀》,一九八四年,华联出版社重印本。此盖猴拳在少 林宗派中渐失其传,而亦可证明少林五拳之说属于后世之附会。

少林寺白衣观音殿 内的清代壁画“拳术对 打观武图”(局部)了这样的结果。其中连拳本于岳飞、十三抓源于元代山西太原人 白玉峰,更是该书业已声明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 九 ~ ~~'二页)O

此外,如上海大声图书局纂辑出版的《拳经》,《中国武术百 科全书》也说是少林拳术之专集。但该书第二卷论潭腿、太祖长 拳三十二图、内家张三丰内家拳、外家少林宗法等。可见“少林 拳”也者,有时甚至包括了张三丰内家拳而说。什么拳都可纳入 其名下,所以说少林已成天下武学汇聚之海①。

不过,把内家拳包括进少林拳中毕竟是较晚期的现象。在明 末,少林拳是以刚硬著名的。所以相对于“内家拳”而有“外家 拳”之称。

① 尊我斋主人所编《少林拳术秘诀》,亦以少林武术为“柔术” “气功”。 此即其书晚出之证。

此一称谓,起于康熙八年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该铭说: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 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康熙十四年, 黄氏子百家复撰《内家拳法说》,昌明其艺。雍正十三年,曹秉 仁编《宁波府志》记张松溪与少林僧比武事,也谈到:“盖拳勇之 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 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则张松溪之传 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 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这些记载,均将少林拳与内家拳相对 来说,而且认为外家不如内家。

少林拳面临这种内家拳崛起的挑战,对应之道,仍跟碰到俞 大猷而发现棍法已经不行了一样,其办法就是以敌为师,采撷内 家拳之长。所以后来少林拳拳经中才会论叙内家的张三丰拳法。

故总结来说,少林武技首显于唐初,以棍法为主。其拳名不 甚彰,至明才渐大盛。不仅传承棍法,而且开始刻意钻研拳法, 又广泛吸收社会上各种武技,故越趋成熟,此其发展之大势也。 不过,也由于如此,少林拳,只是僧人习武有成而已,殊难谓其 艺与佛教有何内在之关联。

三、易筋经乃道教导引内功

跟少林拳比较有关系的,反而是道教思想。这是第三个问 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借用《易筋经》来做些说明。

一九一七年上海大声图书局另出了一种《少林拳术精义》, 题达摩大师著、玉峰余问犀缮校。卷首有李靖贞观二年序、牛皋 绍兴十二年序二篇。书末有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作于明天启四年 (一六二四年)的跋文,以及祝文澜嘉庆十年(一八。五年)的
序文。内分上下两册,内容也分为两部分:一是服气、行功、排 打练习图式与说明;二是总论、内壮论、膜论、阴阳配合论、静 功十段、动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锦、神勇余功等。

这本《少林拳术精义》,其实就是《易筋经》的翻版。改成 这个名称,适足以看出《易筋经》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认为 它就代表了少林拳术之精义。

不过,清朝流传之《易筋经》也有许多不同的本子。其一体 例如上。另一本载十二图式,一般又称为《易筋经十二式》,凡 有韦陀献杵三式、摘星换斗式、倒拽九牛式、出爪亮翅式、九鬼 拔马刀式、三盘落地式、青龙探爪式、饿虎扑食式、打躬式、掉 尾势式。

这些式,其实均非攻击或御守的架势及招式,而是导引的姿 势。正如另一本《易筋经》上记载的静功十段、动功十八式、神 勇八段锦也都是导引势那样。

为什么少林寺的拳法秘籍却大谈导引呢?

《易筋经》篇首虽有李靖之序,但前文已说过该序乃后人伪 作。牛皋之序同样出于伪造。凌廷堪说:牛序自称“宏毅将军汤 阴牛皋鹤九甫序”,但牛皋为汝州鲁山人,非汤阴人,亦不字鹤 九。宋代更无宏毅将军、鄂镇大元帅等官号。序中又云“徽钦北 狩,泥马渡江”,然而 钦宗庙号乃绍兴三十一 年乃定者,序既自称作 于绍兴十二年,焉能预 知钦宗庙号?牛皋卒于 绍兴十七年,卒时钦宗 尚在。又,序谓牛皋为 将,乃应岳飞之募,亦

误。皋初隶田师中。序 《少林拳术精义》书影 中云云,全与史传不合。徐震则考证道:牛皋序文中谈到宋高宗 “泥马渡江”,斯乃小说家言,并非史实。其序自署绍兴十二年 作,并藏其书于嵩山石壁中;可是绍兴十一年,宋已将河南割给 金国了,牛皋又怎么可能在次年去嵩山藏书呢?类似的考辨,清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亦曾论及,可见清人即已不信其书是唐宋 传下来的。现在因该书有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序,故《中国武术百 科全书》认为其书即宗衡所撰。图片3

按:宗衡序文写于天启四年,然台湾“国家”图书馆(旧名 “中央”图书馆)曾藏有述古堂钱遵王抄本《达摩易筋经》,即收 有宗衡“后跋”。钱遵王与宗衡年代相仿,又为藏书大家,若该 书迟至天启间始出,遵王不应珍重乃尔,亦不应毫无鉴识能力。 故由钱遵王之抄本,可以推想题为达摩所传之《易筋经》,出现 年代当在此稍前。前曾谈及程宗猷说少林本以棍法闻名,明末才 努力钻研拳术。其时代在万历年间。因此,《易筋经》可能就是 这个时候被造出来,用以改良少林拳法的。

其书甫出,天启崇祯间犹未大行,钱遵王、宗衡,应该都是 热心的推介宣扬者。一九六八年台湾自由出版社所印《真本易筋 经、秘本洗髓经合刊》,另有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叙记①。萧 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经例言》复云其所据者,为蒋竹庄家藏明 版本刻本。则是明末传抄刊印者已不乏其人。不过,明代已有刻 本之说是可疑的,蒋竹庄藏本也不可能是明刻的。且相较于黄宗 羲、黄百家对当时少林拳勇的描述,似乎《易筋经》仍在刚推广 阶段,对天下传习少林拳者也尚未发生风行草偃、转移风气之作 用。少林拳艺,当时仍以刚猛、搏攻、跳踉奋跃见长。

可是这种拳风在当时也正遇到空前的挑战,无论是黄宗羲的 《王征南墓志铭》或曹秉仁的《宁波府志》,都提到另一种以静制动、内敛的拳术,而且 评价在少林拳之上。这 种内家拳术的崛起,事 实上是一时风气,如太 极、形意、八卦这类拳 术,其后均由此风气发 展而成;同时大儒颜元 亦学运气术,往往“夜

中坐功”,并习双刀单 明人宗衡的跋文

刀(见《颜习斋先生年谱》)。面对内家拳之崛起,少林拳遂不得 不有所更革。或者说,内家拳之崛起,代表着一种时代新思潮, 少林拳也在这一思潮中形成了变革。

内家拳之兴起,乃是导引运气理论与武术的结合。明末清初 以前,所有武术著作都没有练气的讲法。即使是戚继光的《纪效 新书》也没有这类言论。但明末清初以后,练气,却成了普遍之 观点与功法。

乾隆间王宗岳(一七六三~ 一七九五)《太极拳 论》明言使拳应“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同时期在乃周 (一七二四~ 一七八三)《芸氏武技书》也在论拳法时大谈《中气 论》《行气论》《养气论》,谓练拳者必须“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 内” “神与气合,气与身合”。一些武术名家,如康熙雍正间的甘 凤池,《清史稿-甘凤池传》说甘氏“善导引术”“拳法通内外二 家秘奥”;乾隆时的唐际之,《清稗类钞-技勇类》说他“能运气。 运气到处,有硬块坟起如核桃,刀石不能伤”。

一些民间宗教教派,如乾隆时八卦教张百禄,据《军机处录 副奏折》说其教徒“拜张百禄为师,学拳运气” “学八卦拳,并 授运气口诀”;嘉庆初,天理教任四等人“学习义和拳棒”,并 “运气念咒”;嘉庆八年,离卦教首领张景文教授徒众,“同教中图片4“遇少林寺僧,授以运气 传神之诀。魏习之数年,周身坚硬如铁”,运气时,虽刀斧不 能伤。其状大类前面所述及的唐际之。
《易筋经》图像 郑板桥也说湖北魏子兆棒者”,直到道光间,该 教仍教徒众“每日坐功运 气”。而这个教即与少林 颇有关系。据《那文毅奏 议》说,嘉庆间离卦教徒 张洛焦,曾习金钟罩,时 常来往少林寺。足证运气 之说已流衍天下,且往往 与宗教结合,少林亦受此 风气之笼罩。故《清稗类 钞》说:“少林拳法有练功 术,运气于筋肉,则脉络 突起,筋如坚索、肉如韧 革,刀击之不能伤也。”

这种重视气的新武术观,必然会将武术由形体动作、趋避腾 挪、技巧姿势、力量速度,转向内部之血气运行层面,此所以称 为“内家拳”。内向化,成为这个时期一种重要的趋势。

《易筋经》就是这一趋势最好的证例。它说练其功法,可使 人“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 腹,侧其掌可断牛项”(《内壮神勇》)。这种效能,非一般之勇 力,而是靠气。故非外壮,而是内壮;非一般之勇力,而名为神 勇。《内壮篇》说: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 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 也。……凡练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专于 积气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 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 冥心。……守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与神俱注于是。…… 二曰勿他驰想。 三曰持其充周。 气既积矣,精神 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唯中蕴而不旁溢, 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

内壮,是靠守中积气,以达到积力之效的。其法则有三,而 实仅专意守中一法(此法有操作上的下手处,也就是揉,所谓 “其下手之要,妙用于揉”,详下文)。守中,以及匀鼻息、缄口 气、镇意驰、一念冥心等,谁都看得出来这乃是道家功夫。所以 此处讲精气神,《总论》更申言易道与阴阳二气之运,把“易筋” 之“易”推原其义到《易经》上去: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乃阴阳之道也, 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 实有存乎人。……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宙区,而易为 金石之体。

这是教人要掌握阴阳(所谓“阴阳为人握也”)。掌握之法, 除了上文所说的守中积气之外,还有采咽阴阳与配合阴阳之法。 采咽阴阳,见《采精华法》,云:“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 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这是道教服气之法, 亦甚显然。配合阴阳,则见《配合阴阳法》。说人身为小阴阳, “凡人身中其阳衰者,多患痿弱虚惫之疾,宜用童子少妇,依法 揉之。盖以女子外阴而内阳,借取其阳,以助我之衰”,反之亦 然。此乃阴阳调济之义。

也就是说,《易筋经》主张内壮、追求神勇,提出来的方法 则是守中积气、吸日月之气、借别人之气等。整个拳术的理论完 全没有谈到搏击的招式技法,而是内向化地教人掌握阴阳气运, 涵养精气神,以转弱为强、变靡为壮。这与戚继光《纪效新书》、 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任伯言《白打要谱》等嘉靖万历间武 术书实有完全不同的论述取向。

而这种路向跟道家道教的关系,则是相当明显的。除了讲 《易经》、讲阴阳气运、讲修炼、讲炼气、讲守中、讲采咽、讲阴 阳配补之外,它还有《外壮神功八段锦》,是直接采用道教导引 术的。

八段锦之名,始见于南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九。云政和七 年起居郎李似矩“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 曾槌《道枢》卷三五“众妙编”更详述其法。《易筋经》所讲的, 其实也就是同一套功法①。

这样子结合着道教导引运气之法以改良少林拳,而托名于达 摩的著作,在天启间面世之后,配合着整个内家拳或拳术内向化 的潮流,事实上对少林僧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少林寺逐渐便接 受了它。

何以知道呢?据王祖源《内功图说》云,咸丰四年,他随兄 长住在陕西时,认识了力士周斌,三人同至少林寺,在寺中住 了三个月,得少林《内功图》与《枪棒谱》而归。枪棒谱,其 实是少林寺的老东西;内功图,就是新玩意儿了,其内容包含 十二段锦总诀及图说,神仙起居法,内功图说与五脏病因,易筋经十二图诀,却病延年法,等等。 这是少林寺已吸收了《易筋经》的 铁证。

十二段锦与八段锦基本上是同 一套东西,乾隆三十六年徐文弼编 《寿世传真》八卷,既录了八段杂锦 歌,又扩充为十二段锦,同时还有 《修养宜行内功》一卷,述调息与小 周天功法(含静坐、内视、叩齿、漱 津、运气于任督二脉等)。少林内功 图的“内功”之说,远昉《易筋经》, 近采《寿世传真》,是再清楚不过的。 后来,光绪二十一年周述官编《增演 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就干脆并用了 “易筋”与“内功”两词①。图片5

采用了《易筋经》,而开始讲究内功的少林拳,正是因为如 此,才能把张三丰内家拳也包括进少林拳谱系中来,甚至造出张 三丰源出少林的传说。内家拳所创的点穴法(见《王征南墓志 铭》),认穴本同于医家之铜人法,结果也竟形成了《少林铜人 簿》一类讲法,仿佛其技即源出于少林,实在是历史上极饶兴味的发展①。

不过,铜人之说,《易筋经》卷下《玉环穴说》有载:“《玉录 识余》云:铜人针灸图,载脏腑一身俞穴有玉环,余不知玉环是 何物。张紫阳《玉清金华秘文》论神仙结丹处,曰心下肾上、脾 左肝右,生门在前,密户居后,其连如环,其白如绵,方圆径 寸,密裹一身之精粹,此即玉环。”则是尚不言点穴,亦不采铜 人针灸图之说。此即可见《易筋经》虽谈内功,虽用导引法,其 说终究与内家拳术不同。此处征引张紫阳丹法,下文又谈呼吸吐 纳、存想、咽津等,但事实上道教讲这些,是要人养结内丹、修 真登仙。《易筋经》虽用其法,却并不是要让人成仙。所以说它 也与道教功法不甚相同。

这个分别,就像《易筋经》讲内功、论内壮、说积气,方向 上固然与内家拳相同,都呈现着内向化的性质;但把它拿来跟太 极八卦形意之类拳法相较,立刻便会发现它们仍旧不一样。

《易筋经》所要达到的,乃是刚的效果。它所谓的“神勇”, 比一般的刚猛勇力更勇,“并指可贯牛腹,侧掌可断牛项,擎拳 可擘虎胸”;“吾腹,乃以木石铁椎,令壮汉击之,若罔知焉” (海岱游人《叙记》);“绵弱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以血肉之 躯,而易为金石之体”(《总论》)。内家拳则比较强调柔,因此 多说松、虚、静、用意不用力、气沉丹田等。因此,我们可以 推测《易筋经》是少林武者依少林拳之基本特性(刚猛),从内 向化的思路上去采撷道教功法而成的,所以与内家拳、道教均 有所差异。

这是目标、性质方面的不同。在具体功法方面,它也不纯用 导引。而是以药洗、服食、揉打来配合意守养气。

所谓药洗,是用汤药来洗身体,帮助筋骨坚实。服药与揉打 则一内一外,所谓“外资于揉,内资于药”。揉,即按摩之法, 以揉按心脐之间为主。心脐间的膜,不容易揉按到,则用杵捣槌 打。详见其《膜论》《揉法》诸篇。这种揉法及对筋膜的解说, 亦是道教所无的。“般剌密谛”对此亦特加按语解说云:

易筋以练膜为先,练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

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空中物也。筋 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 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 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 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这才是《易筋经》独特的功法与见解①。在此之前,东晋已 传《天竺国按摩法》,见《太清道林摄生论》《正一法文修真要 旨》《备急千金要方》《云笈七签》《遵生八笺》等书中,共十八 式。又有婆罗门导引法,辑入王仲丘《摄生纂录》中,凡十二 节。其中都有捶打的方法,但前者仅谈到“以手反捶背上”,后 者只说要“两手交捶膊并连臂,反捶背上连腰脚”,没有像《易 筋经》这种按揉捣打之法,更没有筋膜说。不过,我遍考了道教 所有导引法门,均无捶打者,故也许可以说打为天竺按摩导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经》就是发展了这个特色①。

按摩捶打,是揉按、杵捣、槌打,渐次加重的。木杆木槌之 外,尚要辅以石袋石杵、木杵木槌,用于有肉处。骨缝间,则用 石袋石杵。它与道教运气法不同之处,在于道教主要靠存想,以 意运气,让气流走于任督二脉。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时,意 注于揉打之处。所以揉打至何处,意与气也就到了那个地方。先 揉于前身心下脐上,“功至二百日,前胸气满,任脉充盈;则宜 运入脊后,以充督脉”。共行功十二个月。

按月行功,是宋代发展出来的导引法,相传出于陈挎。《四 库全书-道家类存目》称此为“按节行功法”,指它依照着气节 时令来行功,明朝颇为流行。《遵生八笺》《三才图会》《保生心 鉴》均曾载入,罗洪先《万寿仙书》称为《四时坐功却病图诀》。 《易筋经》沿用了这种按月行功的观念,所以内中有《初月行功 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 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篇。

经此十二月行功并服药洗药之后,神功已成,气满于内,但 还有两事须要补充:

第一件事,揉打积气,只在前胸后臂,故气仅充于身体上, 还不能把气运到手上,所以接着要练手。怎么练呢? 一是仍用揉图片6打之法,用石袋从肩头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是也 用药洗;三是药洗后加以锻炼。先努气生力,然后用黑豆绿豆拌 在斗中,用手去插,以磨砺其筋骨皮肤,类似后世练铁砂掌之法。

第二件事,是要学习贾力运力的姿势和方法。全身积气,殆 如水库蓄水,水既蓄满,便须学怎么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贾 力运力势法》篇。

此类势法,其实就是八段锦十二段锦之类导引动功,也有些 版本称之为“易筋经十二式”,但它说这是佛家功法:

此功昉自禅门,以禅定为主。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 心,握固神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凝定,然后 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贯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 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初练动式, 必心力兼到。

早先所有动功导引八段锦十二段锦廿四式之类,均只说明动 的姿势,很少强调心的修养,这则是一个特例。后来徐文弼《寿 世传真》及王祖源传出的《内功图说》皆沿袭之,以十二段锦的 第一式为“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它把澄心解释为禅定功夫,并认为除了在练八段锦时要用此 功夫外,一切行功均以此为基本,是它理论上一大特色。故“般 剌密谛”在《内壮论》之后又特加识语谓:

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 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台蔽其慧性,以致 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 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锁缚矣。……此篇乃达摩佛祖 心印先基,其法在“守中” 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守中,就是“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诸妄念,渐至 如一不动”。含其眼光等七句,指闭眼、凝耳、匀鼻、缄口、逸 身、锁意、四肢不动、一念冥心。讲的还是澄心静虑的功夫。它 以此为禅定,乃是援道以入佛,希望达成一种综合佛理与道术的 新架构。后来佛门接受此经,且将之视为佛门武术宗源,亦因它 具有这种援道以入佛的形态。

浏览9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