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式:进步冲捶
身体向右转回,右手顺势向前圈采而出,步法随着右转之势,成弓箭步站定,顺势,拉回右手,左手化拳向前直击而出,拉回的右手,则握拳扣住腰际。
第十六式:采刁踢
右脚原地圈撇,成撇步站定,收左手,冶掌向前穿采而出,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使左脚离地蓄劲,左手以《采刁手》由上向前勾落,同时,左腿以勾腿式,向前勾踢而出, 右掌顺势,护住左肩不动。
第十七式:套步踢
落左步向前,成撇步站定,收右手,左手化掌向前圈采而 出,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使右脚离地蓄劲,右手以《采刁手》由上向前勾落,同时,右腿以勾腿式,向前勾踢而出, 左掌顺势,护住右肩不动。
第十八式:跨步反砸
右脚向右落步,以脚尖轻点地面,身体顺势站直,将重心放于左腿,左掌一直护住右肩不动,顺势,右拳向右反崩而出。
第十九式:穿刁斜打
右手化掌,向左横切,身体左转,成扭丝步站定,右手抓拳,向后拉回至太阳穴旁护住,双腿顺势转正,原地跺步,成 弓箭步站定,右拳顺势向前击出。
第二十式:低马击砸
身体向左微转,将重心向左移动,左手左拉,右拳由上向耕左反拳劈落,步法原地向下,成马步坐定,右拳击砸于左膝前方,左掌则翻掌硬接,拳掌交加之际,自然会击出声音。
第二十一式:起胳托架
身体向右冲起,将左脚撑直,成弓箭步站定,顺势,右拳翻肘向上架出,左手握拳,扣住腰际。
第二十二式:翻身拦打
右脚向内收回,至左脚旁放定,同时,右手化掌,向前直 采而出,接着,右脚原地跺步,使身体转正收右手,左手化掌 向前封出,接着上左脚,成弓箭步站定,顺势,左封掌下 压,右拳向前直击而出。
第二十三式:进步架打
上右步,至左脚旁,使身体前进,同时,收左手,右手原 地向前圈采而出,右脚向前落步,成弓箭步站定,顺势,右手 横肘上架,左拳向前直击而出。
第二十四式:回步冲捶
全身向左原地转回,将重心放至右脚,使左脚放虚,顺着 返身之势,收左手,右拳向右上方扣打而出,全身向下落步, 成坐虎式坐定,右拳不动,左拳向前直击而出。
尊. 第二十五式:托按侧蹬
右手化掌前撩,左手回封,同时,步法原地前顶,成弓箭步站定,顺势,右手向右横拉而出,同时,进右腿,于左腿旁 提步蓄劲,左掌向前直撑,封住底盘,顺势,右腿以反蹬腿, 向前蹬出,收回右腿,扣于左膝旁放定,双手收回,向下甩 落,同时,跺右步,进左步,使身体向前冲出,顺势,左掌向 前直采而出,左脚向前落步,成弓箭步站定,顺势,右掌向 前,直劈而落,左掌同时翻掌硬接,自然会击出声音。
第二十六式:采刁撑掌
左掌护住右腕不动,右手原地向外翻手抓采,接着,左脚 上前并步跺下,顺势,右手后拉,左手护腕,扣至太阳穴旁放 定,接着,左腿向前踏出,成七星步坐定,右手不动,左掌向 前下方,直切而出,上身微向前倾,使左掌尽量靠近左脚尖。
第二十七式:扭步挟肘
左脚向前,以撇步尽量踏前,左掌原地回圈,向前封出, 右脚拖进,向下蹲成玉环步坐定,右手化肘,向前横扣而出, 左手顺势拉回,握拳扣住腰际。
第二十八式:并步迎抄
右脚上步,成并步蹲好,双手化《十字手》,交叉于胸 前,双脚伸直,使身体站直《十字手》顺势向上《双抄》后, 拉回腰际,握拳扣住不动,身体放松,完成全部动作。
第十四节太极拳
一、关于太极拳起源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 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玉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 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 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 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 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 据。黄梨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 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 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 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 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张三丰,《明史•方伎传》 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 不修边幅,又号张避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 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 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 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 述。
陈玉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玉廷又名奏廷,“明 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玉廷”,故应作陈玉 廷。
'陈玉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 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 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 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 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 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玉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 “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 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 “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 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 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 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 于后: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 搬搭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 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袍抗倭名将 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 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 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练武之源。戚氏的 《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 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 ,“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 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玉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玉廷创造太极拳 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玉廷吸收了二十九式 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玉廷 '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 '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 '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玉廷的太极拳抄自戚 I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玉廷的功绩在于继承 ,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 ,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 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 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 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二、太极拳五大特点
纵观陈玉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 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 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 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 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 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 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 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 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 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2.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 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 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 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 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 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 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玉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 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 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 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 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 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 个新的内容——推。
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 《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 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 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玉廷把 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 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 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
陈玉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 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 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f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 《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 难看出陈玉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 但是陈玉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 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玉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 开头两句: .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 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 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 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 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 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 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 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 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盘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 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 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 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 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 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 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 这也是陈玉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 护具也可以练习实质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 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 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三、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玉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氏子孙 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 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 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 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玉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 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玉廷的族系第 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 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玉廷所创 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 (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 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 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 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势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 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 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势,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 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 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 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势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 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 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 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 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 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四、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七言歌
陈式太极有渊源,玉庭先祖传在前,陈鑫品三留真传,发科前辈创新拳。 松活弹抖刚柔济,螺旋缠绕妙无比,动作将展手法细,闪展腾挪无侵力。 预备起式双足开,虚领顶劲呈自然,两耳听后立身正,双眼平视心气静。 金刖捣碓精神敛,阴阳无偏太极现,全身缠绕螺旋劲,右拳捣碓顶精领。 谁人不识揽扎衣,左屈右伸最神奇,千变万化由我运,两足平踏定根基。 六封似闭周身合,合中寓开开中合,左足跟步虚实分,风吹杨柳天机动。 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左右分,右勾左掌非马步,上下四旁扣如弓。 金刚捣碓鬼神惊,心平气静把胯松,左手如鞭长空响,提膝震脚大地沉白鹤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击长空,两手引来搂风式,右足开步左要跟。 斜行拗步气要沉,手要搂膝身法正,左足斜行开一步,左手成勾右为掌。 初收提膝双插掌,右脚抠地身不晃,浑身猬缩似纯阴,阴中藏阳任人侵。 前趟拗步抖威困,两足平开两手分,眼随右手中指转,转到定式神可接。 接到斜行拗步时,圆转随意运滂蒙,动中有铮静藏动,乾坤正气运周身。 再次初收精神聚,虚步点地手护胸,不收不见放中巧,灵猫扑鼠束其身。 又到前趟拗步来,心空腹实裆要开,只要中间身法正,何惧周围有敌来。 掩手肱事劲要整,劲力要在腰间寻,前冲后顶劲对称,注意拳头莫握紧。 金刚捣碓又一着,上打咽喉下打阴,震脚莫把双重犯,沉肩坠肘要记清。 披身捶式最难传,松活弹科全体现,顺逆缠丝我跟稳,蓄发相变要松沉。 背折靠式不好练,左拳岔住在腰间,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折一靠更无偏。 青龙出水鬼神泣,转接灵敏无滞迹,右手撤回义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 双推掌式腰要拧,右足上前左足跟,进步莫退两掌推,不顶不延妙手传。 三换掌式彼难防,圆转自如在腰间,双手如运太极球,上轻下沉不倒翁。 肘底看捶叶底花,右拳藏在左肘下,左足点地右踏实,好似仙桃悬肘下。 倒卷肱式为退行,退中寓进小法精,左顾右盼车轮转,首英仰俯脚莫颠。 退步压肘击胸膛,敌欲能防非妙方,压肘同时要撤步,右肘后顶把敌伤。 压肘后面接中盘,上击下打彼难防,向左滑步莫迟疑,左拦右按似斜飞。
又到白鹤亮翅时,一引即进开右步,敞开门户虚左脚,右手再开亮白鹤。 斜行拗步最有情,但看能明不能明,天机活波妙自生,身躯辗转在一心。 闪通背式用法精,上步穿掌一气成,转身顶肘右退步,双掌下按气要沉。 掩手肱拳又再现,浑身合下力千斤,劲源是从脚下起,主宰于腰达于手。 六封似闭履采变,以柔克刚强中强,上引下松随敌意,进步双按封中闭。 单鞭一式谁知晓,上下相合首尾保,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云手交替把门封,左右立圆护全身,脚随手运从后插,上下相随一气成。 高探马式最精神,探马之前双手分,目送右手中指甲,转身拧腰胯要松。 探马过后右擦脚,左脚盖贵双手合,右脚上飞要过腰,右手击足要打平。 左擦脚式要分清,右脚落步再拧身,单腿支地左脚飞,左手拍击响彻云。 左蹬一跟要转身,右脚踏实基础稳,只见左脚半空悬,劲力先蓄脚再蹬。 前越拗步类针行,惟有两手是平分,深入虎穴用手探,敛臀圆裆膝要撑。 击地捶泰山压顶,手领眼随身法正',左脚上寺腿要缠,右手击地腰莫弯。 顶册翻身二起脚,扣裆拧腰虚实成,右脚蹬地双脚飞,腾空击打右脚背。 兽头势样形象凶,右拳护在胸当中,活腰圆胯腰要塌,两拳缠绕右肘顶0 左脚扫出旋风脚,右脚插步脚尖摆,右手穿掌先蓄势,双手交叉右转巧。 右蹬一跟先活步,两手画圆落腹前,蹬腿先须把劲蓄,右脚掌要往右蹬。 掩手肱拳发有声,右手出奉腕要平,肱拳须用腰膀力,震脚掩手意在先。 小擒打势真正绝,右脚插步左足前,左足抬起再上前,双拳拧转打左前。 抱头推山莫看轻,两手抱头弓步成,左掌偷从右掌下,双掌一推苦连夭。 推山过后三换掌,先推右掌柔藏刚,左右连换如风转,心气一发四肢动。 六封似闭貂势奇,转腰抱首封中闭,左脚收至与肩宽,虚步点地裆要合。 声东击西是单鞭,出脚迈步似猫行,往左一导虚实换,左手一分应八方0 前面有敌前招应,右拦左击似偷营,劝君有力休使尽,要防滑敌从后攻。 后面来敌后招防,左拦右击要分清,双掌同时往右捋,右足后跟往下沉。 野马分鬃难遮挡,左右分鬃把敌攻,进步侧身用穿靠,一引即进莫近疑。 六封似闭静犹动,虚实兼到忽现藏,静运无慌沿路缠,上下相随莫空谈。 单鞭一条神成凛,精神百倍中气足,松档活腰无滞迹,肌肤骨节处处张。
一条鞭后双震脚,双手画圆到胸前,身端步稳两肩平,左脚蹬地双脚震。 玉女穿梭入敌群,双足跃起掌击进,转引转出出重围,轻身直入众人中。 揽扎衣独当一面,阴阳开合乐无边,左手扎衣落腹前,我守我疆不亢卑。 六封似闭变无穷,棚捋挤按须认真,两掌朝上过腹前,沉心静气双手封。 右勾左掌单鞭成,两头卷曲备五弓,右手提勾如抽丝,人力运成夺天工。 云孕切忌头膀幌,两手转环往左行,双足插行贵法奇,来回运气恒不已。 摆脚跌岔四座惊,右脚一出扫千军,落地还须把脚震,左脚擦地百会顶。 金鸡独立分左右,单腿支地哪敢敌,纵身直上手擎天,一手下垂似碧莲。 左顾右盼倒卷肱,手脚缠丝退法精,活腰松裆两手转,四两拨动八千斤。 退步压肘发劲难,刻刻留意在腰河,腰不拧时劲难发,再讲顶肘是空谈。 中盘紧接压肘势,回首往后甩边拳,左勾右掌向前攻,目中无人似有人。 白鹤亮翅羽毛丰,右脚内侧擦地行,双翅展开往上冲,切记挺胸把腹收。 斜行拗步身法正,旋腕转膀记在心,内外三合不能忘,下节不明颠覆生。 闪通背式用法奇,右手穿掌击前敌,身后敌人如抱腰,顶肘翻身把敌袭。 掩手肱拳由心发,拳力如风又如雷,心如火药手如弹,身似弓弦手似箭。 六封似闭前后封,气聚于腕身手进,上动下随中部应,百骸筋节自相通。 单鞭一条谁敢攻,一动全无抽扯形,只要顶精领得好,出手破敌如催草。 云手双手领双足,一阴一阳互为根,一手一运一太极,抽脚拔腿犯大忌。 转身翻掌高探马,旋腕转膀见真功,节节贯穿全身松,辗转随意见天真。 十字摆莲上下攻,右脚扑步下盘稳,拧腰转脊双手缠,右腿一摆莲花现。 指档捶直取要害,承上启下劲力整,左右逢源运无方,右手一击破铜墙。 白猿献果礼不轻,双拳护在胸当中,提膝莫忘内三合,步进身进意莫迟。 又到六封似闭时,来往屈伸寓化工,一开一合精神倍,圆转随意运鸿蒙。 第七单鞭旨归宗,阴阳变化原无定,勾掌对应胸微合,双手一开谁能敌。 就地生风雀地龙,左脚铺地左拳穿,双拳缠绕阴阳明,一缕浩然往下行。 上步七星人人晓,丹田内转有谁知,神以知来智藏往,浑身一动似弹簧。 下步跨虎更神奇,一实一虚足相异,足重手恭头容直,塌腰合裆跨虎背。 转身摆莲似属扬,右脚单立原地旋,左脚里合如旋风,右脚外摆双掌拍。
弓步发出当头炮,双拳一出奔敌胸,虚实倒换先蓄势,拳由心发向前冲。 金刚捣碓世无双,大捶一捣鬼也慌,莫道捣碓是小技,刚中富柔柔克刚。 收式太极归无极,身椿端正两足并,心中一物无所著,平心静气双手垂。 太极至理言难尽,练拳须把拳理明,明理还须从良师,P授心传无弊病。 连贯圆活虚实明,阴阳开合记在心,松而不懈是关键,有弊须在腰间寻。 阴阳无始又无务,动则生阳静生阴,一手一运一太极,一动一静互为根。 行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理不明拳,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 至于身法原无定,无定有定在人用,势虽不牟理归一,手领身随浩气行。 欲知拳中奥妙意,早晚太极不离身,气宜直养而无害,延年益寿健身心。
五、太极拳经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琴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亩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 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 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 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 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 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 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观亳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 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 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 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念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 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2.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 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 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 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 病必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 ; 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 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 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搠、捋、挤、按、采、 柳、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 五行也,“搠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冽肘靠”, 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 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 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此说法,始于武禹让,但据考证并 非如此,故此文何人所作无法得知】
六、打手歌
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玉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搠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于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拳 经)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 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玉廷原著。】
七、 十三势歌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也。十三势者,捌、捋、挤、按采、机、肘、靠。进、退、 顾、盼、定也。搠、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 也。采、洌、肘、靠,即巽、震、艮、兑,四斜角也。此八卦 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 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全意源头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亦叹息。
八、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 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 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野。支撑八面,行气如 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 摧。形如搏兔乏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 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 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 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 为会。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 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 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 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浏览1,3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