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近年之境遇,跟青城派差不多,都遭了金庸的“毒 手”。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把青城派掌门余沧海写得很不堪, 令读者想起青城派,就觉得是一堆坏人或小人。而在《倚天屠 龙记》里又描述峨眉派是郭襄所创的一个女性帮派,掌门人灭 绝师太尤其冷酷不近人情。于是你现在如果去采访一般民众, 看大家对峨眉派有何印象,十之八九都会回答那是个女性的门 派。在网上查数据,更多此类煞有介事的胡说,甚至替她们排 谱系、说功法。
其实,峨眉派乃少林之外最有历史与声望之武术流派,比武 当都还要明确。尤其现在拳称少林,可是在明代,拳枪皆以峨眉 为上,棍才推少林。唐荆川《峨眉道人拳歌》;也对蛾眉之拳极 意推崇,时代尚在戚继光之前。戚氏以后,程冲斗著《少林棍法 阐宗》,则说:“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少林棍……至今称 无上菩提矣,而拳犹未盛行海内。今专攻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 岸也。”可见少林拳术的发展,迟至明末。早期仅擅棍法,远在 峨眉拳之后。
枪法,吴殳《手臂录》盛推峨眉,说:“峨眉之法,既精既 极,非血气之士、日月之工所能学。沙家杨家,专为战阵而设。”
而批评“少林全不知枪,竟以其棍为枪。……少林去棍则无枪 也”。足证少林在明末清初以棍见重,拳与枪并不受内行欣赏。 峨眉在这两方面的声望都还超过少林。
清代峨眉拳流传甚广,例如盛行于广东的五大拳种:洪、 刘、蔡、李、莫,其中李家拳据说即出于李巴山,而李巴山便是 峨眉山白眉道人之门徒。
此说其实与所谓“少林五祖”故事均出于《万年青》。说李 巴山学艺下山以后,在苏浙一带颇享盛誉。后其婿雷洪,绰号雷 老虎,因摆擂台,丧于方世玉脚下。李为婿报仇,而遭五枚师太 杀于梅花桩上云云。因李氏看来不是好人,故李家拳也有人说不 出于他,而是凤阳人李梓材所传,或另有一位金刚李胡子。
总之,李家拳之来历不可究诘,说什么金刚李胡子,固然无 稽,说是李巴山,亦因小说而来。《万年青》乃陈景开杜撰之故 事,岂能采信?可是讲少林与峨眉之恩怨,正可见清代中叶时, 世固以少林峨眉为宇内两大派也。后来又有人把洪刘蔡李莫合称 “粤东少林五大名家”或五大流派(见李英昂编《古本少林拳图 谱》前言),则是少林势力 渐大,把原来峨眉的来历掩 去了,本来出于峨眉的一些 拳种遂也被稀里糊涂编排进 了少林。
我少年时练过一种白 眉拳,号称是“峨眉山少林 寺白眉拳术”。说白眉道长 在峨眉创立峨眉派。他们有 师兄弟五人,依序为五梅、 白眉、冯道德、至善、苗 显。白眉传弟子广慧禅师, 并在峨眉少林寺内广传武术给僧人。第三代为竺拂云法师,第四 代为俗家张礼泉,在广东及香港教拳,颇负时望,一时遂有“北 方柳森严,南方张礼泉”之誉云云。
这派拳术,起手式便与所谓少林拳迥异。俗所谓少林拳,起 手是右拳左掌,掌略侧于拳上,如世俗拱手抱拳状。白眉拳相 反。右掌左拳,拳立于掌上,由左侧腰际推出。少林那种起手 式,寓意为反复明,右拳为日,左掌为月,合为明字。白眉反 之,以月压日,正是对反之意。而且它说源出于峨眉山少林寺, 亦分明是想摄少林以归峨眉。因为所谓至善禅师,正是洪拳祖师 洪熙官的师傅,现在竟也拉归峨眉了。
这派拳只有四套,马不丁不八,注重标劲,发关节劲,有明 显南方短打之特色。看不出与峨眉有何关系,与洪拳、咏春反倒 有些关联。而且由白眉四传就到了民国时期,时间也明显不符。 因此它所讲的渊源殊不可信,可是由此可以看到清中末叶峨眉少 林两家争胜之概况。你把我峨眉写成坏蛋,我就说你少林本来即 属峨眉。如此如此,可堪笑噱。
民国以后,峨眉派当然仍传承不衰,号称五花八叶。五花 指青城、青牛、铁佛、黄陵、点易。八叶指:僧、岳、赵、杜、 洪、会、字、化八门。换句话说,峨眉只是个大统称,底下各有 分支、各有传承、各有掌门人。峨眉派既无总掌门,也不能统一 号令各门派,于是所谓峨眉乃名存而实亡。加上少林武当近年复 兴,人多势众,又有社会俗世声名,峨眉乃益形寂寞。一些兵 器,例如分水峨眉刺,顾名思义,应源于峨眉,可是其来历究竟 如何,已不可知矣。
因此我在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主持武术文化课程时,特意请吴 信良先生来介绍峨眉派。吴先生现为中国武术八段、四川省武协 峨眉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对峨眉武术之挖掘整理,贡献良多, 著有《峨眉拳实用技击法》等书数十种,是散打实战及文史考证
兼擅的人才。据他描述,峨眉武术之渊源与特点,大抵如下:
古代传说中的彭祖,八百八十寿,即是四川西昌地区 雅碧江畔人——钱铿。钱铿是彭祖的原名,系高阳帝颛顼 的玄孙,巫术大师祝融吴回的孙子,他所创立的导引术、膳 食术、房中术,是中华民族长寿文化的瑰宝,润泽了后世千 秋。《华阳国志-序志》说“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当年 殷王为了长生不老,派人请钱铿到朝中任大夫,钱铿到朝廷 后发现殷王生性残暴,就不愿教殷王长寿之术,殷王恼羞成 怒又找不到钱铿的把柄,无奈之下,正好“邳”方诸侯作乱 造反,殷王就派没有武功的钱铿领兵前去平乱,欲置钱铿于 死地。谁知钱铿的养生术本来就能使人筋骨强健,临危他又 想起“帝乃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的典故 (见《尚书•大禹谟》)。那是记舜时,有三苗兴兵,大禹进 行讨伐,经多次较量不分胜负,禹便息兵练武,七十天再战, 终于摄艮了三苗的故事。于是彭祖派人找到了当年掌握了禹 王搏杀术的成将后代,熔搏杀术、内养外壮术和祖上传下的 巫术于一炉,率兵打败了力能折咒(即空手能打死野牛)的 “邳”方诸侯,征服了当时名叫“邳”的徐州,在历史上留下 了 “彭伯克邳”的辉煌一页。受封徐州的钱铿将徐州改名为 彭城,因此后人称钱铿为彭祖。后来殷王派宠妃采女到彭城, 偷学了彭祖的长寿之术,并派人追杀彭祖。无奈之下,彭祖 运用禹王搏杀术和精深的内功,多次死里逃生,最后来到蜀 之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定居并寿终在那里。正因 为如此,禹王搏杀术的外练与彭祖的内修在古巴蜀地区的逐 渐结合,致使峨眉武术还在孕育期就具备了形神兼备,内外 双修,刚柔相济的武学特征。
有文字记载的峨眉 武术内功典籍“峨眉十二 桩”系南宋建炎元年(公 元一一二七年)金顶寺高 僧白云禅师(原来也系一道 士)根据道家内养炼丹术、 导引吐纳法和医家对人体阴 阳虚实脏腑盛衰的机理,结 合佛门中的一些动静气功的 功法与峨眉武术中的技击之 法融为一体而创编的种融
“桩” “技”为一体,合身心为一炉的健体强身、防身自卫的 功法套路。
十二桩中所讲的技击原则,“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 弹针踢,吞吐浮沉”等要诀,直到今天仍然是峨眉拳系中 各分支流派的传世秘诀。《峨眉十二桩•拿云桩、旋风桩合 诀》说的“杷粘联钩搭、套托随拗挤”八种技击诀法,“杷 粘”是听劲分经的基础,钩搭是分筋错骨擒拿手法的运用, “套托”是得势进身的前提,“搠挤”是借力发劲,将对方 发放出去的手段,这些都是峨眉武术中重要的技击指导原 则。(峨眉十二桩包括天字桩、地字桩、之字桩、心字桩、 游龙桩、鹤翔桩、拿云桩、旋风桩、大字桩、小字桩、幽 明桩、悬明桩)
峨眉武术的形成期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历史 上三次南北武学在巴蜀大地的大融合以及道家养生功,佛门 修习禅观之法为峨眉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战国中期,公元前三二九年,秦王(惠文)派大将司马 错率军伐巴灭蜀……并多次“移秦民万家实之”。由此,大 量的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武艺注入四川,与巴蜀文化、巴 蜀武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关羽、张飞在成都建立蜀汉政 权,大量的北方文化和武术,中原文化和武术再次注入四 川,与巴蜀文化和武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融合。
明代张献忠(公元一六。六〜一六四六)于崇祯十七年 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张部游击官兵将大量中原武 术带入四川,与巴蜀武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融合。
峨眉武术的发祥地峨眉山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道转 佛的过程,这也为峨眉武术独特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更为丰 富的物质基础。
峨眉山由道转佛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元九八。年, 宋太宗赵光义遣使铸造了重六十二吨、高七点五米的巨型 普贤铜佛以及三千铁佛供奉白水普贤寺(今万年寺),从此, 峨眉山便以“普贤道场”蜚声海内外。
峨眉山经历了由道转佛的过程,与其相邻的青城 山,成都青羊宫仍为古今道教圣地。峨眉武术处于这种 “佛” “道”之间,“内” “外”之间,加之历史上的三次与楚 越、北方、中原武术的大融合(近代的融合如抗战时期等尚 未计算在内),峨眉武术取百家之长,汇百川而成大海的技 术特点自然就非常容易解释了。
四
在明清武举制和历代打擂比武制推动民间练武的过程 中,承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渝舞”,唐代峨眉田道士的 “元鹤舞”,松潘羌族樊梨花的梨花枪,宋代大文豪四川眉 山人苏轼的气功著述《苏沈良方》,峨眉长老德源撰写的
《峨眉拳》、峨眉高僧白云禅师 的《峨眉十二桩》,明代四川 (安徽?)新都县著名军事家程 冲斗的峨眉枪法、白眉棍法、 巴子拳棍、囚拳,历经北宋青 城山茶农王小波、李顺起义造 反建立大蜀农民政权的战争洗 礼,元代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 夏政权,清代白莲教义军入川 斗争为峨眉武术带来的发展契 机,至此,峨眉武术已成熟地 发展为鼎立中华武术的三大流 派之
这一时期,峨眉武术更强 调功与技、内与外的结合,所 谓“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 空”,“练功不练拳,登峰难 上难”,“打拳不装桶子(内 功),必定是个空子(门外 汉)”。明代著名的爱国将领、 右佥都御史唐顺之(公元一五 。七〜一五六。年,嘉靖会试 第一名),曾观峨眉道人练拳, 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见 《荆川先生文集》卷二),形 象地描述了峨眉道人的精湛正 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崖石 进裂惊沙走”,其武技“拙里藏机人莫究”,其盘功柔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 “一撒通身皆是手”,其内功修为“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 无声神气守”。从起式到收式,变化莫测。峨眉武术桩技一 体,后发先至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吴殳著《手臂录》云,“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 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枪法中包括攻守、审势……破诸 器”等篇。
明末清初,峨眉武术拳种流派已大有发展,晚清湛然 法师所著的《拳乘》(残本)开篇就有“一树开五花,五花 八叶扶,皎皎峨眉月,风义满江湖”的诗句。“一树”指峨 眉。“五花”是指灌县的青城,丰都县的青牛,通江县的铁 佛,开县的黄陵和涪陵县的点易等五个当时袍哥组织联络 的堂口地名。“八叶”是指当时影响最广、传人最多的“僧、 岳、赵、杜、洪、会、字、化”八大武术门派。但《拳乘》 (残本)注释中未肯定“僧、岳、赵、杜、洪、会、字、化” 等“八叶”就是“峨眉武术”。
除这八大门派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门派都有自己的特 点和传人,有的甚至遍及国内外,如明代嘉靖年间由峨眉山 碧云、静云两位法师传授下来的八盘掌,经河北文安县董 海川在清代嘉庆末年来川习学,苦心习练,结合自己游历江 南习学的各家拳法之精华,经八年而创编成“八卦掌”,现 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又相传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 观察群猴互斗及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和蛇的柔猛融 入拳中,创编出“火龙滚” “四平拳”等为主的拳术,因万 年寺楹联中有黄林二字,遂取名为“黄林派” o清末仙峰寺 太空法师及神灯长老和九老洞清虚道人合作创编了一种吸 内外家之长的拳术,因太空法师禅修在子午二时,故称“子 午门”。“侠家拳”是侠客李胡子从峨眉山学去的,“白眉拳” 是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创,此二拳现流传广东、香港、澳门等 地。此外,不少由全国各地流传来川的各种拳派,在与峨眉 武术多年的交流融合中逐渐被同化,慢慢也演变成为峨眉 拳系中的成员,为峨眉武术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五
在风格特点上:少林武术主要以朴实无华、内静外猛、 勇猛强悍著称;以先下手为强、先发制人、不给敌人喘息 机会而形成一种技击性强、利于实版的风格;以拳打一条
线、威发卧牛地、声如雷、势如火、动如闪电,打人不见 形、打了还嫌迟、拳打一气连等特点,而独创一家,在国内 外均享有盛名。
武当拳以内养行气、外柔而内刚、制敌自卫为目的,其 技击原则是舍己从人,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乘 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 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 (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 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峨眉武术显著的特点是:内修外炼、刚柔并济、桩技 一体、形神合一、出手指掌当先,身法柔灵步为先,五峰六 肘活为先。技击上讲究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针踢,吞 吐浮沉,后发先至,实战中要求耙粘联钩搭、套托随搠挤。
以上为吴信良先生所叙述的峨眉派概况。
吴先生说峨眉武术起于彭祖及武王伐纣时之巴渝舞,自然 是不可信的。正如蛭|||同派上推于黄帝问道于蛭崛、武当派上推于 张三丰、少林派上推于达摩那样。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武打搏击活 动,这是无疑的, 但一个门派可不可 以溯源到北京人、 山顶洞人呢?这样 溯源,虽能满足一 个门派的心理需 求,实际意义其实 不大。彭祖是否真 有其人不可知,是 否真活了八百岁,
更难以遽信,考证他姓氏名谁, 岂不难哉?武王伐纣的年代,至 今史学界都还没法子论定;伐纣 时具体如何作战,自然更不可考。 欲由此上推峨眉武术之起源,同样 是渺茫的。因此我觉得吴先生所述 第一段,视为峨眉派自家之一种传 说可也,不可当真。
第二段叙述峨眉十二桩,谓 起于南宋建炎年间白云禅师,我 以为也是依托。
吴先生本人精于桩法,他对峨眉派功法的描述也很着重桩功, 且以“桩技一体”为峨眉武术之特色。我看他的桩法,确实十分精 妙,可以如太极拳那样化劲。
可是我总觉得强调站桩并非古法,早期拳谱或拳派均无独立 说桩法或以站桩为练功重点的。南少林所谓扎马,功能与站桩并 不相同。近年受大成拳、卢氏结构之影响,许多人开始把站桩当 成主要的功力训练方法。我怀疑峨眉派强调十二桩也属于近时潮 流,绝不起于南宋。十二桩,吴先生虽说其理可通贯于各支派之 技击中,但恐怕峨眉各支派也不通习。例如我前面说过的白眉拳 就根本无此说;吴先生所举源出于峨眉却流行于广东香港之侠家 拳,亦然。
至于第三段吴先生所说的峨眉武术三次历史大融合,只是就 历史形势说。判断因民族人口迁徙与战争因素形成了武术文化的 发展,或峨眉山佛道兼融,使得峨眉武术得以博采众长,可是这 仅是事理上的推论,具体指什么武术兼融了佛道、综摄了南北, 则还没指出例证。故这也仅可视为峨眉派对自身武术的历史想象。
第四段说峨眉派在明清及近代之流衍状况,第五段分析少 林武当峨眉武术之异同则很值得参考。但此处所讲,毕竟只是原 则,实际作用于搏击中之情况,恐怕还得去看他《峨眉功实战精 择》或实用踢打摔拿诸书。
不过,依吴先生所著各书看,散手虽皆精巧实用,可是峨眉 似乎不像少林或武当那般,拥有代表性拳种,武技之特点仍不够 明显。因此,如何结合峨眉十二桩,形成一个桩功、拳套、散手 整合的体系,也许还需像吴先生这样的高手再予筹思,才能使峨 眉派更为人所知。
武术门派中,最获文学家青睐的当然是少林寺,写少林故事 的极多,但专写其他派的也不少。如金庸《倚天屠龙记》写武当 派、摩尼教。司马翎则经常提到蛭崛派,甚至在《纤手驭龙》中 借肮脏道人李不净之口说:“历代名山与名剑,蛇崛从来第一家。” 而稍早的还珠楼主李寿民却大写四川,《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 侠》等,昔年轰动一时,惹得不少青年要上蜀山去学仙学道,青 城峨眉的声望因此极高。
不过,也许为了与还珠楼主蹊径各别,金庸在《笑傲江湖》 中写的青城派就完全不同了,成为较为不堪的剑派,没什么侠义 精神。由于还珠楼主的书近年已绝了流行,反而是金庸小说大为 畅销,故青城派在世俗观听上不免大受影响。一个门派的声誉, 常与揄扬它的小说或戏剧有关,这个近代武术发展的铁律,看来 在青城派身上也是适用的。
可是青城派到底是个什么样?小说中谁写得对?真有青城派 武术吗?
青城武术当然是有的。我与青城派掌门刘绥滨交好,承他 好意,邀我列名为青城武术文化研究会顾问,对派中人物、掌故 及功法特点,因此也较为熟悉。二。。七年我在无锡办“太湖论 道”国际道学研讨会时,即曾设计了道家武术一个专场,请绥滨 讲说并演示青城武技,请林明昌谈太极拳,再请无锡的武术协会 配合。拳脚相加,为一般学术研讨会所未有。许多学者第一次见 识青城武术,乃至第一次如此系统地了解道家武学,都很称奇。 我在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主持武术文化讲堂时,首先也邀绥滨来主 讲。学生很少见到武林门派的掌门人,自然也颇称奇。此亦推广 青城武术之一端也。
关于青城武术,目前介绍甚少,书面资料,几乎都是刘绥滨 写的。他颇有文采,不过因写时各有因缘,较为松散,亦不免复 重。故我请他专门发了一篇精要版给我,我再略作删并,录在后 面,并附上我的讨论,也许可令读者得一简要之认识。
首先说青城派的历史。刘绥滨说:
青城武术,是以青城山为中心、以成都(涵盖都江堰、 崇州、大邑、邛峡、彭州、郸县、新都区)、汶川县、泸州、 雅安、重庆开县为主要流传地的传统武术。
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天,历史上先后存在七个教派: 天师道正一派、上清派、北帝派地祇宗、清微派、丹鼎派南 宗、全真龙门派、青城派。
由于青城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加之空气潮湿,所以 修道之人在此修炼,既要练养生功夫,抵御风寒湿痹;实 成跳跃、躲闪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青城山道士中出现 过彳艮多武林高手。
元代至正年间,青城道士真本无、文固虚剑技高超, 载入明李桢著《剪灯余话》之《青城舞剑录》。
清代,青城派出现反清、拥清两大阵营。反清者以铁 板道人之徒独臂神尼为首,下有江南七侠甘凤池、吕四娘 等人,因刺杀雍正而遭清廷追捕。为免祖庭被波及,改称 岷山派(因青城秦代即叫岷山,唐朝才定名青城山)。岷山 派又衍生出后来的峨眉剑仙派。其次是发源于古代青城山 最高峰赵公山的绿林派,为“千里独行侠”刘忠所创,刘忠 刺杀雍正皇帝事败,入川避祸,在赵公山纠集众多武林豪杰 占山为王,创绿林派武功。
拥清者更多,仅清代,灌县就出了一百一十一个武举 人、武翰林、武榜眼。
清末,青城派仍然势力很大。一九。八年,全国第一 次擂台赛即在四川成都青羊宫举行。
清末民初,四川郸县人金授云将南少林五拳融入青城 易学,创青城生门(又称金家自然门),其再传弟子陈用和 被国民党行政院长张群誉为“川西武林第一好汉”。
但好汉们后来都销声匿迹了。一九八三年开始,四川 省花了六年时间,对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最终确认四 川和重庆地区还存在六十八个武术流派。其中青城派确认了三支,分别为重庆开县陈生一、四川灌县周烈光、四川沪
州余国雄,绿林派则作为独立门派列入。
青城派是以青城山为中心的。这座山,历来便为兵区。天 师范长生曾拥立氐羌李雄政权在此建政,唐代据说写下《虬髯客 传》的道士杜光庭也以此地为大本营。宋代以后,青城山属灌县 辖下,灌县主要祭祀的神就是二郎神。二郎神是战神,读过《封 神演义》《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他的本领在天兵天将中乃是出类 拔萃的。二郎神之主庙即在灌县灌河口,宋代已香火极盛了。 《朱子语类》里面还曾记载:因祭神时杀牛宰羊太多,当地僧人 建议改用鲜花素果奉祀;后来梦见二郎神显圣,说每天吃这些花 花草草,害得我都没气力,无法降妖伏魔了。于是老百姓赶紧改 回来。直到清末,二郎庙前仍是盛大的牛羊市。这个庙,就在灌 河口,也就是现在的都江堰。
青城武术的源头当然不能远攀范长生、虬髯客或二郎神,那 不过说明了此地有武术的氛围罢了,真正见诸记载的,是明代李 桢的《青城舞剑录》。后来青 城以剑术著称,即与此有关。
但这篇文章也并不能实 看。因明人所作《剪灯新话》 系列,均是仿唐人传奇体,本 篇模仿唐人剑侠小说的痕迹也 非常明显。文中说舞剑的两个 道士,一名文固虚,一名真本 无,这就是寓言,仿唐人《东 阳夜怪录》说有书生成自虚、 元无有之类,是文人狡猿、虚 构的故事与人物。
至于舞剑,“开箱取白丸四,大如鸡卵,乃雌雄剑也。二人 引而申之,飞跃上下。须臾,天地晦冥,风云惨淡,唯于尘埃中 见电光翕款,交绕互缠”,更明显仿自唐人小说《聂隐娘》《兰 陵老人》。其剑非一般之剑,而是炼剑成丸,用时再变长;表演 时则人飞舞上下、剑电光交闪。这是武术以外的本事,古称为道 术,实际上是用药与幻术结合而成,详见我《侠的精神文化史 论》中论唐代剑侠一文。此法流传于道门中,也是后来剑仙小说 之所本,但与武术是无关的。青城山的道人,因这篇记录而得到 鼓舞、暗示、启发,因而后来在剑术上有所成就,是很可能的, 但若说其剑术即源于此便不确。
甘凤池、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故事,其实也一样来自这类剑仙 小说,而且年代在民国以后,自然不能视为信史。清陈世箴《敏 求轩述记》、汤用中《翼驷稗编》、孙兆淋《片玉山房花笺》、许 奉恩《里乘》、采萌子《虫鸣漫录》等书所载甘凤池事,则均言 其为南京人或苏州人,与青城峨眉亦无甚关系。甘凤池曾传一种 少林拳,十分平实,其所传青城或岷山之拳术则未见,剑法就更 不用说了。
武举、武翰林、武榜眼部分,应该是地方志里的记载。不 过,武术制度另详我《武状元》一文。古代武举制度是模仿文科 举而设的,但有武举人、武秀才、武状元而无武翰林,故此类记 载还应再考。
青城武术真正大昌的时代是民国时期。一来有还珠楼主等 小说家揄扬渲染,二来有所谓青城廿四侠之武技事迹流传在社会 上,三又与当时国民政府入川后大量起用青城派人物为其侍卫、 教练、武官有关,故青城武术盛极一时。
一九四九年以后,青城派虽然历经沧桑,但恢复以后仍可说 是传承有绪、脉络井然,还保持着一些门派师弟伦理的古风。传 承情况如下:
目前青城派掌门为刘绥滨。派中有孙门、生门、侠 家诸分支。孙门源出福建南少林,受佛家思想影响较 大。侠家又属绿林武功。故武术的青城派并不等于道 教的青城派。
从目前的挖掘整理看,清末民初传说的青城二十四侠 中,青城山道士仅占四人(张至清、陈琳、张永平、李杰)。
王裕康的孙门与四川郸县的孙门同源异流。最早均由南 少林传出,属佛家传承武术。但受青城山道教文化的影响, 变成一种不尚功力、追求巧打的武功,与郸县仍保留的南少 林风格完全不一致。
灌县周烈光传下青城洪拳,最早与北少林传人李泰山 有关。但李泰山后到青城山入了全真教,所以他的洪拳也 被青城山道教文化同化。
开县陈生一传承的青城六合内功,是由青城山冷道人
(又称洪道人)所传。
余国雄是由青城山陈琳 道长所传。
广东青城心意拳黄国楠 是由青城山抱一道人所传。
王庆余是李杰道长所传。
绿林派代表人物路军建 认为,绿林派是青城派的一 支,但与佛道两家无关。
雅安西派南宫,是清代 李道生于青城山道家学后传 于雅州。
青城本以剑术见长,又以道教为主。但依上文所述,可见现 在拳多于剑,而亦不限于道教;南少林北少林的传承也很重要, 绿林派则自成脉络。道教的影响主要在修练功法上,也就是内功 的部分,如筋经内丹功、玄门太极、混元气功、六合功之类。整 体武功状况大抵如下:
青城武功,今传健身十八法(非张广德之健身十八 法)、玄门太极长生功、盘功、太子劲、混元气功(非王安 平所传混元气功)、铁汉碑、筋经内丹功、六合内功、七盘 功、健身延寿功;麻圈、枕头包、三角包、吊包、手包、砂 桶、五轮桩、草龙桩、梅花桩、单鞭劲、天地滑子、石牛、 石袋、沙筒、太极球、九宫桩;铁砂掌、朱砂掌(非世传 两类掌法)、毒药掌、毒砂掌、劈空拳。
拳术有龙、虎、豹、蛇、鹤五拳(非象形拳,也非少 林五拳)、火龙滚、梅花拳、七星拳、天罡拳、洪拳(非广 东洪拳)、二路洪拳、绿林小手、绿林豹拳、太子游四门。 稀有拳术:猴拳、蛇拳、青龙拳、醉八仙、二十八宿、小 神拳、太极拳、绵掌(非成都体院所传绵掌)、八卦掌(非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六通拳。
器械:八母枪、紫虹剑、龙虎剑、梅花点石枪、白虎 鞭、黑虎鞭、追风匕首、鸾凤剑、七星剑、八仙剑、飞剑、 十三剑、二十四剑、一百零八串剑、阴把八方剑、无极剑。 稀有器械:双卡、凤凰轮、雌雄剑、背箭、足箭、伞、筷 子、铁针、拂尘。
技击:太极散手、缠手、太极翻花拳、十二时辰点穴 术、十二残手、十二死手、串子十八手、三十六路大擒拿、 三十六绝手、六大点穴术、空手入白刃。
浏览2,2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