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马颖达的关系,马振邦又结 识了他的弟弟马贤达。马贤达1954 年由天津体院毕业,分配到陕西师范 大学任教,1960年调西安体育学院担 任武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83年 担任省体委副主任。多年来,马振邦 与马贤达交往甚密,情同手足,他不 仅跟马贤达学习通背拳、翻子拳、通 背剑等,而且经常请马贤达到省武术 队指导。
1963年,兰州市体委邀请陕西省 武术队去兰州表演,马振邦随队前往。 马振邦在青少年时期,就常听人们推 崇马凤图。马凤图出身武术世家,文 武兼通,功力纯深;也听说马凤图的 弟弟马英图受其兄的教导,艺压群英, 在南京国术馆任教时,曾在南京打擂 台,夺取全国之冠,名震武林的故事。马家的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誉 满全国。马振邦早想拜马凤图老先生为师,可是没有机会,后来结识了马 凤图的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颖达、马贤达也多次在父亲面前引荐过马 振邦,但他担任了陕西省武术队的教练,很难抽出时间去兰州学习。这次 他带队去兰州比赛,是难得的好机会,一到兰州,他便风尘仆仆地去拜访 中国的劈挂拳专家、著名的武术家马凤图老先生。
马振邦与马凤图先生
当年马凤图老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但精神焕发、目光炯炯、鹤发童颜、 飘逸潇洒,他言谈时脸上总挂着微笑,令人感到善良、仁慈、可亲。
马老先生对马振邦的到来非常高兴,他说:“我早听颖达、贤达说了, 你把陕西省的武术队训练得很好,培养出不少强手,在国家比赛中取得了 优异的成绩。”
马振邦说:“我才疏学浅,虽然担任了武术教练,但仍感力不从心。马 老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劈挂拳专家,我虽然从小练劈挂拳,但总感未得其要 领,技艺平平,今想拜马老先生为师,恳求指导,以便提高。”
马老先生听后,爽朗地笑了。说:“好,想不到我老了老了,还收下你这么个大徒弟!”
马老先生给马振邦教劈挂拳,只见老先生“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龙 蛇眼似电,劲贯顶稍疾如箭,神通运化妙难言。”马老先生炉火纯青的拳技, 使马振邦大开眼界,惊叹不已。马老先生对他说:“要练好劈挂拳,关键在 于沉肩气按、游臂活腕、以气贯肢、内劲通灵、腰背发力、形神统一、腰 活步快、吞吐分明。你的基本功不错,只要细心领会,掌握要领,就会练好。” 在兰州,马振邦一有空儿就到马老先生家,他一架一式,从头学习, 练了七天,终于掌握了劈挂拳的要旨。以后马振邦又多次去兰州求教马老 先生,这使他的武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马老先生高兴地说:“你是我收徒时 年龄最大的一个,也是最勤奋好学的一个。有这种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 的勇气,不愁学不会什么东西。”
1960年,马振邦赴上海,拜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著名的武术家王子 平老先生为师。
王子平,这可是中国武坛的传奇人物。他生于1881年,河北沧州人, 回民。王子平也出身武术世家,其祖父以“翻扛子”闻名于世,其父力大 无比,被称为“粗胳膊王”。王老先生从小在祖父、父亲的教导下,苦练武术, 力气过人,他表演石担,能手举一千多斤,被誉为“神力千斤”。他不仅 精通武术、摔跤,而且对于弓、马、杠子、皮条、扯旗、花式跳绳、踢健子、 游泳都有很高的技艺,是一个技能全面的武术家。
在王老先生的青年时期,义和团 革命失败了,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 中国的侵略,耻笑中国人是“东亚病 夫”。王老先生出于爱国义愤,发誓 要在武术上战胜洋人,为中国人争一 口气。1918年秋天,他在北平(今北京) 中央公园,打败了周游世界、无人可 敌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在山东济南 奋力高举巨石吓退了胶济路一个德国 人的挑衅;他打败了美国大力士阿拉 曼和阿芝麦。后来,日本的柔道家宫 本,摔倒了济南镇守使马良部下的摔 跤队的所有好手,马良请出了王子平
同宫本比赛,他观看了宫本的技术, 胸有成竹地上场,一伸手就将宫本 重重地摔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宫本 因伤重死在医院。1921年在上海, 美国人沙利文摆擂台,上海武术界 公推王子平订约比赛,沙利文闻风 丧胆,悄悄地溜走了。王老先生多 次打败来我国耀武扬威的洋力士, 使旧中国武术界扬眉吐气。
王老先生是著名的查拳专家。 长拳里的少林、查、华、弹、炮、 洪等拳系都是由他传到上海的。他 的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 有力、节奏鲜明,别有风韵。新中国成立后,王老先生担任了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i960年马振邦与王子平先生在上海合影协委员、上海市民委委员、上海伊斯兰教副主席,他曾随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任中国访缅武术团总教练。 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摔跤人才,真是“桃李满天下,誉满 全中华”。他著的《拳术二十法》、《却病延年二十势》、《练功十八法》,继 承和发扬了中国武术这一宝贵遗产,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马振邦先后八次去上海向王老先生求教。王老先生非常赞赏他虚心好 学的精神,他说:“人就是要这样,活到老,学到老。中国的武术有其优良 的传统,这传统需要很好地继承下来,但是,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和发 展中国武艺,仅仅死守住过去那些东西还不行,贵在创新。”他看了马振 邦练的十路弹腿后,从功架、劲力、运气、技法上做了耐心细致的指点, 使马振邦深感别有洞天。他又多次给马振邦传授武术攻防的招法,使马振 邦受益匪浅。1973年9月1日,这颗中国武坛明星在上海病逝,马振邦闻讯后,心 里十分悲痛,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望着照片上王老先生慈祥的面容, 回忆起王老先生对自己的教诲,热泪夺眶而出。他为中国失去了这样一个 武术老前辈而痛惜,为自己失去这样一位严师而感到悲伤。他无比深情地凝望着王老师的遗像,心里默默地 说:“安息吧,王老先生!你不愧为 中国武术的精英,你雄伟的业绩将 同你光辉的名字永远留在中国武术 的史册上,我一定像你一样,把自 己的一生献给中华武术事业……”
由于旧社会造成的民族隔阂, 过去西安市回、汉民中练武术的从 不交往。但马振邦想,自己身为省 武术队教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武 术人才的重担,只有集百家之长, 补己之短,不断提高、丰富自己, 才能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光荣任务。 为了跟武术家杨杰学习、整理陕西 拳,他带着武术队员徐毓茹、高西安、 白文祥整整学习了半年。过去武术 中没有空翻动作,为了掌握这一技 术,他请来陕西省歌舞剧院教练张 强到武术队帮助训练……
光阴迫。从马振邦八岁带病投 师白云祥到他1959年正式担任陕 西省武术队教练,整整22年。22 年——8000多个日日夜夜,马振邦 春不避尘沙,夏不躲酷热,秋不惧 阴雨,冬不畏严寒,终于练上一身 真功。古人说“三十而立”,1956年、 1957年、1958年,他一连参加了三 届全国武术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 一等奖、二等奖,30岁的马振邦名 震三秦武坛。
“我的每点成绩的取得,都饱含 着无数前辈们的心血和汗水,我永
被誉为“神腿”的红拳名家杨杰,马振 邦曾率陕西省武术队向他学习
远忘记不了师傅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对我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待我胜 过亲生,无私地把自己精湛的技艺传授给我……"马振邦每当谈到他取得 的成绩,总怀着无限的深情,缅怀着他的师傅。白云祥、马恩臣、
马振邦在1956、1957、1958年参加全 国武术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
王青山、 张智坤、申子荣、徐雨辰,还有马凤图、王子平、吴秀峰、孙仲仁、杨杰…… 这些武术家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现在依然拼搏在中国武坛上,他们在 中国武术史上,都留下了显赫的业绩。马振邦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 记他们,他们的名字将与中国的武术事业共存!
开拓者不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 更不羡慕别人官爵地位的显赫。 把自己的精力才智全献给事业, 崎岖的道路上留下攀登的足迹。
武术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阶级斗 争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
武术的名称,考其来源,曾几经变迁:周时称“拳勇春秋称“武艺”; 战国称“技击”;秦时把“角抵”(晋以后又称相扑)作为军民的竞技娱乐活动; 汉称“技巧”,把武事活动始用“武艺” 一词统称;明、清称“技艺”,亦称“技 勇”;民国初称“国术”(中国武术的简称);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武术”。
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容、形式是 因时代变迁而发展的。追根溯源,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茹毛饮血,穴居 野处,经常受到自然的暴虐和毒蛇猛兽的侵害。然而,人飞不如禽,走不 如兽,爪牙之锐利,气力之雄厚,远不如飞禽走兽,稍有须臾不慎,即有 性命之虑。于是有智者出,远取诸物,进取诸身,以智为主,以力辅之, 虽有种种优良自卫之法出焉!逐渐形成徒手的和使用简陋工具的格斗和扑 杀的技能。这种技能虽然是原始的、低级的,但却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
马振邦与八卦掌宗师沙国政合影
随着原始战争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这种狩猎性的格斗扑杀技能,逐渐向 军事技能发展,武术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随着木器、石器、铜器、 铁器等器械的发明,乃由人与兽之争,一变而为人与人之争。黄帝轩辕氏, 始创运用武术,开后世养生术之端,创造刀、剑、弓、矢、大驾等武器, 武功显赫,生擒蚩尤于涿鹿,为社会造福利,为民除痛苦。三代盛时,干 戈之术,童而习之;射御之艺,士者宗之。文武兼修,不可偏废,故孔子 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春秋战国之时,五霸七雄,攻城略地,黄帝 轩辕氏始创的运用武术扫除国内障碍、造福于民之业绩,变成了乱臣贼子 跋扈横行、荼毒生灵之工具。秦皇、汉武,赖以武功,四夷宾服,一统天下。 后汉之际,华佗有五禽之戏,魏、晋之间,嵇康有养生之论,从而养生之学, 盛行天下。南北朝时,梁武帝迎达摩于金陵,后达摩渡江适魏,息止少林 寺,创十八罗汉手及《易筋经》、十二式等,是开少林拳之端。梁武帝时, 有程灵洗,师承韩拱月先生,精太极拳,侯景之乱,运用武术,保全乡里。 唐许昌平、李道子等人,以太极拳为修养身心之具,又为养生之术;唐太 宗时,少林寺志操、昙宗等僧,率众以拒伪师,执王充较仁则以归,平定 内乱。宋南渡后,岳武穆出,发明岳家拳、形意拳,以教士卒,武术成为 精忠报国之利器。元之盛世,势及欧、亚;朱明之际,海外之邦,莫不望 风遣使,朝拜称臣,此自有中华武术之威。由是言之,武术之功用,小则 可有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之功,大则可有转风移俗、保国卫民之效。历史 上的农民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都曾运用 武术作为反抗统治阶级的手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健康,重视对民族文化遗 产的整理和保护,武术运动如枯木逢春,获得了新生,得到了蓬勃发展, 成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之一。1956年,武术被正式列 为竞赛项目;1958年,武术被作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武 术以它独特的风采普及全国,风靡世界。
武术是以套路动作为主要运动形式,套路形式根据拳种类别和对象的 不同,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有徒手,有器械。有的具 有地方风格,有的具有个人特点,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是,各种套路 都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格斗动作作为素材,结合身体各部 锻炼的需要,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除、刚柔虚实等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 有机地连接组成的。长拳套路要求动作连贯、快慢相间、动作起伏、刚柔
相济、往返多变、节奏鲜明,因此通 过长拳套路上的练习,能发展人体的 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力量、协 调等素质和勇猛、顽强、坚忍不拔的 意志品质。太极拳则要求柔和缓慢、 连贯圆活、精神镇定、协调均匀,通 过太极拳的练习,能使身体血脉流 通,气血顺达,使呼吸自然变得深长, 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 统、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 作用。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一 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民族形式和攻防技 击内容,它的动作大都是从格斗中提 炼出来的,虽然发展成为套路动作, 用于健身为主,但仍然具有技击性。
如拳术中的踢、打、摔、拿;剑术中的点、崩、刺、扎;刀术中的劈、砍、 挂、撩、缠头;枪术中的挂、拿、扎;棍术中的抡、劈、扫、挂、拦、挑、 云、撩;太极拳中的棚、挤、按、采、裂、肘、靠等动作,都具有鲜明的 攻防意义。因此,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培养攻防意识。 武术动作舒展大方,形象优美,运动时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紧密配合,手 脚相随,上下协调,形神兼备,动迅静定,动则快速有力,静则稳如磐石, 动静节奏鲜明,这就构成了武术所固有的艺术特色,形成群众喜爱的民族 风格。因此,通过武术锻炼,不仅有利于发展人的灵活性、协调性,提高 人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且能熏陶人的艺术情操,培养人的 民族自豪感。加之,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多彩,便于不同年龄、性别、体质 条件和爱好的人自由选择,又不受时间、季节限制,场地、器械也可因陋 就简,这样,就更具有广泛性和适应性。
武术内容基本上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和攻防技术五种类 型,此外,还有基本功练习形式。拳术的种类很多,传统上将拳术分为内、 外两家。相传,内家拳以张三丰为祖,外家拳以达摩禅师为师,世称内家 拳为武当派,外家拳为少林派。
武当派和少林派的风格和劲力有显著的区别。武当派拳术的功架规格 要求:头须上领,肩须下垂,含胸拔背,胸宽腹突。在做任何动作时,都 要求两肘下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则不远,直则少力)。下肢最忌双重, 要求单重(即虚实)。武当派拳术的劲力特点和技击方法是:以意引动,以 气贯肢,内劲通灵,以静制动,动之到微,引之至长,变之到骤,打之至远。 少林派拳术的功架规格要求:头正项直,挺胸直背,收腹塌腰。两肘曲直 兼有。下肢动作要求单、双兼有,如作马步、弓步等动作时要求轮廓清楚 而匀称(即双重)。少林派拳术的劲力特点和技击方法是:以刚为主,刚中 有柔,刚柔相济。其打法有歌云:“眼法到处周身随,起落进退一气摧,手 眼身步协调用,一气呵成显神威。”
武术器械方面,过去有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按照特点可分为长器械(枪、 棍、大刀、月牙铲等),短器械(刀、剑等),软器械(九节鞭、绳镖、流 星锤等),双器械(双刀、双剑、双勾、双圈等)四种类型。对练方面有 双人或双人以上的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集体演练是 徒手或器械的集体演练,如集体基本功、集体拳、集体剑、集体刀、集体 枪等。攻防技术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而进行具有实战意义的搏斗形式的 运动,如推手、散手、短兵等。
1958年,马振邦从北京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后,省上为了迎接1959年9 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立了陕西省武术集训队,马振邦担 任技术指导员。20多名队员,经过一年的训练,选拔了 10余名运动员比赛, 获得武术团体总分第6名。
全运会后,省体委决定正式成立陕西省武术队,任命马振邦为省武术队 教练员。从此,刚过“而立”之年的马振邦,走进了专业武术运动队的行列。
武术队刚成立时,仅留下集训队的乌术堂、杨宝生、高西安、赵笃信、 徐毓茹、翁积秀6名队员。为了使陕西武术后继有人,马振邦冒着酷热, 到渭南、合阳、兴平、汉中、安康等地去选拔队员,这真可谓“沙里淘金”, 要选出_个好苗子,真比挑一个合适的电影演员艰难得多。
1960年新春,一天上午,马振邦正带领运动员训练,一个40多岁干部 模样的人领着一个12岁的孩子来找他,这个干部模样的人自我介绍说:“我 叫白学贤,在一家工厂当工人,这是我的儿子白文祥,在实验小学上学。 这娃从小喜欢武术,8岁开始参加业余武术队训练,有一定基础,我们全 家和学校都支持他学武术,请马教师能收下他。”
马振邦看这个小家伙,圆脸、大眼,挺机灵的。先让他做了几个动作, 打了一套拳,感到挺满意。又让孩子脱下衣服,认真检查孩子的颈部、脊椎、 手腕、臂膊、大腿、小腿、关节,觉得都很满意,可是,当白文祥脱下鞋后, 马振邦的心惊了,白文祥是个平板脚!马振邦对白学贤说:“这娃基本功不错,爆发力还好,身体其他方面也 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平板脚,不能收。”白学贤失望地说:“唉!那怎么办呢?这娃对武术入迷了,马教练,您 看还有什么办法? ”马振邦说:“你先回去,让我同领导商量一下再说。”白学贤带着儿子怏怏地走了。说心里话,马振邦想收下这个“平板脚”。可是,当他给体委主任田 德林汇报时,田主任说:“老马,我们要选一个运动员,不能只看到现在, 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发展前途。你想,解放军都不要平板脚,我们武术 队怎么能收? ”田主任说的有道理。平板脚走路困难,弹跳力差,是不适宜当武术运 动员的。可是马振邦一躺下,就想起白学贤那失望的面孔和白文祥那双渴 望的眼睛,难道就因为是平板脚,就能轻而易举地给下个“不宜学武术” 的结论?把一个酷爱武术的少年拒之门外,这不是太残忍了吗?他又想起, 自己从小学武术,身体素质并不见得比一些师兄好,但由于勤学苦练,以 勤补拙,终于练出来了,而一些比自己条件好的人,反而半途而废。练武 术,要讲身体条件,但这条件不是决定的因素,成功与失败的另一个因素, 在于有没有意志和毅力。隔了没几天,白学贤又找马振邦来了。马振邦给出了个主意,让他给 田主任写封信,表明全家支持儿子学武术的急切心情。马振邦说:“你把信写好后亲自交给田主任。”白学贤说:“交给后又怎么办?"马振邦说:“我想,田主任会和我商量这件事的。”果然,田主任接信后,就来找马振邦。田主任问:“振邦,你说这件事怎么处理? ”马振邦说:“家长支持,学校也支持,况且这孩子其他条件也好,我的 意见先收下。”田主任说:“他是平板脚,学不成怎么办? ”振邦说:“平板脚到底练成练不成武术,这还说不定,我也没有多大 把握。不过,我想用他做个'试验田’,采取特殊训练法,先训一段时间再说。”
田主任问:“如果训练一段不行怎么办? ”
马振邦说:“如果行,就留下,如果不行,就退回去。”
田主任说:“好,我支持你这个实验,但愿你能成功!”
这样,白文祥就成了武术队的候补队员。
马振邦对白文祥说:“文祥,你是平板脚,这是学武术不利的条件。但 你不要灰心丧气。我为你准备好铁背心和铁瓦,你要穿戴上,平时,除了 睡觉,都不得脱卸,你按我制定的训练计划训练,如果训练两三年,武术 有很大提高,你就留下;如果不行,你就回去。这对你也是个考验,关键 看你能不能吃苦。”
白文祥说:“马老师,只要让我留在武术队,再大的苦我都吃下,我一 定听您的话,若不好好练,就把我开除了。”
白文祥开始正式训练,他在武术队里,不仅是训练最吃苦的,而且是 最善于钻研的。三年过后,他终于脱颖而出,多次在全国的武术比赛中能 获得较好的成绩。1960年到1981年,获得过个人全能第四名一次,单项亚 军两次,第三名、第四名、第八名各一次,1971,这个“平板脚”担任了 省武术队的教练员,一直执教到现在。
省武术队成立了,当时一件器械也没有,马振邦就把自己家里的刀、枪、 剑、棍、春秋刀、九节鞭、匕首全带到武术队。没有训练场,他就带到田 径场的跑道上和篮球场上训练。每天早晨他5点钟起床,整理好场地,准 备好器械,到6点钟自己准时起床,按时开始训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提高队员的身体素质,他做了 “铁背心” 和“铁瓦”,要求每个队员最少戴一个。除了每天睡觉时可以卸下,训练、 吃饭、休息一律不准卸。每过一周,就得往“铁背心”和“铁瓦”里加一 块铁条,以增加负荷量。一开始,队员还照规定办事,但时间一长,有几 个队员就感到受不了,他们偷偷卸下“铁背心”和“铁瓦”。
马振邦知道后,没有语言,一天,来了个“突然袭击”,当众检查, 这几个人便露馅了。马振邦严厉批评道:“你们刚刚开始训练就投机取巧, 将来怎么出成绩?既想当冠军,又怕出力流汗,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一个真正的武术运动员,应该是铁,是钢!回去,都给我戴上!”
几个队员吐了吐舌头,急忙回去戴上了 “铁背心”和“铁瓦”。
一年的冬天,雪飘冰封。早上训练时,几个女队员怕冷不好好训练, 他们趁教练训练男队员之机,靠着暖气片取暖。马振邦回来,狠狠批评了 一顿,有的队员哭了。马振邦说:“哭有什么用?成绩是练出来的,不是哭 出来的,若是能哭出个冠军、金牌,我领上大家一起哭!”
训练结束,他让其他队员休息,把这几个队员留下。有一个嘴里咕噜 说:“我们只停了那么一会儿,你就发那么大的火,批评挨过了,还留下我 们干什么? ”
马振邦说:“你们别想得那么简单,以为批评一下就没事了,不行!还 得把耽误的训练补上来!“
马振邦给她们一一辅导,直到完成了当天的训练任务方才罢休。
马振邦对队员严,对自己更严。他常说:“什么样的师傅出什么样的徒 弟,己不正,则难以正人。一个好的教练员,不只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 他把心全操在武术队上。有一次,为了参加一次重大比赛,他率领队员日 夜加紧训练,好多天都没有回家了。可是,正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儿子 突然病了,爱人一连打了 3次电话,可他一走进训练场,就把什么都忘了。 下午,马振邦的爱人来了,她一见马振邦就哭,马振邦望着伤心的妻子没 有说话,他并不生爱人的气,的确从他担任教练后,脑子里整天都是队员、 训练、比赛、成绩,很少回家和操心家里的事。他每月只有50多块钱的工 资,要养活全家老小8 口人,艰苦的担子全压在爱人身上,她也够辛苦了。
铁莉媛抹着眼泪说:“你一天就操心你的武术队,心里根本没有我们母 子几个……”
停了一会儿,马振邦对爱人说:“莉媛,我的脾气你也不是不知道,不 干什么就不干,要干就一定得干好!你受苦受累我心里明白,你的苦处我 也知道,可是,组织把这20多个运动员交给我,我若不抓紧训练,将来出 不了成绩该如何交代? “
爱人抹了眼泪,默默不语地回家了。
1961年,国家处在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人已失去了 “大跃进” 时期的狂热,咬着牙勒紧裤带在饥饿和贫困中挣扎着。当时,省武术队和 体操队到凤翔训练,一个多月,队员吃不上副食。
马振邦回到西安,领回100瓶罐头。他坐火车到虢镇。天黑了,没有汽车。 但他想到,队员每天训练实在太辛苦了,因为缺乏营养,身体素质已明显 下降,大家都眼巴巴盼望他从西安带回点营养品。想到这里,他仿佛看到 一个个队员坐在土屋里盼他回来的焦急面孔,便担起罐头,登上通往凤翔 那条狭窄的公路。
从虢镇到凤翔50多华里,时值深秋,残月高悬,凉风飕飕,走着走着, 肚子咕噜噜响起来了。他还是中午在西安吃的饭,他感到又饥又渴,四肢 无力。肩两头挑着100瓶罐头,他舍不得打开一瓶,他是武术队的教练, 队员的师傅、老师,怎么能从队员的口中争夺吃的?他的良心过不过去。
他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儿,又挑起重担,咬着牙,挣扎着往前走去。 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武术队的驻地时,鸡叫了。队员一听马老师连夜 赶回来,急忙从床上爬起来了,大家看他累的样子,不少人拿着罐头感动 得哭了。
在凤翔训练时,队员赵笃信的踝关节挫伤,有位老中医介绍了个偏方, 叫找尿炕里泡了七八年的砖头晒干,然后用麦草烘热,往脚上托。马振邦 听后,几乎跑遍了凤翔县的公共厕所,后来,好不容易在凤翔中学的厕所 里找到这样一块砖,他用棍子夹来夹去夹不上来,后来干脆鞋一脱跳下去, 用手捞了上来,如获至宝地带回宿舍。
日升月沉,光阴如梭,陕西省武术队从1959年组建到“文革”前经过 了六个春秋。这六年,是省武术队稳步发展的六年。武术队经历了有无到有、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苦历程,每向前迈进一步,马振邦都付出了艰苦 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他以自己对中华武术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默默 地把自己宝贵的年华和高超的武艺献给了三秦的武林新秀。今天,当年第 一批武术队员早已成才了,他们成为陕西省武术界的中流砥柱。白文祥、 徐毓茹、高西安担任省武术队教练,被评为高级教练员,他们曾多次随中 国武术团出国,访问了20多个国家;杨宝生1978年考入武汉体育学院当武
1962年陕西省武术队全体师生合影
术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西安体育学院任讲师;乌术堂、杨继 生任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武术教练;王晓忠任西安铁路局武术教练……马 振邦培养的第一批运动员,正像马振邦当年培训他们一样,兢兢业业为中 华武术事业培养着接班人,呕心沥血为中华武术的振兴而拼搏,自然,这 些人的成长,主要靠党的教育、培养和个人努力奋斗,但是作为教练的马 振邦,甘当人梯,无私奉献,这怕也是他们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我想,这些成才的队员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
不幸和灾难是人生庄严的课题, 诗人在痛苦中去深深解剖自己。 历史舞台上每人都扮演着角色, 斗争风浪中才更显出丑恶俊美。
历史迈着艰难沉重的步伐,跨进了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
经过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国人 民战胜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饥饿和痛苦 中挣扎过来的炎黄子孙,决心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将我国建设成 为一个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但不料想,1966年初夏,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人 民面临着一场空前未有的大浩劫、大灾难。
一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一开始,马振邦就被那“横 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红色风暴”卷进了灾难的深渊。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那人妖颠倒的时代,谬论奸污了真理,邪恶 蹂蹒了善良,黑暗遮掩了光明!神州大地,恶浪翻滚……
马振邦是回民,头上爱戴一顶白色族帽,加上武术队几位回民运动员 也爱戴小白帽,于是就戏剧性地挖出了个反革命组织“白帽党”,自然这 个“党”的首领就是他这个“当权派”教练员了。
浏览3,8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