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多山,地少人多,“耕不能给食,故多转贾四方",久之,酿成儒商并 重的文化传统,许多人都出门经商,赚了钱再供养子弟读书,努力求取功名, 以光耀门庭。这在程敏政、汪道昆等徽人文集中多有记述,也是当代“徽学” 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同时,休宁人“好刚喜斗,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节奇行, 而尤以不义为羞,故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①。这也是休宁多义烈武勇 之士的一个原因。程宗猷便出自休宁富商之家,只是他不仅追求商而能文, 而且更加追求商而能武,坚守“先世文武并重”的价值观。他为人性情豪迈, 慷慨有大节,武艺成名之后,并不乐意出仕,但民间“凡执弟子礼来者,无不 披肝沥胆,甚至贫者犹给其模也。凡谈起神妙处,则曰此为某师某公所 授”②,最终立名天下,成为明末少林棍法、六合枪法和日本双手刀法最卓越 的传承者。

以往我们对程宗猷的家世一无所知。早年,先父马凤图与叔父马英图, 还有唐豪先生等,都曾先后专程到休宁汉口 “访其遗绪”,但都是无功而返。 先父说当地程姓人甚多,但知道程宗猷的极少,更没有人说得上六合枪和少 林棍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像许多徽州人一样,他们的根脉在徽州,但许多 人都因经商而移居别地,久之便长留他乡,乐不思蜀了,程宗猷家族也是如此。 无怪这样一位休宁的传奇人物本地人知道的却不多,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程宗猷的确出身徽商之家。祖父叫程廷全,字有 功,是个地道商人,一辈子在淮北的六安(今安徽六安市)经商,颇有财富。 廷全有两个儿子,长子程晨,继承父业继续经商;次子程暹,是太学生,走上 读书仕进之路。程廷全是个颇有德望的商人,平生有许多善举,名闻遐迩。 殁后就葬在六安。程暹请徽州老乡汪道昆为亡父写了传,心中仍有不足,希 望得到文名更高的王世贞为之撰写墓志,便又请托到王世贞门下。王感其 诚,乃执笔写了《处士程有功暨配吴孺人合葬志铭》,此时距离程廷全去世已 经17年了。汪道昆写的传不见于汪氏《太函集》,只有王世贞《合葬志铭》保

《(康熙)休宁县志》卷一《风俗》引朱熹《新安道院记》。

程子颐:《少林棍法阐宗小序》,《中国武术大典》,第十六册,144页,北京,中 国书店,2012。

存下来。①据《志铭》,程晨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宗丽、宗猷、宗周、宗信;程暹 也有四个儿子,叫宗铎、宗镒、宗轸、宗钝。程廷全有八个孙子,无怪乎到程 宗猷时代,休宁程氏一门人丁兴旺,仅追随程宗猷、程子颐等热衷于从军报 国的就有80多人。

程宗猷是程晨的次子,程晨承接父业经商,宗猷也极有可能从小就走上 经商之道,或是像许多徽商一样,且商且读,没有放弃对读书的挚爱和对功 名的渴求,最终虽然仕途无功,但终究成为文武兼长的一代武学大家。关于 他是如何走上武艺之道的,清初休宁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驱睡寄•勇 侠》有云:

休宁程宗斗,弱冠好枪棍,祖付三千金命贾,宗斗携往河南少林寺学武 艺,罄其橐。少林例,学成者,能打散众木偶,方许出寺,否则必欲去者,乃由 狗窦出耳。宗斗学既久,独能打散木偶,既出,惧祖责,不敢归。父遣人访得 之,闭诸室,不令他游。后父挟重资,偕之往北京,道遇响马贼,父惧甚,匿草 间。宗斗独敌数十人,皆就易。响马惊拜曰:“神人也!"邀其父子至山,宴而 后归其橐。宗斗从之,方半酣,偶闻门外喧哗,急跃起如飞鸟,掠房檐间,忽 不见。群盗惊甚。少倾自门外从容来曰:“吾乍闻喧,将试吾拳勇,乃下人噪 杂,不足辱一挥也。''盗皆色然恐,急还其行装,送其父子归。其父亦讶甚,昔 亦不知其技勇若此也。后恐其将入匪类,不令出游,遂以商贾终焉。

“程宗斗”显然是程宗猷字冲斗的误写,赵吉士注明此条材料出自《怀秋 集》,但我们在现有的多种明清人别集目录著作中未能找到此集,只能先摆 一摆。赵吉士字天羽,生于崇祯元年(1628),入清后考取举人,步入仕途,政

王世贞:《程有功暨配吴孺人合葬志铭》,《余州四部稿续稿》,卷——六,《文渊阁 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赵吉士著,周晓光、刘道胜点校:《寄园寄所寄》,卷十,《驱睡寄-勇侠》,799页, 合肥,黄山书社,2008。

声颇佳,还担任过康熙《徽州府志》的“总修”。①他距离程宗猷在世并不很 远,而记述却虚实相掺,有些内容近于说部。可信的是,程是富有的商家子 弟,以三千金到少林寺学艺,似有夸大,但大致可信。前面讲过的王寅在少 林学艺也是“尽破其产”,这不奇怪,民间历来有“穷文富武”之说,是有道理 的。学艺成功后必“打散众木偶”才能出寺,是民间因少林寺神秘感而引发 的故事,听听罢了,不必当真。最后一句“恐其将入匪类,不令出游,遂以商 贾终焉”,更与事实不符,程宗猷不但出过门,而且声势很大,连天启皇帝都 知道了。赵吉士所谈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证明了程宗猷确实是富商子弟 出身,家道殷实,不惜以巨资学艺;二是早在明清革代之际,或是延续到顺、 康之间,他已经是一位充满武侠色彩的人物,这一点也可以从吴殳的《手臂 录》中得到印证。吴殳在世比赵吉士稍早,虽然出于武艺传授与理解上的差 异,也有个人性情上的偏颇,吴殳对程宗猷枪法刀法每多批评乃至于讥讽之 词,但从他的一些说法中仍可窥见当年程宗猷名声之高。

少林本不知枪法,妄以棍法为枪,程冲斗张大其说,技熟力鸯,家富名 高,江南翕然尊信,于是大封大闭之教遍于耳目。

“技熟力莺,家富名高,江南翕然尊信”是批评之词,其实也是表彰,吴殳 不经意间道出了当年程宗猷名震江南的实情。

程宗猷以一个富有的徽商子弟,选择走上“谈兵论剑”的武艺之道,成为 一代武学巨擘,也有一定的家学渊源,有其特殊的家族背景。

程宗猷生长在一个有尚武传统的家族里。休宁程廷策,字汝阳,嘉靖三 十二年(1553)进士。虽然是文人,但曾长时间在军中效命,卒于辰州知府任 上。我们不清楚他与程宗猷的关系,从名字看应该是宗猷祖父一辈的。③叔

赵吉士生平仕履,《(康熙)徽州府志》卷五四《选举》赵吉士传。

吴殳:《手臂录》附录上《峨眉枪法》,丛书集成本,10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汪道昆:《辰州守程廷策传》,《献征录》,卷八九,上海,上海书店,1987。 祖程廷甫就是一位高水平的武师,是程宗猷武艺上的交流者,并十分折服于 宗猷武艺的精深;同宗弟程宗周,字于行,也是一位“晓畅兵略”的奇男子,曾 协助宗猷编绘《耕余剩技》、《射史》两书①;侄子程子颐更是宗猷一生事业的 积极追随者,他曾带着程氏子弟十余人给休宁县令侯安国表演武艺,“各手 持其器,至刀戟犀利,鞭铜皆重数十斤,始命之独舞,再对舞,飘若风雪,回若 旋风”②。此外还有一大群跟着宗猷、子颐以“义勇”身份为国效力的程氏宗 亲子弟,其中也应有不少武艺高手。最值得注意的是程廷甫,字云水,武学 生出身,与程宗猷的祖父程廷全是仲昆辈,迁居淮阴,生平不详,可能也是一 位商人。程子颐在《少林棍法阐宗》的小序中曾讲到他们叔侄之间的交流 活动:

余自束发时,即谓文武两途如日月行天,圣帝明王岂敢偏废。治世右文 固矣,设一旦有变,三寸管百万师,得无轩轻乎?故于冲斗公窃向往之。嗣 游淮阴,讲艺于云水公之门,云水公与公同源而长者也,习攻杀击剌之法,疾 若鹫鹰,徐若游龙,一段摧坚靡锐之气,直令万夫辟易!技至此已谓极矣,然 犹不能忘情冲斗公也。及负笈谒公于正阳,始知批却导霰,出新意于矩度之 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霏霏乎若轻云之蔽月,飘飘乎若长风之卷旅……

后来,正是在程廷甫和程子颐的催促之下,程宗猷才将平生所学的少林 棍法等武艺著为图谱,终于有了《少林棍法阐宗》的传世。也正因为有这层 关系,《少林棍法阐宗》首页在列名“阅梓”的人物中,第一位便是“叔祖云水 廷甫”,而其家族的序言则出自程子颐之手,亦见程廷甫、程宗猷、程子颐是 志同道合的三代人。休宁程氏称得上中国武术史上罕见的武艺家族。

概括而言,程宗猷一生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学拳棍武艺于少林 寺,得到匾囤、广按系统的少林棍法真传;二是曾经统率宗族子弟80人自备

程宗猷《射史》卷首陈继儒《叙》称:“汉口之冲斗、榆川之于行,两君皆节侠,晓畅 兵略.称程氏两奇男子。"程宗猷《耕余剩技》卷首侯安国叙。

粮模装备投奔天津镇总兵李邦华,主动为朝廷效力;三是晚年将一生心力所 粹的四门武艺和一批射箭资料编为图谱,精心绘刻,留给后世两种珍贵的武 学图籍。下面我们围绕这三点展开一些考述和论证:

第一,投身少林学习武艺的经历。

程宗猷入少林学艺的经历,《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讲得最为翔实,是 最可相信的第一手资料。他说:

少林形胜,有文武二山夹峙,故棍法与禅宗并传不替,是以四方之士往 往慕其风声。余自少年即有志疆场,凡闻名师,不惮远访。乃挟资游少林者 前后阅十余载。始事洪纪师,混迹徒众,梗概粗闻,未律厥技。时洪转师年 逾八十,耄矣,棍法神异,寺众推尊,嗣复师之。日得闻所未闻。宗想、宗岱 二师又称同好,练习之力居多。后有广按师者,乃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 技而神之。耳提面命,开示神奇。后从出寺同游,积有年岁,变换之神机,操 纵之妙运,由生诣熟,缘渐得顿。自分此道或居一得,至于弓马刀枪等艺,颇 悉研求,然半生精力瘁矣。

这是一段重要的自述,对其师承脉络讲得十分清楚。程宗猷的确是一 位酷好武艺而又具备了习武条件的人,是难得的武学人才。进士出身、曾任 福建建宁府推官的陈世竣在为《少林棍法阐宗》写的序言中谈到了他眼中的 程宗猷。图片6

新都程氏甲于邑里,其族数千人,多业儒,取甲第,朱轮华毂相望。自古 而善贾,亦挟儒以行。有冲斗君者,族之奇士也。磊落魁伟,慷慨然诺,真大 侠丈夫风,且孝友淳笃,恂恂儒也。儒不授,转而试武,其广额修臂,雄力劲 节,望之凛然。……故于武事无不精,棍其最神者也。游梁楚间,还憩少室 数年,得尽交其魁杰,而穷向之所秘,复不以绝技自私……此序作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见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卷首。

“磊落魁伟”几句,可谓传神之笔,程宗猷的气质状貌跃然纸上,让我们 分明看到一位兼资文武而又富甲一方的“奇士”。

据程宗猷自述,他入少林时匾囤和尚已经去世了,他学习少林武艺的入 门老师是洪纪,接着又求教于年已八旬的洪转。洪纪、洪转都是明嘉靖、万 历之间少林武僧中的翘楚,都曾受教于三奇周友,洪转更是三奇的法侄,三 奇迁化后又转从匾囤。二僧都有一定资料存留下来,可供我们探求其生平, 但我们只能留在后面再谈。与程宗猷同时问学于洪转的还有僧人宗想、宗 岱,宗想的名号曾先后出现在少林寺藏万历六年的《幻休润禅师碑铭》和万 历二十七年的《无言道禅师碑铭》上,宗岱则尚未于少林碑刻中发现。①而最 后“耳提面命,开示神奇”,并与程宗猷一同出寺游历的则是广按,从程宗猷 的语气中不难体味到,广按是“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神之”的出类拔 萃的武僧,是真正使程宗猷得到少林棍法真谛的人。关于广按,我们所知不 多,幸而《少林棍法阐宗》后序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述。序云:

棍艺擅少林,四方尸祝久矣。弟教术多门,师传阕密,以致武人乏输攻之 巧,文人鲜墨守之能,令人深慨惜焉。余侄冲斗生负奇气,智勇性成,凡与闻 人秘艺,遇靡不习,习靡不精。嗣入少林,遇异僧号按墨堂,艺出诸家口表, 从游岳寺,未尽其奥,乃千里秣马,迎请至六安,敬事忱恳,无二所亲。僧高 冲斗谊,亦授无余隐。后即归禅麻埠之广福寺,未几寂化。冲斗为心丧,偕 同门弟子叔新明,为龛珑焉。于是冲斗得以尽其法而超悟之。素负雄力绝 技者远相访谒无虚日,一交臂间辄索然如小巫而去,故声走海内,闻者亦避 舍逊焉。

后序的作者是程宗猷的叔执辈程君锡,字继康,号真实居士。此人对程

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193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10。

宗猷的武艺深有所知,曾称:“余侪于暇日强试其奇,见坐作击刺之方,即山 崩潮激未足谕其勇也;烈风迅雷未足谕其捷也;积雪层冰未足谕其严且整 也。环相咋曰:技至此乎!”

后序所说的“异僧号按墨堂”,无疑就指广按,广按是法名,法号是墨堂, 去掉表示字辈的“广”字,只保存名号相连的“按墨堂”,这是古时丛林称谓的 一种习惯。

据后序所言,程宗猷在少林随广按学艺而“未尽其奥”,便将广按迎请到 他在安徽六安州(直隶州,辖英山、霍山两县)的家中,像孝敬父母那样尽心 供养,广按感其诚,便将自己平生所学都传给程宗猷。资质不凡的程宗猷已 经不是初学者了,又能潜心钻研,终于达到“超悟”境界,实际是对广按之教 已有了心得自在的造诣。广按后来没有回到少林,而是就以六安州麻埠镇 的广福寺为修持之地,不久就在广福寺圆寂了。

后序称,程宗猷与一起向广按学艺的叔叔程新明“为龛珑焉”,即为广按 营造了灵塔。广按的年龄必定在程宗猷以上,可以上接匾囤。但程宗猷在 《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说得明确,广按是“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 神之”,就是说广按是洪转的弟子,是匾囤的再传弟子。程宗猷以非常之礼 迎养在家中,并最终以“心丧”之情为之经营葬事,可以看出广按在程宗猷心 目中的崇高位置,也可以看出程宗猷是尊师重道的人。

就以少林棍法而言,程宗猷平生所学必定并不局限于少林,也不局限于 广按一师之教,但广按的传授肯定是最重要的,不然程宗猷不会使用“尽得 转师之技而神之”这样超乎寻常的评语。

令人不能不掩卷兴叹的是,若非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传世,不但匾 囤、洪转、广按的传系可能泯灭无闻,就连广按也会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之中,他的绝技也就成了“广陵绝响”。这正是程君锡在后序之末的叹息 之言:

①麻埠镇,在安徽六安州西南九十里(《清一统志》,卷九三,《安徽・六安直隶州》,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馆,1988)

冲斗以深沉之资,负绝世之学,非炫一时名,其将有待也。越兹《棍法阐 宗》成,不致广陵散绝响之叹,修能奇抱,岂群侪所可浅窥哉!

洪转、广按和俗家弟子程宗猷称得起明代少林武艺的功臣、匾囤的功 臣;宗猷更是广按的功臣。我们终于看得清楚,程宗猷研习少林武艺经历了 一个锲而不舍的漫长过程,不是浅尝辄止者所能比拟的。当然,雄于货财的 徽商背景,以及“雄力劲节”、“智勇性成”的个人资质,也是他终于取得卓越 成就的重要条件,毕竟这样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具备的。

程宗猷是何时入少林寺求艺的?他的同宗弟程胤兆在《少林棍法阐宗》 的跋中说:“未弱冠受学于少室之少林寺,尽得其棍法,最称入神。”①古代男 子二十为弱冠,可知宗猷人少林在20岁以前,但具体时间呢?对此,他在 《少林棍法阐宗》中并没有说明,但少林碑刻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宗猷”二字出现在少林碑刻中,以目前所见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即出自前面提到的《匾囤画像碑》,碑上的一大批匾囤僧俗弟子 的名号中有“宗猷”二字,这个“宗猷”是否即程宗猷,尚难确定,原因是此碑 没有明确的纪年,如碑刻于隆庆年间,则此时宗猷年幼,不大可能在少林寺。 假如刻于万历之初,则有可能就是程宗猷,符合他弱冠前入寺求艺之说。第 二次出现在万历六年(1578)的《敕赐嵩山大少林寺传曹洞宗二十五代幻休 润禅师碑铭》里.此时宗猷年十七。与宗猷一起出现的还有他提到的宗想、 曾跟随俞大猷学习武艺的宗擎等。第三次出现在万历八年幻休大和尚镌立 的《曹洞宗正传》石碑上,在该碑“合山海众”的53名“宗”字辈僧徒中,,'宗 猷”赫然在目。据此,可以推断程宗猷在少林的时间大致在万历初的十几年 中,约万历八年时,年十九。17、19岁都与“未弱冠受学”之说相符。所以, 可以推想他本人所说的“乃挟资游少林者前后阅十余载”,大致发生在万历 朝的前期。

此据吴兴周氏《国术四书》本《少林棍法阐宗》。'•中华再造善本''本《少林棍法阐 宗》此跋有缺页,跋的作者不明。

前引王世贞《程有功合葬志铭》载,程宗猷是程有功长子程晨的次子, “宗猷”是他本名,巧的是少林字辈中“悟”字以下第五辈便是“宗”字辈,而 《匾囤画像碑》上就有不少“宗”字辈的弟子。“宗猷”正好与“宗”字辈相合, 所以我曾说这是“因缘巧合”,或许这也是他以“阐宗”二字为自己的著述命 名的原因之一。

需要说明一下,《敕赐嵩山大少林寺传曹洞宗二十五代幻休润禅师碑 铭》,刻于万历六年(1578),立碑者是幻休常润的入室弟子洪宝,碑文书丹出 自曾任礼部尚书的显宦陆树声之手。①据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一一嵩山少林 寺为中心》所载,此碑有宗猷署名,但笔者在碑阳没有见到,想来是在碑阴, 因手边没有碑阴拓本和过录本.故此条只能以叶书为据了。

程宗猷并不是独自一人进入少林学艺的,与之先后同行的还有几位程 氏宗亲,有叔叔,也有子侄辈。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说:

余叔祖武学生云水、侄君信、太学生涵初,昔曾同学少林者,尝以少林棍 法只凭师僧口授心识,谓余尝创图诀,公诸同志,余谢不敏。

“叔祖武学生云水”,即前面谈到的宗猷的叔祖程廷甫,字云水,他是武 学的生员;“侄君信”即“阅梓”之一的“侄君信儒家”——程儒家,字君信;“太 学生涵初”,即“阅梓”之一的“侄涵初子颐”——程子颐,字涵初,太学生。这 就是说,休宁程氏一门三代四个人一起投奔少林寺学艺,而程宗猷是其中学 得最专注并且能有所“超悟”者。其次是他的侄子程子颐,此人不但是少林 武艺的追求者,是程宗猷率宗亲80余人勇赴津门为国效力的主要助手,还 是《少林棍法阐宗》和《耕余剩技》得以刊行的积极推动者,并著有《武备要 略》一书,同样也是明代末年一部有价值的兵书,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古典武 学资料。

《明史》,卷二一六,《陆树声传》,56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192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10。第二,程宗猷率宗族子弟投军始末。

程宗猷曾经主动率领程氏子弟赴天津从军,为朝廷效力,此事为唐豪先 生所揭示。他在《中国武艺图籍考》“耕余剩技”条中说:

次岁(天启二年),受天津巡抚李辟,挈弟侄义男辈八十人,自裹粮赴军 门,授都司佥事,以所创弩兼刀枪诸法,夙夜训练津兵,略有成绪,而李内转, 旋还山。宗猷亦乞归。

唐豪没有注明所用资料的出处,但不难看出他主要取材于《少林棍法阐 宗》卷首侯安国的叙和《射史》的程宗猷自序。侯安国,据康熙《休宁县志》卷 四《官师志》等载,字晋明,河南永城人(今河南商丘永城市),万历四十七年 (1619)进士,曾于天启二年(1622)由海门(今江苏南通海门市)调任休宁知 县,后任徽宁池太兵备道、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等职。①天启二年,程宗猷之 侄程子颐(涵初)带着刻印成书的《耕余剩技》拜谒时任休宁知县的侯安国, 求其作序。原因除了侯安国是父母官之外,恐怕还因为侯安国也是一位文 而喜武的官员,对少林棍法和军队训练都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这篇序后 来又被程子颐移置在《武备要略》的卷首。侯安国的序一起首就写道:

余貌不逾中人,力不敌壮夫,智不逮贤者。每读史,见古今豪士树勋立 奇,辄神情向往焉。家居时,每喜观少林寺僧之舞棍者,勇士郭武演其棍法 为刀法,变化尤精,余尤喜习观之。然心虽识其妙,而口不能传也。筮仕海 门,值海寇猖狂,有破江场城掳两生员之变。诸士皆来请曰:海门城湫隘不 可守,当暂避之。余亟止之。遂请于道尊,得阅兵,悉简汰其懦弱者,冒滥 者,充以精锐。复请于院道,许添兵二百名,选教士四名分授之。见其能舞 长刀而身法微不随,因引教士入衙内,语以刀不离身,左右前后,手足肩臂,

另见《(雍正)河南通志》卷四五《选举二-进士》、《江南通志》卷一。三《职官六》 等(《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与刀俱转,舒之可刃人于数步之外,敛之可转舞于座间。教士领略颇昌然有 进,更命以教诸士,悉成劲卒,用能屡擒大盗,鲸貌尽扫,而海上之波恬矣。

侯家居时,喜欢观看“少林寺僧之舞棍者”,他认为当时名望很高的勇士 郭武(或作郭五)的刀法,实由少林棍法演化而来,“变化尤精,余尤喜习观 之”①。后来调任休宁,这里是“兵火不及之地”,与人谈兵,竟会招来笑声,找 不到可以“秋雨夜谈兵”的朋友。正当此时,程子颐特地来拜访他:

上舍程生讳子颐者,持其叔氏所著《耕余剩技》来谒余,展玩其首册,即 少林棍法也,而郭武刀法亦隐隐俱在。余曰:若能之乎?对曰:能。曰:若家 能者几何人?曰:父子兄弟辈俱能之。余曰:若与若父子兄弟能者偕来。后 五日,程氏子弟十余人各手持其器至,刀戟犀利,鞭铜皆重数十斤。始命之 独舞,再对舞,继之群舞,飘若飞雪,回若旋风,余不觉拊掌曰:弄丸乎?承蜩 乎?妙哉,技至此乎!因与立谈,南北交辽,将才乏人,劝之应募。群答云: 家事颇饶,原为自保身家计,实不欲仕也。且曰:朝廷有人。余曰:若可时时 来,当与之共商此道。群声诺而去。

逾两月,天津巡抚李公闻其名,差官以礼币聘之,且以书相托余。即命 陈簿同其官持币往。程生自来谒辞,语犹如昔日。余啪然怒曰:余谓若豪杰 也,乃今知若非豪杰也!余生每闻烽燧之警,辄思奋然请缨,不遑顾头颈。 若承李公特达之知,又负此技勇,不思乘时立功取斗大黄金印悬肘上,安乃 若食肉麋饱糟醴,无用之匹夫为?又辞以身家不了之事,余曰:若果能以身 许国,即有不了,吾为若了之。语未终,程生即起席,立发上指冠,南向而誓 曰:子民承父母忠义之言,又有口为之念。若不以身报国,期裹尸而还者有 如日!余为之欣然,再命坐而谢之。复语移时,辞去。又念日,父子兄弟再 带其家丁八十人,束装来。余送之郊外,过金陵,拉其叔宗猷同往矣。

李公见其人之威猛,器之精利,技之熟巧,欢然有当也。遂授宗猷以佥

关于郭五,见唐豪《行健斋随笔》之“郭五与郭武”条。 书,子颐以守备,诸子皆把总等职。具奏闻上,奉圣旨,有“义勇可嘉"等语。 李公复以书札来谢云,宗猷所携子弟兵,虽仅八十人,可当数千之用。使非 门下教习有素,恐有闻祉鼓而思逃者矣。其“义勇可嘉''四字,听其建一坊以 彰。……李公之奖劝英雄,善用人若此,程氏父子定当身先士卒,摧锋陷阵, 系奴囚之颈而制之命,庶不负李公之知,而余之劝驾与有荣光焉。因改其集 名曰《义勇胜技》,而述其一时相遇之颠末以弁其首。太丘侯安国言。

显然,侯安国作叙之时,程宗猷、程子颐等刚刚应“天津巡抚李公”的征 辟出发不久,侯认为这些自告奋勇为国效力的程家兵,一定能在平定辽东满 族发动的战争中“身先士卒,摧锋陷阵”,有所建树。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天津巡抚李公,即明末名臣李邦华,本传见《明史》卷二六五。李邦华, 字孟江西吉水人。与父亲李廷谏同举万历三十一年(1603)乡试。“父子 自相嵌砺,布衣徒步赴公车”。第二年邦华联捷成进士,授泾县知县,自此步 入仕途,终成一代名臣。李邦华有文武才,为人耿正,政治上有东林党背景。 万历末因受到阉党排斥,不得不以疾引退。天启元年(1621)被重新起用。 天启二年四月,被任为右佥都御史,代毕自严出任天津巡抚。在他的努力之 下,“军府新立,庶务草创,邦华至,极力振饬,津门军遂为诸镇冠”①。李邦华 一改军队练兵虚应故事、华而不实的积弊,力主训练中“枪则以对刺而辨高 下,刀则以交击而定工拙,又非如今之单用无证也气这显然是戚继光练兵 经验的贯彻。②程宗猷的子弟兵正是在这个时候应李邦华之召抵达天津。 关于起用“程氏义勇”一事,李邦华在给朝廷的《条陈兵政疏》第八条中有所 陈述:

八曰旌义勇。臣六月赴任,过扬州,有文人郭孔陵扣臣所携亲兵几何? 臣语以未得其人,苦乏募费。孔陵因举所善休宁布衣程宗猷、监生程子颐

《明史》.卷二六五,《李邦华传》,68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李邦华:《文水李忠肃先生集》,卷三,《条陈兵政疏》,乾隆七年徐大坤刻本,北京 大学图书馆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八十一册,81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者,勇敢任侠,子弟数百人,皆以义力擅名一时。当事屡聘,缘未得所依,不 肯轻出。臣浪负虚名,渠所向慕,一聘可至,不费公家一文。臣知孔陵义侠 有智略,语必不谬,乃以尺函遣千总张文焕往,仍作书新安郡守、休宁邑令, 以礼促发。然臣时业入天津,但闻宗猷等将次起行,遣官迓之。不意妖贼之 乱,滁阳一带所在戒严。遂有借盘诘为奸利者。时宗猷、子颐尚驻南京,先 发百余人渡江,而池河守御官果以妖贼相目,拘禁数人,于是百余人者甚悔 其裹粮赴义,而反得妖贼之名,悉以散归。宗猷等仅携八十人就道,间关惊 阻,两月而后抵津。其技击器械固津门营兵所望而震焉者也。臣念国家数 年募兵,糜饷无算,宗猷等凭臣数行之书,不领安家,不支行粮,自制衣装,自 携器械,臣给以火牌二纸,亦不填用,宁自备长马两行,即此八十人之费,已 逾千金,况其散归者尚百余人乎?臣喜得此义勇以壮军中气色,即欲为单提 一官,而宗猷等力辞,谓以慕义感恩而来,愿随臣进退,不求宦达。臣嘉其志 而于心有所不安,勉给守备札付,顾迩时武职之轻几于烂羊,此何足为义勇 劝,所愿敕部一复,即宗猷等终不受官,亦令世间知国家多事之秋,尚有赴义 勤王之民,四海之大,必有闻风而兴起者,倘亦今日激动人心之一助乎!图片5

天启皇帝对李邦华的奏疏很重视,有圣旨曰:

兵政久弛,所奏各款振刷鼓午,具见宏略,依议行。程宗猷等义勇可嘉, 并其余都着该部即行题复。

这就是侯安国序中讲的“奉圣旨,有'义勇可嘉'等语”的出处,也是他主 张将《耕余剩技》改名《义勇胜技》的根据所在。李邦华的奏疏也被录入《明 熹宗实录》卷三天启三年正月”,内容较原疏简略,称:

浏览9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