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拼搏的11年,奋进的11 年,开拓的11年!省武术队训练场 的红地毯一定铭记,这11个春夏秋 冬,马振邦怎样呕心沥血,训练了 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国 内、国际武术比赛的各个赛场一定 留恋这11个春夏秋冬,马振邦怎样 率领着他的武术队,艺压群芳,大 展风采!那些悬挂和置放在省武术 队办公室的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 杯和那珍藏的一枚枚金牌、银牌、 铜牌一定作证,这11个春夏秋冬, 马振邦怎样为陕西武术事业的发展
马振邦成为《中华武术》2012年第5期 和中华武术事业的振兴,无私地奉 封面人物 献出自己的一切……
我们再看看马振邦的成绩吧!
这些年,他先后在《体育报》、《体育世界》、《中华武术》等报刊上发 表了《关于武术运动的一点浅见》、《还武术的本来面目》、《谈谈拳械套路 的武术意识和神态合一》、《混元益气功》等8篇论文。:1982年他写了《十 路弹腿》一书,经陕西省武术协会审阅,先在内部发行,后经国家体委介 绍,在香港海峰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87年,为满 足广大青少年学习武术的需要,他和铁玉芳合著了《武术初学二十六讲》, 这本书是他多年担任武术教练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训练出许多明星的起步 指南,马振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秘诀献给了广大青少年武术爱好者。 此书由陕西省未来出版社出版后即被抢购一空,连续三次再版,也难满足 读者的需要,成为当年未来出版社的十大畅销书之一。要知道,把一个一 生驰骋在武术场上的名将囚禁在小屋的写字台前,那真像束绑住善于在雷 鸣电闪的海面上搏击的海燕一样难受,但马振邦却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 毅力战胜了种种困难,潜心伏案写作,他说:“我感到需要写的东西太多, 如果不趁现在尚有余力把它写出来,难道把这些财富将来同自己的躯体一 起带到另一个世界去吗? “
马振邦总想千方百计把他的技艺传给后人。他曾在省电视台做过“太 极拳讲座”的主持人,在中央电视台表演过太极拳、劈挂拳,他的太极拳 柔和轻灵、呼吸沉静、绵绵不断,真如行云流水;他的劈挂拳沿圆走转、 式式相随、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似孔雀展翅。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专 家们的好评。这些年,他举办过多种训练班、集训队,常常集讲课和训练 于一人。为了迎接1982年全国比赛,他挑选了 10多人,办了散打集训队, 整整训练了 8个月,结果4人参加比赛,3人拿回了金、银、铜牌。他发现 西安太极拳推手的裁判很少,每次省市比赛,都要去请外地的裁判员,于 是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1981年,他办了 “太极拳推手裁判员训练班”, 他知道,西安的太极拳分为四大派——陈式、吴式、孙式、杨式,让各派 都推荐人参加学习,通过训练,不仅为陕西省培养出一批太极拳裁判员, 而且还增强了各派的团结。大家说:“振邦同志像一团火,把大家紧紧团结 在一起。”在省、国家和国际的武术比赛中,他多次担任评议员、裁判员、裁判 长、副总裁判长。他秉直公正,无门户之见,深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爱戴。 马振邦说的好:“一个好的裁判员,一要懂得武术,是内行;二要熟悉规则, 无疏失;三要公正,以规则为准绳,不偏袒任何一方。前两条可看出裁判 员的业务水平,而后一条则可看出裁判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一个裁判员, 他的前两条再好,如果做不到最后一条,那可以说无资格去当裁判员。”1987 年,经过考试,他被授予国家级裁判的称号。
1982年7月参加全国散打规划研讨会代表合影(前排右5为马振邦)
中国的武术受到世界各国 人民的欢迎,这些年,他多次 出国访问、讲学。
1979年3月,他以中国武 术团第一教练的身份出国,全 国30人,陕西省武术队的赵长 军、崔毅、寻峰、张仙萍、楚 凤莲都是武术团的队员,这次 出访要去罗马尼亚、意大利、 马耳他等国。当马振邦乘机离 开首都北京时,他的心情十分 激动。他想起了旧社会武艺人 的悲惨遭遇,他想到他那些早已离世的师傅,如果他们能活到现在该多好 呀!旧社会被人看不起的武夫,而今天一个个都成了国宝,真是两种社会 两重天呀!他为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而骄傲,他为自己成为国家武术队的 教练而自豪。他心里想:“我一定要带好运动员,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为我们炎黄子孙争气……”
出国访问的生活是紧张的。按计划,他们在罗马尼亚停留7天,在意 大利停留2天,在马耳他停留7天,每天都有表演,甚至一天有两场、三 场。武术团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演出的票早早售完,场场爆满。 每次演出后,观众总围住不让走,有的要同武术团合影,有的要让签名留 念,还有的竟要跟上武术团学艺……这种热烈友好的场面,常使马振邦激 动不已,热泪盈眶。记得在马耳他,一天晚上演出结束,观众把演出大厅 围得严严实实,当武术团的同志走出大门,观众像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 样,围住教练员和运动员,欢呼、跳跃、歌唱……尽管语言不同,肤色不同, 但是从他们眼中的光彩,脸上的笑容,手舞足蹈的神态,都可以看出他们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国运动员的崇敬,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向 往
一位白发苍苍的华侨拉着他的两个孙子拼命挤到马振邦面前,对他的 两个孙子说:“快叫爷爷,快叫爷爷!”
两个孙子用生硬的中国话叫道:“爷……爷,您好!”
当马振邦在异国听到这熟悉的叫声,他的眼泪夺眶而出,他把两个孩 子搂在怀里,不住地吻着那红润的脸蛋。
老人紧紧握住马振邦的手说:“我小的时候,跟父亲来到马耳他,离开 中国已经六七十年了,我们祖籍在西安,听我父亲说,那是一座古老而美 丽的城市,历史
979年访问马耳他共和国留影。(马振邦右 侧为陕西武术队员寻峰)
上曾有12个朝代在那里建过国都。我梦中都想回中国,回 西安看看……我父亲爱武术,我从小也学了点儿,今天看了你们的表演, 我感到中国真了不起,我一定要带我的儿孙们回去看看,好好找找我们的 根……”
马振邦说:“老人家,我们盼望你回国看看,但愿我们在西安再见面!” 当汽车开动时,马振邦看见老人一边挥手,一边抹着眼泪……
这次出访,马振邦有几件轶事,在武术团里可谓人人皆知。
一次在马耳他一个室内球场表演,那球场可容一万人,表演完了,观 众围住武术团的车不让走,纷纷让签名,车一下停了一个多小时走不了。 在警察的指挥下车好不容易开动了,这时,一个青年挥着花束挤上了车, 他把花束献给武术团一位表演剑、枪的女运动员,这女运动员刚接住花束, 说了声“谢谢”,那位青年就抱住女运动员在脸上吻,女运动员吓得叫起来。 坐在旁边的马振邦,急忙拉住那位青年,语言不通,他只好用手势比划, 说我们中国不兴这个礼节,可那个青年,竟抱住马振邦在他的脸上吻了两 下,然后跷起大拇指,高兴地下了车。回到宾馆,大家开玩笑问马振邦:“马 老师,那青年怎么抱住吻你? ”马振邦说:“我也不知道……”
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代表团住在一家高级宾馆。意大利的人不喝白 开水,多喝矿泉水。代表团的刘团长住在四楼,马振邦住在八楼。马振邦 爱喝茶,但没有开水泡茶。刘团长给中国大使馆打电话,大使馆送来一个 电热壶。刘团长烧好了开水,打电话叫马振邦下来冲茶,他下来冲好茶后, 端上要回八楼。进了电梯,马振邦看旁边到处是电钮、开关,他认不得英文, 就随意拧了一个,电梯门关住了,但却一动也不动,等了好一会,电梯还 是不动,他急了,把里边所有的电钮都拧了,开关都按了,可电梯依然不 动。等了又有10多分钟,他便喊了起来,喊了几声,不知是外边听不见还 是听不懂,反正没人管。这时,他从电梯的缝缝里看到一位女服务员过来 了,开始喊了两声“同志”,感到不对劲,便大声喊“哈啰一哈啰——” 服务员听有人喊,但不知人在哪里,马振邦急拍着电梯门,服务员站在门外, 说的话他不懂,只好用手势比划,说这电梯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他要去 八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服务员总算听懂了,微笑着用手一按,电梯便 动了。回到房间,茶也凉了……他把经过给同舍的队员一讲,大家笑得前 仰后合,他说:“你们笑什么? 一个个该打,师傅去了这么长时间,你们也 不找……”大家说:“我们该往哪里我?你今天把电梯’承包’了……”
还有一件事,有人告诉笔者这是马振邦干的,而他却反复说明,这是 代表团刘团长干的。还是因为喝茶,刘团长要喝茶,没有茶杯。宾馆房间 的墙壁上有个电钮图,你需要什么,一按服务员就来了。那天翻译不在, 刘团长和马振邦都不认识英文,就按了其中一个电钮(问题的分歧在这里, 有人说是马振邦按的,而他却说是刘团长按的),人家服务员来了,送来 了汽水、啤酒和其他高级饮料,他们只好留下。刘团长用手势比划了半天, 服务员才送来个杯子。这时,翻译回来了,一见屋里放着汽水、啤酒,急问: “这是谁要的? ”刘团长把情况说了一遍,翻译说:“这些东西轻易不能要, 太贵了!现在要来了,不能送回去,咱们就喝了吧!”果然,结账的时候, 这汽水、啤酒和饮料贵得要命。马振邦说:“那次吃了大亏了,喝那几瓶汽 水、啤酒,在我们中国能买几箱箱……”
1983年12月,受新加坡全国武术总会的邀请,马振邦以中国武术团第 一教练员的身份出访新加坡。新加坡多是华人,没有语言障碍,马振邦感 到方便多了,根据协议,中国武术团除了同新加坡的武术专家交流外,要 表演10场。白天进行武术交流,晚上演出。每张门票最高价折合人民币 150元,最低价为50元,每天新加坡一些主要报纸都在重要的位置刊登中 国武术团活动的照片。作为武术团教练的马振邦,自然是宣传、报道的重 点人物。每当他来到交流中心,就被人层层包围住了,那些武术专家们向 他请教有关问题,马振邦不止一一解答,还得表演。他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常常到了吃饭时间,人们还恋恋不舍。
这次出访这个被誉为“海上公园”国家的中国武术团运动员,全是中 华武坛的精英。教练员除马振邦外,还有原湖南省武术队的教练员潘清福 (任中国武术团第二教练员)、原湖北省武术队教练员袁林林(任中国武术 团第三教练员)。运动员中,除陕西省的赵长军、张仙萍、楚凤莲外,还 有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猴棍、单刀冠军的四川省武术队运动员熊长贵,获得 盾牌刀进刀棍冠军的湖北省武术队运动员罗静,获得形意拳冠军的云南省 武术队运动员吴荣华,获得剑术冠军的山东省武术队运动员于成慧(在《少 林寺》中扮演王仁则),获得全国女子全能冠军的山东省武术队运动员张 玉萍,获得女子太极拳冠军的云南省武术队运动员苏芝芳,获得女子枪术
1984年出访新加坡与学生张仙萍等合影
冠军的山东省武术队运动员于霞。担任报幕的是河南豫剧团演员、电影《少 林寺》中牧羊女的扮演者丁岚……真可谓精英荟萃。每场演出都十分精彩, 令观众赞不绝口、惊叹不已。演出后,观众围在场外,不忍离去,要求签 名的人令人应接不暇;照相的闪光灯扑闪闪照得人睁不开眼……前来观看 演出的,还有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 许多武术专家和武术爱好者。
一天下午,有10多位马来西亚的武术专家来到武术团下榻的宾馆,他 们拜访马振邦,跟他学查拳、形意拳、劈挂拳,马振邦不仅回答了他们提 的问题,还当场作了示范动作,并一一校正了他们功架的规格、身步的协 调性和劲力的顺达。振邦在理论方面高深的造诣,武功上精湛的技艺,把 这些专家们引入了一个新天地。当场,有几个要拜马振邦为师,当他的“函 授徒弟”。
又一天清早,马振邦的两位“函授徒弟”来了,他们先请教了一些有 关武术训练方面的问题,然后说:“马老师,我们有几句话不知该讲不 该讲? “
马振邦说:“有什么话你尽管说,我能办到的一定帮你们办。”
那两个人说:“我们还有两位台湾同仁,他们非常敬慕你,想向你求教, 可是不敢进来。”
马振邦听罢,爽朗地笑了,说:“这怕啥哩!我们都是骨肉同胞,为了 研讨中华武术,那怕啥?那两位先生在哪里? ”
“在宾馆门外。”那两个人说。
马振邦一听,急忙下楼,热情地迎接了两位台湾客人。
这两位台湾同胞,有40多岁,是专程来新加坡看中国武术团表演的。 他俩说:“马先生,我们已来过三次了,怕你不按待。”
马振邦说:“你们想到哪里去了,咱们是同胞兄弟,本是同根生嘛,我 到这里看到你们,心里特别高兴。”
他俩是练形意拳的,马振邦先让他们演习了一遍。
他俩问:“马先生,你看我们打的形意五行拳有什么问题? ”
马振邦说:“我先打一下行意五行拳,你俩看后再说。”
马振邦示范完毕,问:“你们看我打的拳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他俩说:“我俩与你的劲力不一样,你打得迅猛力整,协调合一,可我 俩做不到。"
在日本教学和学生合影
马振邦说:“你们打的动作很散,没 有丹田劲,问题是松不下来,很紧张, 全身僵硬,用的是拙劲,这样血气不通。 关键要松下来,一松,二通,三成功嘛! 松了血气通了,气才能深入丹田,这样 发出的劲才深稳、力整。”
两人说:“我们只是跟师傅学动作, 架势,没有研究道理。”
马振邦说:“那可不行,只有从理论 上掌握了其理,才能练好。”
两位台湾同胞学了一上年,11点离 别时,一定要同马振邦合影。马振邦说: “欢迎你们到大陆来参观游览。”
两位台湾人说:“我们一定要去,到
大陆后去西安看望马先生,也盼望您能马振邦演示形意拳的音像制品封面 到台湾来。”
马振邦握住两位的手说:“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在台湾见面的。”
1985年11月,马振邦同北京的冯志强受国家体委的派遣,去日本作为 期一个月的讲学。他到了东京、横滨、富士市等5个城市,为400多武术 专家和爱好者讲课。马振邦每天上、下午各授课两小时,主讲形意拳、十 路弹腿、混元益气功、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剑、武当剑。 马振邦再一次把中国的武技和友谊带到异国。日本人刻苦好学、奋发上进 的精神很使他感动。经常下课了,学员围住他,问这问那,要他作示范动 作。当讲学结束后他要返回祖国时,不少学员难过得哭了,有许多学员穿 着洁白的衬衫、背心,要他用油墨在背上题名留念,马振邦写了一个又一个, 手腕写的生疼,但还有好些人站在身旁等候着,他们说:“马老师,我们盼 望你再到日本来。”
马振邦以他精湛的武艺、高尚的武德、严谨的治学精神赢得了国际友 人的赞誉与崇敬。新加坡、日本不少报刊,都发表了有关他的照片、消息、 通讯、评论,称他为“中国武术权威”、“最优秀的教练员”、“最有真才实 学的专家”、“顶天立地的武林英豪”、“真正的男子汉”……他为祖国赢得 了荣誉,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子人们有时只赞叹百花的芬芳妖艳, 但常忘却了带来百花竞开的春天。 只有独具慧眼的伯乐才识千里马, 明朗的天空群星才那样光辉灿烂。
在马振邦的学生中,成就最大的是被誉为“武坛明珠”的赵长军。
武术界说,20世纪70年代是李连杰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是赵长军 的时代。
I960年,赵长军出生在西安市大皮院一个回民家庭里。赵长军的父亲 赵明洲,为人忠厚,是一个武术爱好者。赵有5个孩子,长军排行老四, 是赵家唯一的“公子”。
从赵长军从6岁起,赵明洲就教他一些简单的拳术。后来,赵明洲把 赵长军送到“清雅斋”饭馆的老职工、业余武术老前辈袁润生和业余武术 老师张俊德那里学武术,早晚不断,整整3年。小长军天资聪敏,又刻苦 好学,武艺有了很大的长进。可是,到了 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的狂 风暴雨骤起,袁老师也遭到“清理”,小长军练不成武术了。
赵明洲来到了马振邦家。
赵、马两家原来都住在大皮院,两人从小相识,情同手足。赵明洲给 马振邦谈了赵长军学武的情况,要这位赫赫有名的武术教练收赵长军为徒。
马振邦和赵长军在“鸟巢”合影
马振邦长长地叹了一声,说:“好我的老弟哩,你还不知道我这几年的 遭遇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现在又被下放到农村去“劳改”,什么时 候能回来,还说不定哩,现在我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我还有什么 心思收徒呀!”
赵明洲低头不语,他知道马振邦说的都是实情话。
望着赵明洲失望的神态,马振邦思绪万千,心潮难平。长期的教练工作, 使他独有一双识才的慧眼。他发现赵长军的身体素质好,劲力强。神态(眼 神和姿态)合一,又有一定基本功,是一棵难得的武术好苗苗。如果严加 训练,将来必成大器。作为一个教练员,如果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把人 才耽误了,那是失职——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在极度艰难中收下了赵长军 这个徒弟……
1971年3月上旬的一个下午,由西安驶向宝鸡的503次列车,行至普 集镇车站,一个中年汉子带个少年急火火地下了车。这少年大约十一二岁, 留个小平头,黑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那位中年人中等个儿,
少年赵长军
四肢匀称。显得特别干练、精明,这 一老一少,正是马振邦和赵长军。
赵长军问:“伯伯,离贞元公社有 多远? ”
马振邦说:“30里。能走动吗? ”
“能,能!”赵长军甩开马振邦 的手,连跳带蹦地跑到前边去了。
望着赵长军,马振邦脸上绽出了 微笑。他要把赵长军带到他下放“劳 改”的农村去训练。
“长军,你练武怕不怕苦? “
“不怕,不怕!”赵长军不住挥 着小拳头说。
“要下决心夺全国冠军,得金牌!”
赵长军手舞足蹈地说:“对,夺冠军!得金牌
当夕阳收敛了那淡淡的余晖,夜幕悄悄降临到秦川大地的时候,马振 邦和赵长军回到了西川大队三小队,那条铺满着厚厚一层尘土的乡村小路 上,留下这一老一少两行坚实的脚印……
赵长军心里充满了希望。
马振邦心里充满了希望。
可以说,赵长军这个还未进省武术队的业余队员,从11岁起,就提前 正式接受专业训练了。
1971年5月,经过选拔,赵长军进入了省武术队,成了专业武术运动员, 开始了严格的基础训练。先练徒手基本功,步型、步法、腿法、手法、跳 跃……再学一些拳的套路。赵长军基础好,进步很快。1971年9月,“陕西 省武术运动会”在渭南召开,赵长军表演了十三势、自选刀,得到许多武 术家的赞许。1972年9月,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上,他崭露 头角,获得了劈挂拳、自选刀表演优秀奖。
就在赵长军进入省武术队两年后的1973年5月,马振邦重返省武术队 任主教练,从此,共同的事业,把这师徒俩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马振邦根据赵长军的具体情况,为他制定了特殊的训练计划。
在漫长单调的训练中,赵长军是最吃苦的。别的运动员,一上场做一 套或两套拳路,可他得做三套甚至四套。在练飞脚时,他的手和脚冻满了 血口子,一打,血流出来了,可他却咬着牙,一次连打几百下。常常袜子 和血粘住了脱不下来。训练结束,用温水泡上半天,袜子才能脱下来。
有一次训练时,马振邦发现赵长军几个动作不那么协调,晚上快打熄 灯铃了,他来到赵长军的宿舍。一进门,他见他正洗脚,袜子上血迹斑斑, 盆中的水也被血染红了。马振邦动情了,作为一个教练员,对他的队员真 是赛过了亲骨肉,盼运动员出成绩的心情比抱孙子的心情还要迫切得多。 他爱他们,疼他们,他们每点儿微小的进步和成绩,都会给他很大的欢喜 和安慰。但是,要出成绩,要夺金牌,无其他路可走,只有加强训练……
月光清清,秋风瑟瑟。马振邦和赵长军沿着体育场的跑道缓慢地走着, 马振邦望着赵长军心疼地说:“长军,你瘦了!”
赵长军急摇头说:“不,不,马老师,我撑得住!”
马振邦笑了笑说:“听说你们背后骂我是'狠心鬼’! ”
赵长军也笑了: “训练的确很苦,大家虽然嘴上骂您,但心里却爱您、 尊敬您!我们也知道,您这样严格要求我们,是为了大家尽快提高技艺, 早点出成绩。”
马振邦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
赵长军说:“没有什么意见。一开始,早上3点半起床,大家不习惯, 而现在好了,练了这段时间,大家亲身体会到闻鸡起’武’的好处,这时 候练功,正如您说的那样,精神饱满,接受力强,意识集中,上力较快, 我也感到,在这个时候,学习什么特别快。马老师,我们运动员辛苦,您 比我们更辛苦,大家都说’马老师一天从早跑到晚,真为咱们把心费尽 了,……”
师徒二人来到了训练场,坐在那红地毯上。马振邦给赵长军讲了旧社 会学艺人的生活和遭遇,讲他从小学艺经历的艰辛和苦难,讲新社会武术 运动员的光荣和幸福,讲一个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应有的品德和抱负……最 后,马振邦严肃地说:“长军,这红地毯就是武术运动员拼搏的阵地,这红 地毯就是武术运动员为党和人民献身的战场……”
这一夜,赵长军觉得自己似乎长大了许多。当马振邦一一纠正赵长军 的动作后,银月西坠,雄鸡破晓,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马振邦根据赵长军的特点,编排了自选棍、自选拳、自选刀的套路, 他特别注意继承和发扬了陕西武术的传统,在三套套路中加了劈挂拳的动作。这些动作,身法难度大,形成了陕西省武术队“拧腰切胯、大劈大挂、 吞吐分明、拳法密集、动作朴实、劲力浑厚”的独特风格。
赵长军喜欢自选棍、自选拳,但对自选刀兴趣不大。1978年他参加 全国武术比赛,他的自选棍、地趟拳夺了冠军,自选长拳、规定长拳获得 了第2名,而自选刀却仅得了 15名,如果此年他的自选刀成绩优异的话, 他就有可能登上全能冠军的宝座,可是由于自选刀的成绩不佳,只能屈 居亚军。
比赛回来,赵长军有些气馁,马振邦对他说:“咱们的刀和其他省的刀 风格不一样,咱里边没有虚招,你要像练自选棍、地趟拳一样下工夫练。 否则,以后比赛还会影响你的总成绩。”
赵长军遵照教练的安排,特别加强了自选刀的训练,一个动作,反复 练习,直到教练满意为止。1980年全国武术比赛中,他过五关,斩六将。 一路顺风,所向披靡,勇克武林高手,力挫艺坛名将,夺得自选长拳、自 选棍、地趟拳的第1名,自选刀的第2名,第一次获得全能冠军。从此, 李连杰的时代成为过去、赵长 军时代即将到来。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如 果从1978年赵长军在北京武术 邀请赛中的初露锋芒开始,到 1987年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为 止,在这10年间,赵长军共参 加国内、国际重大比赛16次, 其战绩如下:
荣获自选长拳冠军10次, 亚军4次,季军2次;
荣获规定长拳亚军1次,第 5名1次;
荣获自选刀冠军12次,亚 军2次,第4名1次;
荣获自选棍冠军10次,亚 军3
赵长军演练地躺拳
浏览1,2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