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邦说:“我早想好了,把楼底的木柱事先掏空,用石头垫住,然后 每根木柱上系上绳子,到清兵扑上搂后正在厮杀时,把木柱一拉。顷刻房 子就倒了。”

王导演沉思了一会说:“不过,这样太危险,你想二楼离地面一丈多高, 房子倒了,房上的木椽、泥瓦都塌下来,楼上那么多人,万一出了问题怎 么办? ”

马振邦说:“这我看过了。这里的房子,上边负重很轻,倒了没有多大 的威胁,咱们的武打演员,功夫都好,从一丈高的二楼跳下,没有多大危险。”

王导演说:“您有把握? ”

马振邦坚定地说:“有把握,出了问题我负责!”

王导演说:“这房子_倒就无法再补拍了,你要设计好。”

马振邦说:“我们一定要一次成功。”

王导演说:“好,拍这场戏您亲自指挥。”

经过了几天准备,一天晚上,这场戏开拍了。

宁宁冲进了牢狱,与清兵厮杀。

图片24

20004月和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洪金宝合影

十多个清兵冲上二楼。

马振邦大喊:“放火!”

顿时,火光冲天。烟火中,石虎带清兵与白剑青格斗。杀得难分难解。

马振邦手一挥,大声喊道:“拉! ”

20多个小伙,使劲往后一拉绳索,木柱倒了,“哗啦啦”房倒屋塌, 尘土飞扬,白剑青和狱中的囚犯,石虎和清兵在熊熊燃烧的烟火和冲天而 起的尘土中从二楼跳了下来……

成功了。一检查,所有演员,平安无恙。

导演和演员都非常高兴,大家鼓掌、欢呼、跳跃。

导演给每人发了 10元奖金。

当马振邦回到招待所,一下倒在床上起不来了。为了拍好这场戏,他 已经整整忙了四五天,他实在太累了!

19829月至198910月,在这7年时间里,马振邦参加了 5部电 影和7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计有——

19829月一19833月,拍电影《武当》,担任武打设计,并扮演南 山道长。

19845-198412月,拍电影《大刀王五》,担任武打总设计, 并扮演王五的师傅马芬。

19857月一19861月,拍12集电视连续剧《李信与红娘子》(陕 西省电视台),担任武打总设计和武打指挥。

19869月一19871月,抬5集电视连续剧《岳飞》(安阳电视台、 珠海电视台),担任武打总设计和武术指导,并扮演岳飞的师傅周侗。

19874月一19877月,拍电影《八卦莲花擘》,担任武打总设计、 武术指导,并扮演八卦掌的传艺人王立峰。

19879月一19882月,拍《东厂喋血》,担任武打总设计,并扮演 雪峰老人。

198810月一19891月,拍4集电视连续剧《飞镖黄三泰》(西安 电影制片厂短片部),担任武打总设计,并扮演县太爷。

19895月一19896月,拍2集电视剧《黄关霸二小子》(西安电影 制片厂短片部),担任导演、武打设计。

19897月一19898月,拍2集电视剧《呼延庆打擂》(陕西省电 视台),担任武打设计。

19898月,拍二集电视剧《铁血军魂》(西安电影制片厂短片部), 担任武打设计,并扮演老艺人。

19899月一198910月,拍摄两集电视剧《追杀龙图》(西安电影 制片厂短片部、重庆音像出版社),担任武打设计,并扮演清朝高官刘怀青。

这是多么紧张的一张工作进程表呀!难怪铁玉芳心疼地说:“我这老头 真是连老命都不要了。”

撞进艺术王国的马振邦,在影视界,不仅以他精心设计的武打获得了 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且还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他善于塑造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的尊师长者的形象。南山道长、马芬、周 侗、王立峰、老艺人等人物都具有刚直、淳朴、倔强、坚毅不屈、不畏强 暴的个性,与马振邦的性格很相近,酷似他生活中的为人。马振邦对这些 成绩并没有满足,他依然感到自己是影坛上的新兵。他说:“艺无止境,我 的戏路面述比较窄狭,我在《奇情侠侣》中扮演的雪峰老人,在电视剧《追 杀龙图》中扮演的刘怀青,是我力求塑造其他类型人物形象的探索和尝试, 这仅仅是个开始,如果今后有机会的话,我一定努力去塑造其他类型的具 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图片25

晚年马振邦晨练(左一为本书作者张力,右一为马振邦的关门弟子黄大鹏)

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马振邦呀马振邦,在 以后的岁月里,你的“主旋律”将又演奏出什么动人的乐章呢?

人们拭目以待。

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有人心如胶漆蹉陇岁月。 有人生死坚守心存一念, 甘为夕阳余晖的点灯人。

19941231日。

古城西安,每到这辞旧迎新之时,必有瑞雪降临。昨夜,那梨花似的 雪片悄悄地飞扬起来,大自然用它神奇的功力,把三秦大地变成一个银色 的世界。

然而,此时陕西省武术院的武术队训练场内却热闹非凡,“首届’华 祥杯'陕西地方传统拳种观摩赛”在这里举行开幕式,擂响了陕西地方拳 振兴之鼓。

经过装修的武术队训练场,今天显得特别气派。

千万别小看了这不及100平方米的训练场,从1959年马振邦筹建陕西 省武术队始,迄今已风雨兼程36个春秋。就在这块曾不引人注目的地方, 马振邦和他的同事们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省武 术队组建后,即参加1959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荣获团 体总分第6名。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未举办过全国武术比赛。1963年在上 海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运动会”上,陕西省武术队初露锋芒,徐毓茹获

 

得个人全能第2名、自选枪第1名、太极拳第1名、自选剑第2名、通备拳 第5名;杨宝生获自选剑第5名;王秀云和白文祥获得对练第5名。

1966年,由于“文革”动乱,省武术队停止训练和比赛,196912月, 省武术队被强令解散。19715月重建,白文祥任教练,赵长军、王发元、 寻峰、郭良、唐亚莉、闫峰、马凤霞、张仙萍被选入队。后来,又相继选 调杨宝生、高西安、徐毓茹任教练。1973年,马振邦调回武术队,任主教练。

1974年到1991年,陕西省武术队共参加全国和国际重大比赛30次, 以其雄厚的实力,取得了显赫的战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比赛中, 获得团体总分第22次,第42次,第52次第61次,第91次; 1988年武术实行等级比赛,省男女队被列入全国武术甲级队。

省武术队的徐毓茹、白文祥、高西安、张仙萍、寻峰、刘民台、王发 元、闫峰、郭良、崔毅、楚凤莲、徐英、罗卫、肖关纪、张龙、韩军侠、 郭桂玲等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金牌28枚,银牌39枚, 铜牌31枚。更令人骄傲和赞誉的是涌现出被誉为中华武术“明珠”、“王子” 的赵长军,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连续10次获得个人全能冠军,夺得金牌 54枚,银牌16枚,铜牌8枚。

30年来,省武术队先后有2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国家出访、考察、 讲学,足迹遍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同兄弟国家的友谊。同 时,省武术队一些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先后参加了《少林寺》、《武当》 等武术影片的拍摄,塑造出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小小的训练场洒满了这 群武林高手勤学苦练的汗水,红色的地毯,犹如他们的火热雄心。

大会主席台在训练场正中,应邀参加大会的中国武术研究院的代表、 省市体委和陕西武术院的领导正襟危坐。大会由陕西省武术院副院长徐毓 茹主持。当她庄严地宣布“首届’华祥杯'陕西地方拳种观摩赛现在开幕” ! 顿时,掌声雷鸣,乐曲骤起,参加比赛的34个代表队的200多名教练员、 运动员,在礼仪小姐的引导下,依次入场……

陕西地方拳属中国武术四大流派——查、花、炮、红——之一的红拳派,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其节奏明快,风格独特,招 式简练实用。其特点之一:撑斩为母,尽八法之变。撑、斩即架打、劈打法。 八法者,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八种打法。

陕西拳的招法和套路处处显示了 “撑斩为母,尽八法之变”的特征。 特别是坚持以柔为主的基础训练——十大盘功,有软拳之名;论起打手有

长人一寸之巧,实为中华 武林瑰宝。然而长期以来, 由于宣传推广较少和严以 择传的思想影响,特别是 有价值的陕西传统拳艺, 掌握在少数年迈拳家之 手,难免人亡艺绝。作为 陕西武术院名誉院长的马 振邦,深感形势紧迫。为 此,他积极倡议,努力筹 戈!I,在武术界诸多人士的马振邦为陕西红拳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不凡 大力支持和共同商议下,陕西省武术院决定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陕西 地方传统拳种观摩赛,旨在振兴陕西武术雄风,团结奋进、深化挖整、继 承发扬、大力推广,使陕西武术弘扬光大,后继有人。

这次观摩赛,分拳术、器械、对练等。拳术中有大红拳、小红拳、粉 红拳、太祖红、二路红、四九拳、黑虎拳、跃步拳、昆英拳、六趟拳、子拳、 翻拳、炮拳、太祖拳、炮锤、四门锤、少林锤、霸王锤、少林大步、燕青 母子、起拳、习打六合拳、六合手、燕青拳、飞雀门子、大金刚拳、小金 刚拳、陕西通臂拳、陕西六路花拳、六架式等;器械有大刀、仆刀、月牙 铲、丈八矛、方天戟、画天戟、六合枪、三节棍、小连枷、梢子棍、九节 鞭、流星锤、绳标、铜、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铜、鞭杆及各种刀 枪剑棍等;对练有徒手对练、徒手器械对练、器械对练等。对这些传统拳种、 器械和对练,都要求要具有陕西地方传统的特点、风格,简洁明快,劲力 突出,方法清楚。

比赛分三组进行。少年组(17岁以下)、成年组(17—49岁)、老年组 50岁以上)。参加这次观摩赛的运动员,最小的年仅7岁,最长的75岁。 比赛采用国家体委审定的《1991年武术竞赛规则》中有关项目评分规定及 成绩相等时名次处理办法,分一、二、三等奖。比赛赛期两天,每天两场。

这次观摩赛,从筹备到开幕,从比赛到颁奖,可以说安排得天衣无缝, 非常圆满成功。为此,《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都发了消息, 省、市电视台也及时作了报道。正如有一篇报道中说的那样,这次观摩赛, “擂响了振兴陕西武术雄风之鼓,是马振邦为我省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的 又一重大的贡献”。

不仅武术界,凡是熟知马振邦的人,都在交口称赞这位名扬海内外中 华武坛名将的武德和风范。按说,他已到67岁高龄,功成名就,子孙满堂, 该享几天清福了,

或者,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名望,捞一笔钱,变成“大款”, 潇洒走一回,也不枉来世一生。但是,马振邦对名利都看得十分淡漠,退 休后的马振邦为自己安排了四大任务:一是培育武术人才,二是拼搏影坛, 三是著书立说,四是出国讲学。总之,万变不离其宗,追根寻源,是因为 他魂系武坛。

囚禁在铁笼内的老虎依然眷恋着高山莽林。

马振邦虽然名义上离开了陕西省武术队~他再不担任武术队的总教 练了,代他重任的是他的弟子赵长军。但是,他丝毫没有轻松之感,人的 生命是有限的,他要让有限的生命放出更多的光和热。

马振邦退休不久,就收到一位埃及华侨的来信,这位华侨,不仅崇拜 马振邦的武功,更崇敬马振邦的品德。他要在埃及创建一个中国武术馆。 他多次来电来函,邀请马振邦去埃及传拳。马振邦深为这位华侨的真诚感 动,他谢绝了其他单位的高薪聘请,决心只身异乡,为把中华武术推向世 界尽绵薄之力。一切都已就绪,连飞往埃及的机票都已订好,不巧,海湾 战争爆发,飞行受阻,此事只好搁浅。

这时,一位新加坡富商,又重金邀请马振邦去新加坡开办武术学校, 其待遇国内无法比及。不久,闪电式的海湾战争结束,埃及那位华侨又重 提旧事,而且表示,马若不来,他要登门拜请,而新加坡那位老板也紧追 不舍,言说,只要马振邦愿去,一切条件均可答应。

正当马振邦苦于何去何从之际,陕西省决定成立“中国西安赵长军武 术院”。这是我国体育史上首次以当代著名武术运动员的名字命名的武术 学院,它的创建,无疑是陕西省的一件大事、喜事,理所当然引起了国内 外关心中国武术事业发展的人们的注目。

_日,省体委主任姚福林打电话约请马振邦会面。

马振邦和姚主任是老相识了,对体育界这位领导他非常敬佩。两人一见 面,姚主任就开门见山说:“老马,我请你没别的事,省上已批准创建赵长 军武术院,又得请你出山了! ”。老马深情地凝视着姚主任,他知道这位领 导的脾气,他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对什么事,考虑不成熟是不开口的。

老马说:“姚主任,我老了……”

姚主任住语了。他凝望着这位武坛老将,心里如打翻的五味瓶,他了 解马振邦,’像了解自己一样。从陕西省武术队正式建队那天算起,他风风 雨雨拼搏了几十年,无私地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了祖国的武术事业。他的 确老了,那刚毅的面颊上,日刀月剑雕刻下几道又深又长的犁沟,那硬扎 扎的满头黑发,已被晨霜银雪染得斑白。说心里话,姚主任也想让老马好 好歇上几年,他的确太累了!可是不能,这几天,他翻来覆去想,除了马 振邦,谁又能挑起这个重担?除了马振邦,谁又有此威风压阵?

姚主任深情地说:“老马呀!我何不想让你消闲几年?可是,如今已到 了 ’水漫金山寺’的时候了,你不出山我该求何人?你知道,赵长军不仅 是我国武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是全国人大第六届、第七届代表。这 个武术院,不仅要承担我省武术专业队的训练、比赛重大任务,而且要积 极开展业余训练,为推进武术社会化,发现与培养后备武术专业人才做出 贡献。除此,还得开展国际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 友谊及往来,为中国武术早日进入奥运会努力。赵长军是个优秀的运动员, 但他担任教练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他还年轻,需要很好的磨炼。运动 员是演员,教练是导演,没有好导演,咋能演出好戏来?况且赵长军的社 会活动较多,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武术院,你是他的师傅,又长期担任省 武术界的总教练,在中国武坛上,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你说,如今 你不出山,我又去找谁呢? ”

马振邦深思不语,在事业上,没有什么比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更珍贵 的了!

从姚主任家回来,马振邦夜不能寐。他深深感到,他离不开中华武坛, 他离不开这块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他果断地辞掉了埃及、新加坡的盛情邀请,走上了中国西安赵长军武 术院副院长的岗位。武术院从筹建、招生、开学,马振邦和他的同事们(多 是他的学生)整整忙了 3个多月。他这个人:说丁是丁,说卯是卯,干干脆脆, 从不拖泥带水,无论大小事,都十分认真,从不马虎。

武术院如期开学,200多名菁少年兴高采烈走进武术院。他们每天除 了文化课外,每晚7点至9点在武术训练场练功。作为高级武术教练的马 振邦,他深深懂得,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武术人才,必须从少年抓起,要他 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必须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任何急于求成或操之过 急的做法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图片26

功夫明星洪金宝为赵长军武术学院揭慕

他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特别加强了学员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着 重抓功架规格、劲力、速度、神态、协调性,基本技术训练以“十路弹腿” 为中心,为以后掌握拳术、器械套路打下基础。他通过肩、腰、腿、腕等 部的各种柔韧练习,增强和提高韧带和软骨以及周围肌肉的柔韧性,加大 各关节的运动范围,提高各关节和软骨以及周围肌肉运动的松长、敏捷、 速度、协调、转换等能力;他通过步型、步法、手型、手法、腿法和跳跃 等动作以及基本技术的练习,发展和提高劲力、弹跳、节奏、力量顺达、 功架准确性和手、眼、身、步的协调性。武术院的学员分初级班和中级班, 根据各班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训练内容。每天下午,他一放下碗,就急 匆匆赶到训练场,亲身指导。

一走进训练场,马振邦就像服了神丹妙药,仿佛又年轻了几十岁!望 着这一个个天真活泼、生气勃勃的青少年,他心里荡起了一种难抑的豪情, 他仿佛看到,又有无数的赵长军、徐毓茹、高西安、楚风莲、张仙萍、肖 关纪、罗卫……就在他们中间,这些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运动员,数十年前, 也正是从这些基本训练而起步的。

有什么比热诚的期望和光辉的未来更能激起人奋进呢!

19928月在商州市举行的“陕西省青少年武术比赛大会”上,赵长 军武术院的运动员几乎夺取了全部金、银、铜牌;19938月在宝鸡市举 行的“陕西省武术院、校、馆、社武术比赛大会”上,赵长军武术院囊括 了全部奖牌。

名师出高徒!

1993年冬,陕西省体委为重振陕西武术之雄风,经省教委批准,创建 陕西省武术院,原来的中国西安赵长军武术院,与体委脱钩,独家经营。 陕西省武术院决定实行“个人承包”,以解决经费匮乏之艰。一时人心骚动, 说客满门。省体委雷志敏主任又找老马,想让他举旗坐镇,但老马感到, 自己毕竟是快到古稀之年,他竭力推荐年轻干部走马上任,经过了激烈的 竞争和严格的筛选,原赵长军武术院办公室主任高文中标。

高文,年方40,他虽然非习武出身,但热爱武术,事业心强,他善于 团结同志,深得武术界运动员、教练员的支持。走马上任之后,高文就登图片27

马振邦与赵长军武术学院学员

门拜访马振邦,他邀请他担任名誉院长,这一次马振邦决心退役,他对高 文说:“你放手干吧,若需要我帮忙,我一定尽力而为,但是,我不担任任 何职务,年龄不饶人呀!我干事的态度你知道,不干就不干,要干一定得 干出个名堂,我在其位,就得谋其职,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你还是另择 高手 ”

高文对陕西武术界的状况心明如镜。他离不开这位老师的扶持。他知 道,中国人讲就“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马老不任职,那就成了局外人了, 况且他名扬四海,若展翅高飞了,那岂不十分令人惋惜。

高文说:“你得上任,你将我扶上马,还得送一程呀!”

马振邦说:“高文,你翅膀已经硬了,撑得住。”

高文说:“不行,我对武术,虽然爱好,但无研究,造诣不高。要把武 术院办好,没有专家是不行的。你只要坐进院长室,我心就稳了。”

但老马说什么也不上任。不是他摆架子,他的确感到太累了。几十年, 他都在繁重和紧张中度过,似乎曾未清闲过,他常常暗想,活了一辈子, 由自己支配的时光到底有多少?现在,别说比他年长者,就是和他同龄甚 至比他小几岁的人,都在家里种花、养鸟、抱孙子、“垒城墙”,过着悠哉 的日子,而自己像一头老黄牛,依然春夏秋冬,拼着老命去耕耘,不了解 真情的人,都羡慕老马,说他功成名就,可是,谁又了解他的苦衷?

过去,当武术队教练、总教练时,每日训练、比赛、忙得“鬼吹灯”, 似乎天天都处在紧急战备状态,和铁玉芳结婚30多年了,铁玉芳担任省女 篮教练,今日你东,明日她西,不是比赛,就是拍电影,一离开数月不得 见面,常受相思苦。别说两人月下漫步,湖边流连,就是一块儿逛逛大街, 看看亲友的机会都很少。现在,铁玉芳也退役了,自己早该悬起“免战牌”, 把人生失去了的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弥补上去……

你有你的“老主意”,我有我的“好对策”。一次不行两次!高文毫不 气馁。当他第三次来到马振邦家,马振邦再也坐不住了。

马振邦这个人,真是武人风范,吃软不吃硬。他好抱打不平,常常为 许多与己无关的闲事,气得咬牙切齿,不该说的话也说,不该管的事也管, 只为讨个公道。为人肝胆相照,真诚豪放,英雄气概,令人折服。许多在 别人看来十分复杂棘手的事,经他一折腾,倒迎刃而解。

这次,高文又来邀请马振邦担任名誉院长,马振邦倒干脆,说:“行, 你一定要我出马,我就给你拉车!”

妻子铁玉芳在一旁急了,说:“你这老头子,就没个主心骨!昨晚咱还 说得好好的,说什么这次也不干了,怎么人家三句好话,你就变卦了? ”

马振邦倏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神都怕三请,高文已来了三次, 我怎么能谢绝? ”

马振邦坐进了院长办公室。又是招生、训练。

这次,省武术院招少儿班和青年班。

马振邦依然像过去那样,每天泡在武术院。仅仅经过一年的训练,在 1994年举行的“陕西省武术馆(院)、校比赛”中,学院代表队夺得团体 冠军并几乎囊括了单项金牌。另有11名学员的参赛成绩通过“一级武士”。 10名学员的参赛成绩通过“二级武士”。除此外,在“古文化艺术节”、省“十 运会”和“省地方拳种观摩赛”上,武术院百余名学员承担了开幕式的团 体表演任务,他们的表演阵容庞大,配合默契,受到省市领导和观众的一 致好评。

领导和观众看到的只是台前的表现,谁又能想到,作为武术院的名誉 院长马振邦和他的同仁们,为这些青少年的成才,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老马长期劳累,腰上有病,每天起早摸黑,像车轮子一样奔波不停,常常 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腰痛得直不起来,有时他累得连说话的劲儿也没有, 铁玉芳心疼地说:“你这人,真要为武术院把命搭上!”

没有办法,人各有志,马振邦魂系武坛,想起武术进奥运的愿望,他 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武术院的生活是有规律的。马振邦晨起上班,日落回家,上课、训练、 比赛,和孩子们朝夕生活在一起,自有他人无法享受到的乐趣。可是,也 许是命运安排的吧,这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又被打乱了,他感到又一艰 巨光荣的任务压在身上,他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19948月,陕西省举行第十届省运动会,马振邦担任武术赛场的仲 裁主任。几天比赛中,看到的只是自选套路、规定套路和其他省市的传统 套路,唯独看不到陕西地方传统拳种。

他想起小时习武时,陕西的大红拳、小红拳,粉红拳、太祖红、黑虎拳、 六趟拳、翻拳、炮拳、燕青母子拳等曾使他入迷。而这些年,自己致力于 武术队的训练,多按国家规定的拳法、套路去训练运动员,其主要目的是 要夺金牌,不说别人,就连自己这专业武术工作者,对昔日苦练的传统武 术也有些陌生了。这些都是千年传承的国宝,如果失传,何等可惜。马振 邦进而由陕西想到全国,哪个省都有自己的拳种,如果各省都把自己的地 方拳发掘整理出来,那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呀!

马振邦进一步想,当年从艺时,师父们的教诲在耳边回响——习武之 人,一日进入门里,就有责任把老祖宗的好东西传下去,不然就愧对祖宗, 与犯罪无异!

怎样去完成这一任务呢?他想每年举办一次“陕西地方传统拳种观摩 赛”,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西安几位地方传统拳拳师和爱好者,得到他们 异口同声地赞同。

人生易老天难老,刻不容缓。

马振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省武院的领导,得到他们的赞许。马振邦 又把自己的设想告诉了省体委的领导,得到他们的支持。大家都说是好事, 也都懂得抢救地方传统拳的深远意义,可是,赤手空拳办不成事,现在动 手动脚都得钱,没有钱寸步难行,这些钱从何而来呢?

马振邦作难了,但他想,钱是硬的,人是活的。

马振邦和市文革广达绝技艺术团团长范长江为召开这次运动会而四处 跑赞助。感谢广达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张宝平、西安市华祥数字通讯工程 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智勇、东方贸易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玉峰、北方通讯设备 公司总经理孙玉玺、西安燕兴物资供销公司经理张黑牛、西安大舞台董事 长周润堂,这些总经理和董事长们,为了陕西武术事业的发展,慷慨解囊, 为这次运动会的召开筹齐了资金。

每谈到集资这件事,马振邦就禁不住自己的激奋。

他说:“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大款,有的公司自己的资金都很困难,但 他们一听说要举办陕西地方传统拳观摩赛,二话没说,就把钱拿出来。他 们说,马老,你为抢救发掘咱陕西地方拳费尽心血,你图的是什么?不过 就是怕咱陕西地方传统拳种这武林中的瑰宝失传。我们都是武术爱好者, 别的方面不能帮你,只有拿点钱出来,以表我们的心意。

“这些人,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我总感到,钱虽不多,他们期盼我省 武术重振雄风的一颗赤诚的心。我花他们的钱,感到心痛。我们大会筹备 组的同志,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能简就简,紧紧巴巴把这次观摩赛举办了。”

观摩赛由筹备到开幕,历时3个多月,马振邦向各县和武术团体发邀 请参赛通知,编印比赛秩序册,组织裁判组,统一比赛规则……一个省级 武术比赛运动会,千头万绪,该做的事很多,但马振邦安排得井井有条, 忙而不乱,紧而不繁。

经过同仁们齐心努力,这次运动会如期召开,圆满成功。比赛结束后, 在一家餐厅举行宴会,十张餐桌,座无虚席。大家翘首张望,怎么也找不 到马振邦。正交头接耳询问时,门开了,马振邦披着满身雪花走进来了。 这时,大家站起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欢迎这位中华武坛名将、这次比赛 总评议长的到来。

马振邦抱拳向各位表示谢意,他那双明亮的眼睛嗡满泪水,激动地说: “我是回民,不能和大家共宴同乐,请大家谅解。蒙大家对这次观摩赛的 支持,使观摩赛圆满成功,我感激之情,难以言表。看我们这支'武军’, 有武坛老将,有功底甚厚的中青年武士,还有崭露头角的少年新秀,只要 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我们陕西传统拳的发掘发展就大有前途,重振 陕西武术雄风就会变成现实!”

又卷起一阵暴风雨般的热浪。大家站起,高举酒杯,主持宴会的人高 声诵道:“为我们这次观摩赛的圆满成功,为我们陕西武术的振兴,为马老 的健康干杯!”

“干杯“ !

声像雷,心如潮,情似海。在宴会上,笔者见到了参加这次观摩赛的 十多位老人,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最年长的西安精武体育会刘振 江先生已经七十有五,这次观摩赛,他们都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个 个夺得奖牌。大概由于欢欣鼓舞的缘故吧,一个个红光满面,谈笑风生。 谈到这次观摩赛,他们个个兴高采烈。这个说:“想不到老了老了,还能到 省上参加一次比赛。我原想,我这拳将来和我一块要埋到黄土堆里去,想 不到还大有用场!”那个说:“这次观摩赛的举办,多亏了马老操劳,如果 我们陕西传统拳再无人问津,那就有失传的危险,应该给体委建议,为马 老记一功……”

邀请赛结束后,祝贺信、取经信、拜师信……雪片般的从各地飞来。

笔者从众多的信中,特寻一封抄录于后:

尊敬的马老师:

您好!

学生这次参加了省上的邀请赛,深感荣幸,虽然比赛的成绩不够 理想,但这毫不影响我欢愉的心情。

马老,过去我不认识您,只是从报刊上看到介绍您的文章,从电 影和电视中看到您的形象。看过文章后,我曾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 是那些作者有意夸张,随心去加墨添彩。看了你演的《武当》、《八卦 莲花掌》、《大刀王五》等,我深为您高超的武功而折腰,但我又想, 您一定是个高不可攀的贵人,一般平民百姓是难以接近的。这次我和 您相处了几天,才知道我的想法错了。您不愧为中华武坛的名将,是 一个德高望重,令人尊敬的老人。

陕西地方传统拳已面临人亡技绝的境地,感谢您在这危急的关头, 大声呐喊,四处奔波,排除了重重困难,举办了这次观摩赛。这次比 赛的深远意义,不在于这次比赛的本身,而在于随之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使他们把发掘、整理陕西地方传统拳的工作 列入了议事日程,有这样好的开始,今后的事情就好办得多;另外, 我们省可以说给全国做了个示范,给别的省市敲响了警钟,想他们会 从我们这里取得经验,重视本省、本地区传统拳种的发掘和整理。若 各省、地都行动起来,这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我们的国宝不会被 埋没,它又会回到人民中来,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陕西的武坛不会忘记您。

中华的武坛不会忘记您。

我这次回来,已着手整理在我地区流传的陕西几个拳种,请人做 示范动作,请人摄影画图,我自己写动作说明,等我把这些都整理好, 再请马老过目。

尊敬的马老,这次虽然我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马老对事业的热 爱,对人的忠厚,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回到家里,望着咱们 在一起照的照片,浮想联翩。衷心祝愿马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生 命之树常绿。



寿安!

 

浏览1,5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