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练自成金刚体:久练为常练,年代多了自成金刚体,指练 本拳要知窍道窍,扎实磨炼,练到元气充足,身在气中,气在身 中,气循神旺,浩大至刚,包住元神,即可成为金刚不坏之躯。
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金刚体。
不识玄中颠倒颠, 产个明珠似月圆。(颠倒颠一逆呼 吸)
百病皆除如童子:百病皆除,指前任后督气行滚滚,外邪难 以侵入,内疾自行消除,全身自我修残补缺。如童子指童子功。 此意是练本功的猴势可以出现年虽迈而气不衰,形虽朽而精不枯 的仙道境界,犹如童子功在身。功有两种称呼:奶奶功与童子 功。女孩在14岁之前,男孩在16岁之前,天癸未至所练的功称 奶奶功,天癸至青年世代或未破身之前所练之功称童子功。
(6)得真法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 神,身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心合真形。真形 合心有真诀,真诀合道得澈灵。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养灵根 而动心者敌将也。
释
得真:取伪存真。犹如去沙留金,得到了你所需的东西。在
本拳指丹田真气鼓荡。
歌诀
时磨得真一日成,古仙垂语实谜听。
若言蹲三搬二年,还须静心慢练功。
混元一气吾道成:混元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在 本拳指父母先天真气及后天水谷精微精气和空间清气合为一体, 称混元一气。吾道成:吾,指本拳;道,造化的本源,发展的规 律,事物的变化,治国养生的主张,可概括为道家的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在本拳指猴势,指混元一气的形成 是猴势一法完成的;也指混元一气集神于心,聚气于身,通过练 猴势而达到的。此意按《易经》的义理讲,“道”指先天一气尚 未分化的状态,也指若干气混然合成。吾道成的道是借鉴了道教 义理论道之法而练猴势的,其道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为天下母,为道;又道是天 地万物共有的根源,是最基本、最精微的存在,其大无外,其小 无内,充塞天地,实乃万物生成的基础。道归自然的哲理为道, 天地育万物曰道.在本拳指猴势为道。
本拳借鉴了道德经的义理,运用于本拳的猴势之中,加以定 型定法,故将猴势称为本拳之道。此谓“至道不烦道存真,泥丸 百节均有神”。
道成莫外五(吾)真形:吾真形指猴势。道成,指练成的猴 势。莫外,指就是。五真形指《洛河原理说》中的阴阳,消长进 退,遂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实乃一阴一阳之精凝节耳,故五 行者,五真形也。此意是练猴势的内五行,外五行皆要遵循金木 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循环规律。
真形内藏真精神:真形指猴势,内藏指原本就有。真指元 气,精指元精,神指元神。此意是成年人的精气神沟通迟缓,流 损甚大,对健身延寿非常不利,所以用猴势一法将本身原有的精 气神通达,互循互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此来 强体壮身,为练武术打好基础。
神藏气内丹道成:神藏气内指炼精化气后,神气相通,神气 相润。丹道成,指撤开二六连环锁,任督二脉媾通了,髓腔管窄 狭处打通了,大小周天循环了。丹道,主指髓管,次指脉络。 成,指髓管通,脉络通。大小周天皆可循环谓丹道成。
如问真形须求真:真形指外像猴势。求真指内站丹田。全句 应合拳谱中“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对本法提出 的要语而总结的一句话。此意是要练成真形,就须先知什么是真 形,真形是由什么组成,真形是怎样练成的?如不重视以上三 问,那你的武艺虽然精湛,你的架势再好,也算不上真形。要真 正达到真形的标准,必须窍真,才能有真正的艺精,才能将猴势 称为真形。窍真指拳理的真正掌握,而此拳理主指阴阳、五行、 六合。
艺精指练猴势的四法:(1)心意演义要义;(2)行拳姿 势;(3)身法六要素;(4)身法底稿。
要知真心合真形:要知,指必须知道。真心,指内站丹田。 “真形”指外像猴势。真心在本拳的内站丹田要乾坤相合,四象 相和,五行攒簇,精神魂魄意等意念归一心。又真心指主窍,拳 谱曰:主窍者,空虚灵透,虚灵不昧,不昏不暗,也为真心。真 心也指返本还源的心。人的真心本是无妄的,是天地万物之本 源,因此无论是行功,还是养道,应在真心上下工夫,而不待外 求。修炼到复归太极,进入无极,返回到生命之初,达无思无虑 的状态,也称之为真心。合真形,合指内外相合;真形是本拳运 取诸物之心和运取诸物之长而粹于拳术之中,或相此形,或会此 意,或含心于身,或寓形于拳势之中,用真心专其精,传其神, 用形形化出种种手法,然后心形相映,将诸法化入外象猴势之 中。将内站丹田运用于诸法之中,成为养身和攻守的法术,叫做 真心合真形,也就是内站丹田,外站猴势合二为一了。
须有慧不用,知而不言,这叫精养灵根。此法也称守一养丹。
静心者:静为守,心为神。此意是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曰
静。静曰复命。静心指入静。人静指克服各种杂念。杂念指烦 "% 恼、贪婪、色欲。此意是人生在世,难免被各种烦恼、贪婪、色 " 欲所累,七情六欲所苦,要想练本法,必须除去所累、所苦,用
智剑断烦恼,用慧剑断贪婪,用意剑断色欲,用心剑入无极,收此眼光,调此鼻息,闭其口,逸其身劳,镇此意,固四肢,心充
实,断绝诸妄念,内静似止水,外偶似木鸡。此为静心。
修道也:修道谓养功。道在此处指功力。此意指外像猴势, 内站丹田,引气归根,真气循环,一脉通带百脉通。聚气养丹田 叫修道。静心者修道,简单地说,就是用以上之法养生、健体、 延年、益寿。
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其为动不厌细,犹如棋逢对手。养 灵根,指下丹田气裕结了丹,不发整劲,不射丹田。动心者,指 五行合一惊起四梢,发整劲射丹田,催动全身以力易劲。敌将, 敌指应战,将指大将。此意指运用猴势之法,去射丹田发整劲, 使肢体威力增大,敌住将才之人。简单地说,养灵根一法为两 用,你要是养丹田,练的是养身益寿;你要是射丹田,练的是功 力倍增。
(7)十字法
静、敛、定、弓I、汇、凝、养、贯、催、循。
静:静心静气。
敛:敛意敛气。
定:定神定慧。
弓导引气机。
汇:汇聚散气。
凝:凝神蓄气。
养:抱丹守一。
贯:内外合一。
催:意到气到。
循:真气复始。
以上内站丹田之法详释细尽。下述猴势具体练法及内修外练 的具体要令。
2.外站猴势
外站猴势由立正法、预备势、束身法、身法要义、姿势、六 要素、身法底稿、不动姿势、松裹垂缩、十字法、练法共十一法 组成。
(1)立正法。身体中正,双脚并拢,膝盖后挺,肩下沉,两 臂贴身,手心向里,十指微屈,中指贴于裤缝,目平视。练立正 为的是集中神志,振刷精神(图3-1、图3-2)。
壮面凝神身躯正, 集中神志内外齐, 肩沉头正脖颈挺, 全身内外皆警惊, 并足并膝肩下沉 振刷精神此为始。 收腹挺胸牟柱形。 目视前方练立正。
(2)预备势(阴叠手)
预备势在拳谱中也称立正法, 区别为预备势是手抱丹田的姿势。 此法用无极和太极的双重义理去 练。练时用心定练出神宁,并唤 起筋骨皮肉及内外五行的准备动 作;也就是先盯住一个目标站一 会儿,再进行下个动作,目的是 要治住一切心,没有一切心,不 用一切心。
预备势先入无极境。此时三 际心断,四相飞空,心志超然, 如入太空,一切富贵贫贱、生死 恐怖之心均无。由此境入太极境, 将灵性守定宝座,念慈在慈,神 志不分,静凝其神。再由此境入 两仪境,拳谱曰:两仪者阴阳也, 呼为阳,吸为阴,吸时宜长,呼 时宜短。此为贯气运行法。贯气 用行法是由鼻吸气入腹,用意念 将气送到丹田,呼气时由肺用意 念将气送出鼻孔。注意,呼吸时 尚意不尚力,久而久之由弱变强。 练时其气出入,不缓不急,绵绵 若存,有用之不尽的感觉。行此 功夫时,齿宜合而唇微启,舌尖 舔住上天盆,牙宜合而不紧,以 鼻出气存提肾心,即吸气时束身 心沉,呼气时展身,并用意念将 心与肾上提。练此功法时忌杂念
最忌气下泄出虚恭,因气泄则功夫丢失。动作时先以轻柔为主, 后以灵活为用。
注意拿项
呼吸时不可循主观而练,而是纯任自然,熟后才可调成逆呼 吸的束吸展呼,钻吸刹呼。预备行拳是指蹲猴势之前内意的收敛 之法,并借鉴了道家《易经》中的若干义理。如无极、太极、两 仪、三际(三才)、四象等。下面逐一注释。
释义
无 极:无极含一混沌不分之气,此气谓先天真一之祖气, 氤氯无形中有一点生机含藏,名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源,生死之 道,天地之始,万物之祖,阴阳之母,四象之根,八卦之蒂,太 极之源。又无极指混元,在理论上指鸿蒙状态,什么都不分.古 有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 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无极一词引用到自然界不分天地 人,引用到本拳不分蹲搬砸。无极在《易经》中指天地人未分, 一气聚之。无极在本拳练功中,指一叶扁舟泛巨海,呆若木鸡置 庭中。
太极:太极气形质之本,谓太易、太初、太素、太始、太 极。太易未见其气,太初气之始,太素质之始,太始气形之始, 四极变一谓太极,太极无生有,有无相生,无穷无尽,谓四象两 仪之母。又太极为极,俗称两头,在本拳指运动状态,引用盘古 开天辟地,每日天高一万里,地厚一万里,向两极发展;在本拳 指猴势束蹲的钉与起展的顶。
两 仪:两仪是太极流行绵绵不息,分散而生,太极左伸为 阳仪,右伸为阴仪;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阴阳相生,出现 生生不息的阴阳相合。又两仪为端,指天以高到极致,地也厚到 极致,天上的清气降到地上,地厚载物,使地有了三宝“水火 风”;地上的浊气上升到天上,天行健仁德,将浊气变为清气, 使天有了三宝“日月星”,天地之精气相媾使中间有了人,人为 天精地气所成,既接受天精,又接受地气,所以人身有了三宝
“精气神”,也指天地人同寿。在本功中指内外阴阳,天地翻时要 大阴大阳地翻,翻到至极谓两仪。
三际:三际指天地人有三层关系,也指三才。三才在人身 指上中下三个丹田。在自然界此意为上天下地中间人,上天指天 才,谓阴阳;下地指地才,谓刚柔;中间指人才,谓仁义。在易 说卦中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刚柔,立人之道曰仁义。 此时又指返回无极状态,一气之中。三才在本拳指天地人。天指 四季八节,即在什么季节多练什么拳,练拳时多注意什么。地指 食物营养,青少年、中壮年、老年应该多吃什么,怎样吃。人指 运动,指怎样顺从自然,战胜自我。如单纯地追求四季八节怎样 练拳,那叫做天人合一;如单纯地摄取营养养生,那叫做先天地 生;如单纯地运动,那是苦行僧。拳谱曰:“盘根三步岂无因, 配合分明天地人。”此意谓只有天地人紧密配合,才能练好本拳。 用白话讲,就是四季八节代表天,食物营养代表地,如何运动代 表人。运用三者练本拳谓三际,然后三者混沌归一去练本拳,谓 三际心断。心断:在拳中指没有了天地人,出现忘自无异,心不 裁判,无心无意,独养独尊。
四 象:四象飞空:四象指四方。飞空指没有了四方。心志 超然指超越自我,如入太空,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称天人合 一。此为天地正中间,左右分两仪,上下定三才。在拳中指圆, 谓无论哪把拳,不能像东南西北那样有方有位,练预备行拳也须 如此。预备行拳的姿势非常简单,主要是练意识方面的转变。将 杂念丛生的心练成清净的心、无欲的心。此意是入无极,进太 极,返回无极,返回无极后先拆开意中的连环锁及练出防六贼。 意中的连环锁为眼看,耳听,鼻嗅,舌味,身淫,意驰。拆开意 中的连环锁,在练功时为目不视,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味,身 不淫,意不驰。防六贼:防眼贼,练目视鼻,不上看,不远看, 练时不看自身动作,用时不看对方举动,只盯住对方双眼,这叫 做撤开眼贼,不中他人飞沙;防鼻贼,不要有意闻香味,自身味 道也不闻,这叫做撤开鼻贼鼻生精,中不了他人的麝香飞气。防
舌贼,忌五辛,舌顶上腭显奇能,五气朝元过舌峰,撤开舌贼舌 生津,中不了他人水中计。防身贼,不触软酥紧,一切失忽全要 防,否则功夫用不上;撤开身贼灵龙身,蜜蜂花调一处,成其为 蜜人羡慕,中不了他人的金蝉脱壳计。在此情况下,还须结合儒 家的存心养性,培养真性;道家的修心练性,养心养性,显静心 守性;佛家的明心见性,悟自心本性;戴氏心意拳的静养灵根气 养神及静心者修道的法则,将意念存于一心,守于一处,用于无 意。
此法从心的角度讲,谓“茫若扁舟泛巨海”;从形的方面讲, 谓“呆若木鸡置庭中气 拳谱曰:“事事之事事,万缘止住第二 念,清净安逸断烦恼,拆开意贼心澈明,意静心明万法灭,中不 了他三十六计七十二变化本拳无论练用,均要将以上诸法为 先,均顺天地之自然后,方有得也。
除以上所叙外,练预备式还须掌握行拳宗旨。行拳宗旨,指 练本法时要遵循阴阳、五行、六合。因拳术之法讲阴阳,其有变 化之灵;讲五行,其有无端之法;遵六合,其有免危之功,运用 阴阳五行六合,谓行拳宗旨。
在立正的基础上,大臂不动,小臂在两肘不离肋的前提下贴 身抬起,抬起时肩不可耸,肘不可架,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双 手叠住。左手的大拇指起到脐的下边沿,双手向内翻回,右手手 心向里,贴于脐的下边沿部位,左手手心向里,扣在右手手背 上,左手大拇指指尖和右手大拇指根关节部位对齐,左手的四指 相并,盖住右手四指的根关节以下,此时双手虎口相对,中间留 一三角形空隙。此法道家称养丹田,佛家称结印,戴氏心意拳称 济丹田或抱丹田,也称阴叠手。此时舌顶上腭,然后脚钉,脊 抻,耳根提,脖颈挺,头上顶,胯裹夹,提谷道,勾尾闾,依次 一松一紧,一抻一沓,一提一放,~挺一束’一顶一落,练到外 不露形,专心一意为度。此法既是起势的姿势,更是本拳练成后 的标志。
此处一抻一沓的沓为三沓, 此三沓是顶心沓手心,手心沓足 心。顶心沓指束身时头发、头皮、 天门穴用意念内收。手心沓,手 心内收。足心沓,重心置于足后 跟,十趾抓地,足心上提。舌顶 上腭一为搭桥,二为增多口内的 津液;然后放下舌尖,将增多的 津液下咽,可起到引气下降及润 喉的功效。以上诸法除手抱丹田 外,其余均动心不动身,或小动 不显形(图3-3、图3-4)
歌诀
手抱丹田早柱形, 此谓太极阴阳分。 抱丹渐入无极势, 二目平视要微睁。 心定神宁去杂念, 轻松自然返混沌。 外无动形三际断, 内无动意四象空。 舌顶上腭备引气, 三才四象不显形。 外形庭中置木鸡, 内意扁舟泛海中。 抱丹敛意虚入静, 无我无异置太空。 拳法简称预备势, 阴阳之理谓无极。
束身法
束身法
束身之法属阳,从外形讲,是身落手起,起为阳;从内讲, 是依据身落气升,气走督脉上行而定。此法依据《易经》八卦阴 阳升降说,以明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和升降的次序,拳谱中的“束 身好似离中虚,为两阳一阴。展身好似坎中满”,为两阴一阳。 在本拳束身为气升,属阳;展身为气降,属阴,故束身之法属阳。
束身法外练全身紧凑协调,内练气聚循环。外练还须明白裹 松垂缩和形形论等法,练内还须掌握心意养气学、心意养气之功 用和心意养气之法则;内外合练时又要加入八字诀,束身之法才 算完善。
身法要义
身法是本拳众法之首,是本拳中的道,这道就是理,是本拳 中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也是阐明本拳知变、应变、适变 的大法则。从细讲,它又是练本拳细则要义的总概括。身法要义 依照拳谱是一沓腰,二缩肩,三扣胸,四顶,五提,六横顺,七 起翻落钻。沓腰时尾闾上提;缩肩时两肩向回抽劲;含胸时空胸 实腹;顶时头顶、舌顶、手顶;提时谷道内提;横时用起,顺时 用落,落为横之始,起为横之终;起翻,丹田向内翻,落钻,丹田 向外翻。
身法姿势
姿势即抱肩、裹胯、缩尾。抱肩则膀合,胯裹则裆合,尾缩 则内实,如此则胸如屋瓦而身法出。又用力吸回谷道,用力勾回 尾巴骨,一为内实,二为通关,还可避免出虚恭。此法最关键的 是真气打通督脉三关。
身法六要素
鸡腿,熊腰,猴背,鹰膀,虎抱头,龙身,也称六形合一 势。虎抱头最为要。
鸡腿:鸡腿练摩胫与剪子固,主练稳与灵,在束身中练膝尖 与脚尖齐,展身中纯用腿劲将身躯顶起,无论行走' 独立、站 停、遛腿走步均要进退有序,身躯平衡,提高步法的稳定性和灵 活性,在瞬息变化中既可肚里掏腿,又可利于变位,更重要的是 敌不易插入我中门。鸡腿在六要素中谓“下思动而上要领,上思 动而下要随”。
熊腰:熊腰练沓腰拧旋,主练直与拧,取沓腰一法臀坐时有 力,扎势时稳固,拧旋时四肢随腰转而动。腰在进身定势或退身 变势中,既是运作的枢纽,又是肢体动作的劲源部位;既是内外 天地阴阳翻的坐基,又是技击中杠杆撅劲的支撑点。学熊腰在练 用中谓“上下动而中节攻”(此处的中节指腰),也叫上下动而 腰先动。
猴普:猴背练弓背吞胸,主练弓与吞,是练外象猴势的中心 动作,可促进虎抱头动作到位。这种姿势可配合沓腰时内天自 收,内地自翻,外地自出,外天自收,促进阴阳翻时有序,射丹 田时有劲,并且是练空胸实腹气贴背,压缩身躯体积和束身弓背 的主要姿势。弓背吞胸能加大人体不动肌功能和能动肌功能的运 动尺度。弓背使胸脊骨挺起,促使真气贴背而上。吞胸使胸部呈 瓦形之状,促使真气入泥丸JI顷畅。
鹰膀:鹰膀练上根节拧旋成圆,练颠旋,为的是加大肩的旋 转角度,并取其颠簸有势,起落流畅,促使抱肩到位,有助于通 经络、畅气路。
虎抱头:练阴出阳收,主练惊警。此意谓若言其静未露其 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存机警而应变。虎抱头外练虎备势,内 练通督脉。此法外形取进击前的动态,内意取进击前的心态;也 是备势的要法,目视鼎的姿势,动击的前提。虎抱头左顾右盼似 灵猴,仰头上瞅似乎熊,俯首下瞅形同鹰,也称英雄头。
龙身:龙身练顺随和合,主练和,变势运化柔韧与猝刚相 合,擞骨抖鳞一气,是六形合一势的主要势法。本法要练出腿学 鸡腿有跪意,腰学熊腰有坐意,背学猴背有弓意,臂学鹰膀有滚 豆成圆意,头学虎抱头有警惊欲扑意,身学龙身有三摇二旋擞骨 抖鳞意。
(7)身法底稿
内天地翻与外天地翻。内天指胸上腹,内地指小腹;外天指 额头(天庭),外地指下颌(地阁)。所谓翻,看阴而有阳,看阳 而有阴,翻时要做到内外齐动,又舒势好似离中虚,展势犹如坎 中满,身下足起同乎舒,身起头下同乎展。舒势好似离中虚,展 势犹如坎中满,舒势为猴势蹲,展势指猴势展,舒指舒服顺当, 展指舒展展放。
离和坎是伏羲时代八个官的名字,他们是其中两位,管火的 官叫离,管水的官叫坎。离中虚和坎中满,入到卦中指离卦由两 个阳爻一个阴爻组成,画作三叫离中虚,引用到猴势之中为空 胸。坎人到卦中指坎卦由两个阴爻一个阳爻组成,画作三叫坎中 满,引用于猴势之中叫实腹。人的胸腔与腹腔上下不通,犹如离 坎对立互不相射,所以本拳用猴势一法取坎填离,此意是取水置 于火之上,再借离炼坎,也就是用火烧水。如不借坎填离,就会 形成火在上水在下之势,此法是借鉴《易经》义理,取坎中一阳 填离中一阴之法来构成水火相济,乾坤相媾的状态。借离炼坎按 现代语言讲是调动可控制的先夭信息,按《易经》中的义理讲为 知白见黑我自守的运作。
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
从此变为金刚体,潜藏雌雄总由心
此意是二者连环运作时肾水在下调上,心火在上调下,肾水 的温,心火的限,对内是内气上下循环一气,对外是外形束展吞 吐一势。以上之法前者健本身,后者顺本性。
身下足起同乎舒,指蹲猴势浑身内外同时叠曲弓弯为身下, 叠曲弓弯成形后,真气从脚底上升到头顶为足起。
同乎舒:无论束蹲展起,外要舒展不抽扯,内要顺畅不悖 逆。
又束身之法主练五弓,五弓现齐时用意念将身躯逐渐放松, 下沉,沓住,松是思想松,肌肉筋骨松,松到自然自在有舒服的 感觉。沉是用意念将身躯内外放松下沉,犹如浊水澄清的概念。 静思慢沉。脊椎缝沓,沓到犹如缥纸湿后少隙无缝粘在一起,并 体现出肌肉百骸处处无僵,阴阳万气气气无逆,骨关节节节无缝 的意念及动作来。此动作还要依据婴儿状为楷模去练,练时两肘 下垂要并,两肩下沉要抱。
不动姿势
“凡事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效,静者动之储,舍动言静其 失也枯,离静言动其失也相,然静为动之源。”此意练本拳者必 先致力于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气内充而劲力外硕。此为不出 步束身行气法,也是本拳入门必须知道的法则。
(9) 裹松垂缩
裹松垂缩均在以上九法中体现。
裹:两手往里裹劲,势如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
松:松开两肩如拉弓,不使膀尖外露。
垂:两手往外翻时两手极力往下垂劲。缩:两肩两胯裹根并极力往回缩劲。本拳谱之意此四劲最为要,故录之。 十字法
弓、曲、合、垂、松、弯、缩、束、裹、收。
弓:肱弓、背弓、前腿弓。
曲:臂屈、脊屈、项屈。
合:内外合一。
垂:肘垂。
松:思想松,皮肉筋骨松,毛发松,内外五行松。
弯:膝弯、肘弯、腕弯、指弯、背弯。
缩:顶心(百会)缩、毛发缩、手心(劳宫)缩、足心(涌 泉)缩。
束:臀束、肩束、四肢皆束。
裹:臂裹、肘裹、胯裹。
(11) 练法
在手抱丹田身躯正,入无极预备势的基础上,首先做内外天
地阴阳翻,并双手指尖随身躯的弓屈下垂至膝尖,此时二目平 视,双脚相并,足后跟离开少许,以不磨足踝关节处为度。双膝 双肘均要相并。此时身躯下蹲,下蹲时一要沉肩垂肘,二要吞胸 吸腹,三要仰头拔背,四要抱肩裹胯,五要沓腰坐臀,六要提谷 道撩阴,七要收臀勾尾。勾尾时尾骨中正,此法可使身躯不前俯 后仰,左歪右斜,在拳法中称谓不偏不倚,也就是整个身躯以尾 骨为中轴。以上法则皆在丹田一翻,浑身具束中体现。此要意是:
沉肩垂肘气无阻, 仰头拔背目视鼎, 沓腰坐臀撅劲生, 收臀勾尾开下窍,
吞胸吸腹气贴背。 抱肩烹胯气归根。 提肛内实须撩阴。 抱肩裹胯为圆裆。
沓腰能气顺并上下连贯,坐臀也称臀坐,能稳下盘,给 两足增力。尾骨中正也称尾闾中正。谱称尾如称准(称准指秤 驼)。尾骨中正气贯顶,尾闾中正才可转身调头灵活。拳谱曰: 船家调头在尾不在头。沉肩垂肘指人身体运动时有耸肩习惯,犹 如寒冷时双肩内收而上耸,此动为拳法重病。无论出拳接掌,如 带有寒肩寒身动作,迟滞有加。
束蹲时,肩随身落自然沉,肘随肩沉自然垂,手随肘垂 自然翻。又抱肩要抱到胸如瓦,收臀裹胯要体现出尾闾上兜,双 腿夹紧要如剪子固,虎抱头要目视头顶,鼻尖、膝尖、脚尖相照 对齐,上下三点成一线。舌顶上腭,舌要弯成90。上顶天盆。舌 上顶时,舌不可顶住齿根,而且要闭嘴合齿。在射丹田不张嘴发 呵声才舌顶齿根。张开嘴发呵声,嘴不闭,唇不动,舌不动,将 气吸至丹田,呼之月市经,通过十二重楼,将月市经之气用发呵音的 方法喷出。
外象猴势蹲好后,两眼正光还是盯住手抱丹田时的目标直视 不移,眼珠只做上下翻转即可,两眼余光集于鼻根。此时脚的十 趾微微上跷离地,和两脚十趾抓地要循环练习。练习时虎抱头要 仰到两耳过肩,顶心与胯及脚的中心成一上下直线,并将全身重
心移于脚后跟,出现前仰后合、 左歪右斜的感觉方为身躯中正© 此谓外站猴势内站丹田,足起到 天门的练法(图3-5)下附束身 法歌诀。
束身之法婴儿桩, 势如仙猿蹲山冈。 缩身弓曲往下蹲, 犹如造弓先曲中。 屈弓丹田最先动, 丹田一动动浑身。 阴出阳收地阁平, 头要微仰目视鼎。
内外天地阴阳翻,
身落气清沿督升。 吞胸弓背肩抱扣,
收臀提肛尾闾勾。 后提谷道前撩阴,
安内御外闭五行两手下垂臂贴身, 三圆套成屋瓦形。 掌边相挨肘尖并, 肩沉臂旋见手心。 六形齐现真气升, 眼与目合要和明。 全身内外皆放松, 束身静守引地功。 臀坐腿跪脚要钉, 重心置于后脚跟。
体似婴儿弓龙身,三尖照齐三弯成。
三沓意念到足心, 真气上升到天门。
意存消息气后旋,十二重楼降下池。
外象猴势诸形顺, 内站丹田气归根。
此谓束身养气法,要想技击练展身。
拳经曰,重动束裹心中藏,轻动自然意中含,灵动缩束一团 合,自我空空一念抱。
(二)展身法
展身之法属阴,此法是在束身的基础上展身,此定义又是依 据身起手落、身起气降的循环规律而定,因降下之气属阴,所以 讲展身之法属阴。展身之法练反弓一力劲,从外形讲犹如弯弓复 原。此练法是在蹲猴势束身的基础上展身,展身时用挑担劲,全 73 身的重量皆在头领中用腿中之劲顶起,起时猴背展伸反弹复原, 双臂拧旋犹如拧绳返回,与此同时,足心、手心、顶心皆用吐 劲。此法又称三紧,足心紧,手心紧,顶心紧。此紧练时松中 紧,用时舜松舜紧。无论练用皆要松而不散,紧而不僵。如与对 方技击争斗,彼紧自松,彼松自紧,左松右紧,右紧左松,展身 时真气从顶心降到脚心。此法练时用束身法产生的压缩劲来催动 身躯的起展,起展时要劲劲不断,徐徐起展,势圆劲柔,慢得不 能再慢了还觉快,不过要慢而劲不断。如运用或射丹田均疾如反 弓。此劲要随彼劲而定我劲,随彼速度决定我的快慢。如要击倒 对方,须加射丹田的法则。射丹田时,势大劲直,快得不能再快 了还觉慢。以上二法无论练用皆要慢而不僵,快而不飘。此势法 入两仪势谓动心者击,入无极势谓静心者养。练展身法练举柱 形,如纳入卦中谓坎中满,着重体现钉顶,练射丹田按两仪的义 理去练,练养丹田按无极势的义理去修。
练法
展身之法在束身之法的姿势上起展,起展的劲力全部用腿中 的力道将身躯顶起,在起顶中要将抓地的十趾松开,足心要吐, 手与臂贴身,两月寸不可炸开,臂不自抬,随身起而起,起展的速 度与下蹲的速度相同,起展后两手返回到虎窝前抱丹,并手心展 吐,顶心用意念上吐,然后返回预备势。注
起展中要体松心静,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圆活无滞,上下 相随,内外相合,协调一致,束展有序,劲断意不断,尚意不尚 力。在起展的过程中要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灵稳健,外示安 逸,内实精神,发劲于丹田,显形于四梢,只有这样在抖擞时劲 路才能畅通,身躯四肢才能富有弹性,才能将自身劲力倾泻到对 方躯体。
(三) 不出腿射丹田
无论练哪一种桩功,双足相并,直落直起;丹田吸气,肺经, 发气,发气的同时,口发呵音即可。
浏览1,6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