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束身法与展身法共同练法

束身法称舒势,展身法称站势。束身属阳谓钉,展身属阴谓 74 顶,钉的意念柱地无限深,顶的意念通天无限远。束身法练外像 — 猴势以圆构形,练内站丹田以气通脉。如不射丹田谓养,是静心

" 者修道的练法;如射丹田谓动,是动心者敌将的练法。束身法与

展身法的基本练法:阴叠手、’贴身手、引气手、双阴手、布气 手、抱球手、千斤掌、连斗手等。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左手手心朝下上起,起至腮部停住,右 手手心朝上拖至肋下,左手朝前伸出并伸直。然后左手拖回到腮 部,同时,右手从肋下伸出伸直,并双手大翻转,右手拖回到腮 部,左手拖回到肋下。左右互练即可


  1. 双阴手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双手手背相靠,从丹田处上升起到下颌
处,双手翻转下甩,甩到腿上, 反弹到丹田部位

  1. 布气手


在阴叠手的基础上,左足向 左横迈半步,与肩同宽。右手向 右伸直,然后向上呈160度向左 肩窝部下插,沿左臂下面伸出; 左手搭在右手臂拖回,拖到肩窝 部顺乳拖到左乳部停住,右手伸 出伸直。双腿拧地盘。左右互练

  1. 抱球手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右手贴 身上起,左手贴于右臂上起,起 至腮,两臂交叉,双手手背贴脸, 呈护腮掌,然后双手手心贴身下 滑,从丹田处向前伸出,手呈抱 球状。同时,右腿抬平,手腿平 行。然后上抬之腿落地呈弓形, 双手抱回丹田。左右互练即可

  1. 千斤掌(为船指航手)


在贴身手的基础上,左手指 并拢向前点剌

  1. 连斗手


在为船指航的基础上,左手 手背朝上,右手手心朝上,叠于 一处对齐,右手向前伸出,来回 翻转。同时,下地盘,一起一落, 左右互练

被诀

展身之法讲虚灵, 钉顶毒狠四梢惊。 原路返回预备势, 浊气降下到足心。 束展二字连环势, 练好束蹲练展身。 束蹲内练阳气升, 起展外练钉与顶。 天出地收耳根挺, 钉顶反弓毒与狠。 丹田翻滚通三心, ~束一展气环彳亍 气过鹊桥降重楼, 降下重楼任督通。 反弓催放足底钉, 钉顶崩横意肩井。 三心催吐随势用, 灵光吊眉真精神。 若练静养沓三心, 若练射丹气催音。 发音跟随五音转, 啥洋咦喉呵五音。 呵为大动起雷声, 咦为小动也出声 呵是令也咦为号, 鹰熊二势喉叫门。 咦呵配到束展中, 束展

二字出奇能。

手济丹田气呼尽,

束展一势练根本,

精养灵根气养神,

猴势束展天地翻,

拳经曰:“束养展击静中动,顶扣圆敏微动间,抱裹曲挺麻 热涨,束展二字本拳纲。”

搬丹田用翻丹田出步和加寸步射丹田去练,其法也称进身 法。练时足起而翻,足落而钻,此意是束而钻,身直进,步先手 后。上思动下为随,下思动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练出上下 贯注一气进。此法从束身而钻,展身而击练起,练出钉顶毒狠弓 催放,束身直进虎扑羊的劲节、劲道、劲气。

无论催放劲还是猛扑势皆要在内外天地阴阳翻中进行。进身 时,进步足疾提,因提则弥低,踩步灵。技击踩步高,因踩高弥 深,贴则稳。进步寸,卷地风,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行如槐虫 用足钉,起如挑担用头领。

接前式,将右足拖一步或原地不动,如进右足,左足以足跟 为轴,足呈外八字形,左足提起向前伸出,伸时膝屈而伸,伸而 成曲不可直,因直必有僵劲。左足在前伸的过程中,足尖尽力跷 起,涌泉穴尽力外露,足后跟擦地向前滑进,足后跟靠在右脚大 拇趾根关节处停住

左腿膝内扣,腿弯套住右膝盖的十成之七定势。定势后,左 足随腰进而进,进到本人一足半,足后跟先着地,足掌脚尖以次 着地,足落地后,左腿膝峰弓出,膝尖与足尖齐,鼻尖与大腿根 部齐,步形呈长三虎步型。此时如出右足,首先内外天地阴阳 翻,在翻的同时还要沓腰,裹胯,坐臀,腿跪,体现阴出阳收, 左足前寸,右足足后跟擦地向前滑进与进左足同样,足后跟靠在 左足大拇趾根关节部位停住定势,呈虚灵步。在前的左足变为后

束身下蹲,提肛不提腹, 呈虚灵步,提脚不提膝。束身下 蹲,内外天地阴阳翻,皆阳收阴 出到位。进身时催足不催膝;定 步时松身不松肛。

束身上瞅像熊。屈身时 屈如伏虎,用虎抱头取惊警,沓 腰取中节有劲,坐胯取稳,并取 防守中有攻击之意。

展身下看像鹰。展身时 展似腾龙,用猫头形取疾攻。

以上二法为进身之法,这进 身之法既是动心的开始,又是步 法最初的起点;既是练有手作无 手的方法,又是练步打七分手打 三的功法。练此法还要突出纵横 高低的技法,纵是极其钻身一往 而不返;横是裹其力,开括而莫 阻;高是扬其身,且有冲长之意; 低则猫伏身,且有捕捉之形。总 的概念进身要当进则进,殉其身 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领其气

而回转,回转时伏敛静守,进前顾后,闪左顾右,且内实气劲, 外察形势。内实气劲在于意,变通势法在于心,外察形势在于 眼,运用势法在丹田。以上法则还须在头领、足随合周身共动之 意,统全身而进,具无抽扯,才能体现出从束到展反弓一力之 劲。沓腰时要浑身放松,臀坐时坐而不坐有坐意,腿跪时跪而不 跪有跪意即可。出步时,足起而翻丹,足落而全钻,不钻不翻, 以寸为先,足起钻撑,进步踩刹,足落踩时丹田回翻,寸步全凭 后足蹬,后足一蹬前足进,前足前寸后足跟,前足带后足,平起 复又进。又进步时足生两个吃口,称阴阳口,亦称夹子,张阴口 时,后足跟离地,足掌与地合;张阳口时,足尖离地,后足跟与 地合,足面还须与连韧骨合,足起而翻为阳夹,足落而钻为阴 夹,阳夹为强进,阴夹为截破。

下附展身歌诀:

双手济丹束曲弓, 丹田催射心生勇, 杠杆撅劲起左足, 沓腰翻丹呈猴形, 前弯紧套后膝峰, 重心前移出左足, 熊腰猴背鸡腿弓, 去意吸吞须沾阴, 束离展坎连环势, 手翻阴阳虚步形, 内外皆合丹为根, 束弓静练精气神, 起如挑担劲在根, 足起而翻落而钻, 直进直起钉

臀坐腿跪撅劲生。 出腿虚悬动静中。 足跟要挨前足梢。 前足虚悬后足承。 抱肩显出屋瓦形。 左足踩出右足蹬。 足弓反涨缩束钻。 阴阳反弓一力劲。 前足先寸后足进。 步眼尺寸一足半。 天地翻转阴阳中。 蹬绷起展练真形。 行如槐虫屈展循钉顶崩横足踩中。 长三虎步起展攻。 如射丹田喜鹊蹬。 膝屈而伸虚与灵。

与顶, 不射丹田劲不停, 缩束弓屈右足承,

伸而成曲应万变, 丹田后扣藏五弓, 穷身而入一意进, 谱名荣冠三才势, 虎践马奔势不停, 此谓蹲搬进身法, 进身之法蹲搬砸,

拳经曰:“足起而翻,足落而钻,钻而行,行而搓,搓而 抓,搓抓,抓而钉,钉而涨,曲弓反涨,背项强直,穷身而入妙 也。

三、砸丹田

砸丹田由斜正法和射丹田组成。砸丹田亦称斜正法,是猴势 的综合体现。本法练内,是练带脉和冲脉的真气循环法;练外, 82 是练斜看正却是斜,练正看斜却是正,练起斜落正谓击顾之法,

一 练起正落斜谓截击之法。这二法既是练出步出手,又是练出拳出

肘,出步出手是正中击,出拳出肘斜中砸。此法先是束中进,后 是展中击,束中进紧凑势小,入阴而负阳;展中击丹田鼓荡,脾 气往上参。练时外形集鞭之柔,五节要成连;内气集钢之韧,八 节发勇气,内外合一,阴阳相合,刚柔相济,九节带手弯。步法 的配合:如斜正中的进身进手,或挑砸或拨砸,谓放长击远,用 梢节步配合,谓身手心一动,手足便连环。斜正中的进身出手或 粘或靠,谓口对口粘阴,用中节步配合,谓上下来走势,内藏三 战计。斜身进步槐虫行,技击就在斜正中,足踩中门抢地位,靠 贴拔拨斜身攻,拳头翻滚砸下丹,露出肩峰随腰转,用根节步配 合,此谓未曾动后手,气沉后腿弯,阳气落额角,阴气落枕骨。

练法

站预备势(图3-25),身落手起肘拐心(图3-26),身起手 落手随身(图3-27),身落时束吞,身起时展吐(图3-28)o斜 正束吞一势,正斜展吐一气。还须做到慢中求快,快中求稳,稳
中求狠。练时以意运气,随气出 势,从蹲搬的有手作无手,过渡 到搬砸的扭转乾坤惊有手。下砸 为惊有手,上起为擎天手。图片149

在蹲猴势束身之法的基础上, 左脚提起,呈虚灵步。同时,左 手贴身上抬,在抬的过程中肩极 力向里裹劲,肘向胸的中心部位 拐去,手心向里起于耳处,大拇 指叉开置于耳后,四指并拢贴于 面部,呈正面蹲猴势(同图3- 26) p然后用丹田横向平移法来斜 身调膀,将贴面部的手掌变拳下 砸。下砸时小臂和拳头外翻,翻 到手心朝上,拳眼对准下丹田中 心砸下(同图3-27) o砸要砸实, 并在拳头和丹田触实的瞬间,身 反弓,丹田猛射,右手拉到肋下 藏起。同时,呈虚灵步的左脚踩 出,呈长三虎步,身躯大斜,头 正目平视,也可正砸。

注息—项

要有截的意念。

拳头砸到丹田处,如练 功调气健身。在展身时,气不可 大出,身拧旋猛展。在砸的过程 中,随呼吸的长短将整个身躯展 绷到极限。在展绷中,如慢练将 气徐徐呼尽,如快练将气喷出。

落手起肘拐平心,手到耳朵的同 时发一声“咦”音,在身起拳落 砸在丹田中心的同时发一声“呵” 音。无论发“咦”音或发“呵” 音时,音出拳起,声出拳落。不 可拳起音出,也不可拳落声出。

(4)屈膝时伏身直钻,起身 斜砸时以根带梢,反侧斜顶。左 右互砸时左拳不过右面,右拳不 过左面。砸时无论斜正或正斜, 皆要进退在步中,转向在尾中, 方向在鼻脐,斜正在腰肩。以上 诸法皆要心一想丹田气动,气动 归腰,归腰奔肋,奔肋行于肩, 行肩跟于臂。总之须下蹲沓腰气 升,起展抻腰气降。

以上是猴势砸的势法,也是 练身形圆活无滞、内外相合、精 神意气一贯的主要姿势,更是从 有手作无手到惊有手的法则,也 是开拳的第一步。

欲诀

束身进步不离宗, 手抱丹田内外松。 缩束曲叠敛收提, 膝屈而伸足提起。 手贴耳根肘拐心, 斜正横顺丹为根。 屈吞展吐连环用, 展身调膀斜正中。

正束斜展斜变正, 巧手妙手心与意, 斜正自然虚实灵, 真形内藏真精神, 筋骨人身本不变, 心动意驰气随行, 形阻神聚灵动间, 不信此艺学不成, 行功养道见天真, 猴势诸法三法统, 身展尾摆砸用横。 外动内催丹田气。 拳砸丹田用真形。 站蹲搬砸练灵根。 在于调息聚丹田。 气随意行发雷声。 心静而后柔克刚。 心帅意将反弓劲。 练就砸法不见形。 到此砸法算完成。

四、奔丹田

奔丹田由护腮掌和钟魁穿靴组成

五、养丹田

做以上动作时不射丹田,束身下沓,略停片刻,徐徐起展, 展后略停片刻,再徐徐束蹲,周而复始谓养丹田。养丹田在外像 猴势中看似简单,但练好并不容易,它除对身体各部位有严格要 求外,还有许多细节的东西也十分讲究,这些讲究对入拳十分必 要。昔戴师曾曰:“此法初学者技也,所动者力也,而精心磨炼 十年后便可心静而养神,心动而身随,动之以身而随之以心,至 于身架则忘矣。”本法又宜精求一艺,忌务博求繁。昔戴师用 “务博而荒,求繁而乱”的古训来教诲后人,所以练本拳又提出 了 “一艺求精百倍功”,此处的一艺指的是练猴势养丹田的法则, 也就是说只有先练好丹田,才能对本拳继续深造。因此,即便是 老拳师,每练拳前也要用严格的标准姿势练习猴势。因猴势不仅 是一种简单的起落动作,此动作蕴涵了整个戴氏心意拳的底蕴, 此法既是本拳的底架,调气的姿势,也是练本拳动与静、虚与 实、养与击全身性的课题,于小而言,可修身正自;于大而言, 可谋势谋局。这看似简单的练猴势养丹法,简而不率,少而不
疏;从拳理方面讲,却又是密而不繁,多而不乱;如从生理角度 讲,它囊括了修身养性,激活和改变人体生理极限的势法;如从 心理角度讲,却又是双管齐下的练法,真如前辈所言:“练就猴 势养丹法,为难当头显猴势,猴势一显身自明。”用猴势一法来 练养丹田,看似难练,但只要有路对并不怕路远,就一定能练 好,之后即可得艺忘形。猴势养丹法的练习及运用,有代代相传 的十二句口诀。

口 诀

心宁意守劲断意连, 站定入静混沌忘形, 缩束叠曲夹含抱裹, 节节贯穿活跃圆敏, 入静定慧心动神威, 极静心练练则工顺, 心动意随意动心审, 三心吞吐脊骨反弓, 拂引伏牵真假带奸, 心意连绵抖擞外宣, 展而未展阳起阴盖, 束而未束翻丹弓曲, 沓腰裹胯提肛坐臀, 舌顶上腭钉顶展绷, 丹田一法竖立卧倒, ,慢练均匀快练突脱, 柔中居九刚中居一, 养气导引练气循环, 寒暑易节苦练真形, 身法之基蹲搬砸循, 注:阳起-

阴盖

式简势单理精法良。 如入太空绝象觉明。 双夹蹲定舒松阴静。 寂静幽雅空虚广大。 收裹悬顶翻浪排岸。 丹田催动动则疾狠。 外动内催内外一贯。 一气聚贯气行滚滚。 虚实莠化负阳抱阴。 展节舒长海涛翻浪 蹲而未蹲阴出阳入。 斜而未斜舟田旋移。 老虎抱头气养泥丸。 气走任脉降池下行。 上下来复左右旋调。 微顶微扣混元悬上。 柔顺不弱刚脆不折。 借送追变技击良方。 一处拜师百处取经。 三法合一身法始明。图片7

猴势蹲:“一叶扁舟泛巨海,呆若木鸡置庭中了练锁心猿、 拴意马(木鸡,来源于《庄子达生》一书,纪消子为王,养斗 鸡,虽有鸣者,望之似木鸡,谓基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古人称木鸡是贤德具备,修养到家的人。入本拳喻无物绝象)。

猴势束:外自整饰,内自印合。练六合,真气入泥丸。

猴势展:外像举柱,内气鼓荡。练钉顶,真气归海底。

猴势搬:踩扑裹舒绝,束钻抖擞刹。练知老知嫩,知近知 远,知宽知窄。

猴势砸:工顺勇,疾狠真。练束展斜正、一阴反一阳的到位 与发劲的淋漓。

猴势奔:进步提,踩步高。练如踩毒物,足底搓。

猴势养:“束长二字一命亡。”练入静之极,犹如命不在身。

六、身体各部位练法及注意事项图片32

身体部位单练,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身部位动作的协调,有 聚沙成堆、滴水成河、小巧集大智的底蕴。此法根据拳理三动十 二劲的规矩,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入格式的一种练法,也是为 以后拳法的组合做准备工作和初练三捆三放的分解动作。练身体 各部位的单独动作是拳术开始的基础动作,也是拳术走向最高境 界的必由之路。

单练是激活各部位生理极限最佳动能的一种特殊练法。初练 要求各部位能各自为政,练熟后百法归一动,一动百骸随,全身 内外高度统一,内强外壮,提高了人体综合素质。此法将人体分 成三节,练每节具体部位的连贯动作。

下面的表格主要指人体三节之中的三节。

部位练法是将人体分成六大部,这六大部从全身讲为三节, 上节指头,中节指身,下节指股。头的上节指天庭,中节指鼻, 下节指地阁。身的三节上节指胸,中节指腹,下节指丹田。股的 三节上节指胯,中节指膝,下节指足。胸的三节上节指肩,中节 指肘,下节指手。手的三节中下节指指,中节指掌,上节指手 腕。头包括面、眼、耳、鼻、口、齿、舌、颈。上肢包括肩、大 小臂、肘、腕、手。手又包括掌和指。中部包括胸、腹、肋、 腰、背、臂。下肢包括胯,膝、足腕、足等。

以上部位单个练习时均须阴阳分明,重轻灵三动分明,刚柔 分明,棱角分明,虚实分明。练熟后继练意松,气松,形松,可 是松而不懈。还须重轻灵三动一势,刚柔韧,三法相济,练时圆 活,用时滑利,心身相随,上下内外协调一致。静如处子,动似 山摇,一枝动百枝摇。

头练领,头者身之魁,直项顶千斤,头藏脑,脑乃心,拳谱 中称心为元帅,脑为裁判。由此可见,头是指挥全身动作的司令 部。

头在人体最上,头圆为天,谓九五之尊,是六阳全驻之地, 五气朝元之所。

任督二脉在人体最上部位的交汇之处。头为精髓之海,也是 操纵人体全部的最高指挥中心,并且要穴、经络密布于此。前辈 把本拳命名为心意拳,取心最快捷,与无论比,意最宽广,无所 不能。

头练内,静思时把所学的一招一式用心去排练,并分析与拳 理拳法是否吻合,贵在何处;头练外,练领和目平视,练时无论 起、落、进、退、挪、闪,皆要鼻对脐。又头为一拳,指头用于

遇,不遇就不去。头的用法可用三字概括:守、等、遇,这其中

包含着摆、顶、撞、磕等法。无论大动还是小动,皆要头正而 缩,缩后而用。又头可生拓骨之威,冲天之雄,练功或运用时, 头不可前低,低则身前俯;亦不可后仰,仰则身后倾。

砍诀

头圆像天居中央, 全身若进头先钻, 低头歪斜是大忌, 灵光吊眉额显神,



面是表达内心事物的镜子,七阳窍的所在地,外五行的大本 营。练自然正色,不卑不亢,含而不露,威而不怒。变色时,喜 怒哀乐均可表现得淋漓尽致。练拳时宜凝神壮面,用拳前宜不卑 不亢,面陈和善,肌肉放松,表情自然,神不外驰,意不外露。 就是练到拳无拳、意无意的境界,也不可流露出丝毫心不在焉或 紧张呆板的表情,或将其他表情显现于对方。交手之时,表情跟 随动作而改变,以神态自然为主。



眼是观察、鉴别事物的视觉器官,并有传神达意的能力。俗 话说,“眼观六路看得真,眼到手到紧随跟,如若手到眼不到, 浑身上下乱章套。”拳谱曰:“眼照应,眼到亦可手到,手到眼 须盯随。”高低远近和诸多搏击宗法,无不用眼做出应急策略, 所以,应锻炼眼要注手,目要注彼,目与心合。

眼有淡然、威慑和眨眼三种眼神特征,其淡然是心想技藏于 内,观其彼变之法,再施法去破其势;威慑是用锐利的目光去攻 击对方,用咄咄逼人的眼光直射对方,导致对方望而生畏,肝胆 俱焚,心烦意乱。古拳谱曰:“大亦见人,比枪、比棍、比刀、
比拳,或于十目不合,或于十三路有违,可急为指点,眼为先 行,信息反馈。若比枪、比棍、比刀、比拳出自什么样的人,何 势何样,今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经校正,令人佩服服从。眼 是心之苗,心为拳之魁。”眼和心合多一明,和对方交手时,眼 与目合,势动身随,眼保持平视为规矩°古拳谱曰:“击敌切要 有三,而首为眼,两眼必须射敌,身法才可以从容不乱。眼是身 之主,着意与心合。”也就是说,两眼要聚精凝神,并认手、认 身、认势,视顾前后,察防左右,上下相顾,兼视一身。所以 说,眼不可不毒,更不可不精。百拳之法,以眼为尊。拳经曰: “一眼二快三不善。”全凭双眼定守防。摩摸二劲中也提到摩则 明,摸则灵。明为心和眼,灵是手和身。拳谱中的练眼,是引用 了飞卫论眼法。人之一身,运用在于心,而传神却在于目。无论 练用,务必凝神注视,外示安逸,内含慑光。

眼为鉴察寒光毒, 破敌全凭一双眼, 手乱先从眼中谎, 眼到轻拿难抵挡, 放过他拳须随进, 天地交合云遮月, 眼与目合不转睛

察视事时盯敌目。 与人较量细察详。 眼神聚焦灭敌胆。 躲身目盯侧手防。 眼到神到是良方。 武艺相战蔽日光。 就在眼前一寸中。 常聚炯灵循环间。下附飞卫《论眼法》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毂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 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 眨,而后可言射也。”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械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后,虽锥未到此目而不眨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 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箸,而后告我昌以毛悬蠡于 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也。以观 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杆,射之以贯此虫心,而悬

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疽



耳是听觉器官。俗话讲得好,耳听八方。它不但有此功能, 而且还管身体的平衡。耳为灵性,心与耳合多一灵,耳灵闻息, 探听信声和微息捷变、不变与多变,以此弥补眼睛看不到的事物 动静。拳谱中有“心与耳合多一灵。”此意是如有动静耳先知。 古人有耳听为听,心听为闻,如练功到了一定火候,便会在五六 十步远听见动静。练耳灵功时,找一处雅静的地方静养即可。此 谓“意入无极守一心,天长日久耳自灵。”

砍诀

耳听八方动与静, 静养灵根耳益聪, 搭手交技无巨细, 触身反射抖擞劲,

与心相合多一灵。 猝然偷袭心不惊。 袭我九节耳先知。 尽得泥丸养耳功。



鼻为嗅觉器官,是呼吸器官的组成部分,能使吸入肺的气流 变慢,冷时还可使气流温度变高,并可挡住瘟疫之气的入侵。鼻 是换气的主要通道,在舌顶上腭时,口不能张,只有鼻呼鼻吸; 在搏击中,使用混元一气,口不开合,鼻不呼吸,一气呵成。练 鼻法吸气时,徐徐而出,条系而入即可。

歌诀

山根之下鼻占中, 舌顶上腭口不张, 落吸起呼是练法, 击彼之时鼻闭气, 内养丹田气系入,

丝丝而入谓养丹, 动静呼吸心相依,

文武二火用鼻控。 鼻吸鼻呼调阴阳。 调整呼吸合阴阳。 呵音一发舌催齿。 外布身法气徐出。 徐徐而出动和击。 呼长吸短鼻控制。

牙属骨梢,可碎骨断筋。拳法中,练柔功或练真气循环时, 牙自然叩合;若练重动发重刚劲时,不发呵音,用鼻声,牙须紧 咬,特别是在发整劲前的一瞬间,上下牙齿必须用力紧咬,直到 双耳根感觉肌肉紧绷时,气劲即可释放,当暴发劲释放后的一瞬 间,牙齿回复到自然叩合。如连续气劲暴发,释放切齿不放松。 注意,练功中用牙齿配合发劲的快慢大小,不可咬牙切齿,横磨 偏咬。练法:将嘴闭上,上下牙齿轻叩,直到无论快吸慢呼,皆 不闻声即可。

歌诀

牙谓骨梢咬骨断,

若练柔慢齿轻合, 觎牙咧嘴为一忌, 横磨偏咬泄气劲, 牙齿透骨助内劲, 清晨叩齿三十二,

气劲暴发牙根劲。 若打快劲咬断筋。 铿牙作响也不行。 铿牙作响气难凝。 合唇轻叩和全身。 老来牙齿不松动。



舌是辨别滋味,帮助咀嚼的发音的器官。在本拳中称舌为肉 梢,拳谱中有皮为肉囊,肉为气囊,气为血力,舌为鹊桥。所以 古人认为舌有催齿之狠,引气之功,搭桥之能,因此发劲的大小 与脆狠,均和舌催齿的力度速度有着直接关系。如舌催齿速度 慢,浑身暴发的劲力就柔弱;若舌催齿的速度快,浑身暴发的劲 力就刚强凶猛。关于人体四梢,齿为骨梢,指为筋梢,发为血 梢,舌为肉梢。此四梢的真气到达皆与舌有直接关系。拳谱曰: 固气生于骨,而潜于筋,通于舌。只要内在真气充盈,便可怒发 冲冠,狠齿断筋,铁甲断骨,柔舌催齿。以上劲道皆在柔舌的调 整中实现。

舌是心之苗,舌的运动在喉、腮、齿、唇、下濒的密切配合 下,才能将它的功能发挥圆满。如练用心意拳的五音,开口用力 在喉,闭口用力在齿,撮口用力在唇,合口用力在舌,舌的前 催、后缩、上抵、下挨要有紧有松;在练架走势和练柔韧时,舌 不可上抵,而是抵下牙床;在交劲和发快劲时,舌突然催上下牙 齿中部缝隙,即舌顶齿内劲上涌,气贯注全身,爆发四面八方, 这是舌顶齿的功效。

舌的上顶,能将出泥丸,下山根,走鼻旁,到龈交,入上 腭,浇灌头部后而消失的内气和五气,阻止它消失,引到舌尖, 传入舌根,在津泽、玉液二穴所产生津液的滋养下,由舌根将内 气输送到任脉的起点承浆穴,沿十二时钟的窍位沉海底。舌不但 能引气过断层,而且还有助于气与力合和整劲暴发。

舌对健身养胃也有着特殊的功能,并且对身体的健康与否及 时向人发出警告。例如一脏腑有病,医生一看舌苔便知病情原 因。舌对健身养胃的作用,是随身体的运动,舌在嘴里也不停的 运动,或定位不动,运动时舌下分泌出很多津液,犹如山泉之 水,涓涓而生,甘甜无比。你若闭嘴用腮动之法徐徐下咽,它不 但能养胃聪耳,而且能帮助胃的消化,此法在道家中称玉液还 丹,在武林中称天降廿露。舌下分泌出的津液是引真气过鹊桥下 十二重楼的重要物质,学者知后切不可将此津液随意唾出,应加 倍珍惜,分口下咽,日久见奇效,会在练功交劲中口不干。前人 认为舌卷而引,舌催而涨,舌言而绝,并且舌可监味,又可催齿 引气,发力助劲,有水火相济,引气朝元,引气过桥的功能。舌
的练法:将舌卷起成90。,顶住上腭略停放下,然后再卷起顶住 上腭,一顶一放,以不倦为度,反复练习即可。

舌尖生津产玉液, 上引五气入颠顶, 全身肌肉紧与松, 和明言语它完成, 用于敌斗助雷声, 用于行拳助闭气, 柔弱之极可摧齿。 下送真气降下池。 舌是肉梢送引中。 良言数九也热心。 用于周天引气行。 丹田一射助炸劲。



项竖能减少和降低内气行走的阻力,项缩能加大头部左右转 动的灵活性,并且有维持头顶端正、身体平衡的功能。项的练 法:左右转动、上伸下缩即可。

头悬项竖须中正, 项为头基项强硬, 耳提项挺目视鼎, 上接头颅下接肩, 灵活无僵常转动, 向上玉枕铁璧关

拉骨展筋助气行。 强项一梗力千斤。 天地翻转项为木艮。 项侧两大动脉行。 项伸项缩延寿命。 内立灵节天柱



肩是人的胳膊和躯干连接的部分。左右各一平行的叫肩,向 下的叫膀。心意拳中的松肩、沉肩、抱肩,皆指平行的肩,俗称 肩膀。肩和膀是人体两个部位,肩就是肩,膀就是膀。肩是上节 之根节,膀是下垂的上肢,肩也是肘、手、指劲源的发祥地。练 功所产生的气劲能否顺利到肘、到手到指,就需要松肩来实 现;能不能内气上升也和沉肩有很直接的关系。如要含胸,那就 得抱肩,也就是说,松肩通气劲,沉肩助含胸,抱肩助拔背。

松肩的目的是消除关节处自提的本能,以达到睡意袭来的感 觉为宜,只有这样,肌肉自提自紧的本能才能充分释放,任督二
脉真气循环的阻力才能锐减,头的转动、上肢的活动,才能灵活 不僵,古拳谱曰:“肩松则关开,肩紧则穴闭厂

沉肩主要是提高臂肘手指的灵活性,以其来增强上肢的拔作 力、支撑力及下肢的稳固和反弹力。

抱肩是聚精气、规六合、走鸡腿、练车轮步的首要动作,也 是配合裹胯合裆、装饰外形、印合内实的最基础动作之一。抱肩 还可促使背弓、头抱、肋开的到位,又可把脊椎的劲力、肩的劲 力传递到膀上来。抱肩可左右单抱,也可双抱,无论用哪种抱 法,都须通过松肩、沉肩、抱肩、束体来体现。因抱肩可蓄气上 升,臂关节能加大旋转的角度。松肩为不滞气和不滞其劲。沉肩 为分清阴阳,并能将气劲源源不断地向上输送,然后发于肘手, 同时向下催贯于腿足。古拳谱曰:“要想气劲聚,还须常抱肩。 在动击时,宁可丢肘不丢肩。”肩还可以产生对拉劲、两肩钻一 孔及肩打一阴返一阳势法。

歌诀

内气循环不耸肩,

松肩气循阻力减, 抱肩含胸助拔背, 一举一动两肩平, 先抱后沉肩尖击,



肘是大臂和小臂的相接处,向外面突起的部分俗称胳膊肘, 拳谱中称中节。肘是接上臂催来之劲,向下将劲转换到小臂部 位,所以拳术中将肘称为中节。肩虽然是根节,可是能体现出最 猛最毒的却是名为中节的肘。垂肘不垂手,一是为了手法灵活, 不漂浮;二是为了和下肢配合成连环,以此促使全身运动和顺如 一;三是为了肘和膝合,使肢体的劲力成其一块,架势成其一 势,促使梢节转换角度灵便,能在不滞不僵中变化手的动作。这 样的目的是要断彼的梢节,顾彼的中节,截彼的根节。在此动作 中,中节须实,不可空。如中节空,则梢节的劲源无根。拳谱
讲:“手是两扇门,全凭肘打人疽’中节空,两扇门也就形同虚 设,成为真正的有手作无手了。用手时须气劲到肘,上挑,下 砸,直顶,只有这样,才能高度凸出肘里裹击、外挂击及下砸、 直顶、里摆的用法。

浏览1,1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