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需求的不断变 化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郑怀贤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成 就始终伴随着我们,其“武医结合"的思想不仅在中医界口口相传、更是 在武术界发扬光大。郑老先生的辉煌成果,正在被他的同道和学生们运用、 发展,并在国内外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而目前,对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与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指出,以郑老先生的“武医结合” 为专业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全面地分析研究,探索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本 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并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提出“武医双备, 三技兼通”的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关键词】郑怀贤;武医结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核心能力
【前 言】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家们找到了一种自我保护、 自我治疗的方法,那就是“武医结合”。它将医学与武术神奇地融为一体, 既保证了武术的发展,保护了武术家的健康,又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 它还是中国运动创伤学的雏形。从而使一大批武术家既是有名的武术家, 又是著名的治伤专家,郑怀贤老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⑴
1明郑氏武学,促道德修养
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四方面:(一)郑怀 贤武术教学观念表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教学风范、传承创新 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武术文化内涵及武术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以传承中华 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的外延表现。 (二)郑怀贤武德教育注意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传播武术教育功能的德育功 能,提高习武者个人的道德修养,通过传授技术加强道德教育是郑怀贤武 术教育思想的内涵。(三)郑怀贤学术思想拓展了武术发展空间,提出武术 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为武术事业发展打开新的历程,创新武术发展思维是 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以创新促发展的教育理念。(四)通过以上对郑怀贤武 术教育理念、武德教育、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得出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 的理论体系。[2]
郑老先生是成都体育学院的创办人,学院武术系定期对学生进行武德 教育。郑老先生的武德思想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人生观和培养坚强、正义、诚信等优良品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成都 体育学院站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度,将武德教育作为武术系 甚至成都体育学院的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把这种教育贯穿在整个 武术教学当中,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促使大学生身心健 康全面地发展,有利于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持续、 自然、和谐地发展。
武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武德含义广泛,随着社会的发 展,时代的前进,武德的含义也随之变化。武德,潜移默化地教会我们尊 师重道、交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总之,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 同的具体内容,作为当今的武德来说,不但应包括过去传统的一些具有人 性的道德,同时还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新的道德内容,我们必须能与 时俱进,突破历史局限性,把郑氏武德与当今社会的道德观联系在一起。 通过其深厚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底蕴在教育事业中发挥其促进和提高思想道 德素质的作用。
2知郑氏“武医",利一专多能
郑老先生在1958年前主要从事武术的教学,诊病只是附带工作。自 1958年首办培训班起,便逐渐转为以医学工作为主。董必武在接受最后一 次治疗后,对郑怀贤说“郑先生你有这么一手高超的医技,应服务于社会,为 广大人民群众造福啊!”郑怀贤受此启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体育医院一成
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开创了中国体育医院的先河。1960年,郑怀贤又创 办了运动保健系(1978年更名为运动医学系)和运动医学研究室,并担任 院长和系主任,亲自传授正骨、按摩和伤科用药的经验。
郑怀贤教授几乎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武医,这也不禁引发了我们对 于武医结合的思考。武医如出一辙,有着几乎相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练 武行医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即“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功与力 的共性和共识使武术练习对中医骨伤科一生的手法技术等的发挥具有训练 学的意义⑶。一些武术功法套路或节选,在健身,或是康复锻炼中可以得到 应用。武伤科疾病应更多地从肢体运动规律来分析伤病的产生、发展和变 化机制,从而进行辨证论治。武医结合,结合历史实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 义和作用。
3武医同根同理,共促全面发展
以整个中华古文明为背景,诞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医文化。武术与 医学关系密切,儒、释、道、医关于武术的论述是武医学的主要内容。从 北京人,山顶洞人,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中华古文明与武医文化共同 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种研究人与自然、 与社会关系和谐相处的方式方法,以研究人的身心活动为主旨,诞生了武 医文化。
中华武术与中医学本自同根生,都起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有共同的哲 学方法论作为基础。道家思想,阴阳五行都为中华武术和中医学的立身之 本,武医同根同理。
自古以来,大多习武之人都多少懂得一点医术。在近代史上,多多少 少都有一些人物纪事表明武医两者的互参互荣。武,医相互渗透,相互融 合,并且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中医学的“精,气,神”观点,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亦为武术修行 的真谛。“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习武强调“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 神”,拳经云:“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 练武的宗旨是强身健体,自我防护。
中国近现代涌现出的许多武术大家不仅武功高强,而且医术也是相当
了得。不光能自己疗伤,还能救死扶伤。像郑怀贤,万籁声,王子平,吕 紫剑等不仅是武术界的名家,也是跌打损伤的治疗专家。
武医结合是近现代中国许多武术家的人生历程。而“武医结合”措施 的实施对于武术系本科生今后的发展和就业也是相当有帮助的。可以以前 辈们创编的正骨理筋手法,养生功法(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木兰拳, 简易太极拳)等为基础,传承并加以发展,改编创新出更符合现代人身体 素质的养生功法。
基于历史的客观现实出发,做到“武医结合,体医渗透”更能提高身 体素质,开展康复指导。在今后的教学和生活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 动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现在的学习对以后的发展和教学的重要性。
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武术与 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能在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健 康指导、运动训练、安全管理等领域,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 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以及安保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且具有一专多能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需求,成都体育学院设定了三个就业方向, 分别是:(1)武术演艺与社区指导方向;(2)安保防卫方向;(3)体育教 师教育方向。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导向,结合校本特色和地域特点,确定武术 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核心能力如下:“武医双备,三技兼通”。“武医双备” 即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和中医骨伤学两个方面的知识。“三技兼通”即掌握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中医骨伤学两个方面中的各三项技能。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第一,掌握本专业核心技能,即“一套精 湛的武术套路”或“一套散打格斗技术”(达到武术5段,相当于一级水平); 第二,掌握“一套娴熟的养生功法”;第三,掌握“一项熟练的民族民间传 统体育项目”。
中医骨伤学方面:第一,掌握“一套较完备的中医基础理论”;第二, 掌握“一套系统的中医传统疗法”;第三,掌握“一套熟练的按摩手法”。
5结语
郑怀贤先生将毕生的心血赋予了武术和医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较为 完整的学术体系,因此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 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关键,把武医结合的培养理念发展起来。不同的高等 体育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地域条件和优势,加强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以培 养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人才,真正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刑照利.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的口述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浏览8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