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柏林举办第11届奥运会,为了提升国际影响力,我们国 家组织了一百多人的代表团参加,同时派出一支武术代表队随团进行表演, 代表团虽然成绩不佳,但是这支拥有郑怀贤的代表队却不负众望,每一次 表演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震惊了希特勒,顿时在柏林掀起了一阵中国武 术的热潮,郑怀贤精湛的武术技艺顿时闻名海内外,当时德国政府也有意 愿用优渥的待遇聘请他们留下来在德国传授中国武术,但是代表团诸位将 士心怀祖国,毅然选择回国。回国后,郑怀贤应邀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国 术教练,1938年随中央军校迁往重庆,因而在四川扎根。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郑怀贤任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先后为贺龙、董必武、徐特立等众 多国家领导人疗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郑怀贤为周总理疗伤的故事,1963 年12月14日,周总理在外交部部长陈毅的陪同下,出国进行长时间的访 问,在出发访问埃塞俄比亚的一个郊区的农场的路上,下大雨路滑,总理 下台阶时跌了一跤,出于自我保护,右手顺势撑在地上,殊不知,当初在 延安坠马右手已经负伤,那时突然间的受力使右手的伤势更加严重,虽然 随行医师进行了紧急治疗,但是周总理坚持访问完最后一个国家索马里后 才回国,在访问期间,舟车劳顿本就休息不好,再加上频繁的握手,更使 伤情得不到控制,回国后,在贺龙元帅的引荐下,周总理在夫人邓颖超的 陪同下于2月7号下午飞往成都,由郑怀贤为其进行7天的短时间治疗, 周总理的手伤基本痊愈。在之后的16天的访问里,总理的手伤再没有复发 过,访问结束后,总理再一次飞往成都进行为期7天的彻底治疗。正是为 总理疗伤的这段经历,使郑怀贤和总理结下了深刻的情谊,也正是依靠这 段情谊,使得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伤了一条腿的郑怀贤在周总 理的特殊照顾下,得以转危为安,“文化大革命”后,才能继续传授自己的 绝学和武艺,报效祖国。“文化大革命”过后,郑怀贤编写著作的几万元稿 费得以补发,但是他将几万块钱的稿费全部作为党费交给国家,以感谢党 和国家的栽培。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经历顺境和逆境, 顺境时不得意忘形,逆境时不妄自菲薄,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这也正是 郑怀贤波澜壮阔的一生带给我们的启发。
4知行合一,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年轻时先后跟随不同的师父学习不同的武艺,在每一个师父正直的人
格的影响下,郑怀贤耳濡目染,养成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 对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一丝不苟,他的教学态度是:在原模原样的基础 上继承,再进行创新和发展。他为人师表,深知教师的使命不在教书,而 在教育整个的青年时期;不追求物质的报酬,而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快乐。 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引导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尽管后来年事 已高,他依然身体力行为学术进行示范和演练,无论是对武术的发展还是 传承,郑怀贤都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看待武术,他反对封闭式的 教学模式,他提倡并鼓励开放式的交流,交流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智慧 的火花,“交流就是智识”,郑怀贤对武术的认识也得到了很多有思想的武 术大家的认同,如蔡龙云先生认为“对武艺高强的、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 人物的事迹进行宣传和介绍时,需要讲求实事求是,把握好尺度,不能为 了吸引眼球而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更不能无中生有,胡编乱造”。
1958年以前,郑怀贤以从事武术教学为主,当一个称职的好老师,为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尽心尽力,只是在业余时间才为一些运动员治伤,由于 他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治疗创伤的系统,因而在医治运动创伤方面得心应 手,在为国家领导人疗伤时,受一些领导人的启发,也在党和国家的支持 下,郑怀贤和同事们艰苦奋斗,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运用传统医学治疗 运动创伤的教学和医疗基地——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以造福人民。1960 年又创办了运动保健系和运动医学研究室,并亲自教授正骨,按摩,伤科 用药等经验,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教学和临床等工作中去,其对中医 骨伤科的造诣特别深,结合他多年对武术的领悟,归纳总结出郑氏正骨12 法、郑氏伤科按摩13法、经穴按摩8法、郑氏伤科经验穴位55个。为传 统武术在医疗功能上面的挖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又 开办了培养运动创伤医师和教学骨干的培训班,这枝独秀迅速长成了参天 大树,开枝散叶,遍布全中国。
郑怀贤不仅对武术有不一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武医结合更是 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后来尽管已到带病瘫痪的地步,他仍坐着轮椅坚 持指导学生练习武术,并主导了多部武医论著,这些也是他武术教育思想 形成的一个标志,主要有:《正骨学》《武林大家郑怀贤》《武术套路编制原 则》《伤科按摩》《伤科诊疗》等。
5清风两袖,名垂后世
1981年10月31日,郑怀贤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7岁。至此, 一代武林大家充满传奇与波折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大师虽仙去,但精神却 永存。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为后人树立了绝佳的榜样,也为后人指明了 努力的方向。其对待学生的“不轻视,不忽视,不偏爱” 一视同仁的态度, 让学生倍感亲切,在学习上像家中长辈一样的严厉,生活中又能给予学生 春风般的温暖和关怀,是德艺双全的好老师。其武术传人与医学传人遍布 全国各地,不断追随他的脚步为祖国的武术事业和医疗事业做出自己的贡 献。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也成立“郑怀贤武学研究所”以继承和发扬以郑 怀贤为典型代表的武学精髓,这一举措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郑怀贤武学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更是一代 武术人的使命,也是中国武术发展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参考文献
[1 ]旷文楠.武林大家郑怀贤[J].中华武术研究,1996 ( 7).
浏览1,0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