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但真正能保留下来传承至今的种类较少,其 中,叉的传承能代表部分兵器的发展现状。“叉”最早是作为一种捕鱼工具 出现的,叉不仅在古代的战场上,还能在民间武术、民间杂技以及生活生 产劳动中展现其实用性与表演性。
关于叉的起源的说法有多种,但要下一个确切的结论,尚不能做到。 但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 000多年前的史前时代。红 山文化的新开流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县的兴凯湖畔,它记载着6 000 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固在其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各种各样的 捕鱼工具,譬如:鱼镖、鱼叉、鱼卡、鱼钩、投矛、镰和镶嵌石刃的骨刀 柄等,此外,在仰韶文化时期,在其遗址中发现黄河中游各部落善于捕鱼, 并使用石、陶制网坠、骨制鱼钩、鱼叉等工具进行捕鱼作业。
叉还作为一种生活的重要工具出现在历史中,2001年4月11日新华网
报道:“青海省柳湾遗址出土了一把石刃骨刀和一把骨叉”。此外,在夏商 时期的二里头遗址(约为公元前1 750年——公元前1 500年),“二里头遗 址发现不少簪、锥、凿、铲、针、匕、镰、鱼叉等骨制品和角制品,这进 一步佐证了叉是一种捕鱼的工具。此外,有学者认为,叉是由远古先民狩 猎中的长枪发展而来的,那时先民“折木为棒,削竹为枪”,相比之下,后 来发展出来的叉,其形态结构决定了在狩猎尤其是在捕鱼方面比枪更胜一 筹。叉除了用于捕鱼以外,我们还可以在农田耕作中看到“禾叉”,在原始 狩猎中看到使用的“多股猎叉”等,其形态与结构大同小异,只是在锋利 与坚韧程度上有差异。
叉作为一种冷兵器,其在战场与民间武斗中使用得颇为广泛,譬如,《北 齐书》隋本纪中载道:“己丑,制民间铁叉搭钩刃之类,皆禁绝之。”说明 当时的铁叉在民间被广泛制作与运用到作战武器中,从而制作叉被朝廷列 为禁止活动。此外,在明代的兵书《武备志》中还记有一种“马叉”,上可 叉人,下可叉马。以及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都能明确地发现: 叉作为一种兵器广泛得到使用。在清代军队中,火器已经出现,但叉枪作 为辅助兵器还在军中使用,尤其是被广泛地在义和团运动中使用,除使用 花抢、单刀、双剑之外,他们最擅长的武器是钢叉。
叉除了在生活与战争中常见,还广泛存在于杂耍娱乐中。“飞叉”是由 叉演变而来的一种兵器,既可用于攻防搏斗亦可用于健身娱乐。飞叉,俗 称“开路”,这是和道家的龙王开路夜叉持叉而行的产说有关⑺。从叉形来 看,也称它为“三股子”。叉头为金属制成的“山”字形,叉头下装有活动 的圆铁镣,耍起来时哗哗作响。那么飞叉的技艺是如何出现的呢?据说: 这是由于古代捕鱼时,因为要系一根绳子在叉尾部,便于控制与收回,这 需要一定的技巧,因此,逐渐发展成为飞叉的系列技法。这种假说也是艺 术源于生活的最好写照,然而,确切地说,飞叉的演练是融合了武术,杂技、 舞蹈、戏曲武生等动作为一体的技术体系,是通过不断融合发展而来的。
明代,飞叉作为一项民间杂技现于民间。尤其是在民间迎神赛会,常 用飞叉来开道。叉头雪亮,并装有铁片圆环,舞弄时不用手,而使之在臂、 腿、肩、背各部位滚动,或抛掷空中,然后接住,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花样甚多凶。还有一种耍法是在叉两头缠上布条,浸油点火,熄灯表演,这 叫“火叉”。这在过去的北京天桥、天津的南市等地常能看到。随着飞叉技 艺的成熟也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京练儿” “乡练儿”“怯 练儿”三个流派。如今,飞叉的表演分为武术中演练和飞叉杂技表演两种。 最后,在中国古代传说的道教典籍图画与壁画中都能发现龙宫里长相怪异 的夜叉手持钢叉作为龙王行仗的开路先锋。叉,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早就 成为一种图腾化的兵器,并逐步上升到宗教的层面,作为宗教仪式组成的 一部分。
3叉(飞叉)的构造与分类
叉作为武术中的一种长兵器,叉由叉尖和叉巴两部分组成[刃。叉尖多 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 通体力圆形或扁平形。叉把分木制和铁制,粗可盈把。按其部位可分力上 把段、中段,下把段和把尖,上把段为其顶端接叉处,上把段把中部为中 段,再下为下把段,把底端为把尖3】。按照其形状可分为牛角叉(虎叉)、 三须叉、三角叉、龙须叉(两股叉),南方称之为“大耙”或者“三指叉”。 长约五六尺,叉的材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骨制(竹制 或木制)、铜制、铁制、钢制和合金制等。
4郑怀贤与飞叉的渊源
郑怀贤11岁那年,恰好遇到新安城“出会”,这一天,新安城里的少 林、五虎、龙灯、跑旱船、高跷等各路花会都要出动,而打头阵的却是叉 会,舞叉的动作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当时在现场的还是11岁的郑怀 贤被这独特的技艺所迷住,据说跟着叉会转了足足一个下午,第二天就急 着去叉会报名学耍飞叉。13岁时,郑怀贤遇见他人生中第一位武术师傅, “飞叉大王”李洱庆,跟随其学习飞叉与中医接骨穴位之术,此后,随李洱 庆闯江湖,通过卖鱼、表演飞叉以及买跌打损伤药过日子。到18岁时,他 耍叉的本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新“飞叉大王”。随后,他先后 随魏昌义、魏金山以及孙禄堂等武术名家学习各类拳术与器械,而这些拳 种的常年习练以及对中医骨伤知识的掌握与后来郑怀贤飞叉的技术发展与 成熟以及飞叉技术风格特点的形成有着密切关联。
5郑怀贤飞叉动作的技术特点
叉最开始的技法比较简单,“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 打击、接抢诸法而已”。演变成飞叉杂技的表演方式,花样技法便多起来。 飞叉演练起来风格独特,使用时头柄皆可用,其用法据说有32种,主要技 法有转、滚、踢、捣、搓、刺、截、掏、拦、横、抨、捂、挑、贯、拍等。 如前所述,飞叉的表演分为武术中演练和飞叉杂技表演两种。郑怀贤飞叉的 演练是结合了武术兵器演练技巧的一种,能够部分地突出其攻防技击含义。
5.1武术技击与艺术杂耍相融
郑怀贤所练的飞叉是一种近似于兵器的钢叉,主要是在场地上进行演 练,这种飞叉的技术是需要习练者掌握武术的基本功夫,如步型、步法、 身法以及眼神的基本功,通过融合武术套路与飞叉旋转、抛接等技术(以 叉为道具,完全不用手握,通过肢体动作使叉围绕身体自转或公转,不断 通过抛接变换动作,展现各种花式动作和技巧),体现出一种攻防格斗以及 技法高超的情景,演练者往往在单打、双打、群打以及最后的收势中体现 武术的架势[⑵。
5.2飞叉与孙氏八卦动作的融合
据其弟子所述:“郑怀贤在练习飞叉时,步法中会融入武术步型与步法, 尤其是孙氏八卦掌的身法与步法,配合飞叉的公转与自转轨迹,会让人联 想到游身八卦掌的步法多变与身形的灵活转化”。演练飞叉时,在步法的灵 活多变中,运用手臂用力技巧使飞叉在不同的空间状态下,进行攻防技击 与艺术化表演的转换,配合八卦掌的步法与身法的时而进退,时而左右, 时而走圈,时而上下起伏,譬如:怀中抱月、披红、背剑,时而通过弓步、 仆步以及虚步等步型的变化,进行实现飞叉重心的转移,以达到心到、眼 到、身到、最后叉到的一种娴熟的演练状态【⑵。目前,郑怀贤弟子,对飞 叉的演练能够部分地体现出攻防含义以及武术与飞叉杂耍技术的融合。
5.3 飞叉演练与中医知识相融
郑怀贤对飞叉的技术的发展与研究,除了融合自身所学习的武术动作 与飞叉(花叉)动作,在演练时,飞叉动作的运行与技术衔接方面,因为 郑怀贤精通中医骨伤以及中医经络,据其弟子所介绍:“郑怀贤在传授弟子 飞叉技艺时,会首先讲授人体关节运动规律与基础经络的走向与相互作用, 飞叉动作的完成不仅结合人体结构的功能进行,并能体现其动作的攻防含 义与表演性” [131o同时,郑怀贤飞叉技艺更注重飞叉在身体各个部位(手 腕、手臂、肩胛、背部、大腿、小腿、脚部等)旋转与游走时对人体各部 位穴位与经络的作用力,根据不同的穴位采用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动作展 现出来的力度决定了触及穴位的深浅与对人体的作用力。因此,飞叉这门 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战争技艺与杂耍技艺,如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强身 健体功效的科学化的武术运动。
6结语
郑怀贤飞叉技艺的传承人众多,主要集中在巴蜀地区。其中吴大才老 师便是一位既掌握武艺,又精通中医,尤其是治疗骨伤的郑怀贤优秀弟子。 目前,吴大才老师也正在培养一批弟子,不仅教授他们飞叉,同时也传授 他们中医知识与技法。此外,郑怀贤先生所掌握的武术技术不仅有飞叉、 八卦掌、孙氏太极拳以及空手夺抢等,还因该包括后期在郑怀贤先生指导 下和吴大才既是郑怀贤同事亦是弟子的习云泰、肖应鹏、叶道清、周德发、 郭洪海等所共同发展创新的武术技术一旋子转体(全国首创)、空手夺双 枪、步枪对刺、猴拳、猴棍等(都在1950年~ 1980年间获得全国武术界的 称赞)
浏览2,3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