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钻云领燕取水, 人为小天三宝生, 神龙行云灰尘净, 三回九转是一势, 龙腾虎践鹿走林, 重动直劲手中威, 灵动开劲身无拳, 心谓灵动上层枝

起落进退抖擞颠。 挪闪趋避卷地风。 蜻蜓点水翻身鹳。 结形滑步东西漂。 要通二六置庭中。 架梁闪折不在重。 三摇二旋丹田功。 虎头猴象虚灵中。 轻动闭劲肘藏奸。 开闭顾击无形中。 无畏皆空武孺医

总之,重动练架筑基,练出势法清,练到实力生,用腹式呼 吸,练时大阳阴开或大阳阴闭,毛发涨。此法在束钻抖决中体 现,体现时要极端闭五行,劲气毒狠,身足弓催,用直刚劲,猛 踮劲,以劲颠人。

轻动练意要练出逆呼吸,练鸿毛不能加身,飞虫不能触肤。 鸿毛触我我顺随,飞虫触我我抖擞。混元真气走冲脉旋带脉,均 匀自如轻漂疾利,手法要滑活突变,轻灵奸毒;身法要翻浪续冲 浪,翻浪翻浪又翻浪,翻浪之中细思量。思量它外形慢柔,内在 强暴,暗刚突变,内劲追人,击敌于动静之间。

灵动练心显神练出意识呼吸,练虚实皆有和关节旋转的角度 加大,练轻快活跃,灵刚假虚,突脱随心,视彼如小草,并能做 到柔接刚送,丹田猛射。

三动的总要是紧凑圆滑借机行事,趁势压分一式多意,一势 多拳。对初练者重动谓有意,轻动谓随意,灵动谓无意。其三动 的共同特点有功法的封闭,打法的借顺,步法的迅捷,上法的敏 锐,腿与足的灵活,手与臂的巧妙,外形的工顺勇,内意的疾狠 真,又入无极要除意念,入太极两仪要明阴阳,入三才四象,要 头身四肢相呼应,从有欲生巧练到无欲生妙。此为三动的真正内 涵。

第六节十三劲

练沾随抖擞。十三劲是气和力合的产物,是前辈按道门调气

法修炼出来的。拳谱曰:“然理亦可三焉,盖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存者,心

动而即随之,气动而力即易之。”练力易劲需三分练七分养,此法是静中养,静中修,静中练,练时稳中求速,速中求闪,练到 力随气透出肩背,力易劲就算成功了。

戴氏心意拳总结出了人有十三拳,十三拳中有八十一式,式

于式之间都有明显的差异,它一式一劲,所以又称八十一劲。这 里先论十三劲,这十三劲的直劲、闭劲、开劲为帅;扑劲、裹 劲、决劲、摸劲、竖劲、点劲、搓劲、弹抖劲,这九劲谓将,其 余69劲为兵。而点劲却是诸劲的总要,因无论什么劲均须显现 于点劲。劲虽然繁多,练者掌握直劲、闭劲、开劲、寸劲即可。

直劲从字面上讲是显示外形动作直来直去的体现,以内催 外,丹田之气催腹,腹催胸,胸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气劲直 达四肢四梢不旋不横为直劲,也称子午劲。直劲是硬打硬进,四 两送千斤,多运用于手,主要是练重动使用的劲力 这种劲是通 过真气运行把拙力膂力催贯而出变成的劲力,最后体现在抖擞刹 的一瞬间,所做的功叫做直劲。此劲是筑基壮体,显刚露形之 劲。运用直劲出手疾刚,无论挑压裹挎扑决刁拿,/啦一声,短 脆齐整,浑身力量随着呵音露于形,显于神,作浦于最后的颤 抖。这是直劲的用法。

直劲是由两种刚劲练成,初练用的是僵刚,随着功力的加 深,出现柔刚。僵刚是初学者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旧力以 去,新劲未来,一时抛不开自己原来本身的拙膂二力。在心意拳 中这种力称为僵力或僵劲,练或用作用出来后叫做僵刚,这种刚 劲在技击中是无法运用的。因这种劲是外强内弱,内在无实质东 西存在,更无柔劲的配合,只有外形的动作体现。练直劲须由内 着眼,由外着手,筑基增气合劲,随着功力的加深,然后出现柔 刚,这柔刚指柔中有刚,无论柔中带刚还是刚中含柔,均须练到 整而发,发而刚,自感不滞,那直劲也就成功了。图片22

直劲的练法有二:第一肘尖要下垂,双肩要沉沓,一手在心 窝处,一手在丹田处,双手叠腕下勾,身呈猴势,尺骨^骨处的 肌肉皆要放松,手和肘的劲力向肩部转移退缩。第二,练用时, 劲力从肩催出,集中于掌根,大拇指伸展,但要略收,二拇指屈 成弓形,无论走架交技,此为主掌,此掌出入皆滚翻而出,翻滚 而回,翻掌时无论阴变阳或阳变阴,必须到位,且五指不可极力 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吞吐,不可过大过实,如拇指根部的关节向 外撑涨时,劲力不可过大,否则就会出现僵劲的弊病。练此法在 沉肩的同时还须松肩,因肩关节是上肢的根节,拳谱曰:“人之 气循环于任督二脉,人之劲发劲于井池双穴。

练时腹式呼吸,要大开大合,大阴阳开,大阳阴闭,血梢发 胀,自闭五行,束展一气,抖决猝刚。

直劲练成后,转练闭劲,因直劲消耗体力偏多,且断力,有 显筋、暴肌,极易显露本人一举一动的意图,到时若不换练闭 功,实实弊大于利。


  1. 闭劲


闭劲的练法有二:一为含,二为藏。含为意不外露,藏为气 不外泄。此劲出于心,潜于意,浅不在表,深不到骨。轻动中使 用此劲,是通过内气的调节逐步将直劲潜入筋,藏入脉,蓄积在 肌腱之中,体现于丹田之内。闭劲为四两撅千斤,作用于中节, 多用于肘,这种劲叫做闭劲。此劲动为合,静为藏,合是刚柔相 济,柔中有刚,刚中含韧;藏为劲不外溢,意不外驰,气不外
泄。合藏归意,松紧聚变,这就是闭劲的内涵,是感触对方来去 用意的重要一环。

运用闭劲时呈坐猴势,练时呈蹲猴势。闭劲是在直劲的前提 下又向深层次渐进的一种练功法,它是将练出的直劲向内侵润, 作用于“顺”字诀中。按心意拳拳谱的说法,此劲遇敌须连绵不 断,跟随彼劲而行,在运作过程中不得有劲力外显,时机一旦成 熟,一发复松,以着不出显筋暴肌为准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 闭劲真正的威力。闭劲又是长筋腾膜的法则,粗看轻柔,实是内 刚含韧,此劲既是克制对方的劲力,又是不易自身失益的劲力, 运用这种劲力可达到无丝毫显刚露脆之痕,柔弱断劲之迹。

练时胸呼吸,混元均匀自如,轻飘滑利,滑活突变,轻奸毒 疾,一波未定翻浪疾冲,出手在动静之间。

  1. 开劲


开劲是直劲闭劲综合体现的深入,去拙显灵,求巧,达到绵 里藏针的功效,出伤筋错骨的功力。开劲上身主随,多是在灵动 中使用,它是通过猴势,将入筋入脉藏于骨肌的闭劲随脉络出 肌,并可移位。开劲是四两化千斤,运用于根节,多用于身内化 手和臂胯的旋转化拔等劲节。必须是心一动浑身俱动,眼一动手 足齐到,才能心动劲聚,形动气催,形抖气暴,气暴劲出,传于 四梢。此劲势无定式,转动无常,出人无形,随形所需,来疾去 速,形动劲至,形变劲随,劲至时暴于四面八方,劲随时无声无 息。在动作中此劲运用于全身闪颠之中,又犹如入水的风翻浪, 翻浪再翻浪,吞吐再吞吐,一吞即聚,一吐即暴,前者是劲劲不 断,无心意,后者是一发即收,形停意不断。以上诸法纯熟自然 后,日久可达骨髓吞吐,开劲方为成功。

练时意识呼吸,混元舒畅,软柔绵脆,运用灵刚,高速轻 快,活跃突脱,顺借跟随,牵引闭送。

要领

出手疾架且虚假,实空软硬且刁奸,快慢随彼且送撅,三劲 显奇直闭开。

三劲总的概念:直劲运用在于借,显于手,发击对方;闭劲 运用在于随,显于肘,克制对方;开劲运用在于顺,显于身,四 两化千斤破解对方,此谓三劲。

以上三劲练时必分,用时必合。口诀曰:“练好化劲不愁 沾,练好闭劲不愁克,练好直劲不愁发广 此意谓,三劲不分, 则无心意所施;三劲不合,则无整劲所发。

练时总要将三劲互易演练,方能得心应手。若直劲明用则无 阴,闭劲暗用则无阳。前者是直劲中无闭劲所施,后者是闭劲中 无直劲所出,直劲中无闭劲不成法,闭劲中无直劲则不成拳,只 有直劲与闭劲混合才能衍生出开劲,这是三劲虚虚实实心生意, 实实虚虚三劲理。以上谓三劲合用。

劲法总要:混元悬上,心意沉于中;浑圆沉下,肢体形于 外,二者合一才可借机布劲,趁劲压分,练出万法无一法,以应 万变,一拳无一势,以应万拳,自身才能紧凑圆滑。还须知混元 不在运转过程中体现,浑圆也不在肢体运动过程中体现,二者是 在心意沉于中、肢体行于外及神聚形阻中体现。

  1. 搓劲


搓劲,是指出步猴势定势时所产生的劲道。此劲是足在前进 时足后跟轻轻着地,足前掌部与涌泉穴尽力离地,直到跷得不能 再跷时为尺度,俗称下口,简称阳口。足进时,犹如射出的飞 箭,有直穿的意念。足落地时,犹如临上靶的终点箭,有向下俯 冲受阻劲,此劲如用到足落地时,所产生的劲叫搓劲,此劲含卷 地风意念,快而沉稳,如踩搓毒物,这是足进时体现的搓劲。手 的搓劲有上搓、下搓、直搓、平搓、立搓、单手搓和双手搓,无 论何种搓法,只有方向上的差异,在劲力上差异很小,有所不同 的地方只是体现在正反阴阳之中,足是在落翻时搓,手是在起滚 时搓。

  1. 扑劲图片4


扑劲为不挪闪,往前一直而去,形如狸猫扑鼠,猛虎扑食, 婴儿扑乳。

扑劲在运用时须意领、气催、后足蹬。此法分单手扑和双手 扑,单手扑称扑通掌,双手扑称虎扑双把,内含丢、搂、撞三 法。以上诸法的扑劲,起手在涌泉,调配在丹田,主宰在腰,上 提在脊柱,透发在胸。此劲从丹田发出由胸而肩,由肩而肘,由 肘而手,领向在于前足,调向在于尾闾,手随身向前出击。

练法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双手大拇指交叉搭住,左腿在前,左手大 拇指在前,搭住后从中门向前推出,推出时两肘夹紧,全身贯 住,犹如虎践马奔全身而进,谓扑劲。

  1. 裹劲


裹是收合的意思,犹如包包裹,含包而不漏之意。运用裹劲 一—

还须用横劲配合。裹劲来源于借顺滚,体现于束展中的斜正。裹 171 劲是用横旋顺拧产生的劲道,用于顾法,也可用于攻击。裹劲主 要是先顾后打,练时宜分,用时宜合。运用时根在步中,劲在腰 中,转换在胸中,裹挤调向在尾闾,所以在用裹劲时不能单凭上 肢运动,而是在臀胯腰的拧摆中才可缠沾旋拧,只有这样才能达 到真正的裹而不丢,包而不漏。

  1. 舒劲


舒即舒展,有伸长增大的意念,舒劲来源于撑劲,撑劲有伸 筋拔力的功能,舒劲在撑劲的前提下有伸长击远的功能。

&决劲

决劲也称寸劲,它由急刚劲、冷脆劲、撑钻劲、颤抖劲、抖 擞劲等组成。此劲是大水决口,水随异物而定自形,并有见缝而 人,迂阻而绕的随它形。决劲比其他劲运行短,所以爆发冲击力 比其他劲猛。决劲的特点果断凶猛,刚脆突暴。它的渊源从细节 方面讲,在于五节要成连,八节发勇气,九节带手弯,三三九节 合一节,四梢皆惊,五行具闭,六合一贯,在练用中龟尾急剧转 抖,丹田之气急聚吐发,下肢的钻搓,上肢的里押,皆一决无所 不绝。以上谓决劲之法。

  1. 横劲


横劲是熊腰拧转,发于双臂、体现于外胯的摆抖劲中,能破 直劲。此劲动步带横,起手有横,入手有横,身起有横,总之凡 动则由横形横劲所生,故横劲称为诸劲的起源。

  1. 竖劲


竖劲又称劲。竖劲的形成从上肢来说,是从肩井穴、曲池 穴到神门穴,三者相合为一,并向外发,谓之竖劲。从身躯的上 部来说,上至百会,下至尾闾,纵向发出的劲也称之为竖劲。从 下肢来说,从环跳穴至涌泉穴相合发出的劲也叫竖劲。拳经曰: “横劲主合,竖劲谓开;横劲主拨,而竖劲还主拔。”如重横而轻 竖,那是偏于保守,缺乏主动进攻的主观能动性。如重竖劲,不 重横劲,犹如门开一扇,产生有倚的偏劲,还会出现起落不连的 弊病。所以横竖二劲无论练用均须并论并用,才能做出横劲可 拨、竖劲可拔的劲节劲道。

  1. 点劲


点劲是用人体凸出部位,去打击对方经络转换接壤部位和神经敏感部位。运用点劲时一触即回。点劲往往表现在剪劲之后, 例如在破直来的双拳或单拳后,运用双肘、单肘或单手手指及手 指关节,去戳对方软处要穴,一触即回叫点劲。运用点劲时,就 是一指之式也要内外相合,精神意气一贯,集浑身之劲,在丹田 一动浑身具动的前提下,用射丹田之法将指戳出。

  1. 弹抖劲


弹抖劲是用丹田爆发时产生出巨大的震撼劲,颠击对方沾粘 触我之部位。这种劲触及对方某部位后才发出劲力。此劲速度 快,劲力浑厚,一经触及人身,会造成严重的内伤,即如拳谱中 描写的“架梁闪折不在重,秤小打起千百钧气以上劲节在灵动 中处处体现,在身法中多有说明。以上是九劲的注译。

  1. 寸劲


寸劲也有人认为成寸拳,寸劲内含勇猛短毒疾,爰此劲时必 须在身抖手擞合二为一中才可运用。身落手起谓出手之寸劲,身 起手落谓回手之寸劲。上下进而中节攻谓全身之寸劲。无论发什 么样的寸劲,均须含熊坐鹰捉猴弓的劲道,才能将寸劲发出。这 寸劲,熊坐乃回手发寸劲之基,鹰捉乃出手发寸劲之基,猴弓乃 发全身寸劲之基。又束身发出手之寸劲,回手发展身之寸劲。拳 谱曰:“发寸劲动五心,寸劲发自身。要知寸劲真消息,只在眼 前一寸中。”

第七节十三拳练各自为战。拳谱曰:“人有七拳,头为一拳,肩为一拳,

肘为一拳,手为一拳,胯为一拳,膝为一拳,足为一拳”,二七  共为十四拳。头为一拳却是十三拳,十三拳却是十四拳,因头左 173 摆右甩,前磕后碰算两拳。拳谱中有“头打落意人难防,起而未

起占中央,浑身具起是真强,足踩中门抢地位,就是神手也难 防。”此意为用拳时头不可前栽后仰,不可斜歪,用头领住身往 前一直而去,方为正,方为不偏不倚。“头打落意随身起,动踩中门抢地位此说第一拳。

“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就在洞里藏,左右齐全盖世去,束 展二字一命亡。”(注:一命亡,一指束展一气,命指必须,亡 在古汉语指完或完成)此说第二拳。“肘打去意占胸瞠,起手好似虎扑羊,或是左右一旁走,后手就在肋下藏。”此说第三拳。图片17

“手比箭身比弓,消息全在后脚蹬。起无形,落无踪,去意 好似卷地风了此说第四拳。

“胯打中节鬓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里胯抢身变势难,外 胯变势鱼打挺。”此说第五拳。“膝打脐处人不明,好似怒牛闯木笼。浑身具动不停势,左

右横顺任意行。”此说第六拳。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二人交勇无虚备,去意 好似卷地风。脚起而翻落而钻,从束到展一气完。”此说第七拳。

第八节十六本

一寸、二践、三瓒、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 惊、十劲、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 静、十六虚实。

一寸:寸是步也。凡前进后跟之步,不超尺为之寸步,前足 在前仍出前足,超过尺亦为寸步。

二剪:剪是腿也。

'三瓒:晚是体也。凡练习各势,及站定时,头肩臂手腰臀股 足皆须合于法度。如头宜上顶,肩宜下沉,肘宜下垂,身宜中正 等,俱瓒法也。

四就:就,束身之谓也,顺他人之势也。

五夹:夹如剪之夹也。

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谓之内三合。内三 合即心动意到气随,力亦生矣。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谓之外三合。外三合,两足后跟均向外扣可不外露,肘不离 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谓手与足合。两肘下垂不可显 露,两膝紧并起落不开,谓肘与膝合。两肩松开均向内齐抽劲, 两胯裹根亦均齐向内抽劲,谓肩与胯合也。

七疾:疾是毒也。凡击拳出步不疾则不足以制敌。人比我疾 则人胜,我比人疾则我胜。八正:正是直也。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

九胫:胫,下为摩胫,上为摸劲。拳谱曰:“胫者手摩内五 行。又摩胫摸劲咦呵连声。”

十惊:惊为惊起四梢也。惊起者若火机发射,物必落下也。 四梢者血梢、肉梢、筋梢、骨梢,谓之四梢。心一动,四梢已 备,常态悴变,应敌也。此四梢,发与毫毛为血梢,血梢者怒气 填胸,竖发冲冠,血速转胆不寒。舌为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 撼,内坚似铁,心神勇敢。指甲为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峰,
手捋足踩,气力兼雄。牙为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敌肉可食; 忌齿裂突目。总之以四梢之配合,则全身合为一块。又人之四梢 之荣枯则知其躯之荣枯。

十一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打落 打犹如水之翻浪。起落者,起如蛰龙升天,落如霹雷震地;起如 挑担,落如水中按瓢;起如钢叉,落如钩阻,未起摘之,未落坠 之。三意不相连,必定技艺浅。

十二进退:进是前进,退是后退;进步宜提,退步宜倒,进 退皆须见机而行。谱云:“进退不明枉学艺。”学者宜三复斯言。

十三阴阳:出手为阳,收手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开 展为阳,敛束为阴。诸如此类指不胜曲,无须练用皆阴阳合节, 始能胜敌。又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上阴阳相合能成其一块。 总之无论何种动作,皆为阴阳之理也。

十四五行:内五行者,心肝脾肺肾是也。五行拳者,横劈崩 勰炮是也。内五行动,外五行要随。

十五动静:变易物体之位置为之动,保存或维持物体谓之 静。常静以观其目,常动以观其肩。又动静,拳法以静为本实, 以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三和 明则机不露,内外一贯则迹不见。心中泰然抱无守一未尝不静, 意常驰涨,唤起百骸一动具动。存静意于静中求动,存动意与动 中求静。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根谓之动静。

十六虚实:虚是灵,实是精,运动之时使神气精灵贯注全 身,进而示以退,退而示以进,上却下之,下却上之,令敌不可 捉摸,则虚实之妙得矣。精灵皆有成其虚实也。

第九节十六劲踩,斩,挎,截,顶,裹,扑,挑,按,肘,撞,拨,裁, 靠,云。

第十节九子连环扣

九子连环扣:格抓追,撑押推,裹顶催。格、抓、追:起手 格捋,换手抓刁,搭手楔追。撑、押、推:起手钻撑,落手押 挤,翻手拍推。裹、顶、催:起手拧裹,返月寸颠顶,换手捧催。

第一节八一式拳法

练细节。八十一式基本拳法练细节,共分九节,有两种练 法。

第一种练法:起势,蹲猴势。六合式,柳手摸眉,安头势 (柳手摸眉的柳手指起手犹如垂柳。安头势,谓母亲怀胎先有头, 故而起手安头势)。横拳,挑顶,鹰捉,斩手炮,车行如风霹雳 手,裹践手,舟行浪头,江水排岸。蛰龙升天(左右),虎扑, 鸥入林,云摩膀,蛇行拨草,猿猴献桃,马起蹄,阴牵手,缠压 手。卧虎势,寸剪打丹,一马三箭,置结合演。人字膀,熊出 洞,燕抄水,坡摞膀,游蜂摘蕊,金鸡争斗三跟步,狸猫上树, 风摆荷叶,喜鹊登枝,双风灌耳,乌牛摆头。摩挤摸押,催胸贯 节,蜻蜓点水,云中拨月,里拳。挂画,托塔,叶底偷桃,白鹤 亮翅,射球势,探海锤,乳把。金蝉回食,螳螂手(左右),撕 棉手(左右),摩胫摸劲(左右)。缠丝掌,阴阳把,按瓢势,掘 地炮,穿押摩膀,追风炮,摆来鼓手,连珠炮,捉边炮, 摸边炮,连环四腿。背角走林,裹风膀,冲天炮,中节炮,掇腮 穿心掌,插肋撩阴掌。赛箭封喉掌,阳牵手,黑虎掏心,鲸吞鱼 抖鳞。

第二种练法:蹲猴势

鸥入双调双挟,拔寒鸡步,金鸡独立,犁行膀。

走鸡步,鸡腿,鸡蹬,追风赶月三拖步、三赶步,同时体 现鸡嘴、鸡肘、鸡胸脯。

狸猫上树快起腿,狸猫使爪前后地盘倒返身。

蛇行拨草,蛇钉,蛇盘,中节,掌手,连珠把。

猫团伏势中三路,挟含抱裹叠曲收,中三路,猫把爪,上 三路,连环抓。

连环手,狮吞手,斗手,拖手,发机手,束机手,敌球 手,撕棉手,螳螂手,挑拦手,快窜步,云中拨月,怀中抱月又 取物,掇肘吸手,燕劈翅手。

喜鹊登枝,鹳入林,左右转身,回旋,螳螂单捕捉物,游 蜂摘蕊。蜻蜓点水,螳螂架底锤,丢,搂,掏,乳把,飘把,双 把。

叠手,搅梢子,劈胸掌,摩摸掌,开胸掌,托塔掌,单穿掌

水中漂瓦,燕子操水,燕劈翅,乌牛摆头,鹿形肘,猿猴 献桃一打三。

第十二节十字法

练合一。束钻抖擞刹,踩扑舒裹诀(绝),十字组成。

这十字是内外齐动的要法,是从实战中体悟出来的。此十字 须一一磨炼,缺一字难显本拳要义,更难体现出拳打三节不见形 的高层次要求。

束:束是束身,束就钻,束谓三捆三放之首,是起势的规 矩,爆发的前提动作。又束如地,浊气出地变为清气上升,谓地 天之合。练鹤性不争,含而不露。练时松守定慧,内提心沉;夕卜 束背弓,腰沓,胸吞,臂屈,腿屈,肘夹,腿并,先并肢体身 躯,中正,练内站,调气上行;练外束,上肢贴身,下肢摩胫。

钻:钻是进身为上法。钻时先进臀,进臀足蹬,足蹬身进步 抢行,寸践窜°足落还须踩中门,腿进剪子固,身进口占阴,头 进便贴腮,贴腮意中含,如直足踩中门裆里钻,如斜扑两肩钻一 孔,携全身穷身齐进。此谓头有钻意,身有进意,足有追意。钻
是身法变化的开始,也是贴身靠打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全部动作的 前提,并须一气呵成。

抖擞:抖擞是身一抖手便擞,抖擞同时爆发。抖是顺摇为身 动,擞是横摇为手动。抖擞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劲节,可是此 法视同阴阳不可分割。抖擞一法谓十字劲,抖是顺劲横用,擞是 横劲直击。抖擞可体现于身躯的每个部位。抖擞内含四梢皆惊和 突然爆发的劲节劲道。按拳谱的讲义为架梁闪析不在重,称小打 起千百钧。《内功经》的讲义为“井池双穴,发劲汹汹疽

刹:刹是阻也,也是住。内外皆停,内刹谓塞,外刹谓钉, 并含搓钉停撞之意。刹是人在运动中产生一定惯性后,忽然停住 叫做刹,例如人跑时双脚忽然停住,犹如板上钉钉,牢固不动, 也叫做刹。此意为当惯性所产生的力道改变轨迹并作用到对方的 某个部位,是刹劲的运用。

踩:踩的劲节是踩尺寸,踩的劲道是踩毒物。踩时用梢节拳 踩梢节步,中节拳踩中节步,根节拳踩根节步。踩时知近知远, 知老知嫩,知宽知窄。还须含踩破砖石踩塌地的意念,或踩不留 痕的轻灵动作,及挪也踩,闪也踩,进也踩,退也踩,总之凡动 必踩叫做踩。踩要在头领臀攻中完成。踩谓调节尺寸。

扑:扑是击敌的总则。此意为奋不顾身,全身进取,似箭离 弦。此法如饿虎扑食,狸猫扑鼠,猛虎扑兔。扑时要疾速勇猛 准,不胆寒。用虎践马奔鹰捉鸥入的法则朝前一直而去为之扑。 不留后路,破釜沉舟。总之在束钻时将以上之法全部携带,体现 于束钻直进的刹那间叫做扑。

舒:舒指舒服,舒有导引和柔顺的含义。练时先舒气血肉, 后舒筋骨皮。还须舒其力,舒其经,舒其意,舒其势,舒其身, 达全身无一抽扯悖戾之处,并用有意却无意,有手则无手,有力 则无力的法则去练,最终体现出极尽刚柔之表述。练出无中生空 意,才为舒字的真正含意。此舒一法凡是在练势用功中处处含 舒,就可将有意练为无意,只要练到无意,在练用中就不会生反 气,无反气就不会生反力。拳谱曰:有手生拙,无手生随。有力 滞僵,无力气顺。气顺劲达,姿势安然。内不逆悖,外不抽扯叫 做舒。

裹:裹是包裹不漏。裹内含借、顺、贴、粘、旋。上裹为撑 诀,下裹为里押。缠为横裹,斜为绕裹,高为挑裹,低为压裹, 外为挎裹,里为旋裹,直为抖裹等。裹法有迫使对方中心走偏的 功效,也可用裹来打破对方平衡。此法皆为破解来势拳法。拳谱 曰:“裹为柔化,拧旋挤压,用裹必加搓,好似抱包裹。”练时 自裹要紧,用时裹人要横。本法练时两裹一搓,搓时每搓必裹叫 做裹,用时一裹一搓为之裹。

决(绝):决指水决堤溃坝夺口而出之势不遗余力。用决必

绝,内决不留气与力,外决不见展与束。决在此处指抖绝,抖指  颠抖,绝指什么都不留,谱称之为“决者无所不绝,绝不绝硬崩 179

摘豆角。”此意为豆角干后正要炸裂,复用手去摘,此豆角不炸 则已,一炸则不遗余力,有多大劲释放多大劲,有多大势展放多 大势。拳谱曰:“踩亦绝,扑亦绝,裹亦绝。”总之十字皆绝, 势完劲止,返回无极谓之绝。

也讲举手不留情,接手绝情义。游艺引盘根中的真是九秋鹰 得势,擒定狡兔便超升,也谓之绝。

第十三节黑点点穴歌诀

练闭窍找穴位。黑点穴,意中妙,练家细心把穴找。只能知 不能用,交技角斗要谨慎。人身三十六死穴,十二时钟内包括。 上点天突下点阴,点了两肋点中心。点两则有径章,额头两边是 太阳。上点眉心天目穴,下点眼鼻人中穴。崩拳起手点心募,胜 似黑虎掏了心。头上晕张嘴呕,跌跌撞撞把命休。分秒必争将手 伸,劈拳落下即能醒。前属阴后属阳,奇径八脉内中藏。身后点 了命门穴,身子瘫痪行步难。两太阴在脑后,掌功击出把命丢。 脐下丹田连海底,内聚阴阳二真气。膝顶指点气不通,丹田一破 全身空。

第十四节注意事项

拳谱曰:“一艺求精百倍功,功到云路自然通。”这句话是 针对猴势而言,此意是指练猴势一要克服势单式简的思想,初学 时要有信心,先不为单调而辍学,后不为难练而退却。十四节注意事项

拳谱曰:“一艺求精百倍功,功到云路自然通。”这句话是 针对猴势而言,此意是指练猴势一要克服势单式简的思想,初学 时要有信心,先不为单调而辍学,后不为难练而退却。

练时选一个养静的地方进行静养,此意为以避干扰。忌大怒 大喜酒过量。身体过累时不练又初练时不主张调息。

练功反应:在练猴势的过程中,如出现小腹汩汩作响,并伴有肠鸣 和虚恭频生,原先有过外伤性的部位虽然早已完好如初,有的人 也还会出现疼痛难忍的感觉,另外还会出现凉、热、麻、痒、 轻、重、高、小等反应。小腹汩汩作响有肠鸣和出虚恭,是内天 地翻时,人为地对小腹部产生了压迫和拥挤,导致了肠胃蠕动加

(4)热。热是真气充裕,真气在三心及丹田处过度活跃的征兆。

(5) 麻。麻是真气在各窍位跳动、滚动、流动,刺激窍位的 感觉,真气通丹道后自然消失。

(6) 痒。背部痒,头皮痒,会阴痒,肛门痒。痒是真气打通 经络到达皮肤最浅层,皮肤受到刺激的一种正常反应。这种反应 在练功当中出现两到三次,待经络打通后便可自然消失。出现这 种反应忌抓打,实在痒的难受可轻轻抚摸。

(7) 轻。轻指练功中出现身体轻高,伴有上升感,双腿有无
负重感,足有前窜感,且身体有置身于水中的感觉,这是本拳大 周天已通的症状。

重。指练功时出现的身体重小,脚有踩进地的感觉,特别是在下蹲时,自感重量下沉,体积缩小,身体有充实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真气透背出肩,力以能易劲的反应。练本拳如出现头晕流鼻血,是练猴势时有身前俯和头不 悬及弓背时腰过度弯曲的毛病。如下肢麻木,一是蹲猴势时间过长,二是有后仰的弊 病。如射完丹田有脑涨的反应,那是头没有悬或悬得不到位,和 发劲的意念没有到达两肩及两肘。发“咦呵”二声时出现口干舌燥,那是下蹲发咦声,吸 气时气没有吸至丹田或足踵。发呵音时气不是从肺经催出。以上诸多的不适反应,练功者只要遵循静心修道的法则去练,所有的不适感觉就会逐步消失。

第一节阴阳五行五行拳论

论阴阳,一个事物两个方面,说的是平衡。讲五行,如环无 端,论的是物链。阴阳出自河图,五行出自洛书。阴阳与五行是 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与五种物质的长生长消。古代人认 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均由阴阳来平衡,凡是平衡的事物均由金木水 火土五种物质来循环。到了战国后期,齐国人邹衍把阴阳和五行 结合起来用以说明世上万物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学派,使阴阳五 行说相当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各门自然科学,特别对古代医学 更是远远超过其他科学,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阴阳五行 说对中国武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阴阳:阴阳是抽象的概念,它不但能辨证拳理,而且能以简 驭繁,捋顺本拳练养顾击的变化规律。例如身躯的束展、吞吐、 进退、起落,皆可视同阴阳无端互变,此生彼消。凡是动的、向 外的、向上的皆都属阳;凡是静的、向内的、向下的皆都属阴。 拳谱曰:“天地有阴阳,始能生化万物而不穷;拳上有阴阳,才 能变化灵捷而生克。天地无阴阳变化,则万物难生而消长;拳法 无阴阳,则起拳难翻转而生克。”招式无阴阳,则是直勾直挂。 所以说,阴阳是心意拳的根本,五行是心意拳的横纵。

拳法上的阴阳,还须同人的呼吸同时论述,因呼吸之气也分 阴阳,故须与人体阴阳相随论述,只有这样才能在剧烈运动时以 力易劲,不伤己,不累己,将自身的劲道倾泻到对方身上。按拳 谱讲,人的一呼一吸谓一息,一息谓二气,单纯地从呼吸上讲, 呼谓一气属阳,吸谓二气属阴。阳气称清气,入脉,进脑,能补 增先天一气;阴气称浊气,入肾进泡,能净化先天一气。口的出 入、鼻的呼吸叫做人体内在的阴阳,也称人体内在的阴阳相合。 身法中的仰吞吸,俯吐呼,叫做人体外形的阴阳

浏览8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