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鹿岛新当流

此派传承宗谱大略为:国摩真人一六代邦丸一九代常伯一 十五代亲贞一十九代常足一廿六代常乡一三十代庆澄一三十四代 长庆一四十代秀庆一四十代呼秀一四十八代秀室一四十九代呼 常一五十代觉贤一五十一代常贤-高干一五十二代晴家一五十三 代晴次一五十四代直常一五十六代常明一五十八代常亮一六十代 常香一六十二代常淑一六十三代规一郎一六十四代浩一郎。

相传此派是鹿岛神宫国摩真人所创。真人在神宫内筑坛拜 祭,得神灵付托,铸成武瓮槌神之“师灵剑”,后遂以“鹿岛 太刀”之名大行事座主职,并以吉川家为中心代代相传。此派 在十五、十六世纪很盛,因此也有人把它和京八流相对称呼 为“关东七流”或“鹿岛七流”,因那时该派本身就有许多分支 之故。

此派剑法之特征,在于针对古代作战时武士都着铠甲,所以 攻击时主要攻其小手、颈动脉、咽喉等处,是非常具有实战性的 剑术。鹿岛市还将它指定为该市无形文化财。

(-)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

此派谱系略为:饭筱长威斋家直——盛近——盛信——盛 贞 盛茂 快贞。据云家直六十岁时,斋戒沐浴,向香取大 神发大愿,神乃授神书一卷,其剑法亦因此在饭筱家中流传,已 有宗家二十余代。派中健者冢原土佐守、松元备前守、诸冈一羽 斋,均在丰臣秀吉军中,其后又有片仓小十郎村典、黑泽源七 郎、中台信太郎、松元直一郎等担任各藩的教师,因此流传甚 广。其“神道流平法”于昭和三十五年被指定为全日本武道最早 的无形文化财,可见其地位。

此派托始于神道,不免神秘色彩,其实是古代作战时的综 合技艺。故除剑法外,尚含有柔术、居合、棒、枪、蘸刀、手里 剑、忍术、军配法、筑城法、天文地理风水阴阳、气学,以及 神道、佛教密宗的修行法等。其术以夜战、低姿势、瞬间发刀为

著,也最擅长在狭窄的屋内 应付突如其来的袭击。

(三)卜传流

此派谱系略为:冢原卜 传一十六传田中武平一中村 次太夫一津轻初代栋方十佐 卫门清久一栋方作右卫门贞 长一小山次郎太夫英贞一小 山太郎兵卫英长一小山太郎 兵卫英伦一小山仓藏英清一 小山太郎兵卫英直一小山百 藏英正一小山英一英孝一小 山英太郎一小山秀雄一小山 秀弘。

冢原卜传,于一四八九年生于茨城县鹿岛郡,乃冢原城主 冢原土佐守安干之养子。生父觉贤即鹿岛新当流之名家,养父则 传香取神道流剑术,故冢原卜传兼得两派之技。十七岁时,出访 游历,经十三年返乡后,在鹿岛神宫参悟,据说得神示“一之太 刀”而悟入。此派所谓一之太刀,重在气,要仿佛有燃烧起来的 气焰,才能对敌人造成压迫感。其次是身体左右移动、进退,要 重视间拍节奏,这也是要有修养功夫的。

(四)小野派一刀流

一刀流是个庞大的系统,源祖均出于室町时代的伊藤一刀斋 景久,二代小野次郎右卫门忠明曾任职于德川秀忠,对真剑、木 刀组合技法有所整理,故后在历代将军家诸大名间流传甚广,乃 日本剑法之代表流派。

小野之后,传承谱系略为:忠常、忠于、忠一、津轻土佐守 信寿、津轻信着与小野忠久。以后就由津轻家与小野家传承,但 小野一系又转由小鹿家传承,大正以后,二系又合由季节笠森顺 造继承,再传笠森健美。

所谓一刀流,其哲理是一 拍之下即分胜负。笠森顺造所著

(五) 一刀流沟口派

此派元祖仍然是伊藤景久, 二代也是山野忠明,但忠明下 传沟口正则,便称沟口派。传 到江户时期会津藩的池上安道 时又予以大力发扬,对技法有 些改造,故此派又称池上派, 池上安道才是始祖。技法特征 号称“左右转化出身秘太刀”, 顾名思义是利用左右转动之方 法进行攻击。

(六) 北辰一刀流

此派可能是古武道中最新 的流派,幕府末期才成立。由 幕末三剑士之一,有天才名剑 之称的千叶周作成政所创。周 作本习一刀流,后赴各地道场 考察,取义于北极星,创立北 辰一刀流。《论语》说,为政, 譬如北辰,不动而众星拱之,

此派剑法,要由此参悟。其实即以静制动,乘敌方出剑时批隙捣 虚而入也。

(七) 一刀正传无刀流

一刀流传了九代以后,由山冈铁太郎开创了这一派。因受禅 宗影响,强调“事理一致,心外无刀”,故名无刀流。技法重在 正心修身、虚视胜负,自然易于胜利。此派因山冈生家与小野氏 有姻戚关系,其技又得到小野家九代业雄忠政之印可,认为符合 其家传武学,故名一刀正传。是最具“剑禅一如”思想的流派。

(八) 甲源一刀流

此派系谱上推至清和天皇,其实乃逸见太四郎义年所创,发 源于琦玉县。因系出甲斐源氏,故称甲源一刀流。二世太四郎义 苗,三世义丰,四世义隆,五世长英,六世爱作英敦,七世武义 纯,八世实道,九世逸见知夫治。此派在安永、宽政至明治初年极 盛,门下三千余人,且不乏农民、庶民,大抵是沟口派一刀流与源 家兵法剑技的综合。今存逸见耀武馆,琦玉县指定为文化财。

(九) 中西派一刀流

创始人为中西忠太子定,他是小野派一刀流第四代宗家小野次 郎右卫门忠一的门人,独立创派。二代为中西忠藏子武,首创竹刀 剑法。三代为中西忠太子启。幕末不少剑士出自此派,明治、大正、 昭和初期号称剑圣的高野佐三郎亦为此派,大本营在镰仓市。

(+)示现流

这是萨摩地方特殊的流派,始祖东乡藤兵卫肥前守重位。重 位初习待舍流,天正十五年随藩主岛律义久去京都,又学了天真 自显流的技法,并遇到京都万松山天宁寺善吉和尚,受学后,将
待舍流自显流融合成为示现流。示现,取义于《法华经》之“示 现神通力”。

重位四十四岁时担任岛津藩之剑道师范,故此派又称“御流 仪示现流兵法”。重位传重方、三传重利、四传实满、五传实昉、 六传实乙、七传实位、八传实名、九传重矫、十传重毅、十一传 重政、十二传重德。技法特征是攻守兼备、先发制人。其家藏文 书被指定为鹿儿岛有形文化财。

(+-)鞍马流

此派祖师为大野捋监,明治时期较盛。但旧的图谱文书武具 及馆舍都在“二战”时期焚毁,十五代宗家柴田卫守中兴之,现 在成为古武术和现代剑道糅合之流派。除正面击打外,也有变化 卷落敌刀的技法。

(十二)柳生新阴流

室町末期上泉信纲所创,下传柳生宗严,底下之传承为:宗 严一柳生利严一德川义直一柳生严包一德川光友一德川纲诚一 柳生严延一德川吉通一柳 生严传一柳生严春一德川 治行一柳生严之一柳生严 久一德川朝斋一柳生严 政一柳生严蕃一德川庆 恕一柳生严周一柳生严 长一柳生严道。

此派名气甚大,特点 一在取法于自然界物象, 如蜘蛛、猿、燕;二在强 调“无刀” “无形”。无形图片1 图片2 图片3

指无定形无定位,随敌而动,千变万化。无刀,谓用刀者无对刀 之执着,合理自在地用刀,便能取胜。后世常以为无刀是指空手 入白刃,还据此拍成电影,其实是误解。

(十三)二天一流

此派为宫本武藏所创,二代寺尾求马助信行,三代寺尾乡右 卫门胜行,四代吉田如雪正弘,五代山东彦左卫门清秀,六代山 东半兵卫清明,七代山东新十郎清武,八代青木规矩男久胜,九 代清长忠直政实,十代今井正之信胜。

二天一流,又称二刀流,指身上所有武器都该用上,故长 刀短刀应当并用,一切技巧也都该用上,宗旨只在如何杀死敌 人,所以无定法无定形,以最直接最能达成之方法为上。所以 技法十分简练,一共只有五种刀法,但讲究“人刀合一,身与 心平”,以坚强的意志,随机活用以克敌。内容具详宫本武藏所 著《五轮书》。

(十四)野田派二天一流

宫本武藏五十岁以后的行踪不可考,在宽永年间,肥后千 叶城的细川藩处开始流传《五轮书》,正保以后遂衍出野田、山
东、山尾三派。野田派的大本营在熊本市,传承大抵是宫本武 藏一寺尾求马之助信行一新免弁功信森一村上平内源正雄一村 上八郎右卫门正之一野田三郎兵卫种信一种胜一大冢庄八一大 冢又助一野村市作一伊津野十内一野田三郎八一野田辰三郎一 加纳军治一指田次郎一古贺德孝一志岐太一郎一川格致一神尾 宗敬一大浦辰男。

此派每年时 十》»^宫本期,六月十二则拜寺尾信行。

(十五)神道无念流

始祖福井兵右卫门嘉平,永禄十三年生于下野国,殁于天明 二年,八十三岁。二代户贺崎熊太郎晖方,三代冈田十松吉利, 四代斋藤弥九郎善道,五代斋藤新太郎龙善,六代也是关东派初 代的根岸信五郎,七代中山博道,八代中山善道,下再分小川武 和佐伯宗一郎两支。其中斋藤弥九郎与北辰一刀流的千叶周作、 镜新明智流的桃井春藏,并称幕末三剑客,门下名剑辈出。

所谓神道无念,是说作战时要断绝念头,积极攻击。攻击迅 快,后发先至,决胜于鞘中。

(十六)心形刀流

创于水轩秀明,当时他的道场与上述三大名剑,合称江户四 大道场。到九代伊庭兵卫秀俊时,因担任幕府讲武所师范,故各 地采用者甚多,至今龟山市三重县均指定此派为无形文化财。

以“心形刀”为流派之名,可想而知是以心的修养为第一 义,技艺磨炼还在其次。心正则技正,心的修养不足,技艺必 乱,风格则以质实刚健为主。

(十七)天然理心流

此派是剑术、柔术、棒术、合气术等综合的武术,由远江 人近藤内藏助于宽政年间所创,下传近藤三助一近藤周助一近藤 勇一近藤勇五郎一樱井金八一近藤新吉一加藤伊助。

(十八)虽井蛙流

深尾角马所创,乃鸟取藩剑术的主流。他曾学过圆石流、去水 流、东军流、卜传流、神道流、新阴流、户田流、念阿弥流等各派 武术,后结合而创此派。所传著作,初卷名“万胜之卷”,中卷名 “利集之卷”,免许称“梦想秘极之卷” O下分石河派及白井派。传 到上野小平太忠亲时,又著有《井蛙语海》《武士言草》,对虽井蛙 流的背景、武士的理想、武士道的形成、剑术的内涵均有所阐说。 至今该派在鸟取市的尚德馆仍以“文武并进“为号召。

(十九)驹川改心流

始祖驹川太郎左卫门国吉,甲州人,自幼学习兵学剑术,因 感念母亲爱抚幼儿口中流涎的情景而奋发精进,故此派以“改 心”为名。创派以后,传樱田次郎左卫门贞国,又在剑术之外加 上了短刀、蘸刀、锁镰等术,尤精于短兵。其后传藤井三右卫 门、四传藤井右门、五传小岛平吉直吉、六传加藤与七信吉、七 传野口源藏义政、八传里田弥平正好、九传高冈弥平义孝、十传 万象清水敏之、十一传清水矩之。本派以富士藩为基地。

(二十)野太刀自显流

野太刀又名阵太刀,创始人乃冷泉天皇安和元年萨摩地方的 伴兼行。他出身军旅,后裔也多投入战场,参加过戊辰朝鲜之役

等。又称为药丸流,因主要 在药丸家族传承。系谱大略 为:伴兼行一肝付兼贞一兼 俊……药丸弹正一药丸壶岐 守 药丸兼陈一兼福一兼 庆一兼雄一兼中一兼富一兼 武一兼义一兼文一兼吉。此 派因生于实际战争经验中, 故讲究“一剑必杀”。

(二十一)马庭念流

创始人为奥州相马人相 马四郎义元入道慈恩。据云 于安乐寺悟得剑术,故又称

念阿弥慈恩流或念阿弥流。 日本刀的“地肌”与刃文 传赤松三首座禅师慈三,此派后转居马庭,所以又名马庭念流。 十世安嵩时发展到江户。目前群马县指定其为无形文化财。而其 实恐怕是庶民剑法加上护身术。

(二十二)深甚流

祖师草深甚四郎,加贺国草深村人,南北朝时期曾任新田义 贞部将,但生平不详,仅民间有他太刀破枪的传说。此派后来在 加贺藩经武馆传承,每年举行一次草深甚四郎慰灵剑道大会,主 要有“型”五套。

讨论

日本剑术流派自然不只上述这些,例如居合术的各派,其 实也都是剑派,只是它们更强调拔剑法罢了。因此有些门派便居 合与剑法并称,如信拔流剑法居合术、小鸥流剑法居合都是。初 实剑理方一流则既是剑派也是居合术。居合讲的拔刀之技,在我 国,仅视为剑术中一个小环节、小动作,在日本却是蔚为大宗, 所以才在剑派之中别居一队,形成了仿佛另一个阵营,其实它们 是一体的。我们考察日本剑术时,对此不能不知。

剑派大多也不只用剑,多半是综合型的,什么都练。或以剑 为主而兼习其他,例如一种上文没谈到的立身流,就是剑术、居 合、枪、棒、半棒、长刀、捕绳、四寸铁刀都有。另一些以其他 器械闻名的流派,一样也有剑法,如竹生岛流棒术,就也用三尺 二寸之刀。我们中国各门派大抵也都有器械、有拳搏。器械之 中,某些门派以剑见长,可是也很少只练剑而不练其他兵器的。

这些剑派,如今在日本称为古武术或古武道,跟现代剑道 并不是同一回事。现代剑道不乏女剑士,这是古代没有的。现
代武道馆里练剑,着眼于比 赛竞技规则,练习攻防,重 在得分晋级,和古代以搏杀 为宗旨的用剑心态、技法也 不相同,更不讲究什么门派 特点。而且各道场均以推广 为主,招收学员甚多,具有 普传的性质。相较之下,古 剑术就显得较为神秘,具有 秘传性质,门弟子仍保持着 古代师尊和门人的关系,因 此弟子数都不会太多。如小 野派一刀流门弟子一百五十

名,沟口派一刀流三十人左右,一刀正传无刀流这一代的门弟 子仅不过四人。门人弟子跟一般学员的概念是不同的。当然, 时移势异,如今古武术若要发展,也渐渐要宣传推广,甚至也 要收女弟子,但这种门派宗风式的气氛和惯例,毕竟仍与现代 剑道迥然异趣。

不过,造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关键,还不在门派的仪式、 规矩、气氛、师徒关系、秘传,以及独特的技法招式,而在情 境。依我上文的描述,读者已不难看出日本剑法各派往往有神 道或佛教的渊源。当然,剑术的参悟可能得诸禅机或神灵示梦, 可是这只是其原因之一端。假借神佛以自炫其技,以故神其说, 也只是另一个原因。真正影响各派,使它们都牵扯上神佛的, 是战场上厮杀所面临的生死情境。武士必须克服他对死亡的恐 惧,他的生死观也直接关系着他对剑术的看法,他的精神状态 更须要修炼,才能自信而平和地出刀,去迎接那生死一瞬的结 果。这种精神性的修为,当然很需要宗教的支撑。在神佛前参

礼、静坐,或体味某句经 文禅语之哲理,均可使人 心生稳定感,对坚定其人 生观亦有莫大之裨益。

这个性质,也直接影 响到他们对剑术的体会。 剑术只是一套拔刀搏杀的 技术,可是用刀的是人, 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着 他用刀的力道、速度和一 切技术。因此精神面的修 养远重于技术之锻炼。而 要修养精神、体会剑术之 真意,自然又须借助于宗 教。许多剑法书都讲得玄 之又玄,仿佛禅家之机锋; 许多流派也都强调心法、 无念。或如宫本武藏那样,讲地、水、火、风、空。有些流派还 有道歌,如气乐流柔术,是讲临机应变,有心无心的,其道歌我 不会译,直录于下:夜记晴力、岛刀馨^力、|志生京先刀 父母井记次力溢人60影月上映各 月影。”凡此,均显示了一种技进于道的风格,内涵比我国的各 武术门派似乎更要深邃些。

有些剑派还喜欢称自己为兵法,如兵法二天一流、柳生新 阴流兵法。据宫本武藏说:“人们常讲的兵法,特指的即是剑 法。因为整个社会,一切都在剑的统治下,所以剑法才被称为兵 法。……关于武士的一切学问都属于兵法,没有例外。……就兵 法家来说,遍涉诸艺,以修养心性,使兵法与世界共进步,是十 分重要的。” “真正的兵法要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适用于任 何人。”(《五轮书-地卷》)意思是说:武士从刀剑上悟出的道 理,即是兵法;而兵法又是可以通贯到一切事物上去的。他举了 一个木匠做木器做例子,说木匠必须善于选择、利用木材,还要 能领导组织工人去营造。木工之道如此,岂非与用兵用剑相同? 可见木匠有木匠之法之道,兵家也有此道,此道相通,且能贯穿 于一切事务之处理中,这种讲法,仍然是“技进于道”式的,剑 道兵法,便与人生处世法则相连贯了起来。

这些剑派剑术,还常有剑豪小说和其他文艺作品与相羽翼。 如吉川英治写的《宫本武藏》、五味康佑的《柳生武艺帐》以及 描写鹿岛神流的鸣海丈《炎四郎外道剑》、写野太刀自显流的池 波正太郎《人斩半次郎》、写尾张柳生流的电影《柳生连也武艺 帖》、写无外流的池波正太郎《剑客商卖》、写北辰一刀流的浅 田次郎《壬生义士传》与司马辽太郎《北斗之人》、写甲源一刀 流的中里介山《大菩萨岭》、写心形刀流的司马辽太郎《燃烧的 剑》、写天然理心流的司马《新选组血风录》、写林崎梦想流的 牧秀彦《流浪的剑圣》等等,小说、传记、电影、电视、漫画, 不胜枚举,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这也是日本各流派至今得以存在的社会支撑,咱们中国便无 此条件。一、文艺作品渲染得较多的,只有少林寺。其他门派之 历史与人物便无人问津。其次,就是偶尔谈到少林、武当、霍元 甲,也不考证历史与武术,瞎掰乱扯一气。三、尤其喜欢杜撰门 派,弄得真伪糅杂。搞得假的仿佛真的,真的倒都像假的。

目前,日本有“日本古武道协会”在收集、整理这些剑派的 材料,并经常组织、办理“古武道演武大会”,希望在现代竞技 体育概念之外,仍能保存这些老门派的宗风与传统。我以为此法 是值得国人借鉴的。日本各剑派重视心重视气,有技进于道的特 性,更可供我们参考。现在大陆各地武术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普 遍康劣。又光晓得锻炼肢体、苦练技法,一般文化课业尚且不能 应付,遑论养心养气、建立人生观?因此以上大略介绍日本剑术 诸流派及其内涵,或许不为无益。

再说,据我粗浅的知识看:中国所谓剑术,古代的均已失传; 近代的,自明末清初以降各派剑法,应该全都是由日本剑术转化 而来。此说或不为民族主义者所乐闻,但实情恐怕竟真是如此, 所以介绍一点日本剑派的概况,又不为无益也。

只是我完全不谙日文,对日本剑派之见闻也很有限,以上介 绍可能颇多错误,还请学界先达多予赐正是幸。

有回去重庆,在机场买了本《叶隐闻书》解闷。旅中读毕, 有些感触,略说一二。

此书为日人山本常朝口述,十一卷,谈的是日本武士道。日 本武士道,思想内涵十分复杂,有儒教之武士道,讲究仁者之勇; 有兵学者之武士道,讲究谋定而后动,以战争代替复仇。山本常 朝谈的,却不是这些。他的书,形式上类似《论语》,故又被称 为《叶隐论语》,或《叶隐论语摘抄》,但其实与儒家所说大相 径庭。

分歧最大的,是鼓吹极端忠君。生命之价值,只在尽忠于主 君,随时准备为主君奉献生命,以死报主殉主。我国人整天批评 儒家倡言忠君,实则儒家并不主张尊君忠君。后世在帝制底下, 由皇帝提倡的国家君王意识形态才鼓吹忠君,说“君要臣死,臣 不得不死” 一类话。孔孟荀何曾有这等妄语?但就是“君要臣 死,臣不得不死”,跟山本常朝所鼓吹的忠君思想比起来,仍是 小巫见大巫的。那是君不见得会叫臣死,臣却拼了老命要为君去 死,时时以忠君为生命唯一之价值,以为君去死为唯一之意义。 一切精神锻炼、行为规范,均以此为鹄的。忠君至此,真令人叹 为观止矣。

如此忠君,已近于宗教式 之虔诚,死亡成了奉献的仪式, 故讲究美感。

武士平时就要勤于照镜梳 妆,怀中且需常带胭脂。晨起 立刻沐浴,剃净顶门中央,整 理发型、喷上香水。还要修剪 指甲,用浮石打磨平滑,再用 金色草抹上指甲油。战盔战甲 也要熏香,有时还得插一枝梅 花出征。牙齿上染的黑色更不可 脱落,汗毛要常刮,等等。临死 时,尤其要讲究。要从容、要有 仪度。有时切腹时还要听能剧、 看歌舞,要死得优雅。

但此种从容雅度,与儒者 就义赴死时所显示的大义凛然, 如文天祥、颜真卿,实在是两 回事;跟侠客慷慨悲歌,如荆 轲之风萧萧兮易水寒,也是两 回事。

儒与侠有生命的悲剧感, 壮烈刚大之气,喷薄而出。山 本常朝所歌颂的武士道却只是媚, 些姿态来,有以媚之。是有如孔子所批评王孙贾说“与其媚于 奥,宁媚于灶”(《八伶篇》)的媚。其美感亦只是媚态。

在献祭生命时,武士所显示的轻生,或如山本常朝所提倡的 “不要想那么多,先死了再说”的所谓狂者精神,当然也与儒家 的中道思想迥异。就是儒家所说的狂,也与之异趣。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就是舍。武士之舍生取 死,乃是狷,不是狂。舍生是舍,取死一样是舍生,并没有进取 到什么,也没有得到进取本身。

乐府诗《公无渡河》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 当奈公何!”那渡河前进的白发狂夫是死了,但他渡河本身这个 行动,却彰显了他的生命是自主进取的,不听人言。武士之狂以 取死,则是归依于他者的。该书卷十引了一首和歌,唱道:“在事 事皆伪的世上,唯有死才真实。”又说:“若与真道拥抱,即使不 祈祷,神佑依然。”此种以死为真道的想法,不就是信徒式的吗? 日本真理教的信众,因相信死亡才能永生,而集体自杀,没有人 会说他们勇敢。认为死亡可获神佑,可与道合一的武士,又怎能 说他们是狂者或勇者呢?这连孔子所批评的“暴虎冯河”都及不 上呀!

死亡既是献祭,自己取死固为一种献祭,自然也还要杀人为 祭。宗教中本有“牺牲” 一词,为了成就这宗教性,人命遂不值 一提,是随时要杀了人去献祭的。

卷七载:“山本吉左卫门武弘,在父亲神右卫门重澄的命令 下,五岁时杀狗,十五岁时杀死刑罪犯。过去的人更是如此,一 到十四五岁,就被迫累积杀人的经验。胜茂公年轻时,也被直茂 公命令练习杀人,听说一次要连续杀十多个人。”又载一人乘船, 看船上人不顺眼,就把那人杀了。然后命船夫摇到僻静处把尸体 埋了。埋妥后,又竟把船家也杀了。杀毕,他本带一男妓上船, 说:“好歹你也是个男的,年轻时候体味一下杀人比较好。”故也 让他在尸体上刺了一刀。诸如此类,皆不以人当人,把杀人当玩 儿,或当成人生必需的训练。

这不能说是日本人特别无肺肝,只能说在一种杀牲献祭式的 情境中,杀人被当成从事这种宗教性的仪式过程。

杀人,当然也包含着自杀。自杀也是要练习的,届时才能从 容不迫,完成此种祭仪。书中对此,着墨甚多。

当然,贪生怕死,乃人之常情,要叫人忠君赴死并不那么容 易。故皈依死道、效命主君,仍有待于教育。要强化人求死之信 念,山本常朝辄乞灵于佛教。

卷八云:“在日本,佛法广为流行,连世俗人都称道佛法。可 这些人多半都是胆小鬼,贪生怕死,与佛法背道而驰。因为佛法 讲究'生死事大’’断念生死’’脱离生死’。尚未开悟,就要直 面生死,难免以生死为头等大事。原本没有比死更为轻松的事 了。”卷十一又说:“武士,若不离生死,则无用。所谓万能一心, 并非无心,是说离开生死,一心任事。”这都是用佛法来去除武 士的怕死之心的话。

但佛教之说生死,固然有叫人勘破我执、勿迷恋其生这个部 分,更重要的,却是由生死流转说无常、空、苦。武士道有取于 佛教者,仅为其偏义而已。

讲到此,不由得想起《佛之主事们:殖民主义下的佛教研究》 (Curators of the Buddha: The Study of Buddhism under Coloniali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中两篇文章。

其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Robert H. 教授的《日本民 族主义之禅》。此文认为日本铃木大拙的禅学,是日本殖民主义 与西洋东方主义结合成的怪物。为了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现代 化过程中塑造日本民族精神,铃木倡言一种日本式的、经验性的 禅。禅在铃木的宣传中,并不是佛教一个教派,甚至也不是一种 宗教,而是超越历史的、直接的体悟。通过对禅的这种解释,铃 木等人把禅与“日本人”结合起来。佛教或禅,成为日本拥有的 独特精神。宣扬这种日本精神,又恰好与日本对亚洲的殖民扩张 同步、同构。图片4

另一篇是意大利Gustavo教授的《Giuseppe 与《莲如上人绘传〉(上)《石山寺缘起〉中的浮世绘法西斯时代的佛教学》。讨论世界著名西藏学及佛教学者 在墨索里尼主政时期的演讲与随笔。在一九四一~一九四三年 间,为了加强日本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合作,在《大和》  ±发表了许多文章。他借助于铃木大拙的论著,显示了 他对现代主义的质疑、对禅的向往和对受禅学影响的日本武士道 之着迷。这些文章中,科学式的观察,跟怀旧式的浪漫东方主义 论断交织为一,由批评现代性,去武装法西斯。他从铃木大拙那 里学到的,正是日本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中那种超越时间、当下即 是、死生如一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谈的,都是后来的事,离一七。。年左右成书的 《叶隐闻书》已有不少时日。但文中所谈到的问题恐怕不能说与 该书没有关系。佛教,一般都觉得它慈悲、不杀、护生、出世、 寂静,但在日本武士道的运用中,却完全两样。那是要杀人、要 自杀、教人死生一如而实际上是叫人去死而不重生的,是曾与殖 民主义、法西斯、东方主义相联结的。铃木之禅,和武士道之 禅,内在或许有其一脉相承的关系。

此种武士禅,本质上只是借禅以巩固人赴死之心,故亦无禅 者之其他修养,故武士之好色、好货,皆颇异于修行人。

好色,尤其是好男色,乃日本武士之一大特征。卷一引述 井原西鹤之名句:“没有契兄的少年,跟没有丈夫的女人一样。” 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日本佛教,本有不禁色的宗派,婚娶如 常人;吃肉,甚至吃鹤也不在话下。但如此普遍的男风现象, 恐为佛教教义所不容,然而似乎也没看见当时佛教界对此有何 批评、有何纠正。大概在彼此利益相关的结构中,和尚们也就 睁一眼闭一眼啦!

说了这么多,全是恶评,似乎没一句好话。但其实书还是很 好看的。文字素美,李冬君的译笔颇有松秀清婉之致。书中论武 士心性及行事法则、说锅岛藩家族史及武士言行,亦皆均可以备 史考,也可以见风俗。

浏览4,0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