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者顾拜旦关于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 结合的思想m,是这项世界性体育运动的本质核心。因此,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将“人文奥运”作为它的重要理念之一。今年恰是 奥林匹克文化和教育年。我们认为:武术要在提升的平台上找到 与奥林匹克精神相一致的切入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有 必要从文化和教育做起。
人们往往在议论某个民族野蛮时,会联想到他们的文化不发 达,或者说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武术是在悠久而特殊的文化氛 围中演进的。武术由野蛮血腥的技击“文”化出套路,进而产生 谱,这都是武术文化水平提高的有力证明。
近代武术有过与兵操相结合,与体操相结合的历史,甚至当 时的武术成了 “中国的体操”——这种“新武术”现象是当时社 会文化和学校教育的亮点。从中我们观察到武术之“文”化的演 进:自近代起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完全是“中式”的了, “中西融合”是这种“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新中国完成了武术体育化,逐步实现武术竞技化,并在改革 开放中不断提高竞技武术国际化的水平。这是当代武术之“文”化的新趋势、新特点。
体育、竞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要素,当代武术的体育 化、竞技化使武术贴近了奥林匹克运动,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和 深邃思想不仅仅在于体育竞技,“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才 是它的主旋律和永久魅力。武术想要深入奥林匹克的人文氛围, 仅仅侧重于体育与竞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当代武术之“文”化 应该首先以呼唤武术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为要务。
中国古代极讲究人性、德性、理性的养成,因此武术的最高 功夫是“内修养”,即武术由外化的实践转化为内化的质的升华。 这种质的提升就是以武术的文化教育来完成的,没有武术的文化 教育,武术难以追求更高的境界。如王宗岳的“由着熟而渐悟懂 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郭云深的“易骨、易筋、洗髓”和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等。试想,历史上如果离 开文化对实践的提升,武术哪来这么深奥的理论?值得思考的 是,今人如何进行新的适应当代武术前进的文化提升?也就是 说,要求我们在前人创造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思考和回答武术奥 林匹克文化教育之应对。
武术历史之“文”化过程与“仁”的礼教、“和”的思想有 关。“仁”同“和”与奥林匹克追求的“和平”理念是相通的。 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希望通过奥运会和举办其他活动建立起 国际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的和平世界。 奥运会上传递、点燃火炬象征着把古希腊和平化身的奥林匹克精 神传播到全世界。奥林匹克五环旗下不论何种肤色的人种都能同 场竞技,它反对战争,倡导世界和平与中国人视为“君子”行为 的“和而不同” “和为贵”及“与人为善”等和十皆思想有多么地 相似。中国人正在努力将“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推进奥 运会,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向太阳取火为人类点燃光明 的精神境界是一样的伟大。这种精神就是“天下归仁”,都是为 人类造福。
现代奥运会要求运动员在开幕式上手执奥运会会旗一角,以 真正的体育精神宣誓“尊重和遵守各项规则”,它又要求裁判员 庄严宣誓“尊重和遵守奥运会的一切规则,公正无私地履行自己 的职责”⑵。顾拜旦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主要的不是胜利, 而是参加”⑶,引导人们将参加奥运会切磋技艺、相互交流、增 进友谊视为可永久珍惜的东西。其本意就是公平竞争、公正裁 判、重在参与。这一切体现了一个“度”,一个奥林匹克的道德 标准。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最高美德。《论语•雍也》曰: “中庸之为德也。”武术的“文”化过程中教导的遵守“不偏不 倚” “不柔不刚”等规范,已不仅渗化在人们对技理的理解上, 而且一定程度上已内化为习武者的道德人格与适度思维。参与奥 运会意味着必须遵守它的一切规则规定,就如同习武者必须恪遵 武术的规范要求一样。以中国传统的“用中”之常道来讲,就是 既不能超越违反规则规定,又不能达不到规则之规定。由此可 见,中国武术是具备适应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基础的。
(-)武术文明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多元价值追求
研究武术之“文”化,我们发现武术始终是围绕它的“技 术”发展的。由技击术发展为套路技术,由口传心授发展为图 谱,传承的主要内容都是技术。人们从中寻找、发掘它的价值: 诸如技术健身强体、技术伦理德行、技术磨炼育人、技术流派风 格等等,无一不是以“技术”为基础。即使武术的进一步“文” 化,出现了太极、五行、八卦融入拳理,一些拳种产生了比较系 统的理论,但仍然以论述“技术”为核心。因此我们现在研究的 是一种技术文明现象,探索的是它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可能与奥林 匹克相融合。
奥运会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它对和平、文化、教育、科学 都有丰富的内涵。武术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实现第四次•“中 西融合”⑷,不能不考虑武术历史之“文”化和现代武术之“文” 化诸要素之间的取舍与整合。不能不考虑武术自身新的内化和直 面奥运的外化的内涵问题。因为最终取胜的是其内涵与创新。
(二)"五化”内涵的提出
竞技武术套路的奥林匹克文化是现代新武术文化,这种新质 文化是通过技术伦理化的跃迁、技术规则化的跃迁、技术高难化 的跃迁、技术艺术化的跃迁和技术理论化的跃迁形成规范机制和 前进方向,从而影响人们的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识,使 之纳入新的境界,新的形态,由此真正达到将竞技武术套路运动 的文化层次提升到奥林匹克层次。创造现代武术新文化不是只有 空洞的教条,而是具有实质性的具体内容。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 技术竞技,因此我们围绕武术竞技套路技术提出了 “五化”。
- 技术伦理化
以“仁”为文化核心,明确套路技术是“无创表现性”技 术,它既不同于中国古代血腥的搏刺技术,也不同于古罗马角斗 士的激烈格斗,它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又表现攻防格斗技能, 同场竞技和平友好相处;它的第二层意思是自强不息的竞技斗志 和尊师重道、以武会友、虚心交流的思想贯穿于技术之中,内化 为运动员的品德与人格。因此当代武术的文化信息窗口应该宣 传、展示武术的“仁” 种体现武德武礼的技术,和平竞技 的技术,人的内化素质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和谐的技术,实现武术 技术伦理化。
- 技术规则化
套路运动不是直接对抗的运动,它有序地艺术地表现各种技 击方法,展示独特的民族风格,因此它更能体现“和平友谊” “友好竞争”,更能适应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和融入“人文奥运”的 氛围。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对技术已经做到手型、步型、手法、腿 法及各种器械方法的数量规定与动作规范要求,已经有了几十年 不断改进的评判方法和经验,近年又加大了适应奥运的规则、方 法的改革试验。这说明竞技套路运动的“文”化演变已领先走近 奥运的竞技门槛。竞技武术套路运动除了凭借自身的运动规律能 较易于体现技术伦理,它还可以在技术规范化的基础上以“中 庸”为准绳,进一步明确套路技术的评分标准与尺度,明确竞技 和竞艺都是衡量运动员、裁判员掌握这个规则的“度”。既要摆 准竞技的标尺,又要兼容竞艺的成分;既要达到规则的要求,又 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规则既是检验运动员技术水平的试金石, 又是检验裁判员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的试金石。综括地讲,实现 技术规则化,将使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有了进入奥运会的准绳与法 规,将在奥运层次上集中体现中国武术文化水平有多高。
- 技术高难化
奥运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现代奥林匹克最鲜明的竞 技特点。武术如果仍然停留在一招一式、直线往返的范式,竞技 武术套路仍然保持简单的纵旋横转的格调,中国武术就难以冲刺 “更,快、更高、更强”。中国主流文化也有一句名言:“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的 精神。外国人能做到“更快、更高、更强”,中国人也一定能做 到“更快、更高、更强”。竞技武术套路是适合青少年运动的项 目,它在不断创新中发展,高质量、难度化是其技术发展方向。 奥运会是攀登运动技术顶峰,因此竞技武术套路技术要具备高水 平的难度:既要有规定的可自选的技术难度等级,又要提倡创新 动作难度;既要有徒手技术难度,又要有器械技术难度;既要具 有完成好单个动作难度的技术,又要具有完成好动作与动作连接 难度的技术;从整套而言,既要有一般技术的高质量,又要有难 度技术的高质量。这就是奥运武术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
- 技术艺术化
技击是武术套路运动的本质,但不是惟一的本质。套路运动 的本质是多层次的。人们往往看到它裸露在浅表层面的攻防技击 本质,而没有深入观察其不同层面的健身本质、竞技本质和艺术 本质。由于套路对人体的伤害很小,对增强体质作用很大,上个 世纪遂使它发展为一项体育运动。几十年的普及使它尽显健身本 质,几十年的提高又将它的竞技本质剥显出来。但是它的艺术本 质却如禁区,似乎不该发掘。奥运不仅具有纯竞技性的项目,也 具有竞技性和竞艺性结合的项目。套路本身具有艺术性,竞技套 路这个名称已经规定了它的竞技和竞艺结合的特性,所以奥运的 竞技套路不能只有高难化,还需要艺术化。奥运的竞技套路比赛 不仅是在技术上比出几块奖牌,而且要在奥运史上留下这个时代 创造的竞技套路的“武艺美”,就像公孙大娘留下唐代剑器的辉 煌一样,留下当代体育文化创造的痕迹,留下中华民族的风采。 奥运会给了诸如艺术体操等项目以发展体育艺术的空间,如果竞 技武术能够进入奥运会,它一定会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现当代中 国独特的民族体育艺术——“武艺”的风采。因此我们提出将技 术艺术化列入武术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
- 技术理论化
竞技武术套路进奥运不能没有理论支撑。由于缺乏系统的理 论支撑,尤其是发展战略理论的支撑,我国的竞技武术和国际竞 技武术的竞赛内容、规则、评分方法等是很不一致的,显然是缺 乏长远规划所致,乃至目前设计的奥运武术规则与国际竞技武术 规则相距太远,且国内才初步实践。作为竞技武术的第一代和第 二代技术⑶已被国际认可,这一阶段的实践证明“以技术为主” 是可行的,但是作为推向奥运会的第三代技术(间有高难动作或 创新动作),目前尚未在国外教学,而且推向国际尚待时日,因 此短期内国际推广接轨前景堪忧。奥运武术规则不仅需要国内的 试验,更需要国际大赛的实践检验,而如今至2008年奥运之间 只有两届武术世锦赛,这无疑是向中国武术界提出严峻的挑战。
加强武术理论探索刻不容缓。武术理论是实践的眼睛,是了 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窗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奥运之旅不能没有 解决本质问题的理论作指导。有了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才能 进行武术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我们提出兴起武术的奥林匹克文 化教育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解决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理论化问题。 套路进奥运本身意味着创造,并将在这一层次上不断地体现着创 造,于是可以用一句名言“谁想创造,必须学会理论表达我 们对奥运武术理论至关重要性的认识。
武术与奥林匹克的结合归根结底是中西文化的结合,是两者 相融,具体地说就是新的技术理论的再创造,它既有中国的文化 之精,又有奥林匹克文化之华,它是中西体育技术理论化的产 物。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应尽快加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技术 理论化建设,使其成为武术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本论有三个重要的理论阐释:一是古今武术之“文”化过 程有其发展规律和趋势,现正处于跃迁阶段,即由国际化的武 术竞技上升为奥运会的武术竞技。二是这种升华具有中西体育 文化融合的特殊内容,它包括:技术伦理化、技术规则化、技 术高难化、技术艺术化和技术理论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 构建武术奥运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三是竞技武术套路运 动的理论突破首先应该通过教育使武术的奥林匹克文化外化为 社会的质,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并内化为人们积极参与的奥 运武术意识和情怀。
继北京申奥成功,酝酿多时的武术申奥提上了议事日程。国 际武术联合会在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奥项目中,慎重地写入了 “太极拳”。这一决策,得到了太极拳坛的普遍拥戴。在日本武术 太极联盟组织的2002年全国武术太极拳比赛中,数千名观众和 运动员齐声高呼“奥运、太极!太极、奥运!”反映出了他们渴 望太极拳进入奥运会的心声。从感情上说,不同肤色的武术爱好 者都希望多一些武术项目进入奥运会,不同国籍的太极拳传习人 都期盼太极拳登上奥运殿堂。在这振奋的激情之外,我们也听到 了一些疑问。有人问,要求动作“缓慢、柔和”的太极拳,能进 入比较“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会吗?有人说,太极拳是东 方文化孕育出的果实,奥运会是西方文化培育出的盛典,如此文 化差异的运动能汇集一堂吗?激情需要理智,疑问应该搞清。本 文拟从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入笔,围绕太极拳申奥进行一 些哲学思考。试图理清太极拳申奥的思路,为太极拳国际化的持 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全文分为异中求同看太极拳入奥的可能 性、同中求异看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结语三部分。
比较太极拳和现有奥运会项目的运动形态,可以发现多种相异之点。'但是,我们如果从太极拳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这一层面 进行思考,就会发现二者间有着诸多相通甚至相同的理念。
(一) 从相异中发现相通
在对东、西方体育运动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中,《理根太 极拳传八方太极运动观》3比较出了太极拳运动与作为 奥运赛项主流的西方体育项目间的6个相异点。该文认为,在运 动原则方'面,前者采用“动中求静”的逆向运动,形成低于生活 节奏的和缓运动;后者采用动中求动的顺向运动,形成高于生活 节奏的激烈运动。在运动路线方面,前者采用如螺旋式的缠绕进 退和转动,形成了螺旋形和圆弧形的运动轨迹。后者采用沿两点 间连线进行直线往返和摆动,形成了直线形和十字形的运动轨 迹。在呼吸节奏方面,前者因动作和缓而呼吸细匀深长;后者因 动作激烈而呼吸急促表浅。在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原则方面,前 者以“小量积累”为原则;后者以“超量恢复”为原则。在处理 运动中各种各样的矛盾方面,前者是寻求对应或对立双方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动态平衡状态,即“中和”状态。注 重“中和”,强调在多种因素中突出综合对应双方而成的中和技 能;后者寻求在对应或对立双方中突出其一。注重“优胜”,强 调在多种因素中突出单一的技能,突出矛盾的一方。在锻炼目的 方面,前者追求归于中和、归于和谐、归于自然的境界;后者追 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理想。
从运动层面比较出的这些相异间,我们起码可以看到三个相 通点。其一,二者均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其二,二者均能提 高人体运动能力;其三,二者的最后追求都归属、到了对人生哲学 和生活方式的追求。
(二) 从相通中发现相同
透过运动层面的比较,从太极拳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层面进 行思考,我们发现两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要义不仅相通,还在 “相通”中凸现出了若干“相同”。
奥林匹克精神是对奥林匹克文化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它融 汇了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宗旨和奥林匹克传统的要义。在国 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制定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写道:“奥林匹克 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 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 以乐于作出努力、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 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 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 会。”⑵奥林匹克的传统精神曾被概括为“古八条” “顾十条” “萨七条”⑶。这些传统精神中的大部分内容已包括在上述《奥林 匹克宪章》中,一些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已被遗弃;另有“重要的 是参与” “国际性” “友谊、团结和和平” “公平竞赛” “更 快、更高、更强”等,仍然是当今奥林匹克精神的一部分。
据此,我们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
- 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与文化、教育和公德相融;
- 奥林匹克运动的特色,表现为公平竞赛和奋力进取;
- 奥林匹克运动立足于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 奥林匹克运动着眼于为人际和谐(参与、友谊、团结) 与社会和谐(国际性与世界和平)服务。
观此四条归纳性的理解,给人一种在太极拳文化中也“似曾 相识“的感觉。依次从太极拳文化角度来说:
第一,太极拳以包容着中国道家、儒家和理学家思想和伦理 的“太极学说“
立论,依太极之理规范拳技体系,依太极之理解 释拳械技法,借太极立名而称之为.“太极拳”,是武术与中国传 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练习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和防身自卫 的价值,还有着修身养性的价值。“以拳悟道” “武以德彰”等 拳谚,都反映着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教育价值和伦理价值。
第二,太极拳强调人格平等,人人皆可参与比试技能高下。 在面对胜负或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较量中,追求“四两拨千斤” “耄耋能御众”⑷。也就是要追求在个人竞争条件相对弱于对手 时,仍能战胜对手的技巧。这不可不谓是“更快、更高、更强” 的追求。
第三,太极拳运动以动作、呼吸和意识的统一为原则,强调 内夕卜合一,内夕卜兼修,身心俱健。
第四,太极拳以阴阳合一方为太极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强调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与社 会、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思维方式正好是友谊、团结、和乎的思 想基础。
奥林匹克精神的四点与太极拳文化的四条相较,虽然表述的 方式不尽相同,其理则是相通甚至相同的。
(三)"和而不同”为太极拳入奥提供了依据
在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项 目,从第1届只有9个大项,发展到目前已拥有28个大项。比 较这些运动项目,它们都具有与奥林匹克精神一致的“共性”, 同时又都具有着各自不同的运动特色——“个性”。在这28个大 项中,我们找不出没有“个性”的项目,也找不出缺乏“共性” 的项目。举两个例子来看。从西方体坛进入奥运会的球类竞赛项 目,包括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同是 以“球”为运动器械,但“球”的形制不同,运动方法和竞赛方 式也不同。又如在20世纪60年代后才相继进入奥运会的两个东 方项目——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它们同属对抗性的交手 项目。当时,奥运会已有着拳击、摔跤、击剑等同类项目。柔道 以其拿摔结合为用的技术特点区别于原有的摔跤项目,跆拳道以 腿击得分区别于原有的拳击项目。总之,汇集奥运会赛场的项 目,都是在不同个性中含有同一共性的项目。这种同中有异、异 中有同的汇集,被中国先哲孔子称为“和而不同”。太极拳与奥 运会项目、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间的异同,正是这种“和 而不同”的体现。
就在中华民族致力于将太极拳奉献给国际体坛造福世界人民 的同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不同肤色的锻炼者正不断从不同 的国家和地区进入到太极拳锻炼的队伍中来。目前,在国际武术 联合会两年一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及其下属会员协会组织的武术 比赛中,以及在亚运会、东亚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中都设有太 极拳比赛。采用太极拳健身和通过太极拳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者,遍布世界各地。我们的东邻日本,十年前练习太极拳的人群 就已超过百万之众。不少世界知名人士也汇集到太极拳热爱者 中。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鼎力支持在悉尼建立太极拳社;日本 前副议长三宅正一,极喜欢太极拳并求得邓小平先生“太极拳 好”的题词;美国的宇航员,认为在失重条件下,太极拳是最好 的保健方式。就连悲情王妃戴安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 康复身体,也学习过太极拳。
在太极拳发祥地举办的永年、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和温 县、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展示与拼搏的盛 会、交流和学习的课堂。每届都吸引着大批海外学人前来参与。 在邯郸举办的太极拳联谊活动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情 景。不同肤色的太极拳爱好者“弄斧到班门”,毕恭毕敬、一丝 不苟地按照招式演练太极拳。英国职业歌手达莲•伍德女士,在 陪朋友参会的日子里,深深受到太极拳文化的感染,情不自禁地 为大会献上了纯真的歌声,并加入到了太极拳锻炼行列中。柏林 的太极拳爱好者看到永年广府拳师杨振河的功夫好,随即邀请他 到德国教拳。1998年3月,28位德国太极拳爱好者专门随杨振 河回永年学拳正如2001年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发 给第一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的贺词所说:“作为中国传统的体 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现已走向世界,今天在别的国家也有许多参 与者。”
奥林匹克运动发祥的西方,并不缺少竞技运动和健身锻炼方 法。爱好运动的西方朋友为什么会舍近求远越洋过海来中国学习 太极拳呢?太极拳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步入世界体坛呢?分析笔 者掌握的材料,这种情况的出现大致是“同中求异”的反映。
在比较太极拳与奥运赛项、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之 “异”时,我们发现了其中相通乃至相同的地方。当我们思考二 者的共同点时,又会发现其中有“异”。就其文化基础而言,两 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相同。然而,前者与东方文化相 融,体现着东方文化重整体的特色;后者与西方文化相融,展示 着西方文化重解析的特征。就其锻炼作用而言,两者都有强健身 心的功能,这是相同。然而,前者是通过柔缓和谐的运动获取锻 炼的功效;后者是以激烈的竞技运动取得锻炼功效。
随着西方解析性研究的深入,东方文化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 意。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一书中说:“我们越是深入微观世 界,越体会到现代物理学家与东方哲学多么相似,他们把世界看 成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永远运动的各部门构成的系•统。而人 则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东方哲学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 观无疑是它们在西方中,特别是在青年中间传播的主要原因之 一。”太极拳运动正是这种“有机的、生态的”整体世界观的一 种生动体现。这或许就是太极拳迅速在西方得到传播的文化原 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太极拳的锻炼价值引起了全球性的 关注,尤其是得到了西方体坛和发达国家的青睐。他们关注和青 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四点。
其一,全球性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信息产业对社会各个 领域的全面介人 人们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使 人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西方学者认为,太极拳 锻炼,能够缓解压力,导致平静和安宁感情。卡普拉在评述东方 锻炼方法时说,“有的流派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运动上而避免 胡思乱想。印度的瑜伽术和道家的太极拳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这 种有节奏的运动能够导致平静而安宁的感情”。
其二,随着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延长了,老龄 化社会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养老的严峻问题。以节奏轻缓,轻柔圆 活为特征的太极拳非常适合这些老年人的运动特征,为老年人带 来健康的福音。
其三,随着电器化、电脑化的推进,工作时间的缩短,劳动 负荷减少,加上饮食过剩,余暇增多,体重超标和肥胖症患者日 益增多。这一群体很难选择到适宜的锻炼项目,逐渐离开受体重 限制的项目,将目光投向了太极拳运动。
其四,从繁杂的家务中解放出来的广大家庭主妇,也把太极 拳锻炼视为利用余暇增进身心健康的好途径。
总之,在同中求异,发现了 “异”的价值。因为同中有异, 才保证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都能找到适 合自己锻炼的运动项目,去追求健康,享受健康。社会发展的需 要,人类健康事业的需要,为太极拳国际化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 和保证。
三、结语
中国古老的太极学说早就指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 相依统一一体,方为太极。不论东西方文化,还是东西方体育, 不论在它们的哲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贯穿着同中有异、异 中有同、和而不同的辩证理念。东、西方文化,兼容互补,统一 一体的文化,才是完整的全球文化。东、西方体育,兼容互补, 统一一体的体育,才是完整的全球体育。
人类体育运动的共同目标是强健身心、促进人类进化和世界 和平,但欲达到相同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并不一定相同。鉴于此, 我们应该从“同” “异”两方面入手,去考虑太极拳申奥和国际 化发展问题。既要将太极拳放到奥林匹克范畴、国际化范畴去iL 识、去改革,发展其“同”的共性,又要在太极拳传统的基础上 对太极拳的文化特色和运动特征进行再认识,完善其运动方法和 竞赛方式,发展其“异”的个性。“同” “异”二者,不可偏 废,也不可重此薄彼。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太极拳加速成为 奥林匹克太极拳和世界太极拳的步伐。
浏览5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