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作为东方文明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典型代表, 融入奥林匹克运动将是势所必然。这不仅因为我国竞技体育地位 的全面提高,更重要地是武术本身所蕴涵的巨大文化内涵在世界 体坛取得了极大的认同,武术在亚运会的成功运作,世界武术联 合会的不断扩大并为国际奥委会所承认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 而,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毕竟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从长远发展的视角审视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对武术在世界 体育中的最终地位确立与巩固都将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因为武 术的最终目标不只是走上奥运舞台,更重要地是向全世界全面地 推广一种东方武术文化。

竞技武术运动虽然生长于中国现代体育文化,但传统文化的 辐射因子不可能不对同属于中国武术系统的竞技武术产生影响。 首先,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传统文化,它以宗法、伦理为核心, 其人本主义特征把道德修养及实践提到至上的地位。高扬了人的 主体意识,促成了中国人重修养、重情操的一面,同时也阻碍了 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呈现出的“重道轻器”特 征,在对待主客体关系时重视主体道德的修养,忽视对客体的探

作者:林小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310028唐波,云南蒙自师专体育系, 661100;陈国安,浙江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310017 求与改造,把个体道德修养奉为人生第一要义,一切顺应自然, 反对人为。第三,它所具有的崇尚传统的思想,客观上保留了古 文化,利于继承发扬传统,同时也扼杀了人的创造性,阻滞了思 维的发展。第四,重整体观念及群体关系的和谐调适,能够起到 增强民族向心力及凝聚力的积极作用,同时它又贬低个体的作用 与价值,抑制个性,主张个性不宜摆脱共性或超越共性去单独存 在。这种文化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我国维系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且具 有极强的稳定性,同时,它又具有久远的发展渊源和宽厚的社会 存在基础,因而显现出巨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因此,作为在 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武术,虽然继承了其母体文化的精华 (也正是中国武术的独到人文精华),显现出极强的民族特征,但 其内部潜在的消极因素也是影响武术文化国际化而不容忽视的隐 患。

产生于19世纪的现代奥运会,由于当时的欧洲大陆经历了 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三大思想改革之后,人们的思想 像脱缰的野马,尽情地在世俗的领域里奔驰。从欧洲社会团体中 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特征的现代化涉及了生活的 方方面面。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这种二元 文化提倡追求现世幸福,形成了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也给人的 精神超越提供了天地,避免了精神的沉沦。第二,个体本位的价 值文化。其理性主义是个体理性,崇尚个性。这种个体本位价值 观体现于经济领域就是私有制,体现于法律就是平等,体现于政 治就是民主,体现于人生观就是自由,体现于思想就是进取,体 现于意识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它一方面造成了社会关系的紧张、 冲突,一方面又保持了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为社会的发展提 供了基本动力。第三,科学的理性倾向。是以注重科学、知识为 中心,注重人对自然的改造和物质利益的取得,这种科学理性把 人从伦理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从而为资本主义开辟 了道路,为现代社会创造了物质基础。第四,开放的、革新的文 化。它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就汲取了古埃及、巴比伦文化,以 后又与希伯来文化相融合。它不是封闭的文化,它不拒绝其他文 明,也不怕被异质文化所改造,虽然造成了文化动荡,但从根本 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这种文化思想中孕育发 展起来的。

竞技武术的根依然深扎在中国传统武术之中。竞技武术是到 了近代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冷兵器在军事上明显消退、西学东渐 的文化改良、传统武术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下逐步演变 为中国近代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1910年在上海创立的“精 武体操学校”,1926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1928年由“中央 国术馆”举办的“第一届国术国考”大体依照西方竞技模式进行 操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竞技武术 在原来的模式下开始全面接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政府举国体 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传统武术的改造,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为 今天的竞技武术。但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传统武术文化,早已并 非只是一种简单的技艺或游戏,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很难为某一 个标准进行选择与评价的,其中讲究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 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以及演练过程中讲究“精、气、神”的相 互配合修炼等就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武术思想。此外,竞技武术技 击动作的技术本质、构成、风格也都是取材于不同风格拳种的传 统武术系统。同时,竞技武术的礼仪标准、所选器械及器械方 法、功力评判意识也都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和改进的。由于 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沃土上吸取养分和精华,因此传统武术 系统中有别于国际化和奥林匹克标准的意识、方法也会不自觉地 产生相应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求平稳与“原汁原味”思想长期 困绕竞技武术的观赏性、新颖性,应该说是这种问题的潜意识存 在所产生的影响之一。

奥林匹克运动依赖于自然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17世纪后的欧洲大陆,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欧洲很 快进入到了工业社会。发展到了奥运会产生的19世纪,达到了 昌盛时期,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社 会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以分解、分析手段为主体的实验科学开始出现,使体育 发展有了良好的科学基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使西方对体育 的认识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伴随现代生物学、生理 学、解剖学和医学等领域相继出现的重大突破,使得体育的科学 研究空前活跃并出现了众多成果,人们对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 律、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运动能力的强弱有了更精确、更深 刻地认识,近代体育发展有了牢固的科学依据。现代奥林匹克运 动就是在这种以经济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氛围中不断发 展壮大。到了今天的现代奥运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几乎已占据了 奥运会的统治地位。巨大的耗资,尖端的科学技术成了奥运会的 主色调。由此也引发了奥林匹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面化,“经 济决定论”正是现代奥运会为维护其理想的传统而必须面对的挑 战。

产生于20世纪初的竞技武术,真可谓举步维艰,怀疑、批 评、否定甚至谴责之声不绝于耳。的确,脱胎于传统武术的竞技 武术,确已背离了传统对它们的角色期待,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 了对立的选择。这在我们这个“重传统、遵古训”的传统国度 内,可想而知。“不中不西、花拳绣腿、背离武术本质……”是 最常见的评价。但符合时代需要,有生命力的新事物总能顽强生 存并不断壮大。发展至20世纪中后期,随着我国现代文明的全 面普及,整体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奥运席位的恢复,向世界 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召唤构成了全民族的心理需求。中 华武术需要发扬光大,需要走向世界走进奥运。但我们也得面对 实际,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思想与奥林匹克文化确实存在较大的差 异,无论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都有着质的 差异。因此,只能以改革后的竞技武术首先与国际接轨、与奥运 接轨,在完全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异化”,以符合文化的时代性 选择。从文化融合的角度,从武术推广的角度都需要竞技武术的 不断发展壮大,这是历史发展的需求,时代的呼唤。即使蒙受冷 遇竞技武术也需要彻底改革。纵观竞技武术的发展概况,严格地 说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有一些差距,这一方面固然是竞技武术本身 的技术使然,另一方面环境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当然 竞技武术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但必须分清二者的发展走向。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虽也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它基本上以西 方传统项目为中心。随着欧洲近代资本主义革命在发展了西方文 化的同时,又以经济流通、殖民掠夺等方式进行全球性扩张,从 而促成了以西方文化为导向的国际性文化传播,各国闭关自守状 态被打破,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体育的国际联系日渐增强,它逐 渐超越了政治、经济、人种和语言的限制,使近代西方体育由地 域性体育文化演变成了世界性体育文化,并使其他一切体育形态 都黯然失色而成为比较意义上的亚体育文化形态,西方竞技体育 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中心和根本。奥林匹克将西方竞技体育推广 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并找到了很好的落脚。此外,随着西方竞争 机制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推波助澜,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主导世界各 国体育文化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奥林匹克运动在百年的成长 历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的风与火的洗礼,政治干预、战争破坏、种 族歧视、拜金主义、兴奋剂问题等始终困扰和侵蚀着它的发展, 甚至曾引发过奥林匹克的生存危机,但它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和 人们的无限期待,从坎坷中走了出来,.因为人们渴望和平与美 好、渴望和谐与爰展。在这里存在着人类最大的共同语言,不分 阶级、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色彩、社会制度,只有共同的利 益、理想和价值取向以及是非标准——为创造更高的体育成绩而 攀登,为和平、友谊和未来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今天的奥运 盛会早已不只是体育的荟萃,更是人类政治、经济、科技、外 交、文化的盛典。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组成,其实质与传统武术没有质的差 异,都是由一些技击性、表现性动作以及一些趣味性动作按一定 的格律和艺术方法组成的程式化练习。只不过现代竞技武术为了 增强竞争性、观赏性、公正性,在规则的指导下增加了动作的难 度、艺术性编排方式并提高了身体机能与体能的要求。动作来源 大多是古代军事实战搏击术(徒手与器械)与舞武、武戏,至现 代更是融入了艺术表现性更强的体操类等项目。实际上,当前的 各类武术教材套路、国内国际竞技武术套路都是在这种模式下 “创”出来的。如亚运会上的南刀、南棍就是在南拳体系中的单 头棍、齐眉棍、九环刀的某些技法基础上结合南拳的基本特点创 编出来的。这些套路(尤其是起“画龙点睛”作用的难度动作) 缺少或没有依照人体生理机能以及肌体生理水平与能力的测试、 分析与实证,也就是说具体的武术动作对相应肌体的生理水平、 能力没有具体要求,具体动作可能到达的极限及对人体的作用与 价值也没有精细的判断与说明。这也许正是导致现代竞技武术缺 少独特性、创新性的根本原因之一。事实上当代生物学、生理 学、生物力学、解剖学、医学完全有能力或有必要深入到竞技武 术的动作研究之中,这有利于武术的更加科学化、国际化。

与中国文化结构以整体性见长所不同的是,西方文化结构以 细节分析居优。随着客体化、离析化和逻辑化思维模式的建立与 发展,西方对体育动作技术的研究达到了较高层次。为了进一步 探讨体育对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作用情况,在西方发达的数学、物 理、化学、医学、生物力学、组织结构学基础上,人们通过“分 析” “实验”的认知方式去揭示体育活动的奥妙,沿着“器 官——组织——细胞一子“的途径不断深入观察分析,以此 来衡量肌体能力和规范其手段、内容和方法,使体育活动向着严 格的“针对性” “专门性”方向发展,无论运动规则的完善,还 是技术动作的更新都是尽可能地激发、促使肌体生理机能水平的 发挥与超越。每一项新的运动规则的出现总是伴随技术的可能性 发展,每一个新的技术动作的产生总是趋向于肌体生理水平的极 限可能,然后辅以严格的“针对性” “专门性”手段与方法,使 其成为现实的可能。这也是奥林匹克体育具有较高观赏性的重要 原因所在。

竞技武术运动是在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 评价方法也是借鉴或模仿竞技体育的技巧类项目而创编设计的, 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赛评价”。但这种“比赛评价”与奥林 匹克的“比赛评价”对动作内容上的实质评判依然有着一定的差 异。竞技武术虽然一直在不断地向公正性、客观性、可比性方向 发展,也使套路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 动作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技击性动作的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 性,这也是作为中国民族体育应该具备的独特性。这些动作技击 性即使因连接贯串演练技巧或展示可比性而设计一些不一定具有 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但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动作或者说动作 骨架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来构成套路 的核心,这些技击动作方法无论怎样改变或削弱或简化,其实质 是不会改变也是不能改变的。而奥林匹克“比赛评价”中的技巧 类项目,更多的是直接考评动作表现的“力与美”,具体动作没 有任何特殊含义要求,如体操类比赛,它侧重的是形体的表现, 评价倾向于形体运动的高度、旋转的圈数及优美的肢体动作造 型。其次,武术动作演练在强调“高、难、新、美”的同时还有 对技击动作的规定,注重意的表达、神的体现,即所谓的“神韵 说”。虽然竞技武术的“神韵”只要求演练者个人情感意识在一 种技击虚拟性和写意性氛围中的典雅表达,但这也足以与西方的 直观简洁评价思想产生一定的不同,至少对于奥林匹克的“比赛 评价”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和不易读懂的概念。虽然我们也在 不断努力减少这些差异,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交融,的确还有待 于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竞技武术作为在西方体育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民族体育项目,在糅进了时代发展的系列要求后,使武术跨 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竞技武术已具备了奥林匹克运动对项目的可 比性、观赏性要求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要求。同时,世界文化 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需求,使竞技武术进 入奥运将成为历史必然。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二者毕竟还有不小 的差异,有的差异还是深层次的。我们应该有一个远景的发展规 划,武术发展的重点不只是要进入奥运,我们更应该关注竞技武 术走进了奥运以后具有多大的生存运转空间以及整个武术体系的 完善性重建,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向全世界全面地推广一种东 方武术文化。

问题背景与动机

奥林匹克运动虽已获得全世界的普遍认同,但并不能达成奥 林匹克主义之理想。对此,北京体育学者熊斗寅曾指出奥林匹克 主义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上的冲突,但其所指的只是业余主义、商 业化、政治干预、暴力行为、兴奋剂等现象,并没有更加深入地 去探讨其本质上的矛盾。研究发现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的更重要问 题,主要在于其理论设计上的矛盾,亦即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手 段,根本达不到奥林匹克之理想。

过去有关武术发展的奥运战略,主要存在两种看法:其一, 忍辱负重派,认为武术应开放胸襟,积极融入奥林匹克运动的大 家庭中;其二,宁死不屈派,认为武术应坚持传统,不应被西方 的奥林匹克运动所同化。审视奥林匹克运动的矛盾所在及武术的 本质和体育价值,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互补性,因此,研究以为, 今后我们不需要再忍辱负重,也不需要再宁死不屈,而应该积极 吸纳并改善奥林匹克运动之思想,为武术发展找出一条“化西强 本”的奥运之路。

(二)研究范围

本研究之范围主要是探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Olympic Movement )是法国男爵顾 拜旦先生在古奥运会之启发下,积极推广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以 竞技体育为主体,兼容体育及其他文化活动的全球性非宗教活 动”。其具体内容包括: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 “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或地区奥委会”三大 支柱为骨干的组织结构体系;以奥运会为周期性高潮的活动内容 体系⑴。

“武术的奥运战略”,指的不单只是如何将武术推向奥运及在 奥运会中夺得金牌,而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指的是武术如何 顺应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脉动而发展的战略。

(三) 研究目的


  1. 分析探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时代意义及其矛盾所在, 并进而提出改进之道。

  2. 吸纳并改善奥林匹克运动之思想,为武术发展找出一条 “化西强本”的奥运之路。


(四) 研究意义

  1. 提出新奥林匹克主义,以根本解决奥林匹克运动中理论 与实践上的矛盾。

  2. 融入武术文化思想,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真正的全球性 活动。(—)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观察法。

    (二)研究之思路步骤

    1. 根据顾拜旦体育思想及奥林匹克宪章,整理现代奥林匹 克思想体系,分析其理论与实践上的矛盾,并提出改进之道(新 奥林匹克主义)。



    1. 根据武术的有关特性及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矛盾, 结合新奥林匹克主义,提出武术发展的奥运战略。


    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之研究

    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四条指出:“由国际奥委会领导的 奥林匹克运动来源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⑵。”由此,表明了奥林 匹克思想,特别是现代奥林匹克主义,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之灵 魂,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因。据此表明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发 展,之所以会发生理论与实践上的矛盾,其原因实乃奥林匹克运 动思想的不完善所致。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发展来看,形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 想的人物,则首推这个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但正式用 文字将奥林匹克思想表述出来的最可靠的文献,则为《奥林匹克 宪章》。据此,本文主要将从这两方面,来诠述、分析、探讨并 改进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之发展

    1. 顾拜旦体育思想之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思想,其核心就是“体育教育”的思 想。顾拜旦认为优秀运动员能激励大众体育的开展,他指出“要 想有100人参与体育运动,必须有50人参加竞技运动,要想有 50人参加竞技运动,必须有20人进行专门训练,要想有20人 从事专门训练,必须有5个具有超凡技艺能力的人才⑶”。

    回顾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之形成,当时深受古希腊和英国 阿诺德教育思想影响的顾拜旦,最初是想用奥林匹克现代竞技运 动去教育因普法战争的惨败而颓废的法国青年,继而在其世界和 平主义思想的支配下,立志以奥林匹克运动这一特殊形式去教育 全世界的青年,在参与竞技运动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身体的、精 神的和社会的各种品质⑷。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 会是为民族和广泛的和平国际主义服务,并促进社会和平、健全 的道德和良好的教育。”所以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是奥运会 的最根本的宗旨⑶。

    概括顾拜旦的体育思想,主要可以归纳出两点:

    宪章中基本原则第一条:“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皮埃尔•德• 顾拜旦提出的,在他的倡议下,1894年6月召开了巴黎国际体 育代表大会,1894年6月23日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IOC)⑹。”

    基本原则第二条:“奥林匹克主义是身心全面发展的生活哲 学,主张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 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

    第三条:“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 严的、和平的社会。”

    第四条:“由国际奥委会领导的奥林匹克运动来源于现代奥 林匹克主义。”

    第六条:“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具有奥林匹克精神 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 出贡献⑺。”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之剖析与改进

    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之内容剖析


    根据顾拜旦体育思想及奥林匹克宪章中的有关记载,还有学 者专家们的论述,研究归纳为几个主要概念,详见表1,其思想 体系之脉络则详见图1。

    随着历史之发展,在其本人及追随者的不断改进下,慢 慢的萃炼及总结而来的。核心为“奥林匹克主义”,主张以开展竞赛活动的奥运 会来实现全民体育。奥林匹克宪章关于奥林匹克思想之记载宪章关于奥林匹克主义之渊源与发展的记载宪章关于奥林匹克思想内容之记载































    概念内 容
    奥林匹克主义① 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教育

    ② 教育的手段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文化活动来教育人 们之身心

    ③ 教育的方式是以体育运动竞赛之活动形式,利用榜样的方式,来 鼓励进取,鼓励参与,以建立在努力中求欢乐及一般伦理基本原 则之推崇的奥林匹克生活方式

    ④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体质、意志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主义宗旨

    奥林匹克
    ① 体育运动处处为人之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② 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奥克 林宗 匹旨① 推己及人,将奥林匹克主义之目标,由个人逐渐扩大为全世界

    ② 通过没有任何歧视而且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扩大全 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与不同国家间人民的相互了解,并进而 教育全世界青年

    ③ 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
    克精神 奥林匹① 友谊(和平

    ② 团结

    ③ 公平竞争
    克理想 奥林匹①一切体育为大众,体育是人们的权利

    巍体育成为社会活动的一个主要部分,使人人都能接受体育的教育

    ③使人类社会达到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克格^言 奥林匹① 更快、更高、更强(激发奋斗)

    ② 重在参与,不在取胜(不在与别人比,而在与自己比)

    图片1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其理想的理论设计 模式。其中奥林匹克运动所要达成的初级目标为:“①增强身体 素质;②培养意志品质;③尊重公德情操。”终极目标则为:“促 进世界和平,建立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而其实践方法,则透过 身体练习之施行来达成。然而单调的身体练习,事实上很难带动 人们持续性练习的动机,当然也不易带动社会群众的互动交流, 因此,乃结合公平趣味的竞赛活动制度,透过良好榜样之树立及 “更快、更高、更强”和“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两句格言的号召, 来建立“在努力中求欢乐”的奥林匹克生活方式,进而达到奥林 匹克运动的初级目标,此后再推己及人,带动全世界青年本着奥 林匹克精神共同参与,最终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终极目标。

    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这套理论模式,其 实践方法,根本就无法实现其理想,有些地方,甚至还有些背道 而驰。兹分述其问题及改进方案如下:

    在达成初级目标方面:

    在身体练习手段方面,目前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展的运动项 目,娱乐者多,真正有利于身体健康者少。由于欠缺有利于养生 之运动项目,故根本谈不上奥林匹克运动初级目标之达成,初级 目标因无法达成,自然终极目标更是遥遥无期了。因此,应优选 各类身心锻炼方法,做为奥林匹克运动积极推广的项目来取代现 有的奥运项目,或改进现有的奥运项目的既定训练模式,使之能 合乎健康原则。

    从积极进取的角度来看,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奋斗 精神,这是值得鼓励的;但从人类的实质利益,“更快、更高、 更强”之追求未免空泛;而从健康的角度,“更快、更高、更 强”之追求,未得实利,先得其害。故宜以效法“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来取代这一精神。

    在达成终级目标方面:

    树立良好榜样,有利于鼓励进取,但同时也增加了争端,难 以赢得真正的友谊,故终极目标不易达成?此外,树立的榜样一 般为夺金英雄,因此,大家必然志在夺金,而顾拜旦体育思想的 精髓一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自然就不可能实现了。老子有 云:“不尚贤,使民不争⑴。”故宜引导人们不要过分追求榜样, 而要朝着自我实现之目标迈进。如此才能实现顾拜旦强调的, “重要的是过程”。

    在参与对象方面,只着重在青年,忽视了终生教育的观念, 不利于其他年龄层民众之带动,难以促进整个社会之身心和谐发 展。

    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之改进


    奥林匹克运动源自西方,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西方 文化的普遍思维方式,表面上虽然逻辑清晰而缜密,但实际上 由于看待事物总是“从微观而宏观”,因此,往往欠缺宽大的视 野,未能整体性的看待事物。研究以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若 要实现其理想,必须勇于吸纳东方文化之思想,从根本上改变 其理论上的矛盾。兹针对奥林匹克运动理论上的矛盾,重新建 立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新奥林匹克主义”,其内容见表2,思 想脉络见图2。



























    概念内 容
     

    ① 人人运动,时时运动,科学运动

    ② 达到“德、智、体、群、美”兼备,及公平、合理而和平的 理想社会


    宗 旨 思 想① 核心思想是身体教育即“体育”,主张以身体活动为教材来 促进人类身心之发展及健康之维持。并进而辅助其他的四 育——“德、智、群、美”之平衡发展

    ② 以竞技运动来取代过去那种战场上的征伐,进而促进世界和 平

    ③ 促进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及不同国家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加快 人类文化之融合,达到互取所需,强化友谊

    ④ 以全民体育为主体,竞技体育为辅助








    全民体育精神(主体):

    ① 科学锻炼

    ② 一举数得的多功能锻炼

    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④ 个人的中庸和谐及全人类的中庸和谐

    竞技体育精神(辅助):

    ① 友谊(和平)、团结、公平竞争

    ② 更快、更高、更强

    ③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不在与别人比,而在与自己比)
    实 施 方 法① 以体育运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文化活动来教育个人身心之和 谐发展,进而促使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② 教育的方式分为两种:在全民体育方面,主张以运动处方之科 学锻炼为主体,并结合竞赛、娱乐、旅游、休闲、自卫等多功 能活动方式来增强其趣味性及目标性,协助组织社会群众共同 参与锻炼,来促进人们之互助交流,并加强体育意识之宣导, 来提高人们运动之动机;在竞技体育方面,利用树立榜样之方 式,来鼓励进取,鼓励参与(但所要树立的榜样,系以“运动 精神”为主,“夺金”为辅),以建立在努力中求欢乐及一般 伦理基本原则之推崇的奥林匹克生活方式图片2


浏览8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