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泛称干戈军旅之事,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属 军事范畴。现在所谓中国武术,为中国体育项目,旧称“国术”, 亦称“武艺” “武功”。由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 动作,按一定运动规律组成。是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手段。

古代中国武术随着佛教等文化早已传入日本。本文所论及的 是二次大战后中国健身武术中最为普及的一种——太极拳在日本 的传播和发展的情况。

当今,太极拳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其他中国武术项 目,除在影视节目上看到的武打功夫片,一般人却知之甚少,甚 至有人误以为太极拳与中国武术不是一回事。更有甚者误认为中 国武术中的其他项目是太极拳的一部分,也就是他们的理解以为 太极拳的概念外延更广。

现代日本的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大致陆续 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日本的太极拳爱好者(以下简称“日 本爱好者”)把从台湾、香港学来的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介 绍到日本。70年代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来往频繁地增多, 太极拳开始走出国门,为更多的日本人民所了解和传习。

现今日本爱好者人口约100万人,其中女性70万人左右, 男性30万人左右;参赛人数有45000人左右,其中女性31500

作者:张成忠,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瑞穗区松月町5-20松月苑104小野方,4670004 人,男性13500人。现今日本的太极拳比赛已经相当有规模,可 以说日本的“竞技赛事、段位资格”考核等都已形成一套系统的 制度。

回顾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对太极拳在日本的流传进行 一次梳理、分析,总结日本在推广太极拳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 验,同时找出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为在日本和其他国家更广泛地 普及太极拳寻找规律,为中国武术早日进入奥运会是本文的最终 目的。

查阅静态文献资料及网上资料,并通过实地访谈观察分析等 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自己39年的武术经验,尤其在日 本17年的教学实践。

日本的太极拳组织

(一) 据1990年春季日本《中国武术》杂志介绍,“全日本 中国拳法联盟”于1958年由该联盟会长佐藤金兵卫先生开始在 日本传授在台湾、香港学得的中国拳法,包括太极拳。

(二) 据“全日本柔拳联盟”的网页介绍:太极拳最初传到日 本时,为1959年,由移居台湾的武术家王树金先生从台湾传到 日本。随后在日本成立了分会(中华国术总会下属),即现在的 全日本柔拳联盟,并由他的日本学生地曳秀峰先生任会长。

(三) 据“日本健康太极拳协会”的网页介绍,1960年旅日 华人杨名时先生开始在日本指导普及太极拳,至今有50多万人。

(四) 据介绍,“全日本太极拳协会”代表三浦英夫先生于 1973年作为第一位日本人在中国正式学习简化太极拳。1976年 以后,随着日本人访问中国的增多,他们把在中国学习的太极 拳、长拳带回日本,从此太极拳在日本开始传播。

太极拳在日本的初步传播

(一) 据1994年2号日本《武艺》杂志记载,1956年以黄 耐之(杨澄甫的长子守中和杨澄甫的高徒董英杰的徒弟)在日本 表演杨式太极拳为开端,日本人初识太极拳。随之,1959年中 国武术家李天骥先生奉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教授当时访问中国的 日本政治家松村谦三、古井喜实等习太极拳。尤其是古井先生为 了做促进中日友好的工作,自1962年起多次访问北京,在京期 间珍惜一切机会向李天骥先生学习太极拳。1966年由古井先生 牵头成立了日本太极拳协会,以黄耐之、永富博道(居住中国 26年的日本人)为指导。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王英儒(杨澄 甫的弟子)、大流一雄(日本独协大学教授,八十八式的指导者) 以及杨名时等都为教授宣传太极拳做出了贡献。

(二) 另外,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一书作者)、笠尾恭 二(《太极拳技法》一书作者)等在日本的著书立说,对宣传中 国武术(太极拳)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日复交促进了太极拳在日本局部地区的发展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交流趋于频繁。1977年 应已故横滨市长飞鸟田先生的邀请,上海派出了太极拳专家顾留 馨先生等去日本讲学。当时日本人不仅目睹了专家的简化太极 拳,而且更多的人认识了传统的太极拳。可以说70年代太极拳 在日本的部分区域开始得到推广。

(二) 80年代尤其是1980年,一批武术名家,其中有李天 骥、张文广、沙国政、何福生以及一批年轻的全中国武术比赛的 冠军、民间拳种代表等对日本的访问,使得日本人领略到中国武 术的丰富内容及名家们的精湛技艺。从而使接触太极拳的人逐渐 增多。

(三) 1983年陈式太极拳名家王西安、陈正雷应“全日本太 极拳协会”理事长三浦英夫先生的邀请去日本讲学,以及1988 年杨式太极拳名家傅钟文的访日,使得许多日本人开始更深层地 认识太极拳。但是这一影响面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中国老师 去不到的地方就很难宣传。

太极拳在日本掀起热潮的契机

究其太极拳得以在日本全国范围传播,出现太极拳热的原 因,便不能不重视日本三德利公司的电视广告,旅日华人杨名时 在日本文化中心所教授的太极拳,以及第1届全日本中国武术• 太极拳表演大会的作用。

(一) 1980年前后,日本有名的三德利公司为了在日本宣传 中国的乌龙茶,做了一次非常大胆的电视广告尝试,其中起用了 两名芭蕾舞女演员在电视屏幕上打太极拳的镜头。结果获得了出 乎预料之外的成功,不但乌龙茶的推销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夜间太极拳的名字也不翼而飞,一时间太极拳成了人们谈论的 热门话题。为何能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响,多年后笔者带着这一疑 问,采访过当时开始学习太极拳、而今成为太极拳指导者的当时 的感想,他们的回答:一是当时谁也不知道太极拳,就是感到非 常新鲜,另一点太极拳给他们的印象非常美。是太极拳本身的柔 缓连绵的魅力舒缓了日本人紧张生活中紧绷的心弦,从而在日本 掀起了一股全国性的太极拳热潮。另外,这一时期正是电影明星 成龙的功夫电影开始在日本走红的时期,稍后《少林寺》也在日 本上映。成龙以及电影《少林寺》在日本引起的反响,对中国武 术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

(二) 由于杨名时的早期旅日,使得他从60年代起就开始在 日本传播太极拳,尤其是他通过日本的文化中心,日本独有的一 种学习、交流、娱乐场所(全日本都有),把太极拳介绍到日本 全国各地,使日本人渐渐开始认识太极拳。

(三) 从50年代末至80年代上半期,可以说太极拳习练者 在日本还属于自由、分散型团体。为了给以上的团体营造一个相 互交流的机会,一些太极拳爱好者经过多方努力,1984年在大 阪举办了全日本第1届太极拳中国武术表演大会。比赛期间日本 方面邀请了中国武术界的专家、优秀运动员给他们做大会裁判, 并在闭幕式上进行了特别表演。通过比赛交流,尤其是看到中国 武术家、优秀运动员的表演,使日本的太极拳爱好者大开眼界, 当时许多人兴奋地说:“我们爱中国武术(太极拳)。”因为那一 次的大会,特别是中国武术家、优秀运动员的表演,使得中国武 术(太极拳)在日本又一次掀起范围比较广的热潮。80年代后 半期,日本全国各地邀请中国武术专家来日讲学达到高峰,当时 的许多日本爱好者成为现今在日本推广中国武术(太极拳)的指 导、领导阶层。

(四) 随着国际形势的需要,太极拳作为一项新型的体育项 目,1987年在日本横滨市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1届亚洲武术锦 标赛(正式比赛)。作为东道主的日本,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在 日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许多爱好者亲临现场观战,更多的人 有机会亲眼目睹了中国优秀运动员的风采和其他国家运动员的技 艺,使他们对太极拳有了更加具象的奋斗目标。

(五) 1990年趁中国武术进入亚运会的东风,中日两国联合 1400名太极拳爱好者在亚运开幕式上展示了太极拳的无限魅力, 这一举动引起了世人的注目,结果反响强烈。中国这一传统文化 瑰宝终于在国际大舞台上亮相了。后来日本参加开幕式表演的 740名太极拳爱好者成了在日本推广太极拳(尤其是简化太极拳) 的重要力量。太极拳现今已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运动,如果在日 本的大街小巷随便问一个日本人是否知道太极拳时,他们的回答 是肯定的,现在太极拳对日本人来讲已经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

当今日本太极拳的格局

(一)至今,太极拳在日本已经发展成多元化格局:一种是以 追求中国武术的原汁原味为宗旨,本研究把它定位为“传统型”。 这一群体对中国武术中的内家拳、传统拳种有浓厚的兴趣,他们 在演练过程中十分注重动作的实际用法。他们的团体规模大小不 一,大的团体不仅有本部,全国各地还有分部,像“全日本柔拳 联盟” “全日本中国拳法联盟”等在日本的形成比较早,是比较 大的并且在日本有一定影响的民间团体。

(二) 第二种是以追求健康和社交为目的的群体,本研究把 它定位为“健身型”。这一人群主要从事太极拳健身运动,他们 对太极拳水平没有过高的要求。这些爱好者主要是在日本各种文 化中心开设的讲座里从事太极拳活动。这一群体以旅日华人杨名 时的组织最为庞大,现名为“日本健康太极拳协会”。据介绍有 50万人。

(三) 第三种情况,开始从事太极拳活动时,主要是为了健 身或者对中国有兴趣,后来慢慢转变成为获得段位资格、参加竞 赛为主要目的,本研究把它定位为“段位资格竞赛型”。这一人 群主要是以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为代表。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 1987年成立,1988年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最高的政府体 育管理部门)的认可,从而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在日本有了统 和、管理、规划的正当权利。现今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对日本太 极拳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的发展经纬

(-)由于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代表了日本现今发展的一股 主流,有必要对此联盟的发展变化做一专门介绍(见表1)。从 表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不仅积极地参与一系列 国际武术活动,而且在日本国内也在积极地争取一切机会加入日 本重要的体育组织和参加一些重大的体育活动。再有日本武术太 极拳联盟制定出台的“段位资格”制度以及每年举行的(春、夏 季)两次全国比赛对普及、推广太极拳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为许
多爱好者制定了一个奋斗的目标。




















































































1987.4.26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
9.25加盟亚洲武术联盟
9.25-26于日本横滨主办“第1届亚洲武术锦标赛”(组队参赛)
1988.12.14“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可
1990.10.3加盟国际武术联盟、加盟日本奥林匹克委员会
9.22参加第11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中日太极拳爱好者集体表 演(组队参赛)
19913.28加盟日本体育协会
10.12组队参赛于中国北京举行的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1993.10.30组队参赛于中国上海举行的第1届东亚运动会

参加日本健康福利节•武术太极拳交流大会

(日本厚生劳动省主办,参加对象年龄在60岁以上,只设集体 项目比赛)
1994.10.4组队参赛于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

参加日本体育娱乐节•太极拳大会

(日本文部科学省主办,参加对象30-59岁,只设个人项目比赛)
1995.10.12《太极拳技能鉴定》制度实施
1997.4.26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十周年
1997.5.16组队参赛于韩国釜山举行的第2届东亚运动会
9.14第52届全日本国民体育大会期间进行了武术太极拳表演
12.22日本学生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
1998.2.22日本所有的47个都道府县联盟全部成立
10.29第53届全日本国民体育大会闭幕式上进行了 1200人的集体太 极拳和130人的少年集体长拳表演
12.16组队参赛于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3届亚运会
2001.5.25组队参赛于日本大阪举行的第3届东亚运动会
2002.8.25组队参赛于中国北京举行的日•中•韩三国太极拳交流大会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自1987年成立,至今仅仅只有 16个年头,但发展速度是迅速的,仅仅只用了 10年的时间,到 1997年为止,就顺利地促成了日本所有的47个都道府县武术太 极拳联盟成立,并且顺利地把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当初的六十多 个自由、分散型的加盟团体过渡归属到它们所在的区域联盟。从 而使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与地方联盟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机 制,由上至下层层衔接,各负其责,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这 种凝聚力与日本民族的集体心理、协作精神是有关系的。在日本 如果决定做一件事情以后,份内人都会尽力协作、配合、服从、 敬业,哪怕是意见不同的人,这时候也会团结起来,这被日本人 奉为做人的基本常识、公德,不然会被人耻笑。综观日本的大小 活动,包括全日本的太极拳比赛都会给人一种程序井然、进程顺 畅的感觉,大会安排周到仔细,工作人员配合密切,总之感觉是 有条不紊。大家是那样的各负其责、相互协作,这除了日本人做 事计划性强、仔细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协作、服从精神。

(三)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从成立之日起,就制定了裁判员 资格考核制度,一开始就计划培养自己的裁判员。从1984-1992 年,全日本的太极拳比赛都是请中国做裁判,日本方面配合协 作,然后渐渐参与,1993年日本开始全部使用自己的裁判,中 国派遣裁判告结。日本的裁判员资格考核制度分为三级、二级、 一级和太极拳二级、一级。据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最新统计资料 显示(2002年为止),日本已培养了三级至一级裁判员875名, 太极拳二级至一级裁判员371名。

1991年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制定出太极拳指导员资格考核 制度,其中分为A、B、C、普及四个级别,据日本武术太极拳 联盟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6月为止),日本已培养了 A、 B、C级指导员4398名,普及指导员4140名。

1995年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出台了太极拳技能鉴定考核制 度,其中分为三段、二段、初段、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 级,共八个级别。据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最新统计资料显示 (2002年为止),日本已培养了五级至一级22065名,初段至三 段7585名。

在长拳方面日本也是不遗余力,1998年制定出“长拳普及 指导员资格”考核制度。2001年“长拳B、C级指导员资格”考 核制度出台。据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2 年为止),日本已培养了长拳B、C级指导员125名,普及指导 员413名。

2001年长拳技能鉴定考核制度也相继出笼,并制定出六个 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据日本武术太极 拳联盟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为止)日本已培养了六级至 三级1549名,二级至一级242名。

随着日本武术联盟的不断壮大,尤其是一系列制度的出台, 使得日本爱好者有了更具象的努力方向。制度的出台,吻合了日 本人的心理,没有具体目标、没有刺激,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对 许多日本人来讲不容易持续。相反花点钱,不仅锻炼了身体,而 且还能获得一种资格证书,精神得到满足并且又有了新的奋斗目 标,这对日本人来讲是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

(四)全日本的太极拳比赛也是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的一项 重要活动内容。从1984年至今已经经过了近20年,无论从规 模、比赛内容还是参赛人数都是今非昔比(见表2、表3)。从表 里可以看到,参赛人数从第一次的400人左右发展到现在的 2488人;并且由开始的11个比赛项目发展到现今的75个比赛 项目,其中有些项目由于现在参赛人数过多,不得不分列出A、 B、C三个单项,分别录取名次。

比赛在每年夏季七月份第三周的星期五、六、日,连续三天 举行。现在正式比赛名称改为“全日本武术太极拳选手权大会”, 现已举办了 20届。大会参赛条件是通过自己的所属团体或者个 人可以自由参加比赛(除太极拳项目及集体项目需要通过地方上





















第1届

1984 年
第4届

1987 年
第8届

1991 年
第12届

1995 年
第16届

1999 年
第20届

2003 年
参赛人数 (人)4008001817188921802488






















第1届

1984 年
第4届

1987 年
第8届

1991 年
第12届

1995 年
第16届

1999 年
第20届

2003 年
设项变化 (项)111949566375

的选拔才能参赛以外)。举办这种比赛有几个目的,一是为日本 队选拔优秀队员参加国际比赛,同时也是为一般的日本爱好者制 造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积累经验,锻炼提高的机会。一般爱好者 可以轻松自由地参赛,进行自我挑战,也可以参观学习,为队 友、朋友捧场。可以说这一赛事,是全日本武术太极拳爱好者的 一次大团聚,规模十分宏伟。

1990年开始增设种子选手比赛,正式比赛名称为“全日本 武术太极拳竞技大会”,每年春季四月份第二周的星期日举行。 参加选手是由在前一年夏季“全日本武术太极拳选手权大会”上 获得种子称号的选手和各地方联盟推荐出来的一少部分代表(各 地方联盟最多只能推荐四名选手,并且在项目、年龄上都有严格 的规定)。这一比赛,一是能刺激选手之间的竞争力,对提高技 术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因为竞赛人数少,容易发现有希望的 选手,以便加以培养。到2003年为止,共举行了 14届,2003 年的参赛人数,男女共计322人。

1993年又增设了 “日本奥林匹克委员会青少年奥林匹克杯 武术太极拳大会”,比赛安排在春季的竞技大会的前一天星期六 举行,至2003年为止共举行了 11届,2003年的参赛人数男女 合计为583人。通过这一比赛,最主要的是想挖掘、发现、培养 有希望的青少年选手,为将来日本队在国际武术比赛中取得好成 绩储备后生力量。现在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除了把主要精力放在 搞段位资格考核以外,就是积极倡导日本的指导者尽量多培养一 些青少年选手。

(五)随着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1989年中国武术(包括太 极拳)作为正式课程开始走上日本大学的讲坛,作为第一家把中 国武术纳入大学正式课程的爱知大学应该说功不可没。爱知大学 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举办“中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讲座”,任 何人都可以参加,免费学习,至今已举行了 14回(第1和第2 回公开讲座参加人数资料没有保留),参加人数也是不断上升, 从第9回开始,讲座由3个项目增设到4个项目,最后形成饱和 状态。从第11回开始,讲座参加人数限制在300人(见表4)。 大学正式授课情况也有与表4相同之处,由于武术是选修课,还 记得开始只有四五个学生选修中国武术课,发展到现今选都选不 上(由于场地等方面的原因有人数限制)。爱知大学之后,日本 先后又有几所大学把太极拳纳入学习课程。1997年日本学生武 术太极拳联盟,简称“学联”成立。当时只有4所大学,至今已 发展到11所大学,其中有8所大学把太极拳作为正课内容,3 所大学属于大学俱乐部性质。笔者所在的爱知大学、中央大学、 名古屋大学的学习内容不仅要学习太极拳,而且还要学习其他的 拳术,包括长拳、棍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还要介绍南拳、推 手、散手、擒拿等。

由于日本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参与,给日本太极拳人群带来了 活力,这支新鲜血液开始使日本的太极拳界年轻化。这也是日本 太极拳界、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所期望的。自从“学联”加入日 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以后,在全日本太极拳比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 绩,并且积极参与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制定的各种考核并取得各 种资格,使得这批年轻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目。今后也许他们 将是日本的一支重要力量。

































次数

(回)
34567891011121314
人数 (人)152920458063260290300300300300

日本的太极拳展望

随着太极拳的国际化,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太极拳如 果能够正式成为竞赛项目,想必太极拳与国际上的交流会更加密 切,国际武术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日本的太极拳如果要在国际武 术舞台上保有一席之地,必须与世界接轨,不可脱离国际武术舞 台,应保持日本谦虚好学的精神。相反许多日本人的中国老师, 包括笔者在内,有必要进行一次自我反省,反省我们在弘扬中国 武术(太极拳)时,是否存在一些不足,是否在强调中国武术 (太极拳)的体力、力量、练习时间的长短,包括具体的动作造 型、速度、劲力等的同时,对中国武术的内层面,如每个动作的 文化内涵(包括哲学、技击学、美学及细腻独特的身体运用方 法、节奏感、动作之间的衔接技巧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相对传 授欠缺。

(一)许多日本爱好者动作造型还比较规矩,动作的运动过 程也比较清晰,整个身型很少有歪斜现象。但不会用腰,以腰为 轴的运动特点对日本人来讲显得比较陌生。

长拳类还要加上不太会用胸(吞吐翻拧是长拳的一大特点), 实际胸对吞吐翻拧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武术中的转拧 腰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肢的力量通过腰轴传达于上肢; 相反上肢的力量又可通过腰轴传达于下肢。就是单纯的上肢运 动,也是以腰带臂,而不只是两只手臂的运动。

(二) 太极拳动作中的阴阳衬托共存美学、节奏感、衔接流 畅文化等,对日本爱好者来说都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因为这 些都是中国文化在太极拳中的反映,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对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具体表现在太极拳动作中为“攻中有防, 防中有攻”;抑扬顿挫,表现为动作的“起伏、上下协调、节奏 变化”;流水不腐,表现在动作的“连贯流畅”等思想也许更容 易理解。

太极拳用身体动感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显得更加具象化。但 是,中国老师如果不把这些动作的文化内涵解释给日本学生,那 么他们对太极拳文化就不能理解,并且容易产生错觉。因为太极 拳对日本爱好者来讲毕竟是外来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日 本是有区别的。所以中国老师包括笔者在内,有必要让日本爱好 者对太极拳有一个正确的更深的理解。

(三) 许多日本爱好者显得技术不够全面,比如掌握一个动 作后,就只会这一个动作,不能举一反三,同类型的动作或者稍 微变换一下原先动作的形式,就变得束手无策。比方说会做太极 拳中的搂膝拗步,但遇到搂膝顺步就不会了;会做旋风脚劈叉, 但不会做旋风脚马步等等类似的问题,这是我们中国老师今后必 须要思考的。检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是否过于单一、偏激,培养 一名全面性的选手应该说和指导者有着紧密的关系。

日本的太极拳发展至今经历了以台湾派为主流,由自由分散 型团体发展成有组织有规模有100多万爱好者的太极盛况。随着 日本社会的高龄化、太极拳的国际化,日本有再次掀起学习太极 拳热潮的趋势。在以大陆派(太极拳)为主流的现今日本,已经 呈现出爱好人群多元化,整体水平高格调,竞赛规模宏大,各种 段位、技术考核制度健全,年轻人数逐渐增多的局面。

今后日本的太极拳如果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注意克服技术上存 在的问题以及对文化方面的理解,那么日本今后不仅在对太极拳 的认识上、推广上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国际竞赛中也一定 能取得比现在更加优异的成绩。

1991年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越南仅派出了一名领队 和一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2001年的第6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 越南队套路、散打全面开花,一举夺得套路比赛的7块金牌,散 打也取得了 1金、2银、1铜的好成绩,金牌总数仅列中国之后, 跻身世界武术前列。总结越南武术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越南武 术现状及对策,将更好地促进越南武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能 为其他国家的武术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这将为武术在国际领域 的快速发展、为武术早日进入奥运奠定基础。

浏览1,2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