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内家拳提法最早见载于明末清初的史学家黄宗羲 (16顷年一 1695年)于康熙8年(1669年)所撰的《王征南 墓志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 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
又据清雍正13年(1735年)出版的《宁波府志・张松溪 传》记述.
“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以少林 为盛,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竦,故往往为人 所乘.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遭困厄则不 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尤善。”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所谓内外家是着重于战术上的区 分。内家是指在战术上主张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拳术,用 现在的话说,就是主于防御型的打法,它是相对于少林主于 搏人的进攻型特点而言的.其实所谓内外家在技击上也没有 什么本质的区别,战不过攻防,术不过奇正,形不过虚实, 所有的拳术都是为了制人而不制于人?只是各自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一般来讲,人们习惯 把那种主于搏人,以动为主,先发制人的拳种称之为外家 拳;而把那种主于御敌,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拳种称之为 内家拳。值得注意的是,早先的内家拳与今人所讲的以内练为 主的拳术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它主张乘势借力,柔化刚发, 犯者即仆.完全不同于那种软绵绵,慢吞吞的拳术。前者注 重技击实战,而后者则注重调息养生,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二、内家拳的产生及源流
内家拳相传为宋元之际的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传说三 丰在武当山修道时见蛇鹊相斗,蛇蟠身于地,以静待动,引 而不发,每当飞鹊俯身啄击,蛇乃轻摇身首闪避,二物争 斗,历久不止。三丰道人由此悟通玄机,他根据阴阳变化原 理,结合蛇鹊争斗之体悟,创立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 家拳。
另在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所著《内家拳法》一书中也有三 丰造拳的说法。
“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 而翻之,是名内家。*
前面已经谈到有关张三丰创立内家拳的说法最早见载于 黄宗羲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特别重要的是文中还详细 地记载了内家拳的流传过程、流传区域及众多的代表人物:
“三丰之术百年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 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精问 张松漠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
由菱痛传于西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 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援,皆各有受授.昆山传李天 目、徐岱,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云泉传卢绍 岐3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 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如此详实的记述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需要十分严谨的治 学态度.
又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记载:
“松溪,鄢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 张三丰……由三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 溪为最著。*
文中还详细地记述了内家拳的流传过程及内家名师张松 溪的高深技艺和优良品行(原文附后),作为一个习武之人 能在府志中立传扬名,是十分难得的.
黄百家学艺于王征南,他在《内家拳法》中说:
“王征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独得其金,余少不习科 举业,喜事甚,闻先生名,至宝幢学焉.”
从以上记述不难看出,内家拳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形成 和发展曾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绝非文人墨客凭 空杜撰.它是众多武林志士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在继承前人 经验的基础上,广采博学,融汇贯通而逐渐形成的,是血汗 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武术的瑰宝.
三、内家拳隐踪之谜
曾经盛极一时的内家拳,数百年来为何销声匿迹了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历史原因.清王朝对■武术活动的严厉禁止是造成 内家拳隐踪的首要原因。
清王朝为镇压人民的反抗,巩固其反动统治,曾多次颁 布禁令,严禁民间习武.如雍正5年(竟对年)11月的上谕 就规定:
“着备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予禁止,如仍 有包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完。”
如此严厉的禁令对武术的发展无疑是灭顶之灾。如黄宗 羲之子黄百家早年从王征南习内家举,后也不得不弃武从 文,他在所著的《内家拳法》中说:
“当此之时,技即成而何所用,亦犯自悔其所为。因降 心抑志,一意夫经生业……夫箭之悔矣,先生之术所受者惟 余,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成广陵散矣,余宁忍哉【”
而身为临山把总的王征南,后也罢事家居,避而不露. 黄宗羲在抗清失败后也隐遁山林,潜心著学,后成为一代史 学大师。
其二,主观原因。内家拳含而不露,谦恭自守的特点也 是其隐踪的重要原因.
如《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记述:
“松溪为人恂物如儒者,遇人虞敬,身若不胜衣,人求 其术,辄逊谢避去……”
又如《王征南墓志铭》记述.
“(单)思从南征关白,归老于家,以其术教授,然于 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掩关而理,学子皆不得见……征南 为人机警,将传后绝,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则不发。”
又据黄百家《内家拳法》记述:
“征南绝怜其技,授受甚难其人……有五不传:心险 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内家拳的传衍是十分严格和保守 的,再加之清王朝对武术活动的严令禁止,致使内家拳越来 越鲜为人知了。
其三,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 化和发展之中。内家拳也不例外,它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不断 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己的技术内容,特别是一些传人在继 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创新,从而又形成了自己的 风格和门派.如明代内家高手张松溪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 上,又兼收“僧、岳、杜、赵、洪、智、慧、化”八家精 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松溪内家拳”。而川北的陈晓东在 继承了松溪内家拳后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陈门 内家拳”・如果我们再按几百年前的模式去寻找内家拳,无 疑于刻舟求剑。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内家拳作为一个风闻 遐迩的优秀拳种,其“以静制动”的主要特点还是不会改变 的,要不然就功成外家了。所以我们在考察一个拳种是不是 内家拳时,不要去看它那玄妙神奇的名称,主要还是要看其 风格特点是不是“以静制动”,在战术上是不是立于御敌, 在技法上是不是“犯者即仆(即以跌为主)”不然就会舍本 逐末,为一些玄虚的词藻所迷惑.
四、内家攀及其现状
“内家拳没有失传,它在四川南充•…”这是原全国武协主席、苦刍武术家顾怛馨先生的回答。顾老怀着深厚的感 情回忆了青年时代在上海帝武会学习的情景:“当年(1932 年)有一位四川来的叫林济辟,习的是内家拳,平时常拿一 小竹竿操练.一练少林棍法的教师见之讥笑说:,你这个破 竿竿起啥作用?’林对曰:’那你就拿棒棒来试试.’于是 那教师便抡棍劈来,只见林以竿粘棍,顺势下杀其手,仅一 下便将对方手中之锦击落于地,那教师面红而去.事后,我 便向林济群学了几路内家拳械。”
那么,内家拳又是怎样入川的呢?这得从近百年前说 起。清朝末年,天津兴顺摞局镖师张午亭护送府官戚年入川 上任,抵达顺庆(今四川南充)后,张午亭便拜访当地武林 名流陈晓东(18"年一 1934年,天津静海人,其父曾学艺于 杨建侯,清光绪年间盛家入川),陈见午亭瘦小不武,暗忖 如此之人自身难保焉成保人?午亭亦察觉陈有轻渺之意,则 求一试,陈欣然应诺。交手未几,陈连跌数跤,方知午亭技 艺神妙,遂求其术,张感其诚,遂与冻结为莫逆之交,尽传 其松溪内家拳械毒R数年后,陈复遇四川酉阳人何铁庚(据 王维慎先生考证,松溪晚年管云茹川黔、川湘一带,四川秀 山人何氏得其真传),知其精于松溪内家拳法,遂与之印 证,其功法套路快为吻合,始信其实•而何又在理法上给陈 以精细的点拨。据晓东先生讲:“张何二人武功甚厚,自遇 二师,是其武术生涯的一大转折・”
晓东先生喜文学,专顷术,精武艺,且终身致力于武术 事业.1923年,先生在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市)创办了 “四 川精我怵育席…分会”,并开设了糖武体育学校,培养了一 大批武术人才,为必场内家拳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赵子虬(现任四川省武协副主席)、李良鹄(王维慎之师)、林 济群(顾留馨先生曾向其学习内家拳)等均受益于兹。
陈老一生谦逊好学,勤于钻研,在内家拳法上造诣颇 深.晚年著有《拳略》一书(秘传未版),该书在内家拳法 的拳理及技法上见解独到,其中“柔道指归”、“俚言二百 句”、“杜门七旨诀”、“步法七引诀”等章节尤为精妙, 多年来,此书只在本门中秘传,知其者甚少.
自晓东先生后,精于此技者不乏其人,其主要传人有陈 伯庸(陈晓东之长子,已于1975年去世)、陈季康(陈晓 东之三子,现任南充武协副主席)、陈瑞丰(陈伯庸之子, 现为南充市武协顾问)、林明章(已逝)、吴兴贵(已逝) 苏友为(已逝)等。随着武术活动的蓬勃兴起,新一辈中热 衷于此技者也为数甚众。其技艺深厚者有廖先志、何怀俊、陈 井亮、赵通强、黄延忠、李含光、游斌、肖荣文等.
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内家拳,顾留馨先生于1986年特地邀 请陈季康老师去沪传艺。1988年春,松溪内家拳法研究会在 四川南充市宣告成立,顾留馨先生专电致贺。四川省武术队 教练邓昌立还专程率队到南充市求学.省武术挖整组多次派 人来南充市采访录像,当地体委也积极组织专人整理.全国 各武术刊物也纷纷载文介绍.1990年夏天,北京体育学院出 版社还派人专程到南充考察,现已整理出版的功法套路有《 跌法入门》、《擒摔秘技》、《秘传内家拳》等。由于内家 拳正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相信不久后,松溪内家 拳这枝武林奇葩将会以更加鲜妍的英姿重现于武坛.
浏览2,4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