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定向理论提出: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是处于任务定向和 自我定向状态,与环境因素和个体差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研 究表明,12岁以下的儿童在运动中明显的任务定向,并希望从 成人那里得到好的社会评价。这时的儿童可以把能力与技巧、运 气、努力区分开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未成年前期其自我定 向也逐渐增强,而且男性比女性表现得更为明显(Ew-ing, Roberts, Pembertton, 1985 )o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在成就情境中,那些强调学习、追求 不断进步、积极与同伴合作的情境将导致个体倾向于任务定向; 而那些强调竞争、社会性评价及标准的反馈将导致个体倾向于自 我定向(Dweck, 1986; Ames, 1985 )o目前,现有的理论性和 验证性研究都已表明,任务定向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比较理想的 目标定向状态,而自我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 应不良的目标定向状态。本文据此运用目标定向问卷,对湖北省 武术馆校学生和同龄中学生进行了目标定向的测试。

本研究的目的是:(一)调查研究湖北省武术馆校学生目标 定向在不同情境中的差异。(二)调查研究湖北省同龄中学生目

作者:王路遥,武汉科技大学体育部,430081 标定向在不同情境中的差异。(三)比较湖北省武术馆校学生与 同龄普通中学生目标定向在同一情境中的差异。

二、 研究方法与对象

(—)测试工具

《运动中任务和自我定向问卷》(Duda, 1993; Chi, 1995 ) 和《学业中任务和自我定向问卷》(Duda & Nicholls, 1992 )o 两份问卷在国内经返回式翻译保证了语言等值性后,通过了效 度和信度的检验,均被认为有很高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 度。

(二) 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来自于湖北省武术馆校263名学生,男生168名, 女生95名,年龄为11~19岁。经统计核实,有效问卷为246份 (男生152份,女生94份);同龄普通中学生321名,男生162 名,女生159名,年龄12-18岁。经核实,有效问卷为300份 (男生157份,女生143份)。

(三)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处理。用两个相关样本非参数T 检验对湖北省武术馆校和普通中学任务定向及自我定向在不同情 境中的差异进行检验;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T检验,检验湖 北省武术馆校与同龄普通中学生在同一成就情境中任务和自我定 向的差异(Wlilcoxon 法,2 —tail Sig )o

湖北省武术馆校学生目标定向在不同情境中的差异检验 表1反映出湖北省武术馆校学生运动训练中的任务和自我定 向都明显地高于文化学习中的任务和自我定向,尤其是运动训练 中的任务定向与文化学习中的任务定向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1湖北省武术馆校学生目标定向在不同情境中的差异检验
目标定向运动 平均数

标准差
学业 平均数中 标准差P值
任务定向20.314.7518.924.10.000***
自我定向14.84.7414.054.870.04*

同龄普通中学生目标定向在不同情境中的差异检验































目标定向运动中学业中P值
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
任务定向17.54.9317.864.690.000***
自我定向15.885.7515.54'5.50.33

2中反映出湖北省普通中学生文化学习中的任务定向明显 地高于运动训练中的任务定向,T检验呈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 而在自我定向方面运动训练中和文化学习中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三)在运动情境中武术馆校学生与同龄普通中学生任务和 自我定向的差异检验































目标定向武术馆校(N=246 )普通学校(N=300 )P值
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
任务定向20.314.7517.54.93 '0.000***
自我定向14.84.7415.885.750.03*

在运动情境中武术馆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任务定向上存在 着非常显著性差异,武术馆校学生运动中的任务定向明显高于普 通学生。在自我定向上则相反,普通中学生高于武术馆校学生, 两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

(四)在文化学习情境中武术馆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生任务和 自我定向的差异检验































目标定向武术馆校(N=246)普通学校(N=300 )P值
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
任务定向18.924.1017.864.690.01*
自我定向14.054.8715.545.300.000***

表4的文化学习情境中武术馆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生任务与自 我定向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武术馆校学生在任务定向方面高于 普通中学生,而在自我定向方面,普通中学生则非常明显地高于 武术馆校学生。

相对于学业目标定向的研究而言,运动中目标定向与 学业中的目标定向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体育运动是建立在公开竞 争基础上的,它是体育运动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在这个环境中, 个体的目标定向是取决于教练(老师)和学生的目标、评价和奖 励方法、完成任务的结构以及特定情境中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 系。在这个情境中个体所认知到的目标定向对其动机、情感、态 度和行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Ames, 1992 )o

(二) 从上述研究情况来看,武术馆校学生在运动情境中的 任务定向明显地高于学业中的任务定向,在运动中的自我定向方 面也高于学业中的自我定向。而在普通中学生中则反映出学业中 的任务定向明显高于运动中的任务定向。这一结果与他们所处的 动机环境(动机气氛)是相符合的。

(三) 在同一情境武术馆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生的比较研究中 可以看出,运动情境中武术馆校学生在任务定向上的平均得分比 普通中学生要高得多,而在自我定向上的平均得分却比普通中学 生低,这似乎说明在运动中武术馆校学生受环境因素及特定情境 中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而更注重个人努力、掌握运动技 能和积极与同伴合作。与此相反,运动情境中武术馆校学生在自 我定向方面明显低于普通中学生,我们认为普通中学生在运动中 更多地倾向于自我定向是由于运动能给他们提供直接表现自己能 力的机会,它同样也是普通中学生在学业情境中自我定向的一种 折射。

(四) 在文化学习情境中普通中学的学生更多地倾向于自我 定向,这是由于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而自我 定向的动机氛围(如高考压力、校内学业上的竞争气氛等)也在 逐渐增强,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业中显示出较强的自我定向。相 反,武术馆校的学生在任务定向上高于普通中学生,是由于学业 情境中体校学生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个人的超越别人的能力所 致。

武术的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 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 演练。由于文化的差异,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因语言的障碍外国 人很难理解,导致很多外国选手虽然学会了动作,却无法体会内 在的意识、刚柔转换和力点的虚实变化,所以只能形似而难神 似。这就是许多外国选手可以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完成高难度动 作,但在武术意识的体现上很难和中国选手抗衡的原因。武术源 于中国,属于世界,让外国选手真正掌握中国武术是历史的需 要,科学的教法是使外国选手正确掌握技术的首要条件。本文通 过实验,对现有教法进行改革,教法科学化,符合武术的运动规 律,使外国选手能够在短期内掌握武术套路的技术要领并尽快形 成个人风格,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从2002年8月-2003年1月,共100学时,每学时45分钟, 每次课两学时。学习内容为初级三路长拳(50学时)、二十四式 太极拳(50学时)。实验组采用两步四段教学法:第一阶段进行 单式教学,每一个动作教学先采用动作含义说明法教学,然后进 行双人喂招模拟实战的演练法教学,再进行动作范型法教学,当 学完并熟练掌握整套动作后,进行第二阶段的风格塑形教学,教 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入个性再塑阶段,形成不同的演练风格。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实验结束后,聘请具有裁判经历的 国家级裁判员2人,国家一级裁判员3人,对两组进行考评,对 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并统计。

两步四段教学法原理

首先,武术来源于生产劳动,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的搏杀 中演变出来的搏斗技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及文化背 景的影响,形成了套路。历史的进步使武术套路,特别是现代竞 技武术套路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国际竞赛需 要,现已基本脱离了技击范畴,但其基本技术素材仍来源于传统 武术的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法,套路编排仍遵照攻防进 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表现出来的是被美学化了的和 攻防技术极大夸张的艺术套路,因此,攻防原理仍然是武术套路 运动的核心。其次,武术套路运动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必须统一 规则,套路演练必须规范,同时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套路演练在 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必须存在风格个性化,正是基于这三点提出 了两步四段教学法。

两步四段教学法分两大步骤(两步四段教学法流程见表2): 第一步是单式范型教学,包括三个阶段教学。首先是动作含义说 明法教学,即按照动作的技击含义进行讲解,这一阶段不强调动 作的规范性,注重技术动作的目的性。第二阶段是双人喂招模拟 实战演练教学。这一阶段主要是体会攻防意识、虚实变换、自身 的稳定,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阶段对方喂招的角度、 部位可以有变化,但速度要慢,力量要轻,尽量体会动作的变式 应用,强调对力点的控制。第三阶段是动作技术规范定型教学, 即按套路演练的规格要求,将动作规范定型。通过前两个阶段的 学习,第三阶段的动作规范就会变得容易完成。第二步是风格塑 形教学。采用第四阶段即个性再塑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 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塑造学生的演练风格,实际上这 一阶段是提高演练水平的关键阶段。整个技术教学的时间比例 为:第一阶段20%,第二阶段20%,第三阶段40%,第四阶段 20%。图片1

两步四段教学法的优点

两步四段教学法反映了武术的发展变化特点,使外国学生能 够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武术技术,两步四段教学法 符合武术运动的教学规律。

  1. 两步四段教学法便于外国学生懂式明法


两步四段教学法首先使学生明白每个招式的来龙去脉,通过 双人接触能正确体会武术拳械的技击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如 初学者不易掌握的揽雀尾技法,通过双人喂招能很好的使学生体 会技法的力点,用劲要领及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位置。再如,在 三路长拳教学中,虚步穿手亮掌这一动作,初学者往往手脚配合 不当、重心变换不灵,当初学者通过一二段的学习了解该动包含 砍、穿、勾、架四种技法之后,就能很容易掌握该技术动作。

  1. 两步四段教学法便于外国学生掌握虚实变化


中国武术内容众多、技法丰富,如太极拳特别强调虚实的变 化。而虚实的变化正是通过技法的攻防转换来实现的,通过双人 的演习,外国学生在明白动作含义和体会力点的转换后,在动作 规范时很容易掌握虚实的变化。如教白鹤亮翅,其中有转腰提 手,然后接虚步分手,一般初学者在练习时,虽然配合口令词, 但还是不易变换虚实。如果明白转腰提手是采挑对方腋下,配合 胸腰的转换,化摔一气合成,虚步分手则是对方若回撤,顺势套 步靠击,初学者便会很快掌握虚实变换,即使不能马上练好,但 已形成正确概念,通过日后的练习进一步体会要领,会彳艮好的掌 握动作。

  1. 两步四段教学法便于培养外国学生武术意识


武术套路运动讲究武术意识的培养,如何正确培养武术意识, 一直是武术教学非常重视的问题。两步四段教学法遵循武术的运 动规律,通过动作含义教学、双人喂招模拟实战演练教学能够培 养学生的武术攻防意识。太极拳演练要求意到、气到、力到,如 掩手肱捶要做到“蓄劲如拉弓,发劲如放箭”,以往学生不明白攻 防含义,很难达到内外合一,通过动作含义讲解及双人喂招模拟 实战攻防练习,学生便可体会这种武术攻防意识。在教长拳的插 步勾手侧踹时,经过攻防模拟练习后,便会攻防一体,加快动作 速度,充分体现武术的防守反击意识。在刀术教学中,初学者学 习缠头裹脑技法时,易犯刀身离身体太远,而通过双人攻防练习, 不仅会很快正确掌握该动技术要领,同时还能培养武术的攻防转 换意识,使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两步四段教学法便于外国学生动作范型化


初学者由于未建立正确概念,动作不易规范。两步四段教学 法首先通过动作的含义讲解使学生建立正确概念,进一步通过具 有技击含义的步法与手法的配合练习,对身体各部位劲力的体 会,特别是双人模拟实战演习使大脑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使动 作达到规范。在运用两步四段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注意适当的 语言提示和正确的动作示范,学生动作的规范化是可以在短期内 做到的。

  1. 两步四段教学法有利于个人风格的尽快形成


两步四段教学法,在初始教学中武术意识已得到了潜移默 化,为个性化风格的早日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两步四段教学法 通过递进式教学,注重个性培养,通过前三段的教学,动作技术 基本规范,武术意识得到初步培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 特点,调动学生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根据身材特点, 塑造或轻灵飘逸,或沉实迅捷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尽快形成个人 风格,提高教学效果。

两步四段教学法是在现代教学法的基础上,吸取民间传统教 法而形成的。它通过对攻防动作的剖析讲解,双人喂招练习的形 式使教学双方摆脱了语言束缚,了解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尽快 建立动作概念,加速了教学进程。

由动作含义教学、双人喂招模拟实战演练教学、动作范型教 学、个性再塑教学组成的两步四段教学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使 外国学生能够在短期内掌握武术套路的技术要领,领悟技击含义 并尽快形成个人风格,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 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 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 项目。中国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散 打、推手、短兵)。长期以来人们对套路运动中的美学规律研究 得比较多,从外、形和内、神,以及动作的结构、名称、节奏等 方面都曾加以探讨并为人所接受。散打作为中国武术的另一种运 动形式,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但人们从实用、实战的角度对其 分析讨论的较多,这可能和散打跟套路的表演性截然不同,散打 这种强对抗性项目突出的是竞技性有关。然而,散打中的实用动 作也蕴涵着技术美、节奏美以及表现出的精神美等等。正像法国 哲学家狄德罗说的:“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人们强烈地感觉到 它。”研究这些对丰富散打运动的内容,实现体育美的价值,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与哲学、文艺学、伦理学、历 史学以及其他学科相比产生较晚。体育和美学自古以来就紧密相 连,与美学注重人的“心”的培养相对应,体育则注重对人的 “身”的方面的锻炼。因而体育美学的产生是体育运动发展和人

们对它认识深化的结果,并随体育的发展而发展。体育美是形形 色色的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总称,就像艺术美是各类艺 术作品之美的总称一样,体育美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之美。可 以说体育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直接展示,是人的本质力量 在自身的“复现”和“确证”。作为从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中 国武术散打,在其竞技比赛过程中,随着人们搏斗技能运用的巧 妙化,在有效和合理的技击法则的规范下,竞技同样能唤起对散 打动作“美”的追求,体现散打精神“美”的内涵,在运动中强 烈地表现出人类征服自身,超越自我的精神。

散打的技术美

技术,一般指人们合理运用身体能力和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的有效方法、法则和要领。技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技术 美是人体美和动作美的综合表现,具有准确、协调、连贯以及 实效性等特点。技术美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及体育丰富多 彩的内容,它以特有的魅力引起人们的欣喜、愉悦、惊奇、赞 叹。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技术,每一类技术又有不同的具 体技术,由此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散打技术包括基本 搏斗姿势、拳法、腿法及摔法,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等。就拳 法中的左右冲拳而言,其技术要求是从基本搏斗姿势开始,重 心移至左脚。左脚微向里扣,脚跟微外转,左膝屈成110。~ 120。。右脚蹬地,身体随之右转;同时左臂沿直线快速冲出, 右手防护不变。重心移至右脚,以右脚为支点用力蹬地,身体 随之左后转,重心移至左脚;同时转腰,右手臂沿直线向前冲 出,左手护头肘护肋。这种动作用力协调,路线清晰,完美合 理的运用身体表现技术动作,使动作干净、敏捷、准确、连贯、 舒展。这些优美动作不仅在客观上给观众带来美的欣赏,而且 运动员自身在完成动作之后,也会油然而生一种心满意足的情 绪体验和美的享受。这种感触的反馈,会加倍激励运动员进一 步掌握规范而优美的技术动作,从而提高技术水平,充分表现 训练有素的技术美。

) 散打动作的节奏美

体育运动中的节奏,是指人的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在运 动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张弛、缓急、高低、快慢 等连续的时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节拍和韵律,给人一种美感。 节奏的快慢一定要保持在人类生理所能接受的范围内,极快或极 慢的节奏不仅身体活动难以适应,而且会失去节奏的意义,甚至 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在运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感,能节 省体力,使肌肉长时间工作,且有助于动作的自动化,加快掌握 动作的进程。在散打运动中,节奏是通过一定的连贯性把人体和 富有表现力的运动结合在一起,以一种紧张、松弛的形式反复交 替出现而成的,这种紧张松弛的节奏变化始终贯穿在运动的每一 个细小部分。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郎格认为节奏性是紧随前事 件的完成,后事件的准备;节奏是前过程转化而来的新的紧张的 建立,其产生的新的转折点的位置,必须是前过程的结尾中固有 的。散打动作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从散打基本搏斗姿势开始,要 求全身放松,步法轻盈灵活,当进攻的一刹那,在受力点要求紧 张,然后再放松回基本姿势。也就是说,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 一个动作的开始。这种放松和紧张都是在瞬间完成的,而且处在 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紧张一放松一再紧张一再放 松循环往复的节奏变化。这种放松一紧张一放松的节奏变化,一 张一弛,一紧一松的动感,赋予散打运动蓬勃的生命力,也带给 观众强烈的美感。

(三) 散打运动员的精神美

人体是身心统一的整体,身体运动的过程,也伴随着心理发 展的过程,人在掌握运动动作的同时也会对心灵、气质和精神产 生影响。古希腊一位哲人曾说过:“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康的身 体。”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要求运动员有积极热情的态度,神情专注、永不满足、 勇于创新的思想品德和顽强、刻苦的进取精神。当今奥运会提出 “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反映了人类超越自我的要求,也 成为激励运动选手们奋勇拼搏的精神力量。散打比赛既是体力、 智慧、技术、战术的角逐,又是精神、意志、思想和作风的较 量,不仅参赛双方最大限度地演出各种精湛的技术,高度化对 抗,在瞬息万变的动态中,还要充分显示彼此的敏锐机智、阳刚 坚毅和道德风貌之美,甚至连呼吸内在情感的抒发,都充分体现 出人的精神美。这是一种内在美,从综合的、完整的方面看,这 种美是真正从内质里透射出的一种充满神韵的灵气和夺目的光 彩,因而散打运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无形中成为人的内在素质的 象征。运动员表现出的无坚不摧的气势和坚韧不拔的斗志,那矫 健的身手,间不容发、果敢机智的对打,对运动员是一种磨练, 对广大观众也是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由此产生一种“移情”引 起观众的内心模仿,使观众思绪飞扬,这就是中国武术散打的巨 大魅力带给人们的美感。

人们在生活中天天遇到美,经常感受美,动辄评论美,这些 都使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劳动创造了美。作为起源于劳动的体 育,追求的目标和动力是美,同时也创造着美。竞技体育的积极 作用就在于它实现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从而 使体育美的魅力打动审美的主体,在观赏中使之产生美感,同时 诱导人们积极开展体育运动,促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向新的阶段 发展。体育美的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人们对体育的审美要求。研究 散打运动美的价值就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这项运动的本质,使人 们更加喜爱这项运动,自觉地从事这项运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感染、熏陶,使人乐于受教,从而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德国哲 学家黑格尔曾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在 形式上是自由生动的,最易启迪人们的心灵,引起精神上的升 华。可以这样推测,审美性将成为未来散打运动的趋向。

清朝乾隆时期是我国民间武术多种拳学流派不断形成和发展 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地处中原的河南汜水人甚乃周创立起 一门独具特色的内功拳派——“甚家拳”,并撰著成《培养中气 论》和《武备参考》两部专著,包含七十多个单篇,专论武术技 法与学理。这就是后来经过近代武术学者徐震稍作整理、编辑而 成的《甚氏武技书》。其内容之丰富,论理之独特,尤其是中气 培养的系统论述开创了内功拳学之先河,堪称精品之作。《培养 中气论》和《武备参考》两部论著,在古代武术文献中,可以说 是最早、最系统地论述拳法为何要进行内外兼修,及如何进行 “形气合炼”的拳学文献。其内容已经构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 以内炼精、气、神为主体的拳学体系,蕴涵着宝贵的拳技与学理 信息。然而由于此书对拳技与学理的表述文义多深奥难懂,书文 难读,加之茬家拳的流传相对封闭,致使书中所含最为宝贵的拳 技与学理信息,尚未得到武术学术界应有的研究与评说。虽自 20世纪30年代以来,曾有过武术学者偶尔涉足其间,但只是对 其源流及作者背景情况有所涉猎,皆未触及其技理深层。如 1932年徐哲东首先将《培养中气论》和《武备参考》的传抄印 本整编成册,正式定书名为《甚氏武技书》,于1936年出版; 1940年唐豪著《中国武艺图籍考》收有《甚氏武技书》一条, 文简未作评述;20世纪40年代,原河南省国术馆长陈泮岭曾著《茬家拳之源流考》一文;1984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期间, 河南省体委将甚家拳列为惟一的挖整重点,并由葛廷贵撰写成 《茬氏武技初探》论文一篇;近些年来,在武术刊物上也偶有甚 氏武技论稿见报。综上所述可见,这门创立于二百多年前的传统 武术拳派精粹之一的“甚氏武技学理”,其学术研究实未被触及 皮毛,是一方欠开垦的处女地,更因为在本源方面,近七十年 来,由于个别武术学者在涉足茬氏拳学研究时,因对其形成之源 不慎失察而有误断之论,以致造成不该有的源流疑点,以致甚氏 武技久被忽略,急需正本清源。本文就此问题表明我们的研究结 论。

徐哲东先生在编订《甚氏武技书》时,作有“序”文一篇评 述其学理精要。文谓:“其书言拳技,主于养气,务使气藏于 腹,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言应敌, 则重在虚实相济。言运功,则谓两膊宜柔而活,不可使着力。言 仆人,则必前脚速进敌之身后,而不拘在人脚之内外。言练法, 则须因势之自然,务使外形一家,再令圆熟,将筋节松开,皆微 妙渊深得其枢健矣。其论打法云: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 先动。其论出手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然而,徐震在指出 了上述七点之后,便匆忙下结论说:“此太极拳家之要义,而役 氏亦得之,又足见其采摭之精也。”徐震的这个结论,是褒还是 贬呢?总之,已经为茬氏拳学的探究留下了起源疑点。

徐震在编订《甚氏武技书》时时值20世纪30年代初,正是 太极拳得到普及之时,而徐氏又以研究太极拳学见长,因而其论 点必将给人以“普氏拳学源自太极拳学”的错误印象。为了辨析 上述误断,本文只须指出一点就足以证明“徐说”之非!先且不 说徐震所指芸氏拳学七点,未能引太极拳学文献加以佐证。只说 太极拳最早的权威文献——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撰成时间,据 唐豪考证著于清乾隆末年(参见唐豪著《王宗岳考》,1935年 版)。还须进一步指出:《太极拳论》被发现甚晚,而其面世时 期是在武禹襄故后的晚清1882年之后。可是芸乃周则生活在清 代雍乾时期,故于乾隆四十八年。因此可以肯定,甚乃周的拳学 著述既早于《太极拳论》和其他太极拳文献的创编时期,更早于 《太极拳论》面世时期一百多年。据此可以断定,不是芸氏拳学 源自太极拳学;更何况茬乃周是一位学识渊博、文武精通的大学 者和高明拳家,他在其书中表述的许多重要论点,既是实践经验 的高度概括,又多引据了医经、道经、兵经、易经之理加以阐 发。

浏览5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