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托张三丰的内家拳

论武术者,莫不称少林、武当。少林以达摩为初祖,武当则 奉张三丰。两说均属依托,而且依托的年代都起于明末。

达摩驻锡少林,传《易筋》《洗髓》两经,说见伪托李靖、 牛皋两人为《易筋经》所撰的序。张三丰的事,则见于黄宗羲所 作《王征南墓志铭》,云: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 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 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 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 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密传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四明。 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 继槎。皆各有授受。……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凡搏 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皆如铜人图法。

本文首先提出内家拳起于张三丰之说,并注明其传授源流。 张松溪事,又见雍正年间曹秉仁《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也说 其法起于张三丰。但显然曹氏此文即依据黄宗羲的叙述而来,故 黄文为最早说内家拳与张三丰有关的文献。

但宋代这位张三丰,是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宋元亦无任 何人谈过这么一号人物。因此徐震《国技论略》认为黄宗羲大 概是弄错了。《明史-方伎传》里有一位“张全一,名君宝,张 三丰……与其徒游武当山,创草庐居之。明太祖闻其名,于洪武 十四年遣使觅访而不得”,黄宗羲误把此归为宋徽宗时事,所以 才出现一位宋代的张三丰(上编《辨伪-辨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 有关张三峰时代之误》)。沈寿《太极拳法研究》则认为《王征 南墓志铭》《张松溪传》所说的都是“张三峰”而非“张三丰”, 后人将峰改为“曾”或“丰”,才会跟明初那位武当道士混为一 谈(一九八四,福建人民出版社,一。四页)。黄兆汉《明代道 士张三丰考》也说:“宋代是否有一位技击家张三峰不可确知。若 有,则自然不是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我们所讨论的张三丰大概是 不懂技击的,因为在我读到的张三丰的文献里也没有提到他懂技 击的。这个技击家张三峰亦可能只是伪托。”(一九八八,学生 书局,一之四)Anna Seidel则推测做此依托的人就是张松溪, 见

按:张三丰在明初是位传奇人物,其传说越来越多,时代也 就越推越早。如陆深《玉堂漫笔》、何乔远《名山藏》都说他是 金朝人,且说他曾在宝鸡县金台观修炼,弄得后来清朝修《陕西 通志》《凤翔府志》,民初修《宝鸡县志》时也都如此说。黄宗羲 讲张三丰内家拳百年后流传于陕西,即是跟这个传说有关的。同时,以上两本书也提到了另一个 传说,说张三丰是元朝初年人, 元初曾与刘秉忠同师于沙门海云, 陆西星《张三丰传》便相信了这 个说法。陆氏乃道教内丹东派之 大宗师,他既采信此说,其说在 道流中必已极为流行。此时,张 三丰已是元初人了。徐祯卿《异 林》更推而上之,说有位张剌达, 曾为成祖所访,又说他“相传是 宋人”,曾至华山谒陈挎。张剌 达,与张三丰之号为遗遢道人的 “避遢”音近,故世又以张为宋代 人,曾见过陈挎。

这就是明代张三丰故事越增 衍越繁富、越传年代越早的状况。 技击家依附于这位传奇人物,以神化自己的拳技,也起于这个时 张三丰像

代。嘉靖间的张松溪,或活动于天启崇祯间的王征南,都可能 是依托者。虽然如此,依托也有依托的原则。技击家所说,均 言张三峰,以自别于丹道家之言张三丰。丹道家论张三丰,俱 如黄兆汉所说,是“没有提到他懂技击的”,张三丰只不过是 一位避遢游戏人间的神仙罢了。“张三峰”与“张三丰”之不 同,恰如“达磨”与“达摩”。禅宗文献,通称“达磨”;技 击家依托,则称“达摩”,以别畛域。后人再予混一之以后, 这个区分便荡然了。

张松溪之术,今已不可考。《宁波府志》所载,摭拾传闻, 未必可据。可确考者,厥为王征南。

征南之法,黄宗羲强调其“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又 说他“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 似乎一是说他应付攻击时擅长借力使力,以静制动;二是说他攻 击时着重打穴;三是说他打穴时是将医学上以铜人认穴的办法挪 用于技击,故穴有可晕可哑可死之分。1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曾从王征南习艺,述其学尤详于宗羲。 “略谓其法有五不传:心险者、狂酒者、轻露者、好斗者、骨柔 质钝者。有应敌打法名色若干:长拳滚砍、分心十字、摆肘逼 门、迎风^扇、异物投先、推肘捕阴、弯心杵肋、舜子投井、剪 腕点节、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绢肘裹靠、仙人照 掌、弯弓大步、兑换抱月、左右扬鞭、铁门闩、柳穿鱼、满肚 疼、连枝箭、一提金、双架笔、金刚跌、双推窗、顺牵羊、乱抽 麻、燕抬腮、虎抱头、四把腰等。”

所谓应敌打法名色,就是后来所说的招式。用于应敌,故 应属散手。招式串连,则为套路。王征南之拳,又有六路与十段 锦。六路歌诀云:“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仙人立起 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云:“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 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跟步势如初, 滚斫退归原路,入步韬在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 弓,坐马四平两顾。”

对这些歌诀,黄百家有注释甚详。其中可以看出来王氏很重 视斫法。斫法为其三十五种练手法中第一种。百家并说:“拳家 惟斫最重。斫有四种:滚斫、柳叶斫、十字斫、雷斫,而先生另 有盘斫,则能以斫破斫。此则先生熟久智生,划焉心开而独创者 也。”对之推崇备至。可是何谓斫法,至今殊难明了。大概属于 掌劈,故形容如刀斧之斫。柳叶斫,也可能类似后来拳家所谓柳 叶掌。但滚斫、十字斫、电斫、盘斫之法,终不得而知。

王氏所击穴法,据黄百家说有死穴、哑穴、晕穴、咳穴、膀 胱、虾蟆、猿跳、曲池、锁喉、解颐、合各、内关、三里等。综 合其法,则有五字诀法为敬、紧、径、劲、切。

王征南这套拳法,只有黄百家这一位传人,但百家后来并未继 续学拳,所以说:“先生之术所授者唯余,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 已为广陵散矣。”号称传自张三丰的内家拳,至此业已失传。

二、依托张三丰的太极拳

张三丰武学之再现于江湖,是与太极拳相关联的,时间则在 清末。

万本太极拳谱(因抄在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的十行纸上,故 称万本)所录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后,加了行注语云:“左系武 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一九三一,文光印务馆)、陈微明《太 极拳术》(一九二五,上海中华书局)、徐致一《太极拳浅说》 (一九二七,上海文华图书印刷公司)均抄录了这段话,而改为 “武当山” “张三丰”。可见太极拳本于张三丰,已成为这些拳师 的“共识”,陈微明《太极答问》且说太极拳可断定是张三丰所 传无疑。图片159

陈微明之说,唐豪曾有驳议,认为王征南拳法与太极拳名色 显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少林武当考》下编,五)。另外,光 绪七年李亦畲《太极小序》及抄王宗岳《太极拳论》都不作此依 托,反而明言“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唐氏也论断:“太极拳附 会于张三丰,乃光绪七年以后事。”(《行健斋随笔》)

考王宗岳《太极拳论》,万本作《山右王宗岳先生太极论》。 我认为这个篇题是较妥当的,因为这篇文章只是王宗岳对自己拳 术的阐明,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来 说明拳理。并不意味这套拳就叫太极拳。所以底下说:“长拳者, 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李亦畲抄本才在“长拳者”上面加 上“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式”,李氏姨甥马印书抄本同。 但仍无“太极拳”三字。其余万本、陈微明本、徐致一本、杨澄 甫本则都没有这一段。可见王宗岳 说拳理,固然由太极讲起,以说八 卦五行,但其拳本应称为长拳。现 在通行的太极拳,传自河南陈家 沟,亦与山西王宗岳无关,更不用 说王氏拳论与武当张三丰原本也是 毫无关系的了。

太极拳出现甚晚,陈长兴 (一七七一* ~ 一八五三)、杨露禅 (一七九九~ 一八七二)之后始显 于世,光绪间始大盛。兴盛之后, 推源溯祖,也是越扯越远。许禹生 《太极拳势图解》甚至提出了唐许 郑孝胥题字 宣平、武当道士李道子以及张三丰 所传诸说。其中讲张三丰的部分,云:“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 岳者,得其真传,名闻海内。”不知王宗岳乃乾隆时山西人,咸 丰时人武霁宇始获其拳谱,其弟武禹襄因学拳于杨露禅,始将 此谱传出,跟张三丰何干?王氏也非元世祖时人。此即可见太 极拳家推源溯始时,有将一切久远化的倾向。论张三丰如此,论 王宗岳也是如此。

但自光绪初年有人把王宗岳《太极论》说成是“张三丰老师 遗论”,并逐渐获得太极拳师们的认可后,太极拳与张三丰的关 系越来越被坐实,竟形成了武学上的武当派。金一明一九三。年 出版《武当拳术秘诀》,论列了武当拳术源流、张三丰生平事迹 与内家拳之名称及其源流、内外两家拳术不同点等。狄兆龙、高 飞一九六。年又出版《武当秘传八卦掌》。一九八五年湖北丹江 口市更创办了《武当》专业武术期刊,以宣扬武当武术。

三、依托张三丰的道派

张三丰在清代持续走老运,在被技击家奉为宗师、形成宗派 之同时,在道教炼丹人士间,也有了相类似的际遇。

清道光时期四川人李西月崇奉张三丰,经常以扶乩方式与张 三丰唱和,逐渐把张氏以前一些高道列为前几代祖师,把张氏同 时代及其后一些人列为他的弟子,一代代,形成谱系,称为隐仙 派或犹龙派。李西月曾解释这个道派的名称说:“大道渊源,始于 老子。一传尹文始 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

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 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张三丰)隐武 当,此隐仙派之说也。”(《张三丰全集》卷一)因其认为该派源 于老子,故称犹龙派,又因认为该派最善隐,故称隐仙派。

张三丰在这一派中被称为“玉虚右相参法天师犹龙六祖昆阳 先生”。此派又称西派。因为在讲内丹修炼的道派中,北派全真、 南派由紫阳真人所传,均形成于宋代;东派为明代陆西星所创, 流行于江浙;西派则为李西月所创,流衍于四川,故称西派。它 与东派喜说男女双修不同,主张单修。而李西月之主张,多借由 注解张三丰著作,或与张三丰扶乩时发之,今传《张三丰全集》 也是李氏编的。图片1

在李西月之前,民间已经流传不少托名张三丰之著作,因此 他说:“近来传本多所混杂……俗抄,有比张、邓刻本全备者,又 多以吕祖诗混入其中。”(卷一)但李编本中,据黄兆汉之考证, 依托仍然甚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集》第六册是几种经咒, 如《文昌帝君开心咒注释》《准提心经》《斗姥大法语》《大悲神 咒》等。这一册,黄兆汉认为是李西月之后的人加入,而于光绪 三十二年刊入成都二仙庵《道藏辑要》的《张三丰全集》中的。

若然,则张三丰著作之增饰伪 托,在李西月之后仍在进行中。

光绪间,拳家喜欢将拳术 推源于张三丰,应与张三丰在 这个时代的声望有关。有道派 专力推崇阐扬其道法,有人不 断托依创造他的著作,当然武 术界也就乐于攀附这样一位有 体面的闻人。

而且这两方面也是有关系 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这样一 个说法,不但为太极拳找到了 一个发明人,事实上也将太极

拳拉进了道教的脉络中,让人 从道教的角度去理解太极拳。

太极拳本于《易》理,当然未必即是道教之物,儒家的孔子 不就曾赞《易》吗?可是,若说太极拳系道士张三丰所创,意义 便不同了,太极拳的拳理似乎就该与道家道教有关才是。此即太 极拳之道家道教化。转化后的太极拳,当然也就与修身炼养颇有 关系了。

所谓张三丰武学,所指就是这样一种与道家道教炼养修真结 合起来,而以太极拳为其论述核心的武学。这样一路武学,其实 研究者尚少,武术界也还对之不甚了然,因此我准备从几篇文献 介绍起。

四、纳入道教体系中的太极拳

萧天石先生《重刊太极炼丹秘诀前序》说:“张三丰真人者, 道家丹鼎派中新派之开山祖也。此派又称太极派,其太极拳尤盛 传于世。”(一九九八,自由出版社,《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

此书据称乃太乙山人所藏,萧先生曾引其“拳通太极风云 外,道在阴阳造化中” “形势千般皆下品,神气运化亦非真”二 语,谓其“殆亦拳家而修真者”。然所藏《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 实为民国以后依托杜撰之作,萧先生辑入《道藏精华》,殊觉不 伦不类;所述张三丰为太极派、创太极拳等,更是无一不误。萧 先生于道教道学为大行家,何以妄谬至此,令人不解。

本书凡六卷,一传纪、二太极长生诀、三修道篇、四炼丹 篇、五炼丹歌诀、六水石闲谈。萧先生所说,集中于第二卷。但 其中《太极拳论》乃将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与王宗岳《太极拳 论》拼凑而成;而《太极拳歌》则为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 盖光绪七年以后,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渐渐盛行,此书遂以清人 著作冒充为祖师传本也。

不过,作此伪托,弄此狡稔,也不曾毫无用意。此书是将太 极拳纳入修道炼丹的体系中去的作品。早先有人说太极拳为张三 丰所创,只是从渊源上认定太极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现在它则 更想从理论上结合这层关系。由这个角度看,此书便颇有值得注 意之处。

《太极长生诀》这一卷,就很明显地是以太极拳为养生术之 一术。首列《重阳祖师十论》;次为《运用周身筋脉诀》,教人 早起咽太阳气、中午静坐运气入丹田、晚上也咽气吞津;再则为 《打坐浅训》,教人呼吸调息之法;《打坐歌》教人打通玄关一窍, 修成金丹;《积气开关说》教人九转真气,以通玄关;接下来才是 《太极拳论》。但太极拳论依王宗岳之说而立论,仅属技击,尚 非修真,故底下立刻补了一篇《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一篇 《太极行功歌》、一篇《太极行功说》。

这几篇东西,是技击家所传太极拳各谱录中所没有的。历来 论太极拳者也不知道有这些文献。

它们的特点,是在太极之外强调无极,云:“太极之先,本为 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 机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 其位既定,氤氯化生,而演为七十二之数。……然后混七二之 数,浑然成无极。”(《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意思是,无极为 先天,太极为后天。若练它那七十二路太极拳,练到阴阳二气相 交,还其混化,就可以回归到浑成无极的境界了。此说抬高了无 极的地位,且将太极拳工具化,视为人回返浑成无极境界的一个 手段,因此它说:“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

其次,它认为拳法只不过是这无极太极修炼法门之一。太极 妙道,本不限于拳法,所以也可以利用打坐来达成同样的功效。 《太极行功说》所说即指此。

其法谓:“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 一步下手功夫。”须神敛气聚、冥心兀坐、保元守真、盘膝曲股、 足跟紧抵命门,然后两手掩耳,用指弹耳根骨、用手擦摩面部; 以舌搅口、吞津、叩齿、揩鼻等等。其实仍是古来相传各导引法 之运用,与静坐调息者不同。但它很重视此法,云:“长生不老之 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弃置不顾, 此无异炼丹不采药。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 成就。必须功拳并练。”

换言之,拳法不仅只是修炼的法门之一,更是必须与打坐并 练的法门,只学太极拳是不行的。

如此论太极行功,功法之要,其实便在功而不在拳。故接着 它又有《太极行功歌》说:“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既 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如何行功呢?它 用的是道教沿用已久的“呵、嘘、呼、口四、吹、嘻”六字法,教 人“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

这样讲,则它底下接着谈的《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 十八伤》当然也就与太极拳无关,而是指擦脸、揩目、弹耳、叩 齿、咽津、勿久坐湿地、勿冷着汗衣、勿子时行房、勿阴室纳 凉、久视伤精、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一类事了。

这是把太极拳纳入道教修道炼丹体系中去的结果,与技击家 论太极拳颇为不同。世人言太极拳,也有注重它的养生价值的, 说练太极拳有助于保健。其说固与拳术本为技击而设之旨有所差 异,宗趣不同;但也不过是说练拳可以锻炼筋骨、调理脏腑、有 益于健康、可以延年而已。《太极炼丹秘诀》却更要由此说无极, 要将拳与功(运气入田、积气通关、敛神聚气……)合并起来, 教人修真成仙。所以它讲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养生保健,而是在道 教思想及修炼体系中,为太极拳安立一个地位。其书在《太极长 生诀》这一卷后面,列了《修真篇》《炼丹篇》两卷,就是这个 意思。

历来论太极拳者不知有此一书,或知其书而不予讨论,大约 也即由于它与技击家并不同调的缘故。

五、拳道合一的张三丰武术

但是,这种讲法也未必定与技击武术无关,由此种讲法,事 实上可形成另一路与太极拳相近而不尽相同的武术。

这些武术不见得都本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但它们源 于一种类似的思路,均是将练拳与修道结合起来,且强调无极。

被转化的太极拳

其一是直接挂在张三丰名下的武术,如徐雍辑注的《张三丰 武术汇宗》,又名《武当派仙侠真传》。内分九章:导言、仙家 八段锦、仙家易筋经、太极拳谱、导引心术、运气仙术、接命仙 术、柔术、剑仙纪闻。此书将太极拳与导引成仙并列,宗趣显然 与《太极炼丹秘诀》相同。

此书谓太极拳之流别有五:一为唐朝许宣平所传,凡三十七 式,传宋远桥。一为俞氏所传,为先天拳,受自李道子,传俞清 慧。一为韩拱月传程灵洗,至程氏改名小九天,共十四手。一为 殷利亨所传,为后天法,传胡镜子,再传宋仲舒,共十七式。张 三丰十三式则为第五派,集其大成,后衍为百余手,世称为太极 长拳。

它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谱,则说:“道家之言曰:道体之本 原,曰无极。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如吾心寂然无思,一念不起,是无极也。然此心未发,自 有昭然不昧之本体,是太极也。始静则柔、极静则刚。三丰真人 之创太极拳、太极剑,即由斯理而发明者也。”

依此,下列《太极图》《无极歌》《太极歌》《学太极拳须敛 神聚气论》《太极行功说》。后面这两篇,显然采自《太极炼丹秘 诀》,它与该书的关系,也不言可喻。

据它说,太极拳“有河南派、温台派、开合太极之分,与三 丰真人之原谱,遂有出入”。它所载张三丰拳式共四十一式,河 南派则有九十手。这却与《太极炼丹秘诀》所叙的太极拳七十二 路图式并不一样。

其书论太极,大要如此。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

一、 它论拳法源流,完全根据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但 较为简略。

二、 说太极现有河南派、温台派、开合太极之分,并不确 实。现今太极拳流派大约有五,陈、杨、吴、武、孙,而都出于 陈家沟。拳架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却无温台派之说,也无所 谓开太极合太极。其中杨式大架有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八十一
式、一O五式之不同,亦无所谓九十式者。

三、 《无极歌》《太极歌》两篇,前者仅见于姚馥春、姜容樵 于一九三。年合编的《太极拳讲义》,上海武学书局出版。据姜 氏说,此本得之于汤士林,“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 太极之要诀”,可见此《无极歌》为历来各太极拳谱所无。《太极 歌》,亦仅见于姚谱及一册以“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十行纸抄 写的《太极拳功解》(一九九一,沈寿整理的《太极拳谱》称为 万本)中。可见它代表一种特殊的观点,非一般太极拳家通行之 经典,与各派拳术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四、 这个特殊的观点,具见于它所传的太极拳谱中。底下我 就准备谈这一点。

该谱直接引“道家之言曰:道体之本原,曰无极,无极而生 太极”。此与太极拳之拳理其实已有了绝大的差异。按:在太极 拳史上,王宗岳《太极拳论》已将太极与无极合论,说:“太极 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者无极而生,是 什么意思呢?是说无极在前,生出太极吗?若如是,太极拳岂不 应称为无极拳才更高妙些、更合理些?但太极若为阴阳之母、动 静之机,则太极便是本源,此一本体岂能又是无极所生?

这个争论,要回到《太极图》上去探究才能明白。太极图之 传,自周敦颐之后始著,《张三丰武术汇宗》所载的也就是这一 幅图。宋朝朱震《进易表》曾提出一种说法,谓该图乃由陈挎、 种放、穆修传来。后来在清朝初年黄宗炎、朱彝尊进而发展此 说,云该图原于道教,只不过周敦颐把原先由下而上的炼气过程 颠倒了过来,以讲天地生化罢了。朱熹对朱震之说不以为然,认 为乃周氏自作,非受诸穆修等人。这个辨明,对于《太极图》宗 旨之确定,甚为重要。因为朱熹与陆九渊九韶兄弟辩论时,陆九 渊就说:“将'无’字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学。”无极一词,见 《老子》二十八章,庄子、列子、淮南子也都有这个词,所以陆 九渊认为它是道家之学。可是朱熹并不承认周敦颐说无极是受了 道家或道教的影响,故谓图乃周氏自作,对“无极而太极” 一 语,亦有他的解释。

按陆九渊兄弟的看法,《易经》只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之上不应再说无极,因为太极就是“万化之根”。朱子则主 张太极是理,这个理,“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 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 (《文集》卷三六《答陆子静第五书》),故以“无极”来形容之。

其注《太极图》说云:“上天之载,无声 无臭(原注:是解“无极”二字),而实 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原注:是解 “太极”二字)。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 极之外,复有无极也。”说得甚为明白。无 极,只是对太极的描述语。
陈鑫(一八四九〜一九二九)《太极拳推原解》康述此义, 其说也很明显本于此类哲学。它说:“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 阳之气(言气而理在其中)酝酿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气在 其中),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太极是体,阴阳是体中之气) 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 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陈氏论拳,强调主敬;所撰拳论, 颇有理学家气味,渊源脉络,正不可掩。因此,我认为太极拳的 拳理,所根据的其实是理学家式的《易》理,受朱子影响尤其深 远,与道家道教并无干系。王宗岳所讲的太极,正是由《易》理 体会出来的拳理,其云太极,实即本于朱 子之说。所以他说:“太极者,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 则合。……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太极者,无极而生,用 朱子的话来说即是:“非无极之后,别生太极,而太极之上,先 有无极也。”(《文集》卷四五《答杨子直第一书》)动静阴阳,理唯 一贯云云,用朱子的话来说,即是:“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 者,所乘之机也。谓太极含动静则可,谓太极有动静则不可。”(同 上)“静即太极之体,动即太极之用”,动静均是这个理(《语类》 卷九四);“太极即在阴阳里。若论其生则俱生,太极依旧在阴阳里。 但言次序,须先有这实理,方始有阴阳也”(同上)。此所以王宗岳 云太极为阴阳之母、动静之机,而变化万端,理唯一贯。

《太极炼丹秘诀》《张三丰武术汇宗》一类著作则不同,它们 要把太极拳归入道家教谱系中,理论上便要改变朱子式的太极 图解释,说:“道体之本原,曰无极,无极而生太极。” “太极原 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 中。” “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太极之先,本为 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 之机也。”这里,都是把无极、混元一气视为本体,并由此生 出太极。太极非实理,而是虚无之气。强调无极、强调虚、强 调气。以此论太极,恰好成为朱子的对反,成为陆九渊所说的 “老氏之学”。

故此乃对太极拳的转化。经此转化后的太极拳,事实上已是 无极拳了。

而此时也确实就有了一种号称为张三丰祖师所传的无极拳出 现于世。

(二)创造出的无极拳

民国二十四年廖璜、吕一素合编《无极拳谱图说》,说北平 一位李先生传这套拳,共一百二十八式。并谓:“无极拳者,张三 丰祖师最后之组织,与太极八卦合为一部大道者也。……按八方 四时五行,实以一百二十八手,图写一图,而为一周天也。…… 谓之先天拳可,谓之天地人本源之象亦无不可者也。……老子重 柔,三丰祖师致柔,道道相传,故我拳之运动纯任自然,缓缓以 行之。”

这套拳,来历不明。因为述者只说它传自张三丰,而未说明 张三丰之后授受之经过。且传者仅云为“北平李先生,隐其名。 飘忽来往于阳羡梁溪之间。尝为薛星使福成所延以课子弟”,连 他的名字都不晓得。且所传拳式,又是“由李君弟子口述大意, 廖君子玉演绎为详备之”。这个讲法也极为模糊,似乎拳式实际 上乃由廖氏依李氏弟子所述大义演绎而成。演绎而成的这个拳 谱,则又是由“河北霸县抱道氏” “藏诸筐笥有年”,再予发表 的。故我推测此拳谱若非由这位抱道氏故弄狡猿构造出来,即是 由廖氏编成的。编出后,故意神秘其说,晦其授受流传之迹,才 会如此云烟模糊。

同时,这套拳的结构也很不明晰。它宣称是与太极八卦合 成一部大道,无极拳、太极拳、八卦拳各一百二十八手,合为 三百八十四手,宛若三八四爻。可是今所传仅无极拳一二八手, 它如何与太极八卦合成一部大道,邈焉难晓。而其太极,“手法 步法宛有三角之朕兆,实以一百二十八手图写一画,为无极而 太极也”,更令人莫名其妙。因为太极也者,以五行八法为其基 本原理。所谓八法,指四正四隅。所以是一个八卦八方位的架 构。怎么可能出现一个三角的形态?三角的太极拳,有违太极拳 拳理,亦不知它将如何体现无极而太极之义。他的八卦拳,则自 称:“立不易方,令人易迷,实以一百二十八手图写一点而为大地 团团人王法地之象也。”同样使人不知究竟在说啥。八卦拳手法 步法取象八卦,游走于八方位上,焉能立不易方,站在一个定点 ±?站一个定点而面向八个方位使拳,纵或也能称为八卦拳,它 与“大地团团人王法地”又有什么关系?此种八卦拳,与其无极 拳又怎么配合组织?

创造出如此悠谬无稽的拳法,也许是个大玩笑。因为太极拳固 然已有创自张三丰的传说可供依附,八卦拳却是谁都晓得创于清朝 中叶的。硬把它们跟所谓无极拳结合起来,说此乃“张三丰祖师最 后之组织”,非开玩笑为何?世人好古、好将拳理玄学化,讲得仿 佛甚为玄奥,他就故意跟人开玩笑,造出一套这样的拳来。

这样的拳,我不以为它有实际搏击功能。他自己也只说其用 “但觉身体轻捷、神气清闲、夜卧酣适而已”,效不在攻敌御侮。 可是,无疑地,它是历来最喜欢讲道理的一部拳谱。

他用这一套拳,来讲一套糅合三教的道学,称此为重玄之 道。每一式,其实就是对这个道理一步步地说明。从无极而太

浏览9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