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到万法归一居中 心、居中本来是元神、一动一静在居中、居中六贼战魔君、真空 无相的真,拳式显然即是一套修道之功法。作者在每一式中大谈 玄理,例如“领神抱太” 一式,他的解说是这样的:

北极之北辰又号太乙之象。盖河图是此无极拳之外 层,洛书是此无极拳之内层。起手无极圈向南请来。转身 分太极,以两大拇指先分,而分手于面前,而大着于领神 抱太之北极观。太乙尊神行于洛书九宫,即为洛书坤宫为 一之一。而稍稍作势向东去者,之复阳机兆也。夫神,不 疾而速、不行而至,遂感而应。诚以求之,自然随机赴 感。昔者三丰祖师自北往汴京,中道为贼所阻,梦玄帝授 以拳法,乃人莫能敌,盗贼辟易,而出重围,后乃栖隐武 当,创此大拳三套。三百八十四手连成一气,以合六十四 卦之三百八十四爻。此无极拳为中字之一圈,太极拳为中 字向东西安放之一竖,八卦拳为中字平放一圈之上下一竖。 三百八十四爻,以为闰年之日。而此无极拳中四个领神抱 太、四个转转无极,各有三手,实应二十四气之数。又转 无极前后,有无极两半,领神抱太不过两姿势,而以第三

姿势寓于第二,故如以两个无极两半合为一无极观。则四 抱太、四转无、四领神、四两半。实为邵康节先生四象相交 成十六事之旨,亦即八卦之倍。为此则将两手上下抱持之, 左右手捧势如分开,上下手抚持如合拢。领神之末即为抱 太,故二者不分别命名也。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上丹 田在眉目之间,又可云在山根之上。此是玄珠密语,道家 每秘而不肯说出者,勿轻亵也。道家于下丹田,则凝神注 想之。而于上丹田,则有穷想山根之说。是静中动之法也。

此无极拳等则动中静之法也,领神抱太,即表示此义。

全书均如此。将佛、道、中庸、易卦、河图、洛书,穿插钩 合之,在各拳谱中可谓独树一帜。自谓:“能修道者便是教,能修 身者便是教。无极拳等,修道而修身之动功夫也。”已自道其宗 旨所在。

拳名无极,是强调它的混沌。而以太极为无极之作用,本在 无极中,分而为太极。又说无极拳是。,太极拳是一横,八卦拳 是一竖。说理均未莹澈,语多附会。故此拳不但结构有问题,其 玄理亦不高明。

然而,太极拳之后,出现这样一种依托于张三丰、高揭无极 之名、合修身于修道的拳术,却是值得重视的。它比《太极炼丹 秘诀》《张三丰武术汇宗》一类著作更进一步。那些作品将太极 拳归入道教道家谱系中,并在太极之外,强调无极,都仍只能借 着太极拳来说话,以转化太极拳之方式为之。此则迅速越过了太 极拳,径自构作一套属于道教的无极拳来表达它的观念,完成它 修身合道的宗旨。

(三)自然门武学探源

无极拳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自然门武术。自然门武

术,显名亦甚晚,而其渊源也不详,万籁声著《武术汇宗》,自 述其自然门拳术渊源时说:“本门渊源不得详考。……然综其手法 用劲,亦不出少林武当之渊源耳。”《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则谓此 派“据传为四川人徐矮师(一名徐师)首传予湖南慈利县人杜心 武(一八六九〜一九五三)。徐矮师如何学得,或为其所创,不 可考。”(一九九八,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今考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指》卷首载:“师弟杜心五,名慎 愧,湘之慈利人也,家世业儒,祖父修道归山。所投名师不下十 余位,修道师了然了空,武术师江湖大侠名徐矮子者,自创自然 门派。……迄今仍浮沉各都市中,修养性命真功,大伟人屡聘不 就,专喜修养性命。自言二十年后,身外有身,明现于世界,看 我三教有真传否。”对杜心五之道脉渊源,说明甚详。则可知所 谓自然门,真正的创派者,其实是杜心五而非徐矮子。徐氏仅擅 武术,杜氏则熔武术与修真为一炉,所以才有所谓自然门。

西江派中,据日人吉冈义丰《道教〃研究》所考,内中有十 个支派,包括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王屋山自然派、三丰自 然派等。杜心武自称其术为自然门,会不会与此有关呢?其徒万 籁声晦其渊源,只说其手法用劲 不外少林武当,或即暗指此一层 关系而言。但万氏叙述本门武学 时,亦因晦其与道术之关系,故 对于自然门何以自然、如何自然, 不免语焉不详,只是一些手法步 法的技术而已,非能技进于道。

然而其道究竟如何?依赵避 尘所述考之,盖本于了空禅师所 述柳华阳语,谓:“守窍灵慧自 然生,生出真慧,下与气穴真命 相接,即为金丹。”此即为其自然之法。此语讲得隐晦。盖修道 人对其秘诀,不得不如此处理。若由我明白说来,乃是趁子时阳 气生,男子阳具涨大举起时,以凝心及呼吸法,使其收缩。再运 用呼吸,提尾闾,将精液升入丹田,还精补脑。有歌赞云:“流 珠烁烁照昆仑,九转丹成只自然,一粒自从吞入腹,始知世有活 神仙。”(卷十一)杜心五殆习此类道法,故自言二十年后身外有 身。此为张三丰道学武学之另一支派也。

(四)再创内家拳

无极拳或《张三丰武术汇家》所载太极拳,虽属拳功,实为 道法,技击之意少而修仙之意重,近于太极拳而又不尽相同。自 然门武术,则为道学与武术并重。可见依此一路向发展者,也并 非无技击家言,倪清和《内家拳技击篇》《内家拳拳法篇》即属 这样的著作。

倪氏为永嘉人,自称其术乃“浙东嫡传”,凡有《拳法篇》《技 击篇》《禅理篇》《功夫篇》四部,今仅见《技击篇》一册。据他 说《禅理篇》“深入于性理,直入于道”;《功夫篇》“尽性命之穷 际,以见真道”,大概也是偏于说道的。《技击篇》则不然,旨在 教人以技击之法。故所述以十三种粘手、十段连手(十套散手拆招 对练法),入白刃法、击众法、倒仆法、穴法为主,颇为实用。图片2

它称为内家拳,且自认浙东嫡传,当然是取义于黄宗羲黄百 家对内家拳的描述。古无称内家外家者,有之,自黄宗羲《王征 南墓志铭》、黄百家《内家拳记》始。倪氏把自己这套技击法推 源于浙东,又只说是内家拳而不说是太极拳,正是绕开河南陈氏 传出太极拳这一脉络,截断众流,直接接上更早的内家拳这一称 呼。他虽自道“外界学者所注意者二事,一为内家拳究否为今之 太极拳,二为内家拳究否比今之太极拳为完善。此二者,非余之 职责”(十二章),可是实有以此与太极拳分庭抗礼之意,表示我
比你更早、更正宗。

但察其所谓内家拳,其实仍与太极拳大同小异。例如它名 称“内家长拳”,而太极拳本来也就叫作长拳,见王宗岳《太极 拳论》。其拳理,重在虚灵、致柔、舍己从人,亦与太极拳相符。 其手法,强调粘、用松劲,更与太极拳若合符节。盖即从太极拳 变化而出,而依托浙东内家拳之名以自张一军者也。

不仅如此,他所谓的浙东嫡传,不只是传黄宗羲、张松溪之 法而已,他更要说此法乃由更早处传来,谁传的呢?张三丰。

该书第一章《陈州同内家意旨心传》,先以张三丰的口气 写了一篇文章,内容包括序以及所传之法。其法,实即《老子》 摘抄,但分成若干段,以述为作,分别是太极本始、反其道而 周、当法天之致虚静与致常、弃暴力、气之生化及用气之道、 不可盈、悠久之法、在精神不在骨肉、致静之要、消敌力于未 形、舍己从人因敌制宜、致柔之道、居下之诀、曲中求直蓄而 后发之法、中正之妙、胜敌在志、借敌之力,合称为《老子内 家意旨心传》一卷,表明此乃 张三丰所传。

据它所载明正德十五年陈 州同的跋文说,这一卷书,他 得自其师王岳峙先生,岳峙先 生得自玄玄子张全一,玄玄子 得自冯一元,冯氏得自臧性初、 臧氏得自逍遥道人单真,单氏 得自陈中规,陈氏得自龙啸天, 龙氏得自张三丰,“乃吾门历代 命脉所系”。

这个传法谱系当然也经不 起推敲,因为玄玄子张全一就 是张三丰,如何六传之后才由张三丰传到张全一?编故事的人, 只看到两个名字,却不晓得张氏名全一,字玄1

玄,号三丰(据 《太岳太和山志》),遂闹了个大笑话。

因此,我认为这是依内家拳之传说、记载,参考太极拳而发 展出来的拳法,所传五诀,为“敬、紧、径、劲、切”。敬指精 神、紧指时间、劲指劲力、径指直接、切指位置,倒是承袭自王 征南。所谓十段连手,也是依王征南十段锦而造,故称为十段连 锦功打法名色。但斫法终不可见。征南之艺,禁犯迟缓之病,手 法又甚繁,凡三十五种,却无粘。粘法及迟缓柔软,乃是太极拳 之法,倪氏由太极拳发展变化而成的所谓浙东内家拳,在这些地 方均与王征南之术不合。至于将拳与道结合起来说“当知内家拳 者,道也。今以拳言者,不离身心,而更有超乎身心者。……惟 当绝欲修炼,方可致正大之果”云云,更是王征南不曾有过的想 法,符合张三丰道学武术的形态。

参考书目

《明代道士张三丰考》,黄兆汉,一九八八,学生书局。

《国技论略》,徐震,一九七五,华联出版社。

《少林武当考》,唐豪,一九八三,华联出版社。

《太极拳谱》,沈寿,一九九六,大展出版社。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一九九八,自由出版社。

《张三丰武术汇宗》,徐雍辑注,一九六八,真善美出版社。

《无极拳谱图说》,廖磺、吕一素编,一九八四,华联出版社。

《内家拳技击篇》,倪清和,一九八四,华联出版社。

《性命法诀明指》,赵避尘,一九六三,真善美出版社。

太极拳械三百问,薛日安,一九九四,大孚书局。

峨眉武术探秘

峨眉派近年之境遇,跟青城派差不多,都遭了金庸的“毒 手”。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把青城派掌门余沧海写得很不堪, 令读者想起青城派,就觉得是一堆坏人或小人。而在《倚天屠 龙记》里又描述峨眉派是郭襄所创的一个女性帮派,掌门人灭 绝师太尤其冷酷不近人情。于是你现在如果去采访一般民众, 看大家对峨眉派有何印象,十之八九都会回答那是个女性的门 派。在网上查数据,更多此类煞有介事的胡说,甚至替她们排 谱系、说功法。

其实,峨眉派乃少林之外最有历史与声望之武术流派,比武 当都还要明确。尤其现在拳称少林,可是在明代,拳枪皆以峨眉 为上,棍才推少林。唐荆川《峨眉道人拳歌》;也对蛾眉之拳极 意推崇,时代尚在戚继光之前。戚氏以后,程冲斗著《少林棍法 阐宗》,则说:“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少林棍……至今称 无上菩提矣,而拳犹未盛行海内。今专攻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 岸也。”可见少林拳术的发展,迟至明末。早期仅擅棍法,远在 峨眉拳之后。

枪法,吴殳《手臂录》盛推峨眉,图片2说:“峨眉之法,既精既 极,非血气之士、日月之工所能学。沙家杨家,专为战阵而设。”

而批评“少林全不知枪,竟以其棍为枪。……少林去棍则无枪 也”。足证少林在明末清初以棍见重,拳与枪并不受内行欣赏。 峨眉在这两方面的声望都还超过少林。

清代峨眉拳流传甚广,例如盛行于广东的五大拳种:洪、 刘、蔡、李、莫,其中李家拳据说即出于李巴山,而李巴山便是 峨眉山白眉道人之门徒。

此说其实与所谓“少林五祖”故事均出于《万年青》。说李 巴山学艺下山以后,在苏浙一带颇享盛誉。后其婿雷洪,绰号雷 老虎,因摆擂台,丧于方世玉脚下。李为婿报仇,而遭五枚师太 杀于梅花桩上云云。因李氏看来不是好人,故李家拳也有人说不 出于他,而是凤阳人李梓材所传,或另有一位金刚李胡子。

总之,李家拳之来历不可究诘,说什么金刚李胡子,固然无 稽,说是李巴山,亦因小说而来。《万年青》乃陈景开杜撰之故 事,岂能采信?可是讲少林与峨眉之恩怨,正可见清代中叶时, 世固以少林峨眉为宇内两大派也。后来又有人把洪刘蔡李莫合称 “粤东少林五大名家”或五大流派(见李英昂编《古本少林拳图 谱》前言),则是少林势力 渐大,把原来峨眉的来历掩 去了,本来出于峨眉的一些 拳种遂也被稀里糊涂编排进 了少林。

我少年时练过一种白 眉拳,号称是“峨眉山少林 寺白眉拳术”。说白眉道长 在峨眉创立峨眉派。他们有 师兄弟五人,依序为五梅、 白眉、冯道德、至善、苗 显。白眉传弟子广慧禅师, 并在峨眉少林寺内广传武术给僧人。第三代为竺拂云法师,第四 代为俗家张礼泉,在广东及香港教拳,颇负时望,一时遂有“北 方柳森严,南方张礼泉”之誉云云。

这派拳术,起手式便与所谓少林拳迥异。俗所谓少林拳,起 手是右拳左掌,掌略侧于拳上,如世俗拱手抱拳状。白眉拳相 反。右掌左拳,拳立于掌上,由左侧腰际推出。少林那种起手 式,寓意为反复明,右拳为日,左掌为月,合为明字。白眉反 之,以月压日,正是对反之意。而且它说源出于峨眉山少林寺, 亦分明是想摄少林以归峨眉。因为所谓至善禅师,正是洪拳祖师 洪熙官的师傅,现在竟也拉归峨眉了。

这派拳只有四套,马不丁不八,注重标劲,发关节劲,有明 显南方短打之特色。看不出与峨眉有何关系,与洪拳、咏春反倒 有些关联。而且由白眉四传就到了民国时期,时间也明显不符。 因此它所讲的渊源殊不可信,可是由此可以看到清中末叶峨眉少 林两家争胜之概况。你把我峨眉写成坏蛋,我就说你少林本来即 属峨眉。如此如此,可堪笑噱。

民国以后,峨眉派当然仍传承不衰,号称五花八叶。五花 指青城、青牛、铁佛、黄陵、点易。八叶指:僧、岳、赵、杜、 洪、会、字、化八门。换句话说,峨眉只是个大统称,底下各有 分支、各有传承、各有掌门人。峨眉派既无总掌门,也不能统一 号令各门派,于是所谓峨眉乃名存而实亡。加上少林武当近年复 兴,人多势众,又有社会俗世声名,峨眉乃益形寂寞。一些兵 器,例如分水峨眉刺,顾名思义,应源于峨眉,可是其来历究竟 如何,已不可知矣。

因此我在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主持武术文化课程时,特意请吴 信良先生来介绍峨眉派。吴先生现为中国武术八段、四川省武协 峨眉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对峨眉武术之挖掘整理,贡献良多, 著有《峨眉拳实用技击法》等书数十种,是散打实战及文史考证

兼擅的人才。据他描述,峨眉武术之渊源与特点,大抵如下:

古代传说中的彭祖,八百八十寿,即是四川西昌地区 雅碧江畔人——钱铿。钱铿是彭祖的原名,系高阳帝颛顼 的玄孙,巫术大师祝融吴回的孙子,他所创立的导引术、膳 食术、房中术,是中华民族长寿文化的瑰宝,润泽了后世千 秋。《华阳国志-序志》说“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当年 殷王为了长生不老,派人请钱铿到朝中任大夫,钱铿到朝廷 后发现殷王生性残暴,就不愿教殷王长寿之术,殷王恼羞成 怒又找不到钱铿的把柄,无奈之下,正好“邳”方诸侯作乱 造反,殷王就派没有武功的钱铿领兵前去平乱,欲置钱铿于 死地。谁知钱铿的养生术本来就能使人筋骨强健,临危他又 想起“帝乃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的典故 (见《尚书•大禹谟》)。那是记舜时,有三苗兴兵,大禹进 行讨伐,经多次较量不分胜负,禹便息兵练武,七十天再战, 终于摄艮了三苗的故事。于是彭祖派人找到了当年掌握了禹 王搏杀术的成将后代,熔搏杀术、内养外壮术和祖上传下的 巫术于一炉,率兵打败了力能折咒(即空手能打死野牛)的 “邳”方诸侯,征服了当时名叫“邳”的徐州,在历史上留下 了 “彭伯克邳”的辉煌一页。受封徐州的钱铿将徐州改名为 彭城,因此后人称钱铿为彭祖。后来殷王派宠妃采女到彭城, 偷学了彭祖的长寿之术,并派人追杀彭祖。无奈之下,彭祖 运用禹王搏杀术和精深的内功,多次死里逃生,最后来到蜀 之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定居并寿终在那里。正因 为如此,禹王搏杀术的外练与彭祖的内修在古巴蜀地区的逐 渐结合,致使峨眉武术还在孕育期就具备了形神兼备,内外 双修,刚柔相济的武学特征。
有文字记载的峨眉 武术内功典籍“峨眉十二 桩”系南宋建炎元年(公 元一一二七年)金顶寺高 僧白云禅师(原来也系一道 士)根据道家内养炼丹术、 导引吐纳法和医家对人体阴 阳虚实脏腑盛衰的机理,结 合佛门中的一些动静气功的 功法与峨眉武术中的技击之 法融为一体而创编的种融

“桩” “技”为一体,合身心为一炉的健体强身、防身自卫的 功法套路。

十二桩中所讲的技击原则,“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 弹针踢,吞吐浮沉”等要诀,直到今天仍然是峨眉拳系中 各分支流派的传世秘诀。《峨眉十二桩•拿云桩、旋风桩合 诀》说的“杷粘联钩搭、套托随拗挤”八种技击诀法,“杷 粘”是听劲分经的基础,钩搭是分筋错骨擒拿手法的运用, “套托”是得势进身的前提,“搠挤”是借力发劲,将对方 发放出去的手段,这些都是峨眉武术中重要的技击指导原 则。(峨眉十二桩包括天字桩、地字桩、之字桩、心字桩、 游龙桩、鹤翔桩、拿云桩、旋风桩、大字桩、小字桩、幽 明桩、悬明桩)



峨眉武术的形成期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历史 上三次南北武学在巴蜀大地的大融合以及道家养生功,佛门 修习禅观之法为峨眉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战国中期,公元前三二九年,秦王(惠文)派大将司马 错率军伐巴灭蜀……并多次“移秦民万家实之”。由此,大 量的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武艺注入四川,与巴蜀文化、巴 蜀武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关羽、张飞在成都建立蜀汉政 权,大量的北方文化和武术,中原文化和武术再次注入四 川,与巴蜀文化和武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融合。

明代张献忠(公元一六。六〜一六四六)于崇祯十七年 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张部游击官兵将大量中原武 术带入四川,与巴蜀武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融合。

峨眉武术的发祥地峨眉山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道转 佛的过程,这也为峨眉武术独特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更为丰 富的物质基础。

峨眉山由道转佛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元九八。年, 宋太宗赵光义遣使铸造了重六十二吨、高七点五米的巨型 普贤铜佛以及三千铁佛供奉白水普贤寺(今万年寺),从此, 峨眉山便以“普贤道场”蜚声海内外。

峨眉山经历了由道转佛的过程,与其相邻的青城 山,成都青羊宫仍为古今道教圣地。峨眉武术处于这种 “佛” “道”之间,“内” “外”之间,加之历史上的三次与楚 越、北方、中原武术的大融合(近代的融合如抗战时期等尚 未计算在内),峨眉武术取百家之长,汇百川而成大海的技 术特点自然就非常容易解释了。



在明清武举制和历代打擂比武制推动民间练武的过程 中,承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渝舞”,唐代峨眉田道士的 “元鹤舞”,松潘羌族樊梨花的梨花枪,宋代大文豪四川眉 山人苏轼的气功著述《苏沈良方》,峨眉长老德源撰写的

《峨眉拳》、峨眉高僧白云禅师 的《峨眉十二桩》,明代四川 (安徽?)新都县著名军事家程 冲斗的峨眉枪法、白眉棍法、 巴子拳棍、囚拳,历经北宋青 城山茶农王小波、李顺起义造 反建立大蜀农民政权的战争洗 礼,元代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 夏政权,清代白莲教义军入川 斗争为峨眉武术带来的发展契 机,至此,峨眉武术已成熟地 发展为鼎立中华武术的三大流 派之

这一时期,峨眉武术更强 调功与技、内与外的结合,所 谓“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 空”,“练功不练拳,登峰难 上难”,“打拳不装桶子(内 功),必定是个空子(门外 汉)”。明代著名的爱国将领、 右佥都御史唐顺之(公元一五 。七〜一五六。年,嘉靖会试 第一名),曾观峨眉道人练拳, 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见 《荆川先生文集》卷二),形 象地描述了峨眉道人的精湛正 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崖石 进裂惊

藏机人莫究”,其盘功柔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 “一撒通身皆是手”,其内功修为“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 无声神气守”。从起式到收式,变化莫测。峨眉武术桩技一 体,后发先至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吴殳著《手臂录》云,“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 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枪法中包括攻守、审势……破诸 器”等篇。

明末清初,峨眉武术拳种流派已大有发展,晚清湛然 法师所著的《拳乘》(残本)开篇就有“一树开五花,五花 八叶扶,皎皎峨眉月,风义满江湖”的诗句。“一树”指峨 眉。“五花”是指灌县的青城,丰都县的青牛,通江县的铁 佛,开县的黄陵和涪陵县的点易等五个当时袍哥组织联络 的堂口地名。“八叶”是指当时影响最广、传人最多的“僧、 岳、赵、杜、洪、会、字、化”八大武术门派。但《拳乘》 (残本)注释中未肯定“僧、岳、赵、杜、洪、会、字、化” 等“八叶”就是“峨眉武术”。

除这八大门派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门派都有自己的特 点和传人,有的甚至遍及国内外,如明代嘉靖年间由峨眉山 碧云、静云两位法师传授下来的八盘掌,经河北文安县董 海川在清代嘉庆末年来川习学,苦心习练,结合自己游历江 南习学的各家拳法之精华,经八年而创编成“八卦掌”,现 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又相传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 观察群猴互斗及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和蛇的柔猛融 入拳中,创编出“火龙滚” “四平拳”等为主的拳术,因万 年寺楹联中有黄林二字,遂取名为“黄林派” o清末仙峰寺 太空法师及神灯长老和九老洞清虚道人合作创编了一种吸 内外家之长的拳术,因太空法师禅修在子午二时,故称“子 午门”。“侠家拳”是侠客李胡子从峨眉山学去的,“白眉拳” 是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创,此二拳现流传广东、香港、澳门等 地。此外,不少由全国各地流传来川的各种拳派,在与峨眉 武术多年的交流融合中逐渐被同化,慢慢也演变成为峨眉 拳系中的成员,为峨眉武术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风格特点上:少林武术主要以朴实无华、内静外猛、 勇猛强悍著称;以先下手为强、先发制人、不给敌人喘息 机会而形成一种技击性强、利于实版的风格;以拳打一条
线、威发卧牛地、声如雷、势如火、动如闪电,打人不见 形、打了还嫌迟、拳打一气连等特点,而独创一家,在国内 外均享有盛名。

武当拳以内养行气、外柔而内刚、制敌自卫为目的,其 技击原则是舍己从人,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乘 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 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 (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 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峨眉武术显著的特点是:内修外炼、刚柔并济、桩技 一体、形神合一、出手指掌当先,身法柔灵步为先,五峰六 肘活为先。技击上讲究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针踢,吞 吐浮沉,后发先至,实战中要求耙粘联钩搭、套托随搠挤。

以上为吴信良先生所叙述的峨眉派概况。

吴先生说峨眉武术起于彭祖及武王伐纣时之巴渝舞,自然 是不可信的。正如蛭|||同派上推于黄帝问道于蛭崛、武当派上推于 张三丰、少林派上推于达摩那样。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武打搏击活 动,这是无疑的, 但一个门派可不可 以溯源到北京人、 山顶洞人呢?这样 溯源,虽能满足一 个门派的心理需 求,实际意义其实 不大。彭祖是否真 有其人不可知,是 否真活了八

更难以遽信,考证他姓氏名谁, 岂不难哉?武王伐纣的年代,至 今史学界都还没法子论定;伐纣 时具体如何作战,自然更不可考。 欲由此上推峨眉武术之起源,同样 是渺茫的。因此我觉得吴先生所述 第一段,视为峨眉派自家之一种传 说可也,不可当真。

第二段叙述峨眉十二桩,谓 起于南宋建炎年间白云禅师,我 以为也是依托。

吴先生本人精于桩法,他对峨眉派功法的描述也很着重桩功, 且以“桩技一体”为峨眉武术之特色。我看他的桩法,确实十分精 妙,可以如太极拳那样化劲。

可是我总觉得强调站桩并非古法,早期拳谱或拳派均无独立 说桩法或以站桩为练功重点的。南少林所谓扎马,功能与站桩并 不相同。近年受大成拳、卢氏结构之影响,许多人开始把站桩当 成主要的功力训练方法。我怀疑峨眉派强调十二桩也属于近时潮 流,绝不起于南宋。十二桩,吴先生虽说其理可通贯于各支派之 技击中,但恐怕峨眉各支派也不通习。例如我前面说过的白眉拳 就根本无此说;吴先生所举源出于峨眉却流行于广东香港之侠家 拳,亦然。

至于第三段吴先生所说的峨眉武术三次历史大融合,只是就 历史形势说。判断因民族人口迁徙与战争因素形成了武术文化的 发展,或峨眉山佛道兼融,使得峨眉武术得以博采众长,可是这 仅是事理上的推论,具体指什么武术兼融了佛道、综摄了南北, 则还没指出例证。故这也仅可视为峨眉派对自身武术的历史想象。

第四段说峨眉派在明清及近代之流衍状况,第五段分析少 林武当峨眉武术之异同则很值得参考。但此处所讲,毕竟只是原 则,实际作用于搏击中之情况,恐怕还得去看他《峨眉功实战精 择》或实用踢打摔拿诸书。

不过,依吴先生所著各书看,散手虽皆精巧实用,可是峨眉 似乎不像少林或武当那般,拥有代表性拳种,武技之特点仍不够 明显。因此,如何结合峨眉十二桩,形成一个桩功、拳套、散手 整合的体系,也许还需像吴先生这样的高手再予筹思,才能使峨 眉派更为人所知。

武术门派中,最获文学家青睐的当然是少林寺,写少林故事 的极多,但专写其他派的也不少。如金庸《倚天屠龙记》写武当 派、摩尼教。司马翎则经常提到蛭崛派,甚至在《纤手驭龙》中 借肮脏道人李不净之口说:“历代名山与名剑,蛇崛从来第一家。” 而稍早的还珠楼主李寿民却大写四川,《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 侠》等,昔年轰动一时,惹得不少青年要上蜀山去学仙学道,青 城峨眉的声望因此极高。

不过,也许为了与还珠楼主蹊径各别,金庸在《笑傲江湖》 中写的青城派就完全不同了,成为较为不堪的剑派,没什么侠义 精神。由于还珠楼主的书近年已绝了流行,反而是金庸小说大为 畅销,故青城派在世俗观听上不免大受影响。一个门派的声誉, 常与揄扬它的小说或戏剧有关,这个近代武术发展的铁律,看来 在青城派身上也是适用的。

可是青城派到底是个什么样?小说中谁写得对?真有青城派 武术吗?

青城武术当然是有的。我与青城派掌门刘绥滨交好,承他 好意,邀我列名为青城武术文化研究会顾问,对派中人物、掌故 及功法特点,因此也较为熟悉。二。。七年我在无锡办“太湖论 道”国际道学研讨会时,即曾设计了道家武术一个专场,请绥滨 讲说并演示青城武技,请林明昌谈太极拳,再请无锡的武术协会 配合。拳脚相加,为一般学术研讨会所未有。许多学者第一次见 识青城武术,乃至第一次如此系统地了解道家武学,都很称奇。 我在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主持武术文化讲堂时,首先也邀绥滨来主 讲。学生很少见到武林门派的掌门人,自然也颇称奇。此亦推广 青城武术之一端也。

关于青城武术,目前介绍甚少,书面资料,几乎都是刘绥滨 写的。他颇有文采,不过因写时各有因缘,较为松散,亦不免复 重。故我请他专门发了一篇精要版给我,我再略作删并,录在后 面,并附上我的讨论,也许可令读者得一简要之认识。

首先说青城派的历史。刘绥滨说:

青城武术,是以青城山为中心、以成都(涵盖都江堰、 崇州、大邑、邛峡、彭州、郸县、新都区)、汶川县、泸州、 雅安、重庆开县为主要流传地的传统武术。

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天,历史上先后存在七个教派: 天师道正一派、上清派、北帝派地祇宗、清微派、丹鼎派南 宗、全真龙门派、青城派。

由于青城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加之空气潮湿,所以 修道之人在此修炼,既要练养生功夫,抵御风寒湿痹;实 成跳跃、躲闪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青城山道士中出现 过彳艮多武林高手。

元代至正年间,青城道士真本无、文固虚剑技高超, 载入明李桢著《剪灯余话》之《青城舞剑录》。

清代,青城派出现反清、拥清两大阵营。反清者以铁 板道人之徒独臂神尼为首,下有江南七侠甘凤池、吕四娘 等人,因刺杀雍正而遭清廷追捕。为免祖庭被波及,改称 岷山派(因青城秦代即叫岷山,唐朝才定名青城山)。岷山 派又衍生出后来的峨眉剑仙派。其次是发源于古代青城山 最高峰赵公山的绿林派,为“千里独行侠”刘忠所创,刘忠 刺杀雍正皇帝事败,入川避祸,在赵公山纠集众多武林豪杰 占山为王,创绿林派武功。

浏览1,0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