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4專東奉
此拳有两种,风格也不尽相同。一种是“新会李家拳”, 另一种是“惠州李家拳”,广东传颂的“五大名家”之四的李 家拳指的是前一种。两种李家拳距今大概都有200多年历史。
(1)新会李家拳。其创始说法较多,也不确切。一般认为 是新会大泽区七堡乡人李友山所创。李门徒众多,较著名的有 伊基合、陈享、林绍乾等。林于1853年先后在高州、廉江、 合浦等地收徒传授武艺。新会李家拳主要流传于新会、江门、 广州、佛山、惠州等地。新会李家拳以长桥大马,大鞭大放见 长,步法灵活,多跳跃,擅腿法;多肘法,偏身偏步,质朴刚 劲;要求沉实稳固,蓄劲充沛,出手迅猛,力点准确。主要流 行的拳术套路有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哨打、短扣、三十 六肘等,器械套路有子午连环棍、双头大圈点棍、金锁连环双 刀等。
(2)惠州李家拳。主要在惠州、惠阳、汕尾一带流传。据 说为惠州近郊火地村李义(别名存义)所创。李义生于清乾隆 十三年,9岁随父闯荡江湖,在罗浮山又向玉龙禅师学艺,武 技大长;后来又拜北方拳师陈苟息为师。艺成回惠州火地村开 馆教拳,传李隆(别名林宣),李隆传李国辉(别名金宝)、李 国彪、李国山和李素尼四人。
惠州李家拳熔南拳北腿于一炉,以单、侧身虚步为主,讲 求攻防,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矫健,以灵活多变 而著称。主要拳术套路有八卦拳、三门拳、石尊、小十字、大 十字、赤练、散手拳等;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棍、单双头 棍、中栏棍、长龙棍、卡武双刀、把头、铁尺、大刀鞭等;对练有铁尺对鲁针、把头对单刀藤盾,大刀对单刀藤盾、拳对 练、空手夺双刀、鲁针对铁尺藤盾、缨枪对铁尺鞭等。
3,2. 5莫彖奉
广东五大名家之五,主要流传于东莞、宝安、顺德、新 会、广州一带。关于其由来说法有三:一说为福建少林寺至善 禅师所创,清嘉庆十五年由广东惠州府海丰莫蔗蚊开始公开传 授,传广东东莞火岗村莫达树、莫四季、莫定如、莫清娇等 人;二说是莫达士从少林寺学成后,回东莞传莫定如,再传至 莫清娇;三说为莫大昌所传授。莫家拳注意侧身斜肩,吊脚 马,上肢多用肘法。出拳后,肘不伸直,含胸蓄气,擅发短 劲,提倡远攻近打。腿法多用蹬法,步法多用跳步,腾空跳跃 动作和跌扑滚翻动作较多。莫家拳主要拳术套路有莫家拳、黑 虎拳、谷穴拳、人字张拳、桥头拳、白虎拳、四门拳、尽箭 拳、力重拳、再战拳等;器械套路有落地棍、莫家大钯、打单 枝、中盆棍、回龙枪、二郎棍等;另有对练套路及粧法套 子等。
3.2. 6蔡專彿奉
广东十三名拳之一,主要流行于广州、佛山、肇庆、番 禺、江门、香港、澳门及海外等地,它是吸收了蔡家、李家、 佛家三种拳的主要特点而组成的一种拳种,在近代流行较为广 泛。该拳由广东新会县京梅乡拱北人陈享(1814年〜1875年) 所创。陈为农家子弟,12岁随叔父陈远护学习佛家拳,19岁 随李友山学李家拳,后远道求学,拜罗浮山隐居还俗僧人蔡福 为师,34岁返乡设馆授徒。经陈享潜心研习,将三家拳法之 精华熔于一炉,创蔡李佛拳。蔡李佛拳动作舒展,活动范围 广,出拳刚劲,动作幅度大;以穿、捞、挂、扫、插为见长;
多腿法,擅跳跃,长短桥并用,长短劲混发,吸气蓄劲,吐气 发声,常发“域”、“的”、“益”三音,故有“听其三声者可知 其为蔡李佛派”之说。蔡李佛拳内容较多,系统性、完整性也 较强。拳术套路有约39套,分初、中、高三级,初级拳有小 梅花、小十字、四门桥、截虎掌等;中级拳有平拳、十字扣 打、梅花八卦等;髙级拳有五形拳、虎形拳、达庭八卦、佛 拳、白模拳等。器械套路有约32套:单腰刀、小梅花双刀、 左右十三枪、双夹单棍、抽杀八卦棍、青龙剑、金龙软鞭等; 对练套路约22套:五形拳对拆、白模拳对蛇鹤拳对拆、三人 对拆、四人对拆、单腰刀对缨枪对拆等;桩法有18套:马桩、 秤桩、三星桩、穿龙桩、练步桩、大梅花拳桩、八卦棍桩等。
3.2. 7咏表奉
亦称“永春拳”或“泳春拳”,广东十三名拳之一。主要 流行于广州、佛山、顺德、肇庆、鹤山以及福建、港澳等地。 香港著名武打影星李小龙早年就曾拜人咏春拳师门,研习该拳 法,为咏春拳第八代传人。关于咏春拳的产生,传说较多。相 对较可信的传说有两种:
一说咏春拳为雍正至乾隆年间嵩山少林寺第22代弟子一 尘庵主所创。一尘庵主晚年隐居衡山,传弟子张五(绰号“摊 手五”),张五系粤剧界武生。据考在清朝道光年间,“摊手五” 已在广州粤剧《红船》中担任武生教头,后被粤剧界奉为武生 祖师爷。张五后来传弟子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黎福孙 等。据《佛山志》记载,同治年间,黄华宝、梁二娣开始在佛 山大基尾传艺授徒,传佛山开药店的鹤山古劳镇人梁赞。咏春 拳到梁赞一代进一步完善、系统化,其武艺之精湛也名扬佛山 一带。后来梁传弟子多人,咏春拳也便随之广泛流传开来。时 至今日咏春拳已传至第九、十代了。另一种传说,咏春拳为福建连城县严咏春(严三娘)所 创。据传,清代嘉庆年间,少林高手严四自泉州逃难至连城隐 居,严有一女名咏春,自幼随父习武。一日,咏春在河边洗 衣,偶见一只白鹤与一条青蛇激烈争斗,她仔细观察后顿有所 悟,于是将蛇鹤相斗的缠绕吞吐,拨、挑、闹、拿变化的动作 融于南少林拳法之中,便形成了咏春拳。后严咏春携夫梁博涛 (江西人)在连城设馆授徒,并辗转江西南下,至广东南雄、 高要广授弟子。至此,咏春拳开始在广东广泛流传。
咏春拳动作朴素,招法实用,招式多变,套路简单,力量 运用灵活且有弹性,具有很强的实战性,素有“拳打卧牛之 地”之称。其认为:长桥能运气,短桥能自保,采用短桥窄 马,擅发寸劲。身法注重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黏摸荡 捋、推托拉按、缠撞挂漏以及连削带打则是咏春拳手法的核 心,脚法多采用寸、拐、撩、杀、踩,出脚极为隐蔽,往往手 脚并用。步法具有很强的特点性,采用两脚一字站的窄马:钳 阳马步和双弓钳阳马。咏春拳基本功有:气功、双人压腰、双 人推手、黏手、木人桩等,拳术套路有小念头79招、寻桥单 式193点、标指175点、另有木人桩为实战练习套路210点。 器械套路有八斩刀(双飞蝴蝶力)、六点半棍、七尺二单头棍、 齐眉玉女棍、二字刀等。对练套路有大刀拆発等。
3.2. 8侠奉
广东十三名拳之一。主要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及港澳 一带。相传侠拳是在清代时,由少林和尚开始传出。临济派和 尚星龙长老(又名金钩禅师、大侠李胡子)得其真传后由四川 云游广东,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挂单,并把侠拳传给僧人王隐 林(王飞龙)。王系广东武林十虎之一,到广州后还俗,于黄 沙全善大街设馆授徒,把小罗汉、虎鹤双斗、大罗汉和侠家
刀、枪、棍等拳械传给王汉荣、王伦、王敬初、蔡以公、王林 开、潘鉴等人,后徒徒相传,在广东广泛流传开来。侠拳拳法 刚烈、威猛,出手快而有力,长桥大马,擅发长劲,直臂挥舞 手法较多。它速度快,步高力猛,变换快,进退灵活,尤其冲 锋抛拳威武猛烈,大有万马奔腾,不可阻挡之势。穿拳、扑 翼、扯线、举鼎、挞拳、鞭拳和盖拳是侠拳最具代表性的动 作。其拳术套路分初中高三级:初级为“小罗汉”,主要训练 手臂抛力;中级为“虎鹤双斗”,主要练步法与手法的配合; 高级为“大罗汉”,主要练习身法变化,主要器械套路有侠家 刀、左把枪、九点十三枪响棍等。
浏览1,6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