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南拳流传于湖南境内的湘潭、长沙、岳阳等地以及靠 近于广东、江西一带的广大地区。拳种流行较杂,除主要有巫 家拳、洪家拳、薛家拳、岳家教四大家外,还有十二路技子 拳、八拳、万法归宗、孙家拳、自然门、龟牛拳、败桩十八拔 等。其主要特点除与南拳的一般性特点相同外,湖南南拳多少 更注重了一点心法和内气的修炼;拳套动作精巧灵活,实战 性、主攻性更强。在四大家中,尤以巫家拳流传最广,最具代 表性。
巫家拳:此拳主要流行于湖南湘潭、长沙、株洲、醴陵, 以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地。由福建汀州连城人巫必达 (字有能1751〜1812年)所创。据传巫必达拜少林寺僧人明如 禅师学得福建少林拳后,云游南北,较技各路高手,并在湖北 一面授徒,一面精心学习武当内家拳法,后将早年少林拳法与 内家拳法有机结合,创编出“南少林内家拳”。晚年技精,先
后授拳于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和湖南等地。清乾隆六十年 (1795年),巫定居湖南湘潭,主要门徒有李维潭、冯南山、 冯连山兄弟、彭跃以及部分太平天国人士。后李家以把术著 称,冯家以棍术闻名。后世为纪念始祖巫必达,即将“南少林 内家拳”易名为“巫家拳”或是“巫家艺”。
巫家拳动作小巧紧凑,干净利落;擅长手法,暗用腿法; 多在摇摆盘扭中,寸劲疾发,力聚一点;其发力一般为意摧 气,气摧力,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内外合一,以静制动;散 手中多近攻、短打和连击;其演练场地不大,具有拳打卧牛之 地的特点。主要手型有三爪手、鹰爪手、猴形爪、虎掌等;手 法有冲、点、臂、搁、抹等;具体手法包括有“八拳”和“十 二掌”:八拳,即黑虎大长拳、黑虎小长拳、兰门罩拳、连环 罩拳、肘子攀拳、太子金拳、三珠炮拳、通劈拳;十二掌,即 三门掌、准手掌、架手掌、满面胡椒掌、偷路掌、塞河掌、双 掌、吊手掌、分寸掌、封面阴阳手掌、连转掌、塌合掌。巫家 拳既擅使手法又善用肘法,其主要肘法有:擂肘、搁肘、扁 肘、屯肘、摇肘、撞肘等。步型多骑龙步、半马步;步法有寒 雀步、蛇形步等;腿法主要有勾挂腿、窝心脚、穿背脚、踹 腿、吊腿等数种;其身型主要模仿有龙身、猴身、龟背、牛臀 等,一般要求中正圆活、绵软缩小、摇摆流畅、盘扭顺当、阴 阳交错、刚柔相济。
巫家拳主要套路有梅花拳、太子金拳、探力心意拳、探桩 心意拳、麒麟六肘、田字六肘、正平六肘、摆门六肘、单吊六 肘、七星六肘、十字六肘、三桩六肘12套。另有掐吊六肘, 六肘依次为金、木、水、火、土、神拳。梅花拳、正平六肘、 探力新义拳已失传。巫家器械有单刀、青龙锏、巫家杆子(亦 即七步连针棍)、四门凳、六合钯等。
3. 4湖北南拳
在湖北,南拳流行较广的地区主要有武汉、咸宁、大冶、 黄石、沙市、汉阳、红安一带。小门小派不少,多少掺杂有武 当拳法、少林拳法的风格。目前盛行的主要有洪门拳、鱼门 拳、孔门拳、孙门拳、空门拳、严门拳、岳家拳、隐仙门、熊 门、肺门拳、丹功门、窄门拳、赖门等拳派,就其总特点可用 一句话概括:轻云灵巧,柔中寓刚。
3.4.1洪n奉
此洪门拳与广东的洪门(洪拳)、四川的洪门,虽都属南 拳,但不是一个源流,风格特点、内容也不尽相同。湖北洪门 拳主要流传于武汉、襄樊、宜昌一带,据传源于宋太祖。因有 “赵匡胤三十二手定天下”之说,故洪门拳中拳名多用“手” 字,如“总手”“封手” “金刚手”等,这里的“手”,有“招 势”之意。
洪门拳不仅具有南拳特点,而且由于其流行于湖北,受武 当拳法的影响也不小,所以武当风格同样兼而有之。它不仅在 劲力、技法和风格上有武当派的色彩,而且在拳名上也采用了 诸如“老君堂” “九宫手”等道家传流特点的称谓。此拳讲究 意到、气到、声到,发力扬声。声有五音为“嘎”“噫” “導” “嘿” “哈”,音通五脏六腑,用以练气,以气助力。其拳诀云: “寓身侧偏势之紧,吞吐沉浮须分明。口出五音通脏腑,面容 严正心手灵。若问奥妙在何处,猛准稳狠不留情。”这可以说 基本概括洪门拳的风格特点。
洪门拳基本功练习有站桩法、练步法、练气法和练力法等;实战练习有走游法;流传的主要拳术套路有总手、封手、 洪门手、子午手、金刚手、青龙手、八大手、九宫手、十字 手、老君掌、出海、盘柳等。
3.4. 2渔门奉
该拳主要流传于武汉、咸宁、沙市、汉阳、红安等地,江 西也有传习者。据传明末清初,有戈定、韩通、董奎、赵玄、 薛礼、钟师6位武林义士,隐于咸宁泉山金凤峡,因观鱼在水 中穿逐转跃之妙,渔人撒网用力之巧受到启悟,共创此拳,故 又名“鱼门六家艺”。清末,陈光周(咸宁人)到武汉传授鱼 门拳,名噪一时,陈传艺于胡连、刘义涛等人。
鱼门拳拳势柔和平稳,无起伏;转折灵巧,柔中寓刚,弓 活如车轮,轻如猫行;龙身虎步,鸡眼猴形;腿法少,穿缠手 法多。正如拳诀云:“碧波描艺观鱼游,鱼在水中善穿逐;摇 头好似龙摆尾,摆尾又如凤回头;浮沉翻复轻灵巧,左右开弓 精气足;要学鱼门精巧艺,常在水边观鱼游。”该拳练习时要 求脚踩八卦,手扣七星,上下分三关,三尖一条线。发劲时讲 求松、合、冲,亦称“垮力台”。又有五峰碰力法之说,即头、 肩、肘、臀、膝形似游鱼疾穿,一碰即转,技法讲求墩、克、 扒、拿四字。主要流行的套路有六和图、八阵图、燕青图、六 角长拳等。
3.4. 3孔门奉
该拳主要流行于大冶、黄石、武汉、鄂州、鄂东各县及 荆、沙、宣一带。据拳谱记载,为明末清初人严伏所创,原称 “空门”。严伏传子严龙、严虎,再传孔佐停,孔氏又传明应仙 等人,后称“孔门拳”。
孔门拳以弓、马、虚、三七、独立与坐盘等步型为主;步
法以中粧侧身一字开裆步为主,多以脚前掌着地,成趾落膝 跪、龟背牛臀之式;拳法有侧、化身、冲、捞等;掌法有滚、 搓、撤等;手法有云、十字、枝字、拿、鸳鸯飞花等;腿法多 箭弹,还有踢、缠、扫、崩等;身法要求窝身窄扁,吞吐浮 沉。其拳架舒展洒脱,轻快灵活,柔中寓刚,多手脚并用。既 有南拳刚劲挺拔及手法丰富的特点,又吸收了长拳中的部分腿 法及轻巧利落的跌扑跳跃动作。孔门拳主要拳术套路有虎占 山、猛虎下山、龙虎斗、逼龙珠、龙势、虎势、凤势、九滚十 八跌等8套。民国时期,在武汉增加了“云燕”,称半套,故 有“孔门八套半架子”之说;器械套路有前开剑式、八仙 剑等。
3.5四川南拳
四川南拳作为中华武术一大派系——峨眉派的发祥地,南 拳的滋长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峨眉派系的风格,以至于许多书 籍把四川的南拳与峨眉拳系混为一谈,峨眉拳术统统归为南 拳。其实,要认真分起来,四川南拳与纯正峨眉派拳术还是有 区别的,只是四川南拳与峨眉拳术相比,拳种不多,影响较小 罢了。目前四川南拳流传较广的地方有成都、达县、万县、云 阳等地。主要拳种有余门拳、白眉拳、黑虎拳、虎爪拳,以及 峨眉派系中的字门、生门、化门、洪门、孙门等拳种。与广东 南拳相比,四川南拳少一些气势,更多一些灵巧、擒拿。
余门拳:该拳主要在达县、宣汉、万县、云阳、开县、重 庆、自贡一带流传。首传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川东 乡县(今宣汉县)人余有福。据传该拳与“五禽戏”有一定渊 源。余有福为余氏世袭拳术第八代传人,在当时因其武技超
群,而闻名于东乡各地,余曾于东乡县南坝镇下场口泡桐树下 (现南昆大桥下)设馆授徒,当地向他拜师学艺者甚众。此始, 余将余氏家族世袭武功传予外姓,人称“余门拳”。熊学为余 门拳的主要传人,后熊传向平,向平又传丁永寿。丁不传外 姓,只传其子侄,至丁举高后,其将余门拳中各套路精华熔于 一炉,创编了 “马步双劈拳、支子、挂印封侯”三套拳术,进 一步丰富了余门拳,该拳在宣汉县传承了 10代。
余门拳架势低矮,手法多,腿法少,短小精桿;发劲刚 脆,多短手,发寸劲,借力还力,刚在力前,柔在力后。基本 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并步、箭步;步法稳健,脚踏实 地,套路中采用原地变换步法较多,人称“拳打卧牛之地”。 技击时要求出手要稳、准、狠、疾,充分发挥拳、肘、肩、 胯、膝、脚、腿各部位的作用,来完成提砍砸压、宰剁勾挂、 沾贴沉碎、封闭擒拿等动作,做到眼到手到,出手有风,出脚 有坑,手脚并用,以巧打快,以快制慢。余门拳拳术套路主要 有一马三箭(两套)、火盘架子、大燕青(两套)、小燕青、连 掌(又名四箭,两套)、铲手、掺手、长捶、七星链、二路黑 虎链、马步双劈拳、支子(两套)、桅子拳、挂印封侯、精华 拳、返风、正桩、游城、翻沉子、总拳、头路拳、波浪拳、余 门拳、三战、蜘蛛爬壁、三路盘拳(九滚十八跌)等;器械套 路有余门挑刀、老八刀、小环单刀、滚龙花枪、滚蹬剑、余家 棍、齐眉棍、余门右手棍、南征棍(又名拦路虎)、少林双头 棍、南阳刀(又名关公大刀)、沉香拐、青龙双刀、滚蝗双 刀等。

浏览3,0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