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 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密 切的联系,受到传统哲学思想持续和深刻地 影响。它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下,在生成和 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地借鉴和吸收了其他传统 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以攻防技击的策略和技 术为核心,以内养精血脏腑、意气精神和外壮 筋骨肢体、肌肤毛发为主体,以修身养性、保 健养生、自卫防身和卫国御敌的功能为目的, 以艺术的享受和探索人体生命奥秘为追求的 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它充分体现了天人 合一、阴阳平衡互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 华民族古典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最 具生命力、最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所 以,中华武文化的载体——武术,除了其众所 周知的基本功能外,从更深的层面就其本质 和特性看,它还是人类个体以其自身本体为 工具,探索人体生命规律,以及人与自然规律

卷凄木工处

和谐统一后获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中华 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中,中国四大优秀 传统名拳之 心意拳,恰恰具备了喻拳

于功、喻功于术、喻术于法、喻法于理、喻理于 道、喻道于体、喻体于用、喻用于拳、简炼实 用、易学易练等突出的特征,具备修身养性、 益寿延年、陶冶情操、强身健体、技击御人等 强大的功能。其以理论体系系统严密,技术 体系系统严谨,拳法特点独特鲜明,严格的因 人而易、择人而授的传续等特性,而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历经几百年,经久不衰,遍传华夏, 远播海外,承传不息,在历史上已经为其传人 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 了使这一民族文化的灿烂奇能绽放得更加绚 丽多姿,为了使这一人类文明的硕果不至湮 没,悠远流传,弘扬光大,我们组织、策划出版 了国术丛书第二辑——心意拳专集。

依据古拳谱记载,心意拳始创于明末清 ,是由原山西(蒲东)平阳府蒲州诸冯(今山 西运城市永济县尊村)人氏姬际可(字龙峰, 1602—1683结合宋朝名将岳飞遗传的拳学 理法所创;姬际可精易理、通医道、善枪法骑 术,其博采武道之长,融会武道之要,遵“天人 合一”之理,循浑圆、阴阳、三才、四象、五行、 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方之规,摄自然生 灵之长和天干、地支之数,汲取前人吐纳、导 引养生术之精华,象形取意脱枪(法)为拳(法),汇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自明末清初六合心意拳开宗立世以来, 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它的理论体系和技 术体系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被充分地证明 它是一种内外兼修、练养并蓄、阴阳互易、 静动相协、师法自然,具有极高人体科学价值 的优秀的内家拳。在六合心意拳谱的记述 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它的基本特征,拳谱曰: “起手横拳势难招,展开四平前后梢,望眉斩 夹反见背,如虎搜山截手炮”、“精养灵根气养 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 黄金不予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这些 要领和拳诀也就是对心意拳喻拳于功、喻功 于拳、内外兼修、练养并蓄的高度概括和科学 总结。心意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 种,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六合心意拳始祖姬际可自明末清初开宗 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的进程和十余代的 承袭和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在传承 过程中,因受时间、地域、文化、信仰、宗教、习 俗等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已逐渐形成了 比较明晰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三大主要流 派:一为以河南洛阳马学礼、张志诚、马三元、 马兴等为代表的河南马派心意拳传系;一为 以山西祁县戴隆邦、戴文雄、郭维汉、李洛能等为代表的山西心意拳传系;一为以四川金 道人(金一旺)为鼻祖的金家功夫(心意拳)传 系。心意拳的三大传承系统,虽然在拳学理 论体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历史上河南 马派心意拳由于受回族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影 响和制约,较好地保持了更加古朴原始的拳 术风貌;而山西戴氏心意拳和四川心意拳(金 家功夫)由于受传统的本土影响和滋养,其理 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发展得更加严谨、系统和 完善,拳术的风格和特点更加鲜明和独特,充 分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精髓。因 此,心意拳的三大承传体系在基础桩功、拳 架、拳式,练习方法、要领、要求和拳术套路等 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各自的 新的拳术特点和风格。河南传系主要以龙、虎、猴、马、蛇、鸡、 燕、鹤、鹰、熊十大形,乌牛摆头、狸猫上树、夜 马奔槽、白蛇拨草、鲤鱼打挺、鹤子入林、燕子 取水七小形,挑顶、云领、斩截、裹胯四把, 揉、折、顿、碰、拔、抽、展的七把中节功,浑元 功、童子功、虎扑双把、单把、搓把等功、技、 法、式为其拳法的主要传承载体。山西传系主要以劈、崩、钻、炮、横五形 拳,龙、虎、猴、马、蛇、鸡、燕、鹤、鹰、熊十形 拳,乌牛摆头、狸猫上树、饿狗扑食、野马践 槽、灵蛇拨草、金鱼抖鳞、鹤子穿林七小形, 裹、践、钻三拳,掘、背、炮三棍,养、坐、开、砸、竖、射七步丹田功,一至七趟螳螂闸势 捶,挑顶、云领、展截、裹胯四把,蹲猴势桩、浑 元桩、三才桩、两仪桩、童子功等功、技、法、式 为其拳法的主要的传承载体。

四川传系,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是早期的 原传心意拳又一个较为独立的传系。但是由 于历史上诸多的客观原因,四川心意拳(金家 功夫)的传承范围非常小,传人也非常少,并 且此传系心意拳原传的拳法和理论体系存在 着明显的散佚痕迹;虽然经再传人的研练、挖 掘、整理、完善使这一古老的心意拳传系得以 重获新生,但是它可能已与原传的心意拳有 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关于川系心意拳的基本 特点和拳理、拳法特征在此不做具体的介绍, 留待于该系传人将来自补其历史和技术等信 息。

此外在心意拳谱系传承的历史上,由于 清朝政府在民间推行“禁拳”和“连坐”的治安 政策,以及当时民间拳师的生活经历和社会 背景等诸多原因,致使在明末清初始传的心 意拳承传谱系关系隐秘,重要传人历史和行 迹并不清晰明了,因此有必要做一介绍,否则 将使许多心意拳传系成为无根之源。历史上 确有其人“癸酉科1693年)联捷三元;甲戌 科1694年)武状元,钦赐二等侍卫,陕西靖 远副将官,左都督,镇守陕西兴安汉羌总兵 官”的安徽秋浦人氏,讳曰玮,号秀山的曹继武先生,近年来曹继武是心意拳史上颇具争 议的人物,关于他与心意拳历史关系的真实 性,若依据公开的官史和家谱记载:“他于康 熙四十五年八月十五,年有卅六而病逝”,而 依据诸多版本心意拳谱序和其他资料记载, 他是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据考证:“曹 并未早逝,而是诈死(由于官场和个人的背景 等原因)”。其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 经七书汇解》(三畏堂、光启堂刻本)的著作序 言记载,与许多学者考证认为是伪作品的《六 合拳谱》序言的相关内容基本吻合。由于曹 继武关系到当今心意拳的许多重要传系,详 细的考证资料将在今后出版的《六合心意拳 史研究》一书中详陈。另外,关于河南林颖后 岩岗白砖承传的岳飞心意拳传系;太极五行 捶创始人李瑞东先生继承的岳青山岳飞心意 拳传系;源于终南山的山西太原张士林、张标 承传的终南心意拳传系;形意拳真正发源地 ——河南赊旗心意拳、意心拳和形意拳传系; 康熙雍正时期为太学生身份的河南新安掌礼 沟王自成承传的心意拳传系等,都是心意拳 早期主要承传支系,在此就不对每一个传系 做具体的介绍,其中部分传系尚有待于进一 步的挖掘、整理、研究和考证。关于各传系拳 理拳法特点和详细情况,希望心意拳各传系 的老师们在今后陆续出版的心意拳系列著作 中予以揭示和披露。

丁七氏

自明末清初六合心意拳始创以来,在数 百年广泛传承的基础上,在历代武术家们通 过求真、求美、求实、求新、求变、求发展、求完 善的艰苦努力下,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 陶和滋养中,得到了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原 创心意拳基础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在以河南 马学礼和山西戴隆邦为代表的两大心意拳传 系的基础上,以各自传系的主要传人和再传 人为脉络和主线,已形成了许许多多特点鲜 明、风格独特、简炼实用、系统完善、内容丰富 的承传支系和流派。在河南马学礼和山西 戴隆邦两大心意拳传承体系中:(1)河南心意 马学礼一系,在其主要传人和再传人的基 础上,已形成了洛阳、南阳、邓州、瀑河、临颍、 蚌埠、徐州、南京、江西、武汉、兰州、山西祁 县、鄂西北、上海等地,以不同地域的心意拳 的拳术特点为传承体系的心意拳支系。2 山西心意拳戴隆邦一系,在原传心意拳(戴家 拳族传)和新创心意拳(戴氏形意拳)的发展 和形成过程中,在其主要传人和再传人的基 础上,亦形成了以拳术风格特点为代表的心 拳的两大承传体系:一为以戴良栋、戴五 昌、郭维汉、戴宏勋、戴奎等为代表的以家族 为表现形式的戴氏原传心意拳(戴家拳)为基 础的心意拳传系;一为以李洛能、车永宏、宋 世荣、刘奇兰、刘晓兰、李筑斋、郭云深等为代 的新创心意拳(戴氏形意拳)为基础的形意

国木丛书

拳传系,这两大承传体系在传承过程中又形 成了众多新的承传支系和流派。仅戴氏心意拳族传拳法一系,业已形成 了多个承传支系,戴氏心意拳得以完整的保 存和比较广泛的流传,获益于具有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戴氏心意拳的第四代传人戴奎先 生。在历史上由于受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 影响和制约,戴氏家族内传一系在山西近百 年的时间里,仅仅在家族内部秘传,后因家族 没落衰变、生活所迫(约在清末民初),戴奎先 生才开始公开传授、传播戴氏族传心意拳,但 是传授的对象当时仅仅局限在山西祁县一地 的同乡仁人志士之中,传播范围非常小,在民 国时期才开始走出家门在其他地方收徒授拳 (也仅局限于山西和内蒙古两地,由山西籍人 开办的商铺之中)。由于戴氏心意拳(戴家 拳)族传一系的祖传拳法传播时间短、传播范 围小、秘技自专等自闭的原因,因此戴氏心意 拳一系至今仍然较好地保持了其原始、古朴 的拳术风格和特点。戴氏心意拳族传一系拳 法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是:“以静为本,动 为用;以建旅式之姿,气沉丹田,持松静自然 之态而达内蓄精气,固本培元;以意领气,循 环往复而达任督二脉气血畅行通达于丹田; 以意领气,循督脉,力发丹田,头、手、肘、肩、 胯、膝、足兼续并用、绵延不绝,将内蓄之劲迸 发于瞬间;以意领气,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 随,在每拳每式的运动变化中,要充分地体现 束展、拧钻、裹缠、吞吐、起落、辗碾;以意领 气,发攒撅、抖擞、踩、扑、裹、束、绝等劲法”。 戴氏族传心意拳法,虽然在站桩上要求身持 双弓形(即S形),亦恪守六合之要领,但是此 拳重内而不重外,重神而不重形,重本而不重 末,重意而不重心,是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主 要特征。尽管如此,戴氏心意拳在近百年的 时间里,在戴奎的诸多亲传弟子中,仍然在基 础桩功的练习方法和内意的要求、内劲形成 的练习和运用、拳势拳架的练习和使用、行拳 路线和进击部位的变化和要求等诸多方面形 成了新的特点,因此亦形成了以薛士远、钱谨 之、郭映田、程连风、原得胜、段仙、王映海、段 锡福、高升祯、史雄霸、马二牛、岳蕴忠、王步 昌等为代表的风格各异的心意拳传承支系。为了使广大武术爱好者更加全面系统地 了解和学习传统武术心意拳的全貌,我们请 心意学传系的几位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心意拳 书稿,付梓出版,以解广大武术爱好者之渴 求。承蒙诸位先生不弃,将他们自己多年的 习拳心得和体会以及本门传承的武学精要, 编辑成册提供给我们,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 感谢和敬意。此次出版的国术丛书第二辑 ——心意拳系列主要包括:山西祁县郭瑾刚 先生编写的《戴氏心意拳》;河南瀑河李珈波 先生编写的《心意六合拳》;安徽蚌埠马琳璋

国木丛至

先生编写的《心意拳真谛》;河南邓州马雷石 先生编写的《邓州心意六合拳述真》;河北石 家庄李玉栓先生编写的《形意拳体用功法 学》。诸位先生的力作实事求是、客观详实, 公正无私地记述和阐释了各自传系的心意攀 体系。山西祁县郭瑾刚先生是戴氏心意拳的第 五代传人岳蕴忠先生的嫡传弟子,郭瑾刚先 生自幼随岳蕴忠先生学习戴氏心意拳,数十 年习拳不辍,尽得师门拳学之精髓,在其著作 中首次公开了戴氏心意门一些口传身授的拳 法和学谱资料,较全面地介绍了戴氏族传心 意拳的基本桩功、拳法、技法、心意、会意、单 练拳法的套路和历史渊源。《戴氏心意拳》一 书是戴氏族传心意拳自清末民初在山西开始 对外传授以来,除民国时期戴氏传人贾大俊 的弟子高降衡先生编写的《形意拳基本行功 秘法》外,尚属首次公开全面介绍戴氏族传心 意拳的武术专著,因此亦突显此书的弥足珍 贵之处。河南瀑河李浙波先生是河南马派心意六 合拳第四代传人吕瑞芳先生的得意门生,也 是吕瑞芳先生心意六合拳一系的主要传人。 吕瑞芳先生早年就提出了 “拳即是道,道即是 拳''的习拳窍要,李加波先生随吕瑞芳习拳以 来恪守先生的拳学思想,勤学苦练,寒暑不 辍,三节贯通,劲力齐整,式正招圆,轻灵多

蹴底心意攀变,攻防兼备,得先生拳学之精髓,承先生拳 学之衣钵。在其著作中详细地介绍了心意六 合拳的基础理论知识,拳术的功法和技法原 理以及器械和套路的练习方法,将自己多年 来习拳的体悟和心得融会与其中,堪称心意 拳经典之作。安徽蚌埠马琳璋先生是河南马派心意拳 在安徽蚌埠承传一系的主要传人,长期以来 马琳璋先生醉心于武术实践、武术教学、武术 理论研究和拳史考证的工作中,撰写和出版 了大量的武术论文以及心意拳专著,为求真 理而直辩,同门慷慨而解囊,为弘扬和传承河 南马派蚌埠一系心意拳,以无他无我、虚怀若 谷、诚实于中、坦诚于外的胸怀,通过艰苦不 懈和辛勤努力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得 到了武术界朋友们肯定和认同。马先生通过 长期的拳术实践,已将心意拳的理、法、术、功 融会贯通于己身,劲力威猛、刚柔相济、式正 招圆、阴阳互易,并且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地 贯穿到教学实践之中。在马琳璋先生的《心 意拳真谛》一书中,介绍了部分蚌埠一系心意 的练法、用法、功法和技法体系,并且将自 己习拳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体悟融会其 间。此书揭示了心意拳的真谛,然而没有完 整地反映蚌埠一系心意拳的全貌,此书是马 先生心意拳系列著作之一,其余的著作将陆 续出版。《心意拳真谛》一书是记述蚌埠心意乱黑木丛芸拳的仅见之作,有着极高的学习参考和实用 价值,堪称蚌埠心意拳一系的麟角之作。河南邓州马雷石先生是河南马派心意拳 在河南邓州一系的主要传人,师承于心意拳 名家陈合龙先生。邓州心意拳一系源发于河 南马派心意拳的开宗始祖马学礼的嫡传弟子 张志诚,张志诚不仅是马派心意拳邓州传系 的鼻祖,如今河南、江苏、安徽、宁夏、山西祁 县(范家)、陕西、上海等地众多心意拳传人, 皆是张志成传系的后继传人。马雷石先生近 年来又承继了邓州水氏一系心意拳,兼得两 系窍要精髓,在其著作中从心意拳的渊源、拳 法、拳经、心意内功和器械等,全方位地系统 周详地介绍了邓州心意拳的理、法、术、功体 系,大量地援引了邓州传系心意拳原传拳谱 的原文,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体悟和心得进行 了讲解和阐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简洁明 了,操作性强,具有极高的学习、参考和收藏 价值,是公开出版邓州心意拳开宗以来的权 威之作。河北石家庄的李玉栓先生是形意、太 极、八卦名家李云龙先生的嫡传弟子;李云龙 先生是李振邦(李洛能嫡孙)的高足,达三拳 归一、拳道相合之境,是李氏家传形意拳弟子 中的佼佼者之一。李玉栓先生尽得先生拳学 之神髓,在其著作中系统地介绍了李氏家传 一系,形意拳的五行拳、十二形拳、连环拳、杂 式捶的练法、用法和技击手法等重要内容,详 细地阐述了形意、太极、八卦的对立统一和融 会贯通的内在关系和方法。此书是全面系统 介绍河北形意拳的专著,在河北形意拳承传 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形意拳的点睛之作, 当是学习河北形意拳首选之经典。在国书丛书即将出版之际,借此机会我 们呼吁各地民间的武术大师们为推动武事 业全面健康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将你们宝 贵的拳学知识和经验以及珍藏的拳谱、历史 资料和信息,奉献给广大的武术爱好者,以使, 国宝国师名垂青史,造福子孙。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是中华武库中 的名拳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独特 的养身之道和奇妙莫测的防身绝技,是防身 健体的最佳功法。戴氏心意拳是由清代著名武术大师戴 隆邦先生所创。先生自幼嗜武,全面继承了 其祖师戴伯苗所传的意拳后,又四处访名师, 会武友,与众多的武术名家、心意高手研究、 切磋,探讨心意拳之精魏,领悟出了心意拳之 奥妙,创立了拳风独特的“戴氏心意拳”。此拳历代在其家族中秘不外传,直至戴 氏心意拳第四代门人戴奎大师因膝下无子, 无继承人,他才破其家规,把此拳传给了德才 兼备的外姓人。如今,此举在祁县广泛流传, 涌现出了众多的名师、高手,其声誉威震海内 外。我师岳蕴忠先生就是戴氏心意拳第五代 传人,他与各位师兄弟为发扬光大戴氏心意国木丛至拳呕心沥血,在神州大地培养了一大批武林 弟子,使戴氏心意拳弟子遍及祖国各地,也吸 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武林志士纷纷来祁县拜师 学艺。随着时代的被进,在中华武术蓬勃发展 的新形势下,为笈多年来秘不外传的武术之 瑰宝戴氏心意拳这一武术奇葩,能够在神州 大地更加广泛地传播与发扬光大,增强人民 体质,造福于大众,则须全面系统地把此拳挖 掘整理成书。完成这一重任,并非易事,实是 难度大、困难多。在挖掘整理总撰的过程中, 笔者根据戴奎老前辈在其弟子岳蕴忠家中口 传、手授和文字古谱资料,加之多年来恩师对 我言传身教和亲身经历与体会,以及弟子郭 建军与众师兄的帮助、支持与共同研究,同时 参阅了《岳武穆拳谱大全》、《戴氏心意拳谱》、 《戴良栋拳谱》、《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戴 氏家谱》等多种珍贵的有关资料。《戴氏心意 拳》一书,现已基本整理完毕,其内容丰富,图 文并茂,便于自学。习练此拳,,可使人精力充沛,坚内壮外, 有病祛病,无病健身,还可改变人的精神气 质,陶冶情操,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同时,也 可增强防御与进攻克敌之技艺,收到防身护 体之效,是男女老幼皆宜的体育锻炼项目之

今后,将陆续把戴氏心意拳器械之刀枪、棍、峨嵋刺(亦称井盘剑)、铁筷子(亦称乾 坤针)、鞭杆以及对练、点穴等功法挖掘整理 成书,献于社会,供武术爱好者参考演练。因作者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错误疏漏之 处实属难免,不尽人意之处有之。出此书目 的是抛砖引玉,诚望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仁 义之士给予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再版时加以 纠正、完善。氏心意拳,也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 是我国武库中的优秀拳种,也是内家 拳法之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深 妙莫测,将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论煌于一 炉,是一门科学的内外兼修之武术。几百年 来,此拳在祁县戴氏家族中秘密承传,其功法 顺大自然的客观生化规律,以天地阴阳之平 衡,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理论为戴氏 心意拳之精融。练心意拳能够体魄充沛,有 病祛病,无病防病,达到延年益寿。戴氏心意 拳也是男女老幼、体弱病残者最佳的体育项 目之一,久而练之,可开发人体的潜在功能, 对身体的自我防卫有奇异的进攻与防守效 应。我师弟郭瑾刚,自幼随从我家父岳蕴忠 老前辈学练心意拳,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好 学,朝夕磨练,对该拳有深刻的研究和领悟, 多次在全省、全国和国际武术交流与大赛中,,外因木丛书

获得了很高的荣誉。我于1991年创办戴氏心 意拳武术馆,特聘他任副馆长兼总教练,他与 师兄弟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了大批武 术人才,其学员弟子遍及海内外。今落笔整 理创编戴氏心意拳书,使武林志士学练心意 拳有了标榜,也是师弟郭建刚为广大武林同 仁的一大奉献。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是内家拳法之一,也是中华武术之 瑰宝。有史以来,关于心意拳的历史源流、师承关系,众说纷纭, 各抒己见。现据家谱、拳谱和口传,以及经多方调查,得出以下论 点可供参考。其一,意拳为牛道士根据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所创,后有 陈传,字图南,名唤希夷先生得其所艺,传于宋人周侗。周侗传于 岳飞、汤怀、张显,得其真传者,仅岳武穆王一人也。岳飞,字鹏 举,河南汤阴县岳家庄人氏。岳父早亡,事母至孝,少负节气,足 智多谋,自得周侗拳法,勤学苦练,精通拳法、枪法和阵图。陕西 牛皋闻名往访,至则周翁已死,遂与岳飞结为莫逆之交,盖得其拳之奥妙。后金兵侵宋,岳武穆率其部下百战百胜,势如破竹,威 震遐迩,金兵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武穆王充军十数 年,在抗金战争中,为训练岳家军,从实战、步战、群战出发,将自 己所学武艺同多年的实践相结合,总结了 “一气、二阴阳、三节、 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之九大要论等,并且命曰“意 拳”,以教将佐,其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此技。

其二,据谱记载,明万历年间,牛皋的后裔牛庆离秦赴豫,于 河南开封结识了贸易东京的山西昭馀戴伯苗。谱日:“明朝戴芝, 字伯苗,幼年嗜好武术,贸易东京,与牛庆为友承学意拳,后经牛 庆介绍于焦鹏,拜焦鹏为师学习意拳。某日,去潺江楼饮酒与汤 公荆川(汤怀后裔)相会,二人一见如故,经戚继光介绍于汤公学 枪,在将江住三载后返晋,回晋后将拳与枪总结为一谱,以观众 览”。戴伯苗寿达98岁,其艺传于戴环、戴玖……后成为戴氏家 传之宝,在其家族中秘密承传,直至戴隆邦。

其三,姬际可,字龙峰,明末清初蒲东诸冯人氏,现改为山西 省永济县张营乡尊村。龙峰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卒于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享年87岁。谱曰:“姬公,名际可,字龙 峰,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 拳谱,归而依法精练,后授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曹继武安 徽池州人氏(现安徽贵池),曹曰玮,字继武,生于清康熙四年 (1665),时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 年(1693年)联甲三元,钦命为陕西大靖远总镇都督”。后先生卸 任归籍,于池州授业于山西戴隆邦。

《祁县县志》记载:“戴隆邦的先祖戴光启为明朝进士,曾任 巡边大臣,人称戴巡边。”戴氏家族在祁县城有半座城,南山有半 架山的经济实力,是祁县首屈一指的大商大富之家族。清朝初 年,在祁县“丹枫阁”策划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后,戴氏家族有不为 清朝官、不办清朝事的默规。心意大侠戴隆邦,系山西省祁县小韩村人氏,生于清康熙五 十九年(1720),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享年89岁。他自幼嗜 武,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一丝不苟,在武术世家的熏陶下,学文 习武,全面地继承了祖师爷戴伯苗所传的意拳,领悟了意拳之奥 妙,后又承学了姬氏所创的心意六合拳,并得其曹继武师所释 《心意六合拳论•十法摘要》和《姬际可自述》、《岳武穆拳谱》等 珍贵墨本,遂技艺大进,造诣亦独精。乾隆十五年(1750),戴隆邦 从帅命返晋时途经洛阳,于马公学礼书室作《心意六合拳序》。

戴隆邦善技击,广交游,时开“广盛店”于河南十家店,约乾 隆末年1790-1795),隆邦之长子文良(乳名大驴)、次子文熊 (乳名二驴)、妻侄郭维汉皆至河南十家店,帮隆邦执旅店业,并 兼学武艺,李政、金世魁曾为三人之教师。李政(河南鲁山县人) 传心意,金世魁(山东人)传螳螂。现戴氏心意拳其五螳闸势,便 是戴隆邦先生把心意与螳螂两种拳法融为一体之结晶。清朝乾隆与嘉庆年间1796—1800),有陕西牛希贤来店就 食,贤固牛皋之后裔,精通其拳,闻隆邦好友尚义,故来访究竟,隆邦有所不知,后以贤之举动,异于常人,为其所发觉,贤被诘无 奈,乃俱道所以。文良、文熊、郭维汉三人,自此遂以师礼事之。某 夕,雷声迭作,大一雨倾盆,贤忽仰天而叹,良久不语,时文良等待 于侧,则怪而问之。贤曰:“余潦倒半生,家屋残败,这场大雨,想 已倾塌矣,故而不乐。”文良等交相劝慰,后亦渐安。过数日天晴, 文良等经隆邦之同意,暗差店伙携款,带白银千两人陕,代贤大 兴工木,历一年有余,厦方成。时隔数年,贤思归,隆邦父子留之 不听,及还其庄,见屋已变,心怪之,而不敢遽入,询诸邻人,始知 颠末,于是大为感动,居有间,复到广盛店,盖传其所知。隆邦父子在河南开的“广盛店”,后改名为“广盛镖局”,因武 功高强,受敬仰,名声远播。某日,因误接皇镖,在押运皇镖的途 中,同劫镖人马发生了劫镖大战,与劫镖首领红胡子结下了梁 子,保住了皇镇,按时把镖物运到。为此,朝廷敕赐黄马褂一件, 以表其功。事后,隆邦心感不乐,总结了多年的江湖生涯,自感年 世已高,决定金盆洗手退出江湖,回家研习武术。回祁县后,隆邦父子根据祖传之拳法与拳论,岳氏心意拳 论,曹继武所传姬氏心意六合拳与拳论,牛希贤、李政所传心意 拳以及金世煨的螳螂拳法等,取诸家之精华,以天地阴阳、三才、 四象、五行为母,结合心理、生理、医理、力学的原理与法则为理 论依据;取日;月、星、水、火、风、精、气、神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为 目的,精练丹田,混圆一气为功用,顺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而生化, 经过深钻细材,并与数十年实践相结合,从而科学地创立了风格 独特、内涵丰富,具有健身价值和防身绝技的“戴氏心意拳”。戴隆邦原本好客,乐善而又好施,岂知祸从天降。某年,农历 三月十九日,本村赶庙会,仇家以乞丐讨食之法找上门来,暗将 戴家宅院探知一清二楚。在一日月黑风高之夜,仇家带领人马有 备而来,偷袭了戴家大院,歹徒们手持兵刃,身穿孝服,决意灭杀 戴氏全家,将隆邦父子生擒活捉,捉回潞安为死鬼祭坟。混战中, 隆邦父子靠独特深厚的武技,带领全家老小冲出重围,却不见了 二驴,大驴深恐二驴身陷重围,急返宅回救,不想二驴也已自行 杀出重围,与其父会合后,得知兄长又深入敌群之中。于是,他又 返回宅院,却不见大驴与群匪,心感不妙,恐兄长必遭落单之 厄。他提气速以轻功寻找追赶群匪之马队,追到潞安地界,见山 沟旁有围观人群,上前查看时,发现兄长已被仇家点了天灯,只 剩下被烧焦的大驴遗骨。大驴的惨死,隆邦悲痛欲绝,气郁成疾,一病不起,他把创编 的戴氏心意拳谱交给了二驴,同时告诫二驴说:“心意自古无双 传,许多奥妙在其中,设若传给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祖师留 下真妙术,知者不可轻传人。拳是祸根,绝对不可滥传。”不久,隆 邦离开了人间。戴文熊,乳名二驴,生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他臂力过人, 聪颖绝顶,骨骼清奇,灵巧如猿,才能举步时,其父便手授桩功, 二驴勤学苦练十易寒暑,深得心意拳之奥妙,是武林中出类拔萃 的人物。后驰骋南方各省,因武功盖世,名闻神州大地,在武林及蜜木丛芝中,有神拳戴二驴的美传佳话……隆邦死后,二驴独自一人摸入仇家巢穴,手刃贼首,为兄长 和父亲报仇雪恨后,便隐身下山。回祁县后,二驴独掌戴氏拳艺 之门脉,有感于戴氏拳艺树大招风,为避风头,免再惹祸上门,便 从此封了拳门,不再外传,继续深钻细研,刻苦锻炼其父独创的 戴氏心意拳法。后将其拳传于长子戴仲明(继于大驴门下)、次子 戴仲举(乳名五昌)、族叔戴良栋。二驴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 享年92岁。

戴仲举传养子戴子道,子道无子没有传人。

戴良栋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卒于1915年,享年81岁, 他把其艺传于独子戴奎。

浏览3,3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