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甚至于通过各种拋接动作,做出 各种花式的技巧与动作,以提高整个表演的难度与观赏度。随着飞叉 技艺动作的日益成熟,动作类型也逐渐丰富而固定下来,渐渐形成了 各种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京练儿”、“乡练儿”、“怯练儿” ® 三个流派。京练儿讲的就是北京地带的飞叉演练风格,讲究连叉的“架 门儿”,规矩多,在演练过程中尤为重视飞的环节,要求动作干净利 落,整个过程不能触及地面。“乡练儿”是指京郊、河北天津一带的飞 叉杂技风格,呈现出典型的乡土特色特点。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使其 在表演风格上与北京的较为相近,但是难度与要求也是略低一些。“怯 练儿”说的就是南方地区的飞叉技艺,与北方飞叉动作演练的着重点不 同,南方飞叉普遍注重叉在身体各部分滚得过程,所以南方飞叉也被称 为“滚飞叉”。因此,根据动作风格特点的不同,将飞叉杂技分为了南 北两派。简单来说,北方的飞叉演练,注重“飞”的过程,而南方的飞 叉则是讲究“滚”的功夫。

郑怀贤教授原本出身贫寒,父母离世较早,然而命途多舛的小怀贤 并未萎靡不振,綴学在家的小怀贤专心跟着哥哥务农。11岁时偶遇叉会 表演,痴迷飞叉表演的小怀贤主动报名学习响叉,勤学苦练练就扎实基 本功后郑怀贤拜到“飞叉大王”李而清的门下钻研飞叉,师承李而清的 技艺后加之个人的不懈努力,郑怀贤教授耍叉的技艺可谓炉火纯青,成 为远近闻名的耍叉好手。飞叉技艺干净利落、动静分明、手眼相随、步 法灵活,郑怀贤教授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又爱动脑、勤学苦练。别人看 几次的动作,他看一遍便能照着模仿下来。

由于受到飞叉动作演练的特点影响,整个演练过程很少用手去抓 握,使得飞叉杂技成为一项难度较大的表演项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 年功,所以飞叉又素有“十年的叉”之称。在整个飞叉的表演过程中, 要求操练者肢体协调一致,达到人叉巧妙性配合,从而使得飞叉可以通 过表演者肢的臂、躯干、腿上旋转翻滚,做到人随叉走,人叉合一。现 在流传的飞叉表演花样较多,如四面斗踢、后踢盖顶、上抱月、腰缠玉 带、黑狗钻裆、过桥、推磨等®。耍叉的基本动作是手打、脚踢、臂筛等 几种。虽然飞叉的持械演练技巧与特点,在于招式的千变万化,但是实 际上,又是万变不离其宗,整个过程的关键依然在于器械的得心应手与 随心所欲。

“我来了以后他不练飞叉,都是表演,他飞叉都已经熟了,自动化 了,就不练了,他经常讲他到奥运会表演,一般他不主动讲,要问他那 个动作怎么来的,有的时候他讲讲。在省体育馆、市体育馆。我看过多 少次,那他那个技术呀,已经熟练地根本不用练,上场以前都不练的, 上去就演。他在德国表演的时候,有一次,表演失手了,飞到台下,他 一看不行,他马上一个上步,一个脚一勾,从台下勾上来了,下边呢, 外国以为他艺术高超,热烈鼓掌,那个市长看看他脚是不是带电,带磁 石了没有。他怀中抱月的事,这个叉不掉下去,外面看简单以为他有磁 石。他们到那以前人家从来没见过中国武术,他们去了以后才知道中国 武术,另外市长接待他们,非常热情,市长送给郑怀贤教授的杯子是很 漂亮的,虽然是纪念品,就表示比较佩服他呀,这个他讲过

为国争光赴柏林

1936年,德国柏林举办了第11届奥运会,虽然中『_体育代表团出师 不利,惨败柏林,但是由郑怀贤、张文广、温敬铭、寇运兴、金石生、 张尔鼎等人组成的“国术表演队”却大获全胜,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 体育武术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魅力。1936年6月26日12时30分,中国体育代 表团从上海黄埔港出发,前往德国柏林参加11届奥运会。此次参加奥运 会的体育代表团由69人的运动员代表队、11人的国术表演队、33人的体 育考察团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共计Ml人之多。然而这支奥运会代表队却 无力聘请一名随队队医,由于经费的捉襟见肘,国术队员在筹备前期曾 前往南京大光明戏院进行募演以筹集赴德经费,足球代表队也去往东南 亚多国进行表演募捐……

当中国运动员历尽艰辛抵达柏林后,又极受轻视,主办方仅安排r 儿块狭小简陋的场地给中国代表队做赛前训练。国术表演队员被英国人 误认为日本人,郑怀贤教授叹息道:“唉,这也难怪他们中国人被视

为‘东亚病夫’。要让人家瞧得起咱们,得中国人自己争气才行。” 除了正式比赛项目,此次奥运会期间各国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参 与表演。在去汉堡表演的途中,温敬铭担心:“不知道外国人是否看得 懂中国国术。要是反应冷淡,我们有何面目回去见同胞啊! ”郑怀贤教 授缓缓说道:“敬铭老弟担心也有道理。诸位试想,连很多中国人对国 术都自轻自贱,将其视为江湖末技,何曾当成一项传统体育啊!洋人从 未见过咱们的国术,确实不知是否欢迎。但千辛万苦来了,正像文广说 的,咱们认真表演,就是累垮也要尽量显出威风来……唉,要是有那么 一天,咱中国的国术也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我们这些武人在梦中 都要笑醒了!”

 

(二)飞叉技略奥运会

由于中国体育代表队的表现差强人意,国术代表队也处处遭受冷 落。但是国术代表队的队员化悲愤为力量,愈加抖擞精神,把对不平等 待遇的不满发泄到国术表演上,观众们由怀疑、吃惊变成赞叹、敬佩, 掌声不断。其中,郑怀贤的飞叉、温敬铭和张文广的“空手夺枪”、刘 玉华的双刀、金石生的九节鞭都使观众惊叹不已,颇受好评,谢幕数次 掌声仍经久不息。此后,同术代表队在各地的表演都大获全胜,受到了 各地观众的一致认可,并因此获得了在柏林奥运会上进行正式表演的资 格。由于对国术表演的好评如潮,柏林市长特地携政府官员前往现场进 行观看。

国术表演一登场,就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冲拳踢腿、跌扑滚翻、 刀光剑影、出神入化的武术技艺使得全场观众目不转睛。郑怀贤教授 的飞叉表演更是掀起了一轮新的高潮,只见猛然一跺脚,钢叉在空中闪 过一道寒光中慢及快,钢叉在头顶、胸前、后背、腰间、腿胯处若即若 离的上下翻飞,一道寒光翻滚闪烁。呼呼作响的钢叉吞吐开合、闪转腾 挪犹如蚊龙盘身,飞叉表演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同时还富含 实用的实战技击功效。待郑怀贤教授表演完毕,剧场内震耳欲聋的掌声 经久不息,观众席中反应热烈。柏林市长面露疑色地来到台上,对着郑 怀贤教授比划,质疑他身上暗藏玄机,郑怀贤教授坦然的让市长检验器 械,市长在反复检查过钢叉后因为质疑双脚的灵巧度,甚至要求检查郑 怀贤教授鞋子里的“秘密”。市长先生亲自检查后由衷地称赞中国武术 是“奇迹般的民间体育”,并于演出结束后盛情款待了国术表演队。

在晚宴上市长再次追问郑怀贤教授飞叉的“奥妙”,郑怀贤教授解 释道:“如果说真有奥妙,那就是长年累月的苦练,才能够在表演时控

制飞叉的重心和速度。这也就是中国习武之人常说的‘熟能生巧、巧能 生精、精能生神’吧! ” ®市长再一次连声称赞尊称国术表演队为尊贵的 客人,赞叹中国武术的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表演性,而且其中蕴藏着深 厚的哲学原理。

第二节郑怀贤武技传承发展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只有深刻地认识 郑怀贤教授武技的过去,才能充分地理解其现在。“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需要大师发挥引 导、示范和教育的作用。” @郑怀贤教授作为新中国武术的开拓者和奠基 人之一,在郑怀贤教授武技长期的实践与积淀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 武学思想。郑怀贤武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武术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有着卓越 的贡献,是现代武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武术理论体系形成 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传承是传和承的结合体,一方面任何一个个体成员都处在传和承的 交替相连中的某个交叉点上。任何一个人,都是某种文化或整个文化 的传承者,某种文化现象的发生是整个文化在人们的传承中不断延续、 发展和变迁的结果。郑怀贤武技的传承也是如此。基于目前郑怀贤武技 传承与发展现状,选择郑怀贤武技的社会与高校传承发展作为其研究的 “阿基米德支点”。从这一角度而言,研究郑怀贤武技的社会与高校传 承对解读郑怀贤武技发展、理解其真谛具有根本性价值,再保留其武技

浏览1,4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