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如何形成自己的绝招
在我国表现武艺的小说和影视中,常常出现“绝招”这一字 眼,“绝招”被描绘成格斗技艺的顶点,“绝招”可令对手防不胜 防。
要说有“绝招”,那就是自己得心应手之招,每个基本技法 都可能成为某个人的“绝招”。“绝招”是根据自己身体素质的特 点,根据对某个技术的理解和反复实践而形成的。武术界有“郭 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说。形意拳的崩拳,很简单,练过形 意拳的人都会,可是一般人用此招并无巧妙之处,而郭云深由于 对角度和时机的把握,加上击打功力,使最简单的招法成为难挡 之“绝”。李小龙的侧踹,那种出腿的速度、角度,捕捉时机的 准确和击打力度,使这个常见的基本技法成为“绝活”。
绝招不“绝”,一个招法,在甲是“绝”,而乙使用就不一 定。甲使该招对付丙可能奏效,同样招法对付丁可能不中用。所 以“绝招”是相对的。
武术界有“千招会不如一招熟”的谚语。当然,在对抗中, 技术全面、能守能攻,腿好、拳好又能摔是理想的选手,但不可 能人人都如此全面。有些选手,学过不少技术,一到对抗则不知 用哪招好。这种情况下,练就一两招得意之技,则是十分有用 的。绝招可作为自己组合进攻的基础,以这一绝招为基础,演化 组合出其他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基础则无法形成技术特色。绝招 还会起心理安定作用,当使用其他动作没把握时,以绝招为先, 击中对手后可以增强自信心。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绝招呢?
- 借鉴他人的经验
一些实战家认为,他们的绝招是在经验中取得的。刚开始上 场,冒冒失失,不懂得紧张,也不知怎么应用技术为好,随着经 验的积累,有了觉得比较好用的动作,渐渐就以此为中心形成绝 招了。
借鉴他人的成功之处,正确地分析自己的特点,征求有经验 的前辈和老师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绝招,再回到实践中,是 形成你自己绝招的有效途径。
- 分析自己的特点
体型:身体高矮、体重大小、手腿的长短。
气质:胆量的大小,神经类型(兴奋型还是稳定型)。
以冲拳、后踹腿为主。这类选手相对那些粗壮的选手,在击 打威力上确实是低差的。因此要靠灵活多变的步法,且战且退, 捕捉战机,突然逼近对手,以飞快的冲拳攻击;或者以假动作破 坏对方的防守后,用后踹腿进攻。
以冲拳、腿击为主。这类选手身长腿长,一伸手就能触及对 手,最适合冲拳、腿击。前弹腿、旋踢等也都是适宜的。
以冲拳转摔为主。这类选手的缺点是缺乏敏捷性,是发挥力 量大的特点。从冲拳转到横击,靠近抓住即摔的打法适合这类体 型的选手。
- 实践出真知
任何一个绝招都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 因此,欲想形成自己的绝招,必须在实战技击中不断总结经验, 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制订相 应的组合技术,并从中不断提炼,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绝招。
这是形成绝招最有效的途径。
附:大成拳断手述要
王芬斋
技击之法,分门别派,要皆以拳套招术为本。而拳套招术俱 是人之伪造,非发挥本能之学也。
大成拳之断手,拳套招术一概不用,是以各门各派之所长归 纳为一,所谓"无长不汇集”、"集古大成"者是也。大成拳之断 手首要劲力均整,再要三角预应,次要单重发力,更要无微不 法,法在无念,最后要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故大成拳之断 手与别门别派之技击均不相同也。盖因其所重者在发挥人之本能 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大成拳之断手模式,并不是多,而是极少,只有数式而已, 然皆形简意繁,其应付范围皆是多方面的。其所运用之力,为一 种立体之力,非惟点、面、线之力,如别门别派者然,此种立体 力,非是一种片面方法,而实为一种发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种发 力方法,则技击之道思过半矣。此正是他人所无而我所独有者 也。习学大成拳不尽在年限之长短与功夫之深浅和体质之强弱, 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而在于有无真实笃诚之力。如 有此种笃诚之力,又能运用立体发力之方法,则于拳道就不难升 堂入室,然于学者平日亦须用此种发力方法将本能活力加以训 练,否则亦不成功夫,此即"后天返先天"之谓也。本文所欲阐 述者,亦即如何训练人之本能活力,以期达到“不期然而然"、
“莫知至而至"之境界也。举一反三,我希望学者不要囿于我所 说者,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
一、劲力均整
大成拳断手,最重劲力之均整及各项力之综合运用。要做到 无动不机。己身之动,无论微着,皆须是整体机械之动,一指之 动,百骸皆动。所发一指点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 到。力不论大小,动不论微着,皆不许破体发力。发力不破体, 须使浑身无任何执着点。一有执着点,发力不破体,其力亦无由 均整矣,且易为人所制。故发力无执则体不破,体不破则力必均 整矣。若能均整无执不破体,则对方挨着我之何处,我便以何处 击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断”之真义也。
是故,技击断手之际,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 我,则意无定向,无的放矢,六面支撑圆活,突击闪战,何处触 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 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也。
然须知力生有两,两则能一,盖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 无吞则吐无以生;吞而不吐则吞无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坐, 欲左之必右向;前去至中必有后撑。此即神圆意方;形的意直 也。
禽兽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乃第一次自然力,即 先天即有者,非后天自觉培养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虽亦先 天具有,但由于种种社会应力而减弱,甚至湮而不彰,然藉后天 之锻炼,使其恢复且增强,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种 自然力,即技击断手之资本。此种自然力须加以训练,使之成为 人所持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种均整之力。因藉以训练 此种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断手时此种活力之表现形式亦会因人而 异,形式虽不一,但劲力必须均整不破体,力则无二也。
大成拳所运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惯力、杠杆力、离心 力、弹簧力等,不能单独使用。若单独使用(实际上不可能单独 使用),亦达不到均整,且成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项力须综 合运用,尤须借对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须知各项力都是筋肉,遒 放与精神假想之统一,二者缺一则力不成力矣。此种均整之力, 须由椿法育之,由试力体认而得之,再由断手训练而专一之。均 整之力是技击之资本,断手乃其具体之运用。力之发,非点、 面、线之力,乃立体之力也,即立劲、横劲、竖劲三者统一成体 者也。故平日操练,不可偏专其一。盖立劲后必以横竖二劲为支 撑,则横劲始能定向。同样,竖劲发也必以立横二劲为支撑,则 竖劲始能定向。故平日必能练习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我身何处 触敌,何处即为向敌突出之锋面。三劲成体,六力错综,锋面突 出,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断手之操练,须以意求法,而法又须存 于无念,出于无意,如果才是可贵也。
二、三角预应
大成拳之技击,非进攻性之拳术,乃自卫之术也,因此大成 拳之技击专讲断手,意即断敌所来之手,善守即善攻也。为此, 技击时周身关节与具体面积之褶叠处,皆亦成钝三角形。盖三角 形能产生预应力故也。对方不论拳打脚踢,我出手断其来劲,周 身三角所产生之预应力,能分解彼之集中应力也。况我出手即具 均整之力,彼必不敌。三角不仅具有预应力,且我所发之各项 力,皆是三角遒放与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实大成拳之 重要法则也。浑身上下所形成之任一三角,都是一项分力点,发 力和接发力实际即是处处求得合力点。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 替无数分力。故须切记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之三角分力破坏整 体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须在各关节拉力之贯串中求得每一动 作的合力点,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义也。故平日操练
时,全身关节须无微不含曲势,同时亦无关节不含放经与开展, 遒放互为者是也。因无关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而是斜 面迎击;尤无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与对方手臂 一接触,三角之螺旋力即轮旋不已,顺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 我周身皆为活三角,犹如一大弹簧,波动不已,撑前而惊弹,起 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与三角弹簧力实自活三角出耳,故 接发力时动必活三角,否则即为硬抗,硬抗必执着与,如是操 练,久之则自能有冲之不散,捶之不开之妙。
浏览592次